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五年級下冊 微生物適合怎樣的環境教案
微生物的生活環境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能通過模擬操作和數學運算感受到微生物繁殖方式及繁殖速度。 能設計實驗探究適宜微生物生存的環境。 情感 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他們樂於探究。 科學知識 知道部分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知道微生物適宜生存的環境。
【教學重、難點】 設計實驗探究適宜微生物生存的環境。
【教學准備】 牛奶(或其他食物)兩份
【教學設計】
一、談話導入 直接提出研究話題:我們身邊生活著這么多的微生物,那麼微生物是怎樣生活的?
二、新授 一「瘋狂」繁殖的細菌 1.講解:細菌是通過分裂方式繁殖的。在適宜條件下,有的細菌大概每20分鍾就能分裂一次。 2、算一算、畫一畫 100分鍾後,一個細菌會分裂繁殖為多少個? 4個小時(240分鍾)後呢? 3、小結 細菌繁殖速度之快確實讓人驚訝。 二、微生物適合怎樣的環境 1. 提出問題 細菌等微生物的繁殖能力超強,從古到今,不停繁殖,現在的地球會是這個樣子嗎?原 來微生物的生存也需要適宜的環境。那麼,什麼樣的環境才是適宜微生物生存和繁殖的環境呢? 2. 猜想 小組內交流猜想,班級匯報。 (可結合上節課的內容)篩選出有爭議的觀點 3. 指導實驗設計 a. 思考實驗中的變數與定量:要驗證這個觀點,必須保證哪些條件相同?怎樣做到? b. 集體交流 大家覺得他的設計中還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嗎? 大家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c. 制定書面實驗計劃。 4、各小組課後根據自己的假設和研究計劃進行實驗。
三、拓展:製作酸奶 酸奶是大家喜愛的食品,它是由新鮮牛奶在乳酸菌的作用下發酵而成的。你們想不想自己製作一杯酸奶呢? 學生閱讀P47資料 請同學們回家後動手試一試,成功了可要記得與父母一起分享!(注意衛生!)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Ⅱ 怎樣放得更大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教學反思
怎樣放得更大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教學反思
上兩課以觀察植物表皮細胞為主,這節課用顯微鏡觀察水中的微生物。微生物的觀察不同於植物表皮細胞的觀察,微生物看似無形,也無法用放大鏡直接觀察到,這就對觀察材料的准備有更高的要求。教師上課前,所准備的供觀察用的水,應自己先進行一番觀察,確定水中有微生物,不然會制約學生的課堂觀察活動,會影響教學效果。我們學校里有個小池塘,養著一些魚,還有一些水生植物,因此這個觀察用水的准備倒是不難,水中也有不少微生物可供觀察,其中以草履蟲居多。
主要的問題還是出現在觀察過程中。學生操作顯微鏡已比較熟練了,如果看到了活動著的物體,那必然是水中的微生物,但如果看到的是不會動的,又或者形態結構不像書中介紹的任何一種,那看到的是什麼?是不是水中的微生物呢?對於這些物體,教師也不好回答,微生物種類繁多,而我們對水中的微生物的了解也是極其有限的,我們也無法確定學生看到的是什麼?看到的是不是微生物。所以,也只能先讓學生記錄下畫下所觀察到的物體形態。為了幫助學生區分觀察到的是否微生物,我告訴學生三種情況是可以排除的:一是水中的汽泡,汽泡的形狀並不規則,但邊緣明顯,中間空白;二是過大的物體,在我們的顯微鏡下,是看不到佔了一半以上視野的微生物的;三是移動載玻片而視野中卻不動的物體,那是鏡頭上的灰塵等雜物。這樣就減少了學生觀察出錯的概率,提高了教學效果。
Ⅲ 醫學生物學基礎教案怎麼寫
網路百科
一分鍾了解生物醫學00:46
生物醫學
學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生物醫學是綜合醫學、生命科學和生物學的理論和方法而發展起來的前沿交叉學科,基本任務是運用生物學及工程技術手段研究和解決生命科學,特別是醫學中的有關問題。
生物醫學是生物醫學信息、醫學影像技術、基因晶元、納米技術、新材料等技術的學術研究和創新的基地,隨著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的提出、系統生物學的發展,形成了現代系統生物醫學,是與21世紀生物技術科業的形成和發展密切相關領域,是關繫到提高醫療診斷水平和人類自身健康的重要工程領域。
中文名
生物醫學
外文名
biomedicine
基本問題
運用生物工程技術手段研究
主要手段
電子信息技術結合醫學臨床
快速
導航
研究內容生物醫學就業生物醫學工程生物醫學文獻
生物醫學概念
生物醫學是生物醫學信息、醫學影像技術、基因晶元、納米技術、新材料等技術的學術研究和創新的基地,隨著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的提出、系統生物學的發展,形成了現代系統生物醫學,是與21世紀生物技術科業的形成和發展密切相關領域,是關繫到提高醫療診斷水平和人類自身健康的重要工程領域。
研究內容
·醫葯微生物學 - 分離致病微生物,以用於鑒別和挑選敏感抗生素治療。適用於對髓膜炎、食物中毒及軍團病等疾病的診治。
生物醫學細胞
·生物醫葯-研究疫苗、糖類、酯類、蛋白質、酶、多肽、核酸和轉基因產品等對生物體,特別是對人體疾病的預防及治療作用。由於生物醫葯毒副作用很小,大多情況下可以達到對疾病治療的目的,必將成為醫學領域的新興學科和熱門專業。
·臨床應用化學 -通過分析血液及其他生物物質,協助診斷像糖尿病等疾病。通過進行毒物學研究,測試腎臟和肝功能,並協助進行療程監測。
·輸血技術-生物醫學家是醫院血庫及輸血服務的運作中介,負責為救治病人進行輸血及血漿分鎦的准備工作,並確保捐血者和輸血者的血型不會相互排斥。
Ⅳ 我愛開平腐乳教學設計活動,請問誰有教案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在課程標准中,對該節內容的描述是「運用發酵食品加工的基本方法」。該條內容標准屬於獨立操作水平,要求同學們能夠獨立完成腐乳製作的操作,並能對教材中給出的操作方法進行調整和改進,使之更加完善合理,並分析腐乳製作過程的科學原理及影響腐乳品質的條件。通過本課題的開展,可以使同學們留心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培養自己動手動腦的習慣。通過自行設計實驗,可以使同學們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體驗發現的樂趣,在實踐中體驗成功的愉快,在探索中提高自己能力。據此,本節教學目標確定為:
1.以製作腐乳為例,了解傳統發酵技術的應用,說明腐乳製作過程的科學原理。
2.說出腐乳製作的流程,知道影響發酵的因素。
3.根據實驗流程示意圖和提供的資料,設計實驗步驟,嘗試腐乳製作的過程。
4.理解實驗變數的控制,分析影響腐乳品質的條件
其中說明腐乳製作過程的科學原理,設計並完成腐乳的製作,是本節的重點;在實踐中摸索影響腐乳品質的條件是本節的難點。在進行本課題的教學時,要以實驗為依託,通過實驗使學生掌握實驗設計的一般步驟、思路、原理和影響因素的分析。
二、教學設計思路
以課題背景為切入點,通過介紹腐乳製作的歷史和腐乳較高的營養價值,引導學生對製作腐乳產生興趣,從而展開課題。
對於腐乳製作的原理這一部分的教學,教師可以利用關於腐乳製作方法的傳說,結合旁欄思考題,組織學生討論,認識微生物的發酵作用,總結腐乳製作的大致過程。其中涉及到的各種微生物,如毛霉、青黴、麴黴、酵母菌等在腐乳製作中的作用要求學生通過看課本總結出來。
了解了腐乳製作的原理後,結合課本的實驗流程示意圖和給出的三個資料,要求同學們自己設計腐乳製作的步驟,然後各實驗小組進行討論交流,找出最完善的一種製作方法,進行推廣。在學生進行設計時教師要給以適當的提示,如控制好材料的用量、防止雜菌污染、控制好發酵的條件等。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之後,同學們相互交流自己的製作成果,進行結果的分析和評價,並對課題進行延伸和相關鏈接的教學,藉以激發同學們的愛國熱情以及對對我國各族人民的風土人情的了解。
本節內容實驗操作部分共1課時,發酵部分在課下時間完成。
三、教學實施的程序
學習階段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引入課題
從課題背景入手,介紹腐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出的一種經過微生物發酵的大豆食品。千百年來,腐乳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提問:人們為什麼偏愛腐乳呢?
引導學生討論
學生進行分析、討論、交流。
通過課題背景,激發學生對勞動人民的敬意,展開課題。
腐乳製作的原理
教師可以利用關於腐乳製作方法的傳說,結合旁欄思考題,組織學生討論,認識微生物的發酵作用,總結腐乳製作的大致過程。
教師提出問題:
1.你能解釋豆腐上為什麼能長出白毛嗎?
2.為什麼普通的豆腐經過多種微生物的作用後,變成了我們愛吃的腐乳了呢?
3.用豆腐做腐乳,從微生物培養的角度來看,豆腐應該稱作什麼?要想保證毛霉的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從理論上可以分為幾種?
學生討論,總結腐乳製作的大致過程
學生回答老師的提問。
掌握腐乳製作的原理,並對腐乳製作的大致流程有所了解。
主動探索,相互交流,進行實驗設計
教師組織學生看教材中的實驗流程示意圖和三個資料,同學們結合所給的流程圖和資料,設計腐乳製作的步驟,然後各實驗小組進行討論交流,找出最完善的一種製作方法,進行推廣。
教師在學生進行設計時給以適當的提示,如控制好材料的用量、防止雜菌污染、控制好發酵的條件等。
[案例] 在腐乳製作的過程中,需要各種各樣的因素,其中包括微生物的培養過程、嚴格的消毒過程以及腐乳風味的製作和長期的腌制,其中各種獨特風味更使得腐乳這項傳統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
1.腐乳的製作過程包括哪幾步?其中每步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什麼?
2.根據你目前掌握的知識和實踐,你所了解的腐乳有多少種類型?各種類型的成因是什麼?
3.加鹽的作用是什麼?
4.如何控制好材料的用量?為什麼要這么做?
學生閱讀所給的三個資料,結合腐乳製作的流程,討論設計實驗流程。
對案例中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
學生通過閱讀和討論,設計出腐乳製作的一般流程。
這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獨立的完成實驗設計,這是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訓練。
結果分析與評價
通過實驗設計,進行實驗來制備腐乳。通過一段時間的發酵後,你所制備的腐乳是否已經成功?
在制備腐乳的過程中,你是否通過探究掌握了食鹽的用量、發酵的溫度、發酵的時間對腐乳品質的影響?
同學們相互交流自己製作的腐乳。
同學們相互交流。
對製作的腐乳進行結果分析和評價。
相關鏈接
由於我國地域廣闊,各地風土人情不同,生活習慣不同,腐乳的製作方法也不一樣,同學們可調查當地腐乳製作的方法,並結合自己在課上製作的腐乳進行對照,提出優點和不足。
學生進行調查,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四、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題的學習,學生自己動手製作出了自己的第一份生活調味品,這能使他們對生活中的知識充滿好奇,促使他們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去,通過學習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對於學生的某些能力的鍛煉是很有好處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多放給學生,通過學生自己閱讀、觀察、討論來設計實驗方案,尋求最佳實驗步驟,從這一點上來說,實驗是最能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的。通過腐乳製作的實驗的開展,使學生學習到了在課堂教學中所不能學到的東西,同時也是對學生能力的一個檢測。
Ⅳ 幼兒園教案牛奶多多教學反思
要飯後2小時左右飲用 適宜乳酸菌生長的PH值酸鹼度為5.4以上,空腹胃液PH值在2之以下,如飲酸奶,乳酸菌易被殺死,保健作用減弱;飯後胃液被稀釋,PH值只上升到3一5。 3、要飲後及時漱口 隨著乳酸系列飲料的發展,兒童齲齒率也在增加,這是乳酸菌中的某些細菌起的主導作用。 4、不要加熱 酸奶中的活性,乳性乳酸菌,如經加熱或開水稀釋,便大量死亡,不僅特有的風味消失,營養價值也損失殆盡。 5、不宜與某些葯物同服 氯黴素、紅黴素等抗生素、磺胺類葯物和治療腹瀉的收斂劑次碳酸、鞣酸蛋等葯物,可殺死或破壞酸奶中的乳酸菌。 6、不要給嬰兒餵食 酸奶含鈣量較少,嬰兒正在生長發育,需大量鈣,且酸奶中由乳酸菌生成抗生素,雖能抑制和消滅很多病原體微生物,但同時也破壞了對人體有益菌的生長條件,同時也影響正常消化功能,尤其對腸胃炎的嬰兒和早產兒更不利。
Ⅵ 怎樣放得更大教學反思
本課是在前幾課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基礎上,探究如何使物體放得更大?其實是引導學生經歷人類探索發明顯微鏡的過程。在前幾課的學習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學生也曾將兩把放大鏡重疊去觀察物體,希望獲得更大的圖像,當時的這種行為是無意識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上課初,以學生的這種行為引入,讓學生利用兩把放大鏡對比觀察前兩課上所觀察過的物體,如味精、白糖晶體,如螞蟻、蝴蝶等昆蟲,這樣,學生對兩把放大鏡組合後產生的效果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在交流匯報時,應強調焦距的調整對於看清物體至關重要,可每次調整又很麻煩。出示課前製作的簡單顯微鏡,並講解示範製作方法:利用一個與放大鏡差不多直徑的塑料瓶,剪去瓶口瓶底,確定兩把放大鏡的焦距後,在合適位置固定好放大鏡。然後利用實物展台讓學生對比觀察效果,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再提供卡紙、衛生紙筒等材料,讓學生馬上加工製作簡單顯微鏡進行觀察。然後告訴他們所經歷的過程就是人類發明顯微鏡的過程,並閱讀教材中「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學生很自豪,感覺自己也能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很有成就感。
在利用自製簡易顯微鏡觀察過程中,針對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如光線太暗,物體看不清楚,給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利用手電筒、鏡子,結合五年級學過的光的反射知識,將足夠的光反射到物體上,這樣看上去就更清楚了。這一教學環節,其實也是為下節課介紹顯微鏡的結構、使用原理等做下鋪墊,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有充足的光線照射和正確的調焦,對於用顯微鏡看清物體是非常重要的。課外要求學生兩兩合作,將兩個放大鏡製作成簡易顯微鏡,並利用自製的簡易顯微鏡去觀察校園中更多的事物,擴大對事物的認識。學生在課堂上曾設想,將三個放大鏡組合,放大效果是否會更好?由於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可以安排在課外讓學生探究嘗試一下,這也是一項不錯的拓展活動。
Ⅶ 生水和飲用水的教學反思
活動目標:
1、知道水源自於地下水和天上的雨水,經過工廠的加工、過濾等程序,才能飲用。
2、了解水中有許多我們眼睛看不見的微生物,知道不能喝生水。
3、樂意觀察生活,觀察各種儀器,感受觀察帶來的快樂。
活動准備:
1、顯微鏡若乾颱。
2、帶領幼兒參觀自來水廠,了解水加工、處理的過程
活動過程:
1、組織幼兒進行談話活動:水從哪裡來。
我們喝的水是從哪裡來的?(幼兒經過談論後,得知水可以從天上的雨水那裡來,也可以從江、河、湖裡得來)
Ⅷ 《怎樣放得更大》教學反思
本課是在前幾課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基礎上,探究如何使物體放得更大?其實是引導學生經歷人類探索發明顯微鏡的過程。在前幾課的學習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學生也曾將兩把放大鏡重疊去觀察物體,希望獲得更大的圖像,當時的這種行為是無意識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上課初,以學生的這種行為引入,讓學生利用兩把放大鏡對比觀察前兩課上所觀察過的物體,如味精、白糖晶體,如螞蟻、蝴蝶等昆蟲,這樣,學生對兩把放大鏡組合後產生的效果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在交流匯報時,應強調焦距的調整對於看清物體至關重要,可每次調整又很麻煩。出示課前製作的簡單顯微鏡,並講解示範製作方法:利用一個與放大鏡差不多直徑的塑料瓶,剪去瓶口瓶底,確定兩把放大鏡的焦距後,在合適位置固定好放大鏡。然後利用實物展台讓學生對比觀察效果,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再提供卡紙、衛生紙筒等材料,讓學生馬上加工製作簡單顯微鏡進行觀察。然後告訴他們所經歷的過程就是人類發明顯微鏡的過程,並閱讀教材中「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學生很自豪,感覺自己也能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很有成就感。在利用自製簡易顯微鏡觀察過程中,針對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如光線太暗,物體看不清楚,給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利用手電筒、鏡子,結合五年級學過的光的反射知識,將足夠的光反射到物體上,這樣看上去就更清楚了。這一教學環節,其實也是為下節課介紹顯微鏡的結構、使用原理等做下鋪墊,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有充足的光線照射和正確的調焦,對於用顯微鏡看清物體是非常重要的。課外要求學生兩兩合作,將兩個放大鏡製作成簡易顯微鏡,並利用自製的簡易顯微鏡去觀察校園中更多的事物,擴大對事物的認識。學生在課堂上曾設想,將三個放大鏡組合,放大效果是否會更好?由於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可以安排在課外讓學生探究嘗試一下,這也是一項不錯的拓展活動。
Ⅸ 六年級下冊 怎樣放的更大 教學反思
本課是在前幾課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基礎上,探究如何使物體放得更大?其實是引導學生經歷人類探索發明顯微鏡的過程。在前幾課的學習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學生也曾將兩把放大鏡重疊去觀察物體,希望獲得更大的圖像,當時的這種行為是無意識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上課初,以學生的這種行為引入,讓學生利用兩把放大鏡對比觀察前兩課上所觀察過的物體,如味精、白糖晶體,如螞蟻、蝴蝶等昆蟲,這樣,學生對兩把放大鏡組合後產生的效果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在交流匯報時,應強調焦距的調整對於看清物體至關重要,可每次調整又很麻煩。出示課前製作的簡單顯微鏡,並講解示範製作方法:利用一個與放大鏡差不多直徑的塑料瓶,剪去瓶口瓶底,確定兩把放大鏡的焦距後,在合適位置固定好放大鏡。然後利用實物展台讓學生對比觀察效果,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再提供卡紙、衛生紙筒等材料,讓學生馬上加工製作簡單顯微鏡進行觀察。然後告訴他們所經歷的過程就是人類發明顯微鏡的過程,並閱讀教材中「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學生很自豪,感覺自己也能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問題,很有成就感。
在利用自製簡易顯微鏡觀察過程中,針對學生提出的一些問題,如光線太暗,物體看不清楚,給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建議。利用手電筒、鏡子,結合五年級學過的光的反射知識,將足夠的光反射到物體上,這樣看上去就更清楚了。這一教學環節,其實也是為下節課介紹顯微鏡的結構、使用原理等做下鋪墊,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有充足的光線照射和正確的調焦,對於用顯微鏡看清物體是非常重要的。
課外要求學生兩兩合作,將兩個放大鏡製作成簡易顯微鏡,並利用自製的簡易顯微鏡去觀察校園中更多的事物,擴大對事物的認識。學生在課堂上曾設想,將三個放大鏡組合,放大效果是否會更好?由於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可以安排在課外讓學生探究嘗試一下,這也是一項不錯的拓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