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跪求,浙教版八年級上科學1-4章復習提綱與資料
科學第三冊第一章提綱
1、 海洋約佔地球總水量的96.53%。陸地淡水只佔總水量的2.53%(其中冰川占陸地淡水的68.69%)。湖泊鹹水和地下鹹水佔0.94%。地球上的水,可以液態,固態,氣態的形式存在。
2、 成人人體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兒童重量的4/5是水分。生物體含水量(質量分數):水母 98%、黃瓜95%、草本植物 70%~85%、一動物 70%~80%、物風乾的種子 15%以下。
3、 3種循環方式:1、海上內循環 2、海陸間循環 3、內陸循環。環過程:蒸發→水汽輸送→降水→下滲→沿地表或地下流動(徑流)
4、 水是由氫和氧組成的。水→通直流電→氫氣+氧氣。
5、 水的重要性質無色、無味、常溫下液態。在4℃的時候密度最大。沸點:100℃ 凝固點:0℃。3月22日是「世界水日」。
6、 單位體積某種物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密度=質量/體積 ρ=m/V (單位:克/厘米3或千克/米3)1克/厘3=1000千克/米3。水的密度是1克/厘米3或1000千克/米3。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不同的物質一般密度不同。(也有相同的)
7、 壓力是物體之間由於相互積壓而產生的。壓力特點:1、與物體表面接觸 2、與物體表面垂直。方向:與受力物體表面垂直,指向受力物體。力的作用效果:1、壓力的大小 2、接觸面積。壓強:單位面積上所受壓力的大小。壓強是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強=壓力/受力面積(p=F/S)。單位:帕斯卡(Pa)。1帕=1牛/米2還有百帕(102帕)、千帕(103帕)、兆帕(106帕)。增大壓強方法:1、減小受力面積 2、增大壓力。減小壓強方法:1、增大受力面積 2、減小壓力。水和其他液體對容器的底部和側壁都會產生壓強,深度越大,壓強越大。跟水一樣,一切液體的內部都存在著壓強,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同。液體的壓強還跟液體的密度有關,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8、 阿基米德原理(也可用於氣體浮力計算):浸在液體里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於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9、 F浮=G排液=ρ液g V排液。下沉:F浮<G 懸浮:F浮=G 上浮:F浮>G 漂浮:F浮=G
10、 溶液:被溶解的物質稱為溶質。能溶解其他物質的物質稱為溶劑。溶解後所得到的物質叫溶液。溶液:某一種或某幾種物質分散在另一種物質中,所形成發一種均一、穩定的混合物。分散質為分子或離子。溶液:1.均一:溶液的各個部分完全一樣。2.穩定:當條件(溫度、水不蒸發等)不變時,自身也不變。)固體小顆粒懸浮在液體里而形成的物質叫懸濁液(或懸浮液)。分散質為固體小顆粒。小液滴分散到液體形成的物質叫乳濁液(或乳狀液)。分散質為液體小液滴。懸濁液、乳濁液中含有多種物質,這種由多種物質組成的物質叫混合物。它們都是不均一,不穩定的。
11、 飽和溶液:在一定的溫度下,一定的溶劑里,不能繼續再溶解該種溶質的溶液,稱為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里還能繼續溶解該種溶質的溶液,稱為這種溶質的不飽和溶液。飽和溶液→升溫,加溶劑→不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加溶質,降溫,蒸發溶劑→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某物質在100克溶劑中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溶質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在該溫度下這種溶劑里的溶解度。影響溶解度因素:一般情況下,溫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室溫(20℃)時物質的溶解度在10克以上,我們一般稱它為易溶物質;1~10克為可溶物質;0.01~1克為微溶物質;小於0.01克為難溶物質。特殊:氫氧化鈣(熟石灰)溫度越高,溶解度越小。氣體的溶解度一般隨著溫度升高而降低。質量分數=溶質質量/溶液質量×100%=溶質質量/(溶質質量+溶劑質量)×100%
12、 飽和溶液質量分數:溶解度/(100+溶解度)×100%
13、 溶液在稀釋和濃縮前後的溶質質量不變:m濃×A濃%=(m濃+m水)× A稀%。(說明:m濃—濃溶液的質量 m水—水的質量 A濃%—濃溶液的質量分數 A稀%—稀溶液的質量分數)。m質=m液-m劑 m質=m液× C% (m=ρV)。溶液加水稀釋的計算:根據稀釋前後的溶質質量不變。即:m質前=m質後
14、 晶體:具有規則的幾何外形(固體)。結晶:從飽和溶液中析出固體溶質的過程。析出晶體方法:1、蒸發溶劑(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小時用)2、冷卻熱飽和溶液(溶解度受溫度影響較大時用)
15、 供我們直接利用的水並不多。人類利用較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埋藏比較淺的地下淡水。這些人類比較容易利用的水約占淡水總量的0.3%左右。一個地區水循環十分活躍,水資源就比較豐富。全球大約有60%的地區正面臨著缺水的煎熬。我國江河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約27000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
16、 水的凈化方法:明礬(十二水硫酸鋁鉀)、活性炭常用作凝聚劑。混合物分離可以根據物質的性質採用過濾法、沉澱法及蒸餾法。
科學第三冊第二章提綱
1. 大氣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米范圍之內,起保護作用,也帶來各種天氣。大氣溫度的變化在-84℃~2500℃之間。在85千米以上,大氣的溫度呈逐漸上升的趨勢。據大氣的溫度、密度,物質組成可把大氣層分為5層,氣溫在垂直方向上的變化是大氣層分層的主要依據。大氣由干潔的空氣和水氣雜質組。對流層(0—12KM): 氣溫隨高度升高而降低(熱量來自地面),集中了3/4的大氣質量,幾乎全部的水汽和雜質,對流運動強烈,天氣狀況復雜。
平流層(12—55KM):氣溫隨高度升高而升高。
中間層(55—85KM):氣溫隨高度升高而降低。
暖層(85—500KM): 氣溫隨高度升高而升高。
外層(500KM以上): 氣溫隨高度升高而升高。(高層大氣:電離層能反射無線電)。
2. 大氣層的作用可以保護地球,避免流星襲擊。大氣中的各種氣體,都是人類不可缺少的資源。臭氧層能保護地球上的生物不受過度紫外線傷害。水蒸氣,塵埃能成雲致雨。
3. 天氣:短時間內近地面的大氣溫度,濕度,氣壓等要素的綜合狀況。(一般出現春夏秋冬等季節和年的都不是天氣)它反映了一個地方一段時間里的大氣狀況,是經常變化的。天氣的主要要素:氣溫,氣壓,風,濕度和降水。比如:烈日炎炎,雷雨交加是天氣,秋高氣爽,終年高溫,冬暖夏涼不是。
4. 氣溫:空氣的冷熱程度。測量氣溫用具:氣溫計和百葉箱方法:放入白色的百葉箱里(距離地面1。5米,為人類正常活動的高度,放在草坪地面上,避免太陽直射產生溫度誤差),內有普通溫度計(包括干球溫度計和濕球溫度計),最高溫度計,最低溫度計。一般門朝北開,防止陽光直接照射箱內的儀器。
5. 人體最感舒適的氣溫約為22攝氏度。氣溫與生物關系密切,對人類的生活和生產也有很大影響。
為什麼百葉箱要塗成白色的?
因為首先百葉箱可以避免太陽,雨水等影響氣溫的准確測定,白色的百葉箱可以反射各種顏色光,可以有效反射太陽光,避免箱內溫度過高,影響測定的結果。一天最高氣溫出現在中午1——2點之間,最低氣溫出現在每天早上太陽剛要升起的時候。
6. 氣壓:大氣的壓強。向對侵入其中大氣中的物體各個方向都有。因為空氣有流動性。測量氣壓的工具有空盒氣壓計,水銀氣壓計。單位有帕斯卡和毫米汞柱。標准大氣壓是在海平面附近的大氣壓,1.01×105帕斯卡或者760mm汞柱。標准大氣壓就是一個大氣壓。大氣壓隨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高度的降低而升高。大氣壓隨空氣流動速度的增高而降低。沸點隨氣壓的增高而增高,降低而降低。高壓區:同一高度,氣壓高的區域。高壓區氣壓高,空氣多,空氣從上向下流,集中在這一高度上,因而上空空氣減少,成雲致雨的水汽也減少,所以高壓區是晴朗乾燥天氣。低壓區:同一高度,氣壓低的區域。低壓區氣壓低,空氣少,空氣從下向上流,集中在這一高度的上空,因而上空空氣增多,成雲致雨的水汽也增多,所以低壓區是陰雨天氣。一般冬天氣壓比夏天(水蒸氣多)高;早晨氣壓比中午高;晴天氣壓比陰天高;晴天氣壓比陰雨天高。很多物體,包括人都是內外氣壓平衡。高原反應、飛機起飛鼓膜痛都是內外氣壓不平衡造成的。
7. 風:空氣的水平運動。從高壓區吹響低壓區。風速和風向是風的兩個要素。
風向指風吹來的方向。用風向標測量
風速:單位時間內空氣流動的距離。用風速儀測量,用風級表示。
8. 濕度:空氣中水汽的多少。相對濕度:表示空氣中水汽的豐富程度,常用百分比表示。溫度越高,空氣中所能含有的水汽越多。測量濕度:干濕球溫度計。干濕差:干球溫度—濕球溫度。
9. 使用刻度:讀出干球刻度,讀出濕球刻度,算出溫度差,對比相對濕度表
干球溫度一樣的前提下,干濕差越大,濕度越低。
濕度的影響:濕度越大,空氣中水汽越多。
降水的過程
10. 在溫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時,空氣所能容納的水器的能下降而達到飽和,水汽就發生凝結。水汽凝結的條件:氣溫降到一定趁度;相對濕度到了100/100;空氣中有微小塵粒。降水過程:空氣上升—冷卻降溫—水汽凝結(凝結核)—形成雲—雲滴曾大,形成降水。降水包括降雨,降雪,下冰雹。降水量:以毫米為單位,一定時間內地面積水的深度,是降雨,雪,冰雹的總合。天氣術語代表的意義:陰:天空總雲量在8/10以上。多雲:5/0——7/10 少雲:3/10—5/10 晴:3/10以下。小雨:12小時內降水小於5mm中雨:12小時內降水5—12mm 大雨:12小時內降水15—25mm降水概率:降水的可能性大小。
11. 天氣圖:又叫天氣形式圖,是一重可以表現不同地方氣象信息的地圖。天氣系統:氣壓,鋒面,台風。等壓線:區域內氣壓相等地區的連線,上面標有讀數,可以表示氣壓在各個方向增加或減少的趨勢。高壓區:一個區域內等壓線閉合,氣壓最高的地區。出現晴朗乾燥天氣低壓區:一個區域內等壓線閉合,氣壓最低的地區。出現陰雨天氣。
12. 高壓系統:中心氣壓高四周氣壓低,高壓中心氣流下沉,天氣多晴朗。 低壓系統:中心氣壓低四周氣壓高,低壓中心氣流上升,天氣多陰雨。風一般從高壓區吹向低壓區。鋒面:冷氣團和暖氣團的交界面。冷鋒:冷氣團主動移動向暖氣團。冷鋒過境形成猛烈的降水和大風,但持續時間不長,造成降溫。暖鋒:暖氣團主動移動向冷氣團。暖鋒過境形成持續長時間的小型降水和風,持續時間長,造成溫度升高。
13. 氣候:長時間內的天氣特徵。包括天氣的平均狀況和極端狀況。只多年平均的特徵。天氣指短時間內的綜合狀況。影響氣候的因素:緯度,海陸位置,地形和季風緯度:主要影響氣溫。緯度低氣溫高。
14. 地形對氣溫和降水的影響:山上雨多,山下雨少。迎風坡多雨。向陽坡溫度高,背風坡溫度低。海洋和陸地的性質對氣溫降水的影響:同一緯度的海洋和陸地,冬季降溫幅度大的是陸地。
15. 季風:在不同季節里盛行風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風。我國冬季盛行偏北風(寒冷乾燥),夏季盛行偏南風(濕潤溫暖)。季風是大氣環流的一個組成部分。
16. 比熱:我們把1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在溫度升高1℃時所吸收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容,簡稱比熱。單位:焦/(千克?℃)符號:J/(Kg?℃)水的比熱:4.2×1000。水的比熱很大。不同物質的比熱是不同的。所以比熱是物質的一種特性,與物質的質量,升高的溫度,吸放熱多少無關。不同狀態的同一種物質的比熱不同,說明比熱與物質狀態有關。
17. 非季風區分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岡底斯山以東以南。冬季,盛行從西伯利亞乾冷地區吹來的冬季風,氣溫低,降水少。夏季,盛行從太平洋吹來的夏季風,氣溫高,降水充沛。非季風風區:夏季風不能到達的地區。我國西部一般降水稀少,為乾旱或半乾旱區。寒潮:大范圍的強烈冷空氣活動。台風:一種破壞力很大的災害性天氣。台風半徑一般有數百米,台風中心叫台風眼。那裡風平浪靜,雲量很少。外側半徑100千米左右的區域是狂風暴雨區。台風可以帶來豐富降水。
18. 洪水造成原因:持續性暴雨,台風,人類活動等等。
科學第三冊第三章提綱
1. 生物和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動物的很多行為與天氣的變化有關。幾億年來,動物隨著地球、月亮、太陽運行的往復變化,逐漸形成一些周期性的行為,在一天中、一日中或一年中重復出現。動物這種周期性出現的行為叫動物的節律性行為。節律行為:動物隨日、月、地球周期性變化逐漸形成的周期性有規律的行為。動物節律性行為:晝夜節律、季節節律、潮汐節律。晝夜節律:動物在一種葉中的有規律的活動。分為晝伏夜出(夜行動物)和夜伏晝出(晝行動物)兩種。生物鍾:生物生命活動內在節律行為。
2. 植物也能對環境中的各種不同的刺激做出反應,只是大多數植物沒有動物那麼明顯。植物的感性運動:指物體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引起的局部運動。包括:感夜性、感震性和感觸性。植物還有向光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化性(化肥)、向熱性等。
3. 單側光照射植物時,植物產生的生長素會在植物體內分布不均勻,從而產生向光性生長。生長素能促進植物生長,促進枝條生根,促進果實發育,防止落花、落果。但當生長素過量時,會抑制植物生長,甚至導致死亡。
4. 我們每天隨吃的食物中的糖類會在體內轉變為葡萄糖進入血液,以供身體各器官的生長和活動。這種血液中的葡萄糖叫做血糖。當身體產生某些變化時,會引發體內其他的生理活動。這些活動會產生相反的效應來抵消這些變化,以使人體保持一種較為穩定的狀態。在我們體內分布有許多內分泌腺,他們會分泌相應的激素,這些激素雖然在血液中的含量極少,但對生物體的生長發育、新陳代謝、生殖、對外界的刺激的反應等生命活動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腦垂體能分泌生長素,控制人的生長發育。狀腺能分泌甲狀腺激素,能夠促進新陳代謝,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腎上腺能分泌腎上腺激素,能加快心跳的節奏,擴張通過肌肉的血管。胰臟能分泌胰島素,能促進人體吸收的葡萄糖儲存在肝臟和肌肉內。睾丸/卵巢能分泌雄/雌激素,促進生殖器官的發育和生殖細胞的生成,激發和維持人的第二性徵。內分泌腺是沒有導管的腺體,他們的分泌物——激素會直接進入腺體內的毛細血管,通過血液循環被送到人體的某個位置或各個器官,與神經系統一起指揮或協調人體內的各種生理活動。
5. 動物體的生命活動調節包括體液調節和精神調解,並以精神調節為主,體液調節主要是激素調節。人們在感知環境中的刺激後,會迅速做出相應的反應。在這個反應過程中,需要有許多的器官與組織參與,如眼、耳、鼻、皮膚、神經、腦、脊髓和運動器官等。對刺激的反映:接收信息——傳導信息——處理信息——傳導信息——做出反應。神經元即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神經元的細胞體內有細胞核和突起,樹突短而多,成樹枝狀;軸突較長,只有一條末端有軸突的分支。人體的腦和脊髓承擔著處理信息的重任,並與由他們發出的周圍神經一起構成人體的神經系統。
6. 腦是神經系統中最高級部分,主要分為大腦、小腦和腦干三部分。大腦特別發達,分為左右兩個部分,分別具有管理人體不同部分的功能。小腦位於腦干背側,大腦的後下方,主要負責人體動作的協調性。腦干在大腦的下面,主要控制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的運動。大腦表面成為大腦皮層,它的表面凹凸不平,布滿深淺不同的溝或裂,溝裂之間又隆起形成回。溝和回使大腦皮層的面積大大增加。髓是由許多神經元組成的,有許多軀體和內臟反射的神經中樞,能完成一些軀體和內臟的反射活動。我們把人體通過神經系統對各種刺激做出應答性反應的過程叫做反射。反射活動的神經系統叫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五個部分。
7. 自然界中,動物的有些行為是與生俱來的,我們稱之為先天性行為,也稱本能。動物的先天性行為:與生俱來,有固定模式的行為。不需要經過後天訓練就能形成反射性活動。有大腦皮層以下的神經中樞即可完成。是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而由遺傳固定下來的對個體和種族的生存有重要意義。
8. 有些動物的行為是後天學習後獲得的。這樣的行為稱後天學習行為。動物的後天學習行為是個體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通過學習行為獲得的行為方式。需要大腦皮層參與。是動物和人適應環境的一種重要反應方式。人不僅能對環境中的聲、光、味、觸等具體刺激做出反應,還能運用語言文字進行學習,並能對語言、文字代替集體刺激,做出反應。
9. 體溫恆定是正常生命活動進行的必要條件。正常人的體溫並不是一個不定值,而是一個溫度范圍。在正常的生理條件下,體溫可隨晝夜、性別、年齡、環境溫度、精神狀態和體力活動等情況的不同,在一定范圍內變動。維持恆定體溫的原因是機體的產熱核散熱過程保持動態平衡的結果。體溫受腦干中的體溫調節中樞的控制。人體散熱的主要器官是皮膚,其散熱主要方式是皮膚直接散熱和汗液蒸發散熱兩種。
科學第三冊第四章提綱
1. 把電源、用電器、開關用導線連接起來組成的電流的路徑叫做電路。當開關閉合時,電路中會產生電流,這樣的電路叫通路也叫閉合電路。當開關斷開,或電路中某一處斷開時,電路中就不再有電流。這樣的電路叫做開路。電流由正極流向負極。電子移動由負極移動到正極。
2. 電路中各部分元件的功能:電源:能夠持續供電。用電器:消耗電能。導線:連接。開關:控制電路。
3. 在並聯電路里,並聯用電器的連接點叫做電路的分支點。從電源的兩極到兩個分支點的那部分電路叫幹路。兩個分支點之間的兩條電路叫支路。通路(閉合電路):電路中有電流的電路開路(斷路):某處斷開沒有電流的電路短路:不經過用電器,直接用導線把電源兩極連接起來。——電源短路。電源短路→電流過大→損壞電源或導線以造成火災。電路圖中元件分布要均勻,位置安排要恰當。導線豎直橫要平,矩形稜角要分明。
4. 金屬導體中的電流是由帶負電的電子的移動產生的,它們是從電源的負極經導線流向正極,電子移動方向與電流的方向正好相反。
5. 電流強度用字母I表示,單位是安培,簡稱安,符號A;更小的單位為毫安和微安,符號分別為mA和μA。
6. 電流表使用注意事項:1、正確選擇量程。應先拿電路的另一個線頭迅速試觸電流表最大量程的接線柱,若指針偏轉太小,再使用較小的量程。2、電流表必須串聯在被測電路中。3、使電流從電流表「+」接線柱流進,從「-」接線柱流出。4、絕對不允許不經過用電器而把電流表直接連到電源兩極。
7. 容易導電的物質叫導體。不容易導電的物質叫絕緣體。(蒸餾水不導電)導體和絕緣體不是絕對的。有些絕緣體在一定條件改變時會變成導體。導電能力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一類物質叫半導體。常見的是硅和鍺。常應用在電子工業中。
8. 有些物質由分子構成。分子由原子構成。原子(不帶電):原子核帶正電(位置相對固定),核外的電子帶負電(自由移動),電子的定向移動產生了電流。
9. 電阻: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絕緣體就是電阻非常大,而導電能力非常小的物質。電阻用字母R表示。單位是歐姆,簡稱歐,符號是Ω。比歐大的單位有千歐kΩ、兆歐MΩ。1兆歐=103千歐=106歐人體的電阻:1000Ω~2000Ω左右。導體的電阻與導體長度、橫截面積(粗細)和材料有關。導體越長、橫截面積越小,導體的電阻就越大。金屬導體的電阻還與溫度有關。溫度升高,金屬導體的電阻會增大。相反,溫度降低,金屬導體的電阻會減小。某材料的溫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時,電阻會突然消失,這就是超導現象(如水銀在-269℃時,電阻會突然消失)。玻璃溫度越高,電阻越小。
10. 電路中的電流大小的改變可以通過改變電阻大小來實現。常用的變阻器是靠改變接入電路的電阻絲的有效長度來改變電阻大小的。
11. 電壓:電源的作用,使電路存在一個穩定的電壓,而使電流得以持續。電壓用字母U表示,單位是伏特,簡稱伏,符號為V。更大的單位有千伏(kV),更小的單位有毫伏(mV)和微伏(μV)。1千伏=103伏 1伏=103毫伏 1毫伏=103微伏。電壓單位伏特是為紀念義大利著名物理學家伏特。測量某一部分電路的電壓時,必須把電壓表與這部分電路並聯。也有正確選用量程。
12. 電阻不變時,電流和電壓的關系:當導體的電阻不變時,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電壓不變時,電流與電阻的關系:當導體兩端的電壓不變時,導體中的電流與導體的電阻成反比。歐姆定律: I=U/R。導體中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正。公式可變形成:U=IR R=U/I
13. 電路:1、串聯:I總=I1=I2=……
R總=R1+R2+……
U總=U1+U2+……
2、並聯:U總=U1=U2=……
R總=R1x R2/R1+R2
I總=I1+I2+……
2. 大班科學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
篇一: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
地球上的水是江蘇教育出版社三年級科學上冊第三單元生命之源—水的最後一節課,本課是在前面認識了解「水的各種性質」之後,來了解地球上水的分布,通過分析知道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的缺乏,提高學生的節水意識以及了解水污染的現狀。以下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
優點: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主要採用了生動形象的課件演示,讓學生充分體會地球上水資源分布的廣泛,感受到水體的美麗。豐富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美好河山的喜愛之情。而且 通過課件,把一些抽象的數據形象化,讓學生體會到地球上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的缺乏,並 通過學生動手活動,再進一步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地球上水資源雖豐富但可直接開發利用的淡水卻少之又少。利用課件 、視頻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使學生通過學習,提高自覺節約用水的意識,養成節水習慣。在教學中以觀察、提問、小組討論研究、學生動手活動等為載體,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地學習,在教師引導下,讓他們在自主學習中體驗、感悟、內化。
不足:1、科學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進行科學探究的一種好的學習方法,凈化水的實驗 ,比較簡單,可以嘗試在老師指導下讓學生 動手做,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濃。2、節約用水的措施 因為時間關系,學生談的多是家庭生活中的措施,而工業、農業方面沒有涉及 。如果涉及,會進一步提高學生用科學改變生活的意識。
篇二: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
隨著課改的深入,我們已經意識到在科學課的學習中學生體驗活動的重要性,因此,在每次的教學設計中都力圖創設最能打動學生的體驗活動。
這節課中我設計了兩個體驗活動:
第一個是在認識淡水資源的匱乏這個環節,讓學生用杯子裝一杯水代表地球上的水,再用湯匙舀一湯匙的水代表淡水的總量,用筷子蘸一滴水放在手心中代表容易開發利用的淡水總量。這樣的活動深深地打動了學生,平時到處可見的淡水,怎麼就這一點呢?這一點水放在手心中「一會兒就不見了」。(學生的話)
第二個體驗活動是在課堂上「用飲料瓶接20秒水流」的實驗。這個實驗來源於「人們洗手往往開著水龍頭,大家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浪費」。可是在課堂中的這個體驗活動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短短20秒竟流走了大半瓶的水,約600毫升!學生震驚了,當老師連續的追問:一次洗手浪費這些,一天呢?一家呢?一個學校?……這樣聯想式的思考,把學生的思維深化,讓學生的體驗更深入,學生的心確實被打動了,他們強烈地意識到浪費水是可怕的,這種浪費水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可是又不被大家注意的。於是學生自發地產生了制止浪費的想法,從而達到了教育的效果。
課後學生幫教師整理器材的時候,學生問:「老師,杯子里的水怎麼辦?」當時我隨口說了句:「倒掉吧。」「哪不是浪費水了嗎?」多好的學生呀,學到的知識立馬就能用上。「去澆花吧。」學生們高興的端著杯子去澆花壇里的花去了。看來這節課的教育目的達到了,學生有了比較強的節水意識。
從體驗活動的設計過程中,我悟出了這樣的道理:設計體驗活動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想:
1、親歷式體驗必須在學生現實生活情境中完成,不能由教師虛設。
2、要抓住兒童常見卻被忽視的活動引導體驗,幫助學生更細致地關注生活,(www.fwsir.com)這樣學生的體驗會更深刻。
3、體驗活動中教師引導作用尤為重要,要起到點睛之用。
4、聯想式體驗要適時適度,要建立在充分的感性體驗基礎之上。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學生了解了水的分布,認識了淡水資源的珍貴,知道了為什麼要節約用水,在日常生活中怎樣節約用水。同時更加積極主動地走向社會宣傳愛水、護水的重要性。
篇三:地球上的水教學反思
從體驗活動的設計過程中,我悟出了這樣的道理:設計體驗活動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想:
一、讓學生從現實生活情境中親身體驗,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求知慾,讓他們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增長科學探究能力。
二、要利用兒童常見而在現實生活中被忽視的活動引導體驗,幫助學生更細致地關心生活。
三、注重啟發引導,在教學中滲透學習方法及環保知識
在收獲的同時,也有失敗,我在教學之後深深體會到自己的不足。
一、對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可以讓學生課前去觀察,收集信息,學生學習興趣會更好。比如,在這課教學之前,我如果讓學生去調查一下家鄉的引用水情況,也許就會有學生發現有的水源被污染了,意識到要保護水,讓孩子親身體驗,比教師在課堂上講述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二、在導入設計時,不但要讓學生感興趣,重要的是教師的設計要能真正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主動去探究學習,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教師應對教材深入理解和挖掘,吃透教材,以便更好地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