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做好信息技術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論的方法設計教學問題的過程,它包括分析教學問題、設計解決方內法及方案、評容價和修改教學設計直至獲得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等幾個方面。
教學設計要求從教學系統的整體功能出發,綜合考慮教師、學生、教材、媒體、評價等諸多方面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作用,強調運用「整體---局部---整體」的思維方式,立足整體、統籌全局、使各教學要素相輔相成,提高和確保教學系統整體的最優效應。
2. 《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設計
信息技術課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及分類
教學設計是在現代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運用系統方法對教與學的行為進行設計,它是一個分析教與學的問題,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法、方案並在實施中加以評價和修改,使之達到教學優化的微觀的教學過程的設計。
教學設計的四個原則:目標性原則;程序性原則;整體優化原則;趣味性原則。
目標性原則----教學目標由教學大綱所決定。由學科課程目標到學段目標到單元、章節目標到課時目標,形成系統的教學目標序列。課的教學目標必須具體、明確。它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方向。
程序性原則----課的設計,必須依循學生的認識水平、認識過程,有序地編排教學內容和採用恰當的教學對策。學習程序的編排要有利於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對所學內容的同化或順應,利於學習內化,而且又可供教與學的操作。
整體優化原則----在嚴格規定的時間內,在教學過程各個因素優化設計的基礎上,將諸因素加以科學的組合,充分地發揮教學的整體功能,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趣味性原則----在課堂上師生雙方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學主導一方,學生是學習主體一方,而教師的主導又是為學生達成學習目標服務的。要使學生在課的學習活動中保持注意和嚮往的心向,保持對學習內容的積極探究的認識傾向,十分重要的方面是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
教學設計的分類
整體(宏觀)
局部(微觀)
課程設計-以地區性的某一學科為設計對象
單元教學設計(以某一單元的教學為對象)
學段整體教學設計-以某學段、某學年或某學期為設計對象
課時教學設計(以某一課的教學為對象)
微格教學設計(以某個教學環節為設計對象)
課的設計可分為三大部分
教什麼,即是對學習需要的分析,明確要教什麼。
怎樣教,即教與學活動過程的設計。這是教學設計的核心的部分。
教學的效果怎樣,即一堂課的總結,對學習成果進行評價的設計
二、教學設計的操作步驟
學習需要分析----要弄清為什麼要開展教學;課程教學目標應是什麼;教學設計具備哪些條件?
教學內容分析----把課程教學目標分解成為單元教學目標,課時教學目標,進行學習任務分析,要完成學習任務需要的從屬知識技能,確定要教什麼。
教學對象分析----了解學生學習心理,認知水平,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學習起點的能力與學習特點等。
確定教學目標----根據課時(或單元)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已有的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學習行為目標),並把教學目標告訴學生,使他們心中有數,圍繞教學目標開展學習活動。
教學策略設計----主要解決「如何教,如何學」,運用系統方法,從實際出發,從爭取整體教學效益的角度正確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如:激起學習動因的策略(情意原理)、組織學習內容的策略(序進原理)、安排學習方法的策略(活動原理)和利用學習結果的策略(反饋原理)。
教學媒體設計----根據學習目標、教學策略特性加以選擇適合的教學媒體,根據教學實施計劃中的具體要求,將教學內容與方法等轉換為印刷或視聽媒體(包括課件),並把各種教學媒體進行最優組合,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反饋調控設計----教學過程是動態的師生教學活動過程,教師要根據教學目的重點、難點,預計學生將會作出可能反映,如過深或學淺,預先設計另一種教學方法,一旦課堂上出現非常規狀況時教師就可以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教學要求、教學策略和方法。
教學評價設計----主要是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它包括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檢測不同層次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和課堂教學形成性測試和總結性測試的設計。
三、結合初中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設計
信息技術課是初中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工具課程,成為必修課單獨開設。
從課程特徵角度認識設置教學目標的原則
(1)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對工作和社會的影響。
(2)初步了解計算機基本工作原理和學會文字、圖形、數據的處理技能。
(3)學會應用多媒體工具、相關設備和技術資源來支持其它課程的學習,能夠與他人協作或獨立解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完成各種任務,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4)在他人幫助下學會評價和識別電子信息來源的真實性、准確性和相關性,初步掌握信息獲取、處理的基本方法。
(5)樹立正確的知識產權意識,能夠依照法律和道德行為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
教學要求
認知領域:了解、理解、掌握
操作領域:初步學會、學會、比較熟練
情感領域:願意接受、感興趣
不同課型的教學設計
介紹計算機基礎知識的課的設計
把握好認知水平的層次(了解、理解),在情感領域,破除神秘感,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行媒體組合教學,按照學生的年齡和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設計教學過程。圍繞教材內容精心設計學生的學習活動(提問,小組交流,形成性練習)
計算機操作技能學習的課的設計
在設置教學目標時,認知領域與操作領域兩者必須結合,不同的學習階段兩者的主次要分清。
加強操作訓練階段性的整體規劃,要認真研究上機訓練內容的合理編排組合,充分發揮即時反饋、評價、調控在技能訓練中的積極作用。
四、信息技術教學設計基本格式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課題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2、內容分析(重點、難點)
(三)教學策略分析(根據對教學條件和學生情況分析)
1、教法
2、教學手段
(四)教學准備(機器數量,是否聯網,有無電子教室軟體)
(五)設計思路(過程的濃縮,理念的體現)
(六)教學過程(表格式)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備注
(七)板書設計
3. 信息化教學教案模板
一、教材分析
1
、本節共安排
2
課時,教科書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設計了
4
個例題,列方程的思路是建立
一元二次方程的數學模型。學習時與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思路相同。
2
、用一元二次可解決的實際問題很多,常見的有:
(
1
)面積問題(
2
)利率類問題(
3
)市場
營銷問題(
4
)其他學科問題。
3
、第
1
課時是面積問題和市場營銷問題,第
2
課時是利率問題即例
3
、
4
是變化率的問題,
這類問題在經濟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學習重點:
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有關增長率的應用題。
學習難點:
理解增長率、降低率問題應用的方程模型。
二、學生分析
1
、對於第
1
課時中的面積問題,學生掌握比較好,但對於市場營銷問題學生掌握起來難度較
大。
2
、學習第
2
課時前,根據第
1
課時引導學生分析找等量關系的方法,並且引導學生分析變化
率的推導過程,而實際上學生會解決這類問題,但不理解公式的得來過程。
三、教學目標
1
、經歷把實際問題中的等量抽象為一元二次方程的過程,理解增長率、降低率問題應用的方
程模型。
2
、
會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關增長率的應用題,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的能力。
3
、能根據問題的實際意義,檢驗方程的解是否合理。
四、教學環境
□簡易多媒體教學環境
√
互動式多媒體教學環境
□網路多媒體環境教學環境
□移動
學習
□其他
五、信息技術應用思路
1
、電子表格,應用電子表格表示每次變化前後的數據,利用題目中的已知條件表示出等量關
系,總結出變化率問題滿足的公式。利用此方法能引導學生明白變化前後的數量關系,理解
公式的推導過程。
2
、軟體繪圖,應用繪圖繪出表格,用表格表示數據之間的關系,便於學生理解。
3
、課件,利用課件展示需要強調的內容,規范解題格式,及時進行鞏固練習,讓學生學會規
范解題格式,及時掌握所學知識及方法。
4. 如何做好初中信息技術教學設計
近年來,信息技術教育在廣大中小學迅速發展起來,已經成為中小學一門獨立的具有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必修基礎課程,信息技術是一門理論與實踐聯系密切、發展迅速、實踐性強、應用廣泛的學科。隨著教育改革逐步推進,國家教育部已將加強信息技術教育作為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但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這一新興學科在教學研究方面明顯滯後,其突出表現就是還未形成適合本學科個性特點的基本教學方法,沿襲其它學科的教學方法又不能適應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要求。為此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我們每一位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應思考的問題,我是一名在信息技術教學戰線上工作多年的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了一些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的一些思路。藉此機會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認真分析一下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的三個基本要素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即教師、教材和學生的在教學中的地位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
1、以教材為中心:傳統的教師、學生、教材三者之間的關系是這樣的:在課前,教師充分和教材對話,即鑽研教材;在課中,教師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分章、分節、分點、分面給學生授課;學生如裝知識的容器,被動地接受;學生與教材之間的關系也是在教師指導之下和要求之下與教材對話
2、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學生興趣學習的基礎上,使學生從單純地接受知識轉變為自我學習,自我發現,更有利於因材施教,個別教育。
3、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可能過多的展示自己的教學技能、個人魅力,從而淡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種模式可能更多出現在教師優質課比賽方面。
以上三種教學模式在我們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經常出現,但我認為在教學實踐活動這個舞台上學生是主角是演員,而老師則是配角是主持人,應該以學生作為我們教學的中心,以此中心進行教學活動設計。
二、深入理解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信息技術教學實踐活動設計的前提。
培養學生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我們的信息技術課程要從這四個方面來培養學生,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要有意識的圍繞這四個方面進行設計。
三、深刻理解教材的體系結構是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的保證。
一名信息技術教師,應該全面把握教材的體系結構,知識分布。不僅是對於當前所學的這一冊的教學內容應該把握,還應該對整個中學階段的教學內容有一個全面的理解和把握,由於這套教材採用的是螺旋上升的知識體系,為什麼會在這一冊這一課安排這樣的教學內容,是有著全盤考慮的。教師把握好所教內容在整個體系中的位置和前後聯系,有助於明確教學目標、掌握教學中的重難點,更好地形成教學設計,更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四、在把握好以上三點的情況下針對本節教學內容進行課堂教學設計。
雖然信息技術教材的可操作性很強,但不是說只要照本宣科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還需要信息技術教師結合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再加工,形成優秀的教學設計。我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考慮:
1、我了解自己的學生嗎?
教學設計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對學生的分析是確定教學起點的主要依據。
每一課的學習都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認知水平,教材默認是學生對前面學習的知識已經掌握,但學生的實際情況怎樣,學生已經知道什麼?他們是否有能力應對即將學習的新課知識?如果不足,在教學設計中需要考慮採取什麼方法補足。如果學生已經掌握了新課中的一部分知識,教學設計中應採取什麼方法加以提高和鞏固。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因素,預先設想種種教材教學內容以外可能出現情況,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取捨、補充、簡化、組合)把教材的知識結構與學生已有的認知識結構很好地銜接起來,達到高度的和諧統一。
2、我教學設計中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了嗎?
信息技術教學中提倡使用「任務驅動」教學,教學設計中的任務設計是信息技術課中的重中之重,任務設計的成敗極大地影響著教學效果。設計好的任務學生學習興趣高漲,不光學知識,還可學方法。任務設計要以學生學習為中心進行。教材中已經體現出任務驅動的思想,提供了很多可供操作的任務,但任務的細化和具體實施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完成。設計的任務應做到教學是圍繞著學習展開的,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為學習而設計就是要把學生怎樣學、學什麼,教師怎樣指導學生學放在首位。
五、優化課堂教學設計需建立與教材教學內容適應的教學環境。
與其它學科不同,信息技術課前需要一定的教學環境,需要教師做較多的課前准備工作,由於學校軟硬體條件的和師資的差別,各校的信息教學環境是有很大的不同。條件好的學校可以實時高速地在網路上進行教學,條件差的學校可能至今沒上互聯網。信息技術教師需要思考:我的教學環境能適應課程需要嗎?如果不能,可以採用什麼方法來彌補。
六、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平時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良好的教學習慣:
1、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收集教學素材的習慣。
硬體素材:計算機的壞舊硬體。特別是不容易見到的[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處理器,內存、硬碟、軟盤]
軟體素材:教師的優秀作品和學生的優秀作品
2、使用好每節課的閱讀材料、活動、和課後的探索活動
閱讀材料:可以增加學生的知識面和信息量,每節課要有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閱讀
活動設計:教材設計的活動都是 針對本節課重難點設計的,每個學生必須完成。
探索活動:課後的探索活動是針對本節課內容的外延,是要讓學生課後進行一些探索和社會實踐活動。
六、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關注國際信息技術發展動態。
我們老師應該站在信息技術的前沿,老師不僅要關注國際國內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態,也要讓學生關注。要了解其它國家信息技術教育的目標,不斷進行比較,吸取別人的長處,以使我們少走彎路。
在進行信息技術教學時需考慮多方面因素,這樣才能優化我們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5. 如何進行信息技術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
1、教學設計的概念教學設計是運用系統論的方法設計教學問題的過程,它包括分析教學問題、設計解決方法及方案、評價和修改教學設計直至獲得解決問題的最優方法等幾個方面。
2、教學設計的操作步驟教學設計一般包括以下步驟:
(1)、學習需求分析:從教材的角度出發,課程教學目標是什麼?教學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2)、教學內容分析:課時教學目標是什麼?進行學習任務分析,要完成學習任務需要的必備、輔助的知識技能,要教哪些內容。
(3)教學對象分析:了解學生學習心理、認知水平、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學習起點水平與學習特點。
(4)、確定教學目標:根據課時的教學要求,結合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習能力,制定明確、詳細的教學目標。
(5)、教學策略設計:主要解決「如何教、如何學」,要同時考慮目標、內容學生、時間、教學條件等要素,從爭取整體教學效益的角度正確選擇教學策略。如程度教學策略、發現式教學策略、認知教學策略、掌握學習策略、和諧教學策略等。
(6)、教學媒體設計:根據學習目標、教學策略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媒體,適時使用恰當的教學媒體,在運用媒體上,主張恰如其分,和諧、統一,不要為使用媒體而用媒體,避免與整體教學過程的脫節。
(7)、教學過程反饋、調控設計: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互動的動態活動過程,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預計學生將作出的反應,設計好另外的教學方法、問題和練習,一旦出現非常情況,教師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進度、教學要求、教學策略和方法。
(8)教學評價設計:主要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檢測不同層次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的評價,總結性評價是指在知識教學完成後的總體評價。
3、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設計 針對信息技術學科新大綱、新教材與以往教材的不同,信息技術學科教學要求教師要從其學科特點出發,根據其教學規律進行教學設計。
二、教案設計教案是教師上課的依據,是按照預定的教學目標、計劃,經過充分考慮准備和慎重考慮所寫出的關於課堂教學的一切具體措施的方案。
1、 編寫教案的准備工作教師編寫教案前,首先要通讀教材,對照教學大綱和教學參考書,系統地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的來龍去脈,了解這部分內容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要注意找出對全局性關鍵性的一環.
2、編寫教案應考慮的問題:要復習哪些為新知識打基礎的舊知識;採用什麼形式導入新課,其形式是否新穎,關繫到是否啟發學生思維;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模式、教法和學法;時間分配;選取什麼例題,練習部分如何設計,如何進行;用什麼方法檢查和鞏固教學效果;什麼時候採用什麼教具效果最好;各環節如何過渡;課堂小結如何實施;
3、 編寫步驟:
(1)、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掌握教材的基本思想,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目標的制定要具體、明確,便於檢查和執行。要從學生的素質和教學手段等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可能達到的教學目的。
(2)、確立合適的重點和難點:重點是關鍵性的知識,解決這部分知識,其他問題將迎刃而解;而難點是相對的,是學生容易誤解和混淆的知識,對同一節課不同的學生其難點可以不同。
(3)、設計課型、准備教具、設計教學手段與教法
(4)、設計教學全過程、時間分配、師生雙邊活動和教具的使用
4、教案的使用:一般在課堂提問、書寫例題時應看教案,防止題目錯誤,浪費教學時間;
6.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製作教學設計
一、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豐富了語文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多媒體計算機教學具有形象直觀、內容豐富、動態呈現、信息容量大等特點,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圖片、圖像、動畫、聲音、文字等等是多樣而豐富的。而小學生對具體形象事物感興趣的心理特點,非常有利於他們知識的獲取、存儲與建構。
三年級,我在講授《海底世界》這篇課文時,像很多課一樣,用富有激情的語言把學生引入了美麗的海底世界。學生學習的熱情高漲。這時,我不是把課文中的知識直接教給學生,而是為學生開啟了一扇通向海底世界的大門。學校的區域網里就提供了河北遠程教育網關於本課的資料,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組合成小組,自己到網站上去查找自己需要的資料。
於是,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很快就分成了「海底動物考察隊」、「海底植物考察隊」、「海底探險隊」等不同的小組。在我給精心准備的網站中,學生們就像進入了一個神奇而美麗的海底世界,一個個奇形怪狀的動物、一種種姿態萬千的的植物、一座座奇異的山峰、一朵朵盛開的珊瑚,就那樣真切地呈現在學生們面前。
大家興奮地瀏覽著,熱切地交談著,認真地記錄著,一個個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此時此刻,學習是那麼快樂而有趣。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已自然而然地達成,何用教師再去枯燥地介紹海底的知識呢。由於有了主動探究的慾望,有了探究的內容和對象,學生自主搜集和處理信息,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事物。
因此在小組匯報的時候,學生們就自己小組選取的對象進行了認真而詳盡的匯報,其豐富程度連我都始料未及。匯報後,再結合課文的文字理解和感悟海底世界的美麗和物產豐富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二、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為語文課堂教學提供學習「媒介」,解決了學生學習困難。
學生的認知由於受年齡、生活經驗等多方面的影響,他們理解、感受語言的能力比較弱,尤其對一些抽象的語言文字——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的內容,理解就更加困難。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的「媒介」,突破學習中的難點,轉化學習內容的呈現形式,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困難。
古詩的語言是高度凝煉的,所創設的意境是深遠的。如何引導學生來學習古詩,感悟詩人語言之凝練,體會古詩之神韻呢?我覺得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解決了這個難題。
如在教學白居易的《憶江南》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詩人筆下江南春天的美麗,激發學生對古詩的興趣。我設計製作了能體現詩情的課件,並選取了古琴曲作背景音樂。上課初,我先以一張配有詩文的電子幻燈片呈現教學內容,在具有古風古韻的音樂聲中,我動情誦讀全詩,激起了孩子學習的熱情,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在理解詩意時,我演示了課件。在太陽緩緩升起,遍地開放著鮮艷的花朵,春光水碧,紅花像燃燒的火焰的畫面出現時,學生眼神中透露出異彩,不但對詩意的理解瞭然於心,而且感情得到了升華。
同樣的在講授《桂林山水》時,採用現代教育技術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進行語文課堂教學。講到桂林的山水之美時,播放課件,畫面上山川林立,水在潺潺的流淌,音樂響起,把學生帶入到山水之間,有親臨其境的感覺,逼真地體會到桂林的山水之美,上課時學生激情高昂,紛紛說將來要到桂林去旅遊。這樣,在一節課當中,溶入音樂、美育的欣賞,使學生在愉快中學習,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三、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有利於學生自主地學習
《語文課程標准》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由教師主宰: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到教學步驟,學生被動地參與多。
在語文教學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互動式的學習,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要發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就應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引導他們主動學習,積極參與,從而培養語文的應用能力及其他綜合能力。
如在《夜鶯的歌聲》一文教學前,我發現學生對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背景了解甚少,直接影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可是,學生的信息來源之一——校圖書館這方面的資料很少,因此我直接組織學生上網查詢,以蘇聯衛國戰爭為線索,上網進行拓展閱讀。
當學生坐在電腦前,便會覺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沒有陌生感,沒有約束感,根據自己的意願來學習。這樣,他們有了更獨立的思維空間和合作學習的機會,學生的自主精神得到了體現,教學氛圍更加生動活潑。
四、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豐富了學生課外知識。
語文教學如果依靠教科書、教師、學習的參考資料(書本)等的信息,那麼是非常有限的,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意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 「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