新課改抄語文閱讀教學閱讀教學是高中襲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在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優化閱讀的教學設計是每一位高中語文教師面臨的挑戰與考驗。
那麼,如何優化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的閱讀的教學設計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淺談如下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參考:1 轉變閱讀教學的目標觀1.1 在教學的指導思想上,要認清三維目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三維目標的實施,絕不是三維之間的幾何相加,它是在閱讀教學的一體化的過程中實現的。
1.2 在實施的策略上,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選擇恰當的教學突破口。例如,可以從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情感態度的變化入手,實施三維目標;可以從誘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入手,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豐富他們的內心體驗,實施三維目標;還可以從交流個性化的學習方法入手,讓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在閱讀中享受探究和創造的樂趣,使三維目標得以落實。
B. 如何使教學設計更加優化
如何改進教學設計提高教學實效
教學如同三套馬車: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反思。教學設計即備課,是一項復雜的教學技術。成功的教學在於教師出色的教學設計能力。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是影響教師教育教學效果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是優化學校教育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是改善教師教學行為的積極策略,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教學設計能力是眾多技能的組合,如何通過改進教學設計來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合理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學的靈魂,它決定著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因此制定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前提。就語文教學而言,教師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時,應首先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從激發認知興趣、提高閱讀分析技能、加強情感互動等方面去思考,提高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與實效性,既重視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也重視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的培養,做到教學形式與學習內容的統一。有了這樣的教學目標,才能在設計教案時有個總體的思考方向。
二、整體把握教學框架
由於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一個動態過程,出乎意料的情況時有發生,或者每個環節的進度並不完全在教師的掌控之中,這便對教師提出了要求,不僅要認真研讀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分析教材所滲透的思想、方法,體會新教材中蘊含的教學理念,能夠整體把握教學框架,對課堂的教學進程有個清楚的定位,而且要考慮所授班級學生基本情況、學習基礎情況,從而為實現整體的教學目標隨時進行調整。
三、精心設計教學情境
學習情境是否有效,並不是為有情境而創設情境,是指情境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實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學、合理,有其實在的意義。有效的教學情境應當使學生身心愉悅且為之入迷,在課堂中表現得精神煥發,充滿樂趣。構建生動的問題情境,可以真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學生發現那些對他們個人來說是真實的挑戰,從而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有助於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自己的思維方式,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從而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在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有現代氣息,要將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與學習有關的素材及時引入課堂,要讓學生與課本人物、課本知識產生共鳴,以增強教學的時代性。因此,構建有現實性、趣味性、科學性、時代性的情境,才是符合學生內在發展需要的「真」情境。
就小學《品德》課程來說,如何改進教學設計來提高教學實效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改進教學設計:
一、走近生活,貼近社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要把教育從鳥籠里解放出來……鳥的世界是樹林,教育的世界是整個社會生活。"小學《品德》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道德寓於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學時,我們應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組織、安排教學內容,讓學生走近生活,貼近社會,從而引導學生去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學生知識的獲得單靠教師的灌輸和學習書本上的東西是不夠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應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無邊無際的知識世界中去,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習做人,並把道德寓於兒童的實踐生活中,使兒童在生活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習慣。例如教學《文明從我做起》這一活動時,我課前設計許多紙條,紙條上寫有任務,首先讓學生以抽簽的形式接受任務,然後告知學生怎樣完成任務,把學生引到課本以外的實踐生活中去,觀察生活,親自體驗生活,讓學生了解文明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室、校園,而且體現在社會的各行各業。上課時把完成任務的經過、感想告訴大家。最後,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尋找、體驗感受到的文明的重要性,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玩。在玩中,學生真正感受到文明帶給他們的快樂,感受到文明就是一種美,因此,內心深處就有了一種我要講文明、文明從我做起的意識。
二、創造性使用教材
在使用教材時,把學生引到課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一定要改變以往「教材為中心」的教材觀,以課程標准為依據,對教材進行細致的研究和計劃,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兒童的發展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在保證實現基本目標的前提下,教師可對教育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使兒童在有針對性的、高質量的教育活動中各個方面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在用好教科書的基礎上,教師要創造性地開發適宜當地的課程內容(地方課程),本課程的資源是多種多樣的,兒童生活周圍的人和物、家庭、學校、街道、自然、環境設施、人文景觀、旅遊以及兒童生活中的體驗、經驗、發現等等,各種節目、文化活動、重大事件、民俗活動等等均可視為重要的課程資源,也就是說
C. 六年級語文優化設計練習的教案怎麼寫
新知識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變化、引申而來的,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所教知回識的內容,找出與新答知識有關的舊知識,看一看哪些知識學生已經把握了,哪些知識還沒有完全把握,確定需要跟學生補哪些知識漏洞,課始安排什麼溫習內容,新授選擇什麼學習方法和教學方法等,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備學生的知識水平,只有這樣,我們在備課、上課時才能有的放矢。
D. 如何優化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閱讀的教學設計
新課改語文閱讀教學閱讀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在專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優化屬閱讀的教學設計是每一位高中語文教師面臨的挑戰與考驗。
那麼,如何優化新課改下的高中語文的閱讀的教學設計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淺談如下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參考:1 轉變閱讀教學的目標觀1.1 在教學的指導思想上,要認清三維目標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三維目標的實施,絕不是三維之間的幾何相加,它是在閱讀教學的一體化的過程中實現的。
1.2 在實施的策略上,要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選擇恰當的教學突破口。例如,可以從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促進學生情感態度的變化入手,實施三維目標;可以從誘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入手,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豐富他們的內心體驗,實施三維目標;還可以從交流個性化的學習方法入手,讓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在閱讀中享受探究和創造的樂趣,使三維目標得以落實。
E. 如何優化語文閱讀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增加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其年齡比較小,不容易用自己的意志力去克制自己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要注意小學生的興趣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執著不如樂知者,孔子的這句名言也告訴我們,興趣的重要性。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就應該積極的探求提高小學生們興趣的策略。在閱讀教學中就可以採取一種創設情境法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興趣,促進閱讀的效率。比如說,在上課之前,就可以根據即將要學習的內容做好情境的創設,這種情境可以是通過多媒體來展現,可以放一段與課文相關的視頻,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同時也讓學生初步的了解了學習內容,在閱讀的過程中,就能夠提高閱讀的效率。也可以在上課之前,由教師講述一個故事,由故事引進課文,學生在一種好奇心與期待中聯想著故事中的任務來學習課文,這就增加了閱讀的效率,更好的理解閱讀的內容。(二)加強閱讀指導,傳授正確的閱讀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採取一種導讀法。即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的自讀作為前提與中心,教師的主導作為一種條件,然後師生之間形成互動,這樣就可以使得學生由之前的學習客體變為主體,發揮出他們的自覺性、主動性、以及積極性。教師要引導著學生自己去學習未知的知識,實現一種學習的遷移,教會學生怎麼樣去閱讀,進而提高他們的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將這個「導」的作用發揮出來,小學生可能會因為年齡的原因對於一些閱讀中的重難點還不能夠很清楚的把握好,這就需要教師要幫助他們把握好這個方向,要突出關鍵與重點,要不但的啟發學生的思維以及誘發他們的想像力,對於他們的閱讀思路要及時的進行疏導,進一步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閱讀,提高閱讀的效率。「導」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說,介紹一些資料、設置一些問題與疑問等等,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進行閱讀,提高閱讀效率。(三)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對於閱讀來說,如果小學生能夠有一個正確的、良好的閱讀的習慣,那麼在閱讀中就會提高效率。而這種習慣不是在短時間內形成的,它需要長時間的培養,這就需要教師應該要在平常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這種習慣,具體有以下幾點;第一,教會學生默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出一些材料,規定好一定的時間,在這些時間內進行默讀,把握主旨。讓學生養成默讀的習慣,提高默讀的質量。第二,對比並分析的習慣。在閱讀新的材料時,可以啟發學生進行聯想,以前有沒有讀過與這篇相類似的文章呢,有什麼樣的相同點以及不同點,帶著這樣的問題再進行閱讀,相信閱讀的質量與效率肯定也會提高。第三,求異論辯的閱讀習慣。在閱讀文章時,要讓學生明白作者的寫作中心是什麼,意圖又是什麼,根據自己的理解與經驗,看有沒有新的立意,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以及見解。第四,設疑自答的閱讀習慣。這種習慣實質就是對於課文中的一些情節以及對一些物的描寫的一種思索,要讓學生提出在文中的一些疑問,帶著這些疑問再去深入的閱讀課文,邊讀邊問,在問的過程中又通過深入閱讀,自己解答,這樣不斷的循環,在不知不覺中就領悟了文章的主旨,也提高了閱讀的效率。(四)切忌忽視語文知識新課標就要求不能僅僅是重視語文知識,要更加的促進學生的能力的培養,這就造成了在語文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就過於注重能力的現象,而對於語文知識認為是講也可不講也可,嚴重忽視,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妨礙了閱讀教學,因為語文知識的欠缺就會造成學生在閱讀相關的文章時,有可能對於一些知識的不了解而讀不懂。最平常的比如說,解字、釋詞等,這些都需要教師要對學生講解造字法的相關知識以及詞法的構成情況。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將一些有用的知識進行提取,然後達到更好的閱讀效果。總之,閱讀教學是語文中的重要環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不斷的積極的探求相關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興趣,掌握一定的技巧,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
F. 淺談如何優化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設計
在學校來教育教學的課程中,占據源最重要地位的一門課程是語文,它是學生學習其他課程的前提.對於中職學校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基礎比較弱一些,大部分人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而針對語文課程的古詩詞和文言文來說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相當的難.因此,對中職學校的語文課堂教學進行優化設計,不但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而且可以改善學生學習的懶惰性和依賴性問題,與此同時,對提高中職學校教育教學形象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G. 淺談如何優化小學語文教學設計
每節課的側重點不一樣,設計的時候明確這篇課文的重點難點,要解決什麼問題,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這樣才能提高課堂的效率
H. 如何優化教學設計,提高教學質量
如何改進教學設計提高教學實效
教學如同三套馬車: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反思。教學設計即備課,是一項復雜的教學技術。成功的教學在於教師出色的教學設計能力。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是影響教師教育教學效果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是優化學校教育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是改善教師教學行為的積極策略,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教學設計能力是眾多技能的組合,如何通過改進教學設計來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合理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學的靈魂,它決定著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因此制定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前提。就語文教學而言,教師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時,應首先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從激發認知興趣、提高閱讀分析技能、加強情感互動等方面去思考,提高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與實效性,既重視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也重視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的培養,做到教學形式與學習內容的統一。有了這樣的教學目標,才能在設計教案時有個總體的思考方向。
二、整體把握教學框架
由於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一個動態過程,出乎意料的情況時有發生,或者每個環節的進度並不完全在教師的掌控之中,這便對教師提出了要求,不僅要認真研讀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分析教材所滲透的思想、方法,體會新教材中蘊含的教學理念,能夠整體把握教學框架,對課堂的教學進程有個清楚的定位,而且要考慮所授班級學生基本情況、學習基礎情況,從而為實現整體的教學目標隨時進行調整。
三、精心設計教學情境
學習情境是否有效,並不是為有情境而創設情境,是指情境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實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學、合理,有其實在的意義。有效的教學情境應當使學生身心愉悅且為之入迷,在課堂中表現得精神煥發,充滿樂趣。構建生動的問題情境,可以真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學生發現那些對他們個人來說是真實的挑戰,從而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有助於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自己的思維方式,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從而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在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有現代氣息,要將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與學習有關的素材及時引入課堂,要讓學生與課本人物、課本知識產生共鳴,以增強教學的時代性。因此,構建有現實性、趣味性、科學性、時代性的情境,才是符合學生內在發展需要的「真」情境。
就小學《品德》課程來說,如何改進教學設計來提高教學實效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改進教學設計:
一、走近生活,貼近社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要把教育從鳥籠里解放出來……鳥的世界是樹林,教育的世界是整個社會生活。"小學《品德》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道德寓於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學時,我們應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組織、安排教學內容,讓學生走近生活,貼近社會,從而引導學生去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學生知識的獲得單靠教師的灌輸和學習書本上的東西是不夠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應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無邊無際的知識世界中去,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習做人,並把道德寓於兒童的實踐生活中,使兒童在生活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習慣。例如教學《文明從我做起》這一活動時,我課前設計許多紙條,紙條上寫有任務,首先讓學生以抽簽的形式接受任務,然後告知學生怎樣完成任務,把學生引到課本以外的實踐生活中去,觀察生活,親自體驗生活,讓學生了解文明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室、校園,而且體現在社會的各行各業。上課時把完成任務的經過、感想告訴大家。最後,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尋找、體驗感受到的文明的重要性,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玩。在玩中,學生真正感受到文明帶給他們的快樂,感受到文明就是一種美,因此,內心深處就有了一種我要講文明、文明從我做起的意識。
二、創造性使用教材
在使用教材時,把學生引到課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一定要改變以往「教材為中心」的教材觀,以課程標准為依據,對教材進行細致的研究和計劃,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兒童的發展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在保證實現基本目標的前提下,教師可對教育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使兒童在有針對性的、高質量的教育活動中各個方面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在用好教科書的基礎上,教師要創造性地開發適宜當地的課程內容(地方課程),本課程的資源是多種多樣的,兒童生活周圍的人和物、家庭、學校、街道、自然、環境設施、人文景觀、旅遊以及兒童生活中的體驗、經驗、發現等等,各種節目、文化活動、重大事件、民俗活動等等均可視為重要的課程資源,也就是說從兒童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發掘出課程的寶貴資源。
三、教師在課堂中適當創設情境。
情境可以傳遞情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根據課堂情節,適當創設一定的道德情境,讓學生在想像性的情感體驗中,經歷情感的沖突,情感的激盪,情感的升華。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指出:教學法必須觸及學生的情感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才能發揮高度有效的功能。比如在教學《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一課時,我先設計一些線索:杭州—台灣、杭州醫院—台灣醫院、小錢—台灣青年、小錢在病床上等待—台灣在地震、小錢在病床上等待—台灣青年在( )情況下捐獻骨髓,然後把這些線索交給學生,學生初讀課文時潛伏下海峽兩岸血肉相連的情感。課後,我還送給學生一副對聯:日月潭碧波凝翠台灣骨肉日日思歸盼統一 揚子江熱浪含情大陸同胞天天翹首望團圓,學生情感得到升華。因此,教師要善於挽起和誘發學生對情感的體驗,逐步培養學生善感的心靈,讓學生真正地感動,以自覺的行動去熱愛祖國。
四、讓學生參與實踐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個無止境的認識世界。特別是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一個長期反復培養、實踐的過程,是逐步提高的循序過程。它遇到好的環境,可以向好的方向發展,否則會退到原來的狀況,甚至相反。同時,《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新課程,它與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有所不同的是,課程在內容上更接近生活,貼近社會,以學生自身生活為出發點,通過課堂上構建一個活動,來模擬生活真實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使學生的品格得到培養,情操得到陶冶,素養得到提高。因此,我們要以學生的生活實踐為基礎,科學地設計教學內容和選擇他們感興趣的教學內容,當然,還需注意的是,實踐活動的安排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求每個學生都參與。無論是搜集材料、製作、還是考察,教師都要有布置、有展覽、有表揚,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要把時間還給學生,要把空間留給學生,要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