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練筆成圖美術教學反思

練筆成圖美術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1-02-12 23:13:57

①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六年級的課文。文言文初次被編入小學教材,對於小學生來說,「文言文」是一個新的名詞,這張陌生的「臉」會讓孩子欣賞和熱愛嗎?我有點疑惑。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伯牙和鍾子期,一個善鼓,一個善聽,而且善聽者深得奧妙,能從琴聲中知其表達的志趣與內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為解人、解心,這就十分難得了。怎樣引領學生在這篇千古絕唱中去徜徉,去讀知音,品知音,悟知音,從而領悟到「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難覓」呢?
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知音
語文課首先要有語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絕弦》充滿著濃濃的語文味,教學時我扎扎實實地進行朗讀指導。不論是從詞語生發還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難覓,也不論是自由讀、指名讀、接讀、范讀還是背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每一次朗讀都步步落實,毫不含糊。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語言、品嘗語言、運用語言,在扎實的語文實踐中習得語感,積淀語感,領悟語言規律。
二、「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品知音
語文離不開字詞句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文章。葉聖陶在《語文教學十二韻》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粱與津。」整堂課,我引領著學生如同暢飲著一杯醇香的酒,品味著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間,去品讀,去感悟。
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麼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麼。這一品,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對伯牙琴聲的喜愛,以及他們之間的情誼。
讓學生用文中語言的規律來贊美伯牙的琴聲,學生自然而然運用課前積累的語言來說話,看似不經意的課前伏筆卻在這里熠熠發光,令人折服。通過這樣的師生對話,學生入情入境,領會了「知音」心有靈犀的難能可貴。
讓學生想像:伯牙在斷絕弦的時候,還斷了什麼?通過想像說話,再一次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痛。
讓寫一寫安慰伯牙的話,這一品味,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難覓」,珍惜擁有,珍惜友情。
三、高山流水總見情-悟知音
人文關懷是語文的終極目標。在這節課上,我把自己的情感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與學生隨著作者的情緒時起時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訴,努力實現師生「共鳴」。使得學生的個性和認識,得到最大化的贊揚和釋放,人文情懷得到滋潤和滋養,人生境界得以提升,這是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無為」境界。
最後,我播放了樂曲《高山流水》,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孩子們的心靈,令人感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伯牙絕弦謝知音令人感傷,令人欽佩,這堂課上,努力營造的強烈的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多向感受,讓學生把心放進課文里,設身處地去讀,去想。讓學生的靈魂沉浮於字里行間,讓心靈浸染書香,同文本真切地暢談,與老師真情互動,孩子們不僅理解了「知音難覓」,還收獲了對生命的感悟。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理解,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和友情的標准,說它是東方文化瑰寶也當之無愧。
這樣一篇飽含深意的文言文,該採用什麼方法教學呢?我參閱了很多名師的教學設計,也觀看了幾個老師的教師視頻,真是越看越亂,越亂越急,覺得什麼內容都好,不知道如何取捨,曾想過用兩節課的時間,但是又怕內容太少,沒有亮點,一節課下來不夠緊湊,再三思考之下,我還是決定一個課時完成,於是藉助教師教學用書,我把這篇課文的學習分成了四大板塊:整體讀文,初解絕弦;再解絕弦(何為知音、知音相遇、知音之死);深悟絕弦;回味絕弦。緊抓「情脈「,體會伯牙與子期的心心相應。總以為這條線會一通到底,可是,事實是殘酷的,我的幻想破滅了,一個一個的問題不斷涌現出來.。
1、學生的朗讀指導沒有到位,雖然看似花了很多的時間,但是朗讀的提高不大,特別是兩個語氣詞「哉、兮」,引導了多次,學生仍然讀不出味來,如果當時能示範讀一讀,傳授一些技巧,那麼效果會更好。
2、以學生為主體現還不夠,解難釋疑時還不能放手,應該讓學生自己讀懂文章,並有所體會,但是為了節省時間,當第一個學生說道「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時,我已經迫不及待把我的教學流程繼續下去,完全沒有留下讓學生提問的時間。
3、時間的把握更存在問題,當鈴聲響時,我還有一個環節沒有完成,就是「面對如此傷心難過的伯牙,你有什麼想說的嗎?」本想利用高山流水的音樂,讓學生去完成練筆,再回歸課文,齊誦全文,來個總結,給這堂課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但是由於前面引的太多,導致無法完成了,課後我利用了一點時間,讓學生去完成,發現學生寫的得好,甚至還有同學引用了詩句,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莫愁前路不知己,天下誰能不識君。」等,感受頗深,事後想想,如果可以少引多放,也許這些亮點就會出來了啊。
總之,這堂課存在的問題還有很多,幸運的是我還有機會去磨練這堂課,希望下次的我有所進步。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一課是我今年剛剛接觸到的一篇新的文言文。全文僅有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可見這77個字的背後有著多麼深厚的人文內涵呀!通過這一節課的設計和教學我有很多收獲,審視自己的這堂課,還有些許不足,總結自我才能提高,反思自我才能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每次面對新的文本,我首先考慮的不是設計,而是反反復復地對文本進行透視: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於鼓琴,鍾子期善於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後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於這個傳說,人們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長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本文是文言文,學生第二次學習文言文,雖然有了一點淺顯的認識,但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藉助注釋和字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後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
閱讀這個文本,「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嘆息,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一、創設情景、人文共鳴。
經過反復斟酌,我緊緊抓住「知音」這個情感線索,在多個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使得在教學中顯得整堂課環環相扣,緊扣中心而又層次分明。
1、用傳說引入課文,讓學生帶著「是什麼將地位如此懸殊,際遇如此不同的兩人緊緊聯系在一起,成為知音,演繹出一場感動千古的傳奇?」這樣一個疑問開始聆聽教師的范讀。
2、教學中,我緊緊的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通過對朗讀的指導達到情感的升華:文章的前半部分,用遷移法,通過對「善哉」的理解和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通過聯想知音相聚的畫面指導學生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引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整堂課學生都隨著文章的情感起伏而變化,從最初的欣喜到結尾的潸然淚下,可以說達到了「其詞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
3、結合自己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特點設計製作了了恰到好處的課件,這些課件在理解主要內容上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啟發學生。在創設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在想像時播放的優美畫面,沙沙細雨聲、潺潺流水聲、啾啾鳥鳴聲,無不給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彷彿使學生置身於大自然中。教學中多次播放《高山流水》音樂,那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不但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而且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可以說課件的運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為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4、在板書設計上我運用繪畫突出主題,為了營造「知音之死」的悲劇色彩我又特意在理解這一環節時一步一步擦去,整個黑板由剛才的高山流水的彩色畫面到只剩下孤零零的「伯牙」二字。隨著我的擦拭課堂上每個同學的心都揪了起來,很快由剛剛的喜悅轉成了悲傷。情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隨著作者的情緒時起時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訴,真正實現人文 「共鳴」。
二、關注過程,注重實效。
教學中,注意追求本色語文,扎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耍花架子,為此,在課前我鼓勵學生們查找字典等工具書,理解不懂的語句,充分的預習使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本閱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讀通順。所以我引導學生在解決字音之後通過自由讀文劃出停頓節奏,並通過課件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在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滲透對文本閱讀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說清楚,也要能准確地翻譯過來。然後以「伯牙為何絕弦?為誰而絕弦?」設置懸念,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提問:「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 「絕弦」的深刻含義。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麼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麼。這一品讓學生領悟到了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變通的運用。在最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通說全文,達到融會貫通。
三、拓展探究,引導升華。
教學中,不忘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像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結尾時吟誦俞伯牙在鍾子期墓前留下的詩文,激發學生課後進一步拓展閱讀的積極性。
與學生交流自然、流暢是我在這堂課中的另一個收獲。因為課前針對學生的特點設計教學活動,使我能真正走進學生當中,課上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誦讀、體驗、對話、聯想中,這也給了我極大的信心

② 初中作文教學反思

[初中作文教學反思]人總是在衰老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成熟,而我,還不衰老,所以不成熟也是應該的,初中作文教學反思。但是,直到現在,我認為,在作文教學中我也許還只是一個門外漢。我對我的同行經常如是說:語文這行當力,頗讓人有些手足無措的竟是作文的教學。我那樣說著的時候只是一臉的坦誠和無助。也許,寫作就源於一種沖動吧,即是說激情是寫作的動力。激情決定了學生能否進行寫作,比如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摸索到了一些學習的訣竅,如果把它表述出來與同學們交流,至少能對同學們有所啟發,對自己方法的改進也不無裨益,可真正能這樣做的僅是少數。又如我們的師父常說,老師在教授完一篇課文之後往往會又一些新的想法,或者探索,如果能把它寫下來並堅持這么做的話,一定大又長進。聽著他這般述說時,我竟又幾分驚奇,因為於我說來,上課之前倒還有著某種激情的話,一節課兩節課下來,除了偶爾瞬間的反思,大抵鬆弛÷懶散,所以一直以來我就如蝸牛的爬行。究其原因,不一定是他們不會寫,不一定是我們不會寫,而是沒有意識倒自己需要去寫,應該去寫,即沒有寫作意識。沒有意識,談何寫作的激情,寫作的沖動呢?當務之急,是要培養一種寫作意識,或者說寫作的激情。有寫作願望,但沒有具體的生活作依託,這種激情也只是一種毫無現實根據的沖動,只有立足於現實,立足於生活,才可能產生除錦綉文章來。文生於情,情生於哀樂,哀樂生於治亂,一個人深入生活的程度究決定了他是否會產生寫作激情。如果魯迅先生沒有對舊中國社會生活的實際真切體驗,沒有對中國社會諸多矛盾÷弊病產生原因的苦苦探索,沒有改變這種現狀的迫切心情何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是絕不會拿起筆來改造社會的。一切作家之所以要去深入生活,體驗生活,除了可以積累素材外,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感受生活的脈搏,讓生活去碰撞,激發自己的寫作激情。我想倒了已故語文教育家黎錦熙先生提出的作文教學的觀點日札優於作文,日札就是修養日記和讀書札記。我的語文老師歷來推崇周記(或者日記)可以理解為是它的一種變式,我們似乎也需要這樣的理論支撐。我始終認為周記(或者日記)應該成為學生嘗試各種敘述的一個平台:在內容上,可無所不寫;形式上,敘述描寫抒情議論隨意選用。這種沒有精神壓力和文法顧忌的寫作一旦養成習慣,在量的不斷積累下,定會有質的飛躍。許多大文學家就都有寫日札的習慣,不但增強了筆力,還以此為素材創作了許多文學作品。哈佛有句名言:思想決定行為,行為形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在我們的作文教學中,應該大力提倡和督導學生不間斷地寫周記(或者日記)進行這種自由地寫作,學生會養成一種用文字來表情達意的習慣,並將有利於他們去發現和捕捉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可能引起思索或爭議的事件。有話可說,就有了寫作的沖動。剛開始嘗試著用文字表情達意時,也許不能很准確地把所想所說都准確地表達出來,這種詞不達意的現象只是因為對文字的陌生。堅持下去,待對文字熟悉了,駕輕就熟了,作文實在是一件小事。我們對作家的欽佩,很大以部分源於他們說出了或者說著我們想說的話。當表達成為一種需要,成為一種意識,如果我們學生能用自己的激情去寫作,一定也能彈奏出時代的強音。當然,這肯定需要一個艱苦卓絕的過程的蛻變,就像蛹化蝶一樣,但我們應該去期盼那些美麗的蝶的出現,那將給我們一個繽紛的世界。我在從事初中作文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厭煩寫作文的現象非常普遍。造成厭煩心理的原因很多,也很復雜。但分析起來,根本原因還在教師身上。教師學是否高,藝是否精,業是否有道,品是否端正,責任心是否強,往往就決定了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的方向和程度。為此,解決學生的厭煩心理,首先要從教師入手。(一)敬業精業,授課精彩。要努力認真鑽研教材,設計課堂環節,力爭每一堂課都是精品。讓學生感道聽老師講析作文或課文就是一種享受,以自己全身心地投入來感染和引導學生。精湛的藝術,高尚的品格,本身就具有極強的吸引力。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在這種氛圍中逐漸萌發對文學,對寫作的興趣。(二)教師下水,現身說法。身教勝於言教。教師的一舉一動,比千言萬語還要有說服力和感召力。在這一點上我做的不夠好,我准備在以後的教學中彌補這一點。(三)典型引導,正面鼓勵。對學生要多鼓勵、多表揚,不說打擊和挫傷學生積極性、自信心的話;不做打擊和挫傷學生積極性、自信心的事。堅持多從學生的作文中找評析範文,不求完美,但求有獨到之處,力爭每學期絕大多數學生的作文都有被選做範文的機會。同時,注意在學生中培養寫作愛好者。總之,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對語文老師的要求也更加嚴格、全面。需要教師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更要有對教育事業、對學生赤城的愛。很難想像,一個對現實生活冷漠、對學生漠不關心的教師會寫出情真意切的作品,會培養出品格高尚具有良好素質的人才!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同學生一起練筆,這樣才能在思考中進步。-------------------------語文能力是生活、學習、工作的基礎,作文能力是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清楚地知道:中學階段作文教學肩負的重任——要讓學生掌握三種文體和應用文等寫作能力,作文水平達到規定的層面,以適應升學或就業的需要。然而具體到實施作文教學,教師往往一口難言,尤其是對於山區中學教師難教、難改;學生難學、難寫。作文教學陷入重重困境。困境之一:源於教材。首先,原行九年義務教育初中三年六冊語文課本長期性的定勢影響。其六冊課本,每冊八單元約三十課左右。然而寫作知識和訓練點散見於閱讀之後或課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斷等基礎單項訓練和梯度性的作文訓練。整體上明顯的現出重讀輕寫,寫作依附於閱讀的情況。第二方面,課本上的寫作知識介紹簡約,作文訓練點分布零散,點與點間聯系疏鬆、銜接不強;缺乏具體的作文教例、教參、教案等工具書,中學生作文《初中作文教學反思》。第三方面,寫作訓練量少。初中三年,教材中僅安排二十四、五次作文訓練,有些作文訓練重復出現,讀後感的訓練在四冊、五冊、六冊分別出現一次,占其八分之一。教師多年教學的習慣形成其定勢思維及做法,如今日益顯出其的不適應性。困境之二:源於教師。教師首先苦於手中無作文教材,僅憑單元之後 的短小作文指導來進行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造成教師作文課難備、難教,故作文課堂教學彈性大,或多講,或少講,甚至不講,只將作文題目和寫作要求往黑板上寫出,整堂課時間交給學生支配完成。這樣隨意、自流、無序的作文教學,知識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學的預期目的。其次,原初中語文大綱規定:作文每學期不少於八次,並經常進行片斷訓練。教師時常因難教、怕改而將作文訓練的次數等於八次,如此少量的作文訓練又如何能提高學生作文能力呢?再次,絕大多數教師仍較重視閱讀課而輕視作文課。每學期二十周左右。大多數教師只勤於講課文。卻又把讀寫分開,加之一個月兩次作文訓練占兩三個課時,一學期包括兩次統考的作文評講,也只佔二十個課時左右。作文教學嚴重失衡是學生作文能力不強的直接原因,也是學生作文難的原因之一。困境之三:源於學生。大部分學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山區學生生活面相對較狹窄,又忽略生活的觀察,因而素材少——沒話寫;沒有掌握各種文體審題、立意和布局謀篇的基本寫作知識及方法——不會寫;認識能力低,語言詞彙單薄,駕駛語言能力不高——寫不好;這是山區學生作文三大難問題,其中自然有學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師和教材原因。總之,面對種種境況,山區中學作文教學確實陷於重重困境之中。那麼,應如何走出困境呢?尋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問題,這是語文教師務必面對和肩負反思的職責。要從反思中尋求出路,要勇於正視上述陷我們於困境的種種問題,針對問題,尋求對策。一、作文教材就在課文里教師僅依靠單元後的作文訓練資料作講課內容確是不夠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材永遠存有缺陷。那麼教材出路在哪裡?教材出路就在課文里。這關鍵在於教師,教師對每個學期的作文訓練的任務,達標要求等要心中有數,結合學生實際來對作文體裁、命題、內容、要求等制訂一個詳細作文計劃。然後教師利用閱讀教學來指導寫作,將讀和寫結合起來,讀是寫的基礎,閱讀為寫作鋪路。選擇恰當的、典型的課文做寫作學習的例文,仿寫的對象根據所選課文內容、特點來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怎樣開頭、結尾有特色,怎樣描寫生動、豐富、細膩,怎麼議論有說服力等。這些課文就是我們作文教學的好教材。關鍵在於教師的善用、巧用。其次也應結合作文訓練內容,補上一些具體的,系統的寫作理論知識,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二、提高作文指導課的實效針對作文課存在隨意、沒有確定的教程、知識含量低的情況,豐富作文課堂內容,提高作文指導實效是其出路,從形式上談,教師大可根據文體內容設計多種形式的課型,優美語段賞析課、片斷練習課、材料評議課、看圖說話課、讀書活動課、作文討論課等,教師根據不同的訓練目的,從不同的角度確定作文學習的重點和要求,豐富作文課堂教學內容,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參與,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從內容上談,則要提高作文課的指導實效、訓練實效。每一堂課都要提出明確的訓練項目和目的、要求。即使是最基本的布置一篇作文練寫,也要做好作文前的指導和作文後的評講。堅持做到講課有內容,訓練有重點目的,評講有針對性,加強體現作文課指導意義,提高作文教學實效。三、幫助學生解決三大難問題。沒話寫、不會寫、寫不好是學生作文三大難題。為了讓學生有話寫,作為語文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利用學校生活素材,例如開校會、文藝晚會、野外活動、課外閱讀活動等進行作文教學。多鼓勵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參與生活,多與親人和友人交談,多看書讀報、看電視,從不同的角度去關心社會,了解社會的變化。盡力拓寬學生社會見識,積累生活素材,言之有物,為解決沒話寫的難題創造條件。此外教師要挖空心思切合學生生活來命題或開設話題,以利於學生有話寫。其二,不會寫是存在學生中最突出的難題。寫記敘文怎樣才生動、形象;寫議論文怎樣講道理;寫說明文怎樣說才明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心中不會寫的疑團。因此教師有必要針對疑團逐步解疑,對學生,進行審題、立意、片斷寫作等各種不同方面的專項訓練。有必要教給學生各種文體的基本寫作知識的一些方法和一些技巧,使學生學會寫。例如初三級學生在復習寫一人數事的記敘文時,學生通常不是惱於沒有素材,而是苦於文章結構思路如何安排,數事如何組織。針對這種情況,我在指導這類文章審題、立意、組材的同時,示範教給學生用引聯式基本寫作思路:睹(聞)物思人——聯想回憶——睹(聞)物議人——總結全篇,揭示主題。結果學生很快地確立主題,按照這個寫作思路,較好地完成作文。第二次訓練這一類記敘文時,大多數學生都懂得靈活運用教師教給了寫作思路和方法來作相應的變通來布局。這個教給是作出示範,並不等於會局限學生個性發展,扼殺其創造精神。相反,教師更鼓勵學生在學會寫的基礎上大膽變通、創造革新。就像一個人,首先教會其走路,他才會條條大路通羅馬。其三,為了解決學生寫不好的難題,要求學生必須持之以恆的學習和積累詞彙。教師好好利用大量閱讀課文的教學來重視詞句的學習,指導學生掌握詞語的語體色彩、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圍等。也對一些生動語句多作仿寫。或給一組詞語寫一段話的練習,有意識的把要求學生把新學習的詞彙靈活運用於寫作之中。學習分類摘抄,做讀書筆記,片斷練習等。這樣才有可能寫得好。同時要在學生中確立一種思想,作文不是寫好的,而是改好的。《醉翁亭記》中環滁皆山也就是歐陽修七易其稿最後改成的。學生應從作文的修改中達到寫得好的目的。四、重視培養和發展學生個性、豐富寫作素材,提高寫作興趣。素質教育注重人格的養成,個性的發展,弘揚創造精神。我們的作文教學也必須緊跟時代的要求,素質教育就是要讓學生個性,靈性從應試教育模式的禁錮中解放出來,拓寬學生寫作的寬度,寫作的自由性。讓學生用其眼睛,用其心靈去察看社會,體驗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惡,再用心去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使其有充實的生活,有豐富的寫作素材。教師則更新觀念,投身到教育的浪潮中,結合學生心理特點,捕捉他們生活的熱情和興奮點來實施作文教學,激發學生情感讓學生置身於情境之中,情因境而發,則學生有話寫、容易寫、愛寫,學生寫作興趣活躍起來,作文教學出路可尋。 總而言之,山區中學的作文教學確實陷於困境之中,是語文教師中老大難問題,到了非改革變新不可的地步,我們初中語文教師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那就讓我們攜手面對,去反思、去探討、去實踐,走出困境之路一定會讓我們找到,寫作之花一定讓我們擷取。

③ 如何培養藝術生的寫作能力

高考是選拔性考試,許多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採用分層教學,成績「好」的學文化,成績「差」的學藝術,二三流學校迫於升學壓力,尤其喜歡採用這種方式。筆者所在的學校一直有這樣的傳統,深諳其中無奈,選擇藝術這條道路,少數是因為愛好,絕大部分學生是因為文化基礎太差,想用藝術彌補自己的不足。文化課中,語文看似拉不開差距,也差不到哪裡去。其實不然,作為語文的半壁江山的作文往往會成為藝術生的薄弱環節。跟藝術生教學打交道已有十餘年時間,為了提高藝術生的文化課成績,在語文作文教學中進行了思考與實踐,還望大方之家賜教。

1.把握現狀,有的放矢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每當接手一個新班級,我都要進行一次寫作摸底,讓學生寫自己最熟悉的校園。文章看似簡單,其實不然,它可以讓我從中了解到每個學生的審題、立意、描寫、觀察、語言等能力,還能發現學生的知識面、思維量、文體意識等。因為是一次自由寫作,每個學生的寫作水平盡顯無余。然後,我記錄下每個人存在的主要問題,開始量體裁衣,提出具有針對性的建議與方案。從書寫、語言、閱讀計劃等方面

1/4頁

入手,給每一位學生建立一個寫作小檔案,一學期或學年結束,讓他們真實地看見自己實實在在的改變與進步。有了成就感,學生的寫作動力會更大,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視積累,讀寫互動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藝術生之所以寫不出作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閱讀量太小。每次課堂調查,幾乎沒有幾個讀過大部頭作品,喜歡讀書的更是微乎其微,到有不少喜歡流行雜志,一提寫作文就「頭痛」。因此,我們不要急於教他們如何寫作,而要引導他們一字一句地讀精美的文章,學會摘抄優秀的文章或語句,然後培養他們用嘴或筆點評或概括內容。每天每節課都要預留十分鍾,堅持不懈。這不僅督促了他們閱讀,而且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對文章、語句優劣的判斷能力,等等。漸漸的,他們認識到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興趣與認識提高的前提下,第二步就是讓他們嘗試寫周記與讀後感。對此,教師要有一定的指導與要求,更要有反饋,否則會流於形式。要給出一定的閱讀時間,有指導更有任務,如寫讀後感或評論或仿寫等。在教學《荷塘月色》的同時指導學生讀季羨林的《清塘荷韻》,欣賞其精彩的描寫及手法的運用,然後讓學生親臨校園里的荷塘,結合平日觀察,仿寫一篇自己眼中的荷塘,寫出自己的感受。結果學生寫得很真實,也很細膩,效果遠遠超過閉門造車。

3.用心觀察,拓寬視野

「『作家必須體驗生活,而這種體驗要引起自己的心弦的震動„„一種最細微的心理上的體驗„„』否則,即便你天天泡在火熱的生產斗爭的

2/4頁

運動中,你若沒有那純屬個人的心靈顫動,沒有那獨特的生活體驗和生活提煉,是寫不出真實、美麗的作品來的」(《語文教學與研究》1997年第2期李德復的《寫作需要心靈顫動的生活》)。解決「無米之炊」的途徑,除了大量閱讀,厚積薄發外,還要學會觀察,生活處處皆素材,一切作品源於生活。只要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無論校內、校外都有寫不完的素材,這就要學會用眼去觀看,學會用耳去傾聽,甚至用鼻子去聞,各種感官都要充分調動起來。當然更不可缺的是用心去感受、思考。百讀不厭的朱自清《荷塘月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本,非常值得學習。2007年江蘇高考作文中,何永康老師推出了一篇懷想與父親割麥的作文,雖然引起了很多爭議,但我認為是非常值得借鑒的,它是作者細心觀察生活的碩果,是對生活的真實感悟。因此,在練筆中我經常會布置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又需深入觀察、思考的話題或命題。藉此讓學生關心生活、熱愛生活,達到拓寬寫作視野的目的。每次放假回家,我讓學生寫一篇在家或路上的所見所聞,課上相互交流,選出典型的事件與大家分享,在促使學生用心觀察、體會的同時,豐富了寫作素材,而且此類素材真實、鮮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假大空。

4.「一篇三遍」,做實點評

蔡明老師結合作文教學的實際,總結出了一套「四步作文教學法」,即教學由初作、互批、反批、重作四步構成。這一教法力圖做到熔寫作的能力訓練、文體訓練和思想訓練於一爐,形成一個多股交織的訓練系統,在「兵教兵」「兵練兵」中實現「兵強兵」。我結合學生實情把它改造為「一篇三遍法」,即一篇作文寫三遍。第一遍學生寫,通過批改指出宏觀與微

3/4頁
觀上的問題,然後針對問題修改寫第二遍,第二遍由學生互批,一是落實是否按意見改進,二是便於相互交流與學習,三是用學生的眼光發現問題,進一步改進。第三遍教師略批,展示優秀作文,但對於少數沒有明顯改觀的學生,有時要寫第四遍。每次選擇三遍中經過反思、修改比較典型的作文,張貼在教室里展覽,讓學生明白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會有進步。

作文點評是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對寫作方法、寫作興趣或積極性都有重要影響。因此,每次點評時多採用擇優法,就是在講評中選擇差作文中好的地方進行講評,增強學生信心;在點評中也可以以學生講為主,讓學生發現美與不足,在同一起跑線上揚長避短。對於問題比較典型或較大的作文,教師一定不能「懶」,要把學生拉過來面批,強化印象,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

5.強化書寫,減少失誤

藝術生學生書寫是一大問題,普遍較差。我對他們的基本要求是工整,然後是大方、美觀。課後讓其練字,只要持之以恆,就會很有成效。作文寫好,要有回頭看的習慣,看看題目寫了沒有,文中是否有錯字,標點是否清晰,等等,減少不必要的失誤。

藝術生在很多學校被列為「差生」,有很多不好的習慣或問題,但只要我們用心引導、督促,就像寫作文一樣,對他們循循善誘,就一定可以取得可喜的進步。

④ 求<羚羊木雕>的教學反思

《羚羊木雕》這篇課文說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自己最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現後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向萬芳要回木雕,「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此文講述的是一件有關子女和父母之間的事情,很貼近學生的生活,而且和現在社會中孩子如何與父母溝通的熱點話題緊密聯系,學生對它很是感興趣。另外,這篇課文結構精緻,布局巧妙,情節發展曲折,矛盾環環相扣,而且人物的神態、動作,尤其是語言十分地貼近人物身份、個性。文章內容含概量十分大,在教學中必須有所取捨。因此,根據本教材的特點和本年級的教學目標,我選擇了從人物入手的方式,將朗讀、情節分析和主題的感悟作為此文主要的教學內容,在教學方式上,將更大的自由給學生,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成長經驗,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去體驗人物的思想情感,從而欣賞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並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認識,學會如何與他人、家人溝通。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1.整體感知課文,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2.聯系生活,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並以分角色朗讀,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為教學重點,以感知課文,聯系生活,說說自己的看法觀點為教學難點。
在上述目標和內容的指導下,我在教學實踐中注意了以下幾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為讓學生很好地將課文與自己的生活緊密聯系,我特別設計並十分注重了這次的課前准備。基於此文講述的是作者成長過程中和學生同齡時所發生的一些事情,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大多也都經歷過類似的事情,於是,我讓學生在日記中談談自己上初中後在家中的變化,並且讓他們寫了一篇周記《我和我的父母》,說說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和父母之間的一件事情。這次的課前准備,學生很感興趣,也做得很認真,很多同學通過這次的日記和周記向我說了許多的心裡話。通過這次的課前准備,我更加了解了學生,和他們的距離也拉得更近了,這讓我對課文有了更深的感悟,對我的教學幫助很大。學生通過這次的課前准備,對此文也更加感興趣了,對課文的理解也更進一步了.
二.分角色朗讀,讓學生融入課文,演一演文中的故事,更進一步地貼近人物,理解內容。現代的語文教學提倡自主學習,而且語言的學習實際上是個將外部的語言文字不斷內化的過程,而實現這種內化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朗讀。因此,朗讀應該說是現代語文課堂的主旋律。所以,在這次的教學中,我把朗讀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子上,強調「以讀為本,以讀帶講,以講助讀。」課前,先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認為最適合的角色,然後每六人為一組,進行各組間的朗讀比賽,讓學生自讀、自評、自講,並評選出最佳的一組。通過這種比賽的形式,學生讀得異常的認真,也很快、很准地總結出了各個人物的語氣和性格,對課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三.情節結構的學習,讓學生將自己的寫法和作者的寫法進行比較,從中學習此文情節結構的巧妙。在整體感知課文時,我安排了一個讓學生評述此文的環節,同學在發言中很機靈地說出了一個看法——課文很精彩,於是我順藤摸瓜,抓住情節這一重要的內容,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時間和相應發生的事情,一一列出後,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來安排情節,將眾多的安排方式進行比較,在比較中體會本文情節結構安排的巧妙。
四.主題思想、作者創作意圖的把握,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對此事的一些看法,談談自己從中獲得的啟示。學生在前面的分析中獲得了很多的感觸,因此,在這個環節上表現得很活躍,提出了很多可以很好地避免這次爭執的方式,也說出了自己很多的真知灼見,很多觀點甚至是很精闢的,我都沒能考慮到。
通過以上的各個環節,這篇課文我感覺上得很靈活,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做到了講課以學生為主的原則。學生的積極性也很高,課前課後都十分活躍,思維得到了很好的開發。
但此文的教學也存在很多的缺陷,有些地方感到有些遺憾,最大的不足就在課文的復述的環節上,學生對課文的復述不到位,他們仍舊沒能把握復述的必要環節和正確的方式,復述能力有待提高。另外,有些學生的朗讀能力很不行,無法融入文字,沒能讀出感情,對文字的表現能力也有待提高。

⑤ 如何將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學科教學有機結合

當今教育主題的多元化,要求信息技術教育必須與其他學科教學有機地整合起來,形成綜合實踐課,才能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就應該引導學生把所學到的計算機知識和操作應用於其他學科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中,達到學以致用。
(一)、與德育的整合
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可以用校園網路報道學校的新聞,學校師生參加各種活動獲得的榮譽。可以搜集一些與小學生有關的網站,推薦給學生,讓學生從中了解社會的新聞和各種社會現象,並引導學生讓其從中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二)、與知識學科的整合
Internet是一個知識的寶庫,由於它儲存容量大,媒體種類豐富,檢索容易、快捷,不失為學生學習的好載體。教育資源共享,對於人、財、物是種節約,同時也使知識得到充分整合。可以引導學生將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學習相結合,例如,語文學習中需要查找資料的時候,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網路知識在網上查閱資料,幫助了解語文知識。還可引導學生創建個人博客,並在博客上記錄個人學習、成長中的點點滴滴,達到練筆的目的,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注重實踐的信息技術教學,更好地培養了學生應用計算機的能力。
(三)、與藝術學科的整合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電腦繪畫」是一個較為重要的內容,它本身就是與美術整合的,例如:老師進行美術欣賞,可事先搜集一些與教學有關的網址,讓學生在網上自由欣賞美術圖畫,然後講出自己的理解,這比教師講解效果要好。同時也可將信息技術與音樂整合,主要表現在通過windows media player軟體來聽音樂,可用MIDI軟體來編輯音樂。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信息交互方式、師生角色轉變以及教的方式與學的方式的轉變,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科水平與信息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達到全面發展。
五、評價整合,檢查效果
當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課的教學評價受到重視。信息技術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工具學科,重在培養學生的信息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因此,評價應在應用和實踐中進行評價的。例如,教學「畫圖」軟體後,可採用「開放式評價法」讓學生製作作品,在作品展示中由學生參與評價。例如,教學三年級的「寫字板」軟體的使用後,採用「指定內容,具體考核」的方法,提出具體要求,讓學生按要求用「寫字板」軟體打一篇文章,然後由教師打分評價。同時,在每一個單元的單元小結里都有一個「活動評價」,有兩棵知識樹,樹上是根據本單元的知識結滿了知識果,評價的方法是:在學完一個單元後,讓學生根據自己學習本單元的情況進行摘果子活動,在已掌握的知識果塗上紅色即是摘下了果子。這種有趣的評價方式,能有效地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採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不僅能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能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全新的課程,教學方法需要我們大膽探索,是一個長期的課題,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實踐探索,不斷反思總結,才能找出更佳、更適合的教學方法,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總之,這次學習,我受益非淺。讓我們更有信心、有方法上好每一堂信息技術課。
三、學以致用,學科整合
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會議上指出:「在開好信息技術課程的同時,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當今教育主題的多元化,要求信息技術教育必須與其他學科教學有機地整合起來,形成綜合實踐課,「立體式」的學習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中就應該讓學生「把所學的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應用於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中」。在計算機的教學過程中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讓學生自覺做到「學有所用」。例如在教學word時,結合學生實際,讓他們用計算機進行作文創作、修改等;在教學上網時,結合自然、語文、社會等學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識……這樣,使學生在學習計算機過程中完成其他學習任務,讓學生感到計算機知識的重要性和實用性。
四、學科整合、全面發展
當今教育主題的多元化,要求信息技術教育必須與其他學科教學有機地整合起來,形成綜合實踐課,才能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的教學中就應該引導學生把所學到的計算機知識和操作應用於其他學科的學習和日常生活中,達到學以致用。
(一)、與德育的整合
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可以用校園網路報道學校的新聞,學校師生參加各種活動獲得的榮譽。可以搜集一些與小學生有關的網站,推薦給學生,讓學生從中了解社會的新聞和各種社會現象,並引導學生讓其從中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二)、與知識學科的整合
Internet是一個知識的寶庫,由於它儲存容量大,媒體種類豐富,檢索容易、快捷,不失為學生學習的好載體。教育資源共享,對於人、財、物是種節約,同時也使知識得到充分整合。可以引導學生將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學習相結合,例如,語文學習中需要查找資料的時候,引導學生運用學過的網路知識在網上查閱資料,幫助了解語文知識。還可引導學生創建個人博客,並在博客上記錄個人學習、成長中的點點滴滴,達到練筆的目的,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注重實踐的信息技術教學,更好地培養了學生應用計算機的能力。
(三)、與藝術學科的整合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電腦繪畫」是一個較為重要的內容,它本身就是與美術整合的,例如:老師進行美術欣賞,可事先搜集一些與教學有關的網址,讓學生在網上自由欣賞美術圖畫,然後講出自己的理解,這比教師講解效果要好。同時也可將信息技術與音樂整合,主要表現在通過windows media player軟體來聽音樂,可用MIDI軟體來編輯音樂。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信息交互方式、師生角色轉變以及教的方式與學的方式的轉變,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科水平與信息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達到全面發展。
五、評價整合,檢查效果
當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課的教學評價受到重視。信息技術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工具學科,重在培養學生的信息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因此,評價應在應用和實踐中進行評價的。例如,教學「畫圖」軟體後,可採用「開放式評價法」讓學生製作作品,在作品展示中由學生參與評價。例如,教學三年級的「寫字板」軟體的使用後,採用「指定內容,具體考核」的方法,提出具體要求,讓學生按要求用「寫字板」軟體打一篇文章,然後由教師打分評價。同時,在每一個單元的單元小結里都有一個「活動評價」,有兩棵知識樹,樹上是根據本單元的知識結滿了知識果,評價的方法是:在學完一個單元後,讓學生根據自己學習本單元的情況進行摘果子活動,在已掌握的知識果塗上紅色即是摘下了果子。這種有趣的評價方式,能有效地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採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不僅能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能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全新的課程,教學方法需要我們大膽探索,是一個長期的課題,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實踐探索,不斷反思總結,才能找出更佳、更適合的教學方法,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總之,這次學習,我受益非淺。讓我們更有信心、有方法上好每一堂信息技術課。

⑥ 幼兒小班登鸛雀樓教案反思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教學重、難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1、談話。 小朋友已經學過不少古詩,誰能背給大家聽聽?今天我們又要學習一首古詩。... 2、板書課題: 17登鸛雀樓 指名拼讀「登」(dēng),要求讀准後鼻音。教學登字頭,指名拼讀「鸛」guàn。 3、解題。 「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就寫下了這首詩。這首古詩我們早就會背了,但現在我們放在課文中進行學習,大家覺得現在的要求是什麼?(要會背,而且要有感情地背誦;要了解它的意思;要會寫)二、初讀課文 1、幻燈出示課文內容。 2、由於學生已經能背誦,所以直接出示不帶拼音的課文,指名讀。三、理解詩句 1、 學習一、二兩行。 (1)指名讀一、二兩行。 (2)理解意思。 ① 出示課文掛圖。 設置情境:一天傍晚,詩人登上了鸛雀樓,他放眼望去,看,這氣勢多麼壯觀。 ②答問。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什麼?這是什麼時候的太陽?你怎麼知道這是傍晚的太陽的?課文中稱傍晚的太陽叫什麼?這輪傍晚的太陽就要落下去了,(在圖上演示太陽落下的情景)它會怎樣落下去?課文中哪個詞是「靠著」的意思?(依)引導學生理解「盡」,指名說說「盡」的意思,再演示太陽落山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盡」就是「完」的意思。 詩人站在鸛雀樓上還看到什麼? ③ 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④ 看圖想像,有感情地朗讀一、二兩行。 [相機板書:景(看)]2、學習三、四兩行。 (1)談話。詩人登上鸛雀樓看到這一雄偉壯觀的景象,他會想些什麼呢?(2)指名讀三、四兩行。 (3)理解。欲:想要。窮:窮盡。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遠的地方。更:再。 (4)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 (5)看圖體會,練習朗讀。 3、練說全詩的意思。 (1)自由練說。 (2)指名試說。四、精讀詩句,悟意明理 1、師引導學生讀詩,畫出詩的節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自由讀。 3、指名讀。 4、出示填空題,學生填空。 ①詩句中表示動作的詞(依、入、目、上、盡、流)。 ②詩句中表示顏色的詞有(白、黃)。 ③詩句中表示數量的詞有(千里、一層)。 5、分小組討論詩句中所描寫的景色。 6、根據詩意,展開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畫下來。鼓勵學生畫得不要與文中插圖雷同。畫的時候要考慮你的觀察點在何處?夕陽、山峰、黃河應畫在什麼位置?畫好再塗上顏色。 7、幻燈展示學生的簡筆畫,師生結合詩句共同點評。 8、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閉目遐想,老師用語言描述詩的境境。 9、啟發學生談談作者在詩句中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對這首詩的體會,分組上台比賽,看哪一組的同學說得精彩。五、總結全文,拓展廷伸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2、拓展性小練筆,把你站在高處觀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話寫出來。 3、討論。 詩人登高觀景時的心情、神情、動作,會是什麼樣子,他可能講些什麼?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學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六、作業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二課時教學目標: 1、復習鞏固生字詞,能背誦古詩。 2、完成相關的鞏固練習。教學過程:一、復習檢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說說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二、教學生字詞 1、出示生字。 樓 依 盡 入 欲 窮 指明讀上面的字。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 高樓 樓房 鍾樓)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盡(盡頭 用盡 盡力 窮盡)入(進入 入門 出入)窮(窮盡 貧窮 窮苦)3、教學字形。 (1)指名分析字形,說說記憶方法。 「依」和「衣」比較,「入」和「人」比較,「窮」和「力」比較,「層」和「雲」比較。 (2)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1、指導書寫。 2、學生練習描紅。三、課堂練習 1、讀一讀,再抄寫。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黃河 一層樓 2、 據句意說出詩句。 (1)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 )(2)傍晚的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 )(3)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 )(4)再登上一層樓。 ( )課後反思: 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情感型的課文比重相當大。所以,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教師應努力挖掘教材中所蘊涵的情,定好「情調」,以情育情,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古詩教學也是如此。 在教學《登鸛雀樓》一詩時,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是教師可以對字詞略加指導,便可引導學生入景動情,領略詩人登臨此樓時的所見所感。「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群山快要落下去了,黃河在落日余輝的映照下波濤滾滾、洶涌澎湃地奔騰向前,氣勢宏偉雄奇。由靜景、動景、遠景、近景構成了一幅瑰麗的山河圖,怎麼不令人神往呢?然而,黃河奔去的遠方又是怎樣的一幅情景呢?自然地引起詩人的聯想,這里寫的是詩人為眼前的美景所陶醉,而又不滿足於這些美景,他要站得高,看得更遠。一個懷有豪情壯志,高瞻遠矚的詩人的形象便躍然紙上。前兩句是後兩句的基礎,後兩句是前兩句的升華。前面寫景,後面抒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詩人所描繪的形象和意境,不但給學生再現了祖國山河的美麗景色,而且激勵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這樣的教學,學生通過教材中的語言文字,看到了課文描寫的形象,受到感染,同時又通過所感受的形象,體會語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閱讀全文

與練筆成圖美術教學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