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兒園小班科學泡泡都是圓嗎教學反思
對。 因為體積相同時,球體的表面積最小
2. 中班教案《泡泡變變變》反思
本次活動的目標是感受點卡的不同排列形式,會用接數的方法正確目測7以內的專數群。孩子們對於數數是比屬較熟悉的,所以他們覺得肯定很簡單,以至於在活動一開始有點「輕視」的感覺,都說:「我早就會數數了」、「太簡單了」。直到我出示不同排序方式的點卡,剛才說太簡單的孩子就開始有一些為難的表情出現了。整個活動看似簡單,但其實是有一定難度的。
3. 中班語言巧嘴巴教學反思
中班語言《有趣的嘴巴》教案與反思
活動目的:
1、通過活動,使幼兒了解自己嘴巴的用處,懂得愛護自己的嘴巴,並學會講究衛生的良好習慣。
2、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懂得分析在日常生活中什麼東西可以做。什麼東西不可以做。
活動准備:
1、吹的(氣球、風車、吹泡泡用具、小口琴和小喇叭等)。
2、唱的(話筒、錄音機等)。
3、吃的(糖果、食品等)
4、一些物品的圖片、記錄表人手一張。
活動過程:
一、猜猜哪裡發出的聲音?
1、請幼兒閉上眼睛,老師輕輕唱歌。
2、問幼兒聽到了什麼?是從哪裡發出的聲音?
二、幼兒談論嘴巴的用處。
1、小朋友,你們的嘴巴有什麼用處呢?
2、幼兒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用語言表達出來。
三、幼兒遊玩:「小嘴巴樂園」。
1、教師:「今天,天線寶寶的小嘴巴樂園開張了,他們邀請我們小朋友去遊玩,你們開心嗎?」
2、引導幼兒去嘴巴樂園遊玩,嘴巴樂園里有音樂屋、食品屋和玩具屋,幼兒可以自由地去各個屋遊玩,嘗試用自己的嘴巴進行游戲。
3、幼兒游戲後,教師提問題讓幼兒回答。
(1)、誰能告訴我你去了哪些地方遊玩?你是怎樣玩的?(幼兒可以邊示範邊回答)。
(2)、你還看到別人用嘴巴干什麼?
4、教師小結:我們的嘴巴真有趣,又能吃來又能說,又能唱來又能吹,所以我們要愛護它。
四、請幼兒進行記錄
1、請幼兒根據記錄表中的內容自己進行判斷、記錄。
2、幼兒討論記錄結果:什麼東西不能放進嘴巴里?
3、小結:教育幼兒要愛護自己的嘴巴,嘴巴是我們人身體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好好愛護它,如果把嘴巴傷害了,人就會很痛苦。
(1)、壞蘋果、發霉的食品、臟的東西都不能吃,吃了就會生病,使人難受。
(2)、尖、利的東西不能放進嘴巴里,這樣就會把嘴巴戳破的。
(3)、不能把手指放進嘴巴里,這樣不衛生。
反思:
《有趣的嘴巴》是一節語言活動,在這節課中主要讓幼兒通過猜猜,看看,學學中認識"吃""唱""喝""吹"這四個漢字.本次活動的目標從幼兒的情感,態度,技能三方面制定,符合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並且在活動中幼兒基本能達到活動前預定的目標.在第一個環節中。
讓幼兒通過嘴巴聯想到漢字"口",設疑激趣,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我班很多小朋友都積極地開動腦筋,回答的答案也有很多,當老師揭曉答案的時候, 小朋友都有一種很好奇的感覺,第一步的鋪設成功了,在第二個環節,介紹各個漢字的時候,教師先把小朋友不認識的"吃"字先出示,小朋友都紛紛想認識這個漢字,都在猜測這是一個什麼字,而當教師做出動作的時候,小朋友都明白了,原來老師做的動作就是這個字的意思,而小朋友通過看圖片,進一步認識了及鞏固了" 吃"字.在認識"吃"字以後,教師又加強了難度讓幼兒用一個"吃"字說一句完整的話,從剛進小班,我就訓練幼兒學說完整的話,培養幼兒的說話能力,而從這次幼兒的表達能力來看,小朋友進步了不少.最重要的就是讓小朋友知道,教師做的動作跟剛開始出示的嘴巴是離不開關系的,口字旁的字都跟嘴巴有關的,在做游戲的時候,小朋友也表現得非常的興奮,教師出示漢字,小朋友作出相應的動作,鞏固認識了這四個字,在小朋友做練習的時候,這也是讓幼兒展現自己掌握知識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上本節課的時候也發現了一點問題,在剛開始的時候,准備的教具沒分發就剛開始上課了,課前准備不夠充分,有幾個幼兒在上課的時候注意力沒有集中在做小動作關注度不夠,教師在提問的時候,問題提的不夠精練需要加強,幼兒在學的時候,教師沒有特別叫出來示範,也可以跟全體幼兒一起做做,增強幼兒的興趣.
4. 中班科學它能吹出泡泡嗎教學反思
今天我組織孩子們進行了一次科學探索——《它能吹出泡泡嗎》,通過這次活動,我和孩子們共同探索、發現了很多奇妙的事情。
我提前用茶葉水、洗潔劑、白砂糖調出了泡泡液,又自製了各種吹泡泡工具:鐵絲圈、竹筒、吸管、毛根圈等,孩子們看到我帶來的各式吹泡工具都爭著要試試,所以整個活動孩子們參與地積極性很高。通過各環節的嘗試、探索孩子們發現我准備的吹泡工具中有些能吹出泡泡有些則不能。最終得出結論:有洞且兩頭相通的工具才能吹出泡泡。活動最後一個環節我讓孩子們動手,給一些不能吹出泡泡的材料進行改造,變得能吹。孩子們都積極動手嘗試,想出了各種好辦法,獲得了成功的體驗。例如:將紙條捲起來、將吸管里堵的紙團捅出、將毛根捲曲等等。
但任何一次活動都不可能達到完美,這次活動仍存在不足不處:
1、自製泡泡水效果不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們的探索
結果。
2、記錄表的使用方式可再靈活一些,本次活動我製作了一張大表格掛於黑板供大家一起使用,其實可以嘗試讓幼兒人手一張,自己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
3、在孩子們探索環節我也做到了和孩子們共同探索並探討,但對個別照顧還不夠到位。
整個活動孩子們都很投入,看到孩子們臉上露出的喜悅深情,我更開心。吹泡泡活動結束時,孩子們還不捨得放下手中的工具,科學活動太有吸引力了。以後我會組織更多有趣的活動,讓孩子們在「玩中學」,我也將不斷提高自身教學能力,爭取做得更好!
5. 怎樣寫教學的的案例與教學反思.ppt
教學反思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的自我察覺水平來推動教師專業成長、改善教師教學行為、促進教師能力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徑。筆者認為教學反思是一個現狀描述――發現問題――原因分析――理論支撐――得出策略的思考過程。也就是說,教學反思是用隨筆的形式記下教學過程中的成敗得失並分析原因,研究改進措施,進而不斷提高自身教育教學水平的過程。一、情景再現――寫得與失教學活動結束後,教師在寫教學反思時,不管得失成敗,都應真實地再現當時的情景,將其記錄在案。活動中教師可能因為一個可愛的頭飾而讓幼兒對故事產生濃厚的興趣,可能因為自己一個輕輕的撫摸而讓一個愛動的幼兒安靜下來,也可能因為自己的一句質問而讓幼兒慌亂不已。不管是什麼情景都該實話實說,以便自己在日後工作中遇到類似問題時能有「本」可參。案例一:對體育活動「吹泡泡」的反思因為場地的原因,戶外活動最難控制。在准備體育活動「吹泡泡」時,我仔細思考了一番。但我還是沒有想到戶外活動時會那麼亂,一會兒是孩子們的手鬆開了,一會兒是孩子們興奮地跪倒在地上,我一遍遍地指導他們拉好手,聽指令,但最後還是沒有能達到教學目的。我想是我提的要求不太清晰,在這種情況下應該首先讓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必須先「拉好手」才可以進行下面的活動。這是一位新教師的教學反思,雖然在活動前她做了很多准備,但活動效果卻不是她原本所想的。她在活動中也發現了問題,但沒有找到正確的解決途徑。不過她在失敗中,反思總結出了「穩定孩子的情緒」是進行活動的前提,真實地反映了自己內心的想法。二、原因分析――寫真與偽新教師在遇到復雜的教學情景時容易產生焦慮,在分析原因時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更談不上採取有效的策略進行調整。一些教師在描述現象時容易陶醉於自我表現,出現問題時就歸結為教材太難、幼兒的常規太差、幼兒的發展水平存在差異等。還有一些教師雖能發現一些因果關系,但並不能進一步揭示本質的聯系。我們在分析原因時要去偽存真,真正從自身找原因,努力尋找解決策略。案例二:對撕貼「一盆水果」活動的反思撕貼「一盆水果」的活動,是讓幼兒學會用正確的方法撕貼出秋天的水果,想不到孩子們非常樂於撕貼,而且他們撕貼的效果也都很好,以至於孩子們還在興頭上,撕紙已經沒有了。看來我是低估了他們的能力與興趣,以後再遇到類似的情況一定要多准備活動材料。當然這次活動之所以這樣成功,離不開徐老師提醒的功勞――孩子的手小,所以操作材料要小,便於孩子的手能握住紙頭。這是一個新教師的教學反思,活動後她發現原來孩子們的興趣是那麼濃厚,活動進行得那麼順利,這是她沒有料想到的,以致在活動中出現了一個大問題――活動材料提供得不夠。通過反思,她從自身找原因,知道活動的成功歸結於材料的提供,既要符合幼兒身心特點,也要有一定的數量,以保證每個幼兒活動的需要。三、及時反饋――寫教師與幼兒教學過程是師幼對話、互動的過程。因此,活動結束後教師應及時反饋,對師幼雙方的表現與活動的質量作辯證的分析,以幫助教師在日後備課、上課時能全面把握師幼的情況。有些教師活動不成功就歸結於孩子們沒配合好,卻不考慮自己的活動設計是否符合幼兒的需要和興趣,自己提供的材料幼兒是否喜歡嗎?自己的提問幼兒是否明白。總之,教師更應從自己身上尋找突破口。案例三:對美術活動「一道彩虹」的反思在美術活動「一道彩虹」的幼兒作畫時間,皓皓小朋友揮起大筆畫了幾道色彩斑斕的線條,畫面上線條清晰、色彩干凈,我滿意地看了一眼他的作品,便轉身指導其他幼兒。當我再次走到他面前時,畫面上有一大半已變得又臟又模糊,而他正舉著用來擦水的抹布用力地擦著僅存的一小塊「干凈的彩虹」。我沒有阻止他,一是我的阻止已來不及,二是我來不及想清該不該阻止他,我索性站在他身後繼續觀察。這時整個畫面已完成,色彩的混合使得畫面有一種朦朧、柔和的感覺,還泛著一種灰色調。皓皓顯然對他的傑作很滿意,又跑到放紙張的櫃子前抽取了一張新的畫紙,如法炮製了一張「朦朧畫」。就這樣,他迅速地一連完成了四幅作品,如果我不示意他活動已結束,他大概還會這樣畫下去。活動結束後,我將皓皓小朋友的作畫方式介紹給其他的幼兒,同時在美工角嘗試著投放一些非常規的作畫工具,讓更多的幼兒探索他們喜歡的作畫方式,體驗不同方式帶來的不同的視覺效果。這是一個老教師的教學反思,教師以一個觀察者的身份,給幼兒充分探索的時間,耐心地等待幼兒的表現,給幼兒創設了一個安全、和諧的探究氛圍。四、整體把握――寫特色與亮點一個活動至少有一個亮點就夠了,教師在教學反思中就可以把亮點扼要地記下來,寫下該活動的特點,以便日後有重點有選擇地採用教法,設計教學程序,做到一課一特色,課課有特色。久而久之,有利於形成教師個性化的教學特色。案例四:對學習活動「卷爆竹」的反思根據小班幼兒直覺行動思維的特點,我選擇了讓幼兒在「卷爆竹」的操作活動中嘗試新材料,和同伴一起
6. 如何上好一節課的教學反思
1.課的結構抄.2.重點與難點的突破3.板書及教學媒體的運用.4.課堂氣氛
第二,關注學生的學.對於學生的學習活動,新教師應該關註:學生是否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學習活動中學生經常做出怎樣的情緒反應?學生是否樂於參與思考、討論、爭辯、動手操作?是否經常積極主動地提出疑問學生活動(或練習)的時間是否充裕得當?學生自學習慣、讀書習慣、書寫習慣、學習方法是否養成?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
在聽課時,新教師應該把自己定位為以下兩種角色:
1.審美者.新教師在聽課時的最佳角色應該是審美者而不是批評家,要多學習老教師的長處與閃光點,為我所用.
2.參與者.新教師在聽課時應把自己定位為教學活動中的參與者、組織者,而不是旁觀者.只有有備而聽,而且從思想上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並盡可能以學生的身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才能獲取第一手材料,從而為自己上好每一堂課奠定好基礎.
7. 幼兒教師怎樣寫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的自我察覺水平來推動教師專業成長,改善教師教學行為,促進教師能力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徑。教師的成長等於經驗加反思。對於什麼是反思,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西方哲學通常把反思看作精神的自我活動與內省的方法。洛克認為經驗按其來源可分為感覺與反思(又譯反省),...前者即外部經驗,後者即內部經驗;反思是心靈以自己的活動作為對象而反觀自照,是人們的思維活動和心理活動。也有人把反思定義為行為主體立足於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和情境的能力。筆者認為反思是個體在分析自我經驗、監控和評價自我行為的基礎上,依據某種標准對自己的經驗和行為所進行的批判性的思考。 為激發教師的研究意識,培養教師的反思能力,在教研活動中,我們倡導幼兒教師寫教學反思,要求課後小反思——一每周大反思——一主題總反思。針對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有效組織形成一條反思鏈,由淺入深,螺旋上升,在反思過程中加強課程研究,提高教學技藝。在實踐中,有的教師得益非淺,而有的教師無所適從。翻開教師的反思筆記,存在著空、浮、雜等現象,有些教師把教學反思看成是任務型、應付性的工作,如上了科學活動《沉浮》,教師反思記錄:幼兒對探究活動有興趣,能大膽嘗試,觀察物體的沉浮現象,就是時間拖長了點;上了語言《桃樹下的小白兔》,教師反思:小朋友對故事感興趣,想像豐富,就是沒有注意麵向全體……諸如此類,反思浮於表面,也有點八股味道。教師的教學反思需要適當的引導。 實話實說——寫得、失 一節課下來,教學的狀況教師在不同程度上是心知肚明的,教學效果抑或超乎所想,抑或不盡人意。組織教學活動可因教師一個有趣的開頭而使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可因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種新的教法而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為講得多坐得多而使幼兒索然無味;也會因為一個環節的疏忽而開了小叉走了彎路。再者,「因」與「果」是相互作用的,不管得失成敗,教師皆應實話實說,將其記錄在案,以期在往後的工作中考慮更周到,操作更自如,不走彎路,少走彎路。如幼兒提出的問題,教師一時難以回答,教師課後應記錄下來,日後查找資料,再補充解答。 反思案例:科學活動———拆裝圓珠筆 在本次活動中,我沒有注意幼兒已有的經驗差異,所以,一些幼兒很容易就能完成整個過程,顯得無所事事。我應該事先准備一些更復雜的筆,一旦出現以上情況,就可以給這些幼兒創設進一步探索的空間。另外,請個別幼兒為大家演示的時候,雖然使用了實物投影儀,但是效果還是不理想,幼兒依然看不清楚一些細小的、關鍵的步驟。可以改用小組學習的方式,讓每組會裝的幼兒在組內演示,這樣不僅解決了問題,加強了幼兒之間的相互學習,同時,也能夠給這些幼兒帶來自信。還有,在把筆拆開後,要引導幼兒加深對各個零件的認識,特別了解圓珠筆里彈簧的作用。 二、時反饋———寫師與生 教學過程是師生對話、互動的過程。教師的情緒,教師的舉手投足,教師對幼兒、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對教法、學法、教具的運用直接作用於幼兒,影響課堂氣氛和活動質量。相反,幼兒的注意情況、參與程度、疲勞狀態、個性特徵和經驗差異等也反作用於教師。此二者同時存在,相互作用,彼此牽連,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因此,組織活動結束後教師應及時反饋,對師生雙向的表現與活動的質量作辨證的分析,以幫助教師在日後備課、上課時能對「師」與「生」的情況作更全面的把握。如公開課效果不好,教師往往會說「這些孩子沒配合好」,其實這裡面還需要教師反思自己:是否了解孩子以及他對於相關學習內容的經驗和最近發展區;活動中是一相情願還是能顧及幼兒獨特的想法與感受;教師的提問語言是否能夠讓幼兒明了教師的要求和意思,等等。教師要學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求對策。 反思案例:主題活動——春天在哪裡 在開展主題活動「春天在哪裡」的初次談話中,我發現孩子們對春天已有一定的了解,經驗較豐富,涉及了天氣、植物、動物、人們的活動等幾個方面。有幾個孩子能用優美的語言去描述春天的美景,但是當問到什麼是芽?什麼是冬眠?孩子們則難以回答。因此,如何根據幼兒當前的水平幫助幼兒豐富經驗,如何才能發揮幼兒尋找春天的最大能動性與創造性呢?「春天在哪裡」這個主題內容復雜、頭緒繁多,如果按一個線索發展可能太偏又不利於幼兒整體經驗的獲得和積累,而且容易掉入傳統教育的模式。基於對本班幼兒的分析和思考,我想是否大膽一些,用分組的形式來滿足不同幼兒需要幾個線索同時展開,不僅能加快探究進程,而且能相互補充,讓幼兒與同伴共同分享自己獲得的經驗。思來想去,我決定作這樣的一次嘗試。三、綜合分析——寫教與學 學反思應該是說課的外延,它與說課互補,形成一個完整的「說課——備課——上課——寫教學反思」的基本程序。一節課過去了,教師要從教與學兩個方面來綜合分析。如幼兒的興趣和接受程度如何,教法應用如何,兒童的主動性有沒有得到發揮,提問的效度怎樣環境和材料的互動效果怎樣,幼兒的學習是否出現困難,幼兒學到了什麼,有沒有達成預期的目標,等等。一個主題延續了一段時間,做完後教師同樣要綜合分析通過這幾個活動,能不能完成主題總目標預設的要求開展的具體活動哪些比較符合幼兒的興趣和經驗,效果反應好;哪些內容幼兒缺乏興趣、遠離生活經驗,效果不夠理想;主題展開中哪些內容是有機生成的;教師如何對幼兒進行跟蹤觀察,激勵幼兒自主探索、多元表達的再者,也可進一步反思,在主題背景下如何兼顧領域平衡等。總之教師應對實際的教學情況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問題的關鍵,把影響教與學的因素根據出來,記錄在教學反思中,以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反思案例:美工活動——做拉花 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上一節好課不容易,一節課要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一節課能有個特色,有個閃光點,能有一種值得借鑒的好做法,就得承認其成功。常州市一所幼兒園有一位男教師,他上體育課用的道具材料特別簡單。他善於用簡單的材料創設富有情趣的游戲和學習情境,如用一根長繩圍成圓圈變成「池塘」,讓幼兒在池塘里學做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再把長繩變成「河」,讓青蛙選擇寬窄不等的距離跳「過河」。有的教師特別注意活動中動態資源的生成和利用;有的教師對合作學習或小組活動有獨到的做法……在教學反思中就可以把這些閃光點扼要地記上,寫下該活動的特點,以便於日後有重點有選擇地採用教法,設計教學程序,做到一課一特色,課課有特色。久而久之,有利於形成一個教師個性化的教學特色。 思案例:科學活動——桔子和柚子 這次活動中我們充分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通過摸一摸、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來比較發現桔子和柚子的不同之處,並要求幼兒作記錄。兒童的成長有自己的發展步調,有自己獨特的理解與思維方式,教師應該站在兒童的角度去理解他們「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想法。如活動中楊凱和居婷波小朋友想到了分別用畫棉襖和裙子來表示柚子皮的厚和桔子皮的薄。而一向害羞的袁琦小朋友居然能帶頭要求讓他自己來做記錄,讓我感到非常驚喜。從孩子們在活動中的表現來看,幼兒的能力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樣弱,是很有潛力可挖。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相信孩子「能行」,並給孩子更多的自由探索的時間與空間。四、捕捉靈感——寫遐想 幼兒教師常有這樣的感覺:上課時原本沒有涉及的內容,因實際需要隨機生成,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給活動帶來勃勃生機。課堂上的一些開放性提問能打開幼兒想像的門
8. 幼兒園教師如何寫好教學反思
幼兒園教師如何寫好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的自我察覺水平來推動教師專業成長,改善教師教學行為,促進教師能力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徑。教師的成長等於經驗加反思。對於什麼是反思,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西方哲學通常把反思看作精神的自我活動與內省的方法。洛克認為經驗按其來源可分為感覺與反思(又譯反省),前者即外部經驗,後者即內部經驗;反思是心靈以自己的活動作為對象而反觀自照,是人們的思維活動和心理活動。也有人把反思定義為行為主體立足於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為和情境的能力。筆者認為反思是個體在分析自我經驗、監控和評價自我行為的基礎上,依據某種標准對自己的經驗和行為所進行的批判性的思考。 為激發教師的研究意識,培養教師的反思能力,在教研活動中,我們倡導幼兒教師寫教學反思,要求課後小反思——一每周大反思——一主題總反思。針對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有效組織形成一條反思鏈,由淺入深,螺旋上升,在反思過程中加強課程研究,提高教學技藝。在實踐中,有的教師得益非淺,而有的教師無所適從。翻開教師的反思筆記,存在著空、浮、雜等現象,有些教師把教學反思看成是任務型、應付性的工作,如上了科學活動《沉浮》,教師反思記錄:幼兒對探究活動有興趣,能大膽嘗試,觀察物體的沉浮現象,就是時間拖長了點;上了語言《桃樹下的小白兔》,教師反思:小朋友對故事感興趣,想像豐富,就是沒有注意麵向全體……諸如此類,反思浮於表面,也有點八股味道。教師的教學反思需要適當的引導。 教學反思說到底是教師的一種自我意識、思維習慣、批評精神。有時,經驗反思是教師個人的一種緘默知識,慣於理性思考的人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內省和剖析,從而進行自我調控。那幼兒教師應該從哪些角度去反思,如何引導教師寫教學反思呢?本人就此談幾點不成熟的想法,僅供參考。 一、 實話實說——寫得、失 一節課下來,教學的狀況教師在不同程度上是心知肚明的,教學效果抑或超乎所想,抑或不盡人意。組織教學活動可因教師一個有趣的開頭而使課堂氣氛空前活躍;可因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手勢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種新的教法而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為講得多坐得多而使幼兒索然無味;也會因為一個環節的疏忽而開了小叉走了彎路。再者,「因」與「果」是相互作用的,不管得失成敗,教師皆應實話實說,將其記錄在案,以期在往後的工作中考慮更周到,操作更自如,不走彎路,少走彎路。如幼兒提出的問題,教師一時難以回答,教師課後應記錄下來,日後查找資料,再補充解答。 【反思案例:科學活動——拆裝圓珠筆】 在本次活動中,我沒有注意幼兒已有的經驗差異,所以,一些幼兒很容易就能完成整個過程,顯得無所事事。我應該事先准備一些更復雜的筆,一旦出現以上情況,就可以給這些幼兒創設進一步探索的空間。另外,請個別幼兒為大家演示的時候,雖然使用了實物投影儀,但是效果還是不理想,幼兒依然看不清楚一些細小的、關鍵的步驟,可以用小組學習的方式,讓每組會裝的幼兒在組內演示,這樣不僅解決了問題,加強了幼兒之間的相互學習,同時,也能夠給這些幼兒帶來自信。還有,在把筆拆開後,要引導幼兒加深對各個零件的認識,特別了解圓珠筆里彈簧的作用。 二、 及時反饋——寫師、生 教學過程是師生對話、互動的過程。教師的情緒,教師的舉手投足,教師對幼兒、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對教法、學法、教具的運用直接作用於幼兒,影響課堂氣氛和活動質量。相反,幼兒的注意情況、參與程度、疲勞狀態、個性特徵和經驗差異等也反作用於教師。此二者同時存在,相互作用,彼此牽連,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因此,組織活動結束後教師應及時反饋,將師生雙向的表現與活動的質量作辨證的分析,以幫助教師在日後備課、上課時能對「師」與「生」的情況作更全面的把握。如公開課效果不好,教師往往會說「這些孩子沒配合好」,這裡面就要反思教師你,你了解孩子以及他對於學習相關內容的經驗和最近發展區嗎?活動中你是一相情願還是能顧及幼兒獨特的想法與感受呢?你的提問語言能夠讓幼兒明了你的要求和意思嗎?教師要學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求對策。 【反思案例:主題活動——春天在哪裡】 在開展主題活動《春天在哪裡》的初次談話中,發現孩子們對春天已有一定的了解,經驗較豐富,涉及了天氣、植物、動物、人們的活動等幾個方面。有幾個孩子能用優美的語言去描述春天的美景,當問什麼是芽?什麼是冬眠?孩子們則難以回答。因此,如何根據幼兒當前的水平幫助幼兒去豐富經驗,如何才能發揮幼兒尋找春天的最大能動性與創造性呢?《春天在哪裡》這個主題內容復雜、頭緒繁多,如果按一個線索發展可能太偏又不利於幼兒整體經驗的獲得和積累,而且容易掉入傳統教育的模式。基於對本班幼兒的分析和思考,我想是否大膽一些,用分組的形式來滿足不同幼兒需要,幾個線索同時展開,不僅能加快探究進程,而且能相互補充,讓幼兒與同伴共同分享自己獲得的經驗?思來想去,我決定作這樣的一次嘗試。 三、 綜合分析——寫教、學 教學反思應該是說課的外延,它與說課互補,形成一個完整的「說課——備課——上課——寫教學反思」的基本程序。一節課過去了,教師要從教與學兩個方面來綜合分析。本內容幼兒的興趣和接受程度如何?教法應用如何?兒童的主動性有沒有得到發揮?提問的效度怎樣?理答和追問的方式、兒童的學習方式有效嗎?環境和材料的互動效果怎樣?幼兒的學習出現困難嗎?幼兒學到了什麼?有沒有達成預期的目標……。一個主題延續了一段時間,做完後教師同樣要綜合分析:通過這幾個活動,能不能完成主題總目標預設的要求?開展的具體活動哪些比較符合幼兒的興趣和經驗,效果反應好;哪些內容幼兒缺乏興趣、遠離生活經驗,效果不夠理想?主題展開中是如何在預設中進行有機生成的?教師如何對幼兒進行跟蹤觀察,激勵幼兒自主探索、多元表達?再者,也可進一步反思,在主題背景下如何兼顧領域平衡……教師應對實際的教學情況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問題的關鍵,把影響教與學的因素綜合出來,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日積月累,不斷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反思案例:美工活動——做拉花】 這個活動是從我班的生成性主題《我們喜歡玩蹦蹦床》,幼兒從蹦蹦床的彈簧到觀察生活中有彈性的東西引導而來,孩子們在實驗過程中了解到彈簧是由沒有彈性的東西——鉛絲做成的。我們鼓勵大班幼兒來做拉花:將沒彈性的紙想方設法變成有彈性的東西,從而讓幼兒進一步感知彈性,領悟事物之間的轉換和變化關系,了解事物的性質和特徵。 這看似小小的剪拉花活動,卻包括了許多知識難點。如數學概念:折成三角形、平行的概念、幾層、對等,從何剪起,……美感:粗細、寬窄、勻稱、色彩……在引導孩子學習時,要等待,成人必須學會等待!因為每個孩子身上都有無窮的潛能,有自己的創造和想像。如果一開始成人就想用教的方法,也許就束縛了孩子的思維空間,所以要給孩子琢磨、探究的機會和時間,讓他們在一次次的嘗試中積累經驗,學會主動探索、認真做事。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我告誡自己,讓幼兒在前,我退位一步,竭力把前一天想教孩子的念頭一再壓制在我的心底,事實證明,我做對了。 四、 找准要點——寫特點 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上一節好課不容易,一節課要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一節課能有個特色,有個閃光點,能有一種值得借鑒的好做法,就得承認其成功。如我市一所幼兒園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