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學設計及反思

荷塘月色朱自清教學設計及反思

發布時間:2021-02-19 15:06:32

1.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賞析

《荷塘月色》賞析

第一次讀《荷塘月色》的時候,那是在上初中的一堂語文課上。雖然當時對文中作者的內心深處的感受不是十分明了,可卻迷迷糊糊地久久地沉醉於那幽靜,神秘,優美的荷塘月色當中。

文中的開頭並沒有直接描寫荷塘的月色,而是說作者「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雖然當時語文老師也曾跟我們分析了作者當時寫下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讓我們了解到了作者的處境。可能就是因為「心裡頗不寧靜」這個原因吧,所以才自然而然的想起了「日日走過的荷塘」。於是就有了去看那「另有一番樣子」的荷塘的渴望了。

作者在此時仍然沒有著筆寫他的荷塘月色,而是在去荷塘的路上抒發了自己的內心感觸。「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人。」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作者才是真實的原本的他。沒有任何修飾,也沒有任何虛偽,只「覺得是個自由的人」。在當是的情形下想做回真實的自己可不是一句話兩句話的事,因為有些事往往是身不由己、也有些是逼不得已而為之。所以趁著「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這個時候,「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唯一要做的就是「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好了。」

作者由此筆鋒一轉,很自然的把讀者引到了古畫一般的荷塘月色上來。

「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零星的白花」,「裊娜的」或「羞澀的」,「如明珠」,「如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作者一開始便用了豐富的比喻的手法和擬人手法從不同的角度對荷葉、荷花進行了形象地描繪。總體上給人一種清新高貴的感覺。

「微風過處」,「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非常形象地從嗅覺引起聽覺的、聯想。當描寫葉與花的顫動時,「像閃電」,像「一道道凝碧的波痕」。此時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遮住了,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荷塘描寫後,接下來的就是月光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個「瀉」字,大本來靜止的月光寫出了動感來了,給人一種想「月光浴」的浪漫情調。「薄薄的青霧」,「牛乳」、「輕紗的夢」,似真似幻,亦真亦幻,巧妙地給荷塘月色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接下來描寫灌木落下的「班駁的黑影」如「鬼一般」,楊柳「稀疏的倩影像畫在荷葉上」。「光與影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雖然寥寥幾筆,卻能從不同方位、不同程度給讀者帶來了不同的感官沖動與享受。

從荷塘寫到月光,再從月光寫到荷塘的四面,層層開展層層推進。雖然作者對荷塘四周的楊柳、遠山、還有燈光,甚至蟬聲蛙聲都沒有詳細的描寫,可能是心情因素吧。因為從作者的「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當中看出有一種「往事不堪回首」的味道。

文章的結尾作者用了「采蓮」的事來結束。從荷塘想起采蓮,再而想起《采蓮賦》和《西洲曲》來: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就這樣,整篇文章在如詩如歌如畫般的音調中落下了帷幕

2. 朱自清《荷塘月色》賞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賞析

立真言、寫真景、抒真情
——朱自清《荷塘月色》賞析
孫恆星
中學教材散文單元所選的文章都是些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類的作品,即所謂的狹義的散文,文史亦稱美文。在這些美文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更顯美得純潔,美得成熟。
《荷》文之所以美,就在於作品營造出了一個深邃清幽的意境。散文的意境有三個必備的要素,即語言的真切,景物的真實,情感的真摯。本文正是以真切的語言描繪一幅真實的景物,抒發出了長期郁積於內心深處的真摯的情感。賞析本文也就必須從這「三真」入手,而在這「三真」中,對語言的真切的分析又當為揭示其他「二真」的必由門徑。
一 以真言寫真景
《荷塘月色》描寫了哪些景物呢?文題標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歷代詩文中寫荷塘的不少,寫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絕對區別於其他的「荷塘」、「月色」。這里的荷塘不會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為作品鮮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動真實地再現了特定環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發的真摯感情才有可靠的寄託,才讓讀者感到真實親切。
先看對荷葉的描寫:「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們拋開特定的環境,用「青翠的玉盤」來比喻荷葉行嗎?當然行,而且表現力還相當強。這樣的描寫既繪出了荷葉的色,又表現了荷葉的質,還狀摹了荷葉的形。然而這種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細雨中,絕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難辨質,月色中所見的荷葉,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態,與裙十分相似。
寫荷花,原文連用了三個比喻:「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文章在收入教材時刪去了最後一喻。這一喻有什麼不妥呢?荷花嬌艷華貴,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詩人楊成里的《蓮花》詩中就有「恰如漢殿三千女,半是濃妝半淡妝」的句子。但在這里不行。朦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剛出浴的,這樣的感覺肯定不是真實的。相反,若不是在朦朧的月色中,而將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幾分牽強。
文章這樣描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種斷斷續續,似有似無的感覺絕不會產生於書聲琅琅的清晨,也不會產生於陽光刺目的中午,只能產生於「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的寂靜的月夜。我們再看另一個寫花香的句子:「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清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紫藤蘿瀑布》)這是燦爛陽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兒正「在和陽光互相挑逗」著,滿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氣也是淡紫色的」這樣的感覺顯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寫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寫月,這也是被歷代文人所稱道的表現技法。「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倩影,卻又象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這里的黑影參差且斑駁,給人一種搖盪起伏的去感。為什麼?就因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這波痕上面,當然更顯參差和斑駁。也正因為荷塘處於這種動態,楊柳的倩影才象「畫」而不是「印」在荷葉上。也正因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與影才現出一條條五線譜似的曲線,讓人聯想到「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
二 以真言抒真情
文壇許多作家為了寫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實感,但文章寫出來,又往往給人矯揉造作之嫌。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而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缺乏精深的語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穩,真情盡失的遺恨。《荷塘月色》一文則能以准確貼切的語言,抒發出作者因置身於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悅」,以及社會帶來的又終究難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溫馨的,這樣的景色當然能給人以喜悅。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過寫景的詞語便不難體察作者當時喜悅的心情。葉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裊娜」地開著,「羞澀」地打著朵兒;花香似「歌聲」,光與影如「名曲」。這些詞語哪個不飽含喜悅色彩?但這種喜悅畢竟是「淡淡的」,沒有激動和狂喜。上節提到的刪去的「剛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於特定的環境外,也與「淡淡的喜悅」這一特定的情感不諧。試想,面前立一群「剛出水的美人」,表現出的喜悅還能是「淡淡的」嗎?
在整個寫景過程中一直充溢著這種「淡淡的喜悅」,但原文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後還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僅此一句,就足以攪擾了溫馨的美景,破壞了喜悅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帶給人的只有恐怖,沒有喜悅,就連那「淡淡的哀愁」也不會由此產生,更不會生出「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聯想。
盡管身處良辰美景,到底無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個人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語中置一「覺」字,文章便增添了無窮意味;少這一字,則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悅,沒了哀愁。還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中的兩個「一定」,更能表現出作者內心深處難言的苦衷。
在對美景的描寫過程中應該盡是喜悅了吧?也不盡然。看這句:「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的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寫路燈,盡選消極的詞語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緩,語調低沉,讀者從字里行間似乎能聽到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息聲。同是寫燈,《我的空中樓閣》是這樣的語言:「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句式整齊,節奏明快,在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著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悅。以上兩段描寫,詞語當然不能互換,就連句式也絕不能互調。
當然,課堂教學不同於單純的文學欣賞,它不能僅僅局限於評價某篇文章的美學意義,而是重在激發學生學習散文的興趣,傳授賞析這類散文的方法:即自覺地運用比較的方法認識散文的語言美,並在分析語言的過程中,去神遊文中描寫的美景,感受其抒發的真情,以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有效地提高學生欣賞以至寫作散文的能力。

3. 朱自清荷塘月色賞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賞析: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 而又不能的復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

《荷塘月色》中的「出浴的美人」顯然是不符合的,「那個年代,女同志別說出浴了,就是露出肚臍都要受批判。」高一課本里,朱自清寫《荷塘月色》時,曾將點綴於荷葉之間的白花喻為「剛出浴的美人」。

采蓮少女盪舟出湖,原來不是「載歌載舞」,而是唱著艷歌去的,歌中唱道: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這些輕度「涉黃」的細節曾一度被剪除。但現在課本中已恢復其原來內容。首先,說明作者的思緒變化:不靜到求靜到得靜到出靜,回歸現實,高於現實。

(3)荷塘月色朱自清教學設計及反思擴展閱讀

《荷塘月色》創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於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斗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後,卻從斗爭的「十字街頭」,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鬱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於是作者寫下了這篇文章。

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復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荷塘月色》作者簡介:

朱自清,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現代傑出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1916年中學畢業並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1934年,出版《歐游雜記》和《倫敦雜記》。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於北平,年僅50歲。

4. 關於荷塘月色教案的設計

我很能體會此刻LZ激動的心情,想當年我也是這么走過來的啊,下面這篇是網上找的《荷塘月色》教學設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 單元課文特點
1.本單元由兩篇散文、一篇雜文和一篇悼片語成。
2、本單元課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有的比較隱晦地表達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張,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偉大業績,有的在貌似純知識的「東拉西扯"中, 含蓄婉轉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認真推敲詞語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義。
3、本單元四篇課文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十分豐富,應該仔細揣摩作者運用修辭手法的妙處所在。
二 單元教學目標
1、本單元的重點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揣摩語言。揣摩語言的實質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對語言的深層含義、感情色彩等,進行辯析、品味。在閱讀中只有注意語言,領會關鍵詞 語和關鍵語句的真正內涵和表達作用,理解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才能不斷增強自己的語感。
2、要掌握在閱讀過程中揣摩語言的技巧,學會抓取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並結合語境進行揣摩和理解。
三 單元教學重難點
1、閱讀教學把閱讀分為四個階段,即感知階段、理解階段、表述階段和評價階段。
揣摩教學把閱讀分為四個階段,即感 知階段、理解階段、表述階段和評價階段。揣摩語言屬於第二個階段,即在感知內容的基礎上,在一定的語境中對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感情色彩和表達作用等進行辯析、品味和理解,以徹底理解文句含義,並依靠自己獨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創造的基礎上,藉助於思維加深對讀物的理解。
2、揣摩語言離不開語境。「語境」是「語言環境」的簡稱。張志公先生說:「所謂語言環境,從比較小的范圍來說,對語義影響最直接的,是現實的語言環境,也是說話和聽話時的場合以及話的前言後語。此外,大至一個時代、社會的性質和特點,小至交際雙方個人的情況,如文化教養、知識水平、生活經驗、語言風格和方言基礎等,也是一種語言環境,與現實的語言對稱,這兩種語言環境可以稱為廣義的語言環境。」前者「現實的語言環境」習慣稱為「內部語境」,後者「廣義的語言環境」習慣稱為「外部語境」。要徹底理解語句含義,必須把語句放到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去反復揣摩思考。
3、揣摩語言還要學會抓取關鍵語句。關鍵語句在文章中有多種表現形式,包括:(1)出現在文章首尾的總結概述語句;(2)有稱代和特指詞語的語句;(3)在文中多次重復出現的語句;(4)運用各種修辭格的語句;(5)使用典故或史料的語句;(6)運用「虛化遷移」手法或詞類活用的語句;(7)語法結構復雜的語句;(8)有特別生動的詞語的語句。
四、單元教學設計
本單元前兩課為教讀課文,後兩課為自讀課文。教讀課文每兩課時完成,自讀課文每課一課時完成。
進行教讀課文的教學,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深入思考一些問題;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實現探索性的學習。
進行自讀課的教學,更應該體現由學生自己學習的過程。一種形式是學生在課堂上快速閱讀課文,然後按照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由教師作出結論。這種方式適合於中等以下水平的班級使用。另一種形式是事先把分析課文的任務交給幾個或幾組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查閱資料,拿出分析意見,在課堂上各抒已見展開討論。教師不要下結論,讓學生對沒有取得統一的意見課下繼續進行思考,在校刊上發表他們的意見。這種方式適合於語文水平和自學能力較高的班級。
一 荷塘月色
課文說明
一 時代背景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寫於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清華園西院。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也處於苦悶旁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暫時逃避的一法」。
原因是什麼 呢?他曾對夫人陳竹隱說過:「我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又說,「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還是暫超然為好」但是他畢竟是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者,面對黑暗現實,又不能安心於這種「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說:「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裡。……心裡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心跡的真實描摹和生動寫照。
二 構思
《荷塘月色》寫的是一個夏夜,作者為了散心,排解苦悶,去觀賞月下荷塘時所見到的景色和此時此際的心情。全篇的「文眼」是開頭的「心裡頗不寧靜」一句,盡管文 中一會兒寫「動」,一會兒寫「靜」,一會兒寫「幻覺」,一會兒寫「實感」,一會兒描摹眼前,一會兒展開聯想,「形」確實很散,但始終沒有離開「頗不寧靜」這一「文 眼」。
三 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中籠罩著一層淡淡的哀愁,而《綠》中的狂喜之情非常濃烈。這是什麼原因?是由於寫作時代不同。《綠》寫於1924年,這時正是北伐戰爭前夕,五四運動給作者帶來的激情尚未消失。《荷塘月色》則寫在大革命失敗後的1927年,現實的黑暗使作者陷入了彷徨、苦悶之中。
《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對當時白色恐怖的嚴酷現實的不滿,以及他苦悶彷徨,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而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
但對這一問題的理解,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抒寫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現凄涼的心境;有的認為本文是借景抒情、表現作者愁悶的心境;有的認為是表現作者欣賞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局守個人的小天地,表現閑適的心情;有的認為它不是抒發作者逃避現實的情緒,而是表現作者對現實不滿的憤激心情;有的認為是表現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於這些看法可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各抒己見。對於「反映在這篇課文中作者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的喜悅」這種說法也有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實在不能說籠罩全文的是一種淡淡的喜悅,而應該說是一種濃濃的哀愁。我們應該努力去體會作者郁結的煩悶和滿懷悉緒無處訴說的苦衷,把偶然寫到的閑情看作是苦情的反襯,才符合文章的實際,才能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這些不同看法,也可以提供給學生 以引起思考。

四 寫作特點
《荷塘月色〉抒寫的則是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這什麼這樣說呢?從朱自清早期散文的獨特風格看,他是一個很擅長情景交融的作家。在〈荷塘月色〉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寫景中,委婉而曲折地表達了他不滿現實、幻想超脫現實而又無法超脫的苦悶心理。在月光下,在荷塘畔,雖然自我陶醉了,感覺到一種「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的淡淡的喜悅,但仍然夾雜著擺脫不開的淡淡哀愁。
第一部分(第一段):點明頗不寧靜的心境,交代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寫靜謐的環境和自己在這咎環境中獨處的心境,創造出孤寂的氛圍,一開頭就在字里行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小徑漫步,勾勒荷塘輪廓,抒發月下獨處的感受。幽僻的路、蓊蓊鬱郁的樹,淡淡的月光,既簡括地敘述了荷塘周圍的情景,也進一步烘託了作者的內心世界。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從壓抑不自由中暫得寬余,欣賞月色的淡淡喜悅。這淡淡的喜悅和上文流露出來的淡淡哀愁,籠罩在下文那詩情畫意的荷塘月色上。
第三部分(第4、5、6段):描寫荷塘月色,是全文重點所在。文章先寫荷塘,次寫月色,再環顧四周,層次分明。
第4段寫荷葉、荷花、荷香和荷波,沒有談月,但處處有月,這些景物都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第5段寫月色,先正面寫,後反襯。
第6段照應第二段,再寫荷塘四周環境,著重寫樹。
在作者筆下,這是個寧靜而幽美的境地,充滿了詩情畫意。「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仍然擺脫不了那綿綿的愁緒。
第四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采蓮風俗,表現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嚮往,對故鄉的惦念,無非是想把自己從「頗不寧靜的心情」中解脫出來。但是現實 終究是現實,是無法超脫的。正當作者沉浸在遐想之中時,「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作者又回到現實,並與開頭相呼應。統觀全文,內心 的「不寧靜」和環境的「靜美」相反相成,輕淡朦朧的景色和淡淡的喜悅和哀悉融為一體,構成了《荷 塘月色》的特色。
五 語言特色
這篇散文用詞准確生動。
如《荷塘月色》寫「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了和花上」這「瀉」字,再加上「靜靜地」這個修飾語,就准確地寫出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但又是絕無聲響的幽靜。再如「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脈脈」,意思是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達意,這里用來寫流水,流水無聲而好像也有情意了。
這篇散文用了許多疊字,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音韻美。
《荷塘月色》中「蓊蓊鬱郁」的樹,「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脈脈」流水,「靜靜」的月光,「薄薄」的青霧……既加強了語意又使文氣舒展,音節和諧。
這篇散文還運用了大量新鮮貼切的比喻。
如寫「荷 葉」,用「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就極為生動,賦予荷 葉動態的美。寫荷花的清香,用渺茫的歌聲作比;寫月光,月影說它們「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把嗅覺、視覺轉化為聽覺,把其中內在的和諧的美表現得恰到好處。

5. 《荷塘月色》教案,越快越好追加20

1.品味語言,學習賞析散文的藝術手法。
2.通過把握本文的情感脈絡,學習鑒賞抒情散文。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走進作品的情感世界,體會作者頗不寧靜的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教學方法:
通過聽錄音、默讀,讓學生讀文入境。
通過反復誦讀、感知,品味作品語言。
通過提問思考討論,體會作者的感情教學設計:
本課教學計劃採用六個步驟「自讀感知,思考提問,查閱信息,討論交流,熟讀成誦,存疑留問」,兩個課時來完成教學任務,「存疑留問」放在課外完成。整個教學過程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學生自讀感知,學生思考提問,學生查閱信息,學生討論交流,學生熟讀成誦。教師在這過程中主要起引導點撥的作用。
一、自讀感知
要求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整篇課文,了解作品的基本內容,初步把握作品的基本結構框架和作者的感情。
首先自讀課文,疏通文句,藉助註解和詞典,弄清以下詞語的讀音和意思:
幽僻、蓊蓊鬱郁、彌望、裊娜、宛然、凝碧、斑駁、峭楞楞
藉助註解和詞典讀懂《采蓮賦》。
其次給文章八個小段標上序號,找出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語句。
明確:
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語句主要有:
第一段: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
第二段: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便覺是一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第七段: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第八段: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再次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把文章的主要內容復述下來,注意段落之間的聯系。
明確:因為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於是就想去看看,沿著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怕人的,但今晚卻很好,我可以享受這無邊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確很美,月光下的荷塘美景清幽淡雅,荷塘上的迷人月色朦朧和諧,令人心醉。荷塘四周非常幽靜,只有樹上的蟬聲和水裡的蛙聲最熱鬧,而我什麼也沒有。忽然又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巳無福消受了。采蓮令我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回到了家裡。
二、思考提問
首先學生再次仔細閱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和有必要深究討論的問題。
學生先後提出如下一些問題:
為什麼作者要反復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一鋪」,其好處是什麼?
作者說自己心裡頗不寧靜,為什麼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麼葉子寫得多?
•課文最後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餘?
•心裡頗不寧靜表現了什麼?
•第五段酣民、小睡各指什麼?有無深層含義?
•采蓮與文章主體有什麼關系?為什麼要寫采蓮的事情?
•作者為什麼會由光和影聯想到名曲?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為什麼會如此傷感?
•《荷塘月色》為什麼如此出名?我好像看不出它的好處。
其次教師和學生一起梳理上述問題,重新整合。
第一類問題是關於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問題。
•為什麼作者要反復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作者說自己心裡頗不寧靜,為什麼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心裡頗不寧靜表現了什麼?
第二類問題是文章局部的細節問題。按照文章先後依次羅列如下:
•第四段景物描寫,為什麼葉子寫得多?
•課文第五段,寫月光用「瀉」不用「照」「鋪」,其好處是什麼?

6. 尋朱自清 荷塘月色的課文分析和原文

荷塘月色 朱字清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鬱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裡。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採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盪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欋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華園。課文分析請自己到 http://blog.163.com/mazongxi178770246@126/blog/static/773537352008327924129/查看。

閱讀全文

與荷塘月色朱自清教學設計及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