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顧城的《感覺》中,「在一片死灰中,走過兩個孩子,一個鮮紅,一個淡綠。」為什麼要這樣寫,有什麼意義
一切都是死灰,只有孩子是純真的 是天然的富有靈性。揭示了大人世界的黑暗
2. 顧城《遠與近》教學設計
一、文本解讀
你,
一會看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遠和近》是一首表現特定心理和審美情趣而有些朦朧的詩,表達含蓄、精煉,而內容深刻。
第一節,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雲。是寫「你」左顧右盼的行為。第二節是寫「我」的獨特感覺。「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從表層形式上看,這種感覺是反常的。因為你、我同處地上,你既然能看到我,說明我在你的視線里,雙方距離並不遙遠。而「雲」處天際,它與人的距離遙不可及。詩人透過表層形象著意揭示了一種心理距離的遠和近。人與人,雖然近在咫尺,但心理卻存在各種隔膜與不可逾越的鴻溝,因而覺著「很遠」。而人與雲、人與大自然卻能溝通感情,因而覺得「很近」——親近、融洽。詩人運用象徵手法,表現了心理距離與物理距離的不和諧,表達了對人與人之間良好關系的追求與嚮往。
《遠與近》只有一個畫面;兩個層次:看、想(覺得);三個意象:你、我、雲。短短的二十七個字,闡述了一種美妙的、常存於我們生活中但經常被我們忽略的哲理。
乍看顧城的《遠和近》,有一種特「小兒科」的感覺,甚或覺得荒唐。然而,披文入境,好生玩味,方悟出一種幼稚里的成熟、膚淺下的深刻。
本詩在形式上用半格律體,語言簡潔朴實,但在內容上卻流露出深沉的感傷情緒。
總之,小詩《遠和近》給人一種童話般的美感,深刻地提示了表面悖謬而實際合理的現象。讀罷,「餘音繞梁」,令人回味不已。
二、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熟讀成誦。
感知詩中「我」、「你」、「雲」的形象。
明確詩詞的基本特點,學會閱讀分析詩詞的方法,著重提高多元解讀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深深思索詩人通過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多元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激趣
同學們,你們聽說過愛因斯坦嗎?他最著名的科學理論是什麼?相對論。關於相對論他有一個很幽默、通俗的解釋。
(出示幻燈片1)
如果在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一個小時,你覺得只坐了一分鍾;相反,如果坐在熱火爐上,一分鍾就像一個小時。——愛因斯坦關於「相對論」的幽默說法
可見在時間的長與短上,人的感覺起著重要的作用。時間是如此,其實空間也是這樣。大家還記得嗎?我們初中學過唐代詩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裡面有兩句膾炙人口的名句,你們背背。
(出示幻燈片2)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為什麼遠隔天涯卻像是近鄰一樣呢?因為空間的距離並不能阻隔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溝通、交流,所以即使遠隔十萬八千里,也覺得近在咫尺。
可是著名戲劇家曹禺(yú)先生卻在他的作品《雷雨》的扉頁上寫了意思完全不一樣的話——「比鄰若天涯」。他為什麼這么說呢?讓我們一起回憶《雷雨》。
(出示幻燈片3)
比鄰若天涯——曹禺在《雷雨》扉頁上寫的一句話
(指著劇照)大家看,這是誰?周朴園。這個呢?魯大海。他們是什麼關系?父子,應該很親近。他們之間的空間距離呢?面對面,很近。但實際上你們感覺怎樣?像仇敵,關系很疏遠,難道這不正是「比鄰若天涯」嗎?
可見不論是時間的長與短,還是空間的遠與近,都因人的感受各有不同。今天讓我們走進朦朧詩人顧城的內心世界,看他是如何探求人和人之間關系的。(出示課題)
設計意圖:本導入通過名句、對比的方式,分別展示了愛因斯坦關於「相對論」的時間長短的通俗例子,表現空間距離遠、心理距離近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圖畫,以及表現空間距離近、心理距離遠的《雷雨》劇照,輔以情境、啟迪思維、激發興趣、互動交流。
2、朗誦背誦。
朗誦指導:
你,
一會看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yuǎn)
你看雲時很近。(jìn)
你一會看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設計意圖:從直感上說,這是一首表達「你」與「我」之間特殊感情的詩,兩人的關系具有特定性。
首先從建行的特徵看,全詩僅6行,其中「你」字單佔一行,顯然有突出、強調的意思。另外我們知道,在朗讀(默讀)詩歌時,單佔一行的字會引起較長時間的停頓,這種停頓本身也是一種突出、強調:既突出「你」在全詩中的位置,也突出「你」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其次,全詩6行中,有4行是兩兩對應的,只在個別地方換字。這使得「你」和「我覺得」兩行無形中形成呼應。這種呼應,既是由建行特徵引發的讀者對詩行排列的視覺感應,也是一種心理暗示:暗示「我」的一切感覺(「覺得」)是以「你」為中心的。如果覺得上述解讀比較勉強的話,我們試著重新排列一下詩行:
你一會看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很明顯,重新排列詩行後,詩的表義功能沒有變化,但「表情」功能則弱化了許多。
因為:(1)取消單獨占行後,無論從視覺上還是心理上,「你」和「我覺得」的呼應關系都不復存在。(2)由於單獨占行而在讀者那裡引起的對「你」,包括對「我覺得」的突出、強調作用也消失了;朗讀或默讀時的停頓時間自然也縮短了許多。
2、圖形表達
用一個幾何圖形表現你、我、雲三者的關系。
設計意圖:意象幾何學。探討一個恰當的圖形表示三者之間的關系,把語文教學與幾何圖形聯系起來,讓學生理清了詩中的人物關系,為理解文本打下基礎。
3、帽子過渡
設計意圖:插入顧城的帽子,說據說是用半截牛仔褲做的,帽子是自己的家,老呆在家裡很安全,生氣時可以當煙囪,有人樂意往裡放錢也並不太壞——既奇妙,又有趣,自然地引出給詩文造頂帽子(題目)的環節。
4、給詩造「帽」(題目)
假如這詩是你寫的,你想用什麼做題目?
最後出示顧城《遠與近》的題目。
設計意圖:自造——合作——闡述。擬題只是一個憑借,目的在於以此引導學生自主理解感受詩文,多元解讀詩的主旨,並通過交流分享語文學習經驗。
因為「任何學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種形式交給任何年齡的任何人。」
——《教育過程》(美)布魯納
「詩歌闡釋的豐富性,詩歌的詩意是無窮的」
5、想像填詞
「我覺得你看我時( )( )很遠/ 你看雲時( )( )很近」中添兩個詞,使所表達再明晰點,把詩的空白填出來。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用這種方式推敲品析字詞的微妙作用。
五、總結歸納
正如泰戈爾所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生與死的距離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愛你。」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便是相愛者空間上的距離。雖然遠在天涯海角,但卻像是就在身旁一樣。 「無緣對面不相逢」,這是無緣之人空間上的距離,雖在眼前,卻「生生世世不相識」;你和雲雖然「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卻期待「天上人間會相見」。
縱然千山阻,萬水隔,光陰流轉千載,也消滅不了這心靈撞擊的火花,心靈與心靈在生活中激起的共鳴!遠之為遠,近之為近,在乎一心。這心,在你,在我,也在他!
附:名句鏈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雲/,偶而投影到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驚喜,/轉瞬間消失了蹤影」。——徐志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徐志摩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生與死的距離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愛你。」 -------泰戈爾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兩情若是久常時,又其在朝朝暮暮?
心有靈犀一點通。
無緣對面不相逢。
同床異夢。
眾里尋她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盡管天空把大地新娘抱在懷里,天空總是無窮遙遠---泰戈爾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3. 顧城的感覺 講解下
感覺是如此重要,對於詩的受者(即讀者),如別林斯基所說的:「詩歌是這樣一種東西,要理解它,必須從感覺開始,而不是從反省開始;在正常發展的情況下,後者必須是前者的結果。」對於詩的與者(即詩人),則如艾青所說的:「詩是由詩人對外界所引起的感覺,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結為形象,終於被表現出來的一種'完成'的藝術。」由此可見,沒有詩的與者和受者的感覺的交流,就不能使詩最終實現「完成」階段。 顧城的《感覺》,捕捉感覺入詩。要讀懂這首詩,一定要破除一個習慣的成見,即每首詩都必須要有主題。事實上,詩可以有主題,也可無主題。一種意念,一種感受(包括感覺),一種情愫,一種趣味,都可以單.獨.織就詩。正如朱自清所說的:「一些顏色,一些聲音,一些香氣,一些味覺,一些觸覺,也都可以有詩。」為此他強調指出:「發現這些未發現的詩,第一步得靠敏銳的感覺,詩人的觸角得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經人到的的底子里去。」顧城童年時代被十年動亂的風雨趕出文化的伊甸園,放逐到農村,與白雲、沙答案補充
灘、野花為伴。大自然的雲光水聲,洗凈了他的感覺能力,一旦發而為詩,往往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顧城的這首小詩,是將感覺語詞化的結晶。 詩裁為兩節,每節四行,格式齊整。首節驅灰色天地撲入讀者眼簾:天、路、樓、雨是灰色的——這是鋪墊,在色彩上是欲揚先抑;第二節別見洞天,豁然開朗,在一片灰色的世界裡,走過兩個孩子: 一個鮮紅 一個淡綠詩人從調色盤里,僅擷取灰、紅、綠三種顏色,卻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多麼精彩的印象派畫景!平淡質朴、朴曝無華的語言組織成的詩的畫面,之所以能散發出誘人的芬芳,其奧秘誠如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所說的,詩人把客觀事物的「主要特徵」變成詩人的「第一印象」,使之在計中淹沒一切,使其它特徵處於被忽略的地位;並且把「事物的特徵給他一個刺激,使他得到一個強烈的印象」,這正是詩人必須持有的「獨特的感覺」。顧城成功地將這獨特的感覺銘刻在了詩內。答案補充
世界是由顏色構成的。顧城卻獨獨拈出三種(其間「雨是灰色的」更是詩人的主觀印象),而棄其它於不顧;這些感覺是未經理性過濾的感覺,僅徘徊於感性認識的門口就被詩人敏銳地逮住,帶有強烈的直觀感。《感覺》有意迴避對具象的栩栩如生的描摹,僅僅凍結感官攝取的直覺,如印象派音樂大師德彪西所說:「我的願望是再現我聽到的東西,這是一個寧要感覺而放棄情節的課題」,(4)但作品卻獲得了成功。當讀者步入詩人所描繪的灰色天地,又陡然領略鮮紅和淡綠的明麗色調,突兀感、新鮮感、舒暢感不是象通電一樣搖撼心湖嗎? 讀者從《感覺》一詩中獲得的決非僅僅是純感官刺激。換言之,詩人僅捕捉瞬間感覺入詩,讀者從中卻可收獲知性的認識。那從灰色天地的樊籠里掙脫出來的鮮紅和嫩綠,不也是對亮色,抑或是對青春和力的贊美嗎?即便是「走過兩個孩子」這一細節,細細揣摸,亦有深意可究。它表現的不正是詩人對童心的酷愛嗎!顧城是以童心為詩的生命的呵!詩的畫面彷彿告訴人們,在一片灰濛蒙的天地間,「鮮紅」的孩子和「淡綠」的孩子給世界帶來了希望。
4. 怎麼理解賞析顧城的詩《感覺》
原文:感 覺
顧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樓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過兩個孩子
一個鮮紅
一個淡綠
賞析:詩可以是一個完整的意境,也可以是意象的碎片;可以是具體通俗的生活流,也可以是沒有任何背景,沒有任何細節的抽象線條。這首《感覺》就是幾個大色塊的拼合,象一幅印象派畫,簡單、鮮明、強烈。讀者欣賞時,可以追究「灰」、「紅」、「綠」三種顏色象徵什麼,主題又是什麼,歸納出主題思想。或者讀者讀此詩只留下一種印象。從詩名得知,詩中所攝取的畫面,可能是詩人瞬間的感覺:對單調的厭惡,對新美的歡悅。
喜歡新鮮色彩、喜歡美,這是人類共有的審美情感。喜歡鮮活的生命的律動,厭惡壓抑的死板僵化的東西。這是符合詩人敏感真摯又變幻莫測的情感,還有總在形而上求索的不甘寂寞的心!
顧城,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詩人,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1956年生於詩人之家,父親是著名詩人顧工。顧城17歲開始寫作生涯,給各個報社雜志投稿。1987年開始游歷歐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隱居紐西蘭激流島,過自給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用斧頭砍傷妻子謝燁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謝燁隨後不治身亡。顧城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逝世後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
5. 顧城的《感覺》賞析
讀顧城的朦朧詩,讀的就是感覺,它穿透歷史所有的朦朧,模糊,點激在我們的心靈,燃起我們對生活的厚重而無奈卻又熱情向前的感觸,這是詩人獨特的感覺的偉力,它們可以穿透時空的阻隔。
感覺總是朦朧,總是飄忽不定,這不接受思考的描繪,更不受理性的統轄。而感覺一旦與由思維導致的理性發生聯系,便會形成色彩形相的表象,正如畫家心中的願望,幻想,沖動等在畫筆錯落有致的塗描中,化作了動人的色彩效果。
讀顧城的《感覺》,你不難發現:感覺與色彩的關系,即由感覺到色彩形相,他歷經了一份沉痛的生命思考,這份思考,是詩人所要向世人傾訴的。
灰色,本代表憂傷、悲凄、悶郁等情愫,詩人就是「用黑然的眼睛」去看「天」和「地」,是人世間光明背後的污濁,美飾背後的醜陋,事實背後的真相,使他覺著壓抑:「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樓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竟沒有鋪設丁點亮色,詩人怎能忍受得了這層層架設的「灰色」,我們希望詩人多少給我們一點明麗的色彩,以滿足我們視覺「色慾」的樂趣。
讀下來,發現,詩人似乎明白讀者對於行行「灰色」的詩行實在枯燥的心理感應,敷衍般地給了我們一絲快慰:「在一片灰色之中/走出兩個孩子/一個紅的/一個淡綠」。
紅色,代表熱情,綠色,代表生命,新生,希望。紅色的孩子,綠色的孩子,終於「活潑嬉笑著」走出「灰色」的桎梏。孩子,總是被視作純潔生命、新生青春的象徵,他們「在一片灰色之中/走出」,是可喜,是活現,給人眼前一亮的「生命與活力與新生與希望」,但是,他們將走向哪裡呢?
沒有天國在他們的前方,他們只能再次在灰色的天底下,踏著灰色的路,迎著灰色的雨,走進灰色的樓。人間沒有天國可以使他們的紅色和綠色永恆不變,他們必然走向別一種色彩,不是絕對的黑或白,更不再是紅或綠。
紅色+淡綠色=灰色。我們那唯一的希望,成了失望,詩人總喜歡打破世人的夢。「兩個孩子」——生命的象徵——最後還是走進了灰色。走向憂傷,這是詩人的預設,是詩人沉痛的生命思考之後的一個預設:生命的始與終是灰色的,是憂傷的。
紅色,綠色,不過是灰色的派生,《感覺》無疑以拂逆我們的心情來獲取表達上的張力,它於無決中打破了我們美好的願望:明天會更好,生命應該是明麗的,陽光的。
不錯,人的生命,其終始是灰色的,有著極度消極的傾向,它在灰朦之中誕生,又將在灰朦的路途中趲行,且一路苦辛,最後又在灰朦之中死去,然而,生命能夠以陽光明麗態度一步一步地步近死的墓墳,正如叔本華的告誡:「因為痛苦,我們才去生活,」也因為黑暗,人們才有尋找光明的心。
畢竟那個過程是紅色或者綠色的,正如《感覺》里的小孩,他們是以紅色或綠色在行走,這樣,起始與終結是灰色,又何必計究得太過,因為生命的過程可以陽光明麗的。
(5)顧城感覺教學設計擴展閱讀:
《感覺》是中國當代詩人顧城在1980年所做的小詩六首中的第五首。
感覺
顧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樓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過兩個孩子
一個鮮紅
一個淡綠
顧城(1956—1993)朦朧詩代表人物,1956年生於北京。1969年隨父下放山東昌邑縣東冢公社五年。返京後做過翻糖工、搬運工等,1987年應邀出訪歐美國家,進行文化交流、講學活動。1988年赴紐西蘭,被聘為奧克蘭大學亞語系研究員。後辭職隱居激流島。
1992年重訪歐美,1993年10月殺妻後自殺。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作品,出版有《顧城詩全編》、長篇小說《英兒》,及散文集多部。
6. 如何解讀顧城的《感覺》拜託了各位 謝謝
顧城的《感覺》 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樓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中走過兩個孩子版一個鮮紅一個淡綠權 《顧城詩集》、
《顧城童話寓言詩選》、
《城》
文集
《生命停止的地方,靈魂在前進》,
組詩《城》、鬼進城》。
著有詩集
《白晝的月亮》、
《舒婷、顧城抒情詩選》、
《北方的孤獨者之歌》、
《鐵鈴》、
《黑眼睛》、
《北島、顧城詩選》、
《顧城詩集》、
《顧城童話寓言詩選》、
《顧城新詩自選集》。
7. 分析顧城的《感覺》(語言、形象、意蘊)
感覺是如此重要,對於詩的受者(即讀者),如別林斯基所說的:「詩歌是這樣一種東西,要理解它,必須從感覺開始,而不是從反省開始;在正常發展的情況下,後者必須是前者的結果。」對於詩的與者(即詩人),則如艾青所說的:「詩是由詩人對外界所引起的感覺,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結為形象,終於被表現出來的一種'完成'的藝術。」由此可見,沒有詩的與者和受者的感覺的交流,就不能使詩最終實現「完成」階段。 顧城的《感覺》,捕捉感覺入詩。要讀懂這首詩,一定要破除一個習慣的成見,即每首詩都必須要有主題。事實上,詩可以有主題,也可無主題。一種意念,一種感受(包括感覺),一種情愫,一種趣味,都可以單.獨.織就詩。正如朱自清所說的:「一些顏色,一些聲音,一些香氣,一些味覺,一些觸覺,也都可以有詩。」為此他強調指出:「發現這些未發現的詩,第一步得靠敏銳的感覺,詩人的觸角得穿透熟悉的表面向未經人到的的底子里去。」顧城童年時代被十年動亂的風雨趕出文化的伊甸園,放逐到農村,與白雲、沙答案補充
灘、野花為伴。大自然的雲光水聲,洗凈了他的感覺能力,一旦發而為詩,往往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顧城的這首小詩,是將感覺語詞化的結晶。 詩裁為兩節,每節四行,格式齊整。首節驅灰色天地撲入讀者眼簾:天、路、樓、雨是灰色的——這是鋪墊,在色彩上是欲揚先抑;第二節別見洞天,豁然開朗,在一片灰色的世界裡,走過兩個孩子: 一個鮮紅 一個淡綠詩人從調色盤里,僅擷取灰、紅、綠三種顏色,卻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多麼精彩的印象派畫景!平淡質朴、朴曝無華的語言組織成的詩的畫面,之所以能散發出誘人的芬芳,其奧秘誠如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所說的,詩人把客觀事物的「主要特徵」變成詩人的「第一印象」,使之在計中淹沒一切,使其它特徵處於被忽略的地位;並且把「事物的特徵給他一個刺激,使他得到一個強烈的印象」,這正是詩人必須持有的「獨特的感覺」。顧城成功地將這獨特的感覺銘刻在了詩內。答案補充
世界是由顏色構成的。顧城卻獨獨拈出三種(其間「雨是灰色的」更是詩人的主觀印象),而棄其它於不顧;這些感覺是未經理性過濾的感覺,僅徘徊於感性認識的門口就被詩人敏銳地逮住,帶有強烈的直觀感。《感覺》有意迴避對具象的栩栩如生的描摹,僅僅凍結感官攝取的直覺,如印象派音樂大師德彪西所說:「我的願望是再現我聽到的東西,這是一個寧要感覺而放棄情節的課題」,(4)但作品卻獲得了成功。當讀者步入詩人所描繪的灰色天地,又陡然領略鮮紅和淡綠的明麗色調,突兀感、新鮮感、舒暢感不是象通電一樣搖撼心湖嗎? 讀者從《感覺》一詩中獲得的決非僅僅是純感官刺激。換言之,詩人僅捕捉瞬間感覺入詩,讀者從中卻可收獲知性的認識。那從灰色天地的樊籠里掙脫出來的鮮紅和嫩綠,不也是對亮色,抑或是對青春和力的贊美嗎?即便是「走過兩個孩子」這一細節,細細揣摸,亦有深意可究。它表現的不正是詩人對童心的酷愛嗎!顧城是以童心為詩的生命的呵!詩的畫面彷彿告訴人們,在一片灰濛蒙的天地間,「鮮紅」的孩子和「淡綠」的孩子給世界帶來了希望
8. 顧城 一代人教案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在審美原則上是全新的。它避開了情感專的直抒,棄置了景象屬的實敘,它沒有著意建構完整的意境,只是用意想、用隱喻,在濃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現了一雙不同尋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覺醒的象徵),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從烏雲的縫隙中射出一束白光。整首詩,宛如一幅有立體感的版畫。
「黑夜」與「光明」形成暗色與亮色的鮮明反差,「黑色的眼睛」是經過變形的意想,滲透出強烈的感情色彩。這種藝術表現觸發了讀者的想像,於是,在想像的屏幕上出現了那個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謬現實中扭曲著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潛能所爆發出的頑強求索的精神……。這是整整「一代人」的雕像。
「黑夜——眼睛——光明」一個簡單的意向群構成了一個開放時空…………歷史轉折關頭特有的社會景象和人的心理結構。有限中表現出無限,單純中包孕著深厚,這是詩的特有規律。新詩潮的先行者在追尋人性復歸的同時,也在追尋詩向本體的復歸。
這首小詩體現了一種現代美的風格。它打破了傳統的和諧構圖,以不和諧的意象組合造成觸目驚心的藝術效果,迫使人對歷史進行反思。
9. (理解賞析)顧城的一首詩《感覺》
感 覺
顧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樓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過兩個孩子
一個鮮紅
一個淡綠
詩可以是一個完整的意境,也可以是意象的碎片;可以是具體通俗的生活流,也可以是沒有任何背景,沒有任何細節的抽象線條。這首《感覺》就是幾個大色塊的拼合,象一幅印象派畫,簡單、鮮明、強烈。讀者欣賞時,可以追究「灰」、「紅」、「綠」三種顏色象徵什麼,主題又是什麼,歸納出主題思想。或者讀者讀此詩只留下一種印象。從詩名得知,詩中所攝取的畫面,可能是詩人瞬間的感覺:對單調的厭惡,對新美的歡悅。
喜歡新鮮色彩、喜歡美,這是人類共有的審美情感。喜歡鮮活的生命的律動,厭惡壓抑的死板僵化的東西。這是符合詩人敏感真摯又變幻莫測的情感,還有總在形而上求索的不甘寂寞的心!
顧城,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詩人,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1956年生於詩人之家,父親是著名詩人顧工。顧城17歲開始寫作生涯,給各個報社雜志投稿。1987年開始游歷歐洲做文化交流,1988年便隱居紐西蘭激流島,過自給自足的生活,199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用斧頭砍傷妻子謝燁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謝燁隨後不治身亡。顧城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逝世後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