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綜合與實踐話說家鄉優質課教學設計
「走進家來鄉」綜源合實踐活動課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在詩人的眼裡,家鄉是一首深情的詩。唐朝大詩人李白在他的《靜夜思》里是這樣想家的,誰是李白?
生1背誦李白的《靜夜思》。
師:好一個深情的李白。可是李白的好友王維想起家鄉卻充滿孤獨,請欣賞《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生2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宋代的王安石站在瓜洲岸邊,眺望家鄉,歸心似箭,多想飛舟橫渡,《泊船瓜洲》就是他的思鄉名篇,誰會背?
生3背誦《泊船瓜洲》。
師:流芳千古的詩篇道盡了多少遊子的思家情懷。同學們,我們生在家鄉,長在家鄉,那麼,你心目中的家鄉是什麼?
生1:我心目中的家鄉是一個人間仙境。
師:令人嚮往。你呢?
生2:我心目中的家鄉像一位溫柔的母親。
師:多麼溫馨的比喻。你呢?......
『貳』 幼兒園大班特色恐龍的故鄉教案
6500萬年前的地球啊什麼是恐龍?太古洪荒年代,地球上曾居住著一群奇特生物---恐龍。它們稱霸地球,生存了近一萬五千年之久,最後確神奇地滅絕了。今天我們所知有關恐龍的一切,都是由恐龍化石得來的。恐龍種類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其中個子大的,可以有幾十頭大象加起來那麼大;小的,卻跟一隻雞差不多。就食性來說,恐龍有溫馴的素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還有葷素都吃的雜食性恐龍。早期的發現雖然恐龍的化石已在地球上存在了數千萬年,但直到十九世紀,人們才知道地球上曾經有這么奇特的動物存在過。第一個發現恐龍化石的是名叫吉迪昂·曼特爾的英國醫師。曼特爾醫師平時就有收集岩石和化石的嗜好。公元1820年,他和夫人瑪麗安發現了一些嵌在岩石里的巨大牙齒。曼特爾醫師從沒見過這么大的牙齒。當他在附近又發現了許多的骨骼後,他開始對這些不尋常的發現物認真的研究。經過一番工夫,曼特爾醫師獲得一個結論:這些牙齒和骨骼應該是屬於某種龐大爬行動物所有,他將這種不知名的動物命名為禽龍,學名的原意就是指鬣蜥的牙齒。不久,英國又發現兩種巨大爬行動物的骨骼,它們分別被命名為斑龍和森林龍。一直到公元1841年,這些巨大的爬行動物才有了正式的名字。當時一位傑出的科學家理查·歐文爵士,將它們命名為恐龍,學名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從此揭開研究恐龍的熱潮,全世界的科學家都興致勃勃地投入了挖掘恐龍的行列。恐龍時代的景象恐龍在地球上生存了一億五前萬年的時光,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地球的環境也發生了許多變動。原本連成一整片的盤古大陸逐漸漂移,分裂成為如今我們熟知的形態。這些陸塊漂移到全球各處後,氣候環境也跟著改變。陸塊漂移,再加上氣候變化,使得地球上的植物種類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不過,由於這些變遷是在非常漫長的時間內逐漸形成,因此生長其中的動物依然能夠適應得很好。在恐龍時代早期,蕨類植物構成的矮灌叢是地球上主要的植被。後來,高大的針葉樹林和低矮的蘇鐵叢林取代了蕨類植物的地位,成為地球上主要的植物景觀。不久後,第一批顯花植物出現了,地球上的植物景觀也因此發生了巨大改變。恐龍當時賴以為生的許多植物和花朵,今天依然存活在地球上。肉食者肉食性恐龍是以群頭大、後肢有力而前肢很短的大型恐龍。它們都屬於獸腳亞目,常常被稱為食肉龍或食肉蜥蜴。肉食性恐龍靠後肢行走;由於後肢要負荷龐大身軀的重量,因此行動起來可能不怎麼快速。它們的頭很大,雙顎很長,顎骨上整排巨大彎曲的利齒,看起來就像牛排刀邊緣的鋸齒一樣。肉食性恐龍主要以其他恐龍為食,有時也吃動物屍體。它們可能是先用有利爪的後肢捕殺獵物,然後再藉助利牙和前肢利爪的幫助,把獵物的肉撕扯下來吃。虛骨龍也是一種肉食性恐龍,但它們和一般肉食性恐龍完全不同。虛骨龍的體態輕盈、行動敏捷,有一雙便於抓取的長手臂和手掌,以及長又窄的顎骨。它們奔跑的速度很快,以追捕小型哺乳動物和昆蟲為食。此外,虛骨龍也常會在大型肉食性恐龍吃飽後,撿剩下的殘渣碎屑吃。素食者很多恐龍都是草食性的,其中包括了體型最大的蜥腳亞目恐龍,以及所有的鳥臀目恐龍。事實上,恐龍吃植物要比吃肉麻煩多了,因為植物是由纖維素和木質素構成的,這些堅韌物質必須先被分解處理後,才能被胃消化。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草食性恐龍演化出各種解決方法,例如:蜥蜴亞目恐龍根本不咀嚼,直接把咬下的食物吞進肚裡,讓胃裡的細菌來發酵食物或讓它們故意吃下去的小石子來磨碎食物。鴨嘴龍類的恐龍具有特殊的牙齒,可以先咬碎及研磨食物;角龍亞目的恐龍則用格外強壯的顎骨和利剪般的牙齒撕碎堅韌植物。誰跑得更快?並非所有的恐龍都是體型龐大、行動緩慢的!有些恐龍體型構造就很適合快速奔跑,以逃避攻擊者或追捕獵物。不過,它們的體型構造和現代能快跑的動物有很大不同:現代動物大多用四肢奔跑,恐龍則只用後肢奔跑。善跑的恐龍體型都很相似:長長的後肢,可以加大步伐;而細長的腿和窄窄的腳,則能夠讓它們跑得更快、更有效率;身體其他部分通常很輕、也很短;至於細長的尾巴,則是平衡桿。此外,它們的前肢細小,手掌末端還帶著爪子;而小小的頭部位於細長頸子的頂端。有些行動敏捷的恐龍奔跑起來,最快時速能高達56千米,相當於賽馬奔跑的速度。快速奔跑的本領,使這類恐龍比別的動物占優勢:一是追捕獵物;一是逃避敵人攻擊。於是,行動快捷的草食性恐龍和肉食性恐龍開始了一場速度競賽:為了逃避跑得越來越快的肉食性恐龍,草食性恐龍也必須能越跑越快才行
『叄』 小班識字教案《故鄉》認識「故鄉」
教學目標:
1. 分析人物形象,探討小說主題。
2. 把握文章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作用。
3. 把握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教材分析:
1. 重點:(1)通過人物的分析探討主題,(2)把握對比手法的作用
2. 難點:把握小說中議論的作用
教學設想:這篇小說在環境描寫、人物刻畫和對比手法的運用方面都比較典型,所以在教學中,對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分析要側重於前後的對比,我採用以表格的形式來板書,把內容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思考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的作用。第一課時我結合環境來分析人物,把故鄉分為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兩相對比;第二課時主要引導學生把握「我」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心情感受,正確恰當地理解文章里議論性的語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小說的主旨。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課型:合作探究—---結合具體的環境描寫,分析人物。
教學重點:整體感知小說的情節和線索,在具體的環境中分析人物, 把握對比手法的作用。
教學流程:
一. 導入新課
以關於「故鄉」的詩詞名句或者歌曲導入:故鄉,讓離家的遊子多了一個永遠也做不完的夢;故鄉,在遊子的記憶里沉澱出了無限的美麗與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感受《故鄉》的魅力。
二.檢查預習
1. 關於作者、作品、寫作背景的了解情況新課 標第 一網
2. 關於小說常識的知識了解
3. 關於本課字詞的掌握情況
三.結合問題,了解性閱讀全文。
1.結合課文,明確三個要素:人物、情節和環境
人物:母親——我——宏兒 閏土——水生 楊二嫂
情節:小說以時間為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全文按 「漸近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組織安排材料。
環境 : 自然環境:記憶中的故鄉和眼前的故鄉環境
社會環境:農民生活痛苦,城市平民破產的現實
2.理清各人物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線索人物,勾連情節 閏土、楊二嫂-------主要人物,凸顯主旨 母親、宏兒、水生------次要人物,寄寓希望
3.比較本文與其他小說的異同。(本文的情節相對淡化,主要以塑造人物為主。)
4.文章所寫的「故鄉」跨越的時間長度?(20年)
從時間概念上看,我們可以把「故鄉」分割為幾段?
(主要可能有2種意見:(1)記憶中的故鄉-----現實的故鄉,(2)記憶中的故鄉-----現實的故鄉-----理想的故鄉。2種意見都正確,應該予以充分肯定。)
四.結合環境,分析人物,探究性閱讀課文。
(一)記憶中的故鄉
1.記憶中的故鄉是怎樣的景像?有哪些人?有哪些有趣的事?
記憶里的故鄉有「深藍」的天空,有「金黃」的圓月,有「碧綠」的西瓜,有各種顏色的鳥類:稻雞、角雞、鵓鴣、藍背……有閏土月夜刺猹的鮮活畫面,也有雪地捕鳥的無窮樂趣,它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這個世界廣闊而又鮮活,寂靜而富有動感。
記憶里的故鄉有活潑可愛、見多識廣的小英雄閏土,有「終日坐著」,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楊二嫂。
2.結合具體的語段,對人物形象作簡要的分析(從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等方面分析)
『肆』 我的家鄉在哪裡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36頁第6課《我的家鄉在哪裡》。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能在地圖上查找本地、本省及省會城市的位置;能正確辨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
2、情感態度價值觀:在了解家鄉的基礎上萌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3、方法與過程: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在地圖上查找本地、本省及省會城市的位置。
教學難點:能正確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
教學准備:中國地圖、湖北省地圖。
教學過程:
一、 激發動機
同學們,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家鄉是生我養我的地方。在這片土地上,有我們成長的足跡,歡樂的笑聲。讓我們走進家鄉,擁抱家鄉吧。在幅員遼闊的祖國版圖上,我們的家鄉在哪裡呢?
這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走進我們的家鄉,了解自己的家鄉。
二、啟發感染
1、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36頁,看看書上的同學是怎樣介紹自己的家鄉的。
2、你們打算從哪些方面了解家鄉呢?學生介紹自己的家鄉。(湖北省 荊門市)
提示:位置、 物產、風俗、英雄人物、歷史故事。
3、教師出示中國地圖,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家鄉,並給家鄉塗上顏色。
4、請學生在小組內說說家鄉在哪裡?你還有什麼新的發現?請同學們閱讀第37頁左下角一段話。
5、小組討論:家鄉的產物 英雄人物
6、教師小結:家鄉是祖國的一部分,我們的家鄉在祖國的腹地中心,主產小麥和水稻,是「魚米之鄉」,宇航員聶海勝是家鄉人,運動員楊威、李小雙、程飛都是家鄉人。名人(劉華清、李先念、董必武、孟浩然)。
三、演繹深化
活動:認識地圖方位。
活動准備:教師准備一張較大的中國地圖及湖北行政圖。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中國地圖,請學生指出地圖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今天,我們再認識四個方位。
西北、東北、西南、東南。
2、說一說我們的鄰居是誰?家鄉湖北與哪些省市相鄰?
這些省市在家鄉的哪些方位?
3、小組討論。
4、小組代表發言。
5、班級搶答題,教師提問學生搶答。
(1)湖北的東面是________,北面是________,南面是_______,西面是________,西北面是_________,東南面是_________。
四、行為指導
1、今天,我們每個同學都了解家鄉,明天我們將為家鄉做些什麼呢?
知識創造財富。
2、學生交流。(保護環境、努力學習、宣傳家鄉、建設家鄉,綠化家鄉等。)
3、教師小結:家鄉是看得見的祖國,祖國是我們炎黃子孫共同的家鄉,一個深愛祖國的人是永遠不會忘記養育自己的家鄉的,同學們,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今天開始行動吧!
4、作業
我的家鄉所在市_______________
它在湖北省的方位---_____________
『伍』 《故鄉》教案
《故鄉》教案1
一.教學目的
1.認識《故鄉》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主題。
2.學習本文運用對比的手法進行肖像描寫的技巧。
3.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深情。
4.體會作者在小說末尾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二.課時
四課時
三.教學重點
同上一
四.教學方法
1.傳統講讀法。
2.網路資源輔助法。
3.計算機媒體實用操作法。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整體感知之一
(一)導課問題設計
1.筆名叫魯迅的人,原名是什麼?名叫周樹人的人,他的筆名是什麼?
2.請給魯迅先生的身份一個合理的定位?
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面旗幟。
3.《故鄉》這篇小說自發表以來,將近八十年,一直被選進各種各樣的語文課本里,成為語文課里的一篇重要的文章。從小學生到中學生,到大學生,從中國到外國,人們都把它當成一部經典來閱讀。尤其是日本,對這篇小說的更是十分重視。原因是什麼,是它深刻的思想和和高超的寫作手法。這些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今天我們要來學習此文。
(二)小說寫的是什麼故事?
故鄉二十多年以來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故事。
具體講有以下六個方面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1. 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2. 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3. 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二十多年後的故事:
4. 二十多年後「我」家的故事。
5. 二十多年後「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6. 二十多年後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同學圍繞這六個故事,默讀課文,找出相關的描寫,等候回答問題。
(三)回答問題
1.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
這時候,…………
全體誦讀。體悟與點撥
2. 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
全體誦讀。體悟與點撥。
3. 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哦,我記得了。…………
所有這些都是二十多年前的故事。從這些故事裡我們都能讀出什麼信息來?
原來至少那時的社會還是比較令人過得去的。故鄉好,故鄉的人也不賴。
第二課時整體感知之二
今天我們來看二十多年後的故事:
7. 二十多年後「我」家的故事。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
…………
8. 二十多年後「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我應聲說:
「這好極!他,——怎樣?……」
「他?……他景況也很不如意……」
9. 二十多年後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哈!這模樣了!鬍子這么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我愕然了。
「不認識了么?我還抱過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
…………
二十年前的故鄉經過二十年的發展應當變得更好,然而卻不然。是什麼原因?請找出原文回答。
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第三課時課外延伸閱讀
(一) 網路信息的獲取與學習。
網上語文課堂:《故鄉》專集
1. 打開網上語文課堂
2. 查找《故鄉》專題
3. 進行閱讀
4. 進行思考:小說的技巧何在?價值何在?
對比。加深印象。
(另見區域網:網上鄰居。)
5. 練習解答。
(二) 小結
小說寫得好的原因是什麼?
開放性回答。
1. 有深刻的思想內容。
2. 高超的藝術技巧———對比方法的運用。
第四課時媒體操作
(一) 問題設計
上一節課已經把《故鄉》的有關藝術技巧進行了分析。這節課請用Word把這篇小說改編成一篇普通的敘事文章。
(二) 操作過程指導
1. 打開網上鄰居——教師頻道——語文——金傳富——共享區——《故鄉》語言訓練專用表(表1、表2)。
2. 選中,復制。
3. 粘貼到一個新的Word里。
4. 存檔到D區。
5. 打開網上鄰居——教師頻道——語文——金傳富——共享區——《故鄉》原文
(網上語文課堂《故鄉專題》)
6. 選中,復制。
7. 粘貼到表格的後面
8. 按表格要求剪接填空。
9. 在適當的段落中間補上適當的連接詞,使它們成為一篇新的《故鄉》。
10. 把兩篇《故鄉》進行對比。
11. 同學誦讀。
12. 得出結論:
適當地運用對比可以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13. 練習處理略。
故鄉》教案2
教學目的:
1 學習本文運用肖像、語言、動作的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方法。
2 學習在前後對照中展示人物性格變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寫法。
3 認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制度的黑暗是造成農村和鄉鎮經濟衰敗、農民破產、人民生活艱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級觀念釀就的人與人之間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這種痛苦和悲哀。
教學重點:學習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認識造成農村經濟衰敗和人與人之間隔膜的根源。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作者簡介
魯迅,原名周樹人,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們要學的《故鄉》就選自《吶喊》。
二、體裁:小說
三、背景:
1、請問魯迅的故鄉在哪?浙江紹興。
2、作者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是他對故鄉的什麼情感?留戀、喜愛、思念之情。
3、對魯迅的故鄉你了解多少呢?《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給了我們一些關於魯迅故鄉的信息,從生意盎然,趣味無窮的百草園到嚴肅古樸又不乏樂趣的三味書屋,可以看出魯迅的故鄉如何?不僅景美,而且人淳樸、善良、友好。
4、在這一篇《故鄉》中,作者抒發的是這種留戀、喜愛、思念之情嗎?為什麼?
不是,因為故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很糟糕。
5、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應不斷發展變化進步,可為什麼故鄉會越變越糟了呢?聯系課文背景思考。
時代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並沒有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尤其是農民,境況日益惡化,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作者赴紹興老家接母親回北京,在那裡耳聞目睹了離別多年的家鄉破敗的景象,農民生活陷入困境、人際關系冷漠、隔閡,於是以回鄉見聞為題材,寫下了這篇《故鄉》。
註:課文中的「我」是不是魯迅呢?
當然不是,小說中的人物是虛構的。文藝作品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四、生字詞(略)
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六、結構
1、回故鄉(1--5) 少年閏土
2、在故鄉(6--77) 楊二嫂
3、離故鄉(78--結尾) 中年閏土
七、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把握全文感情基調
1.看提示,請問本文線索?「我」的見聞和感受。
2.那麼貫穿全文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呢?悲哀
3.千里迢迢地趕到二十年不見的故鄉,不是激動、興奮,而是悲哀,為什麼?故鄉發生了變化。
4.那麼故鄉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才使「我」一踏上故土,就驚呼「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下面我們就通過「我」的見聞來具體分析故鄉的變化,從而體會作者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悲哀情緒。
二.變化
(一)景
1. 當「我」踏上故土時,呈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幅什麼樣的圖畫?
蕭索的荒村
2. 這幅「蕭索的荒村」圖讓我感到悲哀,因為「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那麼「我」記憶中的故鄉又是一幅什麼樣的圖畫呢?
神異的圖畫(對往事的美好回憶和對少年朋友的敬佩思念)
小結:曾經美好如「神異圖畫」的故鄉如今卻變成了「蕭索的荒村」,又怎能不讓我感到悲哀?
「橫著」進一步體現蕭索和沒有活氣,反映了故鄉的荒涼和冷落。
第二節寫「我」初回故鄉所見到的蕭索、衰敗的荒村景象,烘托出灰暗、凄慘的氛圍,揭示了 「我」的悲涼心情,為主人公閏土展示了一個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下舊中國農村的典型環境。
(二)閏土
少年閏土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來。
描寫:健康可愛:外貌描寫
淳樸:初見,離別時的表現 小英雄
聰明勇敢:捕鳥、刺猹
和我的關系:好朋友
中年閏土:——木偶人
描寫:蒼老貧困、遲鈍、麻木、愚昧
和我的關系: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本義為阻隔的牆,這里指人與人之間嚴重的隔膜)
閏土四次稱我為「老爺」,並認為先前的哥弟稱呼不成規矩,這表明善良的農民不僅為飢寒的生活所苦,而且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麻木,由此「我」產生了震驚、同情、悲哀。
語言描寫中的省略號,表明中年閏土反映遲鈍、麻木,無法盡情表達內心的痛苦,這與少年閏土有聲有色的描繪、滔滔不絕的談吐形成鮮明的對比。
小結:
通過肖像、語言、行動的描寫,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就擺在了我們面前。
兩者對比非常鮮明,請問是什麼原因使一個小英雄變為了一個木偶人,使兩個情同手足的好夥伴變為了隔著厚障壁的主僕?
明確:是「多子、飢荒、苛稅、兵、匪、官、紳」,是封建等級觀念,是社會的折磨
(三) 楊二嫂
1.分角色朗讀有關楊二嫂的文字:「『哈,這模樣了……出去了」
2.根據作者的描寫語句說出楊二嫂的性格特點。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放肆、潑辣
外貌:精瘦、放肆(「圓規」:借代,突出其外貌特徵)
語言:尖酸刻薄、虛偽
行為:明討暗偷、順手牽羊
3.塑造楊二嫂這個人物形象有什麼意義?
楊二嫂虛偽奉承、尖酸刻薄的話,順手牽羊、明討暗偷的行為,說明她已經從20多年前招攬顧客的「豆腐西施」變成了潦倒無聊的可鄙女人。
著重語言及動作描寫,前後對比,襯托主要人物閏土,也反映社會現實,說明辛亥革命後農村經濟的衰敗已經波及到各個方面的下層人民。
(四)小結
從這兩個人物、三個形象中可以體會到辛亥革命後十年間農村經濟的衰敗、蕭條、日趨破產,揭示了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社會根源——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
第三課時
一.復習舊課
作者在《故鄉》中運用對比手法,著力刻畫了景與人的變化。
景:神異的圖畫 蕭索的荒村
人:閏土 小英雄 木偶人
楊二嫂 豆腐西施 細腳伶仃的圓規
「我」與閏土 好朋友 隔著厚障壁的主僕
當我離開故鄉時,我不留戀故鄉的山水,是因為故鄉死氣沉沉,沒有一絲活氣,曾經美好如一幅神異圖畫的故鄉卻變成了蕭索破敗的荒村。更使我失望的是與童年好友之間有了一道無形的高牆,西瓜地里小英雄的形象不見了。曾經勇敢機智的小英雄卻變成了遲鈍衰老的木偶人;曾經文靜端莊的豆腐西施卻變成了尖酸自私的圓規;曾經稱兄道弟的好友卻成了隔著厚障壁的主僕。所有美好的值得「我」留戀的記憶都被殘酷地毀滅掉了,「我」又怎能不讓感到悲哀?
除了悲哀之外,「我」在離別故鄉時還想到了什麼?
——希望
關於「希望」,在文末作者有一段很精闢的話,你找到了嗎?
二.「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 解釋原文。
「無所謂」——「說不上」。
2. 你認為希望究竟是否存在?除了希望的存在與否,作者還有沒有其他的意思隱藏在這句話里?請你從文中找出相關的內容來證明你的觀點。
前後桌可以互相討論交流,互相取長補短,使自己的觀點更加充實、有力。
3.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參與、輔導。
4. 小結:羅列觀點,其實在這句話中,重要的並不是希望的存在與否,而是後面關於「路」的論述。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闡明了一個非常淺顯易懂的道理——?
引導學生回答:路是人走出來的。
1. 如果不去走,就肯定沒有路。
2. 只有走了,才會有路。
3. 引申到其他事情——凡事只有做了,才有希望,才會有未來。如果不去做,那隻會一事無成,那樣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三.擴展閱讀
這樣類似的句子,這樣的思想,在魯迅先生其他的作品中也有所體現。
如:關於「希望」——《祝福》《《吶喊》自序》《葯》
關於「走」——《過客》
建議同學們在課後,或放假時把這些文章讀一讀,了解一下先生的思想。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組成一個研究小組,把這個作為一個課題,從你自己的角度出發,探究一下這種思想的產生、發展及其影響。
『陸』 《家鄉的物產知多少》教學設計
我的家鄉」是來本冊教學的重點源,其中有一部分是「家鄉物產知多少」,在學習這一板塊的內容時,有許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出:「老師,我的家鄉還有許多不一樣的特產,我能說一說嗎?」當學生提出這個問題時,我知道他們是想迫不及待地介紹自己的家鄉;贊美自己的家鄉。因為,我們這兒是屬於城鄉結合的位置,學校里大部分學生來自外地,湖北省內的、省外的都有,在他們的心中也想將自己家鄉的物產說一說,表達心中對家鄉的熱愛。於是,我就借用這個機會讓學生充分表達,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能加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