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詠懷古跡其三教學設計

詠懷古跡其三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2-13 12:43:31

1. 詠懷古跡其三賞析

賞析;

這是組詩《詠懷古跡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詩人有感於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時表現了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與怨恨,並贊美了昭君雖死,魂魄還要歸來的精神,從中寄託了詩人自己身世及愛國之情。

全詩敘事明確,形象突出,寓意深刻。「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詩的發端兩句,首先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據《一統志》說:「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這是三峽西頭,地勢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處,東望三峽東口外的荊門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遠隔數百里,本來是望不到的,但他發揮想像力,由近及遠,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他就以這個圖景作為這首詩的首句,起勢很不平凡。

杜甫寫三峽江流有「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長江二首》)的警句,用一個「爭」字,突出了三峽水勢之驚險。這里則用一個「赴」字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生動。這是一個有趣的對照。但是,詩的下一句,卻落到一個小小的昭君村上,頗有點出人意外。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前兩句寫昭君村,這兩句才寫到昭君本人。詩人只用這樣簡短而雄渾有力的兩句詩,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讀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會想到離別漢宮、遠嫁匈奴的昭君在萬里之外,在異國殊俗的環境中,一輩子所過的生活。

而下句寫昭君死葬塞外,詩人用青冢、黃昏這兩個最簡單而現成的詞彙,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藝術匠心。在日常的語言里,黃昏兩字都是指時間,而在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間了,它指的是那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

它是那樣地大,彷彿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這句詩就給人一種天地無情、青冢有恨的無比廣大而沉重之感。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這是緊接著前兩句,更進一步寫昭君的身世家國之情。畫圖句承前第三句,環佩句承前第四句。畫圖句是說,由於漢元帝的昏庸,對後妃宮人們,只看圖畫不看人,把她們的命運完全交給畫工們來擺布。省識,是略識之意。

說元帝從圖畫里略識昭君,實際上就是根本不識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劇。環佩句是寫她懷念故國之心,永遠不變,雖骨留青冢,魂靈還會在月夜回到生長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詞人姜夔在他的詠梅名作《疏影》里曾經把杜甫這句詩從形象上進一步豐富提高:

「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這里寫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長安的漢宮,特別動人。月夜歸來的昭君幽靈,經過提煉,化身成為芬芳縞素的梅花,想像更是幽美。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這是此詩的結尾,借千載作胡音的琵琶曲調,點明全詩寫昭君「怨恨」的主題。前面已經反復說明,昭君的「怨恨」盡管也包含著「恨帝始不見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還是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鄉土,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

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積累和鞏固起來的對鄉土和祖國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前面提到,這首詩的開頭兩句,胡震亨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的詩句只能用於「生長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長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適當,正是因為他只從哀嘆紅顏薄命之類的狹隘感情來理解昭君。

沒有體會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吳瞻泰意識到杜甫要把昭君寫得「驚天動地」,楊倫體會到杜甫下筆「鄭重」的態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驚天動地」,何以值得「鄭重」的道理說透。昭君雖然是一個女子,但她身行萬里,青冢留千秋,心與祖國同在,名隨詩樂長存。

詩人就是要用「群山萬壑赴荊門」這樣壯麗的詩句來鄭重地寫她。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跡》,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託了他的身世家國之情的。杜甫當時正「飄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相似。

雖然他在夔州,距故鄉洛陽偃師一帶不像昭君出塞那樣遠隔萬里,但是「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洛陽對他來說,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鄉,正好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託他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

(1)詠懷古跡其三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唐代: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譯文:

成千上萬的山巒山谷連綿不斷地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山村還至今留存。皇宮離開去到那塞外沙漠,最後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墳對著黃昏。糊塗的君王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裡環佩叮當是昭君歸魂。千載流傳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傾訴的分明是滿腔悲憤。

創作背景:

公元766年(唐代宗大歷元年)作者從夔州出三峽,到江陵,先後游歷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跡,對於古代的才士、國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寫下了《詠懷古跡五首》,以抒情懷。本首詩是組詩中的第三首。

2. 詠懷古跡五首 其三的中心思想

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 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 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是《詠懷古跡五首》中的第三首,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詩的發端兩句,首先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據《一統志》說:「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這是三峽西頭,地勢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處,東望三峽東口外的荊門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遠隔數百里,本來是望不到的,但他發揮想像力,由近及遠,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他就以這個圖景作為本詩的首句,起勢很不平凡。杜甫寫三峽江流有「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長江二首》)的警句,用一個「爭」字,突出了三峽水勢之驚險。這里則用一個「赴」字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生動。這可說是一個有趣的對照。但是,詩的下一句,卻落到一個小小的昭君村上,頗有點出人意外,因引起評論家一些不同的議論。明人胡震亨評注的《杜詩通》就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當似生長英雄起句,此未為合作。」意思是這樣氣象雄偉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適合,不協調的。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則又是另一種看法。他說:「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鍾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意思是說,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楊倫《杜詩鏡銓》說:「從地靈說入,多少鄭重。」亦與此意相接近。究竟誰是誰非,如何體會詩人的構思,須要結合全詩的主題和中心才能說明白,所以留到後面再說。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前兩句寫昭君村,這兩句才寫到昭君本人。詩人只用這樣簡短而雄渾有力的兩句詩,就寫盡了昭君一生的悲劇。從這兩句詩的構思和詞語說,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南朝江淹《恨賦》里的話:「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台稍遠,關山無極。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但是,仔細地對照一下之後,我們應該承認,杜甫這兩句詩所概括的思想內容的豐富和深刻,大大超過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詩解意》說:「『連』字寫出塞之景,『向』字寫思漢之心,筆下有神。」說得很對。但是,有神的並不止這兩個字。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會想到離別漢宮、遠嫁匈奴的昭君在萬里之外,在異國殊俗的環境中,一輩子所過的生活。而下句寫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黃昏這兩個最簡單而現成的詞彙,尤其具有大巧若拙的藝術匠心。在日常的語言里,黃昏兩字都是指時間,而在這里,它似乎更主要是指空間了,它指的是那和無邊的大漠連在一起的、籠罩四野的黃昏的天幕,它是那樣地大,彷彿能夠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獨有一個墓草長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想到這里,這句詩自然就給人一種天地無情、青冢有恨的無比廣大而沉重之感。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這是緊接著前兩句,更進一步寫昭君的身世家國之情。畫圖句承前第三句,環佩句承前第四句。畫圖句是說,由於漢元帝的昏庸,對後妃宮人們,只看圖畫不看人,把她們的命運完全交給畫工們來擺布。省識,是略識之意。說元帝從圖畫里略識昭君,實際上就是根本不識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劇。環佩句是寫她懷念故國之心,永遠不變,雖骨留青冢,魂靈還會在月夜回到生長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詞人姜夔在他的詠梅名作《疏影》里曾經把杜甫這句詩從形象上進一步豐富提高:
昭君不慣胡沙遠,
但暗憶江南江北。
想佩環月夜歸來,
化作此花幽獨。
這里寫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不是長安的漢宮特別動人。月夜歸來的昭君幽靈,經過提煉,化身成為芬芳縞素的梅花,想像更是幽美!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這是此詩的結尾,借千載作胡音的琵琶曲調,點明全詩寫昭君「怨恨」的主題。據漢劉熙的《釋名》說:「琵琶,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晉石崇《明君詞序》說:「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爾也。」琵琶本是從胡人傳入中國的樂器,經常彈奏的是胡音胡調的塞外之曲,後來許多人同情昭君,又寫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樂曲,於是琵琶和昭君在詩歌里就密切難分了。
前面已經反復說明,昭君的「怨恨」盡管也包含著「恨帝始不見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還是一個遠嫁異域的女子永遠懷念鄉土,懷念故土的怨恨憂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積累和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鄉土和祖國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話又回到本詩開頭兩句上了。胡震亨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的詩句只能用於「生長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長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適當,正是因為他只從哀嘆紅顏薄命之類的狹隘感情來理解昭君,沒有體會昭君怨恨之情的分量。吳瞻泰意識到杜甫要把昭君寫得「驚天動地」,楊倫體會到杜甫下筆「鄭重」的態度,但也未把昭君何以能「驚天動地」,何以值得「鄭重」的道理說透。昭君雖然是一個女子,但她身行萬里,冢留千秋,心與祖國同在,名隨詩樂長存,為什麼不值得用「群山萬壑赴荊門」這樣壯麗的詩句來鄭重地寫呢?
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跡》,顯然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託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他當時正「飄泊西南天地間」,遠離故鄉,處境和昭君相似。雖然他在夔州,距故鄉洛陽偃師一帶不象昭君出塞那樣遠隔萬里,但是「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洛陽對他來說,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鄉,正好借昭君當年相念故土、夜月魂歸的形象,寄託自己想念故鄉的心情。
清人李子德說:「只敘明妃,始終無一語涉議論,而意無不包。後來諸家,總不能及。」這個評語的確說出了這首詩最重要的藝術特色,它自始至終,全從形象落筆,不著半句抽象的議論,而「獨留青冢向黃昏」、「環佩空歸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劇形象,卻在讀者的心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

3. 詠懷古跡其三的說課稿

說課主要是看你的說課的流利度
通過率的話一般都蠻高的 只要你能流利講完版
准備的時候自己要權寫根據自己實際一份適合自己的說課稿
然後背熟練 很多東西都可以套用的

必要的時候 還是要板書的(如果板書實在很差 就不不必了 但要寫課題)

面試一般會有4-5個考官面試一個考生

說課內容必須包括六個方面:課文教材,學生情況、教學目標、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的評價這六方面的分析
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2.學情分析:主要說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心理基礎兩部分
3.目標分析:主要說教學目標(三維目標),重難點以及你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
4.教法分析:本堂課你打算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來上(教法要具體)
5.過程分析:最主要的部分,要說清楚整堂課的設計,為什麼要這么上?這樣上會產生怎樣的效果?等等問題要在這裡面體現
6.評價分析:你對自己本堂課的設計的主線交代下就行。

先說這么寫 希望對你有幫助

4. 詠懷古跡(其三)意象

荊門 紫台 青冢 琵琶

摘要:《詠懷古跡》 (其三) 中的黃昏意象被作者賦予了深厚的內涵, 已不再是簡 單的自然景觀。 它是主人公窮途末路之際與朝代由盛而衰走向滅亡之時相碰撞的 產物。它表達了時代的黯淡以及主人公理想追求陷入泥淖的失落之情。
關鍵詞:《詠懷古跡》 (其三) ;黃昏;意象
「意象」一詞最早見於《周易﹒系辭》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 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立象以盡意』 」王弼說:「言生於象,故可以 尋言以觀象,象生於意,故可以尋象以觀意„„」 。日暮黃昏是浩瀚宇宙中的一 個自然景觀。 但它作為意象出現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已不再是簡單的一段時間和相 關景物的再現。它積淀著中華民族文化心理,凝結著作家特定情感與生命意識。 人們可以通過它去窺視作者的心理狀態、 情感甚至社會的風貌。 有人為黃昏意象 下定義, 說黃昏意象就是借黃昏夕陽之自然事物, 表達個人在面對生與死、 成與 敗、 興與衰等矛盾時所產生的強烈情感的文學藝術形象。 唐代詩歌中的黃昏意象 大致有幾層涵義; 它表達了唐代詩人功業未成的失落之情、 故都漂泊的相思之情。 揭示了唐詩人參禪悟禪卻不脫離世俗的自由之意、以及對田園生活的傾慕之情。 表現出唐詩人對個體生命的思考及由此產生的悲壯之情。 同樣是處於唐朝時期的 詩歌《詠懷古跡》 (其三)中的黃昏意象,因其特定的語境和作者。歷來有兩種 說法; 一是作者用灰暗的色彩渲染悲涼的氣氛, 另一說是表現昭君的思漢之心和 作者眷戀故鄉卻孤獨漂泊的相思之情。 本文將跳出歷代文人對其的闡釋。 將從另 一種角度來對詩中的 「黃昏」 意象進行分析。 試圖聯系王昭君的處境和變成 「青 冢」 時的社會狀況以及作者飽嘗家國憂思、 窮途末路之時的心理狀態去挖掘本詩 中「黃昏」意象的深層意蘊。
《詠懷古跡》 (其三)寫於杜甫滯留夔州時期。它是一首詠懷和懷古兩體相 結合的詩歌。 它的主人公表面是王昭君, 實際上還隱藏著一個主人公即杜甫。 這 決定了本詩的復雜性。在加之「黃昏」意象處於「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 黃昏」 這一特定語境中。 它也就具有了具體的意蘊。 它是主人公窮途末路之際與 朝代由盛而衰走向滅亡之時相碰撞的產物。 它表達了時代的黯淡以及主人公理想 追求陷入泥淖的失落之情。

5. 詠懷古跡其三賞析。幫幫忙哇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詩的發端兩句,首先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內地方。據《一統志》容說:「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這是三峽西頭,地勢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處,東望三峽東口外的荊門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遠隔數百里,本來是望不到的,但他發揮想像力,由近及遠,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他就以這個圖景作為本詩的首句,起勢很不平凡。杜甫寫三峽江流有「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長江二首》)的警句,用一個「爭」字,突出了三峽水勢之驚險。這里則用一個「赴」字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生動。這可說是一個有趣的對照。。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則又是另一種看法。他說:「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鍾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意思是說,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

6. 詠懷古跡其三 中意象的意義

意義:這首詩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想到昭君生於名邦,歿於塞外,去國之怨,難以言表。因此,主題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開始,「獨留」兩字,是怨的終結。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這第三首,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

原文:《詠懷古跡.其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譯文: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從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裡環佩叮當是昭君歸魂。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杜甫,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

《詠懷古跡五首》:這五首詩分別吟詠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在長江三峽一帶留下的古跡,贊頌了五位歷史人物的文章學問、心性品德、偉績功勛。

並對這些歷史人物凄涼的身世、壯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並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顛沛流離的身世之感,抒發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全詩語言凝練,氣勢渾厚,意境深遠。

參考資料:

網路-詠懷古跡五首

7. 詠懷古跡其三賞析,

1、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經過昭君村時所作的詠史詩。想到昭君生於名邦,歿版於塞外,去國之怨,權難以言表。因此,主題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開始,「獨留」兩字,是怨的終結。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這第三首,詩人借詠昭君村、懷念王昭君來抒寫自己的懷抱。
2、詠懷古跡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3、譯文
千山萬嶺好像波濤奔赴荊門,王昭君生長的鄉村至今留存。
從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獨留的青墳對著黃昏。
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裡環佩叮當是昭君歸魂。
千載琵琶一直彈奏胡地音調,曲中抒發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4、創作背景
這組詩是詠古跡懷古人進而感懷自己的作品。作者於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從夔州出三峽,到江陵,先後游歷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古跡,對於古代的才士、國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寫下了《詠懷古跡五首》,以抒情懷。

閱讀全文

與詠懷古跡其三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