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公民來說意味著什麼教學設計第一課時
《公民意味著什麼(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身份連連看」「情境圖對話」等活動,知道我們在不同場合身份有所區別,但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叫「公民」。 2.利用「判一判」「概念對比」等活動,了解公民是一個人屬於某個國家的一種法律上的身份,公民身份與國籍緊密相關,3.開展「身份證信息探秘」「身份證用途盤點」等活動,公民身份號碼體會身份證對生活的重要影響,重視並學會保護身份信息。 教材分析: 《公民意味著什麼》是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 3 課,包括「公民身份從何而來」「認識居民身份證」和「我是中國公民」三個欄目。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指向「公民身份從何而來」和「認識居民身份證」兩個欄目,前者引出國籍和公民身份的聯系,介紹公民身份獲得的主要途徑,並通過「知識鏈接」傳遞公民概念的由來以及內涵的變化;後者引導學生關注身份證正反兩面所記載的信息,介紹身份證的用處並提醒學生注意保護個人身份信息。通過學習,引導學生知道公民的法律意義,明確國籍概念,樹立公民意識,了解自己的身份屬性,喚起對自己作為中國公民的認同感和責任感。 學情分析: 公民意識教育是一種全民教育,也是終身教育。作為六年級的小學生,他們當中絕大多數同學都見過或擁有身份證,也有一小部分同學見過護照,甚至還有極少數同學擁有自己的護照,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身份有過最基本的接觸。但是,他們對於「公民」這個概念還是很陌生的,公民身份認同普遍缺乏,公民意識相對薄弱,對於身份證的用途也不是很清楚,保護身份信息的意識也比較欠缺。因此,教學中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引導學生積累公民知識,增強公民意識,鍛煉公民行為,努力爭做合格公民。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知道我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叫「公民」,了解公民身份與國籍緊密相關,理解憲法對公民權利的保障。 教學難點:理解公民身份號碼和居民身份證的關系,體會身份證對生活的重要影響,重視並學會保護身份信息。 教學准備: 1.課件。 2.每生准備一份家人的身份證復印件(建議四人小組准備不同輩分的家人身份證復印件)。 3.每生准備一支記號筆(或黑色水彩筆)。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設計意圖 媒體說明 一、公民身份從何而來 (一) 公民身份的表現 1.游戲:身份連連看。 將自己在不同場合中相對應的身份用線條連起來(家裡——孩子、學校——學生、商場——顧客、醫院——病人、電影院——觀眾、閱讀室——讀者)。 2.拓展:自己在什麼場合還會是什麼身份? 預設 1: 在火車上,我的身份是乘客。 「身份連連看」游戲可操作性強,既能幫助學生形象地感知自己的身份在不同的場合會發生變化...
B. 凡卡ppt課件下載
15 凡卡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這篇課文通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悲慘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
文章是按寫信的過程記敘的。開始敘述聖誕節前夜凡卡趁老闆、老闆娘和伙計們去教堂做禮拜的機會,偷偷地給爺爺寫信;接著,凡卡在信中向爺爺傾訴自己難以忍受的悲慘的學徒生活,再三哀求爺爺帶他離開這兒,回到鄉下去,並回憶了鄉下生活的兩個情景(一是爺爺守夜的情景,一是過聖誕節的情景);最後寫凡卡把寫好的信塞進郵筒里,在甜蜜的夢中看見爺爺正在念著他的信。
本文表達上主要有兩個特點。第一,講凡卡的悲慘遭遇時,作者的敘述、凡卡的信和他在寫信過程中的回憶三部分內容穿插起來,互相映襯。第二,採用了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文中以引用寫信的內容為主,凡卡向爺爺傾訴當學徒所受的虐待欺凌,基調是「苦」;文中插敘回憶的內容,主要講在鄉下生活的快樂,基調是「樂」。訴苦為主,以「樂」相襯,形成內容、情感上的對比,再加上作者對凡卡寫信環境、動作、神態的描寫,使讀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凡卡內心的「痛」。最後,課文以凡卡的夢結尾,暗示了他願望的破滅,給人留下深刻的思考,激起人們對凡卡的深切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憤怒。
選編這篇課文,主要有三個目的:一是讓學生對外國文化有所了解,關注人物的悲慘命運;二是在閱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三是激發學生閱讀外國文學作品的興趣。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通過閱讀,關注凡卡的悲慘命運,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體會結尾句子的含義。難點是體會文中回憶的內容和寫信的內容對比、襯托的寫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聖誕節前夜,他沒躺下睡覺。他等老闆、老闆娘和幾個伙計到教堂做禮拜去了,就從老闆的立櫃里拿出一小瓶墨水,一枝筆尖生了銹的鋼筆,摩平一張揉皺了的白紙,寫起信來。
聖誕節前夜,凡卡沒躺下睡覺,是因為節日讓他思念唯一的親人爺爺,也是因為他還有一個心願——偷偷地給爺爺寫信,請求爺爺把他接回去。一個「等……就」看出凡卡心情的迫切。凡卡等所有人都不在了才敢寫,害怕被人發現,也暗示了凡卡學徒生活的艱辛。
②他嘆了一口氣,跪在作台前面,把那張紙鋪在作台上。
課文里關於凡卡寫信過程的「嘆氣」還有兩次,「凡卡嘆了口氣,蘸了蘸筆尖,接著寫下去。」「凡卡傷心地嘆口氣,又獃獃地望著窗口。」對於一個年僅9歲的孩子來說,這嘆氣跟他的年齡是很不相稱的,寫一封信的過程中,他連續嘆氣,可見這樣的生活的確壓得他喘不過氣來,讓他痛苦萬分。
③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
「指望」是指生活的希望。凡卡來大城市做學徒,本指望學會做鞋,有個一技之長,養家糊口,可來這里做的事跟學做鞋沒有一點關系;本指望從此有吃有住,卻「餓得要命」,差點被打死,連狗都不如;本指望莫斯科這個大城市,活下去容易些,可是依然沒有窮人的活路……飢餓、孤獨、痛苦,徹底打碎了凡卡的夢想,所以他說「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文中幾次提到死,也是反映了凡卡極度痛苦的心情。
④過了一個鍾頭,他懷著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夢里看見一鋪暖炕,炕上坐著他的爺爺,耷拉著兩條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鰍在炕邊走來走去,搖著尾巴……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凡卡夢想信很快到達爺爺的手裡,爺爺讀到信就來接他。課文以凡卡的夢結尾,還有什麼深層的含義呢?我們可以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凡卡寫的信爺爺會收到嗎?對這個問題不能僅停留在「凡卡沒有寫清收信人的地址,凡卡的爺爺收不到信」這個表面答案上,還要深入理解,即使收到信,爺爺會來接凡卡嗎?從課文中我們可以知道,凡卡的爺爺不過是個窮苦的守夜人,他恐怕沒有能力撫養這個漸漸長大的孩子,在村子裡又找不到可供凡卡吃飯的活兒,要不,怎麼忍心把唯一的孫子送到陌生的大城市裡尋找活路呢?即使收到,也無能為力。這樣看來,凡卡的美好願望就如他的夢一樣,只是一個天真的夢而已。夢醒之後,悲慘的生活依舊,甚至更加悲慘,因為唯一的希望破滅了,他連夢也沒有了。
(2)對詞語的理解。
慈悲:慈善和憐憫。
指望:一心期待,期盼。
別墅:在市郊或風景區建造的供休養用的園林住宅。課文指供那些老爺們享樂的住宅。
禱告:教徒或迷信的人向天、向神求助。
抽噎:抽吸鼻子、低聲哭泣的樣子。
梆子:打更的響器,空心,用竹子或木頭製成。
氈靴:用羊毛壓成的靴子。
照應:課文指照料、照顧的意思。
盧布:俄國貨幣單位名。1盧布等於100戈比。
鼻煙:煙草製品之一,由鼻孔吸入的粉末狀的煙。
二、教學目標
1.會寫1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飢餓、禮拜、生銹、揉皺、昏暗、眯縫、聳肩、一縷、稀粥、撇嘴、起伏、匣子、凍僵、逗笑、竄過、逮住、孤兒、打攪、甜蜜、暖炕、耷拉、火柴梗、聖誕樹、黑糊糊、笑眯眯、孤零零」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把握主要內容,了解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體會他極度痛苦的心情。
3.揣摩課文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敘述、信的內容和回憶插敘結合來寫的表達效果,體會課文結尾中「夢」的含義。
三、教學建議
1.《凡卡》一文篇幅較長,內容和形式比較復雜,要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必須突出重點和難點。
(1)通過快速初讀課文,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和寫法有個大致的了解,理清課文「准備寫信——寫信——寄信」這一線索。然後,讓學生把文中信的內容和寫信過程中的回憶內容分別做上不同的記號。這樣,學生通過自讀自悟和動手標記,就基本整體了解了課文結構。這也是課後第1題的設計意圖。
(2)教學中要突出凡卡寫信的內容。本文內容很豐富,其中核心內容是凡卡寫給爺爺的信,而信中最集中反映凡卡生活悲慘和內心痛苦的是第8、10、15自然段。教學中要把這三個自然段作為理解、體會的重點,尤其要把第8自然段作為重中之重,使內容和情感在學生心靈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教學時,在學生找出信的內容之後,讓學生把信的內容連起來讀一讀,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最主要的目的和原因。接著,圍繞「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這句話,引導學生想像凡卡來做學徒,曾經有什麼指望?然後採取自讀和討論的方式,弄清凡卡過著怎樣的學徒生活,設身處地地體驗凡卡內心難以忍受的痛苦。最後,把信的全部內容有感情地讀一讀。
(3)結合文中回憶的內容與信相關的內容對比、襯托的寫法,深入體會思想感情。作者在凡卡寫信過程中穿插了兩次往事回憶,一次是爺爺守夜的情景和鄉村聖誕節前夜美麗的夜景,一次是跟爺爺一起去砍聖誕樹時的「快樂」生活。這樣安排,意在與現實的悲慘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凡卡在鄉村的生活顯然也是很苦的,凡卡回憶起來卻感到很美好,很快樂,可見在城裡的日子是怎樣的痛苦。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凡卡三次嘆氣的心理活動,這樣切實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體會凡卡極度痛苦的內心世界。
2.要以讀為主,加強朗讀指導。課後第2題「把凡卡信中的內容找出來,有感情地讀一讀」,提出的就是朗讀的要求。對於本文來說,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既是教學的重要目標,又是學生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感悟寫法的重要手段。
凡卡的信要讀出他生活的悲慘、痛苦,以及想回鄉下的急迫心情;對於信之外的回憶鄉村生活的段落,可以與信的內容對比著讀,要指導學生讀出鄉村的貧苦生活在凡卡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象。
3.課後第3題設計的意圖是落實領悟表達方法的教學目標,這項練習可在學完全文之後進行。學生深入學習課文之後,可以引導學生進行交流,體會表達的特點,並且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要讓學生根據各自的領悟,舉出具體的語句、語段,說說這樣寫的好處。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展開討論,不可強求一致。學生說不出或舉不出實例,教師可適當引導,但不可包辦代替,不能把這項練習變成教師自己對課文寫作方法的品析。
課後第4題是在語言積累上提出的要求。本文語言生動、形象豐滿、情真意切。有描寫人物外貌的,有描寫景物的,也有抒發思想感情的。這些精彩的語句、段落都有積累的價值。要讓學生自主選擇,把他們喜歡的詞句抄寫下來。學生抄寫以後,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課後的「小練筆」,意在讓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合理想像,「凡卡睡醒了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這是直接針對他的美夢的,通過凡卡美夢的破碎,進一步體會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這既是寫話的練習,也為學生表達對凡卡命運的關注、表達對凡卡的同情,提供了一個平台。
4.課文第10、11、12自然段是連續引用凡卡寫的信,所以第10、11段只有前引號,沒有後引號。學生對引號的這種用法可能不大了解,教師要提示一下。
5.本文生字較多,會給學生通順連貫閱讀造成困難。所以,初讀課文時應強調藉助注音讀准字音,指導朗讀時要注意糾正讀音的錯誤。學完課文後,要再次檢查生字的讀音,進行鞏固。「揉、蘸、撇、噎」容易寫錯,要提醒學生注意寫正確,寫美觀。本課多音字也較多,應指導學生讀准。
6.學完了課文,可以向學生推薦讀契訶夫其他的短篇小說或高爾基的《在人間》一書。
四、教學案例
教學設計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新課,簡介背景
1.揭示課題。同學們,學完了安徒生著名的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優秀的外國短篇小說《凡卡》。
2.補充資料,了解背景。這篇課文的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出示資料,默讀思考:從這份資料中,你知道了什麼?
出示課件:
契訶夫和他的作品簡介
契訶夫(1860—1904),俄國十九世紀著名作家,他的一生處於沙皇俄國最黑暗的統治時期,他的作品無情地揭露了沙皇俄國黑暗的社會現實。
《凡卡》寫於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時代無數破產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凡卡》這篇小說寫得真實感人,也使我們從中看到舊俄時代窮苦人民的悲慘生活。
二、讀通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是分哪幾個部分來寫的?
(課文主要寫了凡卡寫信給他的爺爺,告訴爺爺他在莫斯科鞋匠家裡當學徒的生活很痛苦,想讓爺爺接他回去。課文大致可以分成准備寫信、寫信、寄信三個部分。)
2.交流初讀課文時遇到的困難,掃除閱讀障礙。
①讀准讀通外國名字。齊讀,先把它們讀正確,然後說說他們是故事中的什麼角色。
(課件出示:凡卡·茹科夫、阿里亞希涅、康司坦丁·瑪卡里奇、日發略維夫、菲吉卡、阿遼娜、艾果爾、卡希旦卡。)
②理解生僻詞語,了解多音字的字音、字義。如,「楦頭」「摩平」。
③交流生字表中容易寫錯的字。
如,「蘸」字是上下結構的字,不能寫成左右結構。「撇」字的右邊不能寫成「寬敞」的「敞」等。
三、品讀信的內容,體會文章情感
(一)初讀信的內容,整體感知
1.凡卡在莫斯科當學徒,過著怎樣的生活?他為什麼請求爺爺把他接回鄉下?快速瀏覽課文,把信的內容標出來,看看是哪幾個自然段?
2.把信的內容連起來自由讀一讀,讀後討論,看看凡卡在信中都寫了什麼。
(二)細讀信的內容,感受凡卡的痛苦生活
1.通過讀信,你了解到凡卡在老闆家過著怎樣的生活。聯系課文具體談談。
2.學習第8自然段和第15自然段中寫凡卡痛苦生活的部分,了解凡卡挨打、挨餓、睡不好覺的痛苦。
① 課件出示第8自然段,自由讀,注意用紅線標出的詞語,說說你發現了什麼。
(課件出示第8自然段,紅線標出「揪、拖、揍、撈、直戳」等詞語。)
②教師范讀第8自然段寫凡卡挨打的片段,要求學生邊聽邊想,想像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③讀到這里,你有什麼樣的感受?
④經常挨打還只是凡卡痛苦生活的一個方面。除了挨打,凡卡還經受了哪些痛苦呢?(挨餓、睡不好覺)
⑤小結: 9歲的凡卡在老闆家過的就是這樣痛苦的生活:挨打、挨餓、整天幹活還睡不好覺。沒有自由,沒有尊嚴,連做人的基本權利都沒有。所以,凡卡才寫信乞求爺爺趕快帶他離開,逃離這種非人的生活。
3.學習第8、10、15自然段中寫凡卡乞求爺爺接他回家的部分,進一步感受凡卡的痛苦。
①他是怎樣乞求爺爺的呢?找出凡卡乞求爺爺帶他離開的段落和句子,讀一讀,並說說自己的感受。
②指導朗讀信中凡卡乞求爺爺帶他離開的三段話。讀出他內心的痛苦和絕望。
4.自由朗讀課文第11自然段,從中你了解到了什麼?(莫斯科是個很繁華熱鬧的城市。)
5.既然莫斯科這么繁華熱鬧,凡卡為什麼還要苦苦哀求爺爺帶他回鄉下呢?
6.小結:現在我們讀完了凡卡的信,知道凡卡在城裡當學徒,挨打,挨餓,整天幹活,睡不好覺,生活非常痛苦,所以他哀求爺爺把他帶回鄉下去。
7.質疑:關於凡卡的信,同學們還有什麼問題嗎?(相機說明第10、11、12自然段引號的用法。)
8.凡卡小小年紀就受盡了苦難,那麼他的命運將會怎樣呢?下節課繼續學習。
四、布置作業
同學們課後把本課的生字組成詞語抄寫在作業本上。
第 二 課 時
一、感知凡卡的回憶,體會文章情感
(一)回顧舊知識,默讀「回憶」
1.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誰來說說凡卡在信中都寫了什麼?
2.課文除了凡卡的信,還寫了什麼呢?默讀信以外的其他幾個自然段,讀完後互相討論討論。(還寫了凡卡對鄉下生活的回憶。)
3.在課文中標出凡卡回憶鄉下生活的段落。(第4、5、6自然段和第13、14自然段。)
(二)再讀「回憶」,感受快樂
1.凡卡回憶了哪些往事?(回想起了爺爺在鄉下守夜的情景、家鄉美麗的夜景以及和爺爺一起砍聖誕樹的情景。)
2.凡卡是在什麼情況下回憶起這些往事的?快速瀏覽課文,到課文中找找答案。(凡卡提筆給爺爺寫信時就回憶起了爺爺在鄉下守夜的情景,回憶起了家鄉美麗的夜景。當他寫到自己在城裡當學徒的痛苦生活時,就又回想起了在鄉下和爺爺一起砍聖誕樹的快樂時光。)
3.小結:課文就是這樣,把凡卡給爺爺的信、以及他寫信時對鄉下生活的回憶,穿插起來寫,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了凡卡在城裡的痛苦生活。
4.凡卡在回憶這些往事時,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呢?
5.你從哪些語句感受到了凡卡的快樂呢?再讀一讀寫回憶的這些段落,畫出表現凡卡快樂心情的句子,還可以在旁邊寫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6.交流。
①指導朗讀第6自然段,感受凡卡回憶家鄉美景時的復雜心情。
②朗讀第4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感受凡卡和爺爺在一起時的自由和快樂。
(三)再讀「回憶」,感悟寫法
1.凡卡一邊寫著信,一邊回憶著往事,讓人感受到了凡卡回憶往事時的那份快樂。再仔細讀讀這幾個自然段,想一想,凡卡在鄉下的生活真的那麼快樂嗎?
2.討論交流。
3.其實,凡卡在鄉下也過著窮苦的生活,但他現在回憶起來為什麼覺得那麼快樂呢?
4.小結:課文穿插著凡卡寫信時對鄉下生活的回憶,讓我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他在城裡當學徒的悲慘生活。這部分穿插描寫,對突出凡卡痛苦的心情,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結合課文插圖,體會人物心情
1.看課文中的插圖,仔細觀察畫面,課文哪個自然段描寫了畫中的場景?指名讀第2自然段。
2.從這段描寫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3.齊讀第2自然段,體會凡卡當時的心境。
4.課文什麼地方還寫到了凡卡的嘆氣呢?指名讀第7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的兩次嘆氣。
5.一個九歲的孩子,按理說應該是無憂無慮的,凡卡卻連聲嘆氣。從這三次嘆氣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三、討論故事結局,感受人物命運
1.凡卡對爺爺充滿了熱切的期望,盼望爺爺早點接他離開這里。可是這一切,爺爺會知道嗎?爺爺會把凡卡接回家嗎?自由朗讀凡卡寫信封的那四個自然段,再跟同桌討論討論。
2.交流討論。
①因為凡卡在信封上沒有寫明具體地址,爺爺肯定收不到凡卡的信,肯定不會來接他。
②如果寫清楚了地址,凡卡的生活就會改變嗎?
3.小結。不管哪一種可能,在沙皇俄國的黑暗年代,凡卡的悲慘命運都不可能改變。文章的每一個情節都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凡卡命運的悲慘。
4.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故事的結尾給你什麼感受?
5.小結。這就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筆下的《凡卡》。這個感人的故事,牽動著每一位讀者的心。凡卡後來的命運到底會是怎樣呢?文中最後的省略號給我們留下了想像的空間。
四、課外延伸,布置作業
1.課文在凡卡熟睡並做著甜蜜的夢的時候結束了,這正是契訶夫的高明之處。但夢總是要醒的,凡卡睡醒以後會發生什麼事情呢?請你展開想像寫一寫。
2.契訶夫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他不僅為我們塑造了「凡卡」這樣一個令人難忘的形象,還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同學們以後可以去讀讀他的其他作品。
五、相關鏈接
1.契訶夫(1860—1904),俄國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語言精練、准確見長,他善於透過生活的表層進行探索,將人物隱蔽的動機揭露得淋漓盡致,被認為是19世紀末俄國現實主義文學流派的傑出代表。契訶夫的短篇小說以其高度簡潔的抒情藝術和文短意長的幽默筆法,在俄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占據著無可替代的地位,被譯成一百多種文字出版,至今暢銷不衰。契訶夫的短篇小說是在我國影響最大的外國文學作品之一,魯迅、趙景深、鄭振鐸等許多文學大家都曾翻譯過他的作品。其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苦悶》《變色龍》《套中人》《醋栗》等,中篇小說《草原》《跳來跳去的女人》《掛在脖子上的安娜》《六號病房》《一個女人的天地》等,戲劇《海鷗》《萬尼亞舅舅》《三姐妹》《櫻桃園》等。
《凡卡》這篇小說寫於1886年,當時正是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人民過著苦難的生活,無數破產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契訶夫在父親的雜貨店裡,目睹了父親對小學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學徒的命運。
2.凡卡為何能寫那麼長的信?
《凡卡》是19世紀末俄國著名小說家契訶夫寫的一篇著名小說,選入小學語文課本時,被編者刪去了一段文字。這段文字在這篇小說中是補敘,交代了小凡卡在當學徒之前學文化的情況。原文在「爺爺把砍下來的樹拖回老爺家裡,大家就動手打扮那棵樹」這一句的後面,還有這樣一段話:「忙得最起勁的是凡卡的好朋友奧爾迦·伊格納捷耶芙娜小姐。當初小凡卡的母親彼拉蓋婭還在世,在老爺家裡做女僕的時候,奧爾迦·伊格納捷耶芙娜小姐常給他糖果吃,閑著沒事便教他念書、寫字、學數數兒,從一數到一百,甚至教他跳卡德里爾舞。彼拉蓋婭去世以後,他們就把孤兒凡卡送到僕人的廚房裡去跟祖父住在一塊兒,後來又把他從廚房送到莫斯科的鞋匠阿里亞希涅的鋪子里來了……」
凡卡是個聰明的孩子,他九歲前已會念書、寫字,當然也會寫信了。俄語是用拼音文字寫的,小學一二年級就初步掌握了常用語的拼寫,小學畢業時已不存在識字的困難了。俄語與英語又有些不同,俄語只要掌握了33個字母,就基本上解決了識字、寫字的問題。當然,會寫信,還有個語法的問題,即語言組合的規律問題。語言組合的規律,說白了,就是語言的習慣。九歲的凡卡已具備了一定的口頭表達能力(說話能力),就完全有能力把想跟爺爺訴說的話用文字寫下來。至於信的長短與文化程度的高低是沒有必然聯系的,凡卡心裡有吐不完的苦水,他要向爺爺傾訴個夠,自然就會寫出長長的信。我國的一二年級小學生,要寫長長的信,即使都用他自己熟悉的話來寫,也還是做不到的,因為還有好多字不會寫。但如果把不會寫的字統統寫成漢語拼音,那麼也能寫出長信來的。由此看來,凡卡寫出那麼長的信是可信的、真實的。
另外,這是一篇文學作品,是作者借凡卡的信表達自己的思想。對文學作品的教學,應著重引導學生從人文角度去把握、理解,不必像學習科學類學科那樣處處「較真」,否則就偏離了這類作品教學的主旨。(令怡)
3.凡卡為什麼有兩個不同的名字?
《凡卡》一課中,開頭介紹人物時寫道:「九歲的凡卡·茹科夫……」;而他在給爺爺信的末尾署名是「你的孫子伊凡·茹科夫」。同一個人為什麼會有兩個不同的名字呢?
這是因為,俄羅斯人的姓名書寫時,名在前,姓在後,中間用間隔號隔開。「凡卡」是名,「茹科夫」是姓。「凡卡」是「伊凡」的愛稱,相當於我國小孩名字前加個「阿」字或「小」字,叫成「阿×」或「小×」。這種愛稱一般只限於在親人或親戚之間使用,故凡卡在給爺爺信的末尾署名為「伊凡·茹科夫」。
C. 尊嚴的教學設計
《尊嚴》教學設計
四、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會本課生字,指導「尊」字的寫法。
2、找出文中描寫人物神態、動作和語言的句子,體會人物的品質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過程與方法:
1、能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像,體會那個年輕人為什麼把尊嚴看得那麼重要。
2、運用「邊讀,邊想,邊畫」的方法學習課文。。
4、藉助多媒體手段理解課文內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哈默堅持勞動後再接受食物的事,讓學生懂得一個人必須有尊嚴,懂得尊嚴對做人的重要性。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描寫年輕人神態、動作、語言的句子里體會到年輕人自尊的品格,懂得按勞取酬的道理,從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難點:理解傑克遜對女兒說的話:「別看他現在什麼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
六、教學過程實錄:
師:同學們,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幾句名言,誰來給大家讀一下。
(課件出示: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孟 子
人不可有傲氣,不可無傲骨。 ——徐悲鴻
每一個正直的人都應該維護自己的尊嚴。 ——盧 梭)
生:(找三個學生每人讀一句)
師:知道這幾句話都和什麼有關嗎?
生:尊嚴
師: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課文《尊嚴》。
師:(板書:尊嚴)請大家伸出手來和我一起寫「尊」字,注意尊裡面的短橫不要丟了。
生:(書空)
師:下面請大家打開24頁《尊嚴》一課,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准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生:(自由朗讀課文)
師:下面老師來檢查一下大家生字掌握情況。
(課件出示詞語:沃爾遜 傑克遜
疲憊不堪 狼吞虎咽
愜意 羨慕
喉結 僵硬)
師:誰來讀一下第一行兩個詞語。
生:(一生起來讀)
師:這兩個詞語中第一個是個什麼名字?
生:南加州的地名。
師:第二個呢?
生:人名。
師:那我們集體再來讀一下這兩個詞語。
生:(齊讀)
師:第二行兩個詞誰來讀一下?
生:(一生起來讀;齊讀)
師:第三行
生:(一生起來讀;齊讀)
師:第四行
生:(一生起來讀;齊讀)
師:生字詞大家都掌握了,請同學們再來快速瀏覽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生:(瀏覽)
師:(巡視)
師:誰來說一下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生:一群逃難的人到沃爾遜小鎮發生的事情。
師:哪位同學能夠再說具體點。
生:一群逃難的人到沃爾遜小鎮,傑克遜鎮長給他們食物,其他人都吃了,只有一個人例外,他請求鎮長給他活干再吃食物,傑克遜讓他給自己捶背,最後這個年輕人才吃了食物。
師:你說的非常完整,讀了課文,大家知道這個年輕人是誰嗎?
生:哈默。
師:故事中的哈默只是一個窮困潦倒的逃難人,可是沃爾遜小鎮的鎮長傑克遜是怎樣評價他的呢?
生:別看他現在什麼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
師:(出示課件:別看他現在什麼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
師:我們來集體讀一下這句話。
生:(齊讀)
師:傑克遜說他什麼都沒有,他究竟沒有什麼呢?
生1:沒有衣服
生2:沒有鞋穿
生3:沒有食物
生4:沒有錢
師:是呀!他此時可以說是一無所有。但是,傑克遜卻說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一同走進課文,走近哈默,探個究竟!請大家讀讀文章的一二段,從文中找出幾個詞來形容形容他?拿出筆把它圈出來。
生:(學生讀課文,並隨時圈出詞語)
師:誰來交流一下。
生1:臉色蒼白、骨瘦如柴
生2:面呈菜色
師:我看到有個別同學臉上寫滿了疑問,是不是認為這個詞不是描寫哈默的?
生:是
師:大家再仔細看看這個詞是描寫誰的?
生:逃難人
師:那麼哈默是不是逃難人呢?
生:(恍然大悟)是
師:那麼這個詞是不是也是描寫哈默的?
生:是
師:大家繼續來找
生:疲憊不堪
師:(課件出示:逃難的人 面呈菜色 疲憊不堪 臉色蒼白 骨瘦如柴)
師:用了這些詞來描寫哈默和逃難的人,我們來讀一讀。
生:(齊讀)
師:其實,很多時候一個詞語就是一個場景、甚至一篇文章的濃縮,會讀書的同學能夠從一個詞語中看出一幅幅畫面,我相信你們也能!選擇一個或兩個,靜靜地想想,看看你看到什麼鏡頭了?
生1:我選的詞語是臉色蒼白、骨瘦如柴,我看到的是哈默非常瘦又非常餓地站在那裡,很可憐
生2:我選的詞語是面呈菜色、疲憊不堪,我看到的是這群人又累又餓,都站不住了。
……
師:看來,此時他們為飢餓所困,為疲憊所困,為焦渴所困。此時的哈默「臉色蒼白,骨瘦如柴」,他最需要的是什麼?
生:需要食物
師:可哈默選擇的和其他人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其他人選擇的是什麼?
生: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師:「狼吞虎咽」是什麼意思?
生:很快很猛地吃下去
師:誰能用動作演示一下
生:(一生表演,然後集體演示一下)
師:那哈默選擇的是什麼呢?
生:先幹活後吃飯
師:哈默究竟是怎麼想的呢?請小組合作,自由朗讀課文的2—5自然段,找出哈默和傑克遜大叔的對話,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課件出示:小組合作:自由朗讀課文的2—5自然段,找出哈默和傑克遜大叔的對話,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生:(小組合作學習)
師:現在請同學們來進行交流一下。
生1:我認為傑克遜大叔是個善良的人。
師:你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來?
生1:「不,我沒有什麼活兒需要您做。」
生2:我從「先生,吃您這么多這么多東西,您有什麼活兒需要我做嗎?」可以看出哈默是個通過勞動獲得尊嚴的人。
師:哈默在說這句話時是什麼態度?
生:真誠請求。
生3:我從「不,我現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我再吃這些東西。」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哈默聽到傑克遜安排給他活時,心情很高興。
……
師:現在我們來看一下,哈默說的這三句話。
(課件出示: 「先生,吃您這么多這么多東西,您有什麼活兒需要我做嗎?」
「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東西,我不能不勞動,就得到這些食物!」
「不,我現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我再吃這些東西。」)
師:在一個寒冷的冬天,疲憊不堪的哈默急需食物充飢,可是當傑克遜大叔把食物送到他面前時,哈默卻真誠請求說——
生:(齊)「先生,吃您這么多這么多東西,您有什麼活兒需要我做嗎?」
師:當傑克遜回答沒有活兒需要他做時,哈默毅然地拒絕說——
生:(齊)「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東西,我不能不勞動,就得到這些食物!」
師:當得到傑克遜安排給他的勞動後,他痛快高興地說——
生:(齊)「不,我現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我再吃這些東西。」
師:傑克遜大叔和我們一樣被年輕人的語言和行動深深打動了,所以,他提供了捶背的勞動機會。當哈默幹完活,傑克遜把食物遞給了他,我們再來看這句——
(課件出示:年輕人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生:(齊讀這句話)
師:從「狼吞虎咽」中你看出了什麼?
生:哈默非常非常餓。
師:對呀,從中可以看出哈默已經飢餓到了極點,但是他也要堅持幹完活再吃飯。
師:哈默得到的食物與其他逃難者得到的一樣嗎?
生:不一樣
師:其他逃難者得到的是善良人的——
生:施捨
師:而哈默得到的是勞動之後的——
生:報酬
師:所以哈默得到食物是理所當然的。這正是他與那些人最大的不同!此時哈默僅僅得到了食物嗎?還得到了什麼?
生1:別人對他的尊重
生2:尊嚴
師:是啊,他得到了傑克遜大叔的贊賞。
(板書:傑克遜 贊賞 哈默)
師:下面我們再來看這句話——
(課件出示:別看他現在什麼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
師:這里的富翁指什麼呢?
生:指的是有尊嚴的人。
師:對呀,這里的富翁是不是指財產和億萬的金錢呢?
生:不是
師:他指的是擁有尊貴的人格。讓我們再來齊讀這句話。
生:(齊讀)
師:此時,你最想對哈默說些什麼呢?拿起筆來寫在書上。
生:(動筆在書上寫)
師:(巡視)
師:誰來交流一下。
生1:哈默,你真是個有骨氣的人,我應該向你學習!
生2:哈默,你是好樣的,我也要做個有尊嚴的人!
……
師:那麼,哈默的發展真的如傑克遜大叔的預測么?我們來齊讀最後一段。
生:(齊讀最後一段話)
師:老師再給大家帶來一段哈默的資料介紹。
(課件出示:哈默: 1898年生於美國紐約,美國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長,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到1982年,他的石油公司已排名世界第八。鄧小平曾親自邀請他到中國訪問。1988年,他向中國少年兒童基金會捐款2萬美元。)
師:同學們,尊嚴是一種神奇的力量,它會激勵你不斷努力,不斷向前!老師希望我們在坐的每一個同學能夠自尊、自立、自強,做一個有尊嚴的人!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D. 尊嚴,無價的報酬ppt
PPT(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是微軟公司的演示文稿軟體。用戶可以在投影儀或者計算機上回進行演示,也可以將演示文稿列印出來答,製作成膠片,以便應用到更廣泛的領域中。利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不僅可以創建演示文稿,還可以在互聯網上召開面對面會議、遠程會議或在網上給觀眾展示演示文稿。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做出來的東西叫演示文稿,其格式後綴名為:ppt、pptx;或者也可以保存為:pdf、圖片格式等。2010及以上版本中可保存為視頻格式。演示文稿中的每一頁就叫幻燈片,每張幻燈片都是演示文稿中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內容。
.如果Word文檔中的格式是結構化的且符合生成PPT的規范,那麼就可以直接生成規范的PPT。Word文檔中每個「標題一」就對應PPT中新幻燈片頁的標題。該「標題一」下的其它子標題和正文內容就對應該幻燈片頁下的標題和內容。
E.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ppt課件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教學設計北京市第八中學童其琳一、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學習駁論文的常識及寫法。2.培養學生把握議論文駁論的能力。過程與方法:1.聲情並茂的朗讀,在朗讀中感知、領悟、理解、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2.品讀文中的重要語句,品味其思想內涵以及作者遣詞造句的技巧。3.討論、探究文中的關鍵問題,深化對課文的認識,領會魯迅先生的立場、觀點、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體會魯迅先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2.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1.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2.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3.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教學難點:認識魯迅雜文的特點,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三、教學策略根據課堂實際需求,採取以下教學策略:1.這篇文章寫於「九一八」事變三周年之際,距現在八十多年了,文章是針對當時社會現實寫的,預習課文時要引導學生了解文章的時代背景,了解魯迅的生平業績和作品風格。2.學習課文時,引導學生用列提綱的方法,把握課文的層次結構和思想內容。3.引導學生多誦讀,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去感知、領悟、理解、把握課文的思想內容。對文中的重要語句,要用品讀法品味其思想內涵以及作者遣詞造句的技巧;對文中的關鍵問題,組織學生討論、探究,提倡各抒己見,使學生在多種看法的碰撞中深化對課文的認識,在三個維度上得到提高。4.引導學生重視領會魯迅先生的立場、觀點、方法,使學生在學習語文和做人兩個方面都獲得益處。四、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1.播放一段9·3閱兵視頻。(截取三軍儀仗隊和展示我軍武器時的場景)·2.讓學生根據畫面談談感受。要求:用一兩個詞語形容心情,並說明理由。小結:太多的詞語也表達不出我們內心的激動與感動,再多的語言在這庄嚴肅穆的場景下,都會黯然失色,唯有一句「我愛你,中國」是最好的詮釋。然而,八十多年前的中國是怎樣的面貌呢?那時的中國人又是怎樣的精神狀態呢?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著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沖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雜文《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二)感知學習1.教師范讀課文並設計相關問題:(1)這篇文章作者發表了哪些見解和主張?(2)這些見解主張的提出方法和我們前面學到的文章寫法一樣嗎?(3)本文的寫作背景是什麼?【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時,能找出反面論點和正面論點,根據論點提出者不同引出駁論文的知識概念。了解寫作背景,體會作者立場、觀點。2.講解駁論文的知識。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論證。(三)內容探究1.誦讀第一至五段,組織討論以下問題:(1)前兩段的觀點是什麼,支持該觀點的論據是什麼?──【設計意圖】本題既是訓練學生從語段中歸納提煉要點信息的能力,也是讓學生有意識地思考、學習駁論文,批駁對方論證的方法。(2)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麼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說的都是「事實」?明確:首先承認對方說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後,發現對方要說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得出對方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這叫歸謬法。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是不成立的,在論證方法上這是駁論證。它欲擒故縱,先「抬」後「貶」,好像抖包袱,吊起讀者的胃口,達到諷刺的效果。要駁論證,關鍵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對方或因為己方利益或因為認識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實掩蓋了真相,這就需要作者能撥亂反正。因此駁論證比駁論點、駁論據更能體現智慧和力量。【設計意圖】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思考發現本文所採用的「駁論證」的駁論方法,並分析領會作者是怎樣在直接批駁了對方論證的基礎上駁倒錯誤論點的。(3)第四段有一段加點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說明什麼?明確:「求神拜佛」恐怕是國民黨在山窮水盡時自欺和欺人的最後一招。魯迅是個現實感很強的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嚴重後果,這自然觸到了國民黨的痛處,並且讓他們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所以,檢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從加點文字也可以看到魯迅的境況,但魯迅卻不憚於在槍林彈雨中為民眾奔走呼號,其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設計意圖】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欺力」的表現和實質,並了解當時的社會現狀。2.默讀第六至九段後,討論探究:(1)作者是怎樣提出並論證自己的正面論點從而間接反駁了敵論點的?明確:文中第六段作者提出:「我們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從正面樹立起自己的論點,與敵論點針鋒相對。接著在第七、八兩段中,作者歷數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乾的人,有拚命硬乾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以之作為事實論據,證明他們都是沒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這樣,就間接地反駁了敵論點。【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掌握本文直接反駁和間接反駁相結合的寫法,同時啟發學生論事說理從不同角度多側面的展開,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全面性和辯證性能力。(2)第九段作者用了一連串的比喻,體會其中含義,並分析第九段的作用。明確:「脂粉」比喻統治階級的欺騙性宣傳;「筋骨和脊樑」比喻氣節、操守、人格、品質;「狀元宰相」比喻國民黨反動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比喻當時還處於地下斗爭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革命力量。第九段照應標題,對標題提出的問題作出回答。【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體會文中多種修辭方法的作用,運用多種修辭方法可以增強語言的說服力和感染力。(3)「中國的脊樑」在當時有什麼意義?明確:當時國民黨到外散布悲觀論調,廣大民眾也因「中國的脊樑」總被摧殘、被抹殺而看不到光明。魯迅反復贊揚「中國的脊樑」,可以鼓舞鬥志,增強中國人的自信力。【設計意圖】通過揣摩重點語句的含義加強對文章思想內容的理解。(四)語言探究揣摩第一段話,三個副詞「總」「只」「一味」能否互換位置?為什麼?明確:不能。「總」讓人看到國民黨政府誇耀「地大物博」時的洋洋自得,盲目自大;「只」是抓救命稻草時的「執著」,仰人鼻息之狀躍然紙上;「一味」則是深陷其中而不願自拔。這三個副詞准確地寫出了國民黨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的「事實」,極富諷刺意味。【設計意圖】體會用詞的准確,學習語言技巧,體會諷刺的意味。(五)寫法探究課文結構十分縝密,段與段、句與句銜接自然,勾連緊密,層次推進,無懈可擊。試作具體說明。【設計意圖】讓學生鞏固駁論的方法並梳理文章的思路。(六)活動學習1.看一組圖片,再次感悟民族自豪感。小結:引用人民日報中的一段話──祖國是那個無論在哪裡,都惦記的地方。祖國是那個雖不完美但別人都不可觸碰的地方。廢墟中崛起,救亡中重生,一代代英雄豪傑為你的尊嚴拋灑熱血,一輩輩仁人義士為你的榮耀鞠躬盡瘁。七十年後,祖國有我們,同樣會用心跳起龍的舞步,用生命托起龍的脊樑!中國威武,祖國萬歲!2.看一場辯論會錄像。3.出一期手抄報,主題是「走近魯迅」。【設計意圖】1.共同分享中國人的驕傲,共同分享勝利者的榮光,增強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2.看辯論會錄像,分析正、反方論辯的方式,把握駁論文的論證方式。3.出手抄報,引導學生了解魯迅的生平業績和作品風格。(七)布置作業1.課後閱讀:《讀〈孟嘗君傳〉》《「友邦驚詫」論》。2.以「看,今天的民族脊樑」為題,寫一篇不少於五百字的文章。【設計意圖】1.體會駁論文的論證思路。2.讓學生感受在實現中國夢的今天,這些「民族的脊樑」又有何種時代特徵,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ppt課件
F. 誰能幫我做一個關於尊嚴的ppt,快,謝謝
caifutaishaole
G. 尊嚴重於生命PPT怎麼做
分三個大層級
首先定義何為尊嚴
其次以古今正反面人物或事件為例進行尊嚴專重於生屬命的論證
最後拋出你個人對尊嚴與生命的觀點。
結束語:
古往今來,為信念、尊嚴而丟掉性命的人不勝枚舉,『命』可以不要,但有些『事』一定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