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著飽滿、深沉的愛國熱情。作者這種情緒的表露,並不流於空泛內,他把九一八事變容以後東北流亡青年壓抑的情感用火一樣熾熱的語言表達出來,彷彿使人諦聽得到心臟的跳動,感受得到熱血的沸騰。眷念鄉土,這是一種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戀的關東原野,當時卻已被日本侵略者強佔十年之久,對作者來說,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園;對國人來說,她是祖國完整版圖上淪喪的土地,因此,眷念鄉土就有了讓人產生共鳴的強烈的愛國色彩。
摘自360問答
2. 《土地的誓言〉的體裁是什麼
《土地的誓言》的體裁是什麼散文
是作者端木蕻良在九一八事變十年之際寫的
3. 《土地的誓言》教案
教學目標 :繼續注重朗讀訓練,讀准字音,讀出感情。通過朗讀領會文意。聯系時代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了解呼告的寫作手法。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家鄉,發奮圖強的美好情操,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語句。
教學難點 :了解呼告的寫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 具:小黑板或投影儀、錄音機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啟發談話法
教學流程:
一、導語 :首先請大家聽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學們聽過歌曲有何感受?(學生可隨意發言,之後教師總結導入 )是的聽過歌曲後,歌聲中那段令人悲痛的歷史再現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強行侵略東北,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四個月內東北全境淪陷,我們可愛的家鄉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蹂躪了十四年。在九?一八事變十周年之際,流離失所的東北人作家端木蕻良,懷著難以遏制的情感寫下了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基礎知識檢測
1、注音:熾痛( ) 泛濫( ) 嗥鳴( ) 怪誕( ) 亘古( )讕語( ) 蕻( )
漢字:gǎo頭( ) 默 qì( ) 污 huì( ) 蚱 měng( )斑 lán( ) 田 lǒng( )
解詞:熾痛 泛濫 讕語 怪誕 亘古 默契 污穢
2、作者介紹:學生介紹後教師補充
端木蕻良,原名曹漢文,曹京平,遼寧省昌圖人,現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爾格勒河》、《風從草原來》、《花一樣的石頭》、小說《曹雪芹》、《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長江》。
三、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在注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同時說說你聽完本文後有何感受?
2、自由朗讀課文,讀准字音,讀出感情。思考:文章寫了什麼內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回答後,教師在此點一下文章的結構。
3、指名朗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並思考: 課文的標題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嗎?如果不是,該如何解釋?
學生小組討論並派代表發言
教師總結:這一標題比較獨特,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為了她,我願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受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為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本身發出的誓言」。
四、研讀、揣摩
1、朗讀課文,劃出文中最精彩的段落品讀揣摩
此處學生答案可能不一,說得有道理即可,重點揣摩「當我躺在土地上的時候……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
小組間反復品讀討論分析本段的精彩之處,可結合練習一,討論後派代表回答,對答得好的同學要予以表揚。
教師對此作以補充總結(參考答案)
(1)本段在列舉東北景物時選擇了有特徵、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2)本段在形容景物、物產時用了許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詞。(3)本段運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文章感情表達更充沛,使景物描繪更形象、生動。(4)文章從聽覺、視覺、嗅覺等多角度來描繪東北景物、物產,給人以耐人尋味的感覺。
2、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抒發思鄉之情,感情舒緩,境界優美,找出文中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語句,聯系文章的背景,理解、揣摩這些句子。
讓學生將劃出的語句反復品讀加以揣摩,以加深對作者感情的理解。
參考例子如下:
(1)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
「泛濫」一詞是貶義褒用,這里是無法操縱與控制的意思,表達了作者無法控制的思鄉之情。
(2)她低低地呼喚著我的名字……使我不得不回去。
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深切的愛,渴望回到故鄉去的迫切心情。
(3)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這聲音便是從那裡來的。
表達了作者與故鄉密不可分的親密之情,須臾不可分割。
(4)這時我起來……乃是我的家鄉。
表達了作者對解放故鄉的堅定信念與決心。
(5)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洗去她的一切的污穢和恥辱。
表達了作者解放故鄉的堅定信念,及甘願為故鄉解放而奉獻一切的決心。
(6)在故鄉的土地上……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著我的手印。
作者在句中沒有用「飄盪著我的歡笑」「回響著我的歡笑」之類的語句,因為埋藏只用於已經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歡笑曾經是晶瑩如露珠般點綴在壟上,散發著迷人的光澤。而今,這一切早已不復存在。昔日的歡笑早已盪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於失去的故園。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誰埋藏了我們的歡笑,誰奪去了我們的「田壟」,我們就要埋藏他們!讓埋藏我們歡笑的田壟成為埋藏侵略者的墓地!這正是作者發出錚錚誓言的原因之一。
文中還有很多,學生的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五、反思歸納
1、為什麼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後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學生小組討論後回答
教師總結:人稱的變化是情感變化的結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著作者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滿足於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於是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文章正是運用了這種獨特的抒情方式,才在讀者心裡掀起重重波瀾,激起強烈共鳴,這一點值得我們在以後的寫作中借鑒。
2、談談學過本文後你有何感受?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同學們談得都很好,希望同學們在學過這篇文章後真正經受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們沿著前輩們奮斗過的足跡發奮圖強,用生命來熱愛我們的家鄉,用生命來捍衛我們的祖國。
六、知識小結與拓展
1、作者端木蕻良以傾訴式的語言表達了自己深沉的思鄉之情和愛國之情,家鄉永遠是一個人靈寄宿之地,那麼請你用一句五言古詩概括家鄉在一個人生命旅途中的無可替代。
生答,答案可能不一,意思對即可
教師小結:月是故鄉明。
4. 求幾篇初中語文優質課教案
蠟燭教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理清記敘的要素,品味語言,版感悟權文章意蘊。
3、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理解和想像能力。
教學重點:
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人物的思想感情,蠟燭的特殊含義。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型: 課內自讀
教學媒體:錄音機、投影儀。
課前准備:
1、 朗讀課文,積累生字生詞。
2、 查閱資料,了解二戰中蘇聯紅軍解放南斯拉夫的情況。
教學設計:
一、導入:
蠟燭,曾是人們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點昏黃的光往往勾起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勾出無限遐想。於是,無論中俄外,都有許多詩文以蠟燭為題。現在,蠟燭已失去它本身的實用價值,但我們仍常用它來寄託某種情感:喜慶,或是憂傷……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西蒙諾夫的《蠟燭》更是抒寫了一種人類最美好的情感,純潔而又令人震撼。
你可以參照一下別人比較成功的教案。例如火星學習網上有不少這方面的教案。你可以下載後看看,並體會其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5. 關於《土地的誓言》的習題~~快哦
(一)作家作品
端木蕻良,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屬於「東北作家群」的文學派別。「九·一八」事變以後,東北淪陷,許多富有民族感情的年輕作者相繼流亡到了關內。他們帶著故土陷落、河山破碎的悲憤,廣泛描繪了發生在那片廣漠、肥沃的黑土地上面的苦難與掙扎、覺醒與奮起。因此,他們的作品大都表現了家仇國恨和故土之思的雙重情感。
(二)文體知識
散文,是一種自由靈活、文情並茂的文學體裁。題材廣泛,可以寫真人真事,也可虛擬加工。行文自由,任意揮灑,如行雲流水;結構布局,不拘一格,分合自如。注重文采,或質朴清新,或斑斕絢麗,給人以藝術的美感。
「一粒沙中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散文,是閃現的思維火花,展現的情感波瀾,再現的時光往事。
(三)層次結構
教學設計>文章兩段文字一氣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傾瀉,在結構上有如雙峰對峙,又宛若對仗工整的一幅長聯。
第一段主要寫,「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 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為此熱血沸騰。
第二段主要寫,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牽夢縈,「我」發誓要為故鄉母親由戰斗而犧牲!
(四)中心意思
作者以傾訴式的語言,抒發了「九·一八」事變之後東北流亡青年對國土淪喪的壓抑之情;對美好家園,已被日本侵略者強佔十年之久的關東原野的深深眷戀之情,具有強烈的愛國色彩。
(五)寫作特點
運用呼告手法,直接傾訴,並將傾訴對象擬人化;選擇有特徵、有意味的景物營造教學設計>文章的畫面之美;敘述的方式與內在感情的起伏表裡相應,形成教學設計>文章的波瀾與節奏。
(六)解釋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泛濫」和「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這兩個詞語的運用都超出了常規,是很特殊的用法,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求解:一、明確該詞的本義;二、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最後在本義和語境間發現詞語具體確切的含義。「泛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物到處擴散」。在這里,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濫奔流,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較之用「澎湃」
「涌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
「埋葬」和「飄盪」、「回響」等詞又有何不同呢?須知,埋葬只用於已經死去的事物。是的,昔日的歡笑早已盪然無存,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樂只屬於失去的故園,但它卻已被埋葬在了故鄉的田壟間。因此,用「埋葬」一詞就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
(七)怎樣理解「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亘古的地層里,有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噴涌著血液一樣」等語句?
從表層看,這是寫實。在任何一塊大地的深層,都涌動著沸騰的岩漿,這些岩漿就是文中所說的「紅熟的漿液」。深層的理解是,他的內心也正如地下沸騰的岩漿一樣在燃燒,似乎正要噴涌而出!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塑造了兩個顫栗著、憤怒著並且不可阻擋地將要爆發出來的意象——一個是大地之心,一個是作者之心。這塊廣大的「關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於是可以像人一樣召喚著「我」、激勵著「我」為之奮斗、為之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