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前班爸爸下班回家教案
1.教師要寫自己認為有重要意義的教學經歷或教學故事,即要有選擇性,典型專性,不要事屬無巨細都羅列進去,要圍繞中心問題進行選擇。並不是說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要善於捕捉教學過程中的「亮點」。
2.應根據以往的經歷撰寫案例,盡量保持案例中資料的真實性,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到案例的主體即學生那是去詢問、調查他們的真實感受。
3.教學案例與其它的教學作品有區別性。
與教學論文相比,教學案例在文體和表達方式上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在思維方式上,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通過對生動的教學「故事」的描述,通過對具體的學生、老師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總結教學的利弊得失。
2. 回家的路數學路徑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參考交通圖的表達方式,繪畫從學校到家的路線圖。
過程與專方法:能夠畫屬出一路上有標志性的建築、景或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將從學校到家的路線交代清楚。
教學難點:能把這條路線上的你所熟悉的建築或場所等表現出來。
三、教學策略
本課引導學生學習示意圖、地圖、旅遊圖等的看圖方法,了解相關知識,並能根據示意圖、地圖、旅遊圖等的繪制方法,清晰明白地畫出從學校到自己家的路線圖。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使學生養成仔細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和動手繪畫的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用不同的繪畫方法,大膽、自由地表達回家路上的人、景、 物。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指正作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鼓勵學生創作的畫面要大膽、自由、生動,富於創造力,能夠畫出一路上標志性的建築、景、物等。
本課教學可採用以下環節:學習怎樣看圖——回憶自己回家的路——學習簡單的繪制方法——欣賞教師、學生創作的路線圖——創作繪畫——展示評價。
3. 誰有小學美術十一冊第18課 家鄉的藝術 的教案
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了解家鄉民居、建築的一些特點與變化。
2、能力目標:培養初步的探究能力,探究建築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與影響。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建築藝術的精美和家鄉勞動人民的智慧。
活動准備:
1、課前觀察自己住的房子,並把它的樣子畫下來。
2、收集各個地方不同建築、民居的照片、圖片、郵票等資料。
3、多媒體課件。
活動過程:
(一)了解家鄉房子的特點和變化
1、展示作品,了解家鄉房子的特點
課前大家都觀察了自己住的房子,並把它的樣子畫了下來。現在,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1)誰願意介紹一下自己的作品?
(2)在繪畫、欣賞和評時的觀察中,你覺得我們住的房子有什麼特點?
小結:我們住的房子大多是樓房;也有的是平房,或者說磚瓦房,紅紅的瓦,白白的牆,這一切構成了家鄉一道獨特的風景。此外,在我們的周圍還有許多老房子,讓我們去看一看。
2、通過比較,感知家鄉房子的變化
(1)(出示製作的「老房子」課件)想一想:我們家鄉有沒有這樣的老房子?你喜歡這樣的老房子嗎?它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據學生回答適當板書:青青的瓦、灰灰的牆、展翅的屋檐、雕花的房梁……)
(2)同桌交流(可以結合課下搜集的照片或圖片進行交流);
①你在哪裡見過這樣的老房子?
②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說說你當時的感受。
(3)全班交流。
生1:在我的老家農村見過這樣的老房子,當時給我的印象就是歷史久遠。
生2:我也是在老家見過這樣的老房子,覺得非常得好奇,回家總喜歡到那裡去看看。
師小結。青青的瓦、灰灰的牆、展翅的屋檐、雕花的房梁、門前的石獅子,這一獨特的歷史文化在我們看來是那樣的古老、新奇。
同學們,我們生長在江南水鄉,讓我們一起來畫我們家鄉的老房子——江南水鄉。
A、講解線條畫
(1)勾畫外輪廓形及比例。
(2)從主要部分入手。
(3)線條明確,有密變化。
(4)明暗對比強烈。
B、講解色彩描繪的方法。
(1)在初步概括的線條畫基礎上作色,線條不要有明暗變化,只要線條明確。
(2)線條、色彩畫分兩種清淡,稍有色差及鮮灰變化。
(3)以色塊為主的,線條只要框出結構即可,色塊鮮明,對比強烈。
D、學生作業,教師輔導。
1、學慣用線條描繪老房子的特徵。
(1) 遵循原則:整體——局部——整體
(2) 討論用線的方法:是自然曲線好,還是筆直的好?
2、色彩描繪方法。
(1) 線條結合法。
(2) 色塊表現法。
3、小組討論總結線、色描繪方法,並想一想自己適合用哪一種方法,為什麼?
E、交流,好的作品上台交流。
4. 科學領域回家的路小班教案
教案,是在認真備課、研究教材、學生和環境等的基礎上,進行規劃課堂教學的活動,回是一個動態答的、持續創造的過程。這種規劃,既可以以文本的形式表現,但更多、更豐富的內容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儲於教師心中的架構。前者是「有形教案」;後者是「無形教案」;前者是「顯性備課」、後者是「隱性備課」;前者是「備課於書」、後者是「備課於心」。
誤區之一:寫教案=備課;
誤區之二:教案越詳細越好;
誤區之三:教案可有可無。
5. 認識識字《回家》教案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理解欣賞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的韻之美。
2、鼓勵幼兒根據詩歌的結構形式,大膽創編,發展幼兒的想像力。
3、引導幼兒感受體驗助認為樂的快樂情感。
活動准備:
螞蟻、蜜蜂、蜻蜓、刮風、下雨、天黑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音樂導入,激發幼兒的興趣。
1、教師放一段打雷下雨的音樂讓幼兒欣賞。聽完問:你聽到了什麼聲音?讓幼兒自由講述)
2、教師在幼兒回答的基礎上問:「打雷下雨了。小朋友們會怎麼做呢?」
3、小昆蟲們回怎麼做呢?讓我們聽聽詩歌里的小昆蟲是怎樣做的?
二、師幼互動。
理解詩歌內容,韻律結構,擬人手法,感受詩歌中媽媽的關心和愛的情感。培養幼兒助人為樂的品質。
三、完整欣賞詩歌,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1、播放錄音詩歌,讓幼兒完整欣賞。
2、幼兒聽完後,提問:詩歌中講到了哪些小動物幫助了別人?
四、視聽結合,理解詩歌內容。
1、學習第一段。感受小樹葉和媽媽之間的愛以及小樹葉助人為樂的品質。
1)、教師生情並茂地朗誦詩歌第一段,幼兒認真欣賞。
2)、聽完後教師提問:要刮風了,樹葉媽媽在擔心什麼? 小蜜蜂落水後,誰來幫助它的?怎樣幫它的?幼兒回答時,展示小蜜蜂站在小樹葉上在河中隨風飄盪的畫面讓幼兒欣賞。
3)、幼兒跟教師學念詩歌第一段後,再出示畫面,讓幼兒給畫面配音朗誦第一段。
2、學習第二、三段,
1)過度語:小蜜蜂在小樹葉的幫助下,安全地回家了。小蜜蜂看到別人有困難是,它會幫助他們嗎?那詩歌中的小蜜蜂和蜻蜓有沒有幫助別人,它們幫助了誰?是怎樣幫助的?
2)出示第二、三個小蜜蜂和蜻蜓幫助別人的畫面工幼兒欣賞。
出示問題:
下雨了,天黑了,小蜜蜂和蜻蜓在擔心什麼?小蜜蜂和蜻蜓分別幫助了誰?是怎樣幫助的?
3)集體交流:下雨了,天黑了,小蜜蜂和蜻蜓在擔心什麼?小蜜蜂和蜻蜓分別幫助了誰?是怎樣幫助的?
4)幼兒學念詩歌,再請幼兒根據畫面配音朗誦。
5)教師小結;在大家的互相幫助下,媽媽的娃娃都平安地回到了家。
四、完整地欣賞詩歌,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1)幼兒視聽結合,感受教師的配樂朗誦詩歌。
2)幼兒配樂學念詩歌。
五、學習創編詩歌。
1、天下雨了,還有許多小動物沒有回家呢?他們會是誰呢?誰會去幫他們呢?怎樣幫助我
們呢?讓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清楚地講述。
2、我們用詩歌中好聽的句子送他們回家吧?先自由討論,再請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講述,好的創編集體朗誦。
6. 小班教案《出門,回家》
春天的景色非常美麗,小草輕輕地悄悄地從地下鑽出來.柳樹梢長出了嫩嫩的綠芽,桃花內燦爛容地開了,粉紅粉紅的,金黃的迎春花也開了,雪白的梨花更美麗。連綿起伏的遠山很美很美。讓我想起了一首詩: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小魚在水裡輕輕地自由自在地游著,春天真的很美!
7. 故鄉的童年》作文教學設計
故鄉的童年
童年是來難忘的,快自樂的,我的童年是在老家——都昌度過的。
夏天的黃昏,是我最快樂的時候。那時,我常常和小夥伴到池塘里捉泥鰍。來到池塘邊我們看見池塘里聚集了許多的泥鰍。於是我們連忙脫下鞋子,捲起褲腳,「撲通」一聲跳下水去。水裡的泥鰍活蹦亂跳。我把手伸進水裡,突然手很癢,「啊!抓到了,抓到了!」可誰知,這條敏捷的泥鰍逃走了,我很不服氣。我又把手伸進水裡,剛剛要捉到,泥鰍有從手中溜了。「這小東西太機靈!」「我就不相信了,捉不找你!」這回,我再把手伸進水裡,一捧,捧到了兩只。「哈哈!我終於捉到泥鰍了,真是天助我也呀!」這歡聲笑語在空中回盪。
風和日麗是,我和幾個孩子來到花園,摘下雞冠花當帽子,把芭蕉花串起來當水簾,摘下一多菊花戴在頭上,把各種各樣的野花裝在花瓶里……
秋天的早晨,我和小夥伴沒事干,於是拿一張紙,做成風車,在塗上花花綠綠的顏色,拿著風車在草地上盡情的奔跑,隨著風,風車飛快的轉動著。此刻,我們的心情是多麼開心快樂呀!
啊!故鄉的童年是多麼美好呀!要是時間能夠倒流,讓我回到童年,那該多好啊!
8. 教案與教學設計,說課稿,教學案例有什麼不
教案來和教學設計都是事先自設想的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學措施的簡要說明;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經發生的教學過程的反映。一個寫在教之前,一個寫在教之後;一個是預期,一個是結果。
案例與教學實錄的體例比較接近,它們都是對教學情景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而案例則是有所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