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年級數學解決原來有多少的實際問題教學反思
課主要教學用加法來解決求被減數的實際問題.這類實際問題,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實質上它是以另一個角度理解的求和問題.生活與數學緊密聯系.教材中出現的桃子、小猴等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所出現的場景都是學生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教學時,我出示情境圖的一部分,其中樹上還剩的5個桃子不出現.請學生猜一猜,樹上原來可能有多少個桃子?為什麼?小組討論交流.重點討論兩種情況:如果樹上的桃子采完了.那麼原來是23個;如果樹上的桃子還有剩餘的,那麼原來可能是24、25、26……但不可能少於23個.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有助於發展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再出示情境圖中還剩的5個桃子,提問:小猴子沒有采完桃子,樹上還剩幾個桃子?樹上原來有多少個桃子,你們知道嗎?討論後明確:樹上原來的桃子數是總數,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采走的23個,另一部分是還剩的5個.求原來有多少個桃子,要把兩部分合起來,用加法計算.依靠直觀情境的幫助,使學生理解問題中的數量關系,突破了難點.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我重視學生數量關系的分析,讓學生尋找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列式說說想法,加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但從課堂情況看,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比較欠缺,還有待於加強這方面的訓練.要讓學生真正理解數量關系,在低年級教學中離不開「說」,讓學生用三句話簡單的話來描述條件與問題.一是通過說來理解題意,學生在說的過程中,這樣就清楚這一實際問題中的條件與問題.二是通過說來簡化問題.通過用三句話來簡單描述,這樣把情境中大量的無關信息進行過濾,僅存一些有用的信息.二是通過說不斷感受關系.通過一些實際問題的描述,認識到這些問題情境不同,但說的過程中認識到條件與條件的關系是相同的,初步抽象成數學模型,這樣數量關系就能有效內化.
本課中還出現了單位與答句.這是第一次出現的內容,所以,在教學時也應引起重視.教學時我舉了生活中很多的例子來說明什麼是單位名稱,說明寫單位要加上括弧.同時,還要求學生學生進行口答.
2. 如何提高數學應用題教學反思
應用題是小學數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否學好應用題直接關繫到學生數學學習的效果。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對應用題的教學,採取有效的方式方法提高應用題的授課效果,讓學生愛學應用題、樂學應用題、學好應用題。本文根據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對如何提高應用題的教學效果做了一番探討。
一、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幫助
在傳統的小學應用題教學中,教師常常採用的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以及大量演練應用題的數學模式,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起來枯燥無味,導致他們對應用題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甚至有的學生還產生了懼怕心理。因此,如何消除學生對應用題的消極心態,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面對應用題,成為了教師的當務之急。為此,教師教學的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主動探索上,提倡讓學生自己發現、提出問題。常言道,「探索是數學的生命,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好的問題能給學生的思維提供正確的方向和動力,能引發他們的探索與思考。因此,一方面教師在應用題的講解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問題,所提問題要有針對性,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慾望。面對相同的問題情景,提出的問題不同,教學效果亦會有差異。因此教師在提問時,尤其需要考慮提問能否引起學生的思考。
另一方面,教師要想在應用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就要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學生學習數學不應以接受式為主,要給學生充分探索的機會,通過對實際問題的感知、操作等活動來認識應用題。讓學生『做』數學,比簡單地教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例如在教學關於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周長的應用題時,可以讓學生通過實地測量或者手工製作,體驗這部分知識的應用。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出弱點與難點,並加以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此外,對於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想法,教師要從中找出值得贊賞與肯定的地方,然後再通過一步步的引導讓學生自己認識到錯誤原因,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本身的理解,還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反省認知能力,為自主探索奠定基礎。
二、豐富應用題的呈現方式
應用題是學生學習、應用數學知識的載體,傳統的題目主要是以文字形式呈現在書本上的,然而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們要豐富應用題的呈現方式,使呈現方式更為新穎、靈活、現實,以滿足小學生求新、好奇的心理特點,提高他們學習應用題的興趣與效果。
1.用實物演示應用題
實物演示以具體的物品為教學道具,在應用題的講解中運用較頻繁,有助於學生直觀地理解題意。尤其在低年級的應用題教學課上,實物演示更能提高小學生的形象興致,激活他們的思維。例如在教「利息」一課時,只要出示一張存單,讓學生自己從存單上找出有用的信息,並計算利息,學生就可以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就在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探索興趣。
2.用圖表呈現應用題
在一些有關數字統計的應用題中,教師可以運用圖標呈現應用題,以便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量間的關系。在統計圖表知識教學時,例如有一道題是計算某市2000年月平均氣溫、年平均氣溫,我就帶領學生畫出了數字折線統計圖,讓學生對數字的變化和走向一目瞭然,還可以計算出當地某一月份的平均氣溫比其他月份的平均氣溫低了百分之幾。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把圖表方式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如把家裡的用電、用水量調查清楚,製成表格後,來計算出平均費用,或者出示殘缺的用電發票,根據已有的信息推算出發票上的全部信息。
3.用多媒體模擬場景演示應用題
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給應用題教學的改革帶來了契機,使得應用題由此變得生動活潑起來。有些應用題單憑字面理解十分抽象,只憑口頭講解又很難解釋清楚,而如果利用多媒體創設一些學生熟悉的、喜歡的、有利於數學學習的生動的情景,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應用題,全身心地投入到應用題的解析中,有的教師會用攝像機把外景拍下來,藉助多媒體在課上放出來,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的教師精心製作課件,把光聲磁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多種感官的積極參與。如在教學「相遇應用題」時,我設計了兩個卡通人物,讓他們從兩個小鎮出發,相向而行,走路時可配上腳步聲,形象地展示了整個過程,再利用計算機的優勢,把剛才走過的路按每小時一段進行分割,這樣很容易使學生理解相遇問題的數量關系,對解題方法的掌握也將會更加牢固。
4.通過自由組合的方式展現應用題
現實生活中的數學信息往往都以散亂的形式展現在我們面前,為了培養學生選擇、判斷、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師可以以列組是形式為學生提供一些應用題的素材。如出示一組條件和一組問題,讓學生選擇有用的條件或問題進行編題訓練,完了再進行解答。以此讓學生體驗相同的條件、不同的問題,或者不同的條件、相同的問題,會得出不一樣的結果。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可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活性。
5.引入開放式應用題
以往的應用題一般都是固定的問題、固定的答案,學生只要按照相關例題的解答方式「套」過去即可,這樣既不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也不利於對解題方法的活學活用。開放式應用題指具有現實背景意義的條件不充分或多餘答案不唯一、策略多樣的應用題。在應用題教學中,開放題的引入為學生全方位地參與學習創造了條件,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多向學生滲透開放式的應用題,甚至可以將問題改編成開放式,供學生自由發揮。
如在學習折扣應用題後,安排這樣的問題:學校組合學生代表28人進行秋遊,公園門口寫著:學生票每張10元,團體(30人或30人以上)票打八折,你該怎麼買票呢?請你設計最好的購票方案。對這個問題,學生出現此下幾種方案:
買團體票:10×80%×30=240(元)
不買團體票:10×28=280(元)
通過不同方案比較,讓學生自己分析探究,培養學生的嚴密的邏輯思維,同時認識到數學知識應用的實際意義。又如讓學生解答:小明花20元錢買了2元和3元價格的兩種杯子,問小明買了幾個杯子?這道題不止一個答案,教師要鼓勵學生尋求不同的答案,最終通過討論得出最佳方案。
這類開放題需要學生運用發散思維去猜想、嘗試、探索,有利於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
本學期的四年級數學更換了新教材,與以往的內容相比雖然變化不是很大,但是編排體系都有不小的整理,本學期我對新課程標准進行了系統的學習,並且依據河北省教學評估細則的要求對本學期地教學工作進行了周密的計劃。根據新大綱的教學要求,我力求使教學結構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注意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培養創新意識,更注重在實踐活動中,使學生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教學的改革主要體現在課堂及課余時間上,在課堂上我注重加強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而課余時間則注重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生將數學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學生細節的教育,加強了雙基的訓練,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加強口算的學習。通過課前的3分鍾的口算練習,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通過他們自己喜愛的方式來練習,還不定期的舉行「速算手」比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口算技能,對於筆算也是提高和幫助。
二.加強乘、除數的三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學生在三年級時已經學習了乘、除數是二位數的乘、除法筆算,在原有知識及對法則理解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多加強鞏固練習,防止學生因粗心大意而計算出錯。但在實施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計算能力不好,特別是除法,甚至個別學生的乘法口訣還不會。因此,在教學之外,我讓學生天天練幾道計算題。計算題中還包括簡便計算,學生的漸變計算能力更是差,特別是乘法分配律。
三.應用題一直以來都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難點,但對於這個班的情況,更是特別,絕大部分學生的應用題的理解能力都差。針對這一情況,我讓學生多練、多想、多問,從量到質,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懼怕應用題了。
四.增加實踐活動,培養學生體會數學應用數學的意識。設計一些與學生生活聯系比較緊密又蘊涵著數學問題的活動。使學生通過在活動中解決問題,感受、體驗、理解數學,又有利於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
五.為了貫徹面向全體學生和因材施教相結合的原則,我還設計了一些帶有一定的難度的練習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以便更好地發揮他們的特長,培養他們數學能力。
總體來說,四年級的數學教學能夠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了收獲。
4. 《稍復雜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教學反思
稍復雜的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是在學生學習了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一步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類應用題是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的深化應用。學生掌握這種應用題的解答方法對今後繼續學習分數應用題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節課內容緊緊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系,採用了變一步題的問題與已知條件相對應為不對應,變一步計算為兩步計算。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一、細讀題目,理清數量關系:
⑴讓學生用畫圖的方式強化理解一個分數的幾分之幾用乘法計算.
⑵強化分率與數量的一一對應關系.並根據關鍵句說出數量關系。
⑶幫助學生理解"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幾分之幾"與"一個數占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不同.
二、強化相等關系,掌握解題方法
強化數量關系,掌握解題方法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通過分析關鍵句與線段圖,幫助並提高學生分析題意、理解數量關系的能力。通過講解與練習讓學生理解新舊應用題的不同結構。
稍復雜的分數乘法應用題是小學階段數學教學的一個重點。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是找准單位「1」,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我重視了讓學生找單位「1」,找相等關系,但由於時間關系沒有把課本上兩種解題方法進行很好的對比。今後練習課上還需指導學生理解兩種解題方法的不同思路,另外要指導學生養成畫圖分析數量關系的方法,最終達到熟練掌握這類應用題的數量關系,為以後的學習奠定基礎,同時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維的能力。
5. 二年級上冊數學解決問題乘法和加法應用題的區別課後教學反思
二年級上冊數學解決問題乘法和加法應用題的區別課後教學反思
課題:解決問題—乘法和加法應用題的區別
教學內容:教材第63頁例7及練習十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通過情境解決乘法應用題和加法應用題.
(2)分析區別乘法應用題和加法應用題的不同.
通過小組合作活動,擴大學生參加討論和表達的機會,培養學生分析比較不同題型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學會解決乘法應用題和加法應用題.
難點:分析區別乘法應用題和加法應用題的不同.
教法與學法
教法:嘗試指導法.
學法:小組合作探研法.
教學准備:
多媒體課件、小圓片若干.
一、復習導入
(1)口算.
2×3= 2+5= 4×2= 5×1=
5+3= 4×3= 5+5= 1+4=
(2)列式計算.
①3個4相加是多少?
②5個2相加是多少?
大家已經學習了1—6的乘法口訣,學會了計算相應的式子題和文字敘述題.今天,我們要一起來研究加法問題和乘法問題的區別,看誰能夠應用前面所學的知識來解決這些問題.
(3)教師板書課題,乘法和加法應用題的區別.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7
①有4排桌子,每排5張,一共有多少張?
②有兩排桌子,一排5張,另一排4張,一共有多少張?
6. 《有餘數的除法應用題》教學反思
《有餘數除法》的教後反思 《新課程標准》的教育理論強調「課堂教學的核心是注重人的發展」,作為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自主發展的平台,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在課堂教學中採用「開放」「民主」的教學形式,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時空保證。我們教研組在集體備課時.,力求改變以往的按教材編排的順序進行教學,打破教材束縛,不再做教材的復制者,力求做到教學設計的開放和教學過程的開放,讓學生在「體悟」中學習「有餘數的除法」。課一開始是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擺小棒的活動中先形成有「剩餘」的表象,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余數、有餘數除法的概念。擺小棒的時候,可能剛好全部擺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夠再擺一個。學生在二年級(上冊)表內除法里已經接觸過許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本單元教學有餘數除法,分四步幫助學生逐步認識余數和有餘數除法。用9根小棒擺獨立的正方形,最多可以擺幾個,最後會出現什麼情況,讓學生初步接觸認識余數。第二次的操作活動中,讓學生隨意拿小棒擺獨立的正方形,最多能擺幾個,可能會餘下幾根。由於問題具有開放性、容量大,所以學生需要合作學習。教材創設了合作學習的情境,並讓學生把分的各種情況記錄在一張表格里。組織他們通過操作、填表、觀察、分類、交流等活動,探索余數和除數之間的大小關系。 以往教學有餘數的除法時,傳統的做法是在練習的訂正和反饋環節中直接告訴學生:余數不能比除數大,必須比除數小。對於其中的道理,學生不是從自己得出,而是機械記憶。我在教學本課時,我用一組實例辨析,讓學生去分析,歸納、總結規律,理解「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道理。學生在交流、反思中不僅增長著知識,而且從中也發展著解決問題、數學思考、合作交流等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思,幫助了學生對有餘數的除法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學效果比較好。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使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平台,教師要積極探求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手段,使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當然這節課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如果在學生第二次操作時把規則表述得明白點,或許就不會出現學生擺全部小棒的情況。如果在第一個學生就回答出余數比除數小的規律時,我能坦然面對,並讓他們繼續探索的話,可能課堂就更加完美了,這些都和我個人的教學機智有關,今後的教學中我要學會冷靜,提升調控課堂的能力。
7. 六年級數學"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實際應用題 教學反思
小王出去買了一袋子蘋果,吃了三個之後袋子里剩下的是原來的五分之四專,問袋子里原來有多少屬蘋果?
李老師分發餅干給同學們,每個同學分到三包餅干。分到最後老師還剩下10包,恰好能再分給每個同學一人一包。可李老師想留下兩包,那麼請問李老師最後分的餅干數是學生數的幾分之幾?
黑姐去游泳,嗆了3體積的游泳池的水,由於黑姐在水裡亂撲騰,又攪出了18體積的水,這個過程總共3分鍾。游泳池一共有2000體積的水,並以每分鍾2體積的速度將水注入,問最後游泳池的水多了還是少了?多了或少了多少?
李剛參加一個節目,節目中有九個格子,其中三個格子是有獎品的,其中一個格子是李剛想要的獎品。請問李剛抽到自己想要獎品的概率是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