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三袋麥子教學設計

三袋麥子教學設計

發布時間:2021-02-21 17:44:31

❶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走出多媒體教學的誤區

對策一: 遵循輔助性原則,正確定位多媒體的角色。

要走出以上種種誤區,合理地將多媒體這一現代教學手段的優勢發揮出來,首先要在思想上正確定位多媒體的角色,在主觀上確立多媒體在教學中處於輔助性地位這一基本認識。

我個人認為,輔助性應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

1、工具性。關於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北師大師書恩教授曾說過:「整合型學習是指將信息技術與學生活動有機的結合。當學生能夠選擇信息技術工具來幫助他們及時地獲取知識、分析整合信息,並能精彩的呈現他們的學習結果時,就達到了有效地技術整合。」從這個意義上講,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過程中,應把語文學科的學習放在中心地位,信息技術只是學生學習語文這一門學科過程中的一種輔助學習的課堂工具。但在目前,許多教師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教學過程中產生了角色錯位,無法分清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到底誰主誰次。

2、中介性。眾所周知,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包含教師、學生、教材等三個要素。在多媒體教學中,還應增加「媒體」這個要素。教學過程中,媒體與其他幾個要素之間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關或簡單機械
的組合在一起的,而是彼此互相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輔助性原則與下列的其它原則不同;對策二:遵循針對性原則,把握多媒體運用的時機;一節優質的語文課,多多媒體應該合理安排,適時運用;多媒體的使用應具體針對語文教學中的哪些問題呢?我;第一,應針對課文難點的理解;學生,是我們應用多媒體技術的關鍵;第二,應針對學生感情的調動;第三,應針對學習興趣的激

的組合在一起的 ,而是彼此互相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這個系統中,媒體的作用很特殊,它起到了一個中介和橋梁作用,成為其它教學要素之間聯系的紐帶。它的作用是不斷為其它各個要素提供服務和支持,任何將多媒體凌駕於其它教學要素之上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輔助性原則與下列的其它原則不同,它是一條指導性原則,是針對教師主觀的態度和認識這個層面提出來的。同時,它又是一種尺度和標准,用於衡量具體環境中多媒體使用是否合理。在教學中,應將這一原則貫徹始終。
對策二:遵循針對性原則,把握多媒體運用的時機。

一節優質的語文課,多多媒體應該合理安排,適時運用。教師應鑽研教材,把握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並將總的教學目標層層分解,進而根據不同的教學需要設計多媒體運用的方式。在設計使用的時候,應把握多媒體運用的時機,找准最佳切入點,使「好鋼用在刀刃上」。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應輔在學生經驗的盲區,知識的盲點,思維的堵塞處以及情感的模糊處。要能幫助突破重點難點,解決一些傳統教學中不易解決的實際問題。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來解決這些局限,這樣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才能體現出來。

多媒體的使用應具體針對語文教學中的哪些問題呢?我個人認為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應針對課文難點的理解。多媒體課件的使用,要求對課文的重難點起到啟發、誘導、點撥的作用,追求點石成金的效果。能否找准多媒體與學生理解語言的最佳結合點,在課堂恰當的時間展現給

學生,是我們應用多媒體技術的關鍵。用於小學生經驗閱歷有限,思維能力還處於比較低的水平,對課文某些重點內容還需藉助直觀的形象才能深入透徹地理解。在這個時候,多媒體的優勢才能更好地體現出來。例如,在講《千里躍進大別山》一文時,應在「敵我形勢分析」的基礎上展示「強渡汝河」圖片或視頻片段,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真正含義,學生把這個主要的關節打通了,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課文的主旨。

第二,應針對學生感情的調動。有一位老師在上, 《黃河的主人》一課的時侯,在課堂上播放了《黃河大合唱》中的《黃河船夫曲》,並配以黃河波濤滾滾、濁浪排空的視頻畫面。歌中的旁白敘述以及激越高亢的旋律,使學生的情緒一下就得到了調動,作了很好的情感鋪墊。事實也證明,學生在觀看後,有了切身體會,回答問題時用的詞語很到位,朗讀也十分出色,這都是由於視覺上受到感染的緣故。與此同時,學生也更深刻地感受到黃河艄公的勇敢與智慧,鎮靜與機敏,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這一切,光靠老師語言的描述是難以達到的。在這個時候,多媒體就扮演了以往傳統的教學手段無法勝任的角色,將自身的優勢完全地發揮出來了。

第三,應針對學習興趣的激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在課堂上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和調動起來,才能使學生積極地思考,主動的去探究。而在激發興趣方面,多媒體無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課堂中,應不失時機地利用把這一優勢發揮出來。有一位老師在上《三袋麥子》的時候,在課件中插入了一段課文故事的動畫,由於學習這篇課文的都是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動畫有濃厚的興趣,學生的注意

力立刻高度集中,學習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在看動畫的同時,學生也在積極思考,對小豬、小牛和小猴對待麥子的不同態度,對它們作出不同的評價。並在學習課文的時候能夠將課文中的有關描寫小動物神態的詞語與動畫中的具體形象聯系起來,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在這個環節上,多媒體也具有傳統教學手段所無法具備的優勢。

對策三:遵循交互性原則,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認知學習理論認為,個體的學習不是簡簡單單的由外界刺激就可以產生的,它是個體依據自己興趣、愛好、態度等以及原有的知識經驗、認知結構,主動地對外界的信息進行選擇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該理論強調的是主體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作用和發揮,學習應該是在外界刺激和個體的心理結構共同作用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個體行為。按照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學習者還必須從事自我控制,自我測試,自我檢查等活動,以判斷他們在學習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設臵的目標。因此,在多媒體教學中,應加強多媒體使用過程中的交互性將多媒體特有的交互性優勢發揮出來。

我個人認為,交互性應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內容:

第一,教師與媒體之間的交互。教師與媒體之間良好的交互性事一則優質的多媒體課件最基本的因素之一。教師在課前設計的時候,應充分考慮到這一點。首先,多媒體課件展示的方式上,應擺脫傳統的「一鍵到底「的線型流程模式,要做到一學生為中心,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實現對媒體形式的自由選擇與切換,自由控制播放的速度與進度,以適應課堂教學的需求,使多媒體不再是機械演示的工具。

第二,學生與媒體之間的交互。這兩者之間的交互更加側重個別化輔導與學生的因材施教。其重點是利用多媒體課件建立學生評價體系,通過人機對話,讓學生得到及時的信息反饋,利用多媒體對學生思考的結果進行評價,並提供幫助信息,暗示思考的方向,從而引導學生調整思考的方法與策略,轉換思考的角度,最終為《語文課程標准》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轉換構建一個堅實的平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永遠處於主體和中心地位。

對策四:遵循簡約性原則,符合語文教學的學科特點。 在多媒體的使用上,簡約性是一條重要的原則。精簡多媒體材料可以使教學內容單純集中,避免學生注意力過度分散,讓學生集中更多的精力在語言文字的理解和品悟上,很多教師在製作課件時喜歡使用眼花繚亂的背景圖片和裝飾圖片,添加許多零碎的音效,或者在某個次要環節上展示了大量的多媒體資料,這樣既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有偏離了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與運用多媒體的初衷背道而馳。

遵循簡約性原則,我個人認為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應認真選擇適合多媒體展示的重點教學環節。這就需要首先把握教學的主要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分清教學主要環節和次要環節,認真斟酌具體每個教學環節是否一定需要用多媒體來展示,用了多媒體後是否就一定能收到明顯的效果。據此從各個教學環節中精選出一兩個對課文理解起到關鍵作用的環節來重點展示,而對某些次要的教學環節則盡量不要用多媒體來展示,從而使課件內容精簡而又重點突出,滿足課堂教學的需要。

第二,在多媒體素材的選擇上,應該本著去粗取精的原則。與課

文相關的文字、圖片、聲音、視頻資料。網上可以找的很多,對這些資料應本著去粗取精的原則,從中篩選出最能表現課文情感的材料,在課堂展示出來。如《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中,為了更具體地說明滴水穿石的道理,課文第三自然段以大量的篇幅列舉了李時珍、愛迪生和齊白石三人經過長期不懈努力終獲成功得例子。在教學中,有必要找一些相關的多媒體資料展示給學生,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但網上這類資源很多,我們不能「照單全收」,而應從中篩選出於課文「滴水穿石」這個主題聯系最緊密的材料展示給學生,如關於李時珍,經過斟酌,我選擇了一幅李時珍在崇山峻嶺中艱難攀登的圖片,效果良好,極有感染力。另外還需注意的是,教科書上也有很多圖片資料,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原有的作用。

第三,在多媒體課件的設計組織上,應使整體風格趨於簡潔明快。具體表現在課件背景圖片和修飾圖案的選擇,字體和顏色的搭配等各個方面,應盡可能地簡單素樸,杜絕一些不必要的動畫和音效。要做到既能烘托氣氛和表現主題,又使風格統一,重點突出,無紛繁凌亂之感。我曾經看過一則《月光啟蒙》的課件,這個課件的背景顏色自始至終用的是夜空的深藍色,在右上角有一彎殘月,所有的材料都在這個背景上展示,文字的顏色自始至終用的都是銀白色。這樣,既創設情景,渲染了氣氛,有力的烘託了課文所表達的偉大而深沉的母愛這一主題,同時又使整個課件的風格簡潔統一,重點得到了突出,使學生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課文內容的理解和感悟上,從而深刻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感情。

❷ 如何培養小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到身心愉悅。 著名特級教師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理論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為她能夠有效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點燃學生的求知熱情,從而使教學效果顯著。千萬不要小瞧一幅掛圖、一段音樂、一盆花卉、一件頭飾……的作用,這些具體可感的東西比教師的語言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上《三袋麥子》一課,我根據課文內容,製作了「小豬」、「小牛」、「小猴」頭飾若干,課前發給學生。那一堂課,學生帶著頭飾上課,讀書、討論、表演,都格外投入,直至下課大家仍感覺意猶未盡。 二、設疑激趣,幫學生找到閱讀重點。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寶貴的。閱讀教學不能讓學生不著邊際的讀書、討論、回答。教師的課堂設計可以從設置疑問開始,先激發學生生出疑問,再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解決問題,這樣閱讀教學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哪吒鬧海》這篇神話故事。揭示課題之後,我這樣問道:「同學們,看了課文題目《哪吒鬧海》,你心中在想什麼?有問題要問嗎?」話音剛落,學生紛紛舉手,有問「哪吒為什麼鬧海?」有問「哪吒怎樣鬧海?」有問「哪吒鬧海的結局怎樣?」……「學始於疑」,我根據學生的提問,相機扳書,梳理出要點,然後趁勢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想辦法解決自己提出來的問題,最後再組織全班同學共同討論,得出讓大家滿意的答案。那一堂課,學生讀書格外認真,討論也非常積極。 三、讀悟結合,領學生解開心中疑團。 在閱讀教學中,自讀、自悟應貫穿課堂整個過程,要讓學生自由、充分、投入地讀。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積累優美語言,享受審美情趣。如教學《西湖》第三自然段,引導學生理解西湖美得「彷彿仙境一般」。我要求學生首先讀通文字,對該段內容有整體把握,知道先寫湖的四周「綠色鑲邊」,再寫湖中「蔥綠」的孤山,「綢帶」一般的白堤與蘇堤,小島與白雲的「倒影」在湖水中「晃動」,然後,讓學生圈畫出重點詞句,邊讀邊想像文中描述的美景,就如同親臨西湖邊走一走,看一看……學生心中疑團迎刃而解。 四、遷移訓練,促學生提升閱讀能力。 葉老先生告誡我們:「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指導學生讀懂課文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但如果僅僅停留在指導讀懂課文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多讀課外書籍。投身到廣闊的閱讀空間,使知識不斷增加,視野更加開闊。

❸ 小學語文咋復習才-算好呢

您是老師吧!我從不騙老師,給您個網站,沒毒,是小學語文教材網!http://xiaoxue.ruiwen.com/ 先給點!教學要求:、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會本課的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能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說說泊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4、通過朗讀課文的訓練,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教學難點: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教具准備: 光碟、圖片教學時間: 三課時第一課時一、揭示課題1、板書課題:23 半截蠟燭2、讀課題,學生質疑:課文為什麼用「半截蠟燭」作為題目?這半截蠟燭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3、教師質疑:課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麼事?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讀課文。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1、學生自由讀課文。2、通過朗讀課文,大家解決了哪些疑問?3、學生交流。4、本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麼事?要求講清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況。三、再次讀課文,重點學習字詞。1、明確要求:藉助漢語拼音讀准生字字音,讀順語句,讀通全文;邊讀邊用圈畫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詞,並通過聯繫上下問或查字典解決。2、檢查自學情況。(1)讀准字音。(2)檢查詞義掌握情況。3、討論主要內容。4、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第一段(1- 2):伯諾德夫人把裝有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第二段(3 ):一名德國軍官點燃了藏有情報的蠟燭,伯諾德夫人取出一盞油燈,吹滅了蠟燭,暫時避免了一場危機。第三段(4-5):大兒子傑克想結搬柴生火之際拿走裝有情報的半截蠟燭,但沒有成功。第四段(6-7):小女兒傑奎林在萬分危急關頭借口上漏稅繳拿走裝有情報的蠟燭,避免了一場危機。5、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四、課堂練習1、寫字練習。2、用鋼筆描紅、臨寫。3、抄寫詞語。第二課時一、學習第一段1、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詞語。2、學生質疑:絕密、絕妙。3、教師質疑:伯諾德夫人是怎樣對待絕密情報的收藏工作的?為什麼這樣做?4、絕密的情報要用絕妙的辦法來收藏。伯諾德夫人想到了什麼「絕妙的主意」妙在哪裡?5、出示句子:在你認為重要的句子下面畫上著重號。為了情報的安全,她想了很多辦法,但始終放心不下。最後,她終於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把裝有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然後把它插在一個燭台上。由於蠟燭擺在顯眼的桌子上,反而騙過了前來搜查的德軍。指名朗讀,說說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二、理清故事情節,引入編排課本劇程序。1、學生深入讀課文,弄清故事情節。2、指導學生用圖畫和文字表現故事情節。3、指導編排課本劇。三、第一場的編排。1、默讀課文,思考:這場戲的中心人物是誰?應該怎樣演好這一角色?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的句子,圈出關鍵詞語,反復朗讀。3、學生交流怎樣表演。4、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四、布置准備工作。五、布置作業。1、有感情朗讀課文。2、默寫詞語。第三課時一、第2場戲的編排指導。1、默讀課文,思考:這一場戲的中心人物是誰?該怎樣演好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動作、語言、神態的句子,從中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學生交流體會。2、如果讓你來演傑克,你打算怎樣演?3、其它角色怎麼演?4、繼續讀課文,圈出關鍵詞語,一邊讀一邊體會伯諾德夫人此時的心情。5、齊讀第三段課文。二、第三場戲的指導。1、默讀課文,思考:這一常戲的中心人物是誰?怎樣來演?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從中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學生交流體會。3、理解「嬌聲」:甜美可愛的童聲。提問:傑桂琳為什麼「嬌聲地」對司令官說話?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4、學生練習傑奎琳的內心獨白。5、分角色朗讀第四段。6、教師小結。三、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四、指名學生表演課本劇,同學評議。五、作業。回家給父母講講《半截蠟燭》的故事。低年級古詩教學怎樣才算有效呢,我就從三個方面談談該如何把握低年級古詩教學:一、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先決條件,小學生學習積極性主要來自於興趣。修訂大綱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小,學習注意力易分散,興趣不穩定。因此,在低年級古詩教學中,不論是課前課中還是課末,都應把激發學生興趣當作重中之重,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如教《畫雞》一課時,新課伊始,教師可播放《大公雞》這首歌,讓學生聽一聽、猜一猜唱的是什麼動物。這立刻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把他們帶入課文的特定情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又如在學習《夜宿山寺》一詩時,課中當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漸趨分散,教師可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該如何動作配詩,並為學生搭建自由舞台,讓學生上台表演朗讀。這無疑給課堂帶來一泓活水,學生個個興致勃勃。又如《梅花》一詩的教學快結束時,教師便讓每個學生動手畫一枝梅花並塗上顏色,學生在輕柔的音樂中塗鴉,畫後再展示畫得好的學生作品。這樣的做法,不僅檢查出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情況,而且激活學生對學古詩的興趣,讓學生感到課雖終趣未完。二、以讀為本,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語文課標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大量事實證明:低年級學生學古詩,靠老師的逐句串講,根本行不通;必須更多地藉助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及習慣。低年級古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始終以學生讀書為本。初讀古詩時,教師可要求學生自己對照拼音,劃出生字,做到讀准音,不丟字添字,把詩讀正確流利。這樣做有利於復習漢語拼音,也利於學生克服依賴思想,提高朗讀能力。自讀後,可指名個別學生大聲朗讀,讓學生相互評議,讓他們糾正指導讀錯的字詞。接著教師聲情並茂的范讀讓學生得到熏陶,再以繪聲繪色的領讀,讓學生耳、腦、口、眼協調活動,注意詩的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從中感受到詩的語言美、節奏美、音律美,從而漸入古詩意境。然後變換多種朗讀形式,如個別讀、分男女讀、小組讀、全體讀、輕聲讀等,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出詩的意境,提高朗讀能力。這樣的古詩教學課堂,學生讀詩不下二十遍,學生讀得不累,而且越讀興致越高,他們的朗讀一次比一次讀得有味,大多學生能夠熟讀成誦,當堂背誦是根本不成問題。教師就應這樣將朗讀貫穿古詩教學全過程,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進行朗讀訓練,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三、識寫結合,加強學生的書寫指導。語文課標指出:認識生字和指導生字的環節,教師一定要高度重視,加強指導。古詩教學中一定要勻出一定份量的時間指導學生認真書寫,對詩中帶有新筆畫或新偏旁的字重點指導,教給學生有關漢字筆畫筆順的基礎知識和書寫漢字的方法。如學習《畫》一詩中,可在學生對詩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帶有「春字頭」的生字---「春」,放手讓學生試寫,教師再板演示範。還可利用漢字構字規律,引導學生分析辯認,記憶記形,如「人」這個象形字讓學生與現實中人雙腳分開站立的形象相聯系,讓他們自已發現字形書寫方法。而在指導書寫時,一定要充分發揮田字格的作用,讓每個學生注意觀察每個筆畫在田字格中的具體位置和運筆方法,並讓學生動手寫上2-5個。每次書寫前教師應強調坐姿及執筆姿勢;書寫時教師巡視,個別指導;書寫後,教師將有代表性的作業投影出來,當堂相互評價、糾正錯誤。學生從中悟出寫字的一些基本規律,有質量地完成寫字任務。這樣把寫字過程穿插在古詩教學中,有動有靜,學生腦力勞動得到調節,學生情緒高漲,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總之,低年級古詩教學一定要符合低年級小學生年齡特點及其學習心理原理,緊扣語文課標的精神,努力讓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書聲琅琅,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說,充分地寫,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到讀書的方法,提高學習的能力.每位教語文的同仁,莫不感到咱們學生的作文,要麼\"假.大.空\",要麼\"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究其原因,不是孩子們智商不高,而是我們束縛了他們個性的張揚.那怎麼樣才能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呢我認為應利用孩子們的\"玩心\",有意識地引導.點撥,讓他們在玩中去學.下面我就個人教作文的點滴體會談一談.一.玩出寫作素材學生不樂意寫作文,是不知道\"寫什麼\",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生活入手.因此,我常常利用教材內容設計游戲或活動,幫助.引導學生積累寫作內容.如:寫作內容:\"嘗試\",也就是試一試,這是非常有意思的實踐活動.它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然而不管怎樣,它都有會使你有所發現,你在生活中曾經經歷的一次嘗試寫一寫.課前准備:(我地少兒頻道中看到孩子們製作指偶,真好玩!於是我想讓學生試試.)材料:故事書.簡筆畫.剪刀.膠水.彩色水筆.白紙(或其它純色紙)教學過程:我出示了幾個自製的指偶,問:你發現了什麼有什麼用你喜歡哪個指偶為什麼學生觀察欣賞後我提供了幾種指偶的設計製作方法及步驟,讓他們從故事書中找喜歡的人物作出指偶,並演演故事.觀察要求:你們設計製作了什麼指偶怎麼樣做的你們小組製作時說了什麼場面怎麼樣你猜其他小組製作的指偶想表演什麼節目活動後我問:能不能把剛才製作過程說一說,然後寫下來.同學們毫無難色就動筆寫作了.瞧,孩子們的情被調動起來了,自然就產生表達的慾望了.這還愁找不到寫作素材嗎二.玩出寫作知識寫作教學不免要教給學生一些必要的寫作知識,如果乾巴巴地講,學生會沒趣.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只有讓學生體驗到快樂的情感,才能學得好.\"課堂是孩子們的課堂,對於孩子來說,游戲並非是成人眼裡的隨意玩耍,而是嚴肅的工作.我讓孩子們參與游戲,讓其更能\"親其師,信其道.\"如:教學內容:寫好親身經歷的事游戲過程:每次選13名同學參加,我對第一個同學說了一段繞口令,讓他(她)接耳傳給第二個,第二個傳給第三個......傳到最後一個.我讓第一個把聽到的內容寫在黑板上,最後一個也把聽到的寫在黑板上.觀察要求:1.傳話同學的語言.神態.動作怎樣聽話人的表情.動作又怎麼樣你自己是怎麼想怎麼做的2.兩個同學所聽的,內容相比,你明白了什麼3.同學們的反應怎麼樣4.游戲結束後,你有什麼想法或建議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在玩中學會了寫人.寫事.寫場面等的寫作知識了.三.\"玩\"出個性,\"玩\"出興趣玩只單純地玩,沒有老師的引導.扶持.升華,也達不到作文教學的效果.因此,平時我除了積極參與學生的\"玩\"外,更注重對學生習作的評價.而每次習作的評價,我都是根據學生各自特性去欣賞,盡可能挖掘學生裝習作的閃光點,並給予充分的肯定,讓學生樹立信心,體會寫作的快樂.如有位內向的學生寫了一篇較有創意的文章,我是這樣評價的:\"哇,多妙的構思!你有著天才的資本,加油吧!\"而另一位優秀的學生在寫例二這個游戲<>中人物描寫形象極了,我是這樣評價的\"看了你栩栩如生的描繪,我忍俊不禁哈哈大笑了,瞧我們的同學在你筆下可愛極了!下次游戲,非讓你當解說員不可!\"......第斯多惠曾說過:\"我們認為,教學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我這樣\"出軌\"的評價,也像在\"玩\"一樣,我覺得更能激勵.喚醒.鼓舞學生勇於寫作,你說呢我相信,在作文教學中,只要我們堅持快樂教學,使學生在活動.游戲中去玩去學,就一定能為孩子們鋪出一條寫作的綠色通道.語文課程標准》要求:「從一年級起就應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培養朗讀興趣」。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學就是訓練學生的讀書能力之一。古人雲「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得熟則不待解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那麼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如何進行引導讀說訓練呢?我們百靈鳥學院的幾位語文教師在院長盧老師的帶領下在教學中進行了「以讀帶說,以說促理解,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試驗。收到一定效果,下面淺談認識和做法。一、多讀少講,在讀得准確、流利上下功夫一節課將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讀書,藉助漢語拼音讓學生自己讀出漢字的讀音,然後個別檢查,看是否讀得准確,對比較容易讀錯字的正音。注意做到教師少講,讓學生多讀,以讀為訓練的主要形式,整堂課都聽到琅琅的讀書聲。要求學生在讀書時要讀准每一個字音,做到不減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復、不顛倒、停頓恰當、不頓讀、不唱讀,做到心到、口到、眼到,總之在「准確」、「流利」上下功夫。通過近兩年的訓練,我們學院的學生在讀課文時能做到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發音準確、聲音亮、按句逗停頓不唱讀。二、重視范讀、領讀,讀中領會語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心理學研究表明:初入學兒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維持時間短,單一的朗讀形式容易使學生疲勞和厭倦。所以我們根據不同的訓練內容和目的要求,有針對性地採用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分角色讀、老師范讀、領讀等,力求學生百讀不厭,每讀一次都有收獲。而兒童的模仿性又很強,教師作適當的、及時的范讀和領讀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讀我注意把感情、語氣以及音調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範給學生。例如,我教《歡慶》一課時,是這樣領讀的,先用輕松的語氣,節奏較慢的語調領讀的「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楓林舉起燃燒的火把.」,將學生帶入詩的意境;接著歡快地領讀「藍天飛著潔白的鴿子,大海奏起歡樂的樂曲.」,用聲音渲染快樂的氣氛;領讀「十三億孩子,歡慶這美好的日子」則用欣喜的語氣誘發學生體會詩情;最後充滿激情地高聲朗讀「十月一日,祖國媽媽的生日!」將學生的情緒推向高潮。跟隨老師的領讀,學生讀著讀著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個個猶如置身於歡慶.熱烈的節日氛圍之中,親身感受著那人如海,歌如潮的歡樂情景。實踐證明:學生十分喜歡聽以及模仿老師范讀,教師的朗讀示範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師的正確領讀,將無聲的書面的語言變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頭語言,學生在跟讀中不但能領會文意,展開想像,體驗情感,而且能學會斷句,糾正方言。三、以讀帶說,以說促理解低年級的學生,語言正處在發展階段,掌握的語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達他們的意思,更難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我先引導學生讀出課文中的語句,在反復熟讀的基礎上,再教給他們按照回答問題的形式用文中的語句引導回答。這樣學生回答問題表達得確切,說得流利,暢通,幫助學生在讀流利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又在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進行說的訓練,做到朗讀與理解課文內容有機結合,讀說相得益彰。如教《稱贊》時,在學生理解稱贊的意思後先向學生提出:是誰稱贊了誰呢我讓學生先讀課文,找出課文中小刺蝟對小獾進行稱贊的段落和語句.然後讓學生通過思考再回答.以問促讀,問讀結合,讀中有思,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思考,讀而後答,教學中所設計的問題一定要有利於學生的讀說訓練,以讀帶說,以說促理解。這樣提高了說的能力,促進了學生學思維的發展。四、讀說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朗讀時、耳、口、腦多種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協調,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書面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這個復合感知過程,能開拓思維,激發情感。訓練說的過程,讓學生讀出文中語句,幫助學生組織思維,把對局面文字的感知和情感聯系來理解課文,再現情境,意會內涵。還是以《稱贊》一課為例,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1)小刺蝟是怎樣稱贊小獾的?(2)小獾又是如何表現的?小刺蝟真誠的稱贊對小獾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讓學生通過讀課文,認真思考,引導學生用完整、准確、通順的句子回答,將範文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使學生加深對語言文字和課文的內容的理解,逐步使口語規范化,發展語言,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目標部分對中年級的習作明確提出了以下階段性目標: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這些目標對於三年級的作文教學來說,可以歸結為一句話: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和寫作願望,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寫作文。三年級是作文的起步階段,學生剛剛邁入寫作的門檻,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級的寫話高出一個層次,很多學生便對作文產生畏懼心理,感覺無從下手。俗語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促使他們自發自覺的經常練筆,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我認為,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主要有以下三條途徑: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缺乏直觀感性的認識,就讓他們去描寫,去評論無疑是很難的。對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親身去接觸事物,仔細的觀察事物,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致的第一手資料,寫作時才有話可寫,寫出的文章也比較真實生動。因此,作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學習描寫一種水果,可以在學《石榴》這篇課文時,讓學生看關於石榴園的資料圖片,使學生對石榴生長過程和景象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對石榴花的色彩、形態,石榴子兒的形狀等有一個感性的認識,並拿出實物讓學生觀察、品嘗,加深印象。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初步掌握描寫一種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寫作時,再請學生拿出自己喜愛的水果,讓他們說說應從哪些方面觀察,就比較容易了。這時,教師應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有順序的觀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澤、味道、吃法等等。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並使他們懂得觀察的重要性,逐步養成細致觀察的好習慣。學生通過觀察,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寫起作文就不會覺得難了。二、引發學生的想像思維豐富的想像力是寫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之外,引發學生的想像思維也很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為學生創設激發想像的情境,引發他們的想像思維,培養他們的想像創造能力。例如習作七用玩具編寫童話,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展示很多可愛的玩具和動畫,激起學生的興趣,請學生小組合作為其中的一些玩具確立關系,編故事,編對話……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使想像更加充實,更加生動,直到編寫成一個完整的童話。在這種情境中,學生得到了自主學習,充分表現的機會,有了自由想像的空間,想像思維得到引發和鍛煉,寫作興趣也提高了,寫出的作文也比較充實生動。三、鼓勵學生自主積累語言「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量的積累才有可能導致質的提升。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學生是無法寫好作文的。而三年級的學生大多缺乏自覺性,只有不斷的鼓勵和督促,才能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可以布置學生每天摘抄好詞好句,定期檢查。課外向學生介紹一些名言、古詩詞、兒童詩歌,要求他們熟讀成誦,並學習運用。在班隊課、體活課、放心班時,開展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文學知識競賽、成語接龍等有趣有益的活動,提高學生自覺積累的興趣和積極性,加深他們對語言本身及其應用的印象。除了讓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之外,還應督促他們養成良好的自覺學習習慣,從生活中去領悟,去積累,引導他們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比如從互聯網上查閱資料,做實驗,咨詢別人,在旅遊或外出時留心觀察並做記錄等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見聞,又幫助他們獲取了真實生動、記憶深刻的素材。這樣經過長期的積累和內化,學生寫作的語言資料庫不斷豐富完善了,寫作時遇到的障礙就會大大減少,作文也能生動起來。學生產生了寫作興趣和寫作願望之後,如何引導他們寫作文,學會寫作文就成了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首先,三年級的小學生剛接觸作文,幫助他們樹立寫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題范圍應比較寬泛,要留給學生最大限度的自由發揮空間。如果條條框框限制太多,學生的畏懼心理就會更加嚴重,寫出的文章也會內容空洞,缺乏活力。教師要根據班級學生的總體特點,選擇合適的題目,開發學生的寫作潛力,要使學生覺得有話想寫,有話可寫。教師可以多出一些諸如「我想__」,「一件小事」此類的題目,讓學生有更大的選擇空間,有更多的素材可選,使他們覺得寫作文並不太難,逐步樹立寫作信心。此外,在初學作文時,學生的水平並不高。教師在批改作文時,要善於發現文中的閃光點,多鼓勵,多表揚,以增強學生的寫作信心和興趣。其次,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積累,教師應引導他們從中挖掘合適的寫作素材。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和家裡度過,接觸外界的機會不多,所以教師在指導寫作時,要善於引領學生根據已有生活經驗去體會,深入發掘題材,要給學生創設情境,把生活搬進課堂,演繹其中的精彩片段,給學生以真實的感受,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挖掘素材。例如描寫秋天的景物,教師可以誘導學生談一談曾經參加過的秋遊和秋季的實踐活動,幫助他們回想見過的景物,產生一個直觀的認識,再通過相互討論交流和老師講解等方式引導他們掌握描寫景物的基本思路、方法、好詞佳句等等。這樣學生會很快的提取出素材,寫的文章也比較真實。第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有感情的的作文才顯充實,才有內涵。教師還要善於引發學生的創作情感。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走近學生的生活去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困惑等等。比如可以出一個《說說我的心裡話》或是《我最想說的話》之類的作文題,讓學生傾訴他們的喜悅、憂傷、委屈、建議、感想……,讓學生產生溝通的慾望、需要和熱情。每次作文都要引導學生生發感情,真實的寫作。有時教師也可以因勢利導,利用學生的某些疑問或好奇心理來完成一篇作文。比如學完了《三袋麥子》,學生覺得寫童話並不難,很多人躍躍欲試,就可以讓學生去改編課文,或續寫課文。這樣寫出的作文,真切生動,充滿感情。另外,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修改草稿的良好習慣,並根據每次作文情況講解一些修改要點,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領學生學會修改作文,提高文采。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一部分,作文教學應從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角度出發,貼近學生實際,尋找適合學生的作文途徑,讓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樂於在作文中盡情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獨特感受,寫出一篇篇文筆優美、生動真切的好文章。這是一項重要而有挑戰性的教學任務,需要教師不斷探索、實踐、創新。

❹ 如何看待小學語文課本涉及單身狗的畫面

您是老師吧!我從不騙老師,給您個網站,沒毒,是小學語文教材網!http://xiaoxue.ruiwen.com/ 先給點!教學要求: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學會本課的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3、能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說說泊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4、通過朗讀課文的訓練,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教學難點: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斗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教具准備: 光碟、圖片教學時間: 三課時第一課時一、揭示課題1、板書課題:23 半截蠟燭2、讀課題,學生質疑:課文為什麼用「半截蠟燭」作為題目?這半截蠟燭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3、教師質疑:課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麼事?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讀課文。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1、學生自由讀課文。2、通過朗讀課文,大家解決了哪些疑問?3、學生交流。4、本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麼事?要求講清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況。三、再次讀課文,重點學習字詞。1、明確要求:藉助漢語拼音讀准生字字音,讀順語句,讀通全文;邊讀邊用圈畫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詞,並通過聯繫上下問或查字典解決。2、檢查自學情況。(1)讀准字音。(2)檢查詞義掌握情況。3、討論主要內容。4、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第一段(1- 2):伯諾德夫人把裝有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第二段(3 ):一名德國軍官點燃了藏有情報的蠟燭,伯諾德夫人取出一盞油燈,吹滅了蠟燭,暫時避免了一場危機。第三段(4-5):大兒子傑克想結搬柴生火之際拿走裝有情報的半截蠟燭,但沒有成功。第四段(6-7):小女兒傑奎林在萬分危急關頭借口上漏稅繳拿走裝有情報的蠟燭,避免了一場危機。5、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四、課堂練習1、寫字練習。2、用鋼筆描紅、臨寫。3、抄寫詞語。第二課時一、學習第一段1、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詞語。2、學生質疑:絕密、絕妙。3、教師質疑:伯諾德夫人是怎樣對待絕密情報的收藏工作的?為什麼這樣做?4、絕密的情報要用絕妙的辦法來收藏。伯諾德夫人想到了什麼「絕妙的主意」妙在哪裡?5、出示句子:在你認為重要的句子下面畫上著重號。為了情報的安全,她想了很多辦法,但始終放心不下。最後,她終於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把裝有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然後把它插在一個燭台上。由於蠟燭擺在顯眼的桌子上,反而騙過了前來搜查的德軍。指名朗讀,說說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二、理清故事情節,引入編排課本劇程序。1、學生深入讀課文,弄清故事情節。2、指導學生用圖畫和文字表現故事情節。3、指導編排課本劇。三、第一場的編排。1、默讀課文,思考:這場戲的中心人物是誰?應該怎樣演好這一角色?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的句子,圈出關鍵詞語,反復朗讀。3、學生交流怎樣表演。4、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四、布置准備工作。五、布置作業。1、有感情朗讀課文。2、默寫詞語。第三課時一、第2場戲的編排指導。1、默讀課文,思考:這一場戲的中心人物是誰?該怎樣演好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動作、語言、神態的句子,從中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學生交流體會。2、如果讓你來演傑克,你打算怎樣演?3、其它角色怎麼演?4、繼續讀課文,圈出關鍵詞語,一邊讀一邊體會伯諾德夫人此時的心情。5、齊讀第三段課文。二、第三場戲的指導。1、默讀課文,思考:這一常戲的中心人物是誰?怎樣來演?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從中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學生交流體會。3、理解「嬌聲」:甜美可愛的童聲。提問:傑桂琳為什麼「嬌聲地」對司令官說話?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4、學生練習傑奎琳的內心獨白。5、分角色朗讀第四段。6、教師小結。三、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四、指名學生表演課本劇,同學評議。五、作業。回家給父母講講《半截蠟燭》的故事。低年級古詩教學怎樣才算有效呢,我就從三個方面談談該如何把握低年級古詩教學:一、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先決條件,小學生學習積極性主要來自於興趣。修訂大綱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小,學習注意力易分散,興趣不穩定。因此,在低年級古詩教學中,不論是課前課中還是課末,都應把激發學生興趣當作重中之重,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學習。如教《畫雞》一課時,新課伊始,教師可播放《大公雞》這首歌,讓學生聽一聽、猜一猜唱的是什麼動物。這立刻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把他們帶入課文的特定情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又如在學習《夜宿山寺》一詩時,課中當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漸趨分散,教師可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該如何動作配詩,並為學生搭建自由舞台,讓學生上台表演朗讀。這無疑給課堂帶來一泓活水,學生個個興致勃勃。又如《梅花》一詩的教學快結束時,教師便讓每個學生動手畫一枝梅花並塗上顏色,學生在輕柔的音樂中塗鴉,畫後再展示畫得好的學生作品。這樣的做法,不僅檢查出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情況,而且激活學生對學古詩的興趣,讓學生感到課雖終趣未完。二、以讀為本,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語文課標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大量事實證明:低年級學生學古詩,靠老師的逐句串講,根本行不通;必須更多地藉助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及習慣。低年級古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始終以學生讀書為本。初讀古詩時,教師可要求學生自己對照拼音,劃出生字,做到讀准音,不丟字添字,把詩讀正確流利。這樣做有利於復習漢語拼音,也利於學生克服依賴思想,提高朗讀能力。自讀後,可指名個別學生大聲朗讀,讓學生相互評議,讓他們糾正指導讀錯的字詞。接著教師聲情並茂的范讀讓學生得到熏陶,再以繪聲繪色的領讀,讓學生耳、腦、口、眼協調活動,注意詩的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從中感受到詩的語言美、節奏美、音律美,從而漸入古詩意境。然後變換多種朗讀形式,如個別讀、分男女讀、小組讀、全體讀、輕聲讀等,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出詩的意境,提高朗讀能力。這樣的古詩教學課堂,學生讀詩不下二十遍,學生讀得不累,而且越讀興致越高,他們的朗讀一次比一次讀得有味,大多學生能夠熟讀成誦,當堂背誦是根本不成問題。教師就應這樣將朗讀貫穿古詩教學全過程,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進行朗讀訓練,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三、識寫結合,加強學生的書寫指導。語文課標指出:認識生字和指導生字的環節,教師一定要高度重視,加強指導。古詩教學中一定要勻出一定份量的時間指導學生認真書寫,對詩中帶有新筆畫或新偏旁的字重點指導,教給學生有關漢字筆畫筆順的基礎知識和書寫漢字的方法。如學習《畫》一詩中,可在學生對詩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帶有「春字頭」的生字---「春」,放手讓學生試寫,教師再板演示範。還可利用漢字構字規律,引導學生分析辯認,記憶記形,如「人」這個象形字讓學生與現實中人雙腳分開站立的形象相聯系,讓他們自已發現字形書寫方法。而在指導書寫時,一定要充分發揮田字格的作用,讓每個學生注意觀察每個筆畫在田字格中的具體位置和運筆方法,並讓學生動手寫上2-5個。每次書寫前教師應強調坐姿及執筆姿勢;書寫時教師巡視,個別指導;書寫後,教師將有代表性的作業投影出來,當堂相互評價、糾正錯誤。學生從中悟出寫字的一些基本規律,有質量地完成寫字任務。這樣把寫字過程穿插在古詩教學中,有動有靜,學生腦力勞動得到調節,學生情緒高漲,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總之,低年級古詩教學一定要符合低年級小學生年齡特點及其學習心理原理,緊扣語文課標的精神,努力讓整個課堂氣氛活躍,書聲琅琅,學生充分地讀,充分地說,充分地寫,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到讀書的方法,提高學習的能力.每位教語文的同仁,莫不感到咱們學生的作文,要麼\"假.大.空\",要麼\"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究其原因,不是孩子們智商不高,而是我們束縛了他們個性的張揚.那怎麼樣才能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呢我認為應利用孩子們的\"玩心\",有意識地引導.點撥,讓他們在玩中去學.下面我就個人教作文的點滴體會談一談.一.玩出寫作素材學生不樂意寫作文,是不知道\"寫什麼\",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生活入手.因此,我常常利用教材內容設計游戲或活動,幫助.引導學生積累寫作內容.如:寫作內容:\"嘗試\",也就是試一試,這是非常有意思的實踐活動.它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然而不管怎樣,它都有會使你有所發現,你在生活中曾經經歷的一次嘗試寫一寫.課前准備:(我地少兒頻道中看到孩子們製作指偶,真好玩!於是我想讓學生試試.)材料:故事書.簡筆畫.剪刀.膠水.彩色水筆.白紙(或其它純色紙)教學過程:我出示了幾個自製的指偶,問:你發現了什麼有什麼用你喜歡哪個指偶為什麼學生觀察欣賞後我提供了幾種指偶的設計製作方法及步驟,讓他們從故事書中找喜歡的人物作出指偶,並演演故事.觀察要求:你們設計製作了什麼指偶怎麼樣做的你們小組製作時說了什麼場面怎麼樣你猜其他小組製作的指偶想表演什麼節目活動後我問:能不能把剛才製作過程說一說,然後寫下來.同學們毫無難色就動筆寫作了.瞧,孩子們的情被調動起來了,自然就產生表達的慾望了.這還愁找不到寫作素材嗎二.玩出寫作知識寫作教學不免要教給學生一些必要的寫作知識,如果乾巴巴地講,學生會沒趣.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只有讓學生體驗到快樂的情感,才能學得好.\"課堂是孩子們的課堂,對於孩子來說,游戲並非是成人眼裡的隨意玩耍,而是嚴肅的工作.我讓孩子們參與游戲,讓其更能\"親其師,信其道.\"如:教學內容:寫好親身經歷的事游戲過程:每次選13名同學參加,我對第一個同學說了一段繞口令,讓他(她)接耳傳給第二個,第二個傳給第三個......傳到最後一個.我讓第一個把聽到的內容寫在黑板上,最後一個也把聽到的寫在黑板上.觀察要求:1.傳話同學的語言.神態.動作怎樣聽話人的表情.動作又怎麼樣你自己是怎麼想怎麼做的2.兩個同學所聽的,內容相比,你明白了什麼3.同學們的反應怎麼樣4.游戲結束後,你有什麼想法或建議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能在玩中學會了寫人.寫事.寫場面等的寫作知識了.三.\"玩\"出個性,\"玩\"出興趣玩只單純地玩,沒有老師的引導.扶持.升華,也達不到作文教學的效果.因此,平時我除了積極參與學生的\"玩\"外,更注重對學生習作的評價.而每次習作的評價,我都是根據學生各自特性去欣賞,盡可能挖掘學生裝習作的閃光點,並給予充分的肯定,讓學生樹立信心,體會寫作的快樂.如有位內向的學生寫了一篇較有創意的文章,我是這樣評價的:\"哇,多妙的構思!你有著天才的資本,加油吧!\"而另一位優秀的學生在寫例二這個游戲<>中人物描寫形象極了,我是這樣評價的\"看了你栩栩如生的描繪,我忍俊不禁哈哈大笑了,瞧我們的同學在你筆下可愛極了!下次游戲,非讓你當解說員不可!\"......第斯多惠曾說過:\"我們認為,教學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我這樣\"出軌\"的評價,也像在\"玩\"一樣,我覺得更能激勵.喚醒.鼓舞學生勇於寫作,你說呢我相信,在作文教學中,只要我們堅持快樂教學,使學生在活動.游戲中去玩去學,就一定能為孩子們鋪出一條寫作的綠色通道.語文課程標准》要求:「從一年級起就應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培養朗讀興趣」。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學就是訓練學生的讀書能力之一。古人雲「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得熟則不待解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那麼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如何進行引導讀說訓練呢?我們百靈鳥學院的幾位語文教師在院長盧老師的帶領下在教學中進行了「以讀帶說,以說促理解,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試驗。收到一定效果,下面淺談認識和做法。一、多讀少講,在讀得准確、流利上下功夫一節課將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讀書,藉助漢語拼音讓學生自己讀出漢字的讀音,然後個別檢查,看是否讀得准確,對比較容易讀錯字的正音。注意做到教師少講,讓學生多讀,以讀為訓練的主要形式,整堂課都聽到琅琅的讀書聲。要求學生在讀書時要讀准每一個字音,做到不減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復、不顛倒、停頓恰當、不頓讀、不唱讀,做到心到、口到、眼到,總之在「准確」、「流利」上下功夫。通過近兩年的訓練,我們學院的學生在讀課文時能做到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發音準確、聲音亮、按句逗停頓不唱讀。二、重視范讀、領讀,讀中領會語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心理學研究表明:初入學兒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維持時間短,單一的朗讀形式容易使學生疲勞和厭倦。所以我們根據不同的訓練內容和目的要求,有針對性地採用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分角色讀、老師范讀、領讀等,力求學生百讀不厭,每讀一次都有收獲。而兒童的模仿性又很強,教師作適當的、及時的范讀和領讀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讀我注意把感情、語氣以及音調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範給學生。例如,我教《歡慶》一課時,是這樣領讀的,先用輕松的語氣,節奏較慢的語調領讀的「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楓林舉起燃燒的火把.」,將學生帶入詩的意境;接著歡快地領讀「藍天飛著潔白的鴿子,大海奏起歡樂的樂曲.」,用聲音渲染快樂的氣氛;領讀「十三億孩子,歡慶這美好的日子」則用欣喜的語氣誘發學生體會詩情;最後充滿激情地高聲朗讀「十月一日,祖國媽媽的生日!」將學生的情緒推向高潮。跟隨老師的領讀,學生讀著讀著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個個猶如置身於歡慶.熱烈的節日氛圍之中,親身感受著那人如海,歌如潮的歡樂情景。實踐證明:學生十分喜歡聽以及模仿老師范讀,教師的朗讀示範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師的正確領讀,將無聲的書面的語言變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頭語言,學生在跟讀中不但能領會文意,展開想像,體驗情感,而且能學會斷句,糾正方言。三、以讀帶說,以說促理解低年級的學生,語言正處在發展階段,掌握的語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達他們的意思,更難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我先引導學生讀出課文中的語句,在反復熟讀的基礎上,再教給他們按照回答問題的形式用文中的語句引導回答。這樣學生回答問題表達得確切,說得流利,暢通,幫助學生在讀流利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又在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進行說的訓練,做到朗讀與理解課文內容有機結合,讀說相得益彰。如教《稱贊》時,在學生理解稱贊的意思後先向學生提出:是誰稱贊了誰呢我讓學生先讀課文,找出課文中小刺蝟對小獾進行稱贊的段落和語句.然後讓學生通過思考再回答.以問促讀,問讀結合,讀中有思,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思考,讀而後答,教學中所設計的問題一定要有利於學生的讀說訓練,以讀帶說,以說促理解。這樣提高了說的能力,促進了學生學思維的發展。四、讀說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學生朗讀時、耳、口、腦多種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協調,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書面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這個復合感知過程,能開拓思維,激發情感。訓練說的過程,讓學生讀出文中語句,幫助學生組織思維,把對局面文字的感知和情感聯系來理解課文,再現情境,意會內涵。還是以《稱贊》一課為例,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1)小刺蝟是怎樣稱贊小獾的?(2)小獾又是如何表現的?小刺蝟真誠的稱贊對小獾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讓學生通過讀課文,認真思考,引導學生用完整、准確、通順的句子回答,將範文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使學生加深對語言文字和課文的內容的理解,逐步使口語規范化,發展語言,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目標部分對中年級的習作明確提出了以下階段性目標: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這些目標對於三年級的作文教學來說,可以歸結為一句話: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和寫作願望,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寫作文。三年級是作文的起步階段,學生剛剛邁入寫作的門檻,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級的寫話高出一個層次,很多學生便對作文產生畏懼心理,感覺無從下手。俗語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促使他們自發自覺的經常練筆,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我認為,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主要有以下三條途徑:一、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缺乏直觀感性的認識,就讓他們去描寫,去評論無疑是很難的。對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親身去接觸事物,仔細的觀察事物,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致的第一手資料,寫作時才有話可寫,寫出的文章也比較真實生動。因此,作文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學習描寫一種水果,可以在學《石榴》這篇課文時,讓學生看關於石榴園的資料圖片,使學生對石榴生長過程和景象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對石榴花的色彩、形態,石榴子兒的形狀等有一個感性的認識,並拿出實物讓學生觀察、品嘗,加深印象。這樣不僅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初步掌握描寫一種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寫作時,再請學生拿出自己喜愛的水果,讓他們說說應從哪些方面觀察,就比較容易了。這時,教師應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有順序的觀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澤、味道、吃法等等。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並使他們懂得觀察的重要性,逐步養成細致觀察的好習慣。學生通過觀察,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寫起作文就不會覺得難了。二、引發學生的想像思維豐富的想像力是寫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學中,除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之外,引發學生的想像思維也很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常為學生創設激發想像的情境,引發他們的想像思維,培養他們的想像創造能力。例如習作七用玩具編寫童話,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展示很多可愛的玩具和動畫,激起學生的興趣,請學生小組合作為其中的一些玩具確立關系,編故事,編對話……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補充,使想像更加充實,更加生動,直到編寫成一個完整的童話。在這種情境中,學生得到了自主學習,充分表現的機會,有了自由想像的空間,想像思維得到引發和鍛煉,寫作興趣也提高了,寫出的作文也比較充實生動。三、鼓勵學生自主積累語言「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量的積累才有可能導致質的提升。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學生是無法寫好作文的。而三年級的學生大多缺乏自覺性,只有不斷的鼓勵和督促,才能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可以布置學生每天摘抄好詞好句,定期檢查。課外向學生介紹一些名言、古詩詞、兒童詩歌,要求他們熟讀成誦,並學習運用。在班隊課、體活課、放心班時,開展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文學知識競賽、成語接龍等有趣有益的活動,提高學生自覺積累的興趣和積極性,加深他們對語言本身及其應用的印象。除了讓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之外,還應督促他們養成良好的自覺學習習慣,從生活中去領悟,去積累,引導他們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比如從互聯網上查閱資料,做實驗,咨詢別人,在旅遊或外出時留心觀察並做記錄等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見聞,又幫助他們獲取了真實生動、記憶深刻的素材。這樣經過長期的積累和內化,學生寫作的語言資料庫不斷豐富完善了,寫作時遇到的障礙就會大大減少,作文也能生動起來。學生產生了寫作興趣和寫作願望之後,如何引導他們寫作文,學會寫作文就成了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首先,三年級的小學生剛接觸作文,幫助他們樹立寫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題范圍應比較寬泛,要留給學生最大限度的自由發揮空間。如果條條框框限制太多,學生的畏懼心理就會更加嚴重,寫出的文章也會內容空洞,缺乏活力。教師要根據班級學生的總體特點,選擇合適的題目,開發學生的寫作潛力,要使學生覺得有話想寫,有話可寫。教師可以多出一些諸如「我想__」,「一件小事」此類的題目,讓學生有更大的選擇空間,有更多的素材可選,使他們覺得寫作文並不太難,逐步樹立寫作信心。此外,在初學作文時,學生的水平並不高。教師在批改作文時,要善於發現文中的閃光點,多鼓勵,多表揚,以增強學生的寫作信心和興趣。其次,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積累,教師應引導他們從中挖掘合適的寫作素材。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和家裡度過,接觸外界的機會不多,所以教師在指導寫作時,要善於引領學生根據已有生活經驗去體會,深入發掘題材,要給學生創設情境,把生活搬進課堂,演繹其中的精彩片段,給學生以真實的感受,引導學生體驗生活,挖掘素材。例如描寫秋天的景物,教師可以誘導學生談一談曾經參加過的秋遊和秋季的實踐活動,幫助他們回想見過的景物,產生一個直觀的認識,再通過相互討論交流和老師講解等方式引導他們掌握描寫景物的基本思路、方法、好詞佳句等等。這樣學生會很快的提取出素材,寫的文章也比較真實。第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有感情的的作文才顯充實,才有內涵。教師還要善於引發學生的創作情感。教師應站在學生的角度,走近學生的生活去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困惑等等。比如可以出一個《說說我的心裡話》或是《我最想說的話》之類的作文題,讓學生傾訴他們的喜悅、憂傷、委屈、建議、感想……,讓學生產生溝通的慾望、需要和熱情。每次作文都要引導學生生發感情,真實的寫作。有時教師也可以因勢利導,利用學生的某些疑問或好奇心理來完成一篇作文。比如學完了《三袋麥子》,學生覺得寫童話並不難,很多人躍躍欲試,就可以讓學生去改編課文,或續寫課文。這樣寫出的作文,真切生動,充滿感情。另外,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修改草稿的良好習慣,並根據每次作文情況講解一些修改要點,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領學生學會修改作文,提高文采。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一部分,作文教學應從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角度出發,貼近學生實際,尋找適合學生的作文途徑,讓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樂於在作文中盡情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獨特感受,寫出一篇篇文筆優美、生動真切的好文章。這是一項重要而有挑戰性的教學任務,需要教師不斷探索、實踐、創新。

❺ 語文課堂到底該教給學生什麼 詳細

語文課堂到底該教給學生什麼 張珍紅 (江都市仙女鎮中心小學,江蘇江都225200) 摘要: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存在諸多問題,一些教 師對語文課堂教給學生什麼認識不清。本文作者根據一 些課例.對此問題進行了剖析.認為語文課堂的目標應是 注重知識與技能的習得。側重過程與方法的指導.關注情 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語文素養 隨著一次又一次「教改」的深入.語文課堂變得愈來 愈豐富多樣了。隨著「人文語文」、「情智語文」、「簡約語 文」等一個又一個專業名詞、術語的出現與推廣,我們的 語文課堂真可謂是「花開數朵,各表一枝」。有的語文課上 成了美術課.有的語文課上成了多媒體課件展示課.有的 語文課上成了學習成果匯報課……課堂上學生是「小臉 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雖然讓人感受到 熱鬧、喧嘩、激烈.可一節課下來.你沒有感覺到有多少屬 於「語文」的東兩在課堂上生成了,而語文課堂真正應了 那句「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園」。一線的教師越來越 困惑:我們的語文課堂到底該教給學生什麼? 《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是這樣界定語文課程的性 質與地位的: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 要組成部分。T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 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 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 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功能性和奠基作用,決 定了語文課堂的多功能性質。有人曾戲青:語文課堂首先 得教給學生一張外交家式的「嘴」:其次應教給學生一顆 聖人的「腦」(即具有人類優秀品質的腦);最後要給學生 植一株人類文化的「根」,特別是民族文化:秦磚漢瓦.唐 詩宋詞.一個都不能少……「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語文 課堂到底該教給學生什麼呢? 回歸到《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我們不難發現,它 對語文課堂教學目標有明確的表述,那就是,把握好知識 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共同 發展。所以,我認為,我們的語文課堂至少應在這三個方 面有所側蕈。 一、注重知識與技能的習得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多少年來,我們的語文 課堂都是教師在唱主角(獨角):老師講。學牛聽。課後,學 生抄抄、寫寫、背背、默默。把這當作學習語文的全部法寶 當然不行。課改到今天,我們再也見不到教師在課堂上教 學抄寫背誦了(尤其是高年級),是不是我們的學生就不 需要學習這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了呢?當然不是。很難 想像,一個連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都沒有掌握的人能學 好這門功課,甚至是有所建樹。我不止一次在公開課上見 須有一個真正寬松自如的天地,具體地說就是教師在科 學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通過行之有效的調節方式,引導 學生有某一特定情感轉移並沉浸在課文所規定的情感氛 圍中.讓他們自然而然地領會課文的內涵,使教學雙方感 情暢通交流。我們理應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探討人生真 諦、聆聽天籟之聲的場所。 (二)在閱讀教學中領悟情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語言如果沒有情感的血液在 流動,就會蒼白無力,索然寡味,學生對知識的感觸就會 遲鈍」。學生的情感具有很強的誘導性,容易受老師情感 的影響.也容易被課文中具體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所 感染、所支配。充滿感情色彩的教學語青。直接關系著師 生之間情感交流及和諧狀態的形成。充滿激情的、符合文 章感情氛圍的語占不僅可以讓學生從內容上去感受知 識.作用於學牛的感官,更作用於學生的心靈.感染他們 深入文本體察感情。 (三)創設合適的情境,豐富和陶冶學生的情感 雖然語文教材較其它學科要更生動形象、更具情感色 彩.但隱藏在符號背後的思想、情感、價值仍然不可能被 學生輕易接受和理解。情境的創設.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 感知表象.既彌補了,學生抽象思維程度不足的局限.義使 學生的情感過程藉助相應的感知和表象得以展開。同時 它又能為學生提供一種良好的暗示和啟迪,接通學生平 74 時的經驗和感受,喚醒學牛自身潛在的生活經驗和內在 情感。特定的情境下誘發的感知.是一種浸潤著情感色彩 的生動具體的感知,不僅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而且能使學生在特定情境中產生的情感體驗藉助情境得 以鞏固,從而豐富和陶冶學生的情感。 (四)教育學生走出課堂.融入生活。增強自己的情感 體悟能力 「文學總是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岡此,語文教 學中的情感教育必然要求學生在領悟的過程中緊密結合 生活實際。因此,教師必須教育學生要熱愛生活、投身生 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指導學生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感人 之處,深切體味,並積累情感,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 生活感受力。指導學牛體驗生活.要抓住時機,適時引導。 有時,教師也要藉助課外活動.創設情境.給學生提供更多 的情感體驗機會,並善於抓住機會,指導隨機觀察體驗,豐 富學生的情感。教師還要通過指導課外閱讀.觀看電影、電 視等文藝活動,進行情感熏陶。增加學生的情感經歷,豐富 學牛的情感。要從多方面人手.課內與課外結合.培養學生 豐富的情感,以促進感悟情感、表達情感的能力的提高。 語文教學當以感情為先,感化為上.挖掘潛能,促其 知識和情感的全面成長,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正確軌道所 在,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出語文教師教書育人的無 窮樂趣。
萬方數據
到這樣的情形:教師分析得頭頭是道、津津有味,精彩片 段讓學生來讀一讀,結果學生讀了錯別字。這絕不是偶然 現象。因為我們的語文課堂現在不流行教學生字詞等基 礎知識,也不流行傳授分段、概括段意等基本技能了,似 乎一注重「雙基」就是有悖於當前的教育形勢。實則不然, 我們的課堂教學首要的、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通過教學 使學生掌握知識.習得技能。特級教師周一貫曾指出:讀 通課文乃閱讀教學之底線。眾所周知,千里之行,始於足 下。沒有了「雙基」。我們的語文素養之大廈豈不成了海市 蜃樓?課改不是不要落實雙基,而是要求教師在落實雙基 時講究方式方法。比如,最簡單的學會分段、概括段意,這 是學生學習語文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過去我們在這一 點上做得很多、很過。今天我們是不是就不要了呢?否。今 天.我們依然要讓學生掌握這種基本技能。只是,我們不 再是讓學生猜謎語式地分好段,教師高屋建瓴地概括一 下段意,然後讓學生抄到書上去;而是要求教師在課堂上 以課文為例.一步步引導學生學會分段、概括段意。諸如 此類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我仃】的語文課上一定得 教給學生。唯有如此.我們的學生才有自主學習、自主探 究的基礎。讓一個大字都識不了幾個的人去發展語文素 養難道不荒唐?讓一個連文章中心都不會把握的人去進 行閱讀欣賞豈不可笑?閃此,我們的語文課堂必須注重學 生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習得。 二、側重過程與方法的指導 學習語文知識是為r培養語文能力的.不是以傳授 知識為目的的。過程與方法是形成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學 生可持續發展的鶯要條件。有人認為語文是個包羅萬象 的大課堂,要學的東西太多,都去從過程與方法來加以指 導是不町能的。這種認識本身就是錯誤的。王曉春曾坦 言:語文課堂上學語文知識,就像數學課上學習計算一 樣。應該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筆者認為:語文課堂就 是個案課堂,是教師以文本為載體,為「一」,通過教師的 指導,學生學會反「三」,那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而不是 蜻蜓點水。僅以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為例.在課堂 上.教師不能僅僅滿足於學生能藉助於特定的語境讀懂 了一個詞語。岡為學生此時獲得的理解是模糊的,方法也 是連蒙帶猜式的。換一個詞語,換一個語境,學生只能是 依葫蘆嘶瓢地去理解。這也是語文讓學生最頭疼的事。教 師在課堂上教給學生方法,即如何聯繫上下文,結合具體 的語境,獲得理解的。這樣.學生再次遇到類似的『廿J題,就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r,何愁不會呢?教師課堂上再找一 個詞語,讓學生說說是怎麼藉助上下文來理解的就更好 了。可是有的語文教師怕這樣一做就影響『r課堂的完美。 我想,我們的語文課堂首先應該是一個讓學生學有所得 的平台,其次才是教師展示完美教學設計的舞台。特級教 師於永正在教學《水上色機》一課時,為了指導學牛用「究 竟」一詞造句.先運用文本提供的語句使學生明白了「究 竟」在此是「明白」的意思,然後分別提供了「看個究竟」 「問個究竟」「探個究竟」等語境讓學生進行造句。在此訓 練後,於老師並沒有結束,他又通過「紅領巾究竟放在哪 兒了」等句子讓學生明白「究竟」還可表示疑問,用這個意 思也可進行造句。試想如果我們都能像於老師這樣把訓 練題在課堂上進行認真的指導、扎實的訓練,學生的能力 何愁得不到發展呢?我們的課堂就該是一個不斷生成的 課堂,只有在教師精心設計的過程與方法的指導下,學生 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才能學會學習.為終身發展奠定 基礎。離開了方法與過程的指導、演示。學生就永遠只能 是一頭霧水。 三、關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 語文的人文性決定了語文課堂必須關注學牛情感、 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 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憑空而來的。它要求教師存課堂 上通過對一個個文本的解讀去引領學生了解、領悟文本 所傳達的情感、態度,以及學生由此而形成的價值觀。過 去.我們常用「貼標簽」的方式去定位人物,根本無從關注 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 特別強調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於是,一些教師的課堂不 再是一言堂。而變成了多言堂,甚至是隨青堂,走到了另外 一個極端去了,忽略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忘卻了教師應是 平等中的首席這樣一個重要角色,把自主變成了自流.從 而失去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成了 一片「自留地」。這是極不利於學生的發展的。一位教師在 教《三袋麥子》時,問學生最認同誰的做法時,學生紛紛暢 言.有推崇小牛節儉法的.有贊許小猴的勤勞法的,還有一 個學生說:「我最喜炊小豬的做法。你想啊,小豬拿到麥子 就盡情地吃了個痛快。雖然麥子被吃光了,可它長得那麼 可愛,明年肯定還有人給它送麥子的。」這種想法顯然是一 種「不勞而獲」思想的萌芽,教師理應點撥、引導學生。可教 師給予的評價卻是:「你想得真好。」這樣不負責任的評價 能促進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嗎? 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不是空洞的說教,也 不是文學欣賞式的整體感覺,而應是學生從文本的字里 行|』日J得到暗示、引導,形成的共鳴。一位教師在教學《船 長》一課時,有位學生突然發問:船長為什麼不逃呢?顯然 這位學生沒有能從文本的字里行間感悟到哈爾威船長誓 與輪船共牛死的崇高的職業操守。於是,教師就讓學生討 論,有人認為可能時間來不及了,有人說可能救生艇不夠 了.有人說……這些猜測與想像完全是游離於文本之外 的瞎想,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教師只一句:「大家想得都 有道理,至於船長為什麼沒有逃生,這不是我們這節課研 究的問題。」就草草收場了。難道真是如此嗎?無獨有偶, 《小學教學參考》上竟刊登了一篇題為《課堂無須太完美》 的文章。為此叫好,說教師無須顧忌太多,課堂也無須太 完美。我認為.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同然,我們的課堂不 可能也不應該面面俱到.可這個問題就本課而言。是不容 忽略的.也是必須讓學生明白的。在此.教師若能引導學 生認真研讀教材,就不難發現,哈爾威船長「一句話也沒 有說.一個手勢也沒有做,隨著輪船慢慢地沉入了大海」。 教師若能緊緊抓住這句話.引導學生去探討哈爾威船長 為何如此.那麼討論就變得有意義了.學生也必然能豁然 開朗:原來是船長不願離開他的「諾曼底」號,而此舉更彰 顯了船長一生忠於職守的可貴品質。明白了這一點,學生 才算是真正讀懂了文章,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才得以形成,得到升華。 綜上所述。不難發現:我們的語文課堂只有牢同確立 這樣的三維目標意識(當然,每節課、不同的課型會有所 側重),抓住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才能真正使學生學 有所得,最終形成語文素養。

❻ 語文教學中要滲透哪些心理特徵簡答

心理健康是指一個人在知、情、意、行方面持續符合社會基本要求,並具有和諧人際關系的一種心理態度。從社會發展趨勢來看,整個社會呈多變多元狀態,對人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要求人們不僅要學會生存、學會適應、學會選擇,更要學會發展,學會思考、學會創造,而要達到這些目標,都與人有著良好的心理素質有著密切的關系。
據調查,青少年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性格、行為、情緒出現偏異,存在著一般的心理障礙,這就要求學校肩負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擔。目前,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也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努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他們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壓力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努力方向。然而,從目前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來看,卻並不樂觀,就目前學校的師資、場地而言,似乎不太可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單獨作為一門學科來進行。況且,師生的教和學的任務已經很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反而增加了師生的心理負擔,這就與心理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了。在現有的條件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加強在各學科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各學科教學都在不同層次上涉及心理教育問題,只要對學科教學內容加以梳理,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蘊含的心理教育內容。而語文教材中包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數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以下幾種方法對於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且有效的。
一、寬松,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育人氛圍。
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在教學中,熱愛、尊重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認可、相互補充,在課堂上創造出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在交融中進行創造性的教與學的活動,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學境界。以朋友的身份,真誠面對學生,消除顧慮情緒。在教師和學生的心目中全班學生完全平等,沒有"好生"、"差生"之說,因為每個人都有所長,有所短,不能以學習成績作為唯一標准。
一位擺著架子,整天板著臉不與學生溝通的教師,怎能讓孩子們沒有心理負擔地與你接觸?又怎會使他們學會與人交往呢?小學生心理狀態還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會產生心理壓力,這時,就更需要教師做他們的知心人,耐心傾聽他們傾訴,敞開心扉與他們交流,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減輕壓力。那樣,他們才能逐漸學會與人溝通,敢於面對挑戰,適應社會。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間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發言必將積極許多,因為他們沒有太多顧慮。我經常和學生這樣說:你們既然承認我是你們的朋友,那我們之間就沒有隔閡了。朋友間是不必小心翼翼地相處的,有什麼說什麼,想到什麼說什麼,有道理就行。我做得不夠的,你幫我指出;你做得不好的,我幫你糾正,以誠相待才是關鍵。錯了有何妨?在朋友面前出點錯不害羞,反而有益,因為朋友會真心幫助你。我們班的學生與我關系特好,下課時有事沒事總愛來找我聊天。當然他們也敢"頂撞"我,有時,幾個"吃了豹子膽"的學生還會給我捎來紙條向我提意見。他們在語文課上回答問題是完全不拘束的,膽子特別大,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沒有了心理負擔,思考的環境也輕鬆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
營造了一個積極的、互相幫助的、關懷的環境,不管你以何種身份去接近學生,相信學生的心理負擔也就不存在了,各種學習活動也能順利開展了,並且,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愛,使學生的心靈得到感化,為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奠定基礎。
二、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動形象、富含哲理與情感的文章構建成,不僅可以對學生進行認知心理的教育,也滲透著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內容。雖然,它不是集中有序地直接表達出來,而是蘊藏在課文的字里行間;也不是獨立的,而是與其它教育因素綜合並存的。在實踐中,為了正確處理和利用好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我著力抓住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培養活躍的思維。
學習過程是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思維是學習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學中,可以憑借教材中具體人物的思維實例來啟迪學生。如課文《三袋麥子》中根據小牛、小豬和小猴對一袋麥子的不同處理方法讓學生自己去評價、去選擇,這樣可以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做出不同的判斷。
2、陶冶積極的情感。
情感是構成人格穩定而獨特的心理因素。小學生的情感正處於急劇變化時期。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賦予人物的積極情感因素,引起學生產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如在課文中,《五彩池》的贊美之情,《兩個橘子》中兄弟倆對母親的孝心,《麻省》的母子情深等都是極好的範例。
3、鍛煉堅強的意志。
意志是人們為了達到有意識提出的目標而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所做的持續努力,對個體的學習和工作有著巨大的影響。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質,進行心理教育滲透。例如,課文《自信》中,教育人們做任何事都要充滿自信。《陶罐和鐵罐》中,告訴人們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不要瞧不起人……這都是教師引導學生感受人物意志,努力獲取成功的好教材。
三、以作文教學為切入點,疏導學生積郁的情感
社會變化的困惑,人際關系中的焦慮,個體成長的煩惱,或喜或憂,學生有傾訴的需要,如果因勢利導,把學生常思常想,常討論的熱門話題,常關注的焦點納入作文教學之軌,那就滿足了他們傾訴的需要,解開他們的心結又幫助了他們作文。抓住學生平時關注的一些熱門話題可以擬題作文。如談談對網路的看法,討論一下舟曲抗震救災,嫦娥二號奔月,可以擬題讓他們評論一下這些事,這樣可以讓他們知道怎樣去認識一個人,怎樣堅持正確的道德觀和人生觀。有些學生在作文中直舒胸意,對自己、他人和生命的意義有了更成熟的認識,積郁的情感不僅得到了傾瀉,世界觀也得到了改造。其實對於小學生而言,即使全篇文章文句不是很通順,但在某一處寫出了作者的思想火花,都應大肆表揚。這樣能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成就感,這種感受非常符合學生健康成長的心理需要。
四、開展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實踐活動具有開放性、愉悅性、自主性和活動性的特徵,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同樣蘊含著許許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機。老師要善於把握機會,隨時隨地進行心理教育滲透,這種見縫插針的教育滲透,耗時少,針對性強,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小學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語文社會實踐活動和口語交際,由於學生實際參與實踐,在製作、設計、組織、表演、辯論等活動中,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有著豐富的體驗,或品嘗成功、分享喜悅,或經歷挫折、體驗失敗,學生的心理狀態是隨著活動的過程和參與程度而呈發展變化的狀態。我在教學中,以「活動」為「教材」,敏銳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用行動去感染學生、影響和暗示學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愉快地感悟、體驗。例如: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讓我來露一手」的實踐活動,把自家的炊具拿到勞技教室來,讓學生分組合作,自備材料,進行烹調大賽。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他們既分工又合作,有的煮麵條,有的炒菜,有的包餃子五花八門。在活動過程中,我引導學生體會實踐感受:學會技能獲得成功的喜悅,遇到挫折的懊喪這樣的實踐活動縮短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可促進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時不僅有利千提高每個學生與人共事的能力,更為重要的,還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質的養成,使他們從小便能樹立起集體主義的觀念。
總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語文教學理應責無旁貸地分擔這一重任,在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進行有效滲透,以充分開發心理潛能,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為塑造跨世紀的一代新人作出應有的貢獻。

❼ 談談學習教育學的認識/意義

學習教育學的意義: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掌握教育規律,指導教育實踐

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並不為人們的主觀意志所轉移,教育工作者只有按照教育規律辦事,才能搞好教育。歷史經驗證明,教育規律早在人們認識它之前,就已經存在並起作用了。

遵循它,教育事業就發展,就前進,就成功;違背它,教育事業就受挫,就倒退,就失敗。例如,伴隨1956年、1958~1960年、1978年三次教育「大躍進、大發展」之後的「大調整、大收縮」就是因為違背了「教育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互制約的規律」而遭致的重大失敗與損失。

而1981年以後國家制定的大、中、小學工作條例,由於它符合了教育自身的規律,因而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穩步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持續提高。教育學系統地剖析了教育現象的不同層次和各個側面,揭示了教育領域里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如能自覺地在教育實踐中按規律辦事,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質量

有人說:「不學教育學,照樣能上課。」當然,現實中這種現象雖然存在,但是否學習教育學,掌握教學規律,對於提高教學質量影響很大。因為,上課有好壞優劣之分。

一個卓越而成功的教師正是藉助教育學的理論睿智,敏銳地觀察課堂上學生心理活動的脈搏,恰當地利用科學的教育環境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去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點燃」他們的求知慾望,從而把教學過程組織得生動活潑,水乳交融,富有成效。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有教的規律,「學」有學的規律,各門學科自身又有各自的特點與規律,要形成高水平的教學「雙邊活動」,需要對許多因素進行綜合、協調,使其發揮整體效應。有的教師上課,不能使學生心領神會,學生愁眉苦臉,搖頭嘆息,既窒息了學生的求知熱情,又壓抑了學生的思維發展。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教學效果,關鍵就在於教學是否符合教學規律,教師是否善於科學而巧妙地將教學規律應用於教學實踐,並按照教學規律,形成自己的教學藝術風格。

三、掌握學生思想品德發展規律,做好教書育人工作

年輕一代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思想品德決定著今後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隨著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也給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帶來了諸多新的矛盾和許多負面影響。

因此,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不僅要重視對學生文化知識的傳授,而且要重視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不僅要「教書」,而且要「育人」,並且把兩者辯證統一地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及對不良影響的「抵禦」與「免疫」能力。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人才,實現培養目標。

四、建構教師合理優化的知識結構,提高教育理論水平和實際技能

教師合理的知識結構,既是提高教育理論水平與技能技巧、適應教師職業需要的必要條件,又是教師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煥發創造精神的根本保證。

正如一個缺乏堅實古文基礎的人不可能成為一名出色的考古學家一樣,一名沒有深厚教育學基礎知識的教師,很難成為一名出色的教師。教師的知識結構,既需要扎實的專業知識,又需要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還需系統的教育學科知識。

只有三者兼備一身,合理優化,才能產生相得益彰的效果。目前,我國高等師范院校課程結構的弊端之一,就是只在本專業一個點上掘井。這種掘井式的知識汲取也許對學術研究是必要的,但作為一種教師的培養模式只能導致知識單一,視野狹窄,很難適應教師職業的要求。

拓展資料

19世紀中葉以後,馬克思主義的產生,為教育學的科學化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基礎。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實踐的廣泛性、豐富性,更進一步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

任何一門學科的獨立性,首先取決於它有特定的研究對象,或者說具有不同於其他學科的研究對象。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教育的一般規律。

❽ 30°,45°,60°,請問哪個斜坡讓球滾的遠

一、激發興趣,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上充滿活力
語文教育家、語言學家呂叔湘所說「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把課教活了」,「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麼在各種教學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小學語文教師要上活語文課,首先要鼓勵和幫助學生不斷走向成功,讓孩子們找到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進取的原動力,並時刻體驗學習的樂趣。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學會提問,在課文中探究答案,以小組的形式,營造學生發言的氛圍,讓每組推薦優秀學生代表在講台上發言。在講台上,經過充分的准備, 學生越說越會說,越說越想說,越說越自信,課堂成了他們發揮的舞台,這更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煥發出課堂的活力。譬如在教魯迅先生的《雪》時,筆者讓學生找出喜歡的句子,先在學習小組交流,然後在全班交流。一學生說:「我喜歡『孩子們呵著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齊來塑雷羅漢',這寫出了小孩天真活潑、充滿生機的情景,尤其是 『呵'字非常的形象、傳神、有趣。還有那『紫芽姜一般的小手',很好玩。」當筆者一問什麼是「呵」時, 大多數同學攏著兩手呵氣,一時課堂笑聲一片,活力迸發。
二、巧妙設計語文活動,引入游戲,使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以及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的原則安排活動的內容,選擇活動的形式。
如:和高年級相比較,低年級同學更適合開展「擊鼓傳花」以及運用電腦開展連詞成句、詞語接龍等語文游戲活動;和低年級同學相比較,高年級更適合於開展「成語游戲」、「片段欣賞」等活動。比如,在開展成語游戲活動時,老師在活動的一開始,就巧用實物投影儀映出四條成語,每條成語空出一個字,讓學生填空,填對一個得10分,所填的四個字就是「成、語、游、戲」。再如教《草原》一文,上課伊始,我告訴學生:草原上碧草連天,那裡有一群群肥壯的牛、羊、馬,有熱情好客的蒙古族人民。你們想去看看嗎?學生頓時個個精神振奮,強烈的求知慾油然而生;接著播放VCD《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屏幕上展現出一幅幅美麗的畫面——藍天、白雲、草原、小丘、羊群,耳邊回盪著嘹亮的歌聲。學生臉上洋溢著愉悅、嚮往的神情,他們的心已經隨之飛到了遼闊迷人的內蒙古大草原上去了。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相對而言,高年級應多開展一些「社教」、「科教」、「文學」等方面的活動,低年級更適合開展「文藝」、「體衛」、「行為規范」等方面的活動。有些內容更適合於開展小組活動,如背誦等;有些內容更適於開展班級活動,如語文游藝宮等;還有些內容更適合於全年級、全校活動,如「利用電視台示範朗讀」、「讀書節」等活動。在作文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猜粉筆頭的游戲,找四名學生,站成一排,讓坐在下面的同學猜粉筆頭在那位同學的手裡,這個活動讓同學們掌聲陣陣,喝彩不斷。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作文效益,達到了一石二鳥的目的。作為語文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困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取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讓這一部分課堂上的弱勢群體動起來,使課堂真真實實地活起來。
三、編寫課本劇,激情表演,讓學生在投入表演中享受成功的快樂
小學語文課文中,有些課文故事性強,人物對話多,動作鮮明,很適合表演。如《狼和小羊》、《三袋麥子》、《花瓣飄香》、《小稻秧脫險記》等,組織學生戴上自製的頭飾表演課本劇,讓抽象的文字活生生地再現在孩子們的面前。同學們被他們栩栩如生的表演深深地打動了。表演之後,讓場下的小觀眾們給予評價,大家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其次還根據課文內容改編或續編。既增強了課文的藝術感染力,又滿足了孩子們的表演欲,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才能,使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四、開放語文課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使語文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的思維在無拘無束的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如在教學《群鳥學藝》一文時,我問學生:「學了這個故事你們明白了什麼道理?」大部分學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虛心、認真地學習,才能學到真本領。可有一個學生卻回答得不同,他說是鳳凰老師教搭窩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鳥沒有學會搭窩。他的回答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並列舉了一些好的教學方法。最後,我在學生們討論的基礎上作了全面的總結,使他們對課文的寓意有了比較正確的理解。這樣做,保護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張揚。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需要我們小學語文教師不斷地去探索語文教學的規律,使小學語文教學不斷向科學化、藝術化的軌道邁進。

❾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一個人在知、情、意、行方面持續符合社會基本要求,並具有和諧人際關系的一種心理態度。從社會發展趨勢來看,整個社會呈多變多元狀態,對人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要求人們不僅要學會生存、學會適應、學會選擇,更要學會發展,學會思考、學會創造,而要達到這些目標,都與人有著良好的心理素質有著密切的關系。
據調查,青少年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性格、行為、情緒出現偏異,存在著一般的心理障礙,這就要求學校肩負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擔。目前,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也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努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他們承受生活中的挫折壓力的能力,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努力方向。然而,從目前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來看,卻並不樂觀,就目前學校的師資、場地而言,似乎不太可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單獨作為一門學科來進行。況且,師生的教和學的任務已經很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反而增加了師生的心理負擔,這就與心理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了。在現有的條件下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應加強在各學科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各學科教學都在不同層次上涉及心理教育問題,只要對學科教學內容加以梳理,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蘊含的心理教育內容。而語文教材中包含的豐富的人文精神,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數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以下幾種方法對於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且有效的。
一、寬松,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營造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育人氛圍。
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在教學中,熱愛、尊重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認可、相互補充,在課堂上創造出寬松和諧的教學氣氛,在交融中進行創造性的教與學的活動,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教學境界。以朋友的身份,真誠面對學生,消除顧慮情緒。在教師和學生的心目中全班學生完全平等,沒有"好生"、"差生"之說,因為每個人都有所長,有所短,不能以學習成績作為唯一標准。
一位擺著架子,整天板著臉不與學生溝通的教師,怎能讓孩子們沒有心理負擔地與你接觸?又怎會使他們學會與人交往呢?小學生心理狀態還不成熟,遇事容易受挫折,便會產生心理壓力,這時,就更需要教師做他們的知心人,耐心傾聽他們傾訴,敞開心扉與他們交流,幫助他們解決困難,減輕壓力。那樣,他們才能逐漸學會與人溝通,敢於面對挑戰,適應社會。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間如若建立起了民主、平等的關系,學生發言必將積極許多,因為他們沒有太多顧慮。我經常和學生這樣說:你們既然承認我是你們的朋友,那我們之間就沒有隔閡了。朋友間是不必小心翼翼地相處的,有什麼說什麼,想到什麼說什麼,有道理就行。我做得不夠的,你幫我指出;你做得不好的,我幫你糾正,以誠相待才是關鍵。錯了有何妨?在朋友面前出點錯不害羞,反而有益,因為朋友會真心幫助你。我們班的學生與我關系特好,下課時有事沒事總愛來找我聊天。當然他們也敢"頂撞"我,有時,幾個"吃了豹子膽"的學生還會給我捎來紙條向我提意見。他們在語文課上回答問題是完全不拘束的,膽子特別大,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沒有了心理負擔,思考的環境也輕鬆了,自然,效果也就更好了。營造了一個積極的、互相幫助的、關懷的環境,不管你以何種身份去接近學生,相信學生的心理負擔也就不存在了,各種學習活動也能順利開展了,並且,通過教師對學生的愛,使學生的心靈得到感化,為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奠定基礎。
二、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教材本身就是由一篇篇生動形象、富含哲理與情感的文章構建成,不僅可以對學生進行認知心理的教育,也滲透著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內容。雖然,它不是集中有序地直接表達出來,而是蘊藏在課文的字里行間;也不是獨立的,而是與其它教育因素綜合並存的。在實踐中,為了正確處理和利用好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我著力抓住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培養活躍的思維。學習過程是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思維是學習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學中,可以憑借教材中具體人物的思維實例來啟迪學生。如課文《三袋麥子》中根據小牛、小豬和小猴對一袋麥子的不同處理方法讓學生自己去評價、去選擇,這樣可以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做出不同的判斷。
2、陶冶積極的情感。情感是構成人格穩定而獨特的心理因素。小學生的情感正處於急劇變化時期。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賦予人物的積極情感因素,引起學生產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如在課文中,《五彩池》的贊美之情,《兩個橘子》中兄弟倆對母親的孝心,《麻省》的母子情深等都是極好的範例。
3、鍛煉堅強的意志。意志是人們為了達到有意識提出的目標而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所做的持續努力,對個體的學習和工作有著巨大的影響。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品質,進行心理教育滲透。例如,課文《自信》中,教育人們做任何事都要充滿自信。《陶罐和鐵罐》中,告訴人們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不要瞧不起人……這都是教師引導學生感受人物意志,努力獲取成功的好教材。
三、以作文教學為切入點,疏導學生積郁的情感
社會變化的困惑,人際關系中的焦慮,個體成長的煩惱,或喜或憂,學生有傾訴的需要,如果因勢利導,把學生常思常想,常討論的熱門話題,常關注的焦點納入作文教學之軌,那就滿足了他們傾訴的需要,解開他們的心結又幫助了他們作文。抓住學生平時關注的一些熱門話題可以擬題作文。如談談對網路的看法,討論一下舟曲抗震救災,嫦娥二號奔月,可以擬題讓他們評論一下這些事,這樣可以讓他們知道怎樣去認識一個人,怎樣堅持正確的道德觀和人生觀。有些學生在作文中直舒胸意,對自己、他人和生命的意義有了更成熟的認識,積郁的情感不僅得到了傾瀉,世界觀也得到了改造。其實對於小學生而言,即使全篇文章文句不是很通順,但在某一處寫出了作者的思想火花,都應大肆表揚。這樣能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成就感,這種感受非常符合學生健康成長的心理需要。
四、開展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實踐活動具有開放性、愉悅性、自主性和活動性的特徵,它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同樣蘊含著許許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機。老師要善於把握機會,隨時隨地進行心理教育滲透,這種見縫插針的教育滲透,耗時少,針對性強,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小學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的語文社會實踐活動和口語交際,由於學生實際參與實踐,在製作、設計、組織、表演、辯論等活動中,學生全身心的投入,有著豐富的體驗,或品嘗成功、分享喜悅,或經歷挫折、體驗失敗,學生的心理狀態是隨著活動的過程和參與程度而呈發展變化的狀態。我在教學中,以「活動」為「教材」,敏銳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機,用行動去感染學生、影響和暗示學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愉快地感悟、體驗。例如: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讓我來露一手」的實踐活動,把自家的炊具拿到勞技教室來,讓學生分組合作,自備材料,進行烹調大賽。學生的積極性很高,他們既分工又合作,有的煮麵條,有的炒菜,有的包餃子五花八門。在活動過程中,我引導學生體會實踐感受:學會技能獲得成功的喜悅,遇到挫折的懊喪這樣的實踐活動縮短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可促進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時不僅有利千提高每個學生與人共事的能力,更為重要的,還有利於學生良好的合作心理品質的養成,使他們從小便能樹立起集體主義的觀念。
總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問題。語文教學理應責無旁貸地分擔這一重任,在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進行有效滲透,以充分開發心理潛能,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發展,為塑造跨世紀的一代新人作出應有的貢獻。

❿ 如何培養小學生在課外閱讀中自主學習能力的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到身心愉悅。千萬不要小瞧一幅掛圖、一段音樂、一盆花卉、一件頭飾……的作用,這些具體可感的東西比教師的語言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上《三袋麥子》一課,我根據課文內容,製作了「小豬」、「小牛」、「小猴」頭飾若干,課前發給學生。那一堂課,學生帶著頭飾上課,讀書、討論、表演,都格外投入,直至下課大家仍感覺意猶未盡。 二、設疑激趣,幫學生找到閱讀重點。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寶貴的。閱讀教學不能讓學生不著邊際的讀書、討論、回答。教師的課堂設計可以從設置疑問開始,先激發學生生出疑問,再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解決問題,這樣閱讀教學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哪吒鬧海》這篇神話故事。揭示課題之後,我這樣問道:「同學們,看了課文題目《哪吒鬧海》,你心中在想什麼?有問題要問嗎?」話音剛落,學生紛紛舉手,有問「哪吒為什麼鬧海?」有問「哪吒怎樣鬧海?」有問「哪吒鬧海的結局怎樣?」……「學始於疑」,我根據學生的提問,相機扳書,梳理出要點,然後趁勢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想辦法解決自己提出來的問題,最後再組織全班同學共同討論,得出讓大家滿意的答案。那一堂課,學生讀書格外認真,討論也非常積極。 三、讀悟結合,領學生解開心中疑團。 在閱讀教學中,自讀、自悟應貫穿課堂整個過程,要讓學生自由、充分、投入地讀。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積累優美語言,享受審美情趣。如教學《西湖》第三自然段,引導學生理解西湖美得「彷彿仙境一般」。我要求學生首先讀通文字,對該段內容有整體把握,知道先寫湖的四周「綠色鑲邊」,再寫湖中「蔥綠」的孤山,「綢帶」一般的白堤與蘇堤,小島與白雲的「倒影」在湖水中「晃動」,然後,讓學生圈畫出重點詞句,邊讀邊想像文中描述的美景,就如同親臨西湖邊走一走,看一看……學生心中疑團迎刃而解。 四、遷移訓練,促學生提升閱讀能力。 葉老先生告誡我們:「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指導學生讀懂課文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但如果僅僅停留在指導讀懂課文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多讀課外書籍。投身到廣闊的閱讀空間,使知識不斷增加,視野更加開闊。

閱讀全文

與三袋麥子教學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