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使教學設計更加優化
如何改進教學設計提高教學實效
教學如同三套馬車: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反思。教學設計即備課,是一項復雜的教學技術。成功的教學在於教師出色的教學設計能力。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是影響教師教育教學效果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是優化學校教育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是改善教師教學行為的積極策略,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要條件。教學設計能力是眾多技能的組合,如何通過改進教學設計來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合理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指導思想,是上課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學的靈魂,它決定著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因此制定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前提。就語文教學而言,教師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時,應首先考慮學生的認知基礎,從激發認知興趣、提高閱讀分析技能、加強情感互動等方面去思考,提高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與實效性,既重視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也重視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的培養,做到教學形式與學習內容的統一。有了這樣的教學目標,才能在設計教案時有個總體的思考方向。
二、整體把握教學框架
由於課堂教學是師生互動的一個動態過程,出乎意料的情況時有發生,或者每個環節的進度並不完全在教師的掌控之中,這便對教師提出了要求,不僅要認真研讀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編寫意圖,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學活動的基本線索,分析教材所滲透的思想、方法,體會新教材中蘊含的教學理念,能夠整體把握教學框架,對課堂的教學進程有個清楚的定位,而且要考慮所授班級學生基本情況、學習基礎情況,從而為實現整體的教學目標隨時進行調整。
三、精心設計教學情境
學習情境是否有效,並不是為有情境而創設情境,是指情境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實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學、合理,有其實在的意義。有效的教學情境應當使學生身心愉悅且為之入迷,在課堂中表現得精神煥發,充滿樂趣。構建生動的問題情境,可以真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學生發現那些對他們個人來說是真實的挑戰,從而促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有助於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自己的思維方式,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從而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在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要有現代氣息,要將現實生活中發生的與學習有關的素材及時引入課堂,要讓學生與課本人物、課本知識產生共鳴,以增強教學的時代性。因此,構建有現實性、趣味性、科學性、時代性的情境,才是符合學生內在發展需要的「真」情境。
就小學《品德》課程來說,如何改進教學設計來提高教學實效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改進教學設計:
一、走近生活,貼近社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要把教育從鳥籠里解放出來……鳥的世界是樹林,教育的世界是整個社會生活。"小學《品德》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道德寓於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學時,我們應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組織、安排教學內容,讓學生走近生活,貼近社會,從而引導學生去熱愛生活、學習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學生知識的獲得單靠教師的灌輸和學習書本上的東西是不夠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應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無邊無際的知識世界中去,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學習做人,並把道德寓於兒童的實踐生活中,使兒童在生活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習慣。例如教學《文明從我做起》這一活動時,我課前設計許多紙條,紙條上寫有任務,首先讓學生以抽簽的形式接受任務,然後告知學生怎樣完成任務,把學生引到課本以外的實踐生活中去,觀察生活,親自體驗生活,讓學生了解文明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室、校園,而且體現在社會的各行各業。上課時把完成任務的經過、感想告訴大家。最後,通過學生自己的觀察尋找、體驗感受到的文明的重要性,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玩。在玩中,學生真正感受到文明帶給他們的快樂,感受到文明就是一種美,因此,內心深處就有了一種我要講文明、文明從我做起的意識。
二、創造性使用教材
在使用教材時,把學生引到課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一定要改變以往「教材為中心」的教材觀,以課程標准為依據,對教材進行細致的研究和計劃,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和兒童的發展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在保證實現基本目標的前提下,教師可對教育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使兒童在有針對性的、高質量的教育活動中各個方面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在用好教科書的基礎上,教師要創造性地開發適宜當地的課程內容(地方課程),本課程的資源是多種多樣的,兒童生活周圍的人和物、家庭、學校、街道、自然、環境設施、人文景觀、旅遊以及兒童生活中的體驗、經驗、發現等等,各種節目、文化活動、重大事件、民俗活動等等均可視為重要的課程資源,也就是說
『貳』 第八課營造美好宜人的空間--環境設計藝術教案
本課是《設計》模塊中的最後一課,在此之前,學生們對設計的一些知識已經有所了解,這為過渡到本框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本課具有一定的綜合性,也是對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和動手能力訓練的關鍵。所以我想通過更多的活動來引發學生對未來生存環境的思考,從而達到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及拓展知識的教學目的。由此我想把本框題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理論,通過鑒賞優秀作品、校園環境及居住區的室內外設計了解環境藝術設計知識;另一部分是以實踐操作為主,討論品評身邊的環境藝術設計,學習簡單的繪制並給同學們留一個較為長期的作業以「我們期待的環境」為題,做一個立體的環境設計模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參與綜合性設計項目的活動。對學生的作品我抱有肯定的態度(多元化評價方式),抽出一定的時間(或拿出一節課的時間)搞一個學生作品展,學生用口頭和書面的形式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設計作品。掌握一些設計和品評方法,在生活中逐漸完成環境知識的建構。
二、教材的性質和特點:
通觀本課教學內容,可發現有如下兩個特點:
1、容量大,知識結構清晰:
本節課容量較大,主要體現在環境的構成包括了建築外部環境景觀、建築物和建築內部空間(即室內)三大部分。(就建築物民居而言,不同的地域呈現多樣的居住造型。)
圍繞「環境藝術設計」,分成兩大部分:一是環境藝術設計的概念、范圍、內容和特點,;二是設計方法的操作和實踐,以居室空間為例,引導學生初步理解空間設計的步驟和程序。脈絡非常清晰。
2、本課內容在整個《設計》模塊的教材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可以說是對《設計》模塊的一個的總結,是學生創造性成果的集中展示。展示中提高學生自信,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高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學生初步了解環境藝術設計中有關建築、景觀和室內設計的概念、主要內容和三維空間設計的特點。
能力目標:從環境設計的物質因素到精神需求的探究學習中,對環境藝術設計的原則及基本要素有一個整體的概念,並能通過研究分析較好地把握環境藝術設計諸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及心理需求。學會收集、處理資料信息,並運用一定的表現方法表達對身邊環境結構的批判和對環境設計的構想。
情感目標:在實踐中提高對環境藝術設計的認識,形成關注生活環境、改造現有生活環境、創造理想生活環境的意識。
四、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高二新課程標准,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理解環境藝術設計的內容、主要特點和基本的設計手法。從感性上認識三維空間設計的特點和形式。
重點的依據:只有掌握了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才能理解和掌握優秀的環境藝術設計要素。
教學難點:從平面向空間的思維轉化,從而樹立空間尺度關系的概念。其中「跟我做」中一點透視作圖方法是理解和聯系的主要難點。
難點的依據:空間的思維轉化專業性較強,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框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五、教法:
『叄』 求《頤和園》一課的教學設計
我收集了《頤和園》的PPT,裡面有很多圖片的。
有興趣的話可以留下郵箱,或發信息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