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濟南的冬天 教案
教材處理:
《濟南的冬天》是七年級上第三單元中的第2篇課文。這個單元選的是描寫四季景物的散文,向讀者展示了各不相同的四季特徵。該單元總的教學目的,是要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領略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還要練習精讀的技能,並作適當的摘錄。
《濟南的冬天》是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一篇描繪濟南冬天美麗景色的寫景散文。這篇文章描繪景物,語言准確生動,多使用比喻、擬人手法,融情於景,表達了作者鮮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寫最形象最生動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發也非常別致,非同一般,不是採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採取表達一種感受的方式,將自己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不露痕跡的依附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因此顯得格外自然真摯,富有感染力。
基於這樣的認識,本文的教學目的定在學習本文描寫景物的方法上,教學重點是比喻和擬人手法的運用,側重在第3段和第5段。教學難點則是作者感情的抒發。
●○教學設想:
[教法]一是依據教學目標設置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閱讀,引發學生思維、討論,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思路;二是感受課文情景交融的藝術魅力;三是拓展比較閱讀。本文和其姊妹篇《濟南的秋天》,是作者寫於同一時期的優美散文,描寫不同季節的濟南,傳達出同樣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學法]根據教法安排,本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宜結合老師的指點引導,仔細閱讀,認真思考,開展討論,從而感受濟南優美的山水和作者對濟南的鍾愛之情,感受作者運用語言的藝術,獲得應有的啟發。拓展閱讀,加強讀、寫能力訓練。
[時間安排]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但面面俱到的講析卻不利於學生閱讀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應該讓學生在老師的點撥之下充分的感知課文,探究獲取作者寫景抒情的思路和巧妙的寫作方法,並能運用所學去閱讀理解同類的文章。在教學上安排2節課的時間,其中第一課時在整體感知、理清文脈的基礎上重點研讀第3語段,鑒賞景物描述方法。第二課時體會文中的比喻句和擬人句對突出事物形神特點的作用,如揣摩喻體選用的精妙。與《春》在寫法上的對比閱讀。
●○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會讀會寫「髻、鑲、藻、貯」等生字。
②理解和運用「響晴、溫晴、設若、貯蓄、秀氣、空靈、澄清、清亮」等詞語。
③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在寫境中的作用,品味文中優美的語言,積累文中優美的語句。
2.能力目標
①理解分析文中描繪濟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寫中情與景的融合。
②理解作者採用對比寫法的作用。
③培養自讀寫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體會作者對濟南、對祖國河山真摯的思想感情。
●○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把握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特別是比喻和擬人手法的運用。
●○ 教學難點
景物描述方法和作者感情的抒發。
●○ 課時安排
兩課時
●○ 課前准備
①布置學生預習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②多媒體CAI課件、配樂朗讀磁帶、投影儀、投影膠片。
第一課時
●○ 教學內容
本節課在整體感知、理清文脈的基礎上重點研讀第3語段,鑒賞景物描述方法。
●○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賞了春天那一幅幅動人的春景圖後,今天我們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去領略冬日的景色。(板書課題)說起冬,尤其是北中國的寒冬,腦海中浮現的多是朔風怒號、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天寒地栗的蕭條畫面。但在老舍先生的這篇文章中,不僅感受不到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麼,稱為「寶地」濟南的冬天確如作者詩情畫意的渲染嗎?就讓我們在老舍的引領下一起去觀賞濟南冬天的水墨畫,去體味浸蘊其間的濃郁情致;體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語言之美。
二、老舍及其創作
多媒體顯示:
老舍(1899~1966),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出生於北京一個城市貧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始用白話創作。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並進行文學創作。1929年離英回國,先後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1946年赴美講學。1949年應召回國。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終年67歲。老舍一生著作豐富,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和話劇《龍須溝》《茶館》是其代表作。以描寫城市人民生活著稱,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語,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厚的生活情趣。
三、解題
《濟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所寫的一篇情辭並茂的寫景散文。題目明確交待了描寫的地方和時令。
關於濟南的山和水:(多媒體課件顯示畫面背景音樂:《高山流水》)解說:
在濟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歷山,傳說帝舜耕稼於此,又名舜耕山。隋開皇間因岩石鐫佛,遍布山崖,遂稱千佛山。層巒疊翠,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它們確實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濟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稱,所謂「家家聽泉,戶戶插柳」。大致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趵突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冠,泉水平地湧出,噴涌如沸,隆冬季節依然水霧繚繞,四周的亭台樓閣都罩上一層輕紗,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還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劉鳳誥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詠湖名句。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脈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由朗讀,掌握字詞。
投影:
(1)注音:
濟南(jǐ) 鑲(xiāng) 水藻(zǎo) 貯蓄(zhù)
發髻(jì) 澄清(chéng) 著落(zhuó) 看護(kān)
(2)釋義:
響晴:文中指天氣晴朗、燥熱。
設若:假若。
秀氣:文雅,不粗俗。
貯蓄:儲存積蓄。
澄清:清澈明亮。
空靈:清凈透明。
3.聽朗讀錄音,體味流暢朗讀中的語氣、語調傳達出的文章內容與風采。依閱讀提示,思考:
(1)濟南冬天的獨具一格的風貌是什麼?
(2)課文是從什麼角度,用什麼手法來表現這一特點的?
(3)文中老舍先生採用中國山水畫「以大觀小」的構圖取景方法,請分析作者順著主線抓住哪些富有特徵的景物來展示濟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圖定格,仿照《春》中畫圖的形式進行概括。
組織小組討論。教師點撥、明確:
(1)濟南冬天的「溫晴」。
(2)寫「溫晴」是從自身感受的角度來寫的,採用「曲折行文」的對比方式。北平、倫敦、濟南是老捨生活之舟的三個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擁有評判對比的資格。通過和北平冬天多風、倫敦多霧、熱帶日光的毒和響亮(根據語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對比,寫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奇跡」「怪事」,突出它獨有的「溫晴」美景,贊賞它是個「寶地」。畫面中「寒」與「暖」、「暗」與「明」、「熱」與「溫」的色調烘托出濟南冬令陽光和煦、天朗地秀的總體形象。在結構上是全文的總起,為下文具體描述作鋪墊。
(3)順著濟南的冬天是溫晴的這一主線,作者具體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用擬人化的筆法烘托出一個「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給人以濟南冬天的總體感覺,然後分寫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和城外遠山。第5段文字寫冬天的水色,先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將天光、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充滿贊美之情。
緊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鋪展出三幅畫面:小山搖籃圖、雪霽初晴圖和空靈水晶圖。
文章繪山景,描水色,寓情於景,既表現濟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對祖國河山真摯的愛。
5.表情朗讀,品味濟南暖冬慈善若娘親,可愛似少女,清亮賽水晶的藝術形象。
五、精彩語段研習,鑒賞景物描述方法
1.齊聲誦讀第3語段,就如下內容品析研討。請同學們自由選擇進行答題。
投影: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層次劃分是:
(3)全段寫「小雪」之美妙,主要通過其他的景物來進行烘托,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動詞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詞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樣化靜為動的呢?
(7)主要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
(8)你在對全段的朗讀要求上有什麼體會?
明確:(1)最妙是下點小雪呀。
(2)全段分為三層: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矮松 山尖 草色 陽光
(4)樹尖用「頂」,山尖用「鑲」,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幾個字各得其所。
(5)青黑,白,藍,銀,暗黃,微黃,粉色。
(6)化靜為動的主要技巧是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手法。
(7)主要是擬人,文中的三個「好像」,並不都表示比喻。
(8)朗讀中不僅要讀好文中的描寫部分,而且要讀好首尾兩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2.濟南的雪一點也沒抹殺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溫晴」越發顯露了出來,請學生歸結本段的寫景特色。
歸納:作者從色彩和變化兩個角度描寫了山上的矮松、黃草和薄雪等景色。「看護婦」是對雪後矮松秀美形態的比喻,借矮松寫出雪的形態。「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肌膚」,這是雪色和草色相間的美景引人產生的聯想。「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用擬人描繪了雪色嬌美的情態。寫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間順序,有層次地把各個細部雪的光、色、態展現出來,讓讀者感受到的不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韻。畫面色彩的鮮明悅目來自映襯的妙筆:矮松的青黑映襯一髻兒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襯藍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兒白,映襯一道兒暗黃;以微黃的斜陽,映襯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吟詠體味第3語段。
六、課堂練習
閱讀課文第4、5語段,完成下列題目。
投影:
(1).第4段作者三筆兩筆就勾畫出一幅水墨畫,它的特點是( )
A.朦朧 B.淡雅 C.古樸 D.靈秀
(2).濟南冬天水的特徵是(多項選擇)( )
A.暖 B.綠 C.清 D.亮
(3).這兩段文字表現了濟南的冬天( )
A.充滿了綠意的特點 B.舒適、清亮、迷人、美麗的特點
C.溫晴的氣候特點 D.景色優美,是少有的冬季游覽勝地
(4).①「這是張小水墨畫」②「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③「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④「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所運用的修辭手法是( )
A.①暗喻 ②暗喻 ③明喻 ④明喻
B.①明喻 ②明喻 ③暗喻 ④明喻
C.①暗喻 ②暗喻 ③暗喻 ④明喻
D.①暗喻 ②暗喻 ③借喻 ④明喻
(5).「就憑這些綠的精神」中的「綠的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20個字)
七、布置作業
1.完成《作業本》1——8題。
2.摘抄文中的精彩語句,積累語言材料。
3.文章本是有情物,濟南「慈善」的冬天讓人備感親切,得益於先生朴實親切的文風,猶如與讀者促膝談心一般。找出文中能體現作者對濟南冬天情真意摯的語句,如:「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既寫出個人的獨特感受,又顯得語意懇切,為全文「一錘定音」。
●○板書設計
季節特徵(溫情--------寶地)
陽光朗照下的山(暖和------小搖籃)
濟南的冬天
景物特點 薄雪覆蓋下的山(秀氣、淡雅------小水墨畫)
暖而綠的河水(清亮、藍汪汪----藍水晶)
B. 初中歷史教學設計包括哪些主要方面
舉例如下:
第13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教材與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課為八年級下冊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以講述建國以來黨和對台政策的變化、發展及在此影響下,兩岸民間交流的種種表現為主要內容。由於第12課明確的解釋了什麼是「一國兩制」,學習本課的理論基礎,已經具備……
學情分析:學生對台灣問題比較熱心,從前課學習中已經對「一國兩制」有所認識,報紙電視網路也成為他們獲取知識的渠道,所以,備課教學需要把握住學生,圍繞關鍵性的知識點進行思考,拓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方針;「汪辜會談」……
過程與方法: 通過欣賞歌曲、圖片、詩歌和聯系實事熱點等環節來講授新課,同時本課的講授過程中以台灣歌曲作為暗線襯托「和平統一」的主題。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其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寶島台灣的歷史沿革,自然地理情況,了解台灣問題的由來,激發學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中國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方針的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重點:黨和確立的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
策略: 運用表格法,輔以圖片幫助學生理清線索,加深印象
難點: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基本方針
策略: 通過表格及回顧12課內容,進一步理解「一國兩制」構想的科學性與可行性,並通過兩岸關系在此基本方針指引下健康發展的種種表現,告知學生,兩岸關系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於該方針的確立。。
教學過程預設: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設計意圖與方法
導入新課:
投影:台灣詩人舒蘭的詩歌——《鄉色酒》
問題1:詩文流露了怎樣的情感朗誦詩歌,體會思鄉之情
引導回答1:哀嘆兩地相隔,期盼統一團圓創置情境,為學習本課,培養學習嚮往統一的情感。
簡述解放戰爭以來台灣問題的成因,由親人兩岸相隔過渡到三度「陳江會」引入兩岸關系的發展。
新課教學:
人們都說台灣與大陸是同根同源,引出台灣與大陸的情緣。
投影:割不斷的兩岸情緣
問題2:說說台灣與大陸的情緣
血終究濃於水,引用胡主席所說:「淺淺的海岸,深深的鄉愁」。一灣海峽阻隔不了血脈相連的心,兩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麼呢?看過下面兩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
投影:團團圓圓照片,簡述其命名
投影:兩岸同胞重逢場景,以兩個子概括人們的共同心願——統一。
過渡至推進祖國統一大業,首先學習黨和的政策變化發展。
問題3:閱讀課文65至66也,填寫黑板上表格。(《黨和對台灣問題的政策》 )
問題4:配合「江八條」說說何為「適當身份互訪?」
統一大業僅靠大陸努力不夠,需要台灣當局在正確的立場上積極的配合。過渡至兩岸共同推進統一事業。
說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兩岸民間組織交流情況,強調「九二共識」
投影:陳水扁照片及觀點
問題5:中國能否完成統一大業?
正視因為統一乃大勢所趨,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的指引下,兩岸交往更加密切
知識回顧:
回顧本課所學基本內容
投影「大三通」新聞和近年來兩岸政治交往圖片
活動一:……活動二:……引導回答2:……
自讀填空,教師配合圖文輔助填寫
讓學生大膽設想,充分展開想想,為兩岸交流增加新方法,但要銘記兩岸交往的原則。
回顧舊知,鞏固新知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拓展性學習,大膽嘗試編寫課文,並鼓勵其上台朗讀。
C. 如何應用ppt投影 8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是語文教學活動的靈魂,教學目標對語文教學過程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內價功效。有效教容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語文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語文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越好,並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隨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語文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
D.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教學內容:理清文章結構層次
圍繞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來分析文章
教學要求:掌握本文通過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當堂練習作文片段
教學步驟:
一、 引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已學過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散文,從中了解到三味書屋中的老先生雖然施行的是封建書塾教育,但思想還算開明,因此,魯迅對他「很恭敬」。雖是「很恭敬」,但並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魯迅在日本仙台學醫時的一位日本醫專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樣的老師呢?魯迅對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讓我們來一起學習魯迅的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個明白。
明確本文出處、教學重點、寫作背景以及與《回憶我的母親》寫法上的不同。
二、 簡介作者留學目的
魯迅是抱著尋求救國道路的心願到日本學醫的。1904—1906年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他原准備畢業回來救治像他父親一樣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來實現治病救人,救人救國的人生夢想。可魯迅最終並沒有成為一名醫生,他後來放棄了醫學,從事了文學,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學家,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三、 理清全文結構層次
提示:根據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將全文分成三個部分。
投影顯示文章結構層次圖如下:
相識前 相識相處時 相別後
東京(離 往、初到、在)仙台 (回)北京
見聞感受 ? ? 相 識 肖像 聲調 深切懷念
? ? 相 處 四件事例 珍藏講義
? ? 懸掛照片
相 別 神情 話語 多寫文章
明確:從結構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敘事線索的,這是全文的一條明線。那全文的暗線是什麼呢?
四、 分析講解直接寫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學生瀏覽6—10段,找出有關描寫人物外貌、語言等方面的語句。
明確這些語句體現了人物什麼特點。(投影顯示如下)
(1)外貌描寫的句子 符合人物身份
(2)動作 體現人物特點
(3)說話聲調 治學嚴謹
(4)介紹解剖學歷史 生活儉朴
(5)忘帶領結,穿舊外套
讀到此,一個生活儉朴、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已展現在我們的目前了,這是作者,也是我們讀者對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讓我們繼續讀下去,看作者為我們敘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過這些事情,我們將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內在品質。
2.學生默讀11—23段,要求學生給每件事情擬一個小標題。
明確每件事情分別體現了藤野先生什麼思想品質。
(1) 添改講義
提問:「我」很吃了一驚的原因是什麼?「我」為何感到「不安」?
(2)糾正解剖圖
藤野先生對學生要求嚴格,工作一絲不苟,循循善誘,平易近人,和藹地指出魯迅圖中的錯,可當時的魯迅有點任性,口頭答應著,心裡卻不服氣。哪個成語可恰當地概括這中情形?試著找出與此成語相反的詞語。
(3)關心解剖實習
由「很擔心」到「總算放心了」,從中我們了解到藤野先生對魯迅真誠的關心,為人是多麼熱情誠懇。
(4)了解女人裹腳
投影顯示如下:
事 情 思想品質
添改講義 工作認真負責
糾正解剖圖 對學生要求嚴格
關心解剖實習 為人熱情誠懇
了解女人裹腳 可貴的求實精神
提問:學了6—23段文字,我們懂得了學寫類似作文要注意哪幾點?
投影顯示如下:
明確:①學會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②敘事應該有詳略
③上下文注意過渡
④敘事時要注意刻畫人物的神態
讀到此,我們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為人正直,他真誠地關心著
魯迅,熱情地幫助魯迅,對待魯迅沒有絲毫的民族偏見。讀到此,我們會
想:在這樣一位老師的真誠幫助下,魯迅定然能實現自己做醫生的夢想,
學成回國後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國。可魯迅最終卻作出了棄醫從文的決
定,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因有二:一是因為日本學生懷疑魯迅考試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題
目,他們根本看不起中國人,因為當時中國是弱國。二是因為看電影時,魯迅看到中國人為俄國人作偵探被日本人抓獲要槍斃時,日本學生拍掌歡呼,對中國人民大肆污衊。魯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同時感到中國人思想的麻木。這時魯迅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要喚醒人們麻木的思想,當首推文藝。為此,他決定棄醫從文。
從上述兩件事情,我們可知像藤野先生一樣關心魯迅的人非常少,這
就使得藤野先生的真誠幫助、熱情關心在魯迅心中顯得猶為珍貴。因此,
魯迅對他特別感激,感情也特別深摯。
3.請一個學生朗讀32—35段,要求學生找出師生惜別時兩人的神情言行
的語句,並仔細揣摩,體會出師生間的真摯情感。
「他的臉色彷彿有些悲哀,似乎想說話,但竟沒有說。」
「凄然」、「說了一個慰安他的謊話」、「嘆息」、贈照片、題字、「叮囑」
寄照片和寫信。
4.齊讀36—38段,明確這一部分主要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懷
念之情。
魯迅後來給藤野先生寄過照片了嗎?寫過信了嗎?
他把老師忘了嗎?
魯迅時時記起藤野先生,懷念他,感激他,贊美他,魯迅對先生的懷念之
情具體表現在哪裡呢?
①珍藏講義 ②懸掛照片 ③多寫文章
有關直接寫藤野先生的文字,我們今天都講了,餘下的內容沒有直接寫藤野先生,這些事情與藤野先生有何聯系?作者是用什麼中心意思來統攝全文的?這也就是全文的一條暗線。
五、 小結(投影顯示如下):
1.把握全文的結構層次。
2.明確本文的敘事線索。
3.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
4.掌握本文通過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思想品質的寫法。
六、 作文片段練習:通過寫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
提示:先確定寫誰,然後確定要表現人物什麼思想品質,最後圍繞中心選擇事例,組織成文。
七、 布置作業:
1. 抄寫詞語(投影顯示)
緋紅fēi 宛如wǎn 驛站yì 解剖pōu 油光可鑒jiàn 毫不介意
落第 畸形jī 不遜xùn 匿名nì 杳無消息yǎo 美其名曰
詰責jié 凄然qī 教誨huì 瞥見piē 抑揚頓挫cuò 深惡痛疾wù
2.完成課後練習一
E. 求一份《機械制圖》的教案,要中專用的,要全啊,謝謝!
《機械制圖》教案如皋職業教育中心校 仲小霞學科名稱
機械制圖
授課班級
高一汽修
授課時數
2課時
授課日期
2008年5月 16日
課 題
§5-1 機件外部形狀的表達方法——視圖
教學目的
與
要 求
1、理解並掌握視圖的畫法和標注規定。
2、能較恰當地綜合應用各種視圖表達機械零件。
3、在理解和掌握各種視圖的同時,通過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和讀圖繪圖的能力;從而為讀繪零件圖、裝配圖奠定較好的基礎。
教學重點
與
教學難點
1、基本視圖和其它視圖的畫法與標注
2、各種視圖的應用
教學方法
主要採用演示法,運用直觀教具,啟發學生的思維,通過教師的分析講授,板書作圖,讓學生較快的獲取知識,掌握技能。
授 課
主要教具
1、模型:與掛圖配套的組合體、有傾斜結構的組合體,帶有凸台的組合體等。繪圖工具
2、繪圖工具:三角板、圓規。
3、掛圖:19#圖、20#圖
課外作業
(練習題或思考題)
習題冊 Р56
教 研 室
主任審閱
年 月 日
教學過程及
時間分配
主 要 教 學 內 容
教學方法
第一課時
1、組織教學
2、復習、提問
引入新課
約5分鍾
3、講授新課
概述2分鍾
(一)基本視圖
約18分鍾
檢查學生到課人數,穩定學生情緒,師生互問好。
在第四章的內容中,我們已經學習了組合體的視圖用標注。
問:1、組合體的結構形狀是用幾個什麼圖來表達
清楚的?
(用主、俯、左三個視圖表達)
2、在生產實際中,由於機件的結構形狀是多種多樣的,對於簡單的機件,用一個或兩個視圖並配合尺寸就可表達清楚;而有些較復雜的機件,僅用三視圖往往難以表達清楚。
【展示一結構較復雜,且帶有傾斜結構的模型】
3、該組合體用三視圖表達時將出現什麼問題呢?
(較多虛線和傾斜部分出現失真的投影等)
引入:要把機件的形狀表達清楚,達到看圖方便的目的,就必須根據機件的結構特點,選用適當的表達方法。為此,國家標准《機械制圖》規定了表達機件的其他方法。
第五章 圖樣的基本表示法
(本章介紹視圖、剖視圖、斷面圖、局部放大圖等機件的表達方法)
§5-1 機件外部形狀的表達方法——視圖
視圖是根據有關標准和規定,用正投影法所繪制出機件的圖形,主要是用來表達機件外部結構和形狀。一般只畫出機件的可見部分。視圖種類通常有基本視圖、向視圖、局部視圖和斜視圖四種。
一、基本視圖
什麼是基本視圖?(就是在原有三個投影面的基礎上,再增設三個投影面,組成一個正六面體,請同學們看我手上的方盒,它由六個平面構成,相似於空間互相垂直的六個投影面。將空間的物體放入其中,分別向六個投影面投射所得到的視圖)
【模板演示】
1、定義:機件向基本投影面投射所得到的視圖稱為基本視圖。
2、名稱及投射方向
主視圖——由前向後投影所得的視圖
俯視圖——由上向下投影所得的視圖
左視圖——由左向右投影所得的視圖
右視圖——由右向左投影所得的視圖
仰視圖——由下向上投影所得的視圖
後視圖——由後向前投影所得的視圖
【掛圖講述】
3、基本視圖標注及配置
標註:各視圖若按投影關系配置可不標注名稱。
配置:以主視為基準,其它視圖的配置如下。
仰視
右視
主視
左視
後視
俯視
4、投影關系及方位關系
「三等」投影關系,
即: 主、俯、仰、後,長對正;
主、左、右、後,高平齊;
俯、左、仰、右,寬相等。
「六向」方位關系
總結出:「遠離主視是前面」
上課
講述
提問,引起學生思考並回答。
講述
向學生出示模型後,提問,引導學生思考並回答。
向學生提出解決辦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板書
講述
板書
講述
板書
講述
將模板展示給學生看,引起學生的興趣
板書
板書
講述投影及展開方法
板書
演示展開後視圖的配置關系
板書
掛圖講解分析投影關系
分析方位關系
(二)向視圖
約15分鍾
4、課時小結
二、向視圖
在實際設計繪圖中,有時圖幅有限,視圖不能放在同一張圖紙上,如何識別讀圖呢?可以將視圖任意配置嗎? 【板圖作圖並講述】
(得出)
1、定義:向視圖是基本視圖的另一種表達形式,或者說,它是移位配置的基本視圖。
2、標註:
【 強調2點:】
①、投影方向必須是正射,用箭頭表示。
②、必須是完整投影,視圖名稱用大寫字母表示。
1、重述基本視圖的概念及視圖配置、投影規律
2、向視圖概念及與基本視圖的區別 (共同點、不同點)
板書
講述
引入問題
學生思考
老師作圖
作圖後,邊分析投影方向邊標注
使學生對向視圖有一個明確的概念
講述
板書
板書
講述
下課
第二課時
1、組織教學
2、引入新課
約2分鍾
3、講授新課
(三)局部視圖
約15分鍾
檢查學生人數,穩定學生情緒。
前面講到用基本視圖和向視圖來表達機件形狀。
問: 是不是有了基本視圖就能將所有機件的形狀表達清楚呢?
【 在學生迷惑之時,教師拿出與投影面傾斜的結構模型】
(可將機件分為兩部分表達,與投影面平行的結構用局部視圖,與投影面傾斜的結構則用斜視圖來表達)
三、局部視圖
1、定義 將機件某一部分向基本投影面投影所得的視圖
【強調定義中的一部分和基本投影面】
2、作用和目的
向視圖是基本視圖的另一種表達形式,它補充基本視圖尚未表達清楚的部分,簡單而明了。
3、配置 標注及畫法
配置形式:兩種 按基本視圖的形式配置
按向視圖的形式配置
表達方式:局部視圖的斷裂邊界以波浪線表示,如外形輪廓成封閉狀態,則可省略波浪線。
【利用教材中圖6-3,強調波浪線的應用】
上課
講述
設問引起學生思考
模型展示
講述解決辦法
板書
講述
板書
強調重點
掛圖講述
教材例題分析
(四)斜視圖
約25分鍾
4、小結
約2分鍾
5、布置作業
四、斜視圖
(當機件上某部分的傾斜結構不平行於任何基本投影面時,在基本視圖中不能反映該部分的實形。我們可選擇一個新的輔助投影面。)
1、定義 向不平行於任何基本投影面的平面投射所得的視圖,稱斜視圖。
2、目的 獲得傾斜部分的真實形狀,以便看圖和標注尺寸
3、配置 標注及畫法
* 配置 盡可能與基本視圖保持直接投影關系
按向視圖的配置形式配置並標注。
* 標注 (當有必要旋轉配置時 )
A、旋轉方向是任意的,可順時或逆時旋轉
B、旋轉符號的注寫方法或注出角度
4、畫法
例
(強調 求實形的方法及與局部視圖的異同點)
【利用教材圖6-5,講述局部視圖和斜視圖的應用】
按板書的順序復述重點內容
習題冊P35 6-1、6-3
板書
講述
掛圖分析
利用掛圖講述投影方向、名稱的注法
模型展示, 分析講述局部視圖和斜視圖的應用
板書作圖
教材例題分析
講述
F. 人類的老師最佳教案
蘇教版第八冊第7課
設計思路:
這篇課文共有七個自然段,系總分總結構,第三、四、五自然段系課文的重點。根據課文的結構特點及課後練習第5題的提示,教學本文,可按如下思路展開:1、揭示課題,推知內容; 2、抓住重點,導讀引悟,重點段結構相似,教師將主要精力集中在第三自然段,其餘兩段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讀悟便會學得輕松、順利、快樂、高效;3、展示資料,充分交流讓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4、總結本課,鼓勵創造。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藉助課文具體的語言文字,了解人類以生物為師的有關事例。
3、激發學生主動探索自然的願望和對科學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學習課文重點段,通過具體的語言材料,了解人類以生物為師的有關事例。
教學難點:
了解課文具體介紹的方法。
教具准備:
小黑板、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通過上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人類的「老師」是誰呢?
2、那麼課文哪些自然段具體說明了自然界里有許多生物是人類的老師的呢?
3、請同學們打開書,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有關的自然段。(學生回答)
二、學習第三段
1、同學們,這三個例子寫得很具體很有趣,下面請你們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或者說最喜歡的一個認真讀一讀,注意要一邊讀一邊想,爭取把每句話讀懂。
2、誰先來說說,你最感興趣的是哪個例子?
* 第三自然段
(1)讀了這一段,你知道了什麼?你能選用下面兩個句式中的一句把這一段的主要內容說清楚嗎?
(2)小黑板出示:科學家從____得到啟示,發明了____。
人們模仿____造出了____。
(3)結合學生回答,板書:飛機設計。
(4)人類為什麼要想發明飛機?人類是怎樣發明飛機的?
(5)出示:人類自古就想像鳥兒一樣飛上藍天。科學家認真研究了鳥類飛行的原理,終於在1903年發明了飛機。
(6)指讀句子。
(7)是啊,人類有了夢想,就積極地向自然學習,尋求解決的方法,最後終於發明了飛機。為科技進步作出的貢獻。可見鳥兒就是人類的——(讀題)
(8)30年以後,人類在飛機上遇到了什麼難題,又是怎麼向動物學習尋求解決的方法的呢?(學生回答)
(9)投影蜻蜓的圖片:教師解釋,原來,每隻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塊比周圍略重一些的厚斑點,這就是防止翅膀顫抖的關鍵所在。所以,人類從蜻蜓身上找到了防止機翼因劇烈抖動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機毀人亡的慘禍,可見蜻蜓是(指課題)——人類的「老師」。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說:要是早知道這一點,科學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0)投影句子:要是早知道這一點,科學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1)指導朗讀,讀出惋惜、感嘆的語氣。
(12)現在,飛機設計師吸取了這一教訓,又注意研究了蒼蠅、蚊子、蜜蜂等的飛行特點,又為科技進步作出了哪些貢獻?(學生回答)所以說蒼蠅、蚊子等昆蟲是人類的——『老師』。
(13)第三自然段詳細介紹了人類認真研究鳥類飛行的原理發明了飛機並從蜻蜓等昆蟲身上得到啟發,不斷提高飛機的性能,為科技進步作出的貢獻。我們人類從1903年到現在起,只花了短短的百餘年時間,就研製出了許多具有各種優良性能的新式飛機,其實都是從大自然中得到的啟示啊!
(14)小結:課文第三段從人類遇到了難題,到向鳥兒、蜻蜓等昆蟲學習,最後找到解決的方法,寫得非常具體生動。這樣的寫作方法就是——(板書:具體介紹)
(15)現在,讓我們來仔細體會這樣描寫的好處吧!一起讀。
三、學習四-六段
1、剛才我們認真研讀了課文第三段,收獲真大!下面請同學們繼續交流自己感興趣的例子。
*第四段
(1)你對這一段中的什麼感興趣?
(引導學生說好:我對人類模仿……)
(2)老師這兒有一些圖畫,老師想請你看著圖畫來介紹你所感興趣的這個例子,行嗎?(投影圖片)
(3)你們覺得他介紹的怎麼樣?(評議)
(4)是什麼促使人類要向鯨學習呢?科學家從鯨的外形中得到了什麼啟發呢?
(5)可見鯨是人類的——(讀題)
(6)喜歡這個例子的同學一起來讀讀。
(7)現在,你們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這一段的主要內容呢?(先在下面小聲說,再指名說)(板書:輪船設計)
*第五段
2、讓學生說說為什麼對第五段感興趣?
(1)做一個實驗:請學生和家長代表上台捏雞蛋。(三個人)
(2)為什麼小小的雞蛋這么難捏碎呢?投影出示句子:薄薄的雞蛋殼之所以能承受這么大的壓力,是因為它能夠把受到的壓力均勻地分散到蛋殼的各個部分。
(3)這是一句因果倒裝句,你們能「因為…所以…」來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嗎?原來這就是雞蛋殼所擁有的薄殼結構的特點啊。(出示詞語:薄殼結構 讀好!)
(4)從這種「薄殼結構」特點中,建築師受到了什麼啟發?
(5)投影圖片:看,這就是人民大會堂、北京火車站,正因為採用了這種「薄殼結構」,這些建築風格是既堅固又美觀,還大大節約了建築材料。其它採用「薄殼結構」的著名建築還有許多。(圖片欣賞,教師稍作講解)就連我們學校的風雨活動教室也是採用這種「薄殼結構」建造的,其實這樣的建築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很多,同學們課後不妨去調查一下。
(6)下面我們拿好書一起把第五自然段來讀一讀,記住人類從蛋殼中獲得的啟發,進行建築設計的例子。(板書:建築設計)
3、人類以生物為師的例子就只是這三個嗎?你們還知道哪些?(引導學生用前面出示的句式,說說自己收集到的資料)
(1)投影第六段,一起讀讀。
(2)你們有沒有發現這一段同上面三段的寫法有什麼不同?
(3)對呀!人類模仿的生物還有很多很多,作者不可能一一詳細介紹,這里只用一句話就帶過去了,這樣的寫作方法就是——板書:簡單列舉
4、難怪作者最後要發出這樣的感嘆——(投影句子)
(1)指讀句子。引導讀出感嘆的語氣。
(2)齊讀。你們覺得這個自然段跟課文題目和第一、第二自然段有什麼聯系嗎?
(3)學生自讀課題和一二兩節,討論交流,體會前後呼應的寫法。
四、總結全文,深化感情
1、學了這篇課文,你們有什麼感想呢?想干什麼?
2、看來大家對……發生了興趣,為了讓大家得到更多關於……的知識,老師送幾個網站給大家,相信會給你們帶來更多的收獲。(投影網站)
五、作業超市
1、課外自己尋找並閱讀介紹人類向生物學習的兒童科普讀物。
2、搜集有關人類以生物為「老師」的文字或圖片資料,下節課交流。
3、補充習題。
板書設計:
7、人類的「老師」
飛機設計
輪船設計 具體介紹
建築設計 自然界的種種生物
汽車設計
簡單列舉
坦克設計
教學反思:
《標准》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學習。」
1、注重學生的思維參與, 尊重學生的閱讀需要
「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學生要主動發展,參與是基本的保證條件。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發的需求,給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處於「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讀書做筆記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思維參與」,給他們獨立思考的機會,用創新的記號,創新的思維,創新的感受來體驗文本,滿足學生閱讀的慾望。
2、注重學生的個性閱讀,尊重學生的創新發現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尤為重要。」
閱讀過程是閱讀個體的感悟和體驗構建的過程。是一種再創造,它帶有強烈的個性特徵。閱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有選擇性的自主感受,從而構成具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從小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看問題,學生對文章充滿神秘感好奇感,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東西。讀書做記號滿足了學生對文章充滿神秘感好奇感,讓他們樂於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於學生在學習中的創新發現,教師要尊重並加以正確的引導,「與其重復一句正確的話還不如說一句錯誤的話」,呵護他們好奇的心靈。
課堂教學要的不是熱鬧場面,而是對問題的深入研究和思考。讀書做記號這一學習方式將在今後的閱讀教學中大放異彩。
G. 如何寫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舉例如下:
第13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教材與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課為八年級下冊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以講述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對台政策的變化、發展及在此影響下,兩岸民間交流的種種表現為主要內容。由於第12課明確的解釋了什麼是「一國兩制」,學習本課的理論基礎,已經具備……
學情分析:學生對台灣問題比較熱心,從前課學習中已經對「一國兩制」有所認識,報紙電視網路也成為他們獲取知識的渠道,所以,備課教學需要把握住學生,圍繞關鍵性的知識點進行思考,拓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方針;「汪辜會談」……
過程與方法: 通過欣賞歌曲、圖片、詩歌和聯系實事熱點等環節來講授新課,同時本課的講授過程中以台灣歌曲作為暗線襯托「和平統一」的主題。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其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寶島台灣的歷史沿革,自然地理情況,了解台灣問題的由來,激發學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中國共產黨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方針的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重點:黨和政府確立的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
策略: 運用表格法,輔以圖片幫助學生理清線索,加深印象
難點: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基本方針
策略: 通過表格及回顧12課內容,進一步理解「一國兩制」構想的科學性與可行性,並通過兩岸關系在此基本方針指引下健康發展的種種表現,告知學生,兩岸關系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於該方針的確立。。
教學過程預設: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設計意圖與方法
導入新課:
投影:台灣詩人舒蘭的詩歌——《鄉色酒》
問題1:詩文流露了怎樣的情感朗誦詩歌,體會思鄉之情
引導回答1:哀嘆兩地相隔,期盼統一團圓創置情境,為學習本課,培養學習嚮往統一的情感。
簡述解放戰爭以來台灣問題的成因,由親人兩岸相隔過渡到三度「陳江會」引入兩岸關系的發展。
新課教學:
人們都說台灣與大陸是同根同源,引出台灣與大陸的情緣。
投影:割不斷的兩岸情緣
問題2:說說台灣與大陸的情緣
血終究濃於水,引用胡主席所說:「淺淺的海岸,深深的鄉愁」。一灣海峽阻隔不了血脈相連的心,兩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麼呢?看過下面兩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
投影:團團圓圓照片,簡述其命名
投影:兩岸同胞重逢場景,以兩個子概括人們的共同心願——統一。
過渡至推進祖國統一大業,首先學習黨和政府的政策變化發展。
問題3:閱讀課文65至66也,填寫黑板上表格。(《黨和政府對台灣問題的政策》 )
問題4:配合「江八條」說說何為「適當身份互訪?」
統一大業僅靠大陸努力不夠,需要台灣當局在正確的立場上積極的配合。過渡至兩岸共同推進統一事業。
說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兩岸民間組織交流情況,強調「九二共識」
投影:陳水扁照片及觀點
問題5:中國能否完成統一大業?
正視因為統一乃大勢所趨,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的指引下,兩岸交往更加密切
知識回顧:
回顧本課所學基本內容
投影「大三通」新聞和近年來兩岸政治交往圖片
活動一:……活動二:……引導回答2:……
自讀填空,教師配合圖文輔助填寫
讓學生大膽設想,充分展開想想,為兩岸交流增加新方法,但要銘記兩岸交往的原則。
回顧舊知,鞏固新知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拓展性學習,大膽嘗試編寫課文,並鼓勵其上台朗讀。
H. 如何應用ppt投影,交互電子白板等信息技術手段開展課堂教學設計
將信息技術應用於語文教學,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語文教育的本質,了解語文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學中的重難點所在,了解傳統教學的優點和局限性,找准整合點,才能充分運用信息資源上出具有語文味的語文課,實現教學最優化。
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在語文課中的運用,我們現在還處於初級階段,實施過程中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例如應該如何減少教師對於多媒體課件的過度依賴;如何才能使我們的語文課回歸「語文味」,而不是「技術味」;如何才能在網路環境教學當中真正發揮大部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讓他們成為形式上的「參與者」,實質上的「旁觀者」等等。其實,歸根結底就是如何把握好一個「度」的問題,這需要我們首先從思想上切實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一切以學生的需要為根本出發點,讓技術為人服務,而不是讓人被技術牽著鼻子走。其次,需要在語文教學的具體過程中,從情境設置、突破重難點、學練結合、拓展延伸等環節上尋找兩者的最佳整合點,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
綜上所述,任何時候都應為了語文課的教學而進行教學手段的改革,而不應該是為了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而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是否使用信息技術應是有目的的,它取決於教師的教學組織需要。
1、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是要將信息技術看作是進行語文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主要在語文學科的學習活動中有機結合使用信息技術,以便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要達到「整合」的目標,老師不僅要熟練掌握技術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質,了解語文學科教學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學中的難點所在,了解傳統教學的優點和局限性,結合技術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值得注意的是:整合不等於混合,它強調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首先要清楚課程教學的目的、需求,以及信息技術的自身特點,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這堂課的學習效果,能使學生完成哪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能做到卻效果不佳的學習任務,然後才能決定用整合模式進行教學。並不是所有的課都適合與信息技術進行整合。如:2000人教版試用修訂本第二冊的一篇課文——《敬畏生命》,寫的是作者在印第安那州的一個湖邊見到樹不斷飄送白色纖維——種子的情景,及由此洞察到的生命的來之不易和為了延續生命所做出的無私的奉獻。課文的主題是歌頌生命的,而題目「敬畏生命」這個概念對於初一學生來說,是比較難以理解的,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作者這樣表達的用意,體會「敬畏生命」的含義,我就採用了生物學科,思想品德學科中有關生命知識的內容進行了多學科的整合教學,並用信息技術製作成了一個以《敬畏生命》為主題的個人網站,讓學生在我的引導下進入網站學習,這樣就很輕松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達到了教學目的。
2.信息技術應作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基本認知工具。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中,強調信息技術服務於課上的具體任務。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在學習中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並且對這種工具的使用要像鉛筆、橡皮那樣順手、自然。這就要求學生有一定的信息素養。如,在網路課《敬畏生命》一課中,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生命的投資是豪華的、奢侈的,不計成本的」這個學習難點,設計需要學生上網查看人的生命形成的過程。這不僅能解決本文的學習難點,也從生物學角度讓學生自己體會到生命的來之不易。在本課教學設計的「拓展」部分,為了讓學生知道自己應「敬畏生命」,需要讓學生上網查看一些有關學生**的新聞材料,看後,讓學生在留言板上用最簡潔的話輸入自己的感想——自己應該如何對待生命,方便大家討論。這兩部分內容,如果學生沒有一定的信息素養,就無法更快、更好地完成本課的學習內容。
3.能力培養和知識學習相結合的教學目標。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要求,和其他課程整合一樣:學生學習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學會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能力上,包括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如,在《敬畏生命》一課中,我設計的學習目標如下:首先是語文知識和能力方面。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情況,思考並討論寫作思路,再對文中的重點語句進行點撥,討論對這些語句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其次,在多學科整合方面。藉助互聯網上生物學科中有關生命形成的內容,讓學生了解一些有關生命的知識,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重點語句。聯系互聯網上一些學生**的新聞資料,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和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進而珍視生命、熱愛生命。再次,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網上獲取知識信息的意識。這樣的設計,不但讓學生學到了語文課知識,也有了上網查尋語文方面的知識信息的意識。更有了網上也可獲取其它知識信息的意識。把這種解決問題的技能逐漸遷移到其他領域。
4.「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新型的教學模式,均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所以,我設計的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課,都是教師進行引導、點撥,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這樣,教學過程不再是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主動探究、發展、創造的過程。如:《秋魂》(初中語文新教材第一冊十四課)的教學設計中,利用多媒體,將秋天的肅殺、凄涼及文中所描寫、歌頌的「秋實」、「秋色」、「秋味」、「秋風」、「秋葉」、「秋土」、「秋景」均用圖片展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自己從視覺角度去體會作者筆下秋之美,再適當配以舒緩的音樂——鋼琴曲《秋日私語》,讓學生朗讀這篇散文詩,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只需在欣賞和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啟發學生理解文中的「秋魂」,再引導學生學會詮釋自己心目中的「秋魂」,甚至是「春魂」、「夏魂」,乃至「冬魂」。
5.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和諧統一。信息技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實踐平台,利用它實現相同的目標,我們可以採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同時,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學目標固定後,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務來實現,每一位學生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個任務。這種個別化教學策略對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進行因人而異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但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要求人們具有協同工作的精神。同樣,在現代學習中,尤其是一些高級認知場合(例如復雜問題的解決、作品評價等)要求多個學生能對同一問題發表不同的觀點,並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協作完成任務。而網路環境正為這種協作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如,在《敬畏生命》一課中,關於作者的情況,我先展示網上作者的有關資料,讓學生快速閱讀,並抓住主要信息點,再讓學生在留言板上輸入自己所掌握的作者的關鍵信息,用大屏幕把留言全部展示後,學生討論誰輸入的信息最重要;然後,教師點評。學習完課文內容後,我又讓學生上網查看一些學生**的新聞材料;一段時間後,教師讓學生在留言板上用最簡潔的話輸入自己看後的感想,自己應該如何對待生命。教師進行聯網讓學生開展討論。通過討論引導學生去思考,並得出該如何對待生命的結論。這種討論正是協作式的學習。這樣的協作學習不但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得出應掌握的關鍵內容。又能了解、掌握更多的思想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