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用好新媒體開展教學
一、新媒體教學應用的意義
首先,新媒體教學應用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新課程標准》指出:「現代信息技術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教學活動中去。」目前,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已成為一個熱點問題。多媒體或網路的輔助教學,作為當前推進現代教育技術的切入點,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它在學校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新媒體教學應用的優點是明顯的:恰當運用新媒體技術是創設良好教學「情境」的有效工具。運用新媒體技術輔助教學,能夠激發學生認知、求知的內驅力。新媒體教學的感性知識信息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從面獲得最佳教學效果。
新媒體教學應用無論採用何種載體或模式,基本要求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創造為靈魂。新媒體教學的基本框架:一是教學過程根據教學內容,以學生實際學習能力為基礎設計。二是創設情景,提供信息,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生動認知。三是注重多向交流,提倡協作學習,把握機會適時反饋,及時矯正、引導。四是為每個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積極鼓勵學生動手、動腦,重視實踐與創新。
其次,新媒體教學應用是不斷創新的過程。
新媒體教學應用經歷了電化教育、多媒體教學和網路教學等階段,分別對應出版載體是音像出版物、電子出版物、網路出版物和電子書包等。以目前在學校普遍採用的多媒體教學為例,我們可以看出新媒體教學應用的作用和意義。
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多種教學媒體,用計算機加以合成,並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於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多媒體教學模式的創新必須適應教學的需要和發展:
一是教學內容要完整,主題要明確,防止濫用媒體技術而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降低教學效果。
二是教學內容與方法的設計,要針對學生的認知心理特徵,注意遵循教學最優化原則。
三是自製的 CAI課件及其它專用電教軟體,一定要注意其內容的合理性及科學性,不能出錯誤。
四是運用有關模式設計、組織教學時,必須注意知識的連貫性,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多媒體教學模式的創新防止脫離教學炫耀技術的誤區:
一是逢課必用,不管課程的特點和內容,每一門課程、每一節課,從頭到尾都用多媒體技術。
二是把多媒體當成電子黑板,點點滑鼠書本搬家,像領導在作報告,照本宣科變成照屏宣科。
三是課件順序「播放」的「流水課」,學生像看電影,「電腦+教師」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
四是多媒體教學只是教學方法的一種,它有很多優點,但不能代替傳統教學方法。
二、新媒體出版形式的界定
首先,新媒體出版形式的基礎是數字化。
對應於教學應用的各種新媒體方式,例如音像出版物、電子出版物、網路出版物和電子書包等等,如果孤立來看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如果聯系來看是互動發展的關系。因此,我們以「數字出版」技術發展為標准,回顧我國音像出版、電子出版、網路出版的發展脈絡,觀察三者之間的分合關系及其長遠發展趨勢,可以將「數字出版」劃分為1.0、2.0、3.0三種形態或三個階段:
1.0電子出版(印刷技術革命、音像與電子出版物、新媒體介質)。
2.0網路出版(按需印刷出版、虛擬閱讀終端、信息互動社區)。
3.0復合出版(全媒體整合平台、多元化傳播方式、個性化投送服務)。
我國2008年頒布的《電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規定》將電子出版物定義為:以數字代碼方式,將有知識性、思想性內容的信息編輯加工後存儲在固定物理形態的磁、光、電等介質上,通過電子閱讀、顯示、播放設備讀取使用的大眾傳播媒體,包括只讀光碟(CD-ROM、DVD-ROM等)、一次寫入光碟(CD-R、DVD-R等)、可擦寫光碟(CD-RW、DVD-RW等)、軟磁碟、硬磁碟、集成電路卡等,以及新聞出版總署認定的其他媒體形態。
《規定》關於電子出版物的基本屬性仍然存在,《規定》所列舉電子出版物表現形態既概括了現有電子出版物的介質形態,也為新的介質(電子書、電子紙、點讀機等)不斷列入保留餘地。《規定》中「新聞出版總署認定的其他媒體形態」使電子出版物可以包含的形態和內容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間,既可以融合涵蓋「音像產品」大部分領域,也可以兼容涉及「網路出版」部分領域。
2. 如何在教學中提高多媒體技術教學設計
在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的今天,多媒體技術手段進入課堂教學已成為一種趨勢。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數學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地發展,對於數學教學的改革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
多媒體;形象化;直觀性;趣味性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的教育也進行了無數次的改革;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日益廣泛,特別是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進入我校以來,為我校教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使網路教學真正成為現實,同時也為我校教育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如何有效地把多媒體運用各種技術手段完美地融合到教學中——就象在教學中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自然、流暢,便成為新時代課堂教學的一個迫切研究的問題。我校從建立了校園網,便開始了多媒體教學的嘗試。多媒體教學給傳統的教學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在此談談多媒體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一、選取典型的生活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親自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當一個不僅在認識世界,而且在認識自我的時候,就能形成興趣,沒有這種自我體驗,就不可能有對知識的興趣。」
學生的興趣不是自發產生的,需要教師去引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是教學得以成功的重要條件。長方體、正方體特徵的認識,表面積、體積概念的教學,都可以採用多媒體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實物,再從實物抽象出圖形,利用動畫效果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自主有效的學習奠定基礎。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形象、具體、生活化的特點,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使抽象概念具體化,使難理解的問題容易化。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相對的面完全相同,相對的棱長度相等,我運用電腦平移兩個面和相應的棱,使學生看見兩個相對的面完全重合,相對的棱完全相等,從而達到具體、直觀的效果。
在數學教學中,選取典型的生活材料導入新課,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在新知識教學之初,創設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聯系實際,也能培養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採用直觀教具、投影儀等生動形象的教學手段,能使靜態的數學知識動態化,不但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學生學到的知識也能印象深刻,永久不忘。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通過多樣化的練習,是幫學生掌握知識、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習興趣,發展邏輯思維的有效途徑。在數學練習中要採用多樣的題型,使練習內容靈活多樣,富有趣味性,另外,在課外實踐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樣能培養學生的濃厚學習興趣。利用學習成果,發展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二、動態畫面能突出重點,巧妙理解計算方法
通過多媒體演示,可以幫助學生將平面上能畫的立體圖形真正立起來,突出教學重點,有效的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如《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教學,在體積計算方法的教學中,利用實物演示比較麻煩,且效果不好,如果運用多媒體教具,對長方體進行一排,再一層的分割再聚合,將清楚的演示出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幫助學生很好的理解掌握公式,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具體生動的動態畫面聯系起來,不用教師多講,也就能准確、快速地理解和掌握。鮮艷的色彩、動態的畫面、逼真的音響的綜合運用能夠豐富數學教學形式、營造生動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使數學內容趣味化、運動變化直觀化、探索過程多樣化、抽象問題具體化、無限問題有限化。多媒體輔助教學以其直觀生動的形式、豐富的教學信息、快捷的傳遞方式,為數學教學創造了美好的發展前景,它可以使教學由平面走向立體,使靜態變成動態,把抽象化為具體,把知識生活化,並能有機的融入生活中,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的難度減小。這樣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不斷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逐層參與新知識的構建過程,最終完成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這樣課堂上既有教師的組織,又有學生的參與,可以達到激發興趣,體現輔助性的效果。
三、設計教學情境,結合實際,突破難點。
在《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教學中,滲透側面積的教學,為以後的學習打好基礎,學生對側面積等於底面周長乘以高理解有一定困難,可以利用多媒體設計這樣的教學情境:先出示長方體的底面,把它的側面展示,這時形成一條線段,清楚地演示出底面周長,再慢慢地立起來,這時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出:側面積展開就是一個長方形,長是底面周長,寬是高,這樣就有效地突破了難點,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在表面積的應用時,求六個面不完全的長方體的表面積,也可以採用多媒體演示。例如角的教學,利用了Flash製作出的運動效果,使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以直觀形式呈現在學生的眼前,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利於知識的內化。再如直線、射線、線段這部分知識,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給學生以最清晰的概念。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發揮想像,發散思維,拓展深化。
數學教學中,一方面受讀物的客觀制約,另一方面又不是簡單的接受讀物內容,而是自覺地參與對讀物內容的補充完善和發展創造。因此,教師要善於抓住教材關鍵處的拓展空間,在已知內容的基礎上,對教材做合理的想像,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進行學法的遷移,通過發散學生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使學生大大增加聽和看的機會;用文字、圖像、聲音的巧妙結合,可以大大增加課堂信息量,實現課內外的溝通,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學生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教材為學生提供了許多實踐操作的機會,教師要重視學生操作,真正放手讓學生操作,使學生創新意識在操作中萌芽,並且操作要到位,使學生創新思維的結果物質化,讓學生看到自己創新的成果,體會創新的快樂,從而進一步引發創新探究的意識和探索精神。
五、多媒體應用增加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在「粉筆加黑板」的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板書和作圖需要花費不少時間,使教師講解知識和學生練習的時間減少,降低了教學效果,並且教學方法單一,難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可方便地在幻燈片上輸入文字、符號、公式定理,並可創建自己的圖畫。教師可以設計好教學方法,將教學內容製作在幻燈片上,並設置放映方式,按教學進程放映幻燈片,大大地節省了板書時間,並可以加快教學進度,增加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對學習數學十分重要,是學好這門功課的重要前提。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教師應當注意運用多種手段和方法,通過多種渠道,培養和激發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才能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學好數學,才能大面積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但是,無論教改怎樣進行,信息技術應該始終是為學生獲取數學知識服務的。世界上沒有優秀的課件,只有優秀的教師、優秀的某一節課,同樣的課件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用法,也會有不同的效果。信息技術本身只是手段,和尺規、三角板一樣,只是數學學習中師生的一種工具而已。但從現在的教學現狀看,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已經開始出現讓人擔憂的問題了:
1、計算機流於形式化。
計算機的普及率在不斷提高,許多學校還配備了網路計算機教室.許多人認為只有選用最先進的計算機教學才顯氣派,才跟潮流,有沒有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迅速成為評選優秀課例及講課的必不可少的甚至是主要條件,整節課教師只需動動滑鼠,原來的講解變成了計算機的播放.由於自製課件或商品課件的設計粗糙,知識表示單調而且缺少新意,類似於「課本搬家」,計算機只是起到了代替黑板板書的功能.教師上課只是照「本」(屏幕)宣科,造成了「學生瞪著眼睛看,教師圍著電腦轉」的現象,學生成了所謂的觀光者,對所學的內容印象不深.有的學生認為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是將我們所斥責的「人灌」演變成了「機灌」。因為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且變換快,很難把課堂上傳播的知識進行消化和吸收.
眾所周知,不管是多現代的教學工具,只是手段,而不是教學目的.事實上並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計算機輔助教學,作為教師應該對適合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內容加以精選,必須根據教學目的需要有針對性地使用,不必從開始到結束一堂課都用計算機,什麼教學環節都用計算機.教學中用黑板就能生動地講清楚的問題,最好不要去搬弄計算機.過多過濫的電子板書容易造成學生的視覺疲勞,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多媒體成了模擬器。
計算機具有較強的多媒體功能,有的教師為了體現其優越性而費盡苦心.例探究三角形內角和,教師為了創設情境,用計算機演示通過測量或者將三角拼在一起的動態過程,而實際上學生只須親自測量或拼圖,就非常直觀地深刻認識這一點。學生能動手操作的完全不必由計算機去費勁的模擬。再如講稜柱側面積只須學生製作模型沿一條母線剪開即可,不必小題大做。
計算機在教學中的作用,是許多傳統的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但媒體選擇的基本思想是要盡可能降低需要付出的代價,提高媒體產生的功效,比如若用實物模型、投影或錄像就可達到所需的功效,又何必非用計算機不可呢?為了使用計算機而用計算機,花大量的時間辛辛苦苦地製作課件,這是完全不可取的!
3、壓抑學生的發散思維。
目前大量的計算機輔助數學教學的課件盡管具有一定的交互性,但不同程度上存在著按一個固定教學模式組織教學,整節課教師可以不寫一個字,全部由計算機展示,但過程稍有不暢,教師想做出改變則無法控制計算機以求與學生配合,學生無法使用計算機資源進行自主學習,當計算機提出的問題的答案和學生的回答不一致,或者例題的解法和學生容易接受的解法不相同時,師生之間便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課堂上計算機代替教師的教,人機對話取代了人際對話,學生的思維受到了壓抑。
多媒體輔助教學模式應該在繼承、融合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形成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為了更好的應用多媒體輔助數學教學,本人認為應在以下幾方面予以注意:
1、轉變教育觀念,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為指導。
現代教師要改變一本教案、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就能完成教學任務的觀念。但現在也不是告別「黑板+粉筆」的時代,不是告別書本,只需敲擊鍵盤、點擊滑鼠,更不能是「機灌加人灌」的時代。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計算機輔助教學從表面上看,教師的講課時間少了,絕對權威地位減弱了,而實際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信息內化」過程的指導者和促進者。教育部2000年頒發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指導意見)中指出,通過信息技術培訓既要使中小學教師建立科學的、基於信息技術的現代教育思想和觀念,還要逐步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和應用信息的能力。計算機輔助教學離不開教育理論的指導,同時也促進了教育理論的發展。教育的現代化首先是人的現代化,只有掌握了先進的教育理論,才能對教育的實踐過程做出正確的決策和評價,才能保證教育改革的正確方向。
計算機輔助教學能給數學課堂帶來生機和活動,但計算機不是決定性因素,起決定作用的是教師,是信息時代數學教師的教育觀念。
2、正確認識多媒體的表現手法,處理好多媒體技術與教學設計的關系。
要想擁有一個良好的教學設計,首先必須要對多媒體技術的表現手法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它的表現豐富多彩、靈活多樣,它具有化小為大、化遠為近、化虛為實、化靜為動、化快為慢、化繁為簡的神奇魅力。因此,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多媒體技術的這些表現手法,選擇學生最喜歡、教師最擅長、表現最直觀、對達成教學目標最有效的方法來進行設計。
媒體技術融入到教學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在此,特別要關注學生的發展,設計新穎的模式。多媒體教學雖然具有了上述種種表現手法,但若使用不當,極易使學生形成「等著看」的惰性心理,因為我們有很多的教學課件,總是以「問題——探索——結論」的模式出現的。所以,作為教育的主導者、設計者,我們的課件必須是有新意的、必須是出乎學生意料但又合乎情理的、必須是有利於教學目標達成的。
3、繼承和發揚傳統數學教學優勢。
我認為傳統數學教學的好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有以下一些:(1)重視「雙基」教學,強調學生要打好基本功。這一點應該是我們的長處。我們這邊在指責傳統教學培養的學生「高分低能」,國外卻從我國派出的學生參加國際數學「奧賽」連連取得好成績而對我們的教學加以肯定,這不能說我們的傳統教學就一無是處。(2)教學主張要採取啟發式教學,反對注入式教學。長期以來,經過幾代數學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傳統數學教學模式注入了許多新的教育理念。比如課堂上創設問題情景,使學生有強烈的解決問題的慾望。再比如解決問題的「變式」教學,主張「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應該繼續發揚的。(3)課堂上注重知識的反饋環節,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重視復習,主張「溫故而知新」。課堂上教師有針對性的提問,一來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加以了解,二來也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
4、加強多媒體技術的學習。
雖然多媒體輔助教學已經提了有些時候了,但目前的現狀並不是所有的教師都會用多媒體。當前多媒體教學的相關培訓也名目繁多,但很多是流於形式,教師從中受到的收益並不大,因而也就失去了參與的熱情。我認為這樣的培訓應該有實質性的內容,同時也可以對教師提一些具體的要求,使教師能自覺地投入到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學習當中去。為了節省教學資源,各學校應組織一些對多媒體輔助教學有專長的教師多製作一些課件,並組織教師進行觀摩,構建課件庫,為其他教師上課提供便利。這樣,必然會提高教師使用多媒體教學的自覺性。同時教師應該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運用水平,這樣才能做出更適合自己教法、更適合自己的學生的學法的課件。但是,網路中那麼多豐富的課件資源,當然可以「拿來主義」了,只要運用得法,同樣可以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5、採用片段式課件替代整堂課式課件。
當前的多媒體教學課件無論是市場上銷售的課件還是自製的課件,大多數是整堂課式的。這種課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按固定教學模式組織教學,很容易把師生束縛在一個預設的「圈子」里,使得師生之間無法施展,同時教學中的一些突發事件由於事先沒有預料而往往會使課堂變得混亂。為彌補不足,可採用片段式教學課件替代整堂課式教學課件,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積極參與。
總而言之,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立足點應是「輔助」,而不是替代,更不是趕時髦,擺花架子。我們應該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發揚傳統教學的長處,比如用多媒體教學增加教學容量,藉助圖片增強教學的直觀效果以及趣味性,同時教師在課堂上又要很好地組織好學生,指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課堂上加強師生交流等等。當然,我們教師也要加強業務學習,努力學好多媒體技術,並且在教學中多實踐。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促進現代教育技術的飛進步,作為高科技產物的多媒體教學也融入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充分發揮「多媒體」的教學優勢改進教法,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多媒體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有機結合,是數學教學改革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手段,由於其視聽結合、手眼並用的特點及其模擬、反饋、個別指導和游戲的內在感染力,故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我堅信,只要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去開發、研究的話,數學教學的明天會更加輝煌、更加燦爛。
3.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的教學設計方案
21世紀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的時代,其實質是教育的競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計算機網路的迅猛發展,人類將步入信息時代 ,因而導致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將隨之而改變。特別是在教育領域,網路、多媒體與教育的結合,將會徹底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內容、方法,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我們職業教育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以教育技術為突破口,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
一、教育信息化是職教改革的必然趨勢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仍然偏低,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育技術、和教育手段都已不能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水平,顯得陳舊落後;許多優秀的教學資源得不到廣泛推廣,學生的學習主要依賴於教師課堂授課,依賴於教科書,知識來源單調,與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匹配。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各職業院校的現代教育設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學生不能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計算機及網路來學習知識,而容易沉迷於電腦游戲及網上聊天,不僅沒有提高學習興趣與主動性,還耽誤了學習時間,不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設計創新,避免現代信息爆炸對學生及教學的不利影響,是我們面對21世紀發展教育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現代教育是建立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需要的以培養創造性人才為目的的新型現代化教育體系。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僅是一種手段,它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職業教育要想辦出特色,就必須走職業教育信息化之路。職業教育信息化不是計算機 、網路、職業教育的簡單相加,而是職業教育、教學、管理、學習與現代信息網路技術的有機融合,從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組織、教育模式、技術手段、教育評價的動態系統。要實現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師掌握信息技術運用成為他們所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讓教師如何具備信息技術素質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將來的教師隨著學校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裝備的改善,如果不具備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將無法勝任。而現代信息技術環境為信息教育的開展提供了重要保證。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對學與教的過程和學與教的資源進行設計、開發、使用、評價和管理,是一個有待於開發和探討的課題。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建立在幾條基本假設的基礎上,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理論更是如此。教學設計理論是一種研究如何經系統設計來引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理論。
我們可以假設學習發生和維護的充分條件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即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二條假設);
(一)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知識經驗和生理能力)。
(二)有效的學習動力維持系統,包括興趣、情感、態度、動機、意志、性格等因素。
(三)有效的學習外部活動系統,指學習的具體活動,比如:記預習筆記、做練習、討論、互助、制定表格、畫概念圖等。學習行為和活動的設計依據是認知策略和協作學習策略。
(四)有效的學習環境,指學習資源(包括信息資源和活動空間設施)和學習工具的有效整合。
(五)有效的信息傳遞,它不是指信息的閱讀和呈現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組織,即學習信息資源的組織結構,信息的呈現形式和傳遞順序。
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條件中,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是不能設計的,而其它四個方面是可以設計的。學習動力系統不是一個可以直接設計的物化系統,它的設計基於其它三個系統設計。
教學設計的設計對象有三(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三條假設):
1、學習活動的設計。按照建構主義思想,學習者學習和發展的動力來源與學習者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學習者認知技能的發展、情感態度的變化都應歸因於這種相互作用。站在學習者的角度看,這種相互作用便是學習活動。因此,學習活動的設計必須作為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來看待。學習活動的設計最終表現為學習任務的設計,通過規定學習者所要完成的任務目標、成果形式、活動內容、活動策略和方法來引發學習者學習內部的認識加工和思維,從而達到發展學習者心理機能的目的。
2、學習環境的設計。從設計者的角度看,學習環境是學習資源(特指媒體資源)和學習工具的組合,這種組合實際上是旨在實現某種目標的有機整合。在學習活動發生時,學習環境又被稱為學習情景,其中必然包含人際關系要素。學習環境的設計主要表現為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的整合活動。在設計時也應考慮人際支持的實施方案,但人際支持通常表現為一種觀念而不是具有嚴格操作步驟的實施法則。
3、媒體傳遞的設計。媒體傳遞設計的任務是決定通過何種媒體形式,按照何種呈現順序,以什麼樣的組織形式向學習者傳遞信息。課堂講授的設計及教學媒體材料的設計和開發就屬於這個層面的活動。媒體傳遞是最邊緣層次的設計活動。
以上將教學設計活動劃分為三個層面,旨在提醒教學設計者學習環境和媒體的設計並不是教學設計的全部。在很長一段時間,教學設計領域主要是集中在媒體傳遞層面上的活動。隨著網路的普及,網路環境的開放性,資源的豐富性,資源的易獲取性等特徵使教學設計者將設計重點從媒體傳遞的設計逐漸轉向學習環境的設計並繼而將設計重點放在學習活動上成為可能。
三、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模式設計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的變革越來越依仗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當前,在許多職業院校已經建立了校園網並與互聯網連通,建設了教學資源庫,還建設了不少形式多樣的多媒體教室,這已為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搭建平台。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建新型的教學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將是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
根據教育傳播理論,教學過程可以看作為一個信息的傳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包含教師、媒體、學生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不同的組合方式,將形成不同的教學模式,適應不同的教學環境,在不同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有著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目前應用的有三種: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校園網支持的合作學習模式。
(一)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傳統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引入多媒體技術的教學模式。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選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製作CAI教學課件,通過媒體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這里指的媒體包括教師自身的言傳、身教、也包括多媒體計算機和各種現代化視聽媒體。這種教學模式極大地增大了教學的信息量,也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單一性,學生接受來自教師、計算機和各種媒體傳遞的教學信息,經過大腦的加工處理,轉換為知識。盡管教學內容的呈現圖文並茂、聲形結合、生動活潑,而在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創新方面存在有明顯的不足,人機交互的過程與作用極為有限。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趣不僅僅在於教學內容的圖文並茂、生動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科學性來激發。這是一種典型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仍處於一種被動地接受信息的地位。
(二)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網路環境是一個開放的環境,是一個鼓勵自主學習的環境,是一個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可以在任何有上網條件的地方,利用聯網的計算機在校園網或網際網路上獲取各種信息進行學習,學生在學習中存在問題,也可以通過網路向教師咨詢,教師不直接向學生傳授教學內容,只是間接地輔導學生。這是一種完全以學生為中心的個別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它是以「自我向導、自我激勵、自我控制」為特徵的學習,也就是學生能夠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才可能取得學習效果。否則,只是盲目的瀏覽學習,其效果甚微。
(三)校園網支持的合作學習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建立在校園網路及資源庫支持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安排教學計劃,實施網上教學,批改學生作業,進行網上或面對面的指導,評價學生學習成績。學生可以個別學習,也可以分組合作學習,或者自願結合合作學習,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的權利。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要倡導「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物,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然而,許多學校都建設了校園網,但由於資金與技術等問題,校園網信息資源貧乏,多媒體系統的超文本特性的技術開發及其與網路特性的結合明顯不足,使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沒有得到充分地應用和有機的結合。
通過對以上三種教學模式的分析,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每種教學模式相對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轉變,但仍各存其缺失。如何將三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有機的結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為學生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有待於我們不斷的探討和研究。
四、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方法設計創新
(一).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觀念的更新
在教育領域中,信息技術並沒有生成劃時代的新觀念,確切地說,信息技術使原先的一些先進的、前衛的教學觀念的實現成為可能,使先進的教學設計理論的接受和應用成為可能。因而,我們在進行教學方法設計時應該樹立三個全新的觀念:
一是樹立全新的學生觀。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由原來處於被動地位轉變為主動參與,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和意義構建的主體。
二是樹立全新的媒體觀。教學媒體由原來作為教師講解的輔助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
三是樹立全新的教學觀。教學方法由原來單純的基於歸納或演繹的「教師一言堂」的講解轉變為基於「情景創設」、「主動探索」、「協作學習」、「會話商討」和「意義建構」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及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機整合
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導致教育領域徹底變革的決定性因素,它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手段、方法、模式乃至教學思想、觀念、理論的根本轉變。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特徵是教育信息資源的利用和信息技術,特別是多媒體網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是需要不斷探討的課題,據調查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 形成一個比較成熟的模式。現在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基本上還停留在使用多媒體課件的CAI階段,這與我們真正意義上要達到的整合還有很大的差距。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必須開發基於網路的教學支持平台,特別是基於Web的協作平台,才能完成整合的質的習躍。
在基於網路的教學支持平台上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將會對教學過程、教學形式及教學效果產生巨大的變化:
1、教學形式的變化。由於信息技術的應用,打破了原有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課堂學習、分組討論、協作學習並存教學模式,學生也可以通過校園網路的學生論壇。
2、學習方式的變化。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學習知識,通過校園網路,進行自主探索學習、互動協作學習,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去主動建構知識。培養學生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創新能力和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學內容的擴展。信息技術的應用,將過去傳統的、靜態的書本教材形式轉變為有圖文並茂、聲像俱佳構成的多媒體教學內容,同時可將音像教材、基於網路特性的CAI課件置於校園 網上,供學生自學。這樣,極大地豐富和擴展了書本知識,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掌握更多知識。
4、教師作用的變化。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領航者、指導者和組織者。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知識源,教師不能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設計教學方案上,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包括: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創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協作意識和信息交流能力等),培養學生使用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興趣,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4. 一、多媒體技術與教學設計
在多媒體技術是否應引入中學數學教學的討論,現在大家基本已有定論:多媒體技術應該在恰當的時刻以恰當的形式出現。既不應全盤否定多媒體技術對教學的作用,也不應認為多媒體技術用得越多越好。在實踐中,筆者體會到教學設計是多媒體技術和數學教學整合的關鍵。舉個例子來講,同樣是「球的體積」這堂課的引入。第一種設計採用實驗的方式,把准備好的圓錐放入圓筒(與圓錐同底等高),再將裝滿半球皮(底面半徑與圓錐底面半徑相等)的沙子倒入圓筒中,這時圓筒恰好裝滿;第二種設計是用計算機模擬顯示上述的過程。以上教學設計的目的有兩個,第一以「做」數學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在不同的兩個班筆者分別採用以上的兩個設計,發現無論從第一個目的還是第二個目的來看,第一種設計要比第二種設計來得好。以往多媒體技術和中學數學教學整合中,以《立體幾何》的例子居多,認為可以將抽象的圖形轉化為直觀的的圖形,便於學生認識圖形。但筆者認為,在《立體幾何》的教學目的中有一條:「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對於初學《立體幾何》的學生來講,採用可旋轉的計算機圖形(同時應教會學生在紙上作圖的方法)是有利的,但一段時間後就應以學生自己作圖為主了。相反的,在《代數》的函數部分和《解析幾何》中,作函數圖象、函數圖象的變化、點的軌跡等等,往往是由一個靜止的狀態到運動的狀態,在這過程中學生較易掌握的是靜止的圖象,對於動態的概念則不容易掌握。如果我們利用多媒體技術則可以幫助學生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二、多媒體技術的利用與學生知識的建構教學設計是多媒體技術和數學教學整合的關鍵,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就是建構主義。我們認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應該是學生個體的主動建構過程,每個學生都是從自己的認知基礎出發依自己的思維方式理解數學的。從這個意義看,數學是無法灌輸的,是難以講授的,只能依靠學生的主動參與才能學好數學。建構主義應該是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教學設計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應考慮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要考慮到效率的問題、應考的問題往往就採用「總結規律式」的方法,這提高了學生的應試能力,但數學教學中最精彩的部分──波利亞所謂的「怎樣解題」,並沒有教授給學生,學生並沒有領會到「怎樣解題」的真諦,也沒有享受到解題的樂趣,因此學生就只能完成已知的題型,遇到新的問題就一籌莫展,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解題機器」。在多媒體技術引入數學教學時,學生就由原來的「聽」數學,變成了「做」數學。在「三角函數圖象的變化」這一節中,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設置「句柄」控制三角函數圖象,演示給學生看;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上機操作,自己輸入A、ω和φ,觀察圖象的變化,摸索A、ω、和φ對圖象的影響,在電腦圖形的不斷變化、同學之間的互相討論、教師的點撥指導等反饋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四、幾點思考1.給學生以思考的時間。用粉筆加黑板的傳統教具,教師在黑板上板書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這一段時間正是學生審題、思考的時間,利用多媒體技術後,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認為許多東西都呈現給學生了,很快就過去了,沒有給學生以思考的時間,表面上看整堂課多媒體量大,學生反映良好,其實由原來的「人灌」改為更高效的「機灌」。在利用多媒體技術時必須給予學生自由、獨立思考的時間2.是「教師為主導地位」還是「學生為主體地位」。上面提到要讓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那是不是就讓學生在計算機上瞎碰瞎撞?是不是每一個概念都要學生自己去建構?教師的演講、解釋、傳授知識是不是都是多餘的?這些問題都是值得研究探討的,在教學中教和學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片面的強調某一方面忽視另一方面都會走入一個極端。一名高素質的教師應具有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熟練運用多媒體工具(網路、電腦)對多媒體資源進行有效的收集、組織、管理、運用,完成與教學的整合,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5. 數字媒體技術、網路教育教學設計區別是什麼啊
數字媒體技術 主要是研究 新的數字信息和媒體技術,比如硬體和軟體;
網路教育教學設計,看這個名字應該是 教育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吧,做網路教學互動和視頻之類的。
6. 如何將新技術新媒體的教學方式融
「興趣是學習之母來」,沒有興趣源是學不好的。因為有興趣,學生就會產生積極的情緒;為滿足好奇心,學生就要看、要聽、要想、要問,思維也被激活。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在成功的體驗中使學生的興趣收到保護和激勵。教師要善於通過各種手段,找准教學的切入口,誘發學生的求知慾。
7. 談談新媒體技術的引入對教育教學產生了哪些影響
新媒體對教育傳播模式構成要素的影響
按照香農—韋弗傳播模式,典型的傳統教育傳播過程包括信源(教師)、編碼(教授)、信道(通道)、解碼(學習)、信宿(學生)、干擾和反饋七個組成要素。新媒體通過對傳播模式構成的各個要素產生影響,進而影響教育傳播過程。1.新媒體對信源(教師)的影響傳統上,教師的工作就是用大量所謂「真實的」知識去「填充」學生的頭腦①。根據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盧因的觀點,在群體傳播的過程中,存在著一些信息的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渠道②。在教育傳播領域,教師即教育傳播過程中的「把關人」,他們將符合特定價值觀的經驗、知識和情感等通過教與學過程傳遞給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被動參與接受教師「把關」知識的過程,因此對教師依賴比較強(見圖2)。新媒體所具有的數字化、網路化特徵改變了學生獲取知識時對教師的依賴。學生和教師具有同等的機會面對知識。有時候學生所接觸的知識教師都不一定熟悉。因此,新媒體時代的教師不再扮演「把關人」的角色,轉而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新媒體促使教師角色發生了轉變(見圖3)。新媒體對教師的影響是巨大的。在過去的十年中誕生了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以適應這種變化,如21世紀技能標准,21世紀的學習、教育技術能力標准(學生、教師),知識建構,基於項目的學習,研究性學習等。21世紀的教師需要在教學實踐中應用這些理念和模式。2.新媒體對信宿(學生)的影響傳統教育中學生被視為等待填充的「容器」,他們會無條件地接受教師認為重要的東西。因此,學生學習通常是被動的和機械的。新媒體技術為個體參與傳播過程提供了一個雙向通道,學生在該過程中既是教學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的發布者。學習者個體因此可以主動參與到教育傳播活動中。情境認知理論認為,學習是通過個體參與實現的,是一個與學習夥伴共同創設(co-constitutive)的過程。該過程的參與者會通過相互之間的合作與溝通而發生改變或轉化①。因為新媒體,使學生與他人一起形成、發展和創造關於某一事物的共同知識和符合情境的個體知識,學生也從一個從被動的知識消費者轉變成為主動的知識創造者。新媒體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教與學活動中。學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時,能夠及時、自由地進行自我表達,與他人(包括教師、專家、同學等)分享觀點,接受他人的判斷、評價,保持與他人的持續對話。在對話與交流過程中,學生可以實現對知識的深層理解。此外,由於新媒體的數字化和互動性特徵,學生可以不受時空限制地獲取各種信息,實現按需學習,及時得到教師指導或學習支架的支持。通過直接嵌入學習資源的互動提示、實時或虛擬的幫助策略模型的引導,學習者可以實現不間斷學習。新媒體對學生的影響可以概括為:支持和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需求、想像力和求知慾;學生在參與式學習過程中將承擔更多學習責任;傳統教學中學生的角色、學習方式等將發生改變。3.新媒體對教育信息的影響教育信息一般指教育內容,包括知識、技能、思想、觀念等。通常情況下,教育信息以多種呈現方式蘊藏在載體中,如教科書、模型、掛圖等。傳統教育中的教學信息具有穩定性、結構化、組織化、專門性等特點,被知識精英所壟斷。獲取知識的途徑需要通過教師教、學生學的單向模式。傳統教育基本上是圍繞教科書上的教育信息進行。而當今社會,知識更新周期變短,對許多學科而言,知識的關聯性和時代性的預期值,已經從幾年和幾十年的周期降低到現在的幾個月和幾年②(P67),剛印到書本上的知識很可能就已經過時。教科書的知識內容一般很難保證及時更新,但是新媒體的應用能夠有效緩解傳統的紙質教材面對知識迅速貶值帶來的挑戰,因為相對於教科書從編撰到出版所需的時間跨度,終端用戶有時只需花費幾分鍾就能製作和傳播信息。新媒體拓展了信息傳播通道,提供了多樣化的信息來源,如數字圖書館、可分析的真實世界數據以及連接其他能夠提供信息、反饋和經驗的人等③(P7),讓人們置身於信息海洋中,可供選擇和獲取信息的范圍變得越來越寬泛。新媒體為信息傳播帶來的這種變化,為信息聯通、重組和再造創造了條件。在新媒體的支持下,學生除了接受課堂上教師講授的知識外,還可以獲取博客、開放式課程、網路資源庫等方面的知識,為學生實現對知識的加工提供了便利,促使信息呈現出活躍的、快速發展的和生成性的等新型特徵。新媒體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改變了教育信息的創造、傳播、分享和利用空間,促使參與者之間實現共同創造,並發展和形成了信息的雙向溝通模式。4.新媒體對教育傳播模式的影響基於講授主義的傳統教學模式是20世紀學校教育的主要模式。而在信息社會里,這種由教師將知識傳遞給學生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個人職業終身發展所需要的知識。學生的學習不僅僅是接受新知識和新觀點,而且是一個持續性的、探索性的和支持性的過程②(P40)。教學的重心從勤奮操練和練習轉向關注學習者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上③(P1)。社會發展需要能夠反映新型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教育傳播模式。新媒體為新型教育傳播模式的構建提供了理想的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新媒體可以促進學生參與教學信息的傳播和反饋過程,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被民主式的平等對話關系所替代,單向、線性的教學過程轉變為互動、非線性教學。在新媒體創設的環境中,教師和學生通過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交流、討論、協商或探究活動,彼此了解和熟悉對方的思想和觀點,共同完成知識的創造和分享。這一過程與現代社會的知識觀一致。由於現代社會中新知識不斷衍生,人們已經難以完全擁有知識產品、並且完好無損地存儲在個體頭腦中,而應該「把它存儲在朋友那裡或技術中」①(P45),當需要的時候才去搜尋和獲取它。通過保持持續的對話關系,在解決問題或者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夠知道「誰會提供幫助」①(P13)。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只有保持對話關系,才能保證教學真正順利、有效地進行。由新媒體所帶來的海量信息通過不同的表徵形式(如文本、視頻、圖片或錄像等),擴充、表現和闡述知識的內部多樣性,實現傳遞思想、觀念、情感、信息和知識的目的,以滿足具有不同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的學生個性發展要求。新媒體支持的教育傳播模式可以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如喜歡多感官通道的學生可以選擇多媒體組合方式呈現教學信息而學習;視覺型學習者可以利用圖片、圖表、錄像、試驗演示的觀察而學習。學生可以在物理的、虛擬的或者混合的多樣化學習環境中進行各種新型學習方式的學習,如基於資源的、基於探究的或者基於項目的學習等。新媒體支持學生提供學習反饋、獲得適應性幫助和支持,有利於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提供及時診斷和指導。因此,基於新媒體的學習能夠有效改善傳統教育中反饋缺乏或者滯後的現象。教師不是簡單地把知識傳遞給學習者,而是針對不同的學習者,設計、管理和維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多維度的學習環境。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幫助者,以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及時得到必要的學習支架或學習補救②。因此,新媒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成為學習的主人。教育傳播模式本質上是動態的、有機的和發展的。作為一個開放系統,教育傳播模式會根據不同的文化、技術和社會環境而發生相應變化。新媒體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改變了教育傳播過程中基本要素內涵及其彼此之間的關系,促使教育的傳播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逐漸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傳播模式轉變(見表1)。
技術通常會伴隨社會的進步而發展。新的技術層出不窮,會對教育造成持續性或者革命性的影響。新媒體的出現讓人們參與到一個更具互動性、以共同體為基礎的世界中,為我們共享經驗和探索知識創造了新的可能性,為變革和創新教育傳播模式注入了新的生機。隨著新媒體的應用,教育傳播模式呈現出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模式逐漸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轉變,並且呈現出互動性、非線性和數字化的特徵。同時,新媒體也讓教育面臨新一輪的挑戰。選擇的多樣性可能會造成學生選擇的無所適從感,並面臨諸多新的問題,包括如何在海量信息中選擇和組織有價值的信息,如何通過新媒體與他人建立、維持各種關系和身份以滿足個體的需要等。教師需要思考在新媒體參與構建的新型教學環境中如何重新定位、如何調整教學策略以便有效地應用新媒體技術。新媒體給教育傳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必將促進教育傳播模式進一步完善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