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春酒》該怎麼講
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賞析細節,體會蘊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2.關注結尾,感受作者的美麗鄉愁。
3.課外拓展,感悟從古到今鄉愁中的故鄉情結。
4.聯系生活體驗,尋找每個人心中的故鄉情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從和學生交流當地家鄉話開始。
鄉音總是縈繞在我們心中最美的語言。許多年後,當你走在異鄉的土地上,耳畔聽不到這聲聲熟悉的鄉音,眼中見不到這張張親切的面容,那時你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寄託對故鄉的思念呢?(學生回答)
是啊,故鄉是許多人心裡魂牽夢繞的地方。台灣著名作家琦君她對遠離了幾十年故鄉的思念,不是一首詩,也不是一曲歌,而是斟上了一杯故鄉的「春酒」,就讓我們去細細品嘗這杯故鄉的「春酒」。
二.整體感知,為「春酒」取名。
聽教師配樂朗讀,要求學生靜靜地聽,靜靜地想:能否取一個合適的酒名來體現自己所品嘗到的「春酒」的味道。
師:從學生取酒名的角度板書: 童心酒 母親酒 鄉情酒。
三.賞讀細節,體會蘊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1.問:端起這杯童心酒,你覺得哪些細節能體現兒時「我」的童心童趣?
(引導學生關注其中幾處細節,感受春酒中「我」童年最純真的快樂。)
例子 ①「其實我沒等她說完,……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
這里的「偷偷地」寫出了作者的孩子般的膽怯與好奇;一個「舔」字活畫出一個嘴饞可愛的小女孩的樣子,充滿童趣。
②「母親給我在小酒杯里只倒一點點……也是個酒仙呢。
「只」「一點點」說明對母親的小氣感到不滿足,充滿孩子氣的天真與可愛。
「端、聞、走來走去」說明對酒的珍惜。
說小花貓是酒仙以我當時孩子氣的心理去揣摩小花貓,可見我也一樣饞得要命,足見我可愛的童心童趣。
③我是母親的代表……肚子吃的鼓鼓的跟蜜蜂似的。
問:這個比喻恰當嗎?用像小豬像皮球像企鵝不是更可愛更能突出「鼓」的形象嗎?(因為蜜蜂采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因為形體小更見我的可愛。)
另外,如「總是」「一馬當先」「眼巴巴」等說明我對喝春酒的急切心情。
2.師:這些生動的細節讓我們感受到了童年「我」最純真的快樂,那是留在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懷念。而在琦君的記憶里最值得懷念的是她的母親。
問:如果把文中描寫母親的細節拍攝成一個個特寫鏡頭,你最想選擇哪個細節?為什麼?
同桌交流。提示人物的特寫鏡頭往往要關注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等。可以抓住表現這些特點的詞語。看哪組同學拍攝得最到位,能給大家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1)學生討論交流。
(2)回答時盡量引導學生去品讀細節中母親的不同側面,每個鏡頭所蘊涵
的美好的母性。
如:聰明能幹——母親釀的酒最好喝。
熱情好客——讓出花廳、捧酒助興、分給別人吃自己不吃等
純朴賢惠——得到別人誇獎,臉紅紅的
溫柔慈愛——對我善意的提醒。
教師可問學生「母親得意地說了一遍又一遍……」 這里把母親的神態拍成「靦腆」不是更能表現母親的淳樸嗎?「得意」是得到別人誇獎後一種甜蜜的神態,更能突出母親的質朴和賢惠。
小結:感謝這幾位同學為我們從不同側面突現了「母親酒」的涵義。母親身上的勤勞善良、溫柔慈愛、質朴賢淑這正是人類情感中最美好的母性。它承載了琦君對故鄉最溫情的懷念。
3.問:琦君懷念的僅僅是她的母親嗎? 品析「鄉情酒」時可明確:
①花匠阿標叔把煤氣燈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讓大家吃酒時劃拳吆喝。善良純朴的他正是故鄉淳樸濃厚人情的最好體現。
②鄉鄰之間互相起會置辦會酒時的融洽的氣氛
③「我呢,就在每個人懷里靠一下……才過癮。」(大家如此喜愛這個小姑娘,鄰里之間親密隨和溫馨融洽的氣氛令人嚮往。)
小結:醇厚的鄉情讓我們感受到這是一個處處充滿溫馨充滿融洽充滿快樂的故鄉。這正是琦君永遠記憶中的故鄉。
四.關注結尾,感受作者的美麗鄉愁
1.師:故鄉的春酒,盪漾著我兒時純真的快樂。故鄉的春酒,散發著母性溫柔的光芒;故鄉的春酒,流淌著鄉鄰間朴實的情意。此時你品出了春酒真正的味道嗎?(道地家鄉味)這些蘊涵在春酒中最美好的情感正是充滿道地家鄉味的春酒啊。光陰荏苒,她還能品嘗到這道地家鄉味的春酒嗎?
關注最後兩段。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因為她已是「獨在異鄉為異客」了。
2.了解作者生平。琦君1917年生於溫州。她12歲隨家遷居杭州,1949年
遷至台灣,後定居美國。自去台灣以後,琦君50多年再也沒有回過溫州。她說「來到台灣,此心如無根的浮萍,沒有了著落,對家鄉的苦念,也就與日俱增了。」2006年6月7日凌晨,90高齡的琦君永遠擱下了那支生花妙筆。臨終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著:我想回到自己的家鄉呵……是啊,樹高千丈,葉落歸根。故鄉是漂泊海外的遊子心中的根吶。
讓學生帶著這份對故鄉刻骨銘心的深情和淡淡的感傷,齊讀結尾。
師:那份揮之不去的美麗鄉愁正是縈繞在作者心中一份難以割捨的故鄉情結。它借春酒讓這份鄉愁在溫馨的懷念中透著一股隱隱的愴痛。
五.拓展感悟從古到今鄉愁中的故鄉情結。
1.師:從古到今,因為漂泊,因為遠游,因為戰爭,因為心中的理想而遠
離故土的人,都會對故鄉懷有深深的思戀。因此思鄉成了文學作品中一個永恆的主題。詩人作家們往往借用豐富的事物(即意象)來表達對故鄉無盡的情思。
問:琦君把對故鄉的思念寄託在甜美的春酒中,除了酒,在思鄉作品中常常藉助哪些事物來抒發自己的思鄉之情?
(明月、笛、鄉音、秋風等)。讓學生吟誦有關鄉愁詩句。
2.小結:故鄉情結是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思念,是崔灝「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憂思,是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滄桑,是餘光中隔著一灣淺淺海峽的呼喚,是席慕容心中一棵沒有年輪永不老去的樹。明月、暮日、鄉音、秋風、老樹等這些不同的意象賦予了鄉愁更豐富的內涵,更深沉的情感。故鄉情結已沉澱為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
從古至今,多少人為謀生存圖發展,背井離鄉,羈旅天涯,但不管走到哪裡,走得多遠,也不管春風得意、事業有成,還是慘淡失意、窮困潦倒,生育自己的故土總是像影子一樣緊緊相隨,讓人魂牽夢繞。求學海外的學子學成歸國,客居他鄉的華人華僑或回大陸尋根認祖,或為家鄉的經濟建設和公益事業慷慨解囊,這都是緣於那份深沉的故鄉情結啊。故鄉情結成為了具有強烈凝聚力的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精神之根。
六.聯系生活體驗,編織每個人心中的故鄉情結。
師:故鄉情結是人與生俱來的情感。對我,一個普通的人而言,故鄉情結是
飄漾在空中的番薯糕的香味。童年時最喜歡吃母親做的番薯糕。記得母親把蒸好的番薯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然後放在一個大篩子上,在陽台上晾曬。那金黃的色澤伴著陣陣香味對我充滿了無限的誘惑。我總是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拿。每當這時,母親總會輕輕拍一下我的手,嗔怪著說:看你急的,番薯糕要曬幹了才好吃,甜甜的嫩嫩的,嚼起來才有味道。「現在我偶爾從超市買回一袋地瓜干,卻再也嚼不出童年那甜甜的嫩嫩的滋味。多年以後當我身居另外一個城市,我依然會想起童年的番薯糕,因為它是我對故鄉一段最本色最溫暖的回憶。
那麼當故鄉和你漸行漸遠的時候,當它在你心中成為了遙遠的回憶時,縈繞在你心中的那份故鄉情結又會是什麼呢?你也像老師那樣試著寫下一兩句話,為自己編織一份美麗的故鄉情結。
示例:故鄉情結是飄漾在空中的番薯糕的香味;
是童年嚼在嘴邊那甜甜的嫩嫩的滋味;
是生命中一段最本色最溫暖的回味。
學生交流。教師點評。
結束語:故鄉是一道永遠也看不厭的風景,故鄉是一段永遠也忘不了的過去。那融入生命的故鄉情結不僅鐫刻在每個遊子的心中,它也流淌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血液里。無論走得多遠,故鄉這個生命的根,精神的根會依然在我們的心中。讓我們記住:心靈的故鄉永遠是我們心中一座豐饒博大的精神家園。
2. 如何教說明方法及《春酒》的教學建議
一
《春酒》這一篇的主題是抒發思鄉之情,只是借春酒這個道具來表達出來,所以,春酒之外的東西寫得不少,如果單純認為本文是寫春酒,就可能覺得這篇文章有些內容離題。
二
故鄉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本文不是抽象的文字,它是藉助具體可感的形象來表達,春酒是其中的一個形象,和春酒相同的形象則有故鄉里各種各樣的人物和各種風俗,也正是因為涉及到風俗,有一些材料認為本文展現的是民俗,實際上,民俗只是一個載體,這些民俗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側重於描寫人情的美。
和這相類似的是《桃花源記》,這一篇文章寫的是桃花源里的人情之美,自然風景之美。我們可以看出來,要表達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大多是表達的是家鄉的某種美感(魯迅的《故鄉》表達的不是故鄉之美,而是故鄉之丑,表達的主題不是思念故鄉)。
也因此,作者移居到美國之後,自己釀造春酒,感覺沒有味道,那是因為缺乏了故鄉的這些淳樸的人物和氛圍。所以才會覺得乏味。
因此,文學作品的故鄉絕大部分不是對故鄉的描述,不是真實故鄉,而是心理故鄉。
第二個問題是這個老師是借班上課。老師在引導學生分析作品的時候,讓學生閱讀,之後提問,學生回答不了,老師認為學生不懂得,實際上,我觀察到,是老師沒有給充分的閱讀時間,老師提問之後,開頭的學生回答不出來,後邊接進去的學生回答出來了,而且回答越來越好,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後邊的學生因為閱讀的時間足夠,二是後邊的學生獲得學習前邊的學生的成功的地方和避免了失敗的地方,所以回答得越來越流利。
但問題是接班上課,一篇課文,你要一節課完成,那麼,這些耽誤是不大好的。如何避免,我認為出了有足夠的閱讀時間,關鍵的一點是老師不能讓語文學習差的學生在前邊出現,應該先讓語文基礎好的學生先回答,基礎差的學生在後邊學,整個課程就會變得恨流利。
那麼,就只剩下一個問題,一個不熟悉的班級老師怎麼
知道誰是語文基礎好的學生呢?老師當然不知道,可是,學生們他們知道啊,我建議老師在課堂上說:「這個問題有難度,需要班上語文最厲害的同學來回答,大家推薦誰?」這個語文好的學生就會被立馬逮到。
語文老師聽了笑起來了。
3. 誰有初二的課文《春酒》的教案啊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上午好!我是……,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春酒》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課文——《春酒》。希望各位老師多指教。本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所選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風民俗以及民間藝人軼事,文筆生動,妙趣橫生。
我所說的《春酒》是一篇詩化的散文。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故鄉濃濃的風土人情,抒發了對童年、對故鄉和對母親的無限追思之情。如詩一般的生活織就了如詩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詩般語言描繪出這一切:兒童聖潔的心靈,美好的生活情趣。這是對人性的謳歌與贊美。
我將本文的說課按照說教學目標,說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及教法、學法、教學手段,和教學評價,教學過程這幾個環節來展開說課。
第一,說教學目標。我遵循本課特點,將教學目標分為3部分進行說明。
一、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 我設計的是學生能深情地朗讀課文(我這樣設計的依據是:因為語文課標要求,學生能用正確、流利普通話有感情地朗讀。)
(2) 品味文中的細節和關鍵詞語,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注重朗讀時的情感體驗,加強積累,培養出良好的語感,對整體把握全文有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 布置課前預習
(因為只有讓學生在上課前做好了充分准備,比如淺知課文大意,查閱不認識的生字詞,收集和了解民俗資料等。只有這樣才能在學習時對課文有更深入的學習)
(2) 探究、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
(因為語文課的性質特殊,它需要學生去研讀、去理解、去體會;這樣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意見互相交流,達到知識的互補和提高,有助於帶動學生的積極性與課堂氣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感受文中的風俗美、人情美,豐富精神世界,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能用自己的視角看世界,觀察事物,形成良好的價值觀
(語文課標中提到,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文化的營養;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並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說教材的重點、難點
我將本課的重點設計為:朗讀和理解課文
(本單元要求課文要反復誦讀,本課是又一篇詩化的散文,需要學生去朗讀感知,明確全文主旨——思鄉)
難點是:研讀,品味細節和關鍵詞句。
(我這樣設計的依據是:教學大綱要求學生有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就這篇課文而言,它充滿童趣而略帶淡淡的鄉愁,有很高的品位價值,可以提高學生的內涵與素質)
三、說教法
我選用的是讀書指導法和美點尋蹤法。
1、讀書指導法:我的具體做法是學生在朗讀前,老師先提出要求。各段按照文意和其他具體情況去處理閱讀效果,或輕,或重,或強,或弱……並同時指導學生掃清閱讀文字障礙。
(本文的朗讀為學習的重點,只有保障了順暢的閱讀,才使學生能更輕松、更深入地掌握課文。)
2、美點尋蹤法: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朗讀,在把握全文概要後,對學生選擇的優美語句進行賞析,老師再點撥、指導。
(這樣不但在教學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可以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使教學的實際意義更大。)
四、說學法
自主學習法: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學生要自主、獨立地預習,並收集有關民俗的資料,鍛煉收集信息的能力,為上課作好准備。
合作學習法:我將此環節安排在賞析探究中。由於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生之間的意見進行交流、比較,並提高學習積極性。從我翠屏外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他們的思維靈活,獨具個性,並有共同討論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所以我選用合作學習法。
五、說教學手段
1、運用配音朗讀
由於本文內容蘊涵著思鄉之情,採用思鄉類的音樂配朗讀,更能讀出這種愁緒,讓學生更能進入角色,輔助教學。
2、異鄉風情的圖片
運用圖片,可讓教學更生動、更形象,使教學更具實際性,擴大知識面,並增加說服力。
六、說教學評價
主要用語言和軟體對學生進行評價。
1、從語言上評價:採取這種評價相對及時,以激勵性的語言進行評價,對學生的優點作出肯定,如:「我們班又多了一位文學家!」「你的回答有創意!」「大家鼓掌歡迎,希望你再接再厲!」對學生回答的不足之處加以提點和修正,使其能揚長避短,更有利於學習。
2、軟體上評價:我將《小組擂台積分榜》的評價軟體放在小組合作中,進行小組答辯評比,這樣不僅使小組間產生競爭意識,並帶動了學習積極性。
七、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
1、首先播放音樂,讓學生欣賞各地奇異的民俗圖片,激發興趣,再舉同學們身邊關於民俗的例子,導入新課。
2、作者簡介。
簡要介紹作者生平、主要作品。
(讓學生了解背景,增加文學常識。)
(二)整體感知
1、配樂朗讀全文,並幫助學生掃清文字障礙。
2、思考:
(1) 本文記敘了作者童年的哪些事?
我用列框架的方式展示此題答案,顯得條理清晰,一目瞭然。
(本題的設計可以讓學生鞏固剛才的朗讀效果,並理清全文脈絡,幫助理解課文。)
(2) 想一想,作者懷念的僅僅是家鄉的春酒嗎?
這道題其實考的是本文主旨。首先讓學生瀏覽課文,再加以引導,使學生從中找出除了寫春酒的其他事物,分析用意,延伸出答案。
(我將這2題放在一前一後這樣設計,可讓學生有淺入深地把握文意。)
(三)研讀
你喜歡課文中的哪些句子?找出來讀一讀,並說明原因。
我的具體做法是:(A)本題我採用小組合作,各小組內的同學選擇喜歡或感受較深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讀,並和組內其他同學展開探討。
(B)請各組同學派代表將他們認為最好的語句賞析讀出來分析,與全班同學共享。老師就語氣、語速、輕重等對學生進行調整,並對學生的分析做及時的評價。
(C)講解時,可以順勢分析作者的「天真可愛」,母親的「善良能幹」,以及「八寶酒的誘人」,「思鄉愁緒」等要點在研析時得以體現。
(我把本題設為本文的重難點。此題的設計實質上是精讀和研討課文,讓學生選擇喜歡的語句,將學習主動性放在學生的身上,由他們自己發現問題,進行探討。由於本題的普及性較大,所以我設想學生將會提出細節問題,如:課文最後一句「可是叫我到哪裡去找真正的家醅呢?」的意義,以及關於當地特定俗語「十二碟」、「分歲酒」的理解等等,作好充分准備。)
(四)課堂反饋訓練
以填空的方式對生字詞和文學常識進行檢測和鞏固。
這個題由當堂課的學生反映來定,或全班一起回答,或抽個別同學回答,其他同學看他是否答對。
(我這樣設計本環節的原因是由於我在本課前段的環節中都沒有涉及到對生字詞預習的檢查,所以將本環節設計在課堂反饋訓練中)
(五)拓展
1、回憶鄉愁詩篇,如「床前明月光」、「獨在異鄉為異客」等,
同學們試著背誦,並做簡單比較。
(可以鞏固以往知識,並擴大知識面,養成比較鑒賞的習慣與能力)
(六)教師小結
對本課內容作概要回顧,並再次點出主旨,並點出通過這課的學習,讓同學們感受美好的民風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蘊涵的詩意,還有普通百姓內心中散發的那種人性的光輝。
4. 《琦君春酒》的簡介。
琦君簡介:
(1918~ ) 現、當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歲就讀於教會版中學。畢業於杭州權之江大學中文系,師從詞學家夏承燾。1949年赴台灣,在司法部門工作了26年,並任台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後定居美國。出版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餘種,內有《煙愁》、《細紗燈》(獲中山文藝創作獎)、《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千里懷人月在峰》、《與我同車》、《留予他年說夢痕》、《琦君寄小讀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傷》以及《琦君自選集》等。
春酒簡介:
(1)構思精巧。作者把許多片段匯集於「思鄉」這一焦點上,一切都圍繞著「家鄉的味道」,既放得開又收得攏,真正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2)散文小說化。對母親的描寫細致逼真,形神畢肖,生動形象,猶如小說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3)語言清晰,舒放自然,典雅。
文章敘說了幾件事:故鄉過新年,吃春酒,吃會酒。
5. 琦君春酒 簡介 簡介
選自《琦君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春酒》的寫作背景君用自己的文筆為讀者營構了一方心靈的「理想國」。 思鄉,是本文一大主旨。故鄉的一切與兒時的印象疊印在一起,輝映成一片快樂而感傷的迷。春酒、會酒,醉了母親,醉了「我」,也醉了無數讀者,「我」的天真可愛,母親的善良能幹,鄉人的淳樸厚道,在「春酒」「會酒」席上不斷氤氳起來,彌漫成濃濃的人情民風之美。 這樣美好的快樂之鄉,如今還有嗎?或許這是思念生養自己的故鄉,或許這又是嚮往心靈的故鄉。 《春酒》當作如此讀,我們才能品味出其中的情感和趣味。那逝去的一切是那麼清晰而美好地在記憶深處招搖,撩惹起我們多少或感傷或甜美的心緒呀。 優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構思的結果,琦君散文構思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為使散文神凝,她很注意「文眼」的安設,卻又不露痕跡。具體到《春酒》一文,琦君就把許多有關的片斷匯集於「思鄉」這個焦點上:農歷新年裡的種種風俗與禁忌,「我」一馬當先地作為母親的代表前往家家戶戶喝春酒,鄉親之間互相「起會」置辦「會酒」的融洽,「我」在多年之後按母親的辦法「如法炮製」的「八寶酒」……這一切都圍繞著「家鄉的味道」展開。文末那句從心底發出的深深的感嘆足以讓所有的遊子動心動容:「究竟不是道地家鄉味啊。可是叫我到哪裡去找真正的家醅呢?」這些內容使這篇散文凝練、濃烈,並以它思想的光輝而使讀者受到啟迪。琦君的多數散文,都以類似的清新文字和素淡筆調,將一個個短小的故事、一件件普通的事物,舒徐自如地寫出來,讓讀者得到豐富的感受。 琦君寫人的散文,都小說化了。她散文中的人物,個個生動形象,形神畢肖。本文對母親的描寫尤其出色。事實上,琦君最感人的幾篇文章幾乎都是寫她母親,可以說母親是琦君最重要的創作泉源。琦君筆下的母親是一位相當典型的賢妻良母,充滿了「母心、佛心」,這位母親,沒有文化、儉朴勤勞、靈性很強,她善良大度、充滿美德、性格堅強。母親的諄諄教誨、關愛呵護、勞心勞力以及一言一行,都是琦君寫作的題材。有時,簡單的幾筆,人物就立起來了。例如:「到了喝春酒時,就開出來請大家嘗嘗。『補氣、健脾、明目的喲!』母親總是得意地說。她又轉向我說:『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縫,小孩子喝多了會流鼻血,太補了。』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里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在這里,母親的慈愛溫柔,孩子的活潑調皮,真是歷歷如在目前。 琦君的散文不雕琢,不粉飾,文筆如行雲流水,舒放自然,典雅雋永。她駕馭文字得心應手,善於營造雋永溫馨的氛圍。琦君的文字是經過千錘百煉之後成就出的精粹與平和,她寫人物、抒情懷,就有了鮮明的寬厚從容和溫柔蘊藉。 琦君認為:好的文章必須語語動人,字字珠璣。而要做到這一步,必須做到:1.平易;2.凈化;3.蘊藉;4.真摯。我們在《春酒》一文中即可以看到這些特徵。琦君善於使用抒情與敘事並用的方式,在娓娓敘事的過程中讓自己的感情自然流淌;琦君描繪人物鮮明細膩,親友、長工、母親都在她的筆下栩栩如生。尤其是母親的寬容、善良、勤儉,在琦君溫婉流暢款款細敘的筆下,得到了極為傳神的刻畫。 琦君就是用這樣一種洗凈鉛華的筆調,絮絮地說著自己對童年、對故鄉的無限眷戀琦君 是虔誠的佛教徒,她寫的生活篇,使讀者希望自己也能像她這么達觀。新書《青燈有味似兒時》分兩輯,第一輯是懷舊篇,第二輯是生活篇。不用說這本書我是篇篇讀了,但是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南海慈航》。琦君在文中描寫她和母親並排跪著,跟著母親在木魚清磬聲中,燈光搖曳,香煙裊裊的情況下,念心經、大悲咒、白衣咒……覺得房子里空空洞洞的,好冷清,心頭忽然浮起一陣凄凄涼涼的感覺,好像整個世界就只剩下她們母女兩人。這一段美麗的文字描繪出一個敏感的小女孩的困惑的心靈,極使人感動。《菜籃挑水》旁敲側擊地,輕描淡寫贊美她母親的善良堅強的性格,也是我喜愛的一篇。書中最引人注意的自然是《三十年點滴念師恩》和《一回相見一回老》兩篇。前一篇憶念詞學大師夏承燾教授,後者追述琦君和沉櫻的友情,以動人的筆調,從作者真摯的感情中,顯現她自己的優美品格。難怪她會有這么好的老師和朋友。 琦君畢竟是我最喜歡的一位作家。 琦君簡介: (1918~ ) 現、當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14歲就讀於教會中學。畢業於杭州之江大學中文系,師從詞學家夏承燾。1949年赴台灣,在司法部門工作了26年,並任台灣中國文化學院、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後定居美國。出版散文集、小說集及兒童文學作品30餘種,內有《煙愁》、《細紗燈》(獲中山文藝創作獎)、《三更有夢書當枕》、《桂花雨》、《細雨燈花落》、《讀書與生活》、《千里懷人月在峰》、《與我同車》、《留予他年說夢痕》、《琦君寄小讀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傷》以及《琦君自選集》等。談琦君與其作品」來看,即明顯的標示出本文的研究內容主要包含兩大部分,一是對琦君本人的介紹,一是對琦君散文創作的探討.對於這二大主題的選擇與安排,完全是基於琦君散文可說是「文如其人」的最佳注腳,欲知其文必先知其人,若能對琦君的一切有關事務有了較為詳盡的了解,相信是這也是幫助我們進入她彷如自傳式的散文世界裡的一把鑰匙,因此我們也分別針對了琦君的家庭身世,工作歷練,學習環境和她結婚後的居家生活等等來勾勒出琦君的性情音貌;並以琦君本身對創作的理念以及原則及她豐碩的寫作成績,構築出她的文學創作世界.相信大家在有了這些基本的認識與暸解之後,定能對琦君及她的作品風格,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悟.
6. 求視頻:2014旺旺春酒晚會
謝謝謝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