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杜甫蜀相教學設計

杜甫蜀相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2-14 06:25:30

㈠ 杜甫的《蜀相》的全詩分析。

《蜀相》杜甫·唐全詩分析:這首七律《蜀相》,抒發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未遂的感慨。融情、景、議於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實的寓托,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譯文: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裡尋找?錦官城外翠柏長得鬱郁蒼蒼。碧草映照石階自有一片春色,黃鸝在密葉間空有美妙歌聲。當年先主屢次向您求教大計,輔佐先主開國扶助後主繼業。可惜您卻出師征戰病死軍中,嘗使古今英雄感慨淚濕衣襟。

蜀相:三國蜀漢丞相,指諸葛亮(孔明)。詩題下有註:諸葛亮祠在昭烈廟西。

丞相祠堂:即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區,晉李雄初建。

錦官城:成都的別名。柏(bǎi)森森:柏樹茂盛繁密的樣子。

三顧頻煩天下計:意思是劉備為統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亮。這是在贊美在對策中所表現的天才預見。頻煩,猶「頻繁」,多次。

兩朝開濟:指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帝業,後又輔佐劉禪。兩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開:開創。濟:扶助。

(1)杜甫蜀相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蜀相》一詩,依照仇兆鰲注,斷為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時作」。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成都是當年蜀漢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諸葛亮廟,稱武侯祠。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漢國的丞相,詩題「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杜甫雖然懷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

目睹國勢艱危,生靈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㈡ 杜甫《蜀相》簡析!

題解

這首詩是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初到成都游武侯祠所作。當時安史之亂未平,作者仕途失意,棄官入蜀。他在詩中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推崇備至,有著深刻的寓意。「蜀相」,指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東漢建安二十六年(221),劉備在蜀稱帝,國號為漢(後人稱蜀漢),以諸葛亮為丞相。

句解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諸葛丞相的祠堂到什麼地方找尋?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高大的地方。首聯點出祠堂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丞相祠堂」,即武侯祠,西晉末年李雄為紀念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而建,在今成都市內,與劉備合廟而祀。「尋」字,使得一問一答、一開一合巧相連屬,寫出了初至成都的詩人急切瞻仰的心情。杜甫在巴蜀地區尋訪過多處諸葛亮的遺跡,留下了多首詩篇。「森森」,形容柏樹的茂密高大,是祠堂所在的標志,也是歷代人民愛戴諸葛亮的見證。《古柏行》說:「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錦官城」,指今四川省成都市。成都以產錦著名,三國蜀漢時在此設官專理此事,故曰錦官城。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掩映台階的碧草空自展現著一派春色,藏在密葉間的黃鸝徒勞地婉囀鳴唱。頷聯寫詩人步入諸葛亮祠堂的所見所聞,情感卻起了急劇的變化,「尋」的結果是祠堂寂寥冷落,悄無人跡,這就形成了一種情感上的落差。「自」、「空」二字極為傳情:碧草映階,不過自為春色——因遊人行蹤難至;黃鸝隔葉,不過空作好音——因詩人無心傾聽。一片詩心,全凝於二字。自然之恆久,與世事之多變、人生之不永暗相對照。黃鸝:也稱黃鶯,是一種鳴聲動聽的小鳥。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當年劉備三顧茅廬,頻頻咨以天下大計,你為先主開創基業,又為後主匡濟救危,獻出老臣的一腔忠誠。頸聯由頷聯的感物轉為思人,上句寫智識才能,見出其匡時雄略;下句寫勤勉忠誠,見出其報國之忱;兩句正好包括了他的事業自三顧茅廬始,而以輔佐劉禪終的全過程。「頻煩」,再三勞煩。「兩朝」,蜀漢皇帝劉備、劉禪父子兩朝。「開濟」,即開創基業,匡濟時危,指諸葛亮輔佐劉備開國,又幫助劉禪撐持危局。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可惜啊,出師伐魏,還沒取得勝利,你便病亡軍中,永遠讓後代英雄們對此淚滿衣襟!這兩句是最感人的名句。「出師句」,諸葛亮為了伐魏,曾六齣祁山。蜀漢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率師伐魏,據武功五丈原(在今陝西岐山縣渭河南岸),與魏軍隔渭水相持百餘日,勝負未決而病死於軍中,年僅五十四歲。這一事實本來就使人痛惜,更何況他那死而後已的精神留下了無可估量的影響。

壯志難酬抱憾而終者,不僅是諸葛亮的遺恨,也是古往今來無數失意英雄的共有心境。因此,尾聯在沉摯悲壯中,不僅表達對諸葛亮的痛惜、追念和景仰之情,同時也概括了古今英雄(包括詩人自己)在國危時艱之際有才無命、壯志未酬的悲慨。

評解

一千四百五十首杜詩中,稱頌或提到諸葛亮的,有幾十首之多,以這一首名氣最大。詩題不作「武侯祠」,而作「蜀相」,是有深意的;意在臧否人物,而非清代方東樹《昭昧詹言》所說的「吟懷古跡」。

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轉,自然緊湊。前兩聯記行寫景,灑灑脫脫;後兩聯議事論人,忽變沉鬱。自始至終,一生功業心事,只用四語括盡,不愧是如椽巨筆。全篇由景到人,由尋找瞻仰到追述回顧,由感嘆緬懷到淚流滿襟,頓挫豪邁,幾度層折。首聯「何處尋」三字為全詩贊頌、痛惜之辭預留伏筆,此為第一折。頷聯以碧草、黃鸝兩個特寫鏡頭,反襯英雄悲情,此為第二折。頸聯胸臆直瀉,以凝練精警之語,概括諸葛武侯的千秋功業,此為第三折。經此三折,詩人方揭出末句的點睛之筆。全篇所懷者大,所感者深,凡讀此篇者,莫不有雄渾沉鬱之感。

㈢ 杜甫《蜀相》 賞析

這首詩是杜甫在漂泊西南時,為追懷諸葛亮所作。這首詩在藝術上頗具特色:一是抓住祠堂典型環境的特徵,來渲染寂靜、肅穆的氣氛,把詩人對諸葛亮的懷念表現得十分真切。二是對諸葛亮的政治活動作概括的描述,勾畫出了一個有為的政治家的形象。結尾兩句,更從諸葛亮功業未遂留給後人無限懷念,表達了對諸葛亮的贊美和惋惜之情。這兩句蒼涼悲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偉大形象,成為後世忠君愛國的士大夫們崇拜學習的榜樣。每逢國家動盪之秋或偏安之時,總有一些詩人們將諸葛亮形諸筆墨,通過熱切地呼喚英靈來寄寓自己希望當代英豪站出來平定天下的理想。杜甫此詩作於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時。這時持續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國家命運仍在風雨飄搖之中,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憑吊,寫作此詩,自然不單是發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憂時憂國的深心的。讀著這首詩,我們腦際浮現的,決不只是往古英雄諸葛亮的形象。還有抒情主人公傷時感事、嘆息哭泣的熒熒淚光。這是一首感情極為濃烈的政治抒情詩,它的悼惜英雄、感傷時事的悲痛情緒滲透在每一句每一字之間,但表現手法卻頗有奇特之處。它既不直言抒情,也不婉轉托意,而是採取前半描寫景物,後半純乎用事與議論的辦法,以寫景時的心理活動線索開啟出對於憑吊對象的精當評論,從中自然透發出詩人滿腔的激情。詩的前四句,描寫祠堂之景,在描寫中隱然流露出同樣是忠君愛國者的杜甫對於諸葛亮的迫切仰慕之情。首聯二句,自為問答,記祠堂之所在,但目的不是為了交代地理位置,而是為了寄寓感情,故用「何處尋」以顯訪廟弔古心思的急切。次聯二句,寫祠廟荒涼之景,「自」、「空」兩個虛字是此聯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嘆碧草嬌鶯無人賞玩,顯出英雄長逝,遺跡荒落;二是惋惜連與英靈作伴的草木禽鳥不解人事代謝,不會憑吊那位偉大的古人。「白春色」「空好音」的嘆息,流露出對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寫,過渡到後半篇作者自己站出來對諸葛亮進行評論與哀悼,便顯得前後緊密呼應,感情十分真摯強烈。宋代以後,有不少詩話家不主張詩中發議論。認為詩以不犯本位為高,議論便落言筌,不是詩的本色。明清有些論者,甚且以為老杜的包括《蜀相》在內的許多名篇是「純乎議論」之作。我認為,詩既然要表達作者喜怒哀樂之情,就免不了有時要議論,問題不在於能不能議論,而在於議論得好不好,有沒有分寸,是否有助於深化作者的感情和篇中的意境。此詩後半的四句議論,就是可為後世詩人效法的成功範例。首先,這段議論從生動的寫景中自然地引發出來,絲毫也不生硬枯燥,而是飽含情韻。既切合吟詠對象的形象內涵,又帶著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強烈感情,它精闢而凝煉,將全篇的主題思想升華了。其次,議論中用的就是諸葛亮本人的故事,它們具有極高的概括性,本身便含有形象思維,能夠喚起讀者對於渚葛亮一生的聯想。「三顧」句令人想起三顧茅廬和隆中決策,「兩朝」句與「出師」句更令人懷念諸葛亮輔佐先主劉備、後主劉禪兩朝,取兩川、建蜀漢, 白帝託孤、六齣祁山和病死五丈原等等感人事跡。這與一般抽象議論絕然不同,是既能寄託作者感情、又能啟發讀者激情的詩化的議論。從全詩抒情層次來講。「天下計」推崇其匡時雄略,「老臣心」贊揚其報國忠忱。老杜本人的憂國之心也隱隱然寄託其中。有這兩句的沉摯悲壯,末聯再作痛心酸鼻的哀哭之語,才顯得全篇精神振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末聯二句,道出千古失意英雄的同感。唐代永貞革新的首領王叔文、宋代民族英雄宗澤等人在事業失敗時都憤然誦此二語,可見這首詩思想內容與藝術技巧所鑄成的悲劇美是如何歷久不衰了。

㈣ 以杜甫《蜀相》為例,說明七言律詩的形式特點

【原文】
《蜀相》
作者: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律詩由「起」、「頷」、「頸」、「結」四聯組成。這首詩的「起聯」兩句一問一答,貌似平常,實則不然。這里,詩人以近乎口語化的詩句點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環境,其間一個「尋」字妙筆天成,使得一問一答兩相連屬,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詩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情不可耐的心緒,這一方面暗示出杜甫與諸葛亮雖不同世卻思想相通,另一方面也替後面的贊頌、痛惜之辭預為伏筆,使得全詩和諧統一,首尾相銜。李重華《貞一齋詩話》說:「作詩善用賦筆,惟杜老為然。其間微婉頓挫,總非平直。」杜甫的這首《蜀相》的開頭,可以說是比較典型地體現了詩人善用賦筆而又切忌平直的特點。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如果說,「起聯」兩句還是從總領通篇的角度由全貌著筆作概括敘寫的話,那麼,「頷聯」兩句則進而把「鏡頭」轉向武侯祠廟周圍景物的細部。「映階碧草」、「隔葉黃鵬」彷彿是兩個特寫鏡頭,一在渲染「春色」之怡目,一在強調「好音」之悅耳。然而,詩人用了一個「自」字,一個「空」字,含蓄地表達了他對這些景物的與眾不同的特殊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誘人的,可是,丞相祠廟卻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無人跡,只有詩人形隻影單而來,孤寂傷懷而返。難道說,武侯已經被世人遺忘了嗎?不難看出,在「頷聯」兩句里,詩人句句寫景,卻字字含情,詩行中寓靜於動,寄情於景,婉轉地流露出因國家分裂而悲愴傷懷以及亟盼早日平叛實現統一的情緒。真可謂「情融乎內而深且長,景耀於外而遠且大」(謝榛《四溟詩話》)。
「頸聯」兩句,詩人筆鋒一轉,胸臆直泄,以高度凝煉、警策的語言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生活際遇、政治理想和輔國功業。諸葛亮隱居隆中(今湖北襄樊城西)時,劉備三顧茅廬,於公元207年,同他商討天下大計。出山後,諸葛亮先是輔佐劉備開創基業;劉備死後,他又匡濟危難,扶佐後主劉禪。這就是所謂「兩朝開濟」。諸葛亮可以說是殫精竭慮,忠貞不渝,盡了「老臣」之心。當然,藝術的概括是不能同科學的、歷史的評價相提並論的。但是,透過詩人的飽含深情的詩句,讀者不僅可以了解諸葛亮這位「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的丞相的一生的事業,以及他對後人的感召力量,而且能夠感知詩人對他的欽羨仰慕之情。這一聯與前一聯一樣,屬對工緻,沉鬱頓挫。遣辭雖不藻麗,卻行文壯闊,瀟灑飄逸,可與詩人另一首寫諸葛亮的詩《八陣圖》中的「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二句聯璧生輝。
假若詩意僅此而已,或許還難以收到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和取得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前人說,「詩貴有眼」。「結聯」兩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可謂《蜀相》的「詩眼」。「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已經超出一般的憑吊和拜謁之辭。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載:諸葛亮於建興十二年(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陝西郿縣西南)與魏軍相持百餘日後,於當年八月在軍中抱憾病逝。武侯壯志未酬而身先亡,詩人飽經喪亂而屢失意,經歷雖各有不同,可是就未能實現自己的抱負這一點來說,他們個人的命運是頗有相似之處的。正因為如此。詩人落筆沉摯,力透紙背,寫得蒼涼悲壯,催人下淚。可見,千百年來,人們習慣於用這警句一般的詩行對齎志而歿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與同情是不無道理的。《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對於壯志未酬者,它既是頌辭,又是輓歌。唐代詩人劉禹錫說:「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里,工於詩者能之。」《蜀相》一詩囊括歷史,融匯古今,語言凝煉而內涵豐富。如果把劉禹錫的話用來評《蜀相》,杜甫是當之無愧的。

㈤ 《蜀相》唐.杜甫

《蜀相》是唐代詩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後,翌年游覽武侯祠時創作的一首詠史懷古專詩。
全詩如屬下: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全詩翻譯:
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裡尋找?錦城官外翠柏長得鬱郁蒼蒼。
碧草映照石階自有一片春色,黃鸝在密葉間空有美妙歌聲。
當年先主屢次向您求教大計,輔佐先主開國扶助後主繼業。
可惜您卻出師征戰病死軍中,嘗使古今英雄感慨淚濕衣襟。

此詩借游覽古跡,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詩中既有尊蜀正統的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字里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轉,自然緊湊。前兩聯記行寫景,灑灑脫脫;後兩聯議事論人,忽變沉鬱。全篇由景到人,由尋找瞻仰到追述回顧,由感嘆緬懷到淚流滿襟,頓挫豪邁,幾度層折。

㈥ 杜甫《蜀相》賞析

【賞析】

詩句用典故的時候,重在簡約,不能長篇大論地說歷史,而要點到為止、一筆帶過。這里杜甫用了兩個量詞來概括諸葛亮的功績:「三顧」、「兩朝」,同樣的說法還 有「七擒孟獲」、「三打白骨精」等等,用一個量詞將這個人的主要功績都說盡了,不僅全面,還 有體現了作者提煉語言的能力。我們在提到歷史故事的時候,為了簡約起見,也可以用這種總結方式。

從「隔葉黃鸝空好音」這句詩來看,杜甫是不喜歡善於歌唱的黃鸝的,因為他心中衡量好壞的標准不在於能說會道,而是看是否有真才實學。像諸葛亮這樣的神機妙算之人,又忠心於君主,才是值得尊敬的人。孔子說「巧言令色鮮以仁」,我們可不能做黃鸝這樣的花言巧語之輩,要贏得別人的尊敬,還需身體力行地踐行那些嘴上說來的美德。

《蜀相》

唐代: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白話釋義:

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

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常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滿裳!

(6)杜甫蜀相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蜀相》一詩,依照仇兆鰲注,斷為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時作」。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成都是當年蜀漢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諸葛亮廟,稱武侯祠。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漢國的丞相,詩題「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

杜甫雖然懷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他目睹國勢艱危,生靈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㈦ 杜甫(蜀相)

《蜀相》是唐代詩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後,翌年游覽武侯祠時創作的一首專詠史懷古詩。此詩屬借游覽古跡,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詩中既有尊蜀正統的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字里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轉,自然緊湊。前兩聯記行寫景,灑灑脫脫;後兩聯議事論人,忽變沉鬱。全篇由景到人,由尋找瞻仰到追述回顧,由感嘆緬懷到淚流滿襟,頓挫豪邁,幾度層折。全詩所懷者大,所感者深,雄渾悲壯,沉鬱頓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原文: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譯文:
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裡尋找?錦城官外翠柏長得鬱郁蒼蒼。
碧草映照石階自有一片春色,黃鸝在密葉間空有美妙歌聲。
當年先主屢次向您求教大計,輔佐先主開國扶助後主繼業。
可惜您卻出師征戰病死軍中,嘗使古今英雄感慨淚濕衣襟。

㈧ 賞析杜甫的《蜀相》。

《蜀相》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後寫的,寫作時間大約是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短短的八句當中,有敘事,有寫景,有議論,有抒情,筆墨淋漓,感情深摯,充分體現了杜詩「沉鬱頓挫」的風格。

游成都武侯祠,卻為什麼要題作《蜀相》?寫蜀相的「兩朝開濟」,為什麼要先提到劉備的「三顧茅廬」?

古人雲:「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我們不妨尋蹤覓跡,來探尋一下「詩聖」的心跡。

為什麼要題作《蜀相》?

一種解釋是:因為詩的主旨是歌頌諸葛亮的才智和功業,同時惋惜他的壯志未酬(見人教版《教師用書》)。這似乎有些道理。但游記也可以涉及到有關的人物,游武侯祠歌頌諸葛亮的才智和功業,也是順理成章,這種解釋當然有些牽強。所以,這其中,應該還有些其他原因。

大唐自「貞觀之治」,中間經過高宗、武後朝,至玄宗當政迎來了「開元盛世」,人口至「安史之亂」前增至五千餘萬,國力空前強盛。但是,隨著玄宗的老邁,李林甫、楊國忠兩位奸相先後把持朝政,將一個好端端的「開元盛世」葬送了。隨著安祿山起兵,各種矛盾突然如決堤泄洪,奔涌狂突,形勢急轉直下。兵連禍結,哀鴻遍野。杜甫舍妻棄子,親歷了戰亂,其間耳聞目睹了國家的動盪、人民的痛苦,能不憂心如焚嗎?痛定思痛,他對治國賢相倍加思念,渴望能有一位諸葛亮式的人物橫空出世,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救黎民於水火。於是,在成都剛剛安定下來,他就尋來了: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首聯寫專程尋訪武侯祠,這是「起」。開篇一問一答,一個「尋」字,迫不及待之情畢現。而「柏森森」三字,一言祠堂清冷寂寞,一言諸葛亮沒世已久。五百多年過去了,諸葛武侯已經托體山阿,到哪裡去找這能安邦定國的奇才大賢呢?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頷聯直承上文,寫祠堂內的春色,這是「承」。杜甫參謁武侯祠,一不寫殿宇,二不寫塑像,卻寫什麼碧草和黃鸝,雖然一植物一動物,一碧一黃,一靜一動,一視覺一聽覺,對仗極是工穩,但這未免有些偏題——撿芝麻漏西瓜了。前四句,以一半的篇幅,寫老柏,寫碧草,寫黃鸝,是何道理?

我們不妨臆測一下:

老柏森森,終歲不凋,成為武侯祠的忠實守望者;碧草無情,年年逐春風而綠;黃鸝無心,日日隱深林而自得其樂。它們寄身在武侯祠,知道武侯何許人也?一個綠得滿階滿院,一個唱得婉轉悠揚。但這些在滿腹心事的少陵野老眼裡,都是些無知無心的東西。只有我杜甫才可以和武侯談一談。「千秋萬代名,寂寞身後事」老杜也是知道的。但武侯祠的荒涼、落寞還是令他驚心。

諸葛亮不但忠心耿耿,而且多智多謀,未出茅廬已定天下三分,聯吳拒曹,入川建國,之後,把個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但是,只有賢相,就能成就大業嗎?想那諸葛亮,結廬於隆中,躬耕於壟畝,是誰三顧草廬之中,請他出山?諸葛亮當時不過二十餘歲的小青年,白面書生,乳臭未乾,是誰力排眾議,給他施展才能的空間?又是誰,給了他無限信任,使他敢於盡心竭力?歷代歷朝,缺過能臣良將嗎?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玄宗一朝可謂人才濟濟,但一個李林甫,口蜜腹劍,取得玄宗信任後,弄權使詐,閉塞言路,同時的張九齡、裴耀卿、李適之等皆被他排擠罷相。從而使得玄宗與賢臣阻隔,其後楊氏姐妹,權傾朝野,楊國忠胡作非為,搞得天昏地暗。縱使諸葛亮再世,又能有何作為呢?所以杜甫接下來說: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頸聯推開一層,寫對諸葛武侯評價,這是「轉」。一般認為上句看起來是說劉備,其實是從側面烘托諸葛亮的才智和抱負。(見人教版《教師用書》)。但筆者認為,杜甫的意思是:必先有君王的「三顧頻煩」,後才能有老臣的「兩朝開濟」。這種觀點的背後,流露出一絲委屈和對肅宗的失望。

想當初,杜甫捨身棄家,追隨肅宗,可謂忠矣。杜甫至鳳翔後,於至德二載(757)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拜為左拾遺。對肅宗感激涕零,立志要庶竭駑鈍,盡忠報國。但不久就因為上疏救房琯,深深地惹惱了肅宗。當年閏八月初一日,杜甫便被放還鄜州省家。此後便被肅宗逐漸冷淡,可謂報國無門矣。而當時的一些賢才,又有多少機會?所以杜甫來到武侯祠,一則以哭,一則以告。諸葛大名垂宇宙,固然與才高智廣有很大關系,但與其他人相比,得遇先主,士能為知己者死,又何其幸也!!

肅宗對杜甫有知遇之恩,而且君為臣綱,杜甫當然只能喻之於心,而不能宣之於口。但,有些東西是掩飾不住的,特別是在他倍加推崇的武侯祠前。

肅宗啊,你能體諒一位老臣的拳拳之心嗎?

直到大歷三年(768),杜甫已五十六歲,還在《江漢》中哀怨地吟道: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真是痴心不改啊!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尾聯收束全詩,寫對諸葛武侯的悼念,這是「合」。

以諸葛之偉才,得先主託孤之重,後主言聽計從,本可以一統河山,建千秋偉業。無奈天不從人願,諸葛亮正當盛年之時,即在五丈原病逝軍中,苦心經營的興復大業也付之東流。確實讓人痛惜不已。但杜甫此刻的淚滿襟,卻又多了一層含義:大唐多難,賢相何在?縱有賢相,聖主何在?這淚水背後,千言萬語,能向誰訴?這淚水,不灑在武侯祠,又能灑落在何處呢?

《蜀相》一詩,前四句由思人而謁祠,後四句由謁祠而及人。第五句寫先主,第六句寫諸葛,第七句寫出師未捷,第八句寫淚滿襟。正是因先主三顧,而為蜀相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台。由蜀相的出師未捷引出杜甫的淚滿襟,環環相扣,思路清晰,正與前四句相呼應。祠長存而人已逝,怎不令人唏噓?而此時淚滿襟的杜甫,卻有千言萬語,永遠無法對人說出。長安十年「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悲辛;肅宗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上疏救房琯時的滿腔忠誠;肅宗「荃不察余之衷情兮」的冷酷決絕;朝廷的危機四伏和自己的報國無門……都化作汩汩的淚,灑啊,灑啊。

國難當頭,人心動搖,亂世「思」英雄,亂世「思」良相。杜甫對國家的憂患,對時局的牽掛,是那麼深切。而由於自己的親身感受,他痛切地認識到:只有良相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在那個以皇帝為中心的高度集權的體制下,良相離開了明君的信任、支持,毫無作為。這正是「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呼告,正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杜甫在武侯祠的哭訴。

閱讀全文

與杜甫蜀相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