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有效結合有利於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無論是在積極的導入還是在創設教學氛圍、激情朗讀的環節,它都可以發揮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其次,它作為教師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又具備突破教學難點的優勢:化困難為簡易,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突破時空限制;利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有效結合,還可以幫助語文教學實現新課程提出的目標,既可以優化教師的教學方式,同時也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並且以將此為實現大語文的途徑,增加學生的語文知識信息量。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語文教學 課堂教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整個社會生活越來越「信息化」,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也在不斷提高,二十世紀人類科學技術的最偉大的成果之一--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被引入教育教學過程。學生的閱讀對象不再限於文字和圖片,而且有大量的有聲讀物、大量的動畫等視頻資料。
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國家大力提倡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課程的整合,以此整體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國教育部在2001年6月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作為基礎教育的主要課程之一,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是進行語文課改的必然趨勢。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有其特有的學科特點,「語文課不僅以讀懂內容為目標,而應以同化語言為目標。」同化過程也就是由內化到外化的過程。內化就是指學習、理解、積累課文內容,外化是指運用、語言實踐。學習語文就是要幫助學生從學習、理解、積累課文內容到語言實踐、運用的一個過程。
運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語文教學,促進改革進程,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一方面,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必然促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性,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幫助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地發展。其次,可以活躍課堂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認識活動由感性向理性的飛躍。學生不但可以藉助計算機閱讀圖、文、聲、像並茂的電子讀物,而且可以通過上網瀏覽豐富的網路知識,幫助落實「大語文」的教學觀。再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實現視聽結合,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增加學生的活動機會,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綜合提高。
所以,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把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以信息技術為載體來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多種局限。這對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我國教育家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學習產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體的引入,就像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魔術師」,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可以藉助聲、光、影、像,化遠為近,化虛為實,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現在學生眼前,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生動、形象。這較之教師的抽象講解、有限的板書更
容易誘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很快地、效果顯著地進入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之中。
(一)積極導入、激發求知的催化劑
一堂課巧妙的開頭設計,有利於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在這個環節使用多媒體手段,可以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的基礎上,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導入新課時,適時利用多媒體手段是語文老師喜歡的一種方式。以本人教學《魚游到了紙上》為例。在新課伊始,先用動畫的形式展現話題:動畫中,幾條魚在水裡歡快地游著,游著游著,竟游上一張白紙。這時,畫面打出課題──《魚游到了紙上》。屏幕上,生動的畫面再配以有趣的音樂,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了。這時,再引導學生進入所學習的新課文,同學們都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讀題後,我問學生:「你想從文章中知道什麼?」這時學生活躍起來,紛紛提出問題:「魚真的游到了紙上嗎?」「魚為什麼會游到紙上?」多媒體設置疑問、創設懸念的效果真明顯,它將不可能的事情生動地展現在眼前,怎能不催化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個個急於想從課中探個究竟,在這樣強烈的學習慾望驅使下,他們的學習過程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二)創設氛圍、渲染情感的添加劑
在課堂教學中,有時會出現一種讓我們教師十分尷尬的場面: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教師早已入情入境了,可是學生大多十分冷漠,無動於衷,對情感的體驗出現了「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而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能幫助我們在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情境氛圍,往往會產生「未有曲調先有情」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教學《永遠的白衣戰士》一課時,我對學生進行了調查了解,發現由於受到年齡特徵的影響,2003年那場讓我們刻骨銘心的「非典」災難,學生卻是知之甚少。不認識到當時事態的嚴重,就不可能體味到人物的高尚風格。那麼,如何才能讓他們增強對「非典」的認識,進一步理解葉欣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從而產生心靈上的強烈震憾呢?經過反復鑽研教材,我決定從葉欣的追悼會入手,去激發學生的情感,提綱挈領,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課文。為此,我搜集了大量相關資料,精心製作了相關的教學課件。課堂上,在令人悲痛欲絕的哀樂聲中,當葉欣追悼會上花圈如海、淚飛如雨的情景出現在同學們面前時,大家震驚了:一個普通的護士長,她的去世為什麼會有這么多人前來送行?人們為什麼稱她為「永遠的白衣戰士」呢?望著孩子們驚異的目光,我為他們介紹了「非典」給人們帶來的恐慌和危害,並讓他們瀏覽了葉欣的生平簡介。這一環節的設計,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對學生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起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三)有聲有色,激情朗讀的強化劑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使課文無聲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發朗讀願望。像《五彩池》這樣充滿色彩美的課文,在文字的顯示條件下,課文美感的展現絕對受到大量約束。但是,多媒體的介入,使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改善: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娓娓動聽的誦讀,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麗、奇妙無窮。畫面獨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回到課文中,學生余興未盡,情緒達到了最佳狀態,一種愉悅明快的情感在他們心底油然而生,促生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此時,我因勢利導,以境引情,引導學生懷著對五彩池的贊美之情進入朗讀課文的教學環節。由於學生已經成功進入文字描述的情境中,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麗所感染,朗讀激情隨之而生。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突破語文教學的難點
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過程中的障礙就是我們教學的難點。一堂課中的教學難點,往往與學生已有知識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識過於抽象,或是知識過於復雜,或是知識過於陌生。要解決這一難點,由教師單槍匹馬、一味講解,往往
適得其反,這時,教師可發揮電教媒體的作用,直觀、形象、准確地展示知識,幫助學生排除思維障礙,達到對新知識的深刻理解,進而突出重點,擊破難點,促進知識內化,實現能力提高的教學目標。
(一)化困難為簡易
在語文教學中,往往會為了突出教學重點或突破、解決教學難點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結果是學生的感觸仍不深,還易產生疲勞感,甚至有厭煩情緒。而電教媒體能活化課文內容情景,化難為易,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如教學《詹天佑》一課時,講到詹天佑順著山勢設計了一種「人」字形線路一部分,由於這方面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在刻板的文字說明中很難理解和接受課文知識。我為了平緩教學的坡度,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中運用了電教媒體,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動畫教學環節:一列兩個車頭的火車向北前進,前面的車頭拉,後面的車頭推,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輕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動畫使學生觀看到了火車爬上直坡的全過程,並且特別注意到了用紅色醒目地閃現出來的「人」字爬坡軌跡。接著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看到的內容自由發表意見,說說火車是怎樣爬上陡直山坡的,以達到加深對課文體會的教學目的。由於前面巧妙地借用了電教媒體,所以學生在短時間內輕而易舉地理解了「人」字形線路的含義,更加具體地體會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傑出的創造精神。
(二)變抽象為具體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內容詞句包含的意義是非常抽象的,這些內容僅僅靠老師的講解很難使學生理解,如果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閱讀的效果就會事半功倍了。
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學生對課文中所涉及到的「海防前哨」、「祖國的南大門」等詞語的含義很不理解,於是我先用媒體出示了中國地圖,讓學生看著地圖,告訴學生西沙群島在祖國的最南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就像我們家裡的大門一樣,所以稱「南大門」,學生自然地接受了這個新的詞意。
(三)變靜態為動態
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往往會滲透著許多自然科學知識,如《看月食》一文向學生介紹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及其過程。學生對天文方面的知識積累極少,而月食這一天文奇觀也並非隨時能見到。為了讓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及月食發生的整個過程,在教學《看月食》一課時,我利用課件,通過動畫展示三種天體,以太陽為中心,地球繞太陽公轉,並自身自轉,月球繞地球旋轉,三球同時運動,當月球繞地球運動到地球在太陽照射下的陰影區,月球逐漸由部分變暗到全部變暗,此時月偏食、月全食便發生了。在屏幕上,月食的整個過程生動地重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身臨其境,把本來用許多語言也很難說清的月食的原因及過程,用幾秒鍾的動畫演示,變得形象易懂。
再如《看雲識天氣》一文,雲的種類有卷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等,這些概念也非常抽象,區分起來很困難。我們就可以把各種雲的畫面用多媒體展現在同學面前,再結合生活中諺語和根據學生觀察到的現象,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解決難點,同時也可以藉助多媒體的展現落實學生親身體驗「看雲識天氣」的趣味。
(四)突破時空限制
電教媒體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改變微觀、宏觀的約束,直接表現各種事物和現象,使教學中一些無法讓學生實際接觸的事物可以通過聲音和畫面顯示出來,拓寬學生的視野,獲取學習所需的材料,為學生提供具體生動的形象,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結合課文內容,我適時播放了一些描繪海灘和海島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錄像片,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學生一會兒觀賞海灘和海島的美景,使他們好像看到了一望無際的海灘上到處是形態各異的貝殼,還有龐大有趣的海龜;海島上綠樹成
林;一會兒彷彿又潛入海底,探索海底的秘密,大海深處,無數的魚兒游來游去,穿梭不停,美麗的珊瑚千姿百態,好像還聽到了海底的動物發出的各種聲音。整個觀看過程中,學生們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思想高度集中,情緒十分高漲。
由此可見,電教媒體把遠的拉近了,把虛的變實了,把難的變易了,把復雜艱巨的認識活動變得簡易且輕松愉快,從而幫助學生解除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理解表達方面的困難,降低難度,使教學中的難點得以順利突破。
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由教師主宰,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到教學步驟,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整個過程。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重新的確認。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以學生獨立探索為主要形式的個別化學習和基於網路的協商學習兩種模式,恰恰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的集中體現。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這樣互動式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里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所以,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學,完全可以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充分顯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豐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機互動、師機生互動、生機互動、生機生互動的多種友好合作方式,為學生提供立體式的多向交流的機會,有且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如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網路進行了教學,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圍繞以下問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①上網搜索查尋有關秦兵馬俑的相關資料;②運用所查尋的資料,自學《秦兵馬俑》一文;③針對疑難問題進行交互解答;④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你從網路上所了解到的秦兵馬俑。
這一教學設計,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了學生,教師的角色轉換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他們通過信息技術這一學具,採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任務,不僅感受到了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神態各異,而且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進一步證實,信息技術的介入,改變了學生以往被動地聽講、機械地記憶為主的學習方式,從而轉變為個性化的主動參與、發現、探究和充分表現的學習方式。
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師的教學方式
新課程目標向教師提出了基礎教育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實質性內容和具體要求,目標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讓學生學會學習,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為目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教師,我們在積極地參與這場課程改革之中的同時,應及時地對教育觀念、教學過程進行反思,重新審視自身的教師角色,盡快轉變自身的教師角色才能適應新課程目標的要求。
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遞式」教學方法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學習的基本過程是學生感知、理解、鞏固和運用。教師在講台上講述、示範、演示,學生相應地吸收、記憶、存儲,課堂上圈劃重點,課後反復抄寫、背誦。事實證明,這種以應試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殺了兒童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
㈡ 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升語文教學水平
內容摘要: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有效結合有利於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無論是在積極的導入還是在創設教學氛圍、激情朗讀的環節,它都可以發揮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其次,它作為教師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又具備突破教學難點的優勢:化困難為簡易,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突破時空限制;利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有效結合,還可以幫助語文教學實現新課程提出的目標,既可以優化教師的教學方式,同時也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並且以將此為實現大語文的途徑,增加學生的語文知識信息量。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語文教學 課堂教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整個社會生活越來越「信息化」,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也在不斷提高,二十世紀人類科學技術的最偉大的成果之一--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被引入教育教學過程。學生的閱讀對象不再限於文字和圖片,而且有大量的有聲讀物、大量的動畫等視頻資料。
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國家大力提倡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課程的整合,以此整體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國教育部在2001年6月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作為基礎教育的主要課程之一,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是進行語文課改的必然趨勢。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有其特有的學科特點,「語文課不僅以讀懂內容為目標,而應以同化語言為目標。」同化過程也就是由內化到外化的過程。內化就是指學習、理解、積累課文內容,外化是指運用、語言實踐。學習語文就是要幫助學生從學習、理解、積累課文內容到語言實踐、運用的一個過程。
運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語文教學,促進改革進程,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一方面,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必然促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性,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幫助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地發展。其次,可以活躍課堂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認識活動由感性向理性的飛躍。學生不但可以藉助計算機閱讀圖、文、聲、像並茂的電子讀物,而且可以通過上網瀏覽豐富的網路知識,幫助落實「大語文」的教學觀。再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實現視聽結合,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增加學生的活動機會,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綜合提高。
所以,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把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以信息技術為載體來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多種局限。這對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我國教育家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學習產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體的引入,就像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魔術師」,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可以藉助聲、光、影、像,化遠為近,化虛為實,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現在學生眼前,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生動、形象。這較之教師的抽象講解、有限的板書更容易誘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很快地、效果顯著地進入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之中。
(一)積極導入、激發求知的催化劑
一堂課巧妙的開頭設計,有利於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在這個環節使用多媒體手段,可以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的基礎上,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導入新課時,適時利用多媒體手段是語文老師喜歡的一種方式。以本人教學《魚游到了紙上》為例。在新課伊始,先用動畫的形式展現話題:動畫中,幾條魚在水裡歡快地游著,游著游著,竟游上一張白紙。這時,畫面打出課題——《魚游到了紙上》。屏幕上,生動的畫面再配以有趣的音樂,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了。這時,再引導學生進入所學習的新課文,同學們都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讀題後,我問學生:「你想從文章中知道什麼?」這時學生活躍起來,紛紛提出問題:「魚真的游到了紙上嗎?」「魚為什麼會游到紙上?」多媒體設置疑問、創設懸念的效果真明顯,它將不可能的事情生動地展現在眼前,怎能不催化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個個急於想從課中探個究竟,在這樣強烈的學習慾望驅使下,他們的學習過程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二)創設氛圍、渲染情感的添加劑
在課堂教學中,有時會出現一種讓我們教師十分尷尬的場面: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教師早已入情入境了,可是學生大多十分冷漠,無動於衷,對情感的體驗出現了「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而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能幫助我們在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情境氛圍,往往會產生「未有曲調先有情」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教學《永遠的白衣戰士》一課時,我對學生進行了調查了解,發現由於受到年齡特徵的影響,2003年那場讓我們刻骨銘心的「非典」災難,學生卻是知之甚少。不認識到當時事態的嚴重,就不可能體味到人物的高尚風格。那麼,如何才能讓他們增強對「非典」的認識,進一步理解葉欣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從而產生心靈上的強烈震憾呢?經過反復鑽研教材,我決定從葉欣的追悼會入手,去激發學生的情感,提綱挈領,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課文。為此,我搜集了大量相關資料,精心製作了相關的教學課件。課堂上,在令人悲痛欲絕的哀樂聲中,當葉欣追悼會上花圈如海、淚飛如雨的情景出現在同學們面前時,大家震驚了:一個普通的護士長,她的去世為什麼會有這么多人前來送行?人們為什麼稱她為「永遠的白衣戰士」呢?望著孩子們驚異的目光,我為他們介紹了「非典」給人們帶來的恐慌和危害,並讓他們瀏覽了葉欣的生平簡介。這一環節的設計,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對學生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起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三)有聲有色,激情朗讀的強化劑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使課文無聲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發朗讀願望。像《五彩池》這樣充滿色彩美的課文,在文字的顯示條件下,課文美感的展現絕對受到大量約束。但是,多媒體的介入,使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改善: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娓娓動聽的誦讀,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麗、奇妙無窮。畫面獨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回到課文中,學生余興未盡,情緒達到了最佳狀態,一種愉悅明快的情感在他們心底油然而生,促生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此時,我因勢利導,以境引情,引導學生懷著對五彩池的贊美之情進入朗讀課文的教學環節。由於學生已經成功進入文字描述的情境中,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麗所感染,朗讀激情隨之而生。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突破語文教學的難點
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過程中的障礙就是我們教學的難點。一堂課中的教學難點,往往與學生已有知識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識過於抽象,或是知識過於復雜,或是知識過於陌生。要解決這一難點,由教師單槍匹馬、一味講解,往往適得其反,這時,教師可發揮電教媒體的作用,直觀、形象、准確地展示知識,幫助學生排除思維障礙,達到對新知識的深刻理解,進而突出重點,擊破難點,促進知識內化,實現能力提高的教學目標。
(一)化困難為簡易
在語文教學中,往往會為了突出教學重點或突破、解決教學難點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結果是學生的感觸仍不深,還易產生疲勞感,甚至有厭煩情緒。而電教媒體能活化課文內容情景,化難為易,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如教學《詹天佑》一課時,講到詹天佑順著山勢設計了一種「人」字形線路一部分,由於這方面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在刻板的文字說明中很難理解和接受課文知識。我為了平緩教學的坡度,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中運用了電教媒體,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動畫教學環節:一列兩個車頭的火車向北前進,前面的車頭拉,後面的車頭推,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輕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動畫使學生觀看到了火車爬上直坡的全過程,並且特別注意到了用紅色醒目地閃現出來的「人」字爬坡軌跡。接著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看到的內容自由發表意見,說說火車是怎樣爬上陡直山坡的,以達到加深對課文體會的教學目的。由於前面巧妙地借用了電教媒體,所以學生在短時間內輕而易舉地理解了「人」字形線路的含義,更加具體地體會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傑出的創造精神。
(二)變抽象為具體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內容詞句包含的意義是非常抽象的,這些內容僅僅靠老師的講解很難使學生理解,如果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閱讀的效果就會事半功倍了。
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學生對課文中所涉及到的「海防前哨」、「祖國的南大門」等詞語的含義很不理解,於是我先用媒體出示了中國地圖,讓學生看著地圖,告訴學生西沙群島在祖國的最南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就像我們家裡的大門一樣,所以稱「南大門」,學生自然地接受了這個新的詞意。
(三)變靜態為動態
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往往會滲透著許多自然科學知識,如《看月食》一文向學生介紹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及其過程。學生對天文方面的知識積累極少,而月食這一天文奇觀也並非隨時能見到。為了讓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及月食發生的整個過程,在教學《看月食》一課時,我利用課件,通過動畫展示三種天體,以太陽為中心,地球繞太陽公轉,並自身自轉,月球繞地球旋轉,三球同時運動,當月球繞地球運動到地球在太陽照射下的陰影區,月球逐漸由部分變暗到全部變暗,此時月偏食、月全食便發生了。在屏幕上,月食的整個過程生動地重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身臨其境,把本來用許多語言也很難說清的月食的原因及過程,用幾秒鍾的動畫演示,變得形象易懂。
再如《看雲識天氣》一文,雲的種類有卷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等,這些概念也非常抽象,區分起來很困難。我們就可以把各種雲的畫面用多媒體展現在同學面前,再結合生活中諺語和根據學生觀察到的現象,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解決難點,同時也可以藉助多媒體的展現落實學生親身體驗「看雲識天氣」的趣味。
(四)突破時空限制
電教媒體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改變微觀、宏觀的約束,直接表現各種事物和現象,使教學中一些無法讓學生實際接觸的事物可以通過聲音和畫面顯示出來,拓寬學生的視野,獲取學習所需的材料,為學生提供具體生動的形象,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結合課文內容,我適時播放了一些描繪海灘和海島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錄像片,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學生一會兒觀賞海灘和海島的美景,使他們好像看到了一望無際的海灘上到處是形態各異的貝殼,還有龐大有趣的海龜;海島上綠樹成林;一會兒彷彿又潛入海底,探索海底的秘密,大海深處,無數的魚兒游來游去,穿梭不停,美麗的珊瑚千姿百態,好像還聽到了海底的動物發出的各種聲音。整個觀看過程中,學生們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思想高度集中,情緒十分高漲。
由此可見,電教媒體把遠的拉近了,把虛的變實了,把難的變易了,把復雜艱巨的認識活動變得簡易且輕松愉快,從而幫助學生解除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理解表達方面的困難,降低難度,使教學中的難點得以順利突破。
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由教師主宰,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到教學步驟,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整個過程。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重新的確認。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以學生獨立探索為主要形式的個別化學習和基於網路的協商學習兩種模式,恰恰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的集中體現。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這樣互動式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里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所以,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學,完全可以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充分顯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豐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機互動、師機生互動、生機互動、生機生互動的多種友好合作方式,為學生提供立體式的多向交流的機會,有且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如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網路進行了教學,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圍繞以下問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①上網搜索查尋有關秦兵馬俑的相關資料;②運用所查尋的資料,自學《秦兵馬俑》一文;③針對疑難問題進行交互解答;④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你從網路上所了解到的秦兵馬俑。
這一教學設計,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了學生,教師的角色轉換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他們通過信息技術這一學具,採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任務,不僅感受到了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神態各異,而且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進一步證實,信息技術的介入,改變了學生以往被動地聽講、機械地記憶為主的學習方式,從而轉變為個性化的主動參與、發現、探究和充分表現的學習方式。
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師的教學方式
新課程目標向教師提出了基礎教育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實質性內容和具體要求,目標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讓學生學會學習,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為目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教師,我們在積極地參與這場課程改革之中的同時,應及時地對教育觀念、教學過程進行反思,重新審視自身的教師角色,盡快轉變自身的教師角色才能適應新課程目標的要求。
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遞式」教學方法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學習的基本過程是學生感知、理解、鞏固和運用。教師在講台上講述、示範、演示,學生相應地吸收、記憶、存儲,課堂上圈劃重點,課後反復抄寫、背誦。事實證明,這種以應試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殺了兒童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
在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教師不再以是否能夠把教材講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徹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標准。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教師的角色必須發生根本變化,由前台的「演」轉為後台的「導」,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為學生提供豐富有序的學習材料,為學生創設最佳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性,組織學生深入到學習過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愉快而自覺主動地學習,讓學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
如《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我通過分析,先明確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了解楊梅樹的美麗和楊梅果的可愛,得到熱愛家鄉的教育,學習到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為了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幫助學生進入自主學習,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我查找大量資料,把教學要求、教材說明、學習方法、播音員的朗讀錄音、生字的音形義、重點詞句和段落的分析、課後練習以及楊梅樹和果的圖片和視頻資料、楊梅的產地及生長情況、楊梅的營養價值、楊梅的食用和葯用方法、當地圍繞楊梅而形成的產業情況、果農收獲楊梅時的歡快情景、楊梅產業為當地人創造的價值等有關資料以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製作成具有人機交互功能的課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只要真正融入人機交互的環節,必然就進入了主動的學習狀態。而此時,教師的角色也較好地完成了從「前台」到「後台」的活動空間轉變,完成從「演員」到「導演」的角色轉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了最好環境。
五、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增加語文知識信息量
朱作仁教授把學習語文的規律概括為兩句話:大量讀寫,讀寫結合。那麼,如何迅速有效地擴大學生的吸收量,在於如何使學生的閱讀范圍擴大,閱讀總量劇增,背誦課文增多,閱讀速度加快,最終提高閱讀效率,提高人文素養。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結合,為以上幾個方面的落實提供了條件。
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單一的刺激,而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對知識的獲取與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做過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一個是關於人類獲取信息的來源。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以此證明人必須調動多種感官才能達到較好信息攝取。多媒體技術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所獲得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強得多。信息和知識是密切相關的,獲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他還做了另一個實驗,是關於保持即記憶持久性的。實驗結果是這樣的: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看到內容的30%,自己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於傳統教學的效果,一句話,也只有多種感官的綜合參與才能較好地保持記憶效果。由此可見,多媒體計算機應用於語文教學過程不僅非常有利於知識的獲取,而且非常有利於知識的保持。
因此,我每周至少抽出一節語文課帶領學生到微機室進行網上閱讀,學生也是興趣盎然。我引導學生在自己的文件夾中建立了「詞語寶庫」「精彩摘錄」等文件,養成了「不動鍵盤不讀書」的習慣。通過長期的網上閱讀,學生的閱讀量明顯增加了。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積累,又彌補了課堂教學內容的不足。
總之,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創造教學的愉悅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充分開拓學生思路,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它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從而為學生創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養營造了最理想的教學環境,為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營造出輕松、和諧的學習空間。
著名科學家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把整個地球翻轉過來。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就是這個「支點」。它威力無窮,充滿生機;它給了語文教學以新的「乳酪」,為語文教學開辟了新的天地。
轉載,僅供參考
㈢ 如何讓語文味回歸中學語文教學課堂 王志英
我國哲學家在探討《當代中國哲學發展道路》之時,曾發問道:我們能否或者說我們為什麼不能平凡、真實和快樂地生活?究其原因,是「由於我們文化傳統中陳義太高,對人的期待和要求太高,事實上即使個人竭盡全力也不能真的踐履篤行,這就不可避免的弄虛作假,使我們難以過上平凡、真實、快樂的生活。」加之「我們精神文化中尚有許多神聖的、虛靈的幻象需要消解。」其實,平凡、真實、快樂地生活正是人們對自身解放的籲求。冷靜思考這個簡單而又平凡的生活真理,樸素地追問語文教學的問題和希望,讓學生學得輕松、扎實,不再視母語學習為畏途,難道不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發自內心的希望嗎?語文教學,要從繁復走向簡約。下面就教學中的體會談幾點看法。
一、扎實語言文字訓練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培養學生語文的實踐能力主要途徑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是仔細而充分地體味、揣摩、感悟文章中重要的語言。在生活中,我們讀一篇文章不僅要獲取這篇文章所反映的內容,更要引導學生通過語感實踐反復誦讀,在引導學生從煉字的角度品味語言,思考這樣的思想感情為什麼用這樣的語言文字,而不用那樣的語言文字來表達的理由,從而懂得這樣運用語言的所以然,掌握滲透著思想感情的、生動活潑的語言文字。如學習劉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絕不是為了記住「安塞腰鼓是怎樣一種鼓?這種鼓怎麼打的?姿勢怎樣?」等這些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劉成章先生如何抓住關鍵詞句來描繪安塞腰鼓的,如何將情感用恰當的言語表現出來的,如何將黃土高原上男兒的激情淋漓盡致的宣洩出來,如何組織文章的結構等,這些更是我們要學習的著力點。由此來推斷,有「語文味」的課堂應該是這樣的課堂:「言語內容」和「言語形式」相統一的課堂。讓學生通過言語形式理解言語內容,進而憑借對言語內容的把握,品味言語形式的妙處,從而提高言語能力。做到「因文解道,因道悟文」、「文道統一」 。而其他一切與此無關的東西都該清除出語文課堂,實現語文課堂的純凈化。教學中,既要注重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又要強調以人為本,立足於人的發展;既要突出語文整體能力的把握,又要致力於語文素養的形成。切不可將語言文字孤立開來,一味灌輸那些籠統散亂、純粹性的「語文知識」,更不能煩瑣機械地進行大規模的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這樣非但得不到語文素養,就連真正的語文能力也成了空話。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二、感受母語文化精髓
「文章不是無情物」,語文課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本身就包含著濃厚的色彩。學生不可能天生有激情,不可能面對所有的文字都產生強烈的情感,換言之,學生的激情是需要培養的,而不只是被利用。所以,我們在上課時必須飽含激情,找准課文和學生的情感點,在教材的情感點、學生的情感點和教師的情感點之間架起一道暢通無阻的橋梁,引導和促成三者之間產生和諧共振。古人有雲「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批文以入情」。一些名篇佳作,往往飽蘸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著他們的心血乃至生命。就算是一些非情感性的文章,其中也散布著很多的情感點,因為作者寫作時必定在其中浸透著自己的愛憎情感。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在「母語及其文化」的熏陶感染中去明辨是非,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審美觀、價值觀。「語文味」的提倡,並非是提倡者特意標新立異,它只是用一種很普通很明白的概念,涵蓋語文教育的性質特徵,並針對語文教育的現狀,呼喚語文教育本色的回歸。倘若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充滿了「語文味」,我們的學生一定能夠享受更加廣闊而自由的精神空間,一定能在豐富多彩的語文天地里,感受到語文學習的無窮魅力;他們的審美意識和人文素養也一定會因此獲得極大的提高。
三、精簡環節
一節課是否具有無限豐富性,首先得看教學「預設」。如果「預設」的教學流程是「線性」的,那麼這樣的課堂往往是死水一潭。因為線性程序難以包容課堂教學的復雜多變。一問只有一答,一項任務只有一種努力的方向;且哪個問題先問,哪個問題後問,都做了「精確」的設計,和流水線操作沒有兩樣。這樣的設計,從客觀上抑制了課堂「生成」的可能。因此,我們倡導「非線性」的「版塊預設」。這種教學設計是分支式的,一問有多答,一項任務可能出現不同的努力方向和解決路徑。這樣的版塊設計,就為精彩的生成提供了無限可能。在《永遠的白衣戰士》一文的教學中,筆者只安排了四個板塊:第一板塊:融情於境,關注文本;第二板塊:走近葉欣,感悟形象;第三板塊:反復咀嚼,想像再現;第四板塊,扣緊文本,適度拓展。整整40分鍾沒有多餘的教學環節,從整體到個體再回歸整體,板塊和板塊之間的跨度非常大,每個板塊都留足了充裕的時間。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生以及學生的不同學習狀況,隨機調整,適時點化,讓每一個版塊都有可能成為動態生成的亮點。學生在積極的自我參與過程中,情感、智慧從各種束縛、定勢中解放出來,得到舒展和張揚,迸發出創造的光芒,而我們教師的勞動也閃耀著創造的光輝。而這一切皆因有了「版塊預設」。
總之,語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語文教育需要詩意,需要洋溢浪漫主義情懷。語文教師必是一個感情豐富並學會「煽情」的人。語文教師還需要能夠准確抓住教材的情感點和學生的情感點,了解教材的同時了解學生,並在二者之間架設一座橋梁,使學生在激盪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像和頓悟,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讓語文課堂有滋有味,讓「語文味兒」詩意地棲息在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中。
㈣ 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北京亮起來了》第二課時的講授法
《北京亮起來了》第二課時說課設計各位老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四冊第12課《北京亮起來了》。 這篇課文圍繞愛祖國、愛家鄉為專題,通過學習這篇教材,學生可以進一步了解祖國的遼闊、美麗,增強他們對祖國的認識和熱愛,並激發他們認識家鄉的渴望和贊美家鄉的感情。本文文質兼美,語言生動、優美的詞語,字里行間都體現出晚上的首都是多麼的美麗。結合低年級的要求,改變傳統教學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發展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培養低年級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識,是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教學時,陳老師利用教材中學習夥伴的話激發學生展示的興趣和願望,充分展示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和學習成果。下面,我把說課內容分成四部分:一、教材的理解;二、教學目標;三、教法和學法;四、課堂教學設計。
【說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⑴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麗景色。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⑵通過觀看圖片,增強對北京的熱愛之情。
我是依據課程標准改革的精神,以及實驗的要求,確定了本課的教養、教育和發展目標。
2、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首都北京夜晚的美麗景色,增強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
我是依據實驗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結合本課教材的特點,通過本課的教學,引導學生積累詞語,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字的興趣和增強對首都北京的熱愛之情。
3、學習准備:
⑴教師:製作課件。
⑵學生:正確朗讀課文
我是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而准備學具的。
【教法和學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配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具體、生動的畫面,使學生通過形象感受來理解課文,並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接受知識,教學過程中,創設愉悅和諧的情感氛圍,充分發揮以學生的主體,老師為指導的作用,成功地達成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設計】
一開始上課,陳老師就用充滿激情的導語創設優美的情境,把學生引入課文,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這樣的設計活躍課堂氣氛,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
為了使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陳老師依據課改教材的特點,配合學生本身的年齡特點,主要採取了直觀、朗讀、形象的程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接受知識,用奔放、激情滿懷的聲音,表現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陳老師的教學設計主要分五大環節:
1、引題激趣:
整節課,我們用去北京旅遊展開課堂教學,由於學生們對去旅遊很感興趣,就認真去學習課文,這樣的設計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
2、學習課文:
在初讀課文前,陳老師先提問:「你認為怎樣才能把課文讀好?如果在讀課文時,你遇到不懂的字,你會怎麼辦?」通過啟發式的提問,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方法。初讀課文時,陳老師讓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老師充分發揮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使學生在無壓力的情景中,較好地完成熟讀課文的教學任務。這是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課堂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原則的要求設計的。
在學習文段過程中,陳老師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文段進行學習,她採用了先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然後指導學生總結學法,運用學法自讀自悟,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陳老師通過自製課件,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來讀課文,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學得開心,學得投入。這是根據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方法來設計教學的,這個環節能充分展示學生的表演才華,發揮學生的想像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師生間的親和力。
3、在實踐活動中,首先,老師藉助多媒體播放音樂,接著讓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最後說感受、說變化。這樣安排,從兒童的年齡特點出發,
4、在課外活動中,陳老師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部分背給家長或小夥伴聽,以及把收集的資料向小夥伴說說。以此來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家鄉的變化,同時更好的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和動手動腦的能力。
5、總結全文:
總結課文時,陳老師用多媒體,播放新舊家鄉建築物等方面的圖片,給學生一些與課文相關的知識,以促進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知識的拓展。
【板書設計】12、北京亮起來了
北京亮起來了(愛)明亮輝煌
設計板書意圖:
1、這樣板書簡潔扼要,它清晰地展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是課文的精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2、同時,又以形式的美感吸引了學生,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審美情趣。來源 一起學習網 www.17xxw.com
㈤ 如何通過把信息技術整合於語文教學過程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的
內容摘要: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有效結合有利於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無論是在積極的導入還是在創設教學氛圍、激情朗讀的環節,它都可以發揮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其次,它作為教師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又具備突破教學難點的優勢:化困難為簡易,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突破時空限制;利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有效結合,還可以幫助語文教學實現新課程提出的目標,既可以優化教師的教學方式,同時也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並且以將此為實現大語文的途徑,增加學生的語文知識信息量。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語文教學 課堂教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整個社會生活越來越「信息化」,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也在不斷提高,二十世紀人類科學技術的最偉大的成果之一--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被引入教育教學過程。學生的閱讀對象不再限於文字和圖片,而且有大量的有聲讀物、大量的動畫等視頻資料。
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國家大力提倡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課程的整合,以此整體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國教育部在2001年6月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作為基礎教育的主要課程之一,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是進行語文課改的必然趨勢。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有其特有的學科特點,「語文課不僅以讀懂內容為目標,而應以同化語言為目標。」同化過程也就是由內化到外化的過程。內化就是指學習、理解、積累課文內容,外化是指運用、語言實踐。學習語文就是要幫助學生從學習、理解、積累課文內容到語言實踐、運用的一個過程。
運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語文教學,促進改革進程,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一方面,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必然促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性,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幫助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地發展。其次,可以活躍課堂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認識活動由感性向理性的飛躍。學生不但可以藉助計算機閱讀圖、文、聲、像並茂的電子讀物,而且可以通過上網瀏覽豐富的網路知識,幫助落實「大語文」的教學觀。再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實現視聽結合,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增加學生的活動機會,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綜合提高。
所以,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把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以信息技術為載體來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多種局限。這對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我國教育家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學習產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體的引入,就像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魔術師」,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可以藉助聲、光、影、像,化遠為近,化虛為實,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現在學生眼前,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生動、形象。這較之教師的抽象講解、有限的板書更容易誘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很快地、效果顯著地進入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之中。
(一)積極導入、激發求知的催化劑
一堂課巧妙的開頭設計,有利於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在這個環節使用多媒體手段,可以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的基礎上,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導入新課時,適時利用多媒體手段是語文老師喜歡的一種方式。以本人教學《魚游到了紙上》為例。在新課伊始,先用動畫的形式展現話題:動畫中,幾條魚在水裡歡快地游著,游著游著,竟游上一張白紙。這時,畫面打出課題——《魚游到了紙上》。屏幕上,生動的畫面再配以有趣的音樂,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了。這時,再引導學生進入所學習的新課文,同學們都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讀題後,我問學生:「你想從文章中知道什麼?」這時學生活躍起來,紛紛提出問題:「魚真的游到了紙上嗎?」「魚為什麼會游到紙上?」多媒體設置疑問、創設懸念的效果真明顯,它將不可能的事情生動地展現在眼前,怎能不催化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個個急於想從課中探個究竟,在這樣強烈的學習慾望驅使下,他們的學習過程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二)創設氛圍、渲染情感的添加劑
在課堂教學中,有時會出現一種讓我們教師十分尷尬的場面: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教師早已入情入境了,可是學生大多十分冷漠,無動於衷,對情感的體驗出現了「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而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能幫助我們在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情境氛圍,往往會產生「未有曲調先有情」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教學《永遠的白衣戰士》一課時,我對學生進行了調查了解,發現由於受到年齡特徵的影響,2003年那場讓我們刻骨銘心的「非典」災難,學生卻是知之甚少。不認識到當時事態的嚴重,就不可能體味到人物的高尚風格。那麼,如何才能讓他們增強對「非典」的認識,進一步理解葉欣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從而產生心靈上的強烈震憾呢?經過反復鑽研教材,我決定從葉欣的追悼會入手,去激發學生的情感,提綱挈領,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課文。為此,我搜集了大量相關資料,精心製作了相關的教學課件。課堂上,在令人悲痛欲絕的哀樂聲中,當葉欣追悼會上花圈如海、淚飛如雨的情景出現在同學們面前時,大家震驚了:一個普通的護士長,她的去世為什麼會有這么多人前來送行?人們為什麼稱她為「永遠的白衣戰士」呢?望著孩子們驚異的目光,我為他們介紹了「非典」給人們帶來的恐慌和危害,並讓他們瀏覽了葉欣的生平簡介。這一環節的設計,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對學生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起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三)有聲有色,激情朗讀的強化劑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使課文無聲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發朗讀願望。像《五彩池》這樣充滿色彩美的課文,在文字的顯示條件下,課文美感的展現絕對受到大量約束。但是,多媒體的介入,使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改善: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娓娓動聽的誦讀,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麗、奇妙無窮。畫面獨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回到課文中,學生余興未盡,情緒達到了最佳狀態,一種愉悅明快的情感在他們心底油然而生,促生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此時,我因勢利導,以境引情,引導學生懷著對五彩池的贊美之情進入朗讀課文的教學環節。由於學生已經成功進入文字描述的情境中,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麗所感染,朗讀激情隨之而生。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突破語文教學的難點
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過程中的障礙就是我們教學的難點。一堂課中的教學難點,往往與學生已有知識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識過於抽象,或是知識過於復雜,或是知識過於陌生。要解決這一難點,由教師單槍匹馬、一味講解,往往適得其反,這時,教師可發揮電教媒體的作用,直觀、形象、准確地展示知識,幫助學生排除思維障礙,達到對新知識的深刻理解,進而突出重點,擊破難點,促進知識內化,實現能力提高的教學目標。
(一)化困難為簡易
在語文教學中,往往會為了突出教學重點或突破、解決教學難點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結果是學生的感觸仍不深,還易產生疲勞感,甚至有厭煩情緒。而電教媒體能活化課文內容情景,化難為易,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如教學《詹天佑》一課時,講到詹天佑順著山勢設計了一種「人」字形線路一部分,由於這方面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在刻板的文字說明中很難理解和接受課文知識。我為了平緩教學的坡度,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中運用了電教媒體,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動畫教學環節:一列兩個車頭的火車向北前進,前面的車頭拉,後面的車頭推,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輕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動畫使學生觀看到了火車爬上直坡的全過程,並且特別注意到了用紅色醒目地閃現出來的「人」字爬坡軌跡。接著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看到的內容自由發表意見,說說火車是怎樣爬上陡直山坡的,以達到加深對課文體會的教學目的。由於前面巧妙地借用了電教媒體,所以學生在短時間內輕而易舉地理解了「人」字形線路的含義,更加具體地體會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傑出的創造精神。
(二)變抽象為具體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內容詞句包含的意義是非常抽象的,這些內容僅僅靠老師的講解很難使學生理解,如果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閱讀的效果就會事半功倍了。
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學生對課文中所涉及到的「海防前哨」、「祖國的南大門」等詞語的含義很不理解,於是我先用媒體出示了中國地圖,讓學生看著地圖,告訴學生西沙群島在祖國的最南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就像我們家裡的大門一樣,所以稱「南大門」,學生自然地接受了這個新的詞意。
(三)變靜態為動態
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往往會滲透著許多自然科學知識,如《看月食》一文向學生介紹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及其過程。學生對天文方面的知識積累極少,而月食這一天文奇觀也並非隨時能見到。為了讓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及月食發生的整個過程,在教學《看月食》一課時,我利用課件,通過動畫展示三種天體,以太陽為中心,地球繞太陽公轉,並自身自轉,月球繞地球旋轉,三球同時運動,當月球繞地球運動到地球在太陽照射下的陰影區,月球逐漸由部分變暗到全部變暗,此時月偏食、月全食便發生了。在屏幕上,月食的整個過程生動地重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身臨其境,把本來用許多語言也很難說清的月食的原因及過程,用幾秒鍾的動畫演示,變得形象易懂。
再如《看雲識天氣》一文,雲的種類有卷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等,這些概念也非常抽象,區分起來很困難。我們就可以把各種雲的畫面用多媒體展現在同學面前,再結合生活中諺語和根據學生觀察到的現象,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解決難點,同時也可以藉助多媒體的展現落實學生親身體驗「看雲識天氣」的趣味。
(四)突破時空限制
電教媒體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改變微觀、宏觀的約束,直接表現各種事物和現象,使教學中一些無法讓學生實際接觸的事物可以通過聲音和畫面顯示出來,拓寬學生的視野,獲取學習所需的材料,為學生提供具體生動的形象,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結合課文內容,我適時播放了一些描繪海灘和海島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錄像片,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學生一會兒觀賞海灘和海島的美景,使他們好像看到了一望無際的海灘上到處是形態各異的貝殼,還有龐大有趣的海龜;海島上綠樹成林;一會兒彷彿又潛入海底,探索海底的秘密,大海深處,無數的魚兒游來游去,穿梭不停,美麗的珊瑚千姿百態,好像還聽到了海底的動物發出的各種聲音。整個觀看過程中,學生們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思想高度集中,情緒十分高漲。
由此可見,電教媒體把遠的拉近了,把虛的變實了,把難的變易了,把復雜艱巨的認識活動變得簡易且輕松愉快,從而幫助學生解除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理解表達方面的困難,降低難度,使教學中的難點得以順利突破。
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由教師主宰,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到教學步驟,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整個過程。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重新的確認。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以學生獨立探索為主要形式的個別化學習和基於網路的協商學習兩種模式,恰恰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的集中體現。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這樣互動式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里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所以,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學,完全可以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充分顯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豐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機互動、師機生互動、生機互動、生機生互動的多種友好合作方式,為學生提供立體式的多向交流的機會,有且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如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網路進行了教學,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圍繞以下問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①上網搜索查尋有關秦兵馬俑的相關資料;②運用所查尋的資料,自學《秦兵馬俑》一文;③針對疑難問題進行交互解答;④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你從網路上所了解到的秦兵馬俑。
這一教學設計,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了學生,教師的角色轉換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他們通過信息技術這一學具,採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任務,不僅感受到了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神態各異,而且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進一步證實,信息技術的介入,改變了學生以往被動地聽講、機械地記憶為主的學習方式,從而轉變為個性化的主動參與、發現、探究和充分表現的學習方式。
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師的教學方式
新課程目標向教師提出了基礎教育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實質性內容和具體要求,目標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讓學生學會學習,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為目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教師,我們在積極地參與這場課程改革之中的同時,應及時地對教育觀念、教學過程進行反思,重新審視自身的教師角色,盡快轉變自身的教師角色才能適應新課程目標的要求。
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遞式」教學方法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學習的基本過程是學生感知、理解、鞏固和運用。教師在講台上講述、示範、演示,學生相應地吸收、記憶、存儲,課堂上圈劃重點,課後反復抄寫、背誦。事實證明,這種以應試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殺了兒童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
在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教師不再以是否能夠把教材講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徹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標准。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教師的角色必須發生根本變化,由前台的「演」轉為後台的「導」,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為學生提供豐富有序的學習材料,為學生創設最佳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性,組織學生深入到學習過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愉快而自覺主動地學習,讓學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
如《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我通過分析,先明確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了解楊梅樹的美麗和楊梅果的可愛,得到熱愛家鄉的教育,學習到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為了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幫助學生進入自主學習,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我查找大量資料,把教學要求、教材說明、學習方法、播音員的朗讀錄音、生字的音形義、重點詞句和段落的分析、課後練習以及楊梅樹和果的圖片和視頻資料、楊梅的產地及生長情況、楊梅的營養價值、楊梅的食用和葯用方法、當地圍繞楊梅而形成的產業情況、果農收獲楊梅時的歡快情景、楊梅產業為當地人創造的價值等有關資料以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製作成具有人機交互功能的課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只要真正融入人機交互的環節,必然就進入了主動的學習狀態。而此時,教師的角色也較好地完成了從「前台」到「後台」的活動空間轉變,完成從「演員」到「導演」的角色轉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了最好環境。
五、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增加語文知識信息量
朱作仁教授把學習語文的規律概括為兩句話:大量讀寫,讀寫結合。那麼,如何迅速有效地擴大學生的吸收量,在於如何使學生的閱讀范圍擴大,閱讀總量劇增,背誦課文增多,閱讀速度加快,最終提高閱讀效率,提高人文素養。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結合,為以上幾個方面的落實提供了條件。
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單一的刺激,而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對知識的獲取與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做過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一個是關於人類獲取信息的來源。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以此證明人必須調動多種感官才能達到較好信息攝取。多媒體技術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所獲得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強得多。信息和知識是密切相關的,獲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他還做了另一個實驗,是關於保持即記憶持久性的。實驗結果是這樣的: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看到內容的30%,自己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於傳統教學的效果,一句話,也只有多種感官的綜合參與才能較好地保持記憶效果。由此可見,多媒體計算機應用於語文教學過程不僅非常有利於知識的獲取,而且非常有利於知識的保持。
因此,我每周至少抽出一節語文課帶領學生到微機室進行網上閱讀,學生也是興趣盎然。我引導學生在自己的文件夾中建立了「詞語寶庫」「精彩摘錄」等文件,養成了「不動鍵盤不讀書」的習慣。通過長期的網上閱讀,學生的閱讀量明顯增加了。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積累,又彌補了課堂教學內容的不足。
總之,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創造教學的愉悅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充分開拓學生思路,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它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從而為學生創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養營造了最理想的教學環境,為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營造出輕松、和諧的學習空間。
著名科學家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把整個地球翻轉過來。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就是這個「支點」。它威力無窮,充滿生機;它給了語文教學以新的「乳酪」,為語文教學開辟了新的天地。
㈥ 如何根據不同的信息化環境開展科學課教學
(一)積極導入、激發求知的催化劑
一堂課巧妙的開頭設計,有利於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在這個環節使用多媒體手段,可以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的基礎上,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導入新課時,適時利用多媒體手段是語文老師喜歡的一種方式。以本人教學《魚游到了紙上》為例。在新課伊始,先用動畫的形式展現話題:動畫中,幾條魚在水裡歡快地游著,游著游著,竟游上一張白紙。這時,畫面打出課題——《魚游到了紙上》。屏幕上,生動的畫面再配以有趣的音樂,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了。這時,再引導學生進入所學習的新課文,同學們都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讀題後,我問學生:「你想從文章中知道什麼?」這時學生活躍起來,紛紛提出問題:「魚真的游到了紙上嗎?」「魚為什麼會游到紙上?」多媒體設置疑問、創設懸念的效果真明顯,它將不可能的事情生動地展現在眼前,怎能不催化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個個急於想從課中探個究竟,在這樣強烈的學習慾望驅使下,他們的學習過程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二)創設氛圍、渲染情感的添加劑
在課堂教學中,有時會出現一種讓我們教師十分尷尬的場面: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教師早已入情入境了,可是學生大多十分冷漠,無動於衷,對情感的體驗出現了「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而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能幫助我們在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情境氛圍,往往會產生「未有曲調先有情」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教學《永遠的白衣戰士》一課時,我對學生進行了調查了解,發現由於受到年齡特徵的影響,2003年那場讓我們刻骨銘心的「非典」災難,學生卻是知之甚少。不認識到當時事態的嚴重,就不可能體味到人物的高尚風格。那麼,如何才能讓他們增強對「非典」的認識,進一步理解葉欣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從而產生心靈上的強烈震憾呢?經過反復鑽研教材,我決定從葉欣的追悼會入手,去激發學生的情感,提綱挈領,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課文。為此,我搜集了大量相關資料,精心製作了相關的教學課件。課堂上,在令人悲痛欲絕的哀樂聲中,當葉欣追悼會上花圈如海、淚飛如雨的情景出現在同學們面前時,大家震驚了:一個普通的護士長,她的去世為什麼會有這么多人前來送行?人們為什麼稱她為「永遠的白衣戰士」呢?望著孩子們驚異的目光,我為他們介紹了「非典」給人們帶來的恐慌和危害,並讓他們瀏覽了葉欣的生平簡介。這一環節的設計,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對學生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起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三)有聲有色,激情朗讀的強化劑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使課文無聲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發朗讀願望。像《五彩池》這樣充滿色彩美的課文,在文字的顯示條件下,課文美感的展現絕對受到大量約束。但是,多媒體的介入,使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改善: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娓娓動聽的誦讀,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麗、奇妙無窮。畫面獨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回到課文中,學生余興未盡,情緒達到了最佳狀態,一種愉悅明快的情感在他們心底油然而生,促生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此時,我因勢利導,以境引情,引導學生懷著對五彩池的贊美之情進入朗讀課文的教學環節。由於學生已經成功進入文字描述的情境中,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麗所感染,朗讀激情隨之而生。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突破語文教學的難點
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過程中的障礙就是我們教學的難點。一堂課中的教學難點,往往與學生已有知識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識過於抽象,或是知識過於復雜,或是知識過於陌生。要解決這一難點,由教師單槍匹馬、一味講解,往往適得其反,這時,教師可發揮電教媒體的作用,直觀、形象、准確地展示知識,幫助學生排除思維障礙,達到對新知識的深刻理解,進而突出重點,擊破難點,促進知識內化,實現能力提高的教學目標。
(一)化困難為簡易
在語文教學中,往往會為了突出教學重點或突破、解決教學難點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結果是學生的感觸仍不深,還易產生疲勞感,甚至有厭煩情緒。而電教媒體能活化課文內容情景,化難為易,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如教學《詹天佑》一課時,講到詹天佑順著山勢設計了一種「人」字形線路一部分,由於這方面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在刻板的文字說明中很難理解和接受課文知識。我為了平緩教學的坡度,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中運用了電教媒體,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動畫教學環節:一列兩個車頭的火車向北前進,前面的車頭拉,後面的車頭推,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輕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動畫使學生觀看到了火車爬上直坡的全過程,並且特別注意到了用紅色醒目地閃現出來的「人」字爬坡軌跡。接著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看到的內容自由發表意見,說說火車是怎樣爬上陡直山坡的,以達到加深對課文體會的教學目的。由於前面巧妙地借用了電教媒體,所以學生在短時間內輕而易舉地理解了「人」字形線路的含義,更加具體地體會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傑出的創造精神。
(二)變抽象為具體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內容詞句包含的意義是非常抽象的,這些內容僅僅靠老師的講解很難使學生理解,如果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閱讀的效果就會事半功倍了。
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學生對課文中所涉及到的「海防前哨」、「祖國的南大門」等詞語的含義很不理解,於是我先用媒體出示了中國地圖,讓學生看著地圖,告訴學生西沙群島在祖國的最南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就像我們家裡的大門一樣,所以稱「南大門」,學生自然地接受了這個新的詞意。
(三)變靜態為動態
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往往會滲透著許多自然科學知識,如《看月食》一文向學生介紹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及其過程。學生對天文方面的知識積累極少,而月食這一天文奇觀也並非隨時能見到。為了讓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及月食發生的整個過程,在教學《看月食》一課時,我利用課件,通過動畫展示三種天體,以太陽為中心,地球繞太陽公轉,並自身自轉,月球繞地球旋轉,三球同時運動,當月球繞地球運動到地球在太陽照射下的陰影區,月球逐漸由部分變暗到全部變暗,此時月偏食、月全食便發生了。在屏幕上,月食的整個過程生動地重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身臨其境,把本來用許多語言也很難說清的月食的原因及過程,用幾秒鍾的動畫演示,變得形象易懂。
再如《看雲識天氣》一文,雲的種類有卷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等,這些概念也非常抽象,區分起來很困難。我們就可以把各種雲的畫面用多媒體展現在同學面前,再結合生活中諺語和根據學生觀察到的現象,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解決難點,同時也可以藉助多媒體的展現落實學生親身體驗「看雲識天氣」的趣味。
(四)突破時空限制
電教媒體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改變微觀、宏觀的約束,直接表現各種事物和現象,使教學中一些無法讓學生實際接觸的事物可以通過聲音和畫面顯示出來,拓寬學生的視野,獲取學習所需的材料,為學生提供具體生動的形象,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結合課文內容,我適時播放了一些描繪海灘和海島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錄像片,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學生一會兒觀賞海灘和海島的美景,使他們好像看到了一望無際的海灘上到處是形態各異的貝殼,還有龐大有趣的海龜;海島上綠樹成林;一會兒彷彿又潛入海底,探索海底的秘密,大海深處,無數的魚兒游來游去,穿梭不停,美麗的珊瑚千姿百態,好像還聽到了海底的動物發出的各種聲音。整個觀看過程中,學生們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思想高度集中,情緒十分高漲。
由此可見,電教媒體把遠的拉近了,把虛的變實了,把難的變易了,把復雜艱巨的認識活動變得簡易且輕松愉快,從而幫助學生解除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理解表達方面的困難,降低難度,使教學中的難點得以順利突破。
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由教師主宰,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到教學步驟,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整個過程。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重新的確認。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以學生獨立探索為主要形式的個別化學習和基於網路的協商學習兩種模式,恰恰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的集中體現。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這樣互動式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里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所以,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學,完全可以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充分顯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豐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機互動、師機生互動、生機互動、生機生互動的多種友好合作方式,為學生提供立體式的多向交流的機會,有且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如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網路進行了教學,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圍繞以下問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①上網搜索查尋有關秦兵馬俑的相關資料;②運用所查尋的資料,自學《秦兵馬俑》一文;③針對疑難問題進行交互解答;④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你從網路上所了解到的秦兵馬俑。
這一教學設計,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了學生,教師的角色轉換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他們通過信息技術這一學具,採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任務,不僅感受到了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神態各異,而且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進一步證實,信息技術的介入,改變了學生以往被動地聽講、機械地記憶為主的學習方式,從而轉變為個性化的主動參與、發現、探究和充分表現的學習方式。
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師的教學方式
新課程目標向教師提出了基礎教育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實質性內容和具體要求,目標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讓學生學會學習,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為目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教師,我們在積極地參與這場課程改革之中的同時,應及時地對教育觀念、教學過程進行反思,重新審視自身的教師角色,盡快轉變自身的教師角色才能適應新課程目標的要求。
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遞式」教學方法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學習的基本過程是學生感知、理解、鞏固和運用。教師在講台上講述、示範、演示,學生相應地吸收、記憶、存儲,課堂上圈劃重點,課後反復抄寫、背誦。事實證明,這種以應試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殺了兒童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
在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教師不再以是否能夠把教材講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徹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標准。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教師的角色必須發生根本變化,由前台的「演」轉為後台的「導」,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為學生提供豐富有序的學習材料,為學生創設最佳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性,組織學生深入到學習過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愉快而自覺主動地學習,讓學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
如《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我通過分析,先明確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了解楊梅樹的美麗和楊梅果的可愛,得到熱愛家鄉的教育,學習到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為了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幫助學生進入自主學習,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我查找大量資料,把教學要求、教材說明、學習方法、播音員的朗讀錄音、生字的音形義、重點詞句和段落的分析、課後練習以及楊梅樹和果的圖片和視頻資料、楊梅的產地及生長情況、楊梅的營養價值、楊梅的食用和葯用方法、當地圍繞楊梅而形成的產業情況、果農收獲楊梅時的歡快情景、楊梅產業為當地人創造的價值等有關資料以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製作成具有人機交互功能的課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只要真正融入人機交互的環節,必然就進入了主動的學習狀態。而此時,教師的角色也較好地完成了從「前台」到「後台」的活動空間轉變,完成從「演員」到「導演」的角色轉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了最好環境。
㈦ 對戰士講課的題目的教案
《永遠的白衣戰士》教學設計和反思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549
《永遠的白衣戰士》教學設計和反思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7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10個字只識不寫。能聯繫上下文理解「嫻熟」、「疲憊」、「身先士卒」、「聲色俱厲」等詞語。
3、找出課文中的語句,說說護士長葉欣是怎樣冒著「高風險」,進行「高強度」、「高效率」的搶救工作的。
4、體會、感受「白衣戰士」——護士長葉欣臨危不懼,身先士卒,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認真、仔細地朗讀課文,體會、感受「白衣戰士」——護士長葉欣臨危不懼,身先士卒,舍己為人的崇高精神。
2、找出課文中的語句,說說護士長葉欣是怎樣冒著「高風險」,進行「高強度」、「高效率」的搶救工作的。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2003年春季,我們都曾經歷過一場大規模抗擊「非典」的戰斗。大家說說在那場戰斗中,什麼人作出的貢獻最大?一些醫務工作者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你了解他們的事跡嗎?
2、引出課題:永遠的白衣戰士
3、圍繞課題,說說你想了解什麼?
二、自學課文
1、先把課後生字表中的生字讀兩遍,讀准字音。
2、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難讀的地方多讀兩遍。
3、讀後在文中將帶有生字的詞語畫出來,讀一讀,認清字形。
4、思考課文寫的什麼事?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新詞,指名朗讀,正音。
2、按自然段指名朗讀課文。
(1)引導學生互相幫助,糾正讀錯的字句。
(2)引導學生欣賞別人的朗讀,學習借鑒,取長補短。
3、默讀課文,思考和討論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主要寫了什麼人?什麼事?
四、教學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讀。
2、說說哪個字比較難寫,需要特別注意。
3、教師范寫:「咳」、「測」、「器」。
4、學生在語文書上描紅。
五、布置作業
1、在習字冊上寫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
1、默寫生字詞。
2、指名朗讀課文。
二、精讀課文
(一)學習2——7自然段。
1、教師深情地誦讀第2、3自然段。
2、出示自學要求,布置學生自學4——7自然段。
(1)課文中哪幾個自然段詳細描寫了護士長葉欣的英雄事跡?找出來讀一讀。
(2)邊讀邊想:這幾段課文分別描寫的是什麼內容?用一兩句話概括下來,寫在各個段落後邊。
(3)自己選一兩個段落認真讀一讀,用「——」畫出直接描寫葉欣的行動或語言的句子,再想一想從這些語句中體會到了什麼?(也可以在書上寫下自己的體會)
3、學生自主閱讀,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4、組織學生交流。
(1)說說各自概括的重點段的內容。
(2)談談選讀有關段落的體會。
注意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身先士卒」、「疲憊」、「斬釘截鐵」、「聲色俱厲」等詞語,通過理解這些詞語,加深對人物崇高精神的感悟。根據學生交流過程中所選擇的段落,適時地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和交流,使學生受到崇高精神的熏陶和偉大人格的感染。
5、指導學生說話。
(1)提出要求:默讀課文,找出有關語句,說說護士長葉欣是怎樣冒著「高風險」,進行「高強度」、「高效率」的搶救工作的。
(2)學生按要求默讀課文,畫出有關語句。
(3)交流。
6、學習1、8、9三個自然段。
(1)指名學生朗讀。
(2)說說這幾個自然段分別告訴我們什麼?又是怎樣描寫護士長葉欣的?這樣描寫有什麼好處?
(3)齊讀這三個自然段。
7、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三、深化課題
1、為什麼說葉欣是「永遠的白衣戰士」?課題可不可以改為「永遠的白衣天使」?
2、小組討論。
3、交流。
四、課外延伸
1、收集介紹全國人民抗擊「非典」情況的資料,搞一次展示活動。
2、收集葉欣生平事跡的資料,補充閱讀。
執教《永遠的白衣戰士》有感
這是一篇令人落淚的課文,非典時期我們都曾經歷過,我們對非典的恐懼與白衣戰士葉欣等人的膽量、勇氣相比,使我們更了解他們高尚。
教學過程片斷回眸
(一)
讀課題,說說通過預習你對「永遠的白衣戰士」這個題目,有了那些了解。
生:永遠的白衣戰士是指的葉欣。
師介紹葉欣生平。
生:因為葉欣永遠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所以稱為永遠的白衣戰士。
師:你對永遠這個詞了解很深刻,請你再讀讀課題。
師:我們以前都稱護士們為白衣天使,為什麼這里卻稱為白衣戰士?
生:因為這里的護士與病魔做著斗爭。
生:因為書上說非典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葉欣與非典爭奪病人的生命,所以說她是白衣戰士。
師:你懂得聯系課文內容理解課題,很好!
生:因為非典非常具有傳染性,得了這種病的人都可能死亡,就像戰爭一樣危險,而葉欣要上戰場一樣的去和非典斗爭,所以說她是白衣戰士。
師:是呀,非典的傳染性,我們大家都了解,可是這些以葉欣為代表的醫務工作者們卻要冒著生命危險和非典做著搏鬥,他們的確是勇敢的白衣戰士。
齊讀課題
(二)
生:老師我覺得課文中有個詞用的不恰當,就是「病魔終於沒有放過她」的終於。這個詞如果換成「最終」是不是更好?
師:為什麼你會認為「最終」更好?
生:因為非典極具傳染性,工作中只要一不留神,就會被傳染,葉欣高強度的工作,使她的身體抵抗能力降低,所以更容易傳染上,再加上,書上說「面對危險和死亡,同事們總能聽到葉欣斬釘截鐵的話語:「這里危險,讓我來吧!」葉欣默默地作出一個真情無悔的選擇——盡量包攬對危重病人的搶救、護理工作,有時甚至聲色俱厲地把同事關在門外,,讓你毫無協商的餘地。」這樣她感染的機會就更大了。她一次次從病魔手中逃脫,可是到了最後,病魔還是逮住了她。所以我覺得用「最終」比「終於」要好。
師:你能聯系生活實際和書本內容對課文用詞准確性提出你的想法,我覺得你說的的確有道理。其他同學對這個想法有什麼看法?
生:我覺得最終比終於要好,這個最終有著一種遺憾在裡面,還感到逃過了很多次,最後還是落入了病魔的魔爪。而終於有點幸災樂禍的感覺。
生:我覺得終於也可以,因為終於的意思和最終差不多,都說的是最後沒有避開病魔的侵襲。
師:用詞的確值得推敲,我覺得換成最終有道理,這樣品味詞語是個好辦法。
(三)
師: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葉欣的工作是高風險、高強度、高效率的。用筆畫出來。
生:我是從「葉欣迅速趕來,嫻熟地將病床搖高,讓患者呈半坐卧位,同時給予面罩吸氧,靜脈注射強心葯,監測心率、血壓、呼吸……」這句話中感受到葉欣工作高強度、高效率,「嫻熟」「同時」說明她效率高,很快的做著工作,為了搶救病人每一分每一秒都很寶貴。
生:我從「兩小時過去了,患者終於脫離了危險,葉欣顧不上休息,又拖著疲憊的身軀投入到另一個患者的搶救中去。」這句話中體會葉欣的工作是高風險高強度的,她要救治病人,還要保護自己,身體上、心理上都很有壓力,然後連續不斷的工作,這樣她就會更加疲倦,身體抵抗力較差容易感染病菌。
生:「為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必須將堵塞其間的大量濃血痰排除出來,而這又是最具傳染性的。一個「非典」重症患者的搶救往往伴隨多名醫護人員的倒下。」這句話告訴我們非典重病人是很容易傳染別人的,而葉欣是個護士長,肯定要身先士卒的。所以危險性就更大,稱為高風險。
……
(四)
師:知道什麼是身先士卒嗎?
生幾人舉手
生:就是帶頭的,什麼事情都自己先做。
師:文中那些地方寫出了葉欣身先士卒?
生:「面對危險和死亡,同事們總能聽到葉欣斬釘截鐵的話語:「這里危險,讓我來吧!」葉欣默默地作出一個真情無悔的選擇——盡量包攬對危重病人的搶救、護理工作,有時甚至聲色俱厲地把同事關在門外,讓你毫無協商的餘地。」這段話就是說的葉欣身先士卒。
生:「3月4日清晨,葉欣仍像往常一樣早早來到科室:巡視病房,了解危重病人病情,布置隔離病房……」葉欣每天都很早去,也說明她身先士卒。
㈧ 如何根據不同的信息化環境開展教學環節的優化
淺談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宜興新莊小學 杭毓鋒
內容摘要: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有效結合有利於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無論是在積極的導入還是在創設教學氛圍、激情朗讀的環節,它都可以發揮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其次,它作為教師傳授知識的一種手段,又具備突破教學難點的優勢:化困難為簡易,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突破時空限制;利用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有效結合,還可以幫助語文教學實現新課程提出的目標,既可以優化教師的教學方式,同時也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並且以將此為實現大語文的途徑,增加學生的語文知識信息量。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語文教學 課堂教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整個社會生活越來越「信息化」,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也在不斷提高,二十世紀人類科學技術的最偉大的成果之一--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被引入教育教學過程。學生的閱讀對象不再限於文字和圖片,而且有大量的有聲讀物、大量的動畫等視頻資料。
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國家大力提倡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課程的整合,以此整體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我國教育部在2001年6月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作為基礎教育的主要課程之一,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是進行語文課改的必然趨勢。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有其特有的學科特點,「語文課不僅以讀懂內容為目標,而應以同化語言為目標。」同化過程也就是由內化到外化的過程。內化就是指學習、理解、積累課文內容,外化是指運用、語言實踐。學習語文就是要幫助學生從學習、理解、積累課文內容到語言實踐、運用的一個過程。
運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語文教學,促進改革進程,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一方面,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必然促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性,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過程,幫助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充分地發展。其次,可以活躍課堂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的認識活動由感性向理性的飛躍。學生不但可以藉助計算機閱讀圖、文、聲、像並茂的電子讀物,而且可以通過上網瀏覽豐富的網路知識,幫助落實「大語文」的教學觀。再則,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實現視聽結合,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增加學生的活動機會,促進學生語文素質的綜合提高。
所以,運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把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以信息技術為載體來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多種局限。這對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改革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我國教育家孔子也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學習產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體的引入,就像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魔術師」,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它可以藉助聲、光、影、像,化遠為近,化虛為實,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現在學生眼前,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生動、形象。這較之教師的抽象講解、有限的板書更容易誘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很快地、效果顯著地進入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之中。
(一)積極導入、激發求知的催化劑
一堂課巧妙的開頭設計,有利於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在這個環節使用多媒體手段,可以在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的基礎上,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導入新課時,適時利用多媒體手段是語文老師喜歡的一種方式。以本人教學《魚游到了紙上》為例。在新課伊始,先用動畫的形式展現話題:動畫中,幾條魚在水裡歡快地游著,游著游著,竟游上一張白紙。這時,畫面打出課題——《魚游到了紙上》。屏幕上,生動的畫面再配以有趣的音樂,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了。這時,再引導學生進入所學習的新課文,同學們都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讀題後,我問學生:「你想從文章中知道什麼?」這時學生活躍起來,紛紛提出問題:「魚真的游到了紙上嗎?」「魚為什麼會游到紙上?」多媒體設置疑問、創設懸念的效果真明顯,它將不可能的事情生動地展現在眼前,怎能不催化學生的好奇心?他們個個急於想從課中探個究竟,在這樣強烈的學習慾望驅使下,他們的學習過程必然是主動積極的。
(二)創設氛圍、渲染情感的添加劑
在課堂教學中,有時會出現一種讓我們教師十分尷尬的場面: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教師早已入情入境了,可是學生大多十分冷漠,無動於衷,對情感的體驗出現了「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而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能幫助我們在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情境氛圍,往往會產生「未有曲調先有情」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教學《永遠的白衣戰士》一課時,我對學生進行了調查了解,發現由於受到年齡特徵的影響,2003年那場讓我們刻骨銘心的「非典」災難,學生卻是知之甚少。不認識到當時事態的嚴重,就不可能體味到人物的高尚風格。那麼,如何才能讓他們增強對「非典」的認識,進一步理解葉欣舍己為人的崇高品質,從而產生心靈上的強烈震憾呢?經過反復鑽研教材,我決定從葉欣的追悼會入手,去激發學生的情感,提綱挈領,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課文。為此,我搜集了大量相關資料,精心製作了相關的教學課件。課堂上,在令人悲痛欲絕的哀樂聲中,當葉欣追悼會上花圈如海、淚飛如雨的情景出現在同學們面前時,大家震驚了:一個普通的護士長,她的去世為什麼會有這么多人前來送行?人們為什麼稱她為「永遠的白衣戰士」呢?望著孩子們驚異的目光,我為他們介紹了「非典」給人們帶來的恐慌和危害,並讓他們瀏覽了葉欣的生平簡介。這一環節的設計,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對學生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起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三)有聲有色,激情朗讀的強化劑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使課文無聲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裡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發朗讀願望。像《五彩池》這樣充滿色彩美的課文,在文字的顯示條件下,課文美感的展現絕對受到大量約束。但是,多媒體的介入,使教學效果得到顯著改善: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娓娓動聽的誦讀,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麗、奇妙無窮。畫面獨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回到課文中,學生余興未盡,情緒達到了最佳狀態,一種愉悅明快的情感在他們心底油然而生,促生了「我要讀」的強烈慾望。此時,我因勢利導,以境引情,引導學生懷著對五彩池的贊美之情進入朗讀課文的教學環節。由於學生已經成功進入文字描述的情境中,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麗所感染,朗讀激情隨之而生。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突破語文教學的難點
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過程中的障礙就是我們教學的難點。一堂課中的教學難點,往往與學生已有知識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識過於抽象,或是知識過於復雜,或是知識過於陌生。要解決這一難點,由教師單槍匹馬、一味講解,往往適得其反,這時,教師可發揮電教媒體的作用,直觀、形象、准確地展示知識,幫助學生排除思維障礙,達到對新知識的深刻理解,進而突出重點,擊破難點,促進知識內化,實現能力提高的教學目標。
(一)化困難為簡易
在語文教學中,往往會為了突出教學重點或突破、解決教學難點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結果是學生的感觸仍不深,還易產生疲勞感,甚至有厭煩情緒。而電教媒體能活化課文內容情景,化難為易,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如教學《詹天佑》一課時,講到詹天佑順著山勢設計了一種「人」字形線路一部分,由於這方面內容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在刻板的文字說明中很難理解和接受課文知識。我為了平緩教學的坡度,突破教學難點,在教學中運用了電教媒體,設計了這樣的一個動畫教學環節:一列兩個車頭的火車向北前進,前面的車頭拉,後面的車頭推,過了「人」字形線路的岔口就倒過來,原先推的火車頭拉,原先拉的火車頭推,輕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動畫使學生觀看到了火車爬上直坡的全過程,並且特別注意到了用紅色醒目地閃現出來的「人」字爬坡軌跡。接著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看到的內容自由發表意見,說說火車是怎樣爬上陡直山坡的,以達到加深對課文體會的教學目的。由於前面巧妙地借用了電教媒體,所以學生在短時間內輕而易舉地理解了「人」字形線路的含義,更加具體地體會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傑出的創造精神。
(二)變抽象為具體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內容詞句包含的意義是非常抽象的,這些內容僅僅靠老師的講解很難使學生理解,如果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閱讀的效果就會事半功倍了。
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學生對課文中所涉及到的「海防前哨」、「祖國的南大門」等詞語的含義很不理解,於是我先用媒體出示了中國地圖,讓學生看著地圖,告訴學生西沙群島在祖國的最南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就像我們家裡的大門一樣,所以稱「南大門」,學生自然地接受了這個新的詞意。
(三)變靜態為動態
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往往會滲透著許多自然科學知識,如《看月食》一文向學生介紹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及其過程。學生對天文方面的知識積累極少,而月食這一天文奇觀也並非隨時能見到。為了讓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及月食發生的整個過程,在教學《看月食》一課時,我利用課件,通過動畫展示三種天體,以太陽為中心,地球繞太陽公轉,並自身自轉,月球繞地球旋轉,三球同時運動,當月球繞地球運動到地球在太陽照射下的陰影區,月球逐漸由部分變暗到全部變暗,此時月偏食、月全食便發生了。在屏幕上,月食的整個過程生動地重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身臨其境,把本來用許多語言也很難說清的月食的原因及過程,用幾秒鍾的動畫演示,變得形象易懂。
再如《看雲識天氣》一文,雲的種類有卷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等,這些概念也非常抽象,區分起來很困難。我們就可以把各種雲的畫面用多媒體展現在同學面前,再結合生活中諺語和根據學生觀察到的現象,引導學生理解課文,解決難點,同時也可以藉助多媒體的展現落實學生親身體驗「看雲識天氣」的趣味。
(四)突破時空限制
電教媒體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可以改變微觀、宏觀的約束,直接表現各種事物和現象,使教學中一些無法讓學生實際接觸的事物可以通過聲音和畫面顯示出來,拓寬學生的視野,獲取學習所需的材料,為學生提供具體生動的形象,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結合課文內容,我適時播放了一些描繪海灘和海島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錄像片,有靜有動,有聲有色。學生一會兒觀賞海灘和海島的美景,使他們好像看到了一望無際的海灘上到處是形態各異的貝殼,還有龐大有趣的海龜;海島上綠樹成林;一會兒彷彿又潛入海底,探索海底的秘密,大海深處,無數的魚兒游來游去,穿梭不停,美麗的珊瑚千姿百態,好像還聽到了海底的動物發出的各種聲音。整個觀看過程中,學生們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思想高度集中,情緒十分高漲。
由此可見,電教媒體把遠的拉近了,把虛的變實了,把難的變易了,把復雜艱巨的認識活動變得簡易且輕松愉快,從而幫助學生解除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理解表達方面的困難,降低難度,使教學中的難點得以順利突破。
三、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由教師主宰,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到教學步驟,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整個過程。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到重新的確認。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以學生獨立探索為主要形式的個別化學習和基於網路的協商學習兩種模式,恰恰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的集中體現。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這樣互動式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和發展目標,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里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所以,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學,完全可以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充分顯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豐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機互動、師機生互動、生機互動、生機生互動的多種友好合作方式,為學生提供立體式的多向交流的機會,有且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如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時,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網路進行了教學,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圍繞以下問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①上網搜索查尋有關秦兵馬俑的相關資料;②運用所查尋的資料,自學《秦兵馬俑》一文;③針對疑難問題進行交互解答;④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大家介紹你從網路上所了解到的秦兵馬俑。
這一教學設計,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交給了學生,教師的角色轉換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他們通過信息技術這一學具,採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任務,不僅感受到了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類型眾多、個性鮮明、神態各異,而且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進一步證實,信息技術的介入,改變了學生以往被動地聽講、機械地記憶為主的學習方式,從而轉變為個性化的主動參與、發現、探究和充分表現的學習方式。
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教師的教學方式
新課程目標向教師提出了基礎教育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實質性內容和具體要求,目標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讓學生學會學習,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為目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教師,我們在積極地參與這場課程改革之中的同時,應及時地對教育觀念、教學過程進行反思,重新審視自身的教師角色,盡快轉變自身的教師角色才能適應新課程目標的要求。
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遞式」教學方法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學習的基本過程是學生感知、理解、鞏固和運用。教師在講台上講述、示範、演示,學生相應地吸收、記憶、存儲,課堂上圈劃重點,課後反復抄寫、背誦。事實證明,這種以應試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殺了兒童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
在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教師不再以是否能夠把教材講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徹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標准。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教師的角色必須發生根本變化,由前台的「演」轉為後台的「導」,這就要求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為學生提供豐富有序的學習材料,為學生創設最佳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性,組織學生深入到學習過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愉快而自覺主動地學習,讓學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
如《我愛故鄉的楊梅》一課,我通過分析,先明確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使學生了解楊梅樹的美麗和楊梅果的可愛,得到熱愛家鄉的教育,學習到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為了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幫助學生進入自主學習,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我查找大量資料,把教學要求、教材說明、學習方法、播音員的朗讀錄音、生字的音形義、重點詞句和段落的分析、課後練習以及楊梅樹和果的圖片和視頻資料、楊梅的產地及生長情況、楊梅的營養價值、楊梅的食用和葯用方法、當地圍繞楊梅而形成的產業情況、果農收獲楊梅時的歡快情景、楊梅產業為當地人創造的價值等有關資料以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製作成具有人機交互功能的課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只要真正融入人機交互的環節,必然就進入了主動的學習狀態。而此時,教師的角色也較好地完成了從「前台」到「後台」的活動空間轉變,完成從「演員」到「導演」的角色轉變,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了最好環境。
五、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增加語文知識信息量
朱作仁教授把學習語文的規律概括為兩句話:大量讀寫,讀寫結合。那麼,如何迅速有效地擴大學生的吸收量,在於如何使學生的閱讀范圍擴大,閱讀總量劇增,背誦課文增多,閱讀速度加快,最終提高閱讀效率,提高人文素養。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結合,為以上幾個方面的落實提供了條件。
多媒體計算機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單一的刺激,而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對知識的獲取與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做過兩個著名的心理實驗。一個是關於人類獲取信息的來源。他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這兩個加起來就有94%,還有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1%來自味覺,以此證明人必須調動多種感官才能達到較好信息攝取。多媒體技術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還能用手操作,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所獲得的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強得多。信息和知識是密切相關的,獲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他還做了另一個實驗,是關於保持即記憶持久性的。實驗結果是這樣的: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內容的20%,自己看到內容的30%,自己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知識的保持將大大優於傳統教學的效果,一句話,也只有多種感官的綜合參與才能較好地保持記憶效果。由此可見,多媒體計算機應用於語文教學過程不僅非常有利於知識的獲取,而且非常有利於知識的保持。
因此,我每周至少抽出一節語文課帶領學生到微機室進行網上閱讀,學生也是興趣盎然。我引導學生在自己的文件夾中建立了「詞語寶庫」「精彩摘錄」等文件,養成了「不動鍵盤不讀書」的習慣。通過長期的網上閱讀,學生的閱讀量明顯增加了。這樣,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積累,又彌補了課堂教學內容的不足。
總之,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創造教學的愉悅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充分開拓學生思路,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它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從而為學生創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養營造了最理想的教學環境,為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營造出輕松、和諧的學習空間。
著名科學家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把整個地球翻轉過來。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結合,就是這個「支點」。它威力無窮,充滿生機;它給了語文教學以新的「乳酪」,為語文教學開辟了新的天地。
㈨ 鼎尖教案怎麼樣
與《優化教案1+1》比,我覺得《優化教案1+1》更適用。每課時都有明確的課時目標、教專學重難點、屬教學准備,教學環節的設計中有「教師引導、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最後有「板書、教學反思」,特別是教學環節的設計非常復合語文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教師用起來更得心應手一些。《鼎尖教案》中,有「課前疏導、課題講析、寫作背景、文本鏈接」能讓教師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也可以向學生作簡單介紹,這樣便於學生理解文本的主題思想,拓展學生的閱讀,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各有千秋吧,但我更喜歡《優化教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