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學目標的設計為什麼必須要依據課程標准規定的教學總目標
新課程改革推出了新的課程目標,而要把課程目標轉化為老師的日常教學行為是專很不容易的,這是推屬進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課程目標與教學設計之間,我們既要考慮 「 新課程目標的內涵有哪些 」 ,又要考慮 「 如何圍繞課程目標進行教學設計 」 以及 「 怎樣的教學設計才是有效的 」 等問題。所以只有首先弄清楚這些問題,我們才能說走進了新課程。
⑵ 設計課堂教學目標的基本依據有哪些
教學目標規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它是教學活動展開的依據,是評價學生內的重要標准。教容學中的環節不是目標;教學中的活動不是目標;評價活動不是目標;教學策略不是目標,教學目標是學生有效學習後的結果。它是能力和行為傾向的變化。
教學目標設計中常見的問題:目標設計主觀臆斷;目標不明確,模糊、籠統;目標中知識點太多;目標與教學內容不一致……。
如何設計教學目標?按照布魯姆的目標分類學,我們要明確以下問題:誰學?學什麼?怎麼學?學到了什麼?
教學目標包括多個水平、多個層次。教學目標表述的四個要素:首先是主體性,其次是具體性,第三是邏輯性,最後是指向性。目標描述的行為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目標描述的行為動詞必須是可測量的、可評價的,具體而又明確的。
掌握教學目標設計的思路和具體的方法,對教學有一定的幫助。基於教學目標,挖掘深度。用高階的思維能力和科學的教育觀去應對未來的學習、工作與生活。
⑶ 怎樣依據教學目標來設計教學活動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預期所要達到的最終結果,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結果的一種主觀上的願望,是對完成教學活動後,學習者應達到的行為狀態的詳細具體的描述。
教學活動包含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等。教學活動安排的一般指導:1、引起注意。2、告訴學習者目標。3、刺激對先前學習的回憶。4、呈現刺激資料。5、提供學習指導。6、誘導行為。7、提供反饋。8、評定行為。9、增強記憶與促進遷移。
教學活動設計的原則:1、發揮教師主導、體現學習者為主體和媒體優化作用。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應體現為引導學習者自行獲取知識和培養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學習者的主體應體現在能充分發揮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有更多地參與機會,真正做到動腦、動口、動手,使他們不僅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各種媒體應各施所長,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形成優化的媒體組合系統。2、遵循學習者認知規律和學習心理。學習者的認知規律和特點,取決於他們的年齡心理特徵。年齡越小,知識、經驗少,感知能力差,依賴性比較強,無意注意佔主導地位,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知識、經驗增加了,感知能力提高了,能通過一定的意志努力,集中注意力參與學習活動,其思維也有具體的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必須遵循這些認知規律,符合學習者特有的認知要求,才能獲得滿意的效果。3、體現一定的教學方法。
⑷ 確定教學目標的依據主要是什麼
一、聯系學生實際,確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備課首要明確的問題,畢竟它決定著一堂課的教學內容,教學結構,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的形式,起著導向作用.
認真鑽研教材,是教學目標確定的首要依據:制定教學目標必須以《大綱》為准繩,以教材為依據,明確所教的內容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合理確定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結合教學實際,認真鑽研每堂課的教學內容准確地把握教材內容,制定的教學目標才能突出重點,抓住關鍵點.
深入了解學生,是教學目標確定的必要依據:學生是否具備了學習新知識必須的條件,學生到底掌握了哪些要求掌握的知識,有多少學生沒有掌握?哪些知識學生可以自己學會,哪些知識需要教師去教?哪些地方可以作為學生的亮點出現?只有對學生有了相當准確、深刻的了解,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從而真正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
二、精心設計「新課引入」
一個好的新課引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數學內容變得生動、有趣.教師在備課時就應該精心設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利用直觀、形象、具體的事物,創設生動、愉悅的情境,從而讓學生能在輕松、自然的情境下愉快地學習.
三、從實際出發,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要以最少的教學時間,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保證學生的獲取知識,發展思維能力,既要使學生學會,又要使學生會學、願意學,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選擇最合理的教學方法,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組織教學.
四、以學生為本,設計合理的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合理的課堂練習,是減輕課業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舉措.如果能以學生的知識自主構建的過程為出發點,根據知識的縱、橫聯系設計合理的課堂練習,就能展現獲得知識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弄懂知識的來龍去脈;就能讓知識 教學的過程成為學習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處理、最終內化成知識的過程;實踐與創新的過程.
一個好的准備練習,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發展的線索,尋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提高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一個好的嘗試練習,能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去探索新知.而教師要設置思維障礙,以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能「跳一跳,摘果子」,並在知識的關鍵處、思路的阻塞處或學生的疑惑處加以引導、疏通、啟發.
一個好的鞏固練習,能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有利於能力的形成,糾正對新知識理解上的錯誤.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不斷的「跳一跳,摘果子」
⑸ 如何設計教學目標
一、設計目標要明確、簡捷,切入要直接。
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實施首先要緊緊的圍繞本課的教學目標,而且引入要簡潔和貼切,導入的目標也要明確;導入很重要,要讓聽課的人,清楚你的活動目標是什麼。我觀看過兩節公開課,我發現有的老師導入新內容時都費了一些心思。是的,導入在教學中很關鍵,就像一部電影的序幕,它要把最精彩的部分呈現給大家!今後,我會更加註意課堂的導入,使自己的課更加的生動和有效率!我們設計活動目標的時候,要盡量簡捷,直接切入,不要牽扯一些與活動目標無關的內容。
二、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在你這節課屬於哪一個大的環節,或者哪一個大的步驟。
你是在呈現新知的這個環節?還是在練習操練的環節?還是在復習鞏固提高的環節?還是在以使用為目標的Practice 環節?各個環節功能是不一樣的。
三、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的目標時要注重學生的參與廣度和深度。
活動設計的數量方面:在很多公開課中,往往有許多課從頭至尾設計了大量的活動,學生和老師忙碌了一節課,但最後的教學效果並不好。在教學設計時,盡量縮減活動數量,提高活動質量。讓學生在每一活動中都能廣泛參與,在深度上能練透。注意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提高學生的有效參與率,擴大學生的參與面。其主要體現在平時,要求我們在課堂提問時,問題要問的精,問的巧,問的有難有易,設計精妙。在日常教學中,特別是英語課堂上,總有許多看客,他們無法參與到英語的課堂設計中,不明白老師和其他同學在說什麼?久而久之,他們便再也無法參與到我們的英語教學中,徹底被我們所拋棄。所以在英語教學的初級階段,教師一定要注意參與學生的廣度和深度,盡量讓全體學生都參與。而且,在參與的同時,注意所設置問題的深度,讓好學生能吃飽,而稍差的學生能吃好。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提高。
四、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的目標時要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並且要側重學習技能,明確練什麼技能,要突出什麼技能。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先進的工具被開發出來並運用於教育,這給我們提供了更多有利的教學手段。我們有了這些先進的工具,但應如何利用呢?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首先,根據課本內容選擇最合適的資源。在教學中,應以課本為主,不管選用什麼教學手段都不能偏離了教學大綱和教材,先吃透教材,搞清楚我們這節課應該讓學生掌握什麼,我們要教授的內容是什麼,也就是說我們的目標是什麼?然後圍繞目標,再進行選材。
⑹ 教學設計的依據和原則是什麼
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確地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可以說多年的試驗以來,老師們的思想觀念已基本上可以接受這種理念了,但是具體在實際教學當中的運用,可能就會碰到這樣的問題:究竟應怎樣去設計教學才能有助於這種方式的形成?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還得重新學學新課程標准。所謂語文素養就是既包括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培養,也包括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文學鑒賞能力和文化品位的養成和提高。而「自主、合作、探究」,「自主」指的是學生應對學習有濃厚的求知慾、好奇心、並在它們的驅使下積極主動的去思維、學習;「合作」就是與其他同學一起解決問題,學會敢於發言,能有條理的述說自己的觀點,培養與人合作交往的能力;而「探究」則是「探究」就是「探索研究」,也就是努力尋找答案,解決問題。通過探究滿足學生的求知慾,獲得關於身邊世界的理解,培養對探索世界、探討問題的興趣。就文本解讀而言是指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能發現問題,並能根據已有的知識水平,在老師的指導下收集、分析資料,尋找問題的答案,獲得對文學世界、語文世界的感受與理解。 再次了解「自主、合作、探究」,我們就會明白教學設計應有什麼目標,應培養什麼能力,朝哪方面努力,應採取何種教學手段才有助於形成這些能力,就不會出現還是「舊瓶裝新酒」的現象;就不會把這種新的學習方式還是理解成老師設計好問題、學生討論回答、老師再明確答案的問答式的教學;或者還是以學生能否出色回答問題為目的,而忽視了培養學生能力;還是以老師的講解為主、忽視學生獨特感受的現象。 為了配合新課改的實驗,教育部還編寫了好幾套新課程標准語文實驗教材,這些教材的編寫理念很先進:選文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注意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教材內容注重情感態度,知識能力之間的聯系,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為學生設計體驗性活動和研究性專題;教材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具有開放性、彈性,注意為學生留出選擇和拓展的空間。故決不能將理念這樣先進、思想這樣明確、內容這樣新穎的教材在舊的教學設計中備受煎熬,更何況教學設計是形成這種新學習方式的有力的保證,這就關繫到這次課程改革能否達到如期的目的;學生能否如願的形成較好的語文素養;能否以這次改革給全民族來一次學習方式的革命。 圍繞著「自主、合作、探究」這個學習方式的教學設計,我認為應遵循以下的幾條原則: 1、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原則。教師自始至終都要有清醒的認識,那就是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切不可越俎代庖。 2、讓學生充分閱讀的原則。閱讀首先是學生與作品之間的對話,然後是學生之間就作品所進行的對話,再然後,才是教師的參與。從接受心理學的角度來考慮,一定要讓學生先讀、多讀,這樣才會有所領悟。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切不可在學生都課文還沒有充分的閱讀,甚至是還沒閱讀的情況之下匆匆開講。 3、尊重學生閱讀體驗的原則。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良好的語感是「悟」出來「讀」出來的,而不是「聽」出來的。故而要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切不可以自己的感受作喋喋不休的支離破碎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尊重他們想表達與述說的慾望,讓他們無所顧忌的暢所欲言,即使他們的問題與見解有時看來是粗淺白幼稚的,但是要從他們的經歷及認知能力出發尊重他們的體驗。 4、強調合作學習對意義建構起到關鍵作用的原則。堅信在學生們「亂哄哄」的討論中會有智慧火花的碰撞;堅信這種「爭吵」對他們意識的影響:敢於發言,且要言之有理,如何讓別人樂於傾聽自己,接受自己的觀點;堅信他們在合作中會認識到:樂於與別人合作,如何合作得更愉快,更出色的完成任務,解決問題;意識到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 為日後的學習、生活、工作提供良好的與人交往的基礎;為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打下基礎。 但在課堂上運用合作原則,討論問題的時候,要注意提高討論的效率與質量,不然,小組討論會變成閑聊、鬧哄哄的機會。這可從小組組隊的成員、討論的時間長度上做些變化,如成員可二個、三個、四個有所變化,討論的時間一次不宜過長等。 5、隨時提供探究性學習材料的原則。探究性學習不一定要在語文實踐活動課里提供的素材才能訓練,也不是如有關於文學與人生、於藝術、與自然等大課題的研究。我們還要把它看成是一種學習方法,因而可把探究性學習的內容難度降低,它可是以閱讀材料為基點而引出的對其語言特點、結構劃分、課文主題的討論等,也可是從課文內容出發向課外延展而進行的文化內涵、科學內涵豐富的探究。 6、教案留空的原則。傳統的教學設計要求教師從教學目標到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時數、步驟一一作好周密。詳細的設計,這固然是一種極為負責任的做法,但在新課程的要求下,這也是一種未能充分考慮學生個人閱讀體驗的做法。因為即使我們在備課時充分考慮了教學對象,仍會有一些意料不到的問題的提出,因為學生的個人經驗及認知能力是有差異的,我們應該為這些學生給予提出解決的機會。因而筆者提倡在我們的教案留出一些空白用以記錄學生的問題,並把作為一個教學設計應考慮的要素。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需要一個讓學生有更多自主權的、有更多的學習體驗和生活體驗的學習氛圍,老師的教學設計要努力營造這樣的氛圍,要有助於形成這種學習方式。
⑺ 教學目標設計及需要注意的事項
教學目標的設計是有不同層次的,使用初中新課程後,英語教師如何合理設計自己的教學目標。這里需要注意幾個問題。
第一,課程標准中的三維目標是針對整個英語課程的,是將英語課程的各種目標綜合,再分類後的一種表述形式,是說,英語課程要有這三大方面的目標。教師在教學中設計教學目標,需要以課程標准規定的整體目標為依據,同時,還要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表述。
第二,系統考慮教學目標。除了考慮一個學期的總目標外,還可以考慮按專題而不是僅僅按課時來設計教學目標。課程總目標中的很多東西,不是在一節課中就可以實現的
第三,設計一個單元或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時,可以列出三個維度,三個維度不一定要時時並駕齊驅,合理的做法應是依託教學內容的不同有所側重,突出。並且對教材內容大膽的取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對教學目標的准確把握,和對學情實際的充分了解。
第四,從學生的角度考慮教學目標。簡單地說,具體教學目標內容是為學生設計的,所以教學目標可以使用上述「學生會……」之類的表述方法。因為學生是有差異的,所以設計教學目標時,如有必要和可能,可將某些目標分些層次。例如,70%的學生能用現在進行時描述圖片上人物的動作。30%能在所給案例下用現在進行時描述圖片上人物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