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開展教育反思
概而言之,教育反思,即教師自覺地以自己的教育實踐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動、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分析和總結。換言之,反思即指教師對自己的行為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剖析、解讀的過程,其本質是一種理論和實踐之間的溝通,它反映一個人對其身心狀況的認知。反思不僅是個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種高尚的精神活動,是精神產品的再生產。它包括引起思維的懷疑、困惑及心智上的困頓,還包括尋找、搜索和探索的活動 , 求得解決疑難、處理困惑的方法。教育反思通常指教師「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統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熊川武《論反思性教學》)。應當說,教育反思是一個內涵相當豐富的概念。它不僅指反思課堂教學行為,也指反思課前的教學計劃與課後的教學評價;它不僅指教師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也指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反思;它不僅指反思總結教師自身的教學行為,也指反思總結其他教師的教學行為。一句話,可以指對所有教學行動的回憶、思考、分析、檢討和評價。教學反思的重點在「思」,既然是「思」,就得有「思路」。教學反思應當如何去拓展思路,這正是教師在開展教學反思、撰寫教學反思總結時感到為難和困惑的地方。二、教育反思的特點教育反思是教師基於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所進行的思考和評判。教育反思不僅僅被視為一種批判性思維活動,還可視為一種寫作的文體,它把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的思考和評判活動記錄下來,成為教師成長發展的忠實記錄和反映,也成為促進教師成長的一種科研範式,相對有關教育行為來看,它具有明顯的獨特之處。(一)教育反思強調以教師自身的真實性為基礎教師進行教育反思既是一種學校本位的研修途徑,更是一種教師本位的教學研究,其研究內容指向研究者自身的生活史。教師通過對自身的教育教學經歷進行回顧和分析,找出困惑和不解,並在此基礎上修正和完善,繼而將之重新付諸行動。與其他科研方式相比,教育反思強調以教師自身的真實性為基礎。正因為這一特點,教育反思可以成為每一位教師的基本研究行為,可以在教師群體中廣泛推廣。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遇到的大量教育教學事件,是教師進行教育反思的源源不斷的素材。由於教育反思的對象是教師親歷親為的事件,教師成為研究的主體,從自己的教育實踐出發,從校園生活出發,從真實教育事實出發,進行一種事實性、情境性和過程性的研究,因而不會出現以往教育研究中教師「失語」或「模仿」的現象;教師有自己能捕捉到的真實的教育科研課題,不會再出現為了應付上級的檢查或某些硬性指標而不得不為之的現象。他們可以從自己的親身教育教學實踐中捕捉靈感,以某一堂課、某一單元的教學或教育中的某一偶發事件,甚至以自己與學生的某一次對話作為教育反思對象,也可以以學生一個學期、數年的成長史或以教師本人的成長歷程為研究對象,用敏銳的眼光去探索這些外顯行為本身,以及行為背後的觀念或價值,從而促進教師本人快速成長。(二)教育反思以探索教師行動意義為目的教育反思是以自己的教育活動為思考對象,以自己為研究工具,進而對自己的行為、決策及其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一種研究範式。它所追求的是對教師行動意義的探索,強調「在教育中,通過教育,為了教育」。在進行教育反思時,教師並不是以專業研究者的身份,而是以教師的職業角色和身份對自己遇到的問題進行研究,也就是做的是自己的研究,研究的是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教育反思把行動與研究和諧地統一在教學過程之中,體現出行動研究的「通過教育」研究教育的特性。教師進行教育反思的動力來自於對高效、優質教育的追求,來自於自我成長的需要,其目的是為了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而不是為了發現或貢獻原理性的知識和體系。(三)教育反思架起教育理論轉化為教學策略的橋梁一般說來,任何一種稱得上科學的教育理論,必定有其實踐的價值,能夠轉化成為學校管理的方法與技術、教師教學的方式與技能、學生學習方式與能力的實踐狀態和操作體系。但是,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教育教學理論似乎並未發生過多大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理論與實踐之間出現阻隔或脫節的現象,通暢的渠道尚未形成。一方面,有些理論工作者熱衷於在象牙塔內製造新的理論與模式;另一方面,一線教師在工作中較多地考慮教學的各個環節的設計,較少思考課堂教育教學事件背後的原因,對教育理論如何運用於教學實踐缺乏認真思考。因為,在他們看來,理論是他人創建的,是高高在上、遠離實踐的「陽春白雪」,對具體的實踐活動是沒有用或用不上的。正因如此,一線教師普遍存在輕視理論學習的現象。現在,提倡教師的教育反思,就是試圖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讓教師在實踐中把教育理論內化為自己的自覺實踐行為。因為,教師的教育反思是一種為改進自己的教育行為而進行的反省、思考和探索,是一種從實踐到理論的研究,即從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或自認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出發,不斷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學習間接經驗的基礎上,將普遍性的知識真正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經驗和理論,從而實現自身行為的改進和提高。有關研究表明:通過寫反思日記, 18 5 %的教師提高了自身的理論水平,「能夠深入思考教學中的理論問題,使自己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從而提高理論水平」;「從大的方面來說,是促使自己形成一種大教育觀,站在理論的層面去看待教學活動,從而跳出了『小我』,著眼『大我』,使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第二節教育反思的時代價值一、教育反思在新課程實施中的意義新課程背景下對教師提出了新要求,因此,教師轉變自身定位必須認識到以下幾點:(一)教師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在新課程實施中,教師的基本作用是創造出一種有利於學生學習的情境,積極地旁觀,給予心理上的支持,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教師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應當明確自己的行為並不是一次性整體完成,而是一個不斷生成的過程。在調控課堂的時候,尊重學情,調控教學非一日之功,沒有豐富的課堂實踐經驗,常常會被個別學生牽制,偏離討論的主題,耽誤了時間,弄巧成拙。課後及時反思,交流課堂感受,分享教學成功的喜悅和尋找失敗的解決辦法,對提高教師反思能力,磨練高超的教學能力尤為重要。(二)教師是教育的研究者隨著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彈性加大,教材教參給教師留有的餘地也加大了,使教師參與教學實踐更具個人色彩。有個性的老師一定能培養出個性張揚的學生,有創新的老師一定能開啟學生的智慧。教師的創造性勞動使課堂生動起來,快樂起來,自己也不斷成長、提高。如果不具備挖掘教材潛在內容的能力,不具備開發新課程的能力,不具備課程整合的能力,不懂學生的興趣和需要,不切實際地設定教學目標,勉為其難,學生是很難配合默契的。因此教師課前的准備不僅要充分,更應該適合。要通過個人反思、年級組老師共同討論、研究,提出最貼切的改進意見。(三)教師必須認真反思傳統與現代教學方法的結合過去在條件艱苦的時候,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掛圖,加上老教師的精彩講解,學生「學會」了就行了。但是,學校教育的滯後性使這些傳統教育下的「高才生」很難適應社會,出現「高分低能」現象,遭到教育學家的批判,也刺痛了教師的責任心。現在是網路時代,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眾多,但是多則惑,教師必須反思應該如何教學生「會學」。知識模塊教學的提出,打破了傳統教學的系統性,注重思維的培養,尊重學生表達自己的獨到觀點,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唯一性,筆試的開放性試題比較客觀地考查了中上等學生的水平,這是令人欣喜的。但是隨著 「雙基」訓練的時間縮短,我們也發現有些具有聰明頭腦的孩子卻成為「別字大王」,動筆的時候心浮氣躁,筆跡毛毛糙糙,導致自己犯不該犯的錯誤,缺乏嚴謹的態度,不刻苦,自尊心過強而耐挫力很差。「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方法的知識」,但是光有方法卻不能有效運用,就會像龜兔賽跑一樣,半途而廢的兔子失敗,堅持不懈的烏龜獲得勝利。傳統教學方法強調的「學海無涯苦作舟」並不是一無是處!它使學生能通過學習,增長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良好的性格品質,所以無論對我們傳統的還是現代的教學方法都應該採取「拿來主義」,為我所用。教師反思主要是一種個人的內省行為,需要個人的自覺、自為。當這種自覺、自為成為一種行為習慣後,不需要從外部施加影響,就能使一種理想的行為得以持續。反思性教學促使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邊學習、邊實踐、邊反思,自己對自己的成長和發展負責,形成一種教師可終身持續的發展過程,這是新課程實施的必然要求。二、教育反思在教師成長中的作用反思是教師理解、評價教學實踐的一種手段,是對教什麼和如何教的問題進行理性的和具有倫理性的選擇,是對經驗的重新組織和重新建構。「吾日三省吾身」,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教師為了實現有效的教學,課前都要對一節課進行精心「預設」,但在課堂實施時會出現多種結果:第一,事先的預設比較順利地「生成」了;第二,由於引導不得法,出現「預設未生成」的尷尬局面;第三,雖然教學出現了「意外」,但教師通過巧妙引導,獲得了「非預設生成」的意外收獲。如果教師課後能對這些結果和過程及時進行記錄、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就能對隱藏在教學行為背後的教學理念獲得規律性認識,從而提高教學的自我監控能力。長此以往,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會不斷提高,後續教學行為會越來越合理,學生的「主動生成」會不斷地取代「被動接受」,教師的研究意識和能力會不斷地得到提升。美國學者波斯納( G. J. Posner )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為產生影響。他十分簡潔地提出了教師成長的規律:「經驗 + 反思 = 成長」。具體來說,教育反思在教師成長中的作用表現在:(一)問題意識的培養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許多教師由於缺乏問題意識,常常發出沒有課題可研究的感嘆。於是,有些學校科研貪大求全、標新立異、課題至上,致使口號理念滿天飛,而教學現場所存在的實際問題無法進入科研課題,科研的本真目的受到扭曲。因此,要想達到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的目的,中小學校開展教育科研必須從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實際出發,讓教師在自己的親身實踐中生發出問題意識,通過研究日常教學中存在的困惑和疑難,為教學實踐掃除障礙,並提升自己的科研素養。一篇高質量的教育反思,首先要選擇好切入點。而切入點就是在稍縱即逝的現象中捕捉問題。因此,教師在進行教育反思活動時,首先要學會做一個有心人,經常琢磨,學會在貌似沒有問題之處發現問題,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例如:在教育教學過後,教師需要靜下心來思考:教學目標是否符合新課程的三維目標要求 ? 課堂中是否關注了每一位學生 ? 學生是否在進行高效、優質的學習 ? 在教學中還存在什麼問題 ? 怎樣去解決這些問題 ? 或許,教師剛開始寫反思日記時,是強迫自己進行的,但經過了一段時間後,就會慢慢增強對問題的敏銳性,善於發現問題,形成良好的問題意識。(二)批判性思維習慣的養成英國著名課程論專家 L. 斯騰豪斯( L. Stenhouse )曾明確地指出:「沒有教師的發展就沒有教育的發展,而且發展的最好手段不是通過明晰目的,而是通過批評實踐。」教師作為研究者,其批判性思維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在我國,大多教師習慣於專家怎麼說自己就怎麼想,領導怎麼安排自己就怎麼做,缺乏批判性的思考。這種狀況不僅阻礙新課程的推進,而且不利於教師自身的專業化發展。作為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有效載體,教育反思雖然始於某一現象或問題,但並不只是就事論事的思維活動。它要求教師以研究主體的眼光審視教學過程,不能一味地認同他人的觀點和認識,要徹底擺脫指令性課程範式下,作為課程依附者和消極執行者的被動角色。同時,作為研究的教育反思,它具有持續性、不間斷性、批判性和系統性的特點;它讓教師在實踐中能夠養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討論問題」的思維習慣,使教師批判和研究的意識貫穿到日常具體的教學工作中。通過反思,教師形成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提升自己理性分析問題的能力,實現由「經驗型」向「研究型」、「學術型」和「創造型」角色的轉換。(三)教學實踐合理性的追求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是學校教育的永恆主題,教師對自身教學實踐合理性的追求亦永無止境。這種不懈追求的本質是教師對自身實踐的不斷探索、超越和創新,它離不開教學反思。尤其是在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學理念的變化、學生學習行為的變革、教學模式的重構、課程資源的優化組合,以及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教學評價的多元化等,都使每個學校和教師面臨許多新問題。這些新問題也使得一線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困難重重,步履艱難。因此,研究教育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探索教育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在當前尤其重要。教育反思是傳統教研方式的創新,是形成研究型教師的必經之路。它以教育教學實踐中產生的問題為反思對象,通過前瞻性、監控性、批判性的反思來剖析、矯正和完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合理的行為和理念,不斷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的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學智慧和教學認識。因此,教育反思特別是反思性的教學實踐與教師的專業化有著密切的關系。教育反思能讓教師學會發現問題、分析探討問題、解決處理問題的方法;引領教師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養成自己的問題意識、批判性思維習慣,培養教師綜合的教育智慧和能力;提供教師專業化成長的空間,讓教師成為教育的思想者、研究者、實踐者和創造者。教育反思作為一種旨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科研範式,能夠解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行為問題,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增強自信心,消除職業倦怠感,從而形成教育的可持續發展。第三節教育反思的內容與策略一、教育反思的內容教育教學反思的內容是什麼 ? 如何寫好教育教學反思 ? 簡單地說,教育教學反思就是研究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在教中學,在學中教。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記錄和思考。(一)記錄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優點記錄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優點就是記得意之處,記課堂上感覺特好的成功點,包括:教學中引起師生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上一些精彩的「鏡頭」,如師生對答、學生爭論、智慧碰撞、情感交融等高潮和亮點;教學思想方法和教學原則運用的感觸;教法改革和臨時應變的教學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改進和創造性處理;教育教學中突出重點、分散難點的方法;達到預期的教育教學目標,引起教與學共振效應的途徑;設計合理,條理分明的板書;課堂教學中臨時出現的問題以及處理得當的具體措施;先進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中的滲透與應用;教育學、心理學原理在課堂中應用的感悟;教學方法的革新;學法指導的技巧等。只有詳盡地記錄這些優點,才能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借鑒使用,並不斷總結、改善,推舊出新,教育教學才能接近完美。學生通過「猜一猜」、「算一算」、「看一看」等一系列數學活動,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計算、自己發現、自己概括,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較好地突破了判斷閏年的方法這一教學難點,學生在活動中產生了深刻的體驗,從而牢固地建構了判斷閏年的好辦法。從這一教學實踐中,我深刻理解了「心中悟出始知深」,學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數學知識,就必須用內心的創造與體驗來學習數學,課堂教學在本質上是一個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主動參與、自動發現與探索、獨立思考和不斷創新的過程,而不是去簡單、被動地接受教師和教材提供的現成的觀點和結論,這也誠如古羅馬教育家普魯塔克所說,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因此,在今後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將努力引導學生在主動地探究、建構地學習中,親歷探究過程,體驗數學的學習樂趣,讓學生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使他們感受數學課堂教學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從而真正使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二)寫教育教學中不足、失敗之處寫教育教學中不足、失敗之處就是記失誤之處,側重於審視自己課堂教學的失誤,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對策。如問題情境的創設有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學習活動的組織是否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有沒有流於形式,有沒有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學生學習的興趣是否濃厚等。可以是大的問題,也可以是小的問題。教師通過反思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以後教學時應吸取的教訓,同時找到針對問題的解決辦法和教學的新思路,寫出改進的策略和「二度設計」的新方案。即使一個教學經驗豐富,課堂教學近乎完美的教師,在一節課的某些環節上還是會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和敗筆之處。能認真冷靜地對整個教學過程加以剖析,回顧、探究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略,對今後的再教學積累深層次經驗,無疑會有錦上添花之妙用。 教育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項崇高的事業。時代在發展,我們應努力加強教育教學研究,積極反思與實踐,及時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探索,與時俱進。(三)記錄整理學生的創新思維記錄整理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是記錄學生的見解。常言道,教學相長,學生的一些獨到見解猶如智慧的火花在閃爍,不僅對其他學生有啟發,對我們教師教學也有開拓思維的良好作用。如課堂上學生的獨特見解、精彩回答、對文本的獨特理解、源於學生精神世界的獨特感受,都是豐富、可貴的課程資源,也都是教師可利用的寶貴教學資料。對於新課程要有新理念。我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直強調「以人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在這個理念的引領下,學生總會有「創新的靈光」顯現,教師應該適時肯定他們的獨特見解,進一步推廣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用激勵的方式、方法促進其發散性思維的形成。這些獨到的見解可以對課堂教學進行補充和完善,也可以拓寬教師的視野,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反思]課堂是一個創造奇跡的神奇地方,學生在學習,教師也在學習,兩者是相互的。興趣是點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難的一種內在的心理因素,是學習知識的動力。學生對他所學的東西一旦有了興趣,就會不知疲倦,越學越愛學。但是興趣的產生和強化都離不開我們教師的培養和激發,因此,在以後的課上我不僅要注重學生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還要關注學生活生生的生活和他們的內心世界。另外在教學中,要精心設計適合全體學生參與的多層次、多形式的教學活動,使他們都有機會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並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收獲。要對學生的基礎、能力、個性等進行深入了解,在制定教學目標和設計教學活動時考慮學生的差異,分出不同的層次,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要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使他們樹立自信心,獲得成就感,使每個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都有所發展。我想一節課關鍵是學生能夠學到多少,以及學生是否能夠探尋到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身上的力量是無窮的,而這種力量能否展現出來,「機會」是很重要的。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通過自我感悟、自我體驗培養和發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就是引導、幫助學生 , 提高學生這種自我感悟的能力。因此教師要給他們機會:發言的機會、思考的機會、探索的機會……千萬不要小瞧了他們!在課堂上更要給他們求知的機會,充分挖掘教材,加大語言輸入量,我想,他們會把握機會的。同樣,教師更要把握機會,發掘課堂上的精髓。學生的力量、教師的力量,會聚在一起,力大無窮!(四)記錄課堂中的突發事件和記錄學生的問題和建議學生在學習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也必然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些是個別的,有些是普遍的,也有一些是教師意想不到的,還有一些是富有創新性的,可能教師一時都難以解答。這些問題應及時記錄下來,以便在以後的教學中對症下葯,實施補救措施。一方面可以豐富自己的教學思維和教學經驗,另一方面也能提高自身的教研水平。同時,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本著教學民主的精神,對學生的教學建議也應該做必要的記載。課堂中,師生、生生互動導致一些突發事件,在尋找解決的方法時,偶然出現的瞬間靈感(即使是不能成功解決的方法)也要及時記錄,利用課後深刻反思,否則就會不了了之,教學思路就得不到拓展。 [反思]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民主、平等的師生觀念在我們多數教師的心中已經牢固地樹立起來了。但是,何時我們想到過幫助學生樹立這樣的觀念呢?我們所理解的民主與平等,學生是怎樣認識的呢?由此我認識到真正的民主與平等一定是在師生的交流與合作中體現的。有時我們會自認為對待學生的方式是民主的,但是如果我們的教學不能激發起學生平等交流的慾望,學生依然是被壓抑的,他們享受不到平等交流的快樂。對教學過程而言,交流與合作意味著人人參與(包括教師的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它不僅是一種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民主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流與合作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達、創造潛能的發掘;對教師而言,交流與合作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單向地輸出,而是雙向交流的過程。交流與合作意味著教師角色的根本轉換: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成長的促進者。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與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的目的。同時,我也認識到,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我們又不能被它束縛。教學活動是一種生命活動,它不同於工廠生產產品,囿於教學設計只會窒息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我們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細致安排一節課的每一分鍾,這種「程序化」的教學活動囿於固定、狹窄的認知主義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而不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前蘇聯教學論專家斯卡特金曾指出:「我們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邏輯性的教學過程,但它給積極情感的食糧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學生的苦惱、恐懼和別的消極感受,阻止他們全力以赴地去學習。」因此,嚴格按照精心設計的教學過程而進行的教學,是以教材、學科為本位而非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位的體現。(五)課後重寫「教學設計」課後,應回顧一節課的全部進程,思考本節課探索出哪些教學規律;教法、學法上有何創新;啟發學生思維有何新招;重點及難點的突破與分散是否得當;課堂訓練設置是否有層次感、有梯度;教學是否面向全體學生;知識點是否通過遷移訓練得到強化等。再次梳理之後進行必要的分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本節內容時應該如何去做,寫出新的教學設計,把自己的教學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境界與高度。 [反思]這節口語交際課上得很成功,課堂上老師熱情洋溢、巧妙點撥,學生激情四射、妙語如珠,課堂智慧自然生成。1 注意營造交際的氛圍,創設交際的情境由於交際的話題和同學喜歡看的書緊密聯系,交際的對象是朝夕相處的同學和夥伴,交際的潛在誘因是能模仿楊紅櫻小說中的馬小跳,所以,學生有說的願望,也有說的基礎。2 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導向作用時下,全國各地中小學生狂熱地迷上了 楊紅櫻女士的作品,說實在的,她的作品貼近孩子們(特別是小學生)的生活,用他們的口吻說話,按他們的思維方式做事,沒有一絲一毫的說教成分,讀 楊女士的作品讓人開心,讓人放鬆。於是不少學生開始模仿「馬小跳」、「壞小子」,讓現實生活中的老師們感到頭痛。我根據現階段學生讀書的情況和他們課間的表現,設計了這堂口語交際課,告訴學生小說中的人物和情節不要盲目模仿,否則會鬧笑話或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3 師生關系和諧、融洽,老師引導自然,學生說得生動課堂教學過程是建立在師生之間相互理解、信任和尊重的基礎之上的,體現了平等交流、對話的過程。唯一的缺憾是學生的表演太隨心所欲,個別小組的表演成了模仿秀,如果課前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課堂效果會更好。二、教育反思的策略目前,教育改革者(包括課程教學改革)普遍認同的兩個觀點:一是教師是改革的關鍵,二是改革最終落腳點在課堂上。無數研究表明,眾多優秀教師的成長無一例外地顯示,在「課堂實踐」中「學會教學」是他們獲得發展的重要歷程。教師教學能力是在實踐中逐漸提高的,新的教育觀念也只有在教育教學實踐探索中逐步確立。「教師成長 = 經驗 + 反思」的公式體現了教師的成長過程應該是一個總結經驗、捕捉問題、反思實踐的過程。學校領導,每學期除要求教師完成教學任務之外,還要求每位教師及時撰寫教學總結、進行教學反思,也正是基於這種思考,以教學反思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通過實踐,我們認為,課堂教學反思的策略可以從教學環節、教學行為、教學問題和教學評價四方面進行思考。(一)教學四大環節反思策略我們通常將教學環節分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四大方面,通常的課堂教學評價也是從這四個方面進行思考的。1 教學目
❷ 如何寫好工作總結:寫作特點、種類及寫作注意事項
一、總結概論 總結是對已經做過的工作進行理性的思考。它要回顧的是過去做了些什麼,如何做的,做得怎麼樣。總結與計劃是相輔相成的,要以計劃為依據,訂計劃總是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其間有一條規律,就是:計劃——實踐——總結——再計劃——再實踐——再總結。 一、總結有如下特點: 1、工作總結要求人們對以往做過的工作進行冷靜的反思。通過反思,提高認識,獲得經驗,為進一步做好工作打下思想基礎。 2、強調科學性。總結經驗不能就事論事,「跟著感覺走」。而要就事論理,辯證分析,力求得出科學結論,這樣才能促進工作的轉化。 3、表述上敘議結合,有評有論。工作總結除了敘述、說明外,還要議論,通過典型材料的介紹及分析評議,闡明作者的觀點,使經驗教訓條理化、理論化,避免空洞無物和堆砌材料兩種偏向。 二、工作總結的種類: 1、按總結的時間分,有年度總結、半年總結、季度總結。進行某項重大任務時,還要分期總結或叫階段總結。 2、按總結的范圍分,有單位總結、個人總結、綜合性總結、專題總結等。 3、按總結的性質分,有工作、生產、教學、科研總結等。 二、總結撰寫前的准備 有人說過:要總結寫得好,必須總結作得好;要總結作得好,必須工作做得好,立場觀點對頭。這應該是寫總結的經驗之談。好的總結是在做好總結工作的基礎上寫出來的,更是人民群眾在實際中干出來的。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單位幹得不怎麼樣,但總結時卻「噴香水」,這對本單位的工作失去實際意義,不應該提倡。也有的單位工作有成績卻形成不了典型經驗,這種情況說明總結工作沒做好。上述兩種情況都是應該避免的。搞好總結,是企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增強幹部、職工凝聚力的一種重要手段,需要認真對待。 總結究竟應該怎樣做呢?從總體上說要發動群眾,自下而上做總結。工作是群眾做的,總結也應該由他們來做。不應撇開群眾湊集政績,絞盡腦汁製作觀點。總結過程中能量化的要量化,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結合起來考察,從客觀事實出發,防止感情用事,以免總結流於形式。 此外,寫好總結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1、重視調查研究,熟悉情況 總結的對象是過去做過的工作或完成的某項任務,進行總結時,要通過調查研究,努力掌握全面情況和了解整個工作過程,只有這樣,才能進行全面總結,避免以偏概全。 2、熱愛本職工作,熟悉業務 熱愛本職工作,事業心強,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也是搞好總結的基礎。寫總結涉及本職業務,如果對業務不熟悉,就難免言不及義。 3、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 總結是對以往工作的評價,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就像陳雲同志所說的那樣,「是成績就寫成績,是錯誤就寫錯誤;是大錯誤就寫大錯誤,是小錯誤就寫小錯誤」。這樣才能有益於現在,有益於將來。誇大成績,報喜不報憂,違反作總結的目的,是應該摒棄的。 4、重點在出經驗,找規律 總結的最終目的是得出經驗,吸取教訓,找出做好工作的規律。因此,總結不能停留在表面現象的認識和客觀事例的羅列上,必須從實踐中歸納出規律性的結論來。 三、總結的寫法 一、工作總結的結構形式及其內容 年終總結(含綜合性總結)或專題總結,其標題通常採用兩種寫法,一種是發文單位名稱+時間+文種,如《銅仁地區煙草專賣局2004年工作總結》;另一種是採用新聞標題的形式,如松桃縣大興訪送部的卷煙零售戶誠信等級管理專題總結:《客戶爭等級,誠信穩銷量》。 正文一般分為如下三部分表述: 1、情況回顧 這是總結的開頭部分,叫前言或小引,用來交代總結的緣由,或對總結的內容、范圍、目的作限定,對所做的工作或過程作扼要的概述、評估。這部分文字篇幅不宜過長,只作概括說明,不展開分析、評議。 2、經驗體會 這部分是總結的主體,在第一部分概述情況之後展開分述。有的用小標題分別闡明成績與問題、做法與體會或者成績與缺點。如果不是這樣,就無法讓人抓住要領。專題性的總結,也可以提煉出幾條經驗,以起到醒目、明了。 運用這種方法要注意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各部分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有密切的內在聯系,使之形成合力,共同說明基本經驗。 3、今後打算 這是總結的結尾部分。它是在上一部分總結出經驗教訓之後,根據已經取得的成績和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提出今後的設法、打算,成為新一年制訂計劃的依據。內容包括應如何發揚成績,克服存在問題及明確今後的努力方向。也可以展望未來,得出新的奮斗目標。 二、工作總結文字表述的要求 1、要善於抓重點 總結涉及本單位工作的方方面面,但不能不分主次、輕重、面面俱到,而必須抓住重點。什麼是重點?是指工作中取得的主要經驗,或發現的主要問題,或探索出來的客觀規律。不要分散筆墨,兼收並蓄。現在有些總結越寫越長,固然有的是執筆人怕掛一漏萬,但出有的是領導同志怕自己所抓的工作沒寫上幾筆就沒有成績等等,造成總結內容龐雜,中心不突出。 2、要寫得有特色 特色,是區別他事物的屬性。單位不同,成績各異。同一個單位今年的總結與往年也應該不同。現在一些總結讀後總覺有雷同感。有些單位的總結幾年一貫制,內容差不多,只是換了某些數字。這樣的總結,缺少實用價值。陳雲同志在50年代就強調:總結經驗是提高自己的重要方法。任何單位或個人在開展工作時都有自己一套不同於別人的方法,經驗體會也各有不同。寫總結時,在充分佔有材料基礎上,要認真分析、比較,找了重點,不要停留在一般化上。 3、要注意觀點與材料統一 總結中的經驗體會是從實際工作中,也就是從大量事實材料中提煉出來的。經驗體會一旦形成,又要選擇必要的材料予以說明,經驗體會才能「立」起來,具有實用價值。這就是觀點與材料的統一。但常見一些經驗總結往往不注意這一點,如同毛澤東同志批評的那樣,「把材料和觀點割斷,講材料的時候沒有觀點,講觀點的時候沒有材料,材料和觀點互不聯系」,這就不好。 4、語言要准確、簡明 總結的文字要做到判斷明確,就必須用詞准確,用例確鑿,評斷不含糊。簡明則是要求在闡述觀點時,做到概括與具體相結合,要言不煩,切忌籠統、累贅,做到文字朴實,簡潔明了。我們猜您可能喜歡以下文章:
❸ 膠體和溶液應該是屬於在液體作分散劑的條件下的 為什麼空氣是溶液 霧是膠體
膠體有氣溶膠,液溶膠和固溶膠,不是只有液體的。就是補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