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地理關於地球的圈層結構
11、B 軟流層是岩漿的發源地
12、D
①+②為大陸地殼,②為大洋地殼,大陸地殼比大洋地殼厚
地殼是岩石圈的組成部分;①+②+③構成岩石圈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Ⅱ 地球的圈層結構(詳細)
地球的結構;從外到內,主要由;地殼、地幔、外核、內核等組成。每層的角速度各不同。所以產生了歲差現象。
如圖:
Ⅲ 地球的圈層結構是怎樣的
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兩大部分。 地球外圈可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基專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屬、生物圈和岩石圈; 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和固體內核圈。 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之間還存在一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之間的一個過渡圈層,位於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公里處。
Ⅳ 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詳解)
從表面往下,依次是地殼,地幔,地核
。地殼與地幔的界面是莫霍面,約在地專下17Km深處,地幔與屬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面,約在地下2900Km深處。其中,上地幔的頂部和地殼構成岩石圈,岩石圈下面是軟流層,軟流層是岩漿的發源地。注,軟流層也屬於上地幔。地核也分外核和內核,這里圖不好畫只能這樣講
Ⅳ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一、地球的圈層結構:包括由地核、地幔、地殼組成的內部圈層和由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組成的外部圈層。地球圈層結構分為地球外部圈層和地球內部圈層兩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層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水圈、生物圈、大氣圈;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岩石組成,合成岩石圈。
二、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特點:
1、地核的外核為液態或熔融狀,內核為鐵鎳固體。地球不止一個核心,而是兩個即內核和外核。地核之所以成為實心因為地心引力在此創造出的壓力是地球表面壓力的300萬倍。地核是的高溫可以達到華氏13000度,比太陽表面溫度高上2000度。 地核內的鐵流使物質產生巨大的磁場,可以保護地球免受外來射線的干擾。
2、地幔為鐵鎂固體,地幔上部的軟流層為岩漿發源地。
3、地殼厚度不均,陸殼厚洋殼薄,地殼上為硅鋁層,下為硅鎂層。
三、地球外部各圈層的特點:
1、大氣圈高度愈增大氣密度愈降。
2、水圈由液、固、氣三態組成,連續而不均勻分布。
3、生物圈與地殼、大氣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滲透,是包括人類在內的生命最活躍的圈層。
四、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之間還存在一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之間的一個過渡圈層,位於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公里處。整個地球總共包括八個圈層,其中岩石圈、軟流圈和地球內圈一起構成了所謂的固體地球。對於地球外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而地球內圈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學、重力學和高精度現代空間測地技術觀測的反演等進行研究。地球各圈層在分布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固體地球內部與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層則是相互滲透甚至相互重疊的,其中生物圈表現最為顯著,其次是水圈。
Ⅵ 地球的圈層構造
地球圈層結構分為地球外部圈層和地球內部圈層兩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層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岩石組成,合稱岩石圈。
1、地殼
地殼是地球固體地表構造的最外圈層,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其中大陸地殼厚度較大,平均約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區地殼更厚,最高可達70千米;平原、盆地地殼相對較薄。大洋地殼則遠比大陸地殼薄,厚度只有幾千米。
2、莫霍面
1910年莫霍洛維奇提出地球有內外層之分。他指的內外層就是我們所說的地幔和地殼。而地殼與地幔的分界面也就被稱之為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
在莫霍面上,地震波的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增加明顯,彈性和密度隨深度逐漸增加,地幔物質密度、硬度大於地殼。此面以上物質平均化學組成與玄武岩相似,密度約2.9×10^3kg/m^3;此面以下物質平均化學組成與橄欖岩相近,密度約3.1-3.3×10^3kg/m^3。莫霍面溫度為400-1000/℃
3、地幔
地幔介於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間,厚度在2800km以上,平均密度為4.59/cm3,積約佔地球體積的82.26%,地幔的質量約佔地球總質量的67.0%,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地球物質的總組成。地幔的橫向變化比較均勻,根據地震波速度的變化以1000km激增帶為界面(雷波蒂面),進一步劃分出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個次一級圈層。
4、古登堡界面
古登堡界面,又名古騰堡界面。根據地震波波速變化而劃分,是地幔與地核的分界面。地震波傳播時,除了在地球內部深度約33千米處波速有一個顯著的變化(此處稱為莫霍界面,是地殼與地幔的分界線)之外,在深度約為2900千米處,地震波傳播狀態也會發生明顯的改變,此處便被稱為古登堡界面。地幔位於莫霍界面與古登堡界面之間。
由於地球外核為液態,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S波即橫波,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不能穿過此界面在外核中傳播。P波(指縱波)曲線在此界面處的速度也急劇減低。
5、地核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於地球的最內部。半徑約有3470km,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高密度,地核物質的平均密度大約為每立方厘米10.7克。溫度非常高,有4000~6800℃。
Ⅶ 簡述地球的圈層結構(重點介紹各圈層的尺度和結構)。
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一、地球的圈層結構:包括由地核、地幔、地殼組成的內部圈層和由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組成的外部圈層。地球圈層結構分為地球外部圈層和地球內部圈層兩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層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水圈、生物圈、大氣圈;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岩石組成,合成岩石圈。
二、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特點:
1、地核的外核為液態或熔融狀,內核為鐵鎳固體。地球不止一個核心,而是兩個即內核和外核。地核之所以成為實心因為地心引力在此創造出的壓力是地球表面壓力的300萬倍。地核是的高溫可以達到華氏13000度,比太陽表面溫度高上2000度。 地核內的鐵流使物質產生巨大的磁場,可以保護地球免受外來射線的干擾。
2、地幔為鐵鎂固體,地幔上部的軟流層為岩漿發源地。
3、地殼厚度不均,陸殼厚洋殼薄,地殼上為硅鋁層,下為硅鎂層。
三、地球外部各圈層的特點:
1、大氣圈高度愈增大氣密度愈降。
2、水圈由液、固、氣三態組成,連續而不均勻分布。
3、生物圈與地殼、大氣圈、水圈交叉分布且相互滲透,是包括人類在內的生命最活躍的圈層。
四、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之間還存在一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之間的一個過渡圈層,位於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公里處。整個地球總共包括八個圈層,其中岩石圈、軟流圈和地球內圈一起構成了所謂的固體地球。對於地球外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而地球內圈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學、重力學和高精度現代空間測地技術觀測的反演等進行研究。地球各圈層在分布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固體地球內部與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層則是相互滲透甚至相互重疊的,其中生物圈表現最為顯著,其次是水圈。
Ⅷ 地球的圈層結構有哪些
地球具有圈層結構。其內部有地殼、地幔和地核;其外部有水圈、大氣圈回和生物圈。地球答的圈層結構不是在誕生時形成的,而是在誕生之後逐漸演化而來的。
在地球之初還是「混沌一團」的時候,各種物質混雜在一起,地球並不呈現明顯的圈層構造。只是後來在地球重力作用下,「輕而清者」上升,「重而濁者」下沉,經過這樣長期的物質分化過程,才產生了圈層結構。
地球在漫長的形成過程中,不斷吸引周圍的物質,體積逐漸增大,保存熱量的能力不斷增強。同時,由於放射性物質、地球自身收縮,隕星的降落和地球自轉速度減慢而產生的熱能不斷積累,溫度不斷升高,使地球內部物質具有越來越高的可塑性,甚至某些低熔點的物質被熔融為液態。在這種情況下,較重的物質緩慢下沉,較輕的物質緩慢上升,地球的圈層分化才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