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一下品德過家家教學反思

一下品德過家家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1-02-15 22:19:55

Ⅰ 二年級品德與生活與同學相處需要什麼教學反思

情境是一堂課的「小天地」,它是教師用生動形象、親切感人的語言,或描述版意趣橫生的同教學權內容緊密相關的人物、事件與景物,或演示形象逼真的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動作畫面,並藉助一定的媒介創造出來的,教師在教學中創造性地設計好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戲劇般地進入角色,就能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點燃其思維的火花,產生強烈的共鳴。這樣,也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Ⅱ 教科版二年級下冊品德與生活哪裡有科學教學反思

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這一時期是培養科學興趣、體驗科學過程、發展科學精神的重要時期。學習科學課程,有利於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現將自己在教學中的一點反思談一下。
一、鼓勵學生敢問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更新教育觀念,採取更適合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模式。雖然《科學》這門課對於學生來說有的內容學生易懂也愛學,可有的離他們很遠他們不懂就不愛學,這就要我們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讓學生敢想敢問,使學生感到教師與學生平等相處,一起探索,研究。若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問題提不到要害處,教師要先給予積極鼓勵,贊揚他敢於提問的勇氣,而後再給予點撥和啟發,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勵學生敢問,愛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會質疑的重要性。我們可以通過愛迪生「我能孵出小雞來嗎」、牛頓「蘋果為什麼往地上掉」等具體事例,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善於思索探究的思維品質,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還要告訴學生,課堂提問不是老師的專利或某些學生的專利,每個人都可以提問,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質疑的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才能得到發展。
二、引導學生會問
學生不會提問,是因為他們不知從哪入手,不知提什麼樣的問題。起始階段,教師應注意通過示範提問,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法可循。當然,在示範提問的基礎上,教師還應注意啟發引導,讓學生嘗試提問,由易到難,逐步上升。
1.從課題上質疑
教材中許多課文的課題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於探究和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鐵為什麼會生銹?聲音是怎麼產生的?學生帶著問題產生好奇,走進文本。
2.從課題的重點、難點處質疑
對課題重點、難點的質疑,既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本課主題,同時,也有助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課題進行教學。如教《空氣》一課時,一個學生提到:「為什麼地球上會有空氣?」其他學生聽後鬨堂大笑,當我反問他們怎麼解釋時,他們卻啞口無言。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
3、從矛盾之處質疑
有些課文中有看似矛盾之處,那正是編者匠心獨具所在。從而悟出道理,提高認識。如《冷水和熱水》一課,有這么一個實驗:向燒杯中加入280毫升熱水(80度左右)向錐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將錐形瓶放入燒杯中,用紙板蓋住杯口,在紙板上打兩個小孔將兩個溫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觀測兩個容器中的初始溫度和每間隔1分鍾的溫度變化.(到5分鍾時;到8分鍾時)在實驗前讓同學說一說將要出現的結果. 同學們只說出了兩個結果:溫度一樣,熱水比冷水高一點。我說冷水比熱水溫度高點,同學們說「那是不可能的.」我說「那好吧,我們來試一試再說。」同學們都非常好奇,認真地看和記錄,結果正是冷水高一點,這樣一來同學們的積極性上來了,紛紛討論為什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學生熱愛科學,對科學現象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望,科學課的開設正是為了滿足學生的這種心理需求的。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仍沿用那種僵死的教學方法,其結果只能是倒學生的胃口,抹殺學生求知慾望。我們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去認識科學,並鼓勵他們去探索科學的諸多奧秘。只有這樣才體現了新課程教學理念。
我覺得作為一名科學課的教師,應該時刻把自己放在學生的角度,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每一節課,才能給學生提供一個好的體驗、探究的過程,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Ⅲ 什麼是思想品德課教學反思教師應從哪些方面進行反思

一、對教學實踐活動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實踐歷程中,要及時捕捉能夠引起反思的事件或現象,通過理性檢查與加工,逐漸形成系統的認識,形成更為合理的實踐方案。例如在教學過程中講解知覺的基本特徵:選擇性、整體性、理解性和恆長性,學生的對於四者的區別很難把握,這樣在學習中就可以進行規律總結突出本質,選擇性強調對象和背景的對比,整體性注重的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理解性離不開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恆長性保持本質的不變。
二、對個人經驗的反思
教師對個人經驗的反思有兩個層面,一是對個人日常教學經歷進行反思使之沉澱成為真正的經驗,二是對經驗進行解釋從而獲得提升。教學反思可以幫助教師把他的經歷升華為真正的、富於個人氣息的經驗,並且不斷使自己的經驗體系得到拓展。經驗形成過程的同時應該是解釋和理解的過程,重新閱讀經驗的過程也仍然是解釋和理解的過程,這樣才能常讀常新,每一次的閱讀過程就是一次重新理解和創造的過程。
三、對教學關系的反思
通常在教學反思實踐中,人們往往把注意力放到對具體事務的反思上,而不可見的關系在反思活動中經常被忽視。從關涉的人的角度,需要反思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教師當前的自我與過去的自我的關系、教師本人與其他教師的關系等;從關涉的教學要素的角度,需要思考教師與教學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的關系;從關涉的教學支持系統的角度,需要思考教師與社會文化、價值體系、課程與教學改革、時代精神與理念等的關系等等。
四、對教學理論的反思
任何教學理論都不是完美無缺、持續的有些理論都需要重新認識和把握。同時,教學實踐是教學理論的源泉,實踐活動本身就是理論的前兆,蘊涵著豐富的可能性理論。對教學理論進行反思有三種基本的樣式。第一是對實踐的理論反思。對於教師個人經歷與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經驗體系,應不斷地從理論層面進行解釋和建構,通過對教學實踐與教學理論之間的不斷觀照、反省、聯結,既可以完成對實踐的理論提升,又有機會對先有理論進行審視。第二是對教學理論的實踐反思。教師在學習和掌握某一教學理論後,通過在教學實踐中的還原,該理論的各種元素得到實踐的考驗,使得教師能夠進一步理解教學理論中的道理、價值,在此基礎上進行原有理論的判斷與選擇。第三是對教學理論的理論反思。在理解和學習教學理論時,教師是主人而不是理論的奴僕,教師有權利依據自己的知識背景與學術專長對教學理論進行反省,對理論進行修正與再創造,通過比較不同的教學理論發現某一理論的缺憾,從先有理論推演新理論,從其他學科不斷更新的概念范疇中建構新理論,這種針對原有理論的修正、推演概括與建構就是對教學理論的理論反思。

Ⅳ 幼兒用書 過家家教學反思 重點難點

本課題活動內容有:家庭成員介紹、親情游戲、家中快樂事、家庭照片展等。專這些內容都是幼屬兒生活中親身經歷過、感受過的事情,而且在教材中這些內容都是用孩子喜歡的色彩鮮艷的卡通畫、真實生活照片等方式來呈現的,學生感興趣,樂於走進文本,更樂於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Ⅳ 品德與生活《現在的我能做什麼》教學反思

教材分析:

《現在的我能做什麼》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三課,本課內根據《品德與容社會》課程標准「學會料理自己的生活,盡量少給家長添麻煩;關心家庭生活,願意分擔家務,有一定的家庭責任感」的要求編寫而成。

學情分析:

通過對三年級學生的了解,發現他們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習慣了家長對他們的呵護和關心,體會不到做父母的辛勞。這樣的傾向不僅影響其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而且會影響其性格的發展,容易成為任性嬌縱、意志薄弱、依賴性較強、缺乏責任感的人。

設計理念:

新課標倡導通過生活學習生活,強調兒童在自身活動中獲得經驗,對自己已有生活經驗的體驗和反思。本課根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准「學會料理自己的生活,盡量少給家長添麻煩,關心家庭生活,願意分擔家務,有一定的家庭責任感」的要求,在「我是家中小寶貝、「爸爸媽媽我最愛」、「我為家中添歡樂」、「十一金點子大比拼」四個環節中,強調對比、強調感悟、強調發展,引導孩子們主動參與、思考、討論、交流、表達,並在活動中改變自己和完善自己。

教學目標:

體會家長的辛苦操勞,感受父母為自己的成長付出的心血,學會感激家長,體諒家長的難處,增強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做的家庭責任心。

Ⅵ 誰有 科教版 小學一年級下冊《品德與生活》 課本中 至少三篇課文的教學反思

《上學去》案例及反思
《上學去》是教育科學出版社一年級下冊"我上學了"第一單元主題下設的三個活動主題之一。上小學是每個幼兒園小朋友的嚮往,但對於初入小學的兒童來說,雖然對上學嚮往已久,但也心存疑慮。他們對全新的小學生活既充滿了好奇,又不免膽怯和緊張。針對孩子的種種心理,本課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幫助他們解除困惑,體會上學的快樂,激勵他們愉快地開始新的學習生活,這是本課教學活動的重要任務。
學情分析
從幼兒園到小學是一個很大的跨越。上小學是孩子們的希望,他們憧憬著學校給他帶來嶄新的一切,他們對小學生活充滿神秘感,但上學時那種興奮的心情和坎坷不安的心情交織在一起。本教材特地從分享自己上學第一天的感受,初步感受學校生活等方面激發學生對校園生活的美好憧憬,以及在交流中讓學生把那種坎坷不安的心理給消除掉。
對於剛入學的新生來說,他們不懂得正確形容自己的心情和不安的心理,這就要教師設計一些台階讓學生一步一步來表達。因此,我從兒歌入手並盡量設計一些比較輕松愉悅的活動,以圖文為載體讓學生說說自己上學時的心情。
教學目標
1、在老師的幫助下,和同學分享自己第一天上學的感受。
2、體會角色的變化,感受成長與變化帶來的喜悅。
3、初步了解學校生活,憧憬學校生活,體驗愉悅情緒。
4、激發學生對校園生活的美好憧憬。
教學重點和難點
讓學生從多個角度敘述我上學的第一天的心情是怎樣的。
[教學難點]
讓學生動手製作課程表。

教學過程
一、以情境為開端,激發學習興趣。唱《上學歌》
二、以圖文為載體,展示學校生活。 (課件展示小明上學的各個情境圖)
1、 畫面上定格在上學前的准備圖。2、畫面定格在上學的路上的情境圖。
(有的小朋友和小明一樣高興,可有的小朋友也會遇到煩惱。請從桌上的心情臉譜中找一個貼在你胸前,然後跟大家說一說,你為什麼有時候很快樂,有時候不開心。(生發表意見,對那些說出自己有點不適應的同學,老師可以鼓勵,如:學校里的老師同學都是你的好朋友,不用怕。等等))3、畫面定格在學校門口的情境圖上。(這時師要鼓勵生大膽暢想、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還可以上導學生對小學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
三、以介紹為途徑,形容我多快樂。
1、點擊課件:出示兒歌:《大家一起玩更快樂》
2、相信大家一定非常喜歡一起玩、一起學習吧!讓我們一起跟隨著大屏幕上的音樂唱唱這首《大家一起玩更快樂》好嗎?(大家可以站起來,用動作隨意比劃,只要能表達自己的心情就可以。)
四、以製作為契機,培養創造思維。
1、怎樣愛護新書呢?
點擊課件出示兩副圖:一幅是同學愛惜書的情境;一幅是好幾個同學圍在一破壞書的兩個情境。在學生一翻討論後引導學生感受新書。
(1)摸一摸:光滑細膩;
(2)聞一聞:紙墨清香;
五、以小結為課尾,升華活動主題。
1、說一說。
師: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活動,我們了解了學校里的生活。那麼,上學了,你最想干什麼?
2、請小朋友們把我們熟悉的上學歌再唱一遍。
3、貼一貼。
師:孩子們,今天是我們上學的第一天也是我們《品德與生活》的第一節課你覺得自己開開心嗎?誰來說說?(老師就把事先准備好的笑臉貼那些敘述自己是如何開心的那些同學的胸前)

(3)翻一翻:圖文並茂。
小結師:書是我們學習的好夥伴,在今後的學習中我們要愛惜書本。
2、動手製作課程表。

《上學去》教學反思
本案例反映的是一個注重讓學生充分經歷、體驗,敘說自己上學第一天心情是怎樣的,並讓學生在愉快的狀態下製作課程表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動手能力。很多學生一回家後,都把課程表拿出來向家長展示。產生這樣的教學效果,課後自己細細的回想一下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教師在引導學生闡述自己上學時的心情,特別重視學生的交流,在課上,教師的言不語不長,善於創設交流時機,營造和諧氛圍,鼓勵不同意見的發表,讓矛盾充分暴露,並適時點撥,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
本節課自己實現了課堂角色的轉變,學生角色的轉變,具有強大的親和力,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能與學生很好地交流和溝通,課堂氣氛活躍,自主學習得到了充分體現。我覺得體驗要真正的落到實處,而這節課我是讓學生真情實感的說說自己第一天上學時的心情、摸一摸光滑細膩的書、聞一聞紙墨清香、翻一翻圖文並茂的書、製作課程表等活動讓學生親歷整個學習過程。

《神奇的手》教學反思

《神奇的手》是教育科學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的手兒巧」的第一個主題「我有兩件寶」中的內容。本單元體現了《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准(實驗稿)》中「熱愛勞動,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做事認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在生活中嘗試一物多用,廢物利用。」以及「會使用簡單的工具。」等方面的內容,旨在從兒童的生活出發,從不同的角度選取與兒童關系密切的內容,引導學生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充分說出雙手和大腦能做很多的事,它是多麼神奇,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多動腦,勤動手的樂趣。
一、教學目標每個孩子都有一雙手,但手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又往往容易被孩子忽略。因而,在教學活動中,我力求從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出發,充分調動他們的生活經驗,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讓其參與動手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認識自己的手,初步了解手的作用,充分體驗動手活動的樂趣,從而為自己有一雙健康神奇的手感到高興和自豪,並以此培養孩子們積極健康的生活情感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二、豐富多採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的內容既依據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圍繞「神奇的手」這一主題,結合一年級兒童巳有的生活經驗,組織了「會做事的手」、「會認東西的手」、「會表演、會說話的手」三個活動。在「會做事的手」這一教學活動中,先讓學生充分、自由地說說自己的小手會做什麼事。當學生饒有興趣地訴說出自己的小手會做一些什麼事情時,老師一句「想不想現在動手做一做呀!」,激發起孩子們想做一件事給大家看一看的慾望。「會認東西的手」是通過教師和學生共同玩摸物的游戲來體驗「手會認東西」這一認知過程的。「會表演、會說話的手」這一活動,我先用課件出示播音員用啞語播音的畫面,讓學生感覺到「手會說話」。接著課件出示義交警用手說話指揮交通的情景,讓學生體會以「手會說話」作用大、很重要。老師用手錶演和與學生用手交流來激發孩子們用手錶演和說話的興趣,於是孩子們也情不自禁地動起來,自由說話、表演,使課堂氣氛達到高潮。
三、不拘一格的教學形式我的教學形式服從內容,靈活多變,不拘一格。本課通過激趣導入、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游戲體驗、情景模擬和角色扮演、展示、欣賞等活動形式開展主題活動。在導入時,我依據一年級兒童年齡小,愛動好奇的特徵出了一則謎語給小朋友猜,為了讓孩子們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我又分小組比賽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也激發他們動手的慾望,輕松自然地把孩子們引入到教學活動中。動手操作中讓學生自由選擇材料做自己喜歡的事,或畫或寫、或折或剪等,用一個生動活潑的立體活動的課堂場景,詮釋「會做事的手」這一主題。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讓兒童在現場表演,這既是孩子們挑戰自我,向同伴推介自己、正確評價自己的過程,也是向同伴學習,學會欣賞他人的過程。
四、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讓孩子在玩中學習,在玩中體驗,在玩中感受。先進的計算機多媒體設備資源,增添了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和兒童的視覺美感,調動兒童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提高了學習效率。人人都有一雙手,是本課的特有的教學資源。編謎語讓學生猜、互相摸手談感覺、活動手指、用小手做自己喜歡的事、用手摸東西、用手說話、用手錶演等活動的設計,讓這一特有的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最後,巧妙地利用今天很多老師到現場聽課這一資源,讓小朋友用手「再見」來結束本課的教學活動,各種資源的效整合,讓教學活動過程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孩子們也就更加樂學、愛學、善學!

Ⅶ 浙教版一年級下冊品德與生活春天說了什麼教學反思

【案例背景】
翻開一年級下冊的浙教版《品德與生活》教材,發現第一單元就是《春天的歌》。圖中花枝招展的春姑娘來到了人間,她撒著花瓣,給人間帶來了多姿多彩的春色:春暖花開,花紅柳綠,小朋友們趁著東風放紙鳶、植樹……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看著看著,我腦海中不禁產生了幾個問題:
問題1:開學時,我們本地還處於寒冷的冬末,小朋友們都還穿著厚厚的棉衣和羽絨服,圍著圍巾,戴著手套,溫暖的春天離孩子們是那麼遙遠,孩子們只能憑回憶來感受春天,缺少春天的情感體驗。這樣的課怎麼上?
問題2:我校是寄宿制學校,孩子們周一至周五都在校園里學習和生活。放學後到郊外散散步,到公園嬉戲,這些對他們來說都只能在雙休日才能體會到。因此,親近大自然的機會相對來說比較少,因而獲得的春天的知識儲備也較貧乏。這樣的活動該怎麼組織?
根據現實的環境與學生的學情,我決定將教材進行處理,將這一單元的內容置後。並在課前安排充分的准備活動:先組織學生春遊,讓小朋友們在春遊的過程中感受春的氣息,尋找春天的足跡;然後,布置觀察任務,引導兒童平時在周圍環境中觀察動植物、氣溫、自然現象和人們衣著等方面的變化,並以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
【教學情境描述】
情境一:傾聽春的細語
1、聽春
⑴不知不覺中,春姑娘已悄悄來到我們身邊。你聽——(播放潺潺的流水聲、嘰嘰喳喳的鳥叫聲……)
⑵回憶平時(如春遊時、漫步在公園小路上時),你還聽到了什麼聲音?(轟隆隆的春雷聲、沙沙沙的春雨、小蜜蜂嗡嗡的叫聲……)
⑶春姑娘還在說悄悄話呢!你們聽見了嗎?
生1:春天到啦!花兒快快張開笑臉吧!
生2:小草小草,快快鑽出來吧,外面的世界可美啦!
生3:冰雪,你怎麼還在啊?快走吧,這里已經是我的地盤了。(這位學生一邊說還一邊做趕的動作。)
(全班小朋友大笑。)
生4:燕子燕子,你可以回來了。
……
⑷是呀,春天對冰雪說了什麼,冰雪那麼聽話,都化了。春天對花兒說了什麼,花兒那麼聽話,都開了。(小朋友齊誦讀兒歌。)
2、賞春
⑴是呀,聽了春姑娘的話,大自然中發生了奇妙的變化,你們瞧——(播放圖片)
⑵能不能用一個詞來說說你看到的?(春暖花開、和風細雨、花紅柳綠……)
⑶你發現春天有哪些花開了?(雪白的梨花、粉紅的桃花、金燦燦的迎春花……)
【反思:春天是萬物復甦、花開鳥鳴、處處充滿生機的季節,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豐富資源。因此,先讓兒童走出課堂,走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去尋找春天,發現春天,感受春天暖暖的風、細細的雨、漸漸朗潤的太陽,傾聽流水的歌唱、鳥兒的啼叫、大自然演奏的圓舞曲,去體驗春天的美麗和愉快。而後,再來學習本課,這為學生積累了豐富的情感體驗和知識儲備。】
情境二:尋覓春的足跡
1、尋春
春天已經來了,來得那麼快,沒等你察覺,她已悄悄地來到了你身邊。她又是那麼調皮,總愛跟我們捉迷藏。春天到底在哪兒呢?讓我們去找找吧!自己閱讀教科書P6的圖,並結合平時發現的來說一說。
生1:春天在金黃的油菜花上。
生2:春天來了,小朋友脫掉了棉襖。
生3:春天到了,燕子飛回來了。(出示圖片,它是一種候鳥。)
生4:春天就躲在我們的衣服里。(全班學生哈哈大笑。)
是的呀,溫柔的春風吹到我們的袖子里進去了。……
【反思:通過引發兒童說一說自己看到了哪些春天的跡象,進而引導兒童有目的、有意識地觀察身邊周圍環境中動物、植物、氣溫、自然現象和人們衣著等方面的變化。目的在於整合學生的發現,整體規劃,有機結合,因為兒童對周圍事物的認識是整體的,而不是孤立的。一位兒童在公園里玩,他所發現的不僅是各種各樣的花開了,他還發現湖邊的柳樹長芽了,草地上的草兒變綠了,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同時還聽到了小鳥兒嘰嘰咕咕的叫聲。所以,為孩子們提供條件和機會,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們進行綜合的學習,使他們從多角度、多方面獲得對春天特徵的整體認識,非常重要!】
2、唱春
有許多歌就是描寫這可愛的春天的,你知道有哪些?(《春天在哪裡》《春雨沙沙》等)唱一唱。
情境三:留住春的身影
1、活動中留住春天
⑴裝扮春姑娘
畫一個大大的春姑娘外形,啟發兒童用畫筆繪成或用彩紙、植物、廢舊物品等做成各種春天的景象,來為春姑娘打扮、裝飾。
⑵春季游戲坊
分組開展各種與春天有關的游戲。(成語接龍、猜謎語)
⑶春季保健箱
春天到了,天氣暖和了,我們應該注意什麼?(及時增減衣服、多喝水……)
⑷課後實踐活動
怎麼留住美麗的春天,讓春天永遠和我們在一起?小組討論。
(寫一首兒歌、畫畫、做手工、做春天的游戲……)
2、生活中描繪春天
春天的美麗、快樂需要我們用雙眼去發現、用雙手去描繪。課後,就讓我們用自己的方式留住這美好的春天吧!
【反思:面對孩子們一張張歡愉的笑臉,我不由得想到贊可夫說的那句話:「掌握知識,與其說是靠多次重復,不如說靠理解,靠內部的誘因,靠學生情緒狀態而達到的。」是啊,講了又講,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不如創設一個個豐富多彩、富有啟發性、開放性的活動情境,讓孩子們在真實的情境中去體驗、去感悟、去獲取。學生們在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充分體驗了春天的美好,對春天有了一定的認識和體驗,還獲得了主動學習、探究的寶貴經驗,創造潛能也得到了開發。】
【感悟與思考】
通過《春天說了什麼》這一課的教學,我更深切地感受到:課堂要吸引學生,必須充滿活力;課堂要充滿活力,就應該活用資源,綜合開發。而新課程實驗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創造空間,就看我們如何去把握、挖掘與運用。那麼,如何讓品德與生活課「活」起來?筆者通過不斷的嘗試,得出了一些粗淺的看法:
1、「活」用已有資源
靈活處理教材資源;教材是由專家編寫的,雖說他們開發的課程內容從內在的學術性等方面來看可能是最好的,但是社會在飛速發展,事物在不斷變化,而教材的更新卻相對滯後,教材中有些內容的編排和學生的生活、知識水平脫節,缺乏針對性、趣味性,這就要求教師不能一概拿來就用,而要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靈活處理,使教材更具生活化,時代化的特徵,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從而有利於學生內化。如本冊的第一單元就是《春天的歌》,而我們本地開學時,卻還是春寒料峭,時不時的還伴有雪花。如果按教材順序來講,學生只能憑借回憶來感受春天。這樣的課堂,學生缺乏直接的感受體驗,無法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因而我把這一單元的學習任務置後,當春天真正來臨之時,先帶學生出去春遊,待孩子們對春天有了充分的觀察與感知之後,再來進行本堂課的學習,孩子們興趣盎然,說起春天來也是頭頭是道。也就是說,《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內容不是一個孤立的知識體系,而應該是博大生動的社會生活畫面與大自然畫面。
充分利用學生資源;學生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課程資源,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長大的孩子,他們都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有了一定的情緒體驗,而不同的學生之間又存在著背景和經歷的差異,這種差異正是孩子間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聯絡點。一個好的教師在課堂上能把學生所有的熱情都調動起來,讓他們在快樂民主的氛圍中,積極參與、互相交流、互相學習,並從中得到成功的體驗。
2、「活」上《品德與生活》
活動化的品德教育最符合小學低年級兒童的認知特徵和思維水平,它使品德教育變為真實具體、可感可觸、可理解可實踐的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用各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煉表達能力,從而真正起到引導兒童生活的作用。如本課中傾聽春的細語、欣賞春的美景、裝扮春姑娘、春季游戲坊、春季保健箱等活動,就讓孩子們不知不覺地參與到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去,而只有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去,學生的知識才能真正領悟,能力才能得以真正鍛煉和提高,情感才能被觸及和調動,態度和價值觀才可能真正改變或形成。上例中的讓孩子們唱一唱、畫一畫、做游戲等更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搞「活」課外實踐活動
品德與生活課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本課程的教學不應該只局限在課堂上,而要創設開放的教學情境,多方面加強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系,與社會生活的聯系,要幫助學生將他們的視野投身到社會生活的廣闊范圍,將他們思維的領域伸展到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萬生認為「課堂教育不等於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實踐的,缺少實踐環節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的確,課外實踐是品德與生活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可以增加學生情感體驗,催化學生情感養成。課外實踐,可以是課前的實踐活動,如本課中的春遊、布置觀察任務;也可以是課後延伸,如用自己的方式留住春天。同時,還要積極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更多地參與社會實踐,如讓思品教學與學校大隊部組織的活動結合,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安排結合,與學生的家庭生活結合等等,更多地從體驗、理解、感悟中得到收益,提高他們的社會生活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Ⅷ 八年級下冊思想品德第一課第二框教學反思

細細來想來,在本教源學設計中,有一些設計內容有待於今後不斷去完善。 1、重難點要進一步突破
在本課中,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既是重點,對學生來說又是難點。老師應該針對一個材料,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參與分析,最終實現重難點的進一步突破。同時,在突破重難點上,老師要進一步加強啟發,讓學生能夠從多角度來看問題。
2、要進一步加強問題引導
對於公民法定的基本義務的具體內容的部分,我只是讓學生在書本劃出,對於有些義務學生未必能理解,若增設一個「學生提問」的環節,對於不理解的那項義務提問,教師在作出適當解釋,我想這樣對於學生學習效果可能會更好。
3、要進一步突出問題的思辨性
在本課的設計中,在問題的設計上還有待加強。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起到一個引導的作用。老師不能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設計問題,而應該更多地站在學生的層面上,考慮到學生的思維方式,從而設計出更加適合學生思考的問題。
總之,如何在一節課時間處理課堂預設與活動生成的關系?在教學設計內容中採用什麼方式更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這些問題都是自己在今後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中深入思考和探究的。

Ⅸ 八年級下冊思想品德第一課思二框教學反思

習人教版八年級上第五課第二框《做友好往來的使者》時,小品表演,即:小濤和Jack的故事。小品簡單過程:場景一、Jack先用英文在新班級進行簡單的自我介紹,從穿著、語言、動作表情,無不表現出美國人的自由、隨意、不拘小節的性格。場景二、Jack請小濤吃飯。Jack提出各付各的,小濤很難理解,表現的很不開心,期間點菜時小濤簡單介紹了中國的飲食文化。場景三:Jack過生日,小濤送了他一盒美國的「好時」巧克力,Jack給了小濤一個大擁抱,並當場拆開禮物,分吃巧克力,小濤對Jack的擁抱很不習慣,也覺得Jack當場拆開禮物就吃,很沒有禮貌。學生看完小品後,多媒體呈現課本的問題(人物換成Jack):1、如果你是Jack,會怎麼辦? 2、我們能以「好」或「壞」來評價Jack的處理方式嗎? 3、有人說,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放意味著穿喇叭褲、戴蛤-蟆鏡。(多媒體呈現七八十年代的穿著打扮的圖片)在今天,你認為開放的胸懷意味著什麼?這些問題,先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再請部分學生發言。這樣的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而且能讓學生在由向教師要知識向自己、同學、社會要知識的轉化中,體驗成功,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慾望和創新意識。

可見,活動教學,是思想品德課教學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活動教學是指教學過程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研究學生的需要和興趣,使之在動態中掌握知識,內化情感,樹立信念,指導行動,達到思想品德課知行統一的要求,是教師、學生在教學系統中,藉助教材的教、學互動的過程。它區別於傳統的過程的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思想品德課理念聯論實際的特色。活動教學可分為常規課堂活動教學和大課堂活動教學,在這里筆者所說的活動教學,主要是說常規性活動教學。所謂常規性活動教學,是指在正常的學校教室內的活動教學,它可以通過課前的有關新聞發布,課堂教學中的討論、辯論,社會調查材料公布、小品表演等形式為課堂教學服務,從而達到學生主動學習的目的。

閱讀全文

與一下品德過家家教學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