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就是七年級語文書中有一篇課文是《論語十則》嘛,這則文字講了什麼內容
主要講了學習、交友、自省、寬容之道,這些如果你要是做到了,那麼你就是社會的強回者。
第一到第答九則為語錄體,第十則為對話體。
第一則:為人處事
第二則:為人處事
第三則:學習方法
第四則:學習方法
第五則:學習方法
第六則:學習態度
第七則:學習態度
第八則:怎樣做人
第九則:怎樣做人
第十則:怎樣做人
❷ 求河大版中考語文古詩文必考篇目
1、論語十則
2、觀滄海 曹 操
3、次北固山下 王灣
4、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5、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6、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7、夜雨寄北 李商隱
8、泊秦淮 杜牧
9、浣溪沙 晏殊
10、桃花源記 陶淵明(東晉)
11、陋室銘 劉禹錫(唐)
12、愛蓮說 (宋)周敦頤
13、望岳 杜甫
14、春望 杜甫
15、三峽 酈道元
16、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
17、使至塞上 王 維
18、游山西村 陸游
19、馬說韓愈
20、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宋濂
2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22、赤壁 杜牧
23、過零丁洋 文天祥
24、水調歌頭 蘇軾
25、山坡羊 潼關懷古 張養浩
26、小石潭記 柳宗元
27、岳陽樓記 范仲淹
28、醉翁亭記 歐陽修
29、飲酒•其五 陶淵明
3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32、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參
33、已亥雜詩 龔自珍
3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35、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 韓愈
36、無題 李商隱
37、相見歡 李煜
38、登飛來峰 王安石
39、出師表 諸葛亮
40、漁家傲•秋思 范仲淹
41、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42、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語以寄之 辛棄疾
43、觀刈麥 白居易(唐)
44、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45、魚我所欲也 《孟子》
46、曹劌論戰 《左傳》
47、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48、關雎
49、蒹葭
50、雁門太守行 李賀
❸ 論語十則教案
http://wenku..com/view/fa1c731cfad6195f312ba6ef.html
❹ 論語十則教案(人教版)
《論語》十則
學習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
學習重點:
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
○課前准備
① 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 查閱工具書,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論語》就是其中的一部輝煌的巨著,它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的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它依舊光芒四射,熠熠生輝。現在就讓我們懷著一種自豪的心情來研讀它的節選部分《〈論語〉十則》。
交流探究
交流有關孔子、《論語》的知識
①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個知識點由一個同學介紹,其他同學作必要的修正、補充。
③師生交流: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資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聖」。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整體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三個方面。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態度、個人修養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個方面的內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後五則著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8、10兩則主要闡述了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
合作探究
課文前五則
①初讀課文,掃除語言障礙
a.多媒體展示下列詞句,先讓同學讀,其他同學評價,最後教師再打出正確讀音。
人不知而不慍(yùn) 學而不思則罔(wǎng)
思而不學則殆(dài) 不亦說(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傳(chuán)不習乎
誨女(rǔ)知之乎 不知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並用多媒體展示:
◆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准字音。
◆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c.質疑交流:根據對課文字詞句的理解,學習小組互相質疑,提問組有權指定某組或某同學回答。
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並加以提煉、補充。
探究的詞句摘要:
http://hi..com/%d4%b4%cd%b7%ba%a3%cb%aefang/blog/item/0bd0021c367e9a8f87d6b6ed.html
------------------------------------
10 《論語》十則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
②理解課文思想內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③積累成語、格言、警句,能對照反省自己。
二、教學重點
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容。
三、課前准備
① 搜集資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學說的概況;了解《論語》的主要內容;搜集最能表現松柏品性的詩句。
② 藉助工具書,通讀全文,把握內容梗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①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②朗讀、背誦課文。
③研讀前五段內容。
教學設計
一、激起興趣,導入學習
1、導入: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特別是《論語》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板書課題。
2、介紹孔子及其《論語》: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聖」。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治學態度和處世方法。
二、誦讀感知
①范讀:教師朗讀示範。學生體會語氣、語調、停頓等。
②自讀:學生自讀課文,
③感知:本文內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兩方面的內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後五則著重談修養做人。(有的地方內容上有交叉,教師應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三、合作探究學習課文前五則
1、學生放聲自由朗讀前五則。
2、齊讀。
教師小結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提示:a結合具體語言環境,讀准字音。 b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
3、小組合作解決語句並翻譯。
4、質疑交流:就課文字詞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疑,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並加以提煉、補充。
5、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涵。(學生自主閱讀)
學生思考:課文在學習態度上強調什麼?
學習方法上又強調什麼?
學生交流後,教師概述:學習態度強調要謙虛,學習方法上強調獨立思考和復習。
學生再思考:哪些語句強調謙虛,哪些語句強調獨立思考與復習,並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四、拓展體驗: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麼?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後有何打算?
五、課外延伸
1、(必做題)從問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並說出理由。
2、(選做題)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註明出處、含義,並製作讀書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①研讀有關修身做人的內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③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設計
一、課文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容。
二、合作探究學習後五則
1、誦讀: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2、感知: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點研讀以下幾句:
①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請同學們講這句話的字面意思。交流寫松柏的詩句,學生小組內交流。
學生討論交流:松柏有什麼樣的品性?這句話的現實意義是什麼?
摘要:學習松柏高潔傲岸的品性,要經得起時間和環境的考驗。
要求學生找一個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成語、俗語。
[探究第二、三句]
請同學翻譯這兩句話,其他同學評價、修正、補充。對重點詞句教師要講解。
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小組內討論交流,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由學習小組推舉同學到班上交流,觀點摘要:
a.這樣的處世之道可取,因為人本來就不應該把自己都不喜歡的東西強加於人;
b.這樣的處世之道不可取,社會這個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員組成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東西也許我們都不喜歡,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監獄、死刑等。如果什麼東西都要去考慮個人的喜好,這個社會的秩序就沒法維持。
c.這樣的處世之道既有可取之處,又有不可取之處,看你用這種處世態度來對待什麼人、什麼事。
5、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後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三、體驗反思
1、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容使你收獲最大?談談感想。
2、與課文自相對照,談談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怎樣改進?
3、「溫故而知新」對於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麼重要意義?
4、透過表面文字,理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的深刻含義。試著模仿這種寫法,也寫幾句。
四、教師小結
《論語》的思想內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後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積累拓展
1、完成「研討與練習」。
2、搜集《論語》中有關做人道理的簡短的語錄四條,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
3、背誦課文
❺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時間去復習,不也很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很高興的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 (《學而》)
曾參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過了呢? "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孔子說:「復習學過的知識,可從中獲得新的見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有害於你的學業。」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孔子說:「仲由,教導你對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智慧。」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里仁》)
孔子說:「看見賢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和他一樣;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短處自己也有,就要幫助改正自己與他們一樣的習慣。"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
曾參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因為他責任很重,路途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這不也是很遙遠嗎?」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罕》)
孔子說:"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後凋落的。"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乾的事情,不要強行於別人身上。」
❻ 論語十則課件
一、教學目標 1.認讀字詞; 2.理解各則語錄; 3.整理、積累語言材料。 4.學習和繼承中國古代先進的學習方法和態度,初步了解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和輝煌成就。 二、教學思路 板塊式教學思路,全課的教學主要分為三個板塊。 三、教學重點 1.誦讀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習慣用語,以養成語感。 四、教學難點 1.讀懂《論語》,掌握其中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並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入感受《論語》精髓。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宋臣趙普曾經告訴宋太宗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確,我國兩千年來,不論立身處世以及政治社會,皆以儒家思想為中心,而論語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書,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便是這個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子書,並分別為大學、中庸做章句;為論語、孟子做集注。朱注四書,後來歷代朝廷都定為官書,是科舉考試的標准本,所以流傳極廣,影響也最大。我們課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頁) (2)、認讀課文(15分鍾左右) 1.同學們自讀課文的「閱讀提示」。 2.各自大聲地朗讀課文。 3.聽讀課文,注意校正讀音,體會語調。 4.分「則」朗讀課文,每讀一則,都要求對應著「點讀」課文注釋。 5.分學習小組,讀課文,說注釋,說譯文。 6.全班同學大聲、流利、快速地朗讀全文。 (3)、析讀課文。(12分鍾左右) 1.同學們雙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詞句。 2.同學們試作批註,概括每一則的內容大意。 3.教師指導同學們運用「 與學習有關」這個句式說話。如「『學而時習之』與學習方法有關,與學習習慣有關」,又如「『不恥下問』與學習態度有關」等。 4.教師指導同學們就課文中喜歡的成語或短語說話,要說說為什麼喜歡它。 (4)理讀課文。(20分鍾左右) 老師下發印有「分類式學習筆記」的練習紙,請同學們根據紙上安排好了的類別整理課堂筆記(或者老師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學們在筆記本上進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類記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山東省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在「成語」類記下: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 3.在「名言警句」類記下: ①用於學習態度: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厭 敏而好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②用於學習方法:學而時習之 溫故而知新 默而識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③用於思想修養:人不知而不慍 三人行必有我師 ④用於思想方法: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⑤用於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用於日常生活: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4.「難句翻譯」類練習: ①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⑥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下課之前,同座同學互相交換檢查「分類式學習筆記」。 六、作業 1、背誦《論語》十則 2、課外收集其他關於學習方法和態度的格言警句。 [創意說明] 此教學設計的亮點在於「分類式學習筆記」。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也稱作「理讀」。而同時這也是一種帶有理性色彩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是在向傳統的做法挑戰:平時課堂上,學生花大量時間記錄的、知識零散的課堂筆記,包括對教師苦心設計的大量板書的筆記,在知識積累、能力培養、習慣養成和提高教學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課堂上指導學生學用「分類式學習筆記」,同時也是在依循新修訂的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設計立意高遠的課堂實踐活動。 學生實踐活動的問題,是新大綱最為著重強調的內容之一。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這樣陳述道:「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這是在告訴我們,學生應在我們的語文課上進行充分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這一點,現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論語?學而》 廣東 胡壽棟 問: 《論語·學而》篇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我總覺得沒有什麼關聯,後兩句跟學習更無關系。如何整體理解這三句話呢? 答: 初看這三句話確是沒有關系。但反復研讀,就能發現這位祖師爺在教育他的弟子時,是何等的刻骨銘心。 先看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里他在告知弟子學習方法的同時很明確地表達了他對學習的濃厚興趣。第二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表面上是說與朋友交往的態度,其實,還是講了學習的問題。古代求學方式有自學與從師而學,在從師方面,有請固定的老師指導,也有游學從師。元代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中就有記載:"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元且如此,何況先秦。游既是求學,也有探討,彼此通過交談,可以從對方那裡學到很多知識與道理。孔子對朋友的到來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感到非常的快樂,故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個人既然如此好學,其才學肯定淵博,但也不能居高自傲。須知孔子為實現其政治理想,曾率領一批弟子周遊齊、衛、宋、陳、蔡、楚等國,終不見用。這里他告誡弟子,當人家不了解你的時候卻不怨恨,才是君子的風范。所以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關於個人修養問題。由此觀之,從學習方法,談到學習態度,再到學習的成果,這三句話的聯系是多麼嚴密。 其次,此文遣詞造句也很講究。"說"(悅)與"樂"似乎是同義詞,但聯繫上下文來看,還是有細微的差別:"說"是心裡感到喜悅、高興,可見孔子教育弟子對待學習要從內心感到高興,要很愉快地去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學好。而"樂"是快樂、歡喜之意,有形之於色的意思,對待朋友的到來應現出歡樂的表情以示歡迎。孔子在遣用此二字時,可謂是恰如其分,頗具匠心。 三句都使用了反問句式,表明了孔子對自己所闡述的觀點是堅定不移的,強調弟子們要實現它的意義
❼ 初中河大版中考16首文言文
&&&&&@@@@@@《醉翁亭記》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山之間者也,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則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早"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論語十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❽ 初一年級人教版論語十則的課件
論語十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後(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