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可以給我一份完整的教案 含有以下的信息 課題 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 教學難點和重點 教學過程
五年級語文(上冊)教學設計
19、「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
教學目標:
1、把握課文主要內容,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父母對巴迪的詩的不同看法。
2、細讀作者七八歲時發生的故事,品讀童年時父母兩種不同的評價給作者帶來的感受。
3、精讀「童年的故事」、「後來的認識」,通過人物動作、語言和心理描寫的語句,體會作者逐漸理解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愛,感受愛的不同表達方式。
教學重難點:
1、品讀童年的故事,品味描寫人物動作、語言的語句,揣摩人物心理,並有感情地朗讀。
2、體會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兩種不同的評價中飽含的愛,感受愛的不同表達方式。
教學准備:
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質疑,激趣導入
1、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發現教師板書中的錯誤並指出。
2、質疑:為什麼「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要加引號?
3、導入:同學們,在學習、生活中,你們得到過這樣的評價嗎?當你們聽到這兩種不同的評價時,你們的心情怎樣?
生訴說興奮和快樂、沮喪和難受的心情。
師:確實,當自己受到表揚時,心裡非常高興,當受到批評時,心裡十分難過,請大家帶著你們的感情再讀一讀課題。(出示幻燈1)
二、精讀「童年的故事」,朗讀感悟
師:讀得真不錯!有一個孩子,當他聽到這兩種評價時,他和你們也是一樣的感受。請同學們自由地讀一遍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
生:自由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教師相機板書。(母親父親)
師:你概括得非常准確。課文主要寫了「我」七八歲時寫的第一首詩,同時得到了父母截然不同的評價。現在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第1――14自然段。劃出表現父母評價時的動作、神態、語言的句子。
生:快速瀏覽課文1――14自然段,劃出相應的句子。
師:劃出來了嗎?現在請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幻燈2①)
1、當「我」寫了第一首詩後,母親是怎樣評價的?「我」的表現怎樣?(板書:表揚――得意揚揚)
媽媽看到自己七八歲的兒子都會寫詩了,驚喜萬分,熱烈地贊揚「我」;得到媽媽表揚的「我」很興奮,很自豪,甚至有些得意,感覺快要飄起來了。你試著讀給大家聽聽。
師:(評價朗讀)「我」寫的第一首詩竟得到了媽媽這么高的評價,相信爸爸也一定會誇獎我的,「我」懷著一種自豪感等爸爸回來。在等待的時間里,「我」用最漂亮的花體字把詩認認真真地重新謄寫了一遍,還用彩色筆在它的周圍描上一圈花邊。可是,等了整整一個下午,爸爸都還沒有回來,「我」實在等不及了。下面,請大家帶著等待時焦急的心情讀一讀下面的幾句話。(出示幻燈2②)
生: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師:等了整整一個下午,爸爸終於回來了,看了「我」寫的詩。
2、父親是怎樣評價的?「我」有什麼反應?(出示幻燈2③)(板書:批評――痛哭)
抽生回答問題,生分角色朗讀12、13自然段。聽了父母的爭吵,我又有什麼反應?
父親看了「我」的詩,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父親嚴厲地批評了「我」,受到爸爸的批評,「我」傷心透了,難過極了。來,大家一起來讀一讀,試著讀出父親的嚴厲與「我」的傷心、難過!
師:(評價朗讀)你們的朗讀讓老師感受到了作者的內心世界。同學們,我們剛才劃出來的句子都是對父母的動作、神態、語言及我的動作的細致描寫,生動地刻畫出了人物的內心。在今後的寫作中,大家也可以運用這種寫法來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我」的動作描寫,大家可以看出的小時候的「我」體會到父母運用不同教育方法的良苦用心了沒有?(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的感受有變化了嗎?(有)請同學們輕聲地讀一讀課文第15自然段。
三、精讀「後來的認識」,感受父母的愛
師:幾年後,「我」對父母的不同評價有了怎樣的認識?
生:「我」不得不承認父親是對的,那的確是一首相當糟糕的詩。
師:「不得不」還可以換成哪一個詞語?
生:必須。
師:對,那的確是一首相當糟糕的詩,這是事實,「我」必須得承認,但在感情上似乎還不好接受。當「我」對父母的評價有了這樣的認識,「我」是怎樣做的?
生:在母親的贊美下,「我」對寫作充滿了信心,一直堅持寫作;
師:當「我」鼓起勇氣把「我」新寫的短篇小說給父親看了以後,父親是怎麼評價的?
生:「寫得不怎麼樣,但還不是毫無希望。」
師:從父親的批語中,「我」感覺自己的寫作水平有所提高。父親給了「我」有限的肯定,讓「我」看到了希望,於是,「我」開始學著修改自己的作品。不斷的總結、提高,最終取得了成功。當我取得成就時,對父母的評價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請大家帶著這個問題默讀課文第16自然段。(出示幻燈3)
生:因為「我」既有一位慈祥的母親,(板書:慈祥)又有一位嚴厲的父親。(板書:嚴厲)所以,「我」很幸運。
師:是啊,「我」既擁有母親慈祥的愛,鼓勵的愛,激勵「我」滿懷信心地地前進;每次,母親一念完「我」的作品,總是眼睛亮亮地,興奮地嚷著――「巴迪,這是你寫的嗎?精彩極了!」同時,「我」又擁有父親嚴厲的愛,每當「我」受到母親的表揚顯得得意時,父親總是皺著眉頭說:「這個糟糕透了」, 使「我」不至於被一時的成功沖昏頭腦。在父母的愛的教育下,我終於成功了。我的一部作品獲得了國際大獎,站在領獎台上發表獲獎感言時,你們說「我」該感謝誰呢?感謝「我」的母親?感謝「我」的父親?還是……?現在請大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出示幻燈4)
生:討論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匯報。
師:你們的發言精彩極了!「我」應該感謝我的父母雙親。因為「我」成功既離不開母親慈祥的愛,也離不開父親嚴厲的愛。有了父母這兩種愛的存在,才讓我健康成長,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在「我」的生活中這兩種愛都是不可缺少的。剛才,同學們發言時說出了自己的心裡話,對親人的愛有了更深的感受。成年以後取得成就的「我」把自己的感受化作許多哲理性的語言寫在了課文最後一段。
師生配合讀課文第17自然段。
師:這些年來,少年時代聽到的兩種聲音一直交織在我的耳際,媽媽說「精彩極了」,爸爸說「糟糕透了」,媽媽說:「精彩極了」,爸爸說「糟糕透了」……它們像兩股風不斷地向我吹來。誰知道「兩股風」具體指什麼?
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
師:「我謹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風颳倒。」意思是說――「我」正確認識了父母對「我」截然不同的評價,既沒有被「精彩極了」這股風颳得得意揚揚、驕傲自滿,也沒有被「糟糕透了」這股風颳得一蹶不振,失去信心。成年的「我」終於體會到了父母對自己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其實是父母對自己的不同方式的愛的表達。於是,「我」發自內心地說了這樣一句話:「精彩極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這兩個極端的斷言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板書:愛)同學們,請用你們聲情並茂地朗讀,再次體會來自父母的偉大的愛。
生:齊讀課文第17自然段。
四、聯系實際,拓展延伸,激情
師:同學們,你們的朗讀真是「精彩極了」,讓我感受到了父母偉大的愛。我們每個人都在父母的愛中長大,父母的愛,是慈祥的笑容,是親切的話語,是熱情的鼓勵,是嚴格的要求。其實,我們身邊的愛無處不在。請你舉出事例說一說:你都生活在哪些人愛的包圍中?(出示幻燈5)
生:(訴說自己身邊的愛)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感受到了身邊的人給自己的愛。現在,老師要請大家再次感受生活中愛的不同表達。(出示幻燈6)同學們,其實我們身邊的所有人都對我們獻出了他們自己的愛,只要用心去體會去感受,我們每個人都會體驗到不同形式的愛,這些愛有的來自於父母;有的來自於老師;有的來自於其他的長輩;有的來自於同學、朋友,甚至是那些素不相識的陌生人……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用心去體會,感受他們以不同方式所表達的對我們的愛,讓我們在愛的鼓舞下,乘著愛的風帆,努力向前!
板書設計:
19、「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
(慈祥)母親(嚴厲)父親
表揚(得意揚揚)批評(痛哭)
愛
2.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閱讀指導 教案教學設計
名 著 閱 讀 與 欣 賞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閱讀指導
教學目標:
1、 初步學會閱讀整本書,讀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2、 了解全書內容,熟悉其中的精彩片段;
3、 通過讀書報告會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提高對整本書的閱讀能力。
閱讀時間:2周(四節閱讀課,其中1課時為閱讀指導,1課時為堂上閱讀,1課時為閱讀知識搶答賽,1課時為讀書報告會)
閱讀形式:課內課外相結合
教學設計:
一、 課前布置:
1、 購買或借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2、 閱讀教材《關於名著推薦與閱讀》;
3、 閱讀作品,課外自由討論內容和寫法
二、 閱讀指導:
1、 投影原著中有關「生命的意義」的名言: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告訴學生這段名言選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2、 讓學生明確讀整本的要求:
① 要通讀全書,把握整體
② 要讀序(或說明)、跋(或後記)
③ 看目錄
④ 查閱工具書或參考書輔助閱讀
⑤ 泛讀和精讀相結合,做好讀書筆記
三、 自己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要求①兩周內讀完整本書,②做好讀書筆記、寫好讀後感,③用專用紙自製搶答題,答案作在背面)
四、 閱讀知識搶答賽:
1、 前課代表收集搶答題,粗略分類(簡單的做必答題,稍難的做搶答題)
2、 代表主持搶答賽,學習委員為各組記分,其他同學分組別圍坐在一起
3、 賽前主持人宣布比賽規則:
① 一簽一題,每搶答一題,獲勝者得一分。
② 答題內容來源於《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或對該書的理解。
③ 允許宣布題目後翻檢閱讀讀書筆記,但不能在舉手後再翻。答題時聲音要洪亮。
④ 命題者不能回答自己出的題目,但在無人應答或無人答對的情況下,命題者可以自行回答,獲得一次抽簽權,不記分。
⑤ 凡指定回答的題目,若被指定者回答不出,則由大家搶答。
4、 搶答賽分兩步:①抽簽必答;②抽簽選答
5、 記分員統計得分結果。
6、 老師小結並頒獎。
五、 讀書報告會:
課前學生寫好讀後感,做好准備。
1、 小組內交流,推薦優秀者准備發言
2、 各組代表發言,暢談讀書感想,老師適當點評。
3、 觀看電視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片段《築路》
4、 比較小說與電視劇的差異。
5、 推薦展示優秀的讀書筆記。
6、 老師總結整個活動的情況,表揚在各個環節中表現出色的學生。
3. (求助)《俗市奇人—好嘴楊巴》的教學設計或視頻或課本劇等相關資料。急用。急用!謝謝提供!
《俗世奇人》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學習文章以小見大的寫法。
2.品味語言特點,幽默傳神,極富表現力。
教學重點、難點
情節曲折有致,敘事一波三折。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發蔫(nian1) 擅長(shan4) 綽號(chuo4)
刷漿(jiang) 難堪(kan1) 一瞅(chou3)
發怔(zheng4) 褒貶(bao1) 怵(chu4)摳(kou1)
戳(chuo1) 瓢(piao2)
2.解釋下列詞語。
發蔫:表現出精神不振。
擅長:在某方面有特長。
闊綽:排場大,生活奢侈。
天衣無縫:神話傳說,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針線製作,沒有縫兒。比喻事物(多指詩文、話語等)沒有一點破綻。
發怔:發呆。
大名鼎鼎:形容名聲很大。鼎鼎:盛大的樣子。
二、導人
中國歷代的史書,大多隻給帝王將相、偉人名人立傳,其實生活於市井裡巷的凡夫俗子中間也不乏奇人高手,他們又何嘗不值得大書特書。讀了兩篇短文,相信你會受到啟迪。
作者簡介
馮驥才(1942~ ),當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於天津。從小喜愛美術、文學、音樂和球類活動。1960年高中畢業後到天津市書畫社從事繪畫工作,對民間藝術、地方風俗等產生濃厚興趣,1974年調天津工藝美術廠、在工藝美術工人業余大學教圖畫與文藝理論。1978年調天津市文化局創作評論室,後轉入作協天津分會從事專業創作,任天津市文聯主席、國筆會中國中心會員,《文學自由談》和《藝術家》主編等職。著有長篇小說《神燈前傳》,中篇小說集《鋪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說集《雕花煙斗》等。短篇小說《雕花煙斗》,中篇小說《啊!》、《神鞭》,分獲全國優秀短篇、優秀中篇小說。部分作品已被譯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國外出版。馮驥才以寫知識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歷史故事見長。注意選取新穎的視角,用多變的藝術手法,細致深入描寫,開掘生活的底蘊,咀嚼人生的滋味。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提問:刷子李和泥人張有什麼共同點? -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刷子李和泥人張都是俗世奇人,他們都拿手擅長的行當,可以說是有大本領大智慧。
四、學習課文
(一)誦讀。
學生自由朗讀,並做適當圈畫、批點,或復述故事。
(二)表演。
兩篇短文情節性較強。具有濃厚的戲劇性,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課文編寫課本劇或小品進行表演。學生演出後,評選出最佳劇本和最佳演員。
提示:
課本劇中要突出主要人物,安排好地點,設計好舞台提示,處理好台詞。
(三)品詞語。
文中有一些傳神的字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其韻味。
提問:
品味下面的語句。揣摩語氣、語調和重音,研討括弧里的問題。
1.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站著。
(這個句子在句式上有什麼特點?這樣寫突出了作者什麼觀點?)
2.這一套可不是誰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碼頭上的一種活法。
(「碼頭上的一種活法」是什麼意思?「地地道道」用在這里有什麼作用?)
3.手藝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里。
(作者說泥人張的手藝「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里」,這么說是不是太誇張了?你怎麼理解這種誇張的作用?)
4.海張五那邊還在不停地找樂子,泥人張這邊肯定把這些話在他手裡的這團泥上全找回來了。
(你怎麼理解句中加點的「找」字,試著將它換成其他的動詞,看看錶達效果有什麼不同。)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第1句,句式上運用了對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對有絕活人的稱道、佩服。第2句,「它地地道道是碼頭上的一種活法」,寫出人們的生存方法,「地地道道」也強調了人要生存,就要有絕活。第3句,作者並沒有太誇張,這里運用誇張手法,突出了泥人張的手藝高超,無與倫比。第4句,「找樂子」寫出海張五的囂張氣焰。如將「找」換成其他的動詞「玩」、「叫」等,表達效果就不夠恰當了。
(四)分析人物。
文章刻畫了刷子李和泥人張這兩個奇人,人物性格鮮明。
提問:「手藝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絕活」,「手藝人靠手吃飯,求誰?怵誰?」揣摩這些話,看作者對待手藝和手藝人持怎樣的態度?你認為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按作者的觀點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嗎?圍繞這一話題,分小組展開討論或辯論。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在作者看來,人有手藝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絕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中,我們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領外。還要講求與別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發展。
五、拓展訓練
1.說說你周圍有什麼「俗世奇人」?講一講,讓同學們聽聽。
學生可以結合本地的風俗民情,互相交流。
2.教師介紹馮驥才《俗世奇人》一書,推薦學生課外閱讀書中的其他篇目,如《蘇七塊》《馮五爺》《藍眼》《蔡二少爺》>等等。
六、小結
本文以兩位手藝人(刷子李、泥人張)的高超手藝為話題。作者均只選擇一件小事來寫,借一件極富戲劇性的小事窺見人物的大本領大智慧。情節雖然簡單,但安排得曲折有致,敘事一波三折。語言本色樸素,具有濃郁的「天津」風味,並且幽默傳神,極富表現力。
七、布置作業
1、研討與練習四
4. 如何進行小說教學
頻率都很高,但是縱眼觀之,卻沒有發現關於這一片語的確切定義。《現代漢語詞典》將「經典」定義為:「傳統的權威性作品。」《辭海》里解釋為:「一定時代、一定階段認為最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著作。」由此兩種解釋可以概括出經典作品的根本特徵:第一,權威性。經典作品都是世人公認的好的文學作品。第二,時代性。經典作品都是經過歷史的淘滌而沉積下來的文化精髓。以此推之,筆者將「經典文學作品」定義為:經過時間、歷史的考驗,被一定時代、一定階段公認為最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文學作品。 每一部經典文學作品都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不僅在語言、結構上具有創造力,而且在作品的思想價值方面也存在著獨到的感受和理解。英國利物浦大學公布了他們的一個研究發現:研讀文豪莎士比亞、喬塞及華茲渥斯等人的巨著,不僅有助腦部靈活,還可以防止老人罹患痴呆症。他們發現當受試者閱讀辭藻較深奧繁復的大師級作品時,腦部的活動較活躍,掃描的影像明顯有較多的腦活動痕跡;相比之下,如果只是閱讀一般的文章,腦部活動並沒有什麼特別變化。 一、現行小學語文教材經典作品選材分析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語文課程標准對經典文學作品的地位和意義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重視,相應地新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也體現了較大的轉變。為了獲得新教材中經典文學作品的選文數量和側重點的變化,筆者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版本的教材和課程標准實驗版教材進行了比較,得出以下結論: 在舊版的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02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87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15篇。新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13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90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23篇。 小學語文《同步閱讀》是學生的課外讀物,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其自由選擇與課文相關的文章進行閱讀,或是學生在閑暇時自由選擇閱讀。舊版《同步閱讀》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15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佔81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34篇。新版《同步閱讀》中經典文學作品總數量是139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85篇,外國文學作品54篇。 對比新舊版本的課本和《同步閱讀》,可以看出經典文學作品的篇幅隨著小學生年齡的增加不斷增加,呈上升趨勢。從三年級開始對於小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逐漸提高。據統計,六年制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課文有一半以上是經典文學作品,說明經典文學作品已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教材。可見,文學教育已成為小學語文教育的主體,經典文學作品成為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文本。 二、小學閱讀教學現狀調查及分析 (一)現狀調查 調查對象:此次研究的調查對象是某市四所小學4-6年級的學生。 調查方式:調查活動採用調查問卷、訪談等方式進行。 調查問卷一共發放800份,對各個小學學生進行閱讀狀況調查,並採用抽樣調查的方法抽取了其中的240份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小學生閱讀所存在的問題: 1.學生沒有時間看書是最主要的問題,有26.87%的學生在課余時間要忙於參加各種輔導班、培訓班,再加上看電視和玩電腦,他們課余很難有時間靜下心來閱讀。有49.25%的孩子認為自己學習緊張沒有時間閱讀。數據顯示,他們每周的平均課外閱讀時間一般在3-5小時左右,這是遠遠不夠的。 2.學生受到大眾文化的影響,閱讀興趣表現為對圖畫性和娛樂性書籍的喜愛,集中在漫畫、網路小說等類型的書籍上。調查中發現,仍有半數以上的孩子不喜歡看純文學類書籍,有近12%的孩子喜歡看漫畫。另外加上電視、電腦等豐富著他們的課餘生活,從而使他們對閱讀的興趣變得更為消極、被動。 3.現今提供給小學生閱讀的書籍廣泛增加,但是孩子們普遍存在閱讀困難,在適當的年齡沒有具備相應的閱讀能力。據統計顯示,有53.73%的孩子對於經典文學作品中的字詞不太理解,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不善於鑒別批判,對作品不能做出實質性的鑒別,對內容上的好壞、藝術上的優劣分辨不清,只是一味地把看書當作是一種消遣形式。 4.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將近50%的孩子在閱讀時就跳過不明白的地方,對難以理解的字詞句沒有通過查字典或相關書籍的方式加以理解。有40.35%的孩子在閱讀時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在早期閱讀過程中教師和家長沒有重視所造成的。 5.調查中了解到,孩子們並沒有很好的利用起自己手中的《同步閱讀》,40.37%的學生在拿到閱讀課本後只是隨便翻翻,沒有認真仔細的閱讀過。再加上教師沒有時間對《同步閱讀》進行介紹講解,使孩子對《同步閱讀》沒有興趣,這也是造成學生閱讀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根據以上閱讀現狀,筆者進行了原因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和家長都沒有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寬松的閱讀環境,對孩子的閱讀不重視,沒有給孩子以充分閱讀文本的時間,讓孩子能夠盡情享受書本的魅力。 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激發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興趣,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積極性不高,不願自主接觸作品。再加上學生的閱讀習慣沒有受到家長和教師的足夠重視,使得孩子們在閱讀時不能夠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吸引,從而導致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消極態度。 再次,教師自身的閱讀素質不高也是造成學生閱讀能力低下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實習中了解到,教師多會趨向於選擇一些較為淺顯、能夠放鬆、愉悅身心的各式各樣的書籍;有人因為自己本身工作和家庭的關系,很少有時間閱讀經典文學書籍,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比較專業的知識時,只是依靠教參幫助解決問題,這樣就造成教師的依賴心理,不去挖掘文章的內涵,因而對文本的理解就只能留於表面,不能深入體會。 最後,社會環境中沒有形成一種閱讀氛圍,圖書館、社區等設施不齊全,影響了孩子的閱讀積極性。同時,現在各種兒童出版物定價過高,使一部分家長無力購買。 三、小學閱讀教學質量優化的策略探討 從當前語文教改形式來看,多種途徑開展閱讀符合語文課標的要求。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語文課時不斷縮減,使得相當多的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指導不夠重視,這不僅不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習慣的養成,更不利於學生智力、品德和人文素質的發展。為此,筆者提出藉助經典文學作品提高閱讀能力,以達到新課程標准中提出的各個目標的要求。 (一)以經典文學作品為紐帶,連接閱讀能力的訓練 1.教師深入經典文學作品中,發現其趣味和深刻內涵,並且內化為自己的理解和語言。面對一篇經典文學作品時,不少教師的難題是不知道怎麼教,仍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處理,進行教生字、分析段落等相關的教學步驟,忽視了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文價值。課改實施以後,有些教師開始注重文章的人文性,卻把語文基礎知識放在一邊。語文新課程的觀念,不是不再有教授語文基礎知識的任務,而是要有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內容,創造新的激情,使學生獲得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更能適應時代的要求。語文教學應當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這就要求教師要全面地把握課文,深入理解課文,用心去體味文本,提出質疑,然後將其理解和認識轉化為學生能理解的語言,做到深入淺出,而不是以教參代替自身閱讀與思考。 2.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課堂給學生和教師一個互動、交流的空間,在這種特定環境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當不斷加強學生與文本、教師之間的交流,帶動學生的思維、記憶等多種感官,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 ||| 「經典文學作品」無論在教師口語還是學術專著中出現頻率都很高,但是縱眼觀之,卻沒有發現關於這一片語的確切定義。《現代漢語詞典》將「經典」定義為:「傳統的權威性作品。」《辭海》里解釋為:「一定時代、一定階段認為最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著作。」由此兩種解釋可以概括出經典作品的根本特徵:第一,權威性。經典作品都是世人公認的好的文學作品。第二,時代性。經典作品都是經過歷史的淘滌而沉積下來的文化精髓。以此推之,筆者將「經典文學作品」定義為:經過時間、歷史的考驗,被一定時代、一定階段公認為最重要的、有指導作用的文學作品。 每一部經典文學作品都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不僅在語言、結構上具有創造力,而且在作品的思想價值方面也存在著獨到的感受和理解。英國利物浦大學公布了他們的一個研究發現:研讀文豪莎士比亞、喬塞及華茲渥斯等人的巨著,不僅有助腦部靈活,還可以防止老人罹患痴呆症。他們發現當受試者閱讀辭藻較深奧繁復的大師級作品時,腦部的活動較活躍,掃描的影像明顯有較多的腦活動痕跡;相比之下,如果只是閱讀一般的文章,腦部活動並沒有什麼特別變化。 一、現行小學語文教材經典作品選材分析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語文課程標准對經典文學作品的地位和意義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重視,相應地新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也體現了較大的轉變。為了獲得新教材中經典文學作品的選文數量和側重點的變化,筆者對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版本的教材和課程標准實驗版教材進行了比較,得出以下結論: 在舊版的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02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87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15篇。新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13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90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23篇。 小學語文《同步閱讀》是學生的課外讀物,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其自由選擇與課文相關的文章進行閱讀,或是學生在閑暇時自由選擇閱讀。舊版《同步閱讀》中經典文學作品的數量是115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佔81篇,外國經典文學作品34篇。新版《同步閱讀》中經典文學作品總數量是139篇,其中中國經典文學作品85篇,外國文學作品54篇。 對比新舊版本的課本和《同步閱讀》,可以看出經典文學作品的篇幅隨著小學生年齡的增加不斷增加,呈上升趨勢。從三年級開始對於小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逐漸提高。據統計,六年制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課文有一半以上是經典文學作品,說明經典文學作品已成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教材。可見,文學教育已成為小學語文教育的主體,經典文學作品成為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文本。 二、小學閱讀教學現狀調查及分析 (一)現狀調查 調查對象:此次研究的調查對象是某市四所小學4-6年級的學生。 調查方式:調查活動採用調查問卷、訪談等方式進行。 調查問卷一共發放800份,對各個小學學生進行閱讀狀況調查,並採用抽樣調查的方法抽取了其中的240份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小學生閱讀所存在的問題: 1.學生沒有時間看書是最主要的問題,有26.87%的學生在課余時間要忙於參加各種輔導班、培訓班,再加上看電視和玩電腦,他們課余很難有時間靜下心來閱讀。有49.25%的孩子認為自己學習緊張沒有時間閱讀。數據顯示,他們每周的平均課外閱讀時間一般在3-5小時左右,這是遠遠不夠的。 2.學生受到大眾文化的影響,閱讀興趣表現為對圖畫性和娛樂性書籍的喜愛,集中在漫畫、網路小說等類型的書籍上。調查中發現,仍有半數以上的孩子不喜歡看純文學類書籍,有近12%的孩子喜歡看漫畫。另外加上電視、電腦等豐富著他們的課餘生活,從而使他們對閱讀的興趣變得更為消極、被動。 3.現今提供給小學生閱讀的書籍廣泛增加,但是孩子們普遍存在閱讀困難,在適當的年齡沒有具備相應的閱讀能力。據統計顯示,有53.73%的孩子對於經典文學作品中的字詞不太理解,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不善於鑒別批判,對作品不能做出實質性的鑒別,對內容上的好壞、藝術上的優劣分辨不清,只是一味地把看書當作是一種消遣形式。 4.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將近50%的孩子在閱讀時就跳過不明白的地方,對難以理解的字詞句沒有通過查字典或相關書籍的方式加以理解。有40.35%的孩子在閱讀時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習慣。筆者認為這些都是在早期閱讀過程中教師和家長沒有重視所造成的。 5.調查中了解到,孩子們並沒有很好的利用起自己手中的《同步閱讀》,40.37%的學生在拿到閱讀課本後只是隨便翻翻,沒有認真仔細的閱讀過。再加上教師沒有時間對《同步閱讀》進行介紹講解,使孩子對《同步閱讀》沒有興趣,這也是造成學生閱讀能力缺失的重要原因。 (二)原因分析 根據以上閱讀現狀,筆者進行了原因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和家長都沒有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寬松的閱讀環境,對孩子的閱讀不重視,沒有給孩子以充分閱讀文本的時間,讓孩子能夠盡情享受書本的魅力。 其次,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沒有激發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興趣,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積極性不高,不願自主接觸作品。再加上學生的閱讀習慣沒有受到家長和教師的足夠重視,使得孩子們在閱讀時不能夠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吸引,從而導致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消極態度。 再次,教師自身的閱讀素質不高也是造成學生閱讀能力低下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實習中了解到,教師多會趨向於選擇一些較為淺顯、能夠放鬆、愉悅身心的各式各樣的書籍;有人因為自己本身工作和家庭的關系,很少有時間閱讀經典文學書籍,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遇到一些比較專業的知識時,只是依靠教參幫助解決問題,這樣就造成教師的依賴心理,不去挖掘文章的內涵,因而對文本的理解就只能留於表面,不能深入體會。 最後,社會環境中沒有形成一種閱讀氛圍,圖書館、社區等設施不齊全,影響了孩子的閱讀積極性。同時,現在各種兒童出版物定價過高,使一部分家長無力購買。 三、小學閱讀教學質量優化的策略探討 從當前語文教改形式來看,多種途徑開展閱讀符合語文課標的要求。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語文課時不斷縮減,使得相當多的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指導不夠重視,這不僅不利於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習慣的養成,更不利於學生智力、品德和人文素質的發展。為此,筆者提出藉助經典文學作品提高閱讀能力,以達到新課程標准中提出的各個目標的要求。 (一)以經典文學作品為紐帶,連接閱讀能力的訓練 1.教師深入經典文學作品中,發現其趣味和深刻內涵,並且內化為自己的理解和語言。面對一篇經典文學作品時,不少教師的難題是不知道怎麼教,仍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處理,進行教生字、分析段落等相關的教學步驟,忽視了經典文學作品的人文價值。課改實施以後,有些教師開始注重文章的人文性,卻把語文基礎知識放在一邊。語文新課程的觀念,不是不再有教授語文基礎知識的任務,而是要有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內容,創造新的激情,使學生獲得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更能適應時代的要求。語文教學應當做到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這就要求教師要全面地把握課文,深入理解課文,用心去體味文本,提出質疑,然後將其理解和認識轉化為學生能理解的語言,做到深入淺出,而不是以教參代替自身閱讀與思考。 2.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課堂給學生和教師一個互動、交流的空間,在這種特定環境下,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當不斷加強學生與文本、教師之間的交流,帶動學生的思維、記憶等多種感官,形成和諧的課堂氛圍。 ||| (1)在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中,語言障礙應當是最為突出的,因此教師要在學生讀通文章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利用各種手段解決閱讀中的難題,如上網查閱文章或作者的背景資料,通過語義分析法理解成語等等。 (2)通過朗讀,讓學生感知經典文學作品中的事或人,獲得情感體驗。首先,課堂上必須要保證足夠的朗讀時間。根據要求,一堂課老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安排多種閱讀方法,如:自由讀、輕聲讀、默讀、分角色讀等多種課堂朗讀方式。其次,教師要注意對朗讀的指導。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感情基礎,經典文學作品更是如此。教師要從整體上把握學生的朗讀,自然而然地使學生從朗讀中感受到作者所要傳達的感情。例如,老舍的《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作者是帶著高興、愉快的心情進行遊玩的,學生在朗讀時的語氣就應帶有輕松、歡快的味道,從而對金華雙龍洞產生好奇、聯想等更進一步的感受。 (3)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文本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必須有價值,能夠對學生的感悟和理解產生積極的作用,激發學生和作者產生精神上的共鳴。「師生對話具有師生互相欣賞、互相啟發、渴望交流的愉悅性,學生天性中存在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與探索意向,如果教師設計的話題適合他們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內在需要,他們就會產生自我效能感和愉悅感,繼而產生一種『高峰體驗』,與教師產生情感的共鳴與共振,達到教學效果。」①學生在解讀文本時往往受思維的局限,不懂得對文本進行整體認讀與思考,這一點在小學中低階段尤為明顯,因此在一些教學的關鍵點上教師的引導、點撥就尤為重要了。教師的點撥為學生架設了一條深入閱讀的橋梁,引導學生以一種逐步前進的方式接近文章的中心。 (4)學生與教師之間是平等對話關系,「教師應改變『後喻社會』(即年輕人向年長者學習的社會)的教學觀念,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形成『前喻社會』(即年長者向年輕人學習的社會)。」②新課程理念要求打破傳統的教師教、學生聽的閱讀教學方式,建立開放的教學空間。課程允許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存在多樣性,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是開放的,不應該只拘泥於一種理解。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不同的生活體驗、認識方法等來理解作品,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並與大家一起分享。教師在對學生的閱讀現狀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千萬不可居高臨下,對學生的閱讀指手劃腳,這樣只能進一步拉大師生之間的距離。當然,作為教師,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看法,另一方面又不能遷就其不合理的理解,要公正地評價學生的觀點,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觀點。 (二)以閱讀經典文學作品為中心,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現代多媒體發展的趨勢下,閱讀教學活動中越來越多地運用這種手段幫助學生更形象生動地了解文本。而條件較差的學校在平時的閱讀中,教師可以利用什麼樣的手段進行教學、達到課標要求呢?這里推薦幾種有代表性的經典閱讀教學方法,以吸引學生注意。 1.活動教學法 活動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內容,激勵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為基本手段的一種新型的教學形式。最常見的比如表演、做游戲、競賽等形式的課堂活動。經典閱讀教學中引入這些方法,可以使呆板的閱讀變得有趣,使抽象的經典變得容易理解,激活學生的興趣,使被動變為主動,把機械的訓練變成創新性學習。案例: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征在教「聰明」一詞時,設計了謎語:第一件寶:上邊毛,下邊毛,中間有一顆黑葡萄。(眼睛)第二件寶:東一片,西一片,隔座山頭不見面。(耳朵)第三件寶:紅門樓,白門檻,裡面有個嘻嘻孩。(嘴巴)第四件寶:白娃娃,住高樓,看不見,摸不著。(腦子)學生猜出這四件寶之後,她在黑板上先寫下「耳」字,然後在右邊依次寫下「口」「心」等字,用四件寶構成「聰」字,再寫下「明」字,告訴學生要想變得聰明起來,就要多用耳、眼、口、心。如此教學,學生不僅記住了字形、詞義,而且思想認識上也長進了。 由於經典文學作品與孩子的實際生活相距甚遠,因此可以利用各種手段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使學生變得喜歡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感受經典作品帶來的樂趣,為閱讀能力的培養打下基礎。 2.小組活動法 小組活動法是根據國外經驗而提出的一種課堂活動方式。在實踐中,閱讀教學中的小組活動法已經頗有成效。現在大多數教師都能很好地運用小組討論法,在這里就不多介紹了。筆者介紹的是另外兩種小組活動法,一種是小組完形法,又稱之為「小組填充法」,這是一種通過小組討論來完成完形填空的閱讀活動。教師可以把經典文學作品中的主要內容進行研究,刪去一些比較重要的詞語,留出空餘的地方讓學生進行填空。學生先是自行填寫,後在組內討論互相報出答案進行核對,並且要求提出自己為什麼要這么填的理由,最後教師公布答案。這種小組活動法的優勢在於適合小學生有好奇心和求勝心理的特點,在課堂活動中學生可以和自己的夥伴們進行競賽,互對答案,討論正誤,在尋找正確解答的閱讀活動中得到樂趣。③ 另一種是小組預報法,上課時教師只出示經典文學作品中的一小部分內容,讓學生在自己閱讀思考的基礎上,推測尚未見到的下一部分內容,在小組中每個學生都可以說說自己的想法,當個小作家,並且談談自己這樣設計的原因。接著讓學生對照課文,看看自己是不是和作者的想法一致。如果學生填對了,說明他對語言的感受和運用能力已經有了進步;如果填得不一樣,也可以給學生留下較深的印象。這種教學方法對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的提高有明顯的效果。此方法適合於課堂閱讀或是《同步閱讀》的教學。這種預報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為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創造機會,而且還能間接提高語文寫作能力,增添學生的信心,獲得成功體驗。 3.同伴閱讀法 同伴閱讀是北京師范大學實驗小學在閱讀活動中運用的一種方法,筆者認為運用到經典文學作品閱讀中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同伴閱讀是合作學習在閱讀方面的應用,在同伴閱讀中,兩名同年齡或是不同年齡的學生一起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強化和掌握閱讀技巧,共同完成閱讀任務。教師充分利用課堂閱讀的時間向二至六年級學生傳授基本閱讀策略,並讓他們以合作閱讀的形式不斷強化這些閱讀策略。首先,調動學生已有的相關知識:當學生看到文章的題目後讓他們思考「你會想到什麼」,再通過快速讀文章,思考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其次,當學生遇到不認識的詞或字時,可以和同伴一起從文章中尋找線索,還可以用查字典等方式來理解意思。再次,在學生默讀文章的過程中讓學生有意識地停下來,預設故事將如何展開。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調動讀者的想像,對已經7閱讀和將要閱讀的內容有更好的理解和記憶。然後,學生要對故事發生的三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進行初步了解。再次,學生在讀經典文學作品感覺到文章比較難理解時,可以停下來回味一下,理解之後,再接著閱讀。最後,學生根據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分析文章所要表達的意思,表達出自己的獨特見解。 (三)學校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經典文學閱讀活動 很多學校的教師只是急於把一些好的作品推給孩子們,不能充分認識到學生的理解、記憶、感知等各方面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不斷增加,閱讀能力也在不斷發展,所以閱讀活動的進行必須尊重讀者的年齡特徵。不同的年齡階段,學生對文學經典名著有不同的要求。小學階段的少年兒童,接受能力有限,在一二年級主要以閱讀中外著名的童話、寓言故事為主,當然也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淺顯、易懂的小說;中高年級則以閱讀中外著名的游記、散文、短篇小說為主,逐步引導學生閱讀純文學,不斷提高文學閱讀品位。 另外,孩子的教育是一個學校和家庭互動的過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家長在家中為孩子做一個閱讀的榜樣,孩子們自然耳濡目染。在國外,從幼兒園起孩子和家長就開始了共同的閱讀活動,家長和孩子們在閱讀完一本書或一些新聞之後互相交流,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使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並且拉近了孩子和家長之間的距離,營造出和諧的家庭氛圍。在國內,家庭教育對孩子閱讀的影響明顯不足,有的家長自己都很少進行閱讀,更不用說關注孩子的閱讀了。筆者認為,學校可以嘗試和家長合作,提供盡可能多的經典作品閱讀信息供家長參考,而家長配合老師對孩子的課外經典閱讀進行監督,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提供支持。與此同時,這些家庭閱讀活動不僅能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距離,還能從中培養學生的閱讀毅力,使學生們在面對經典文學作品時產生持久的動力和激情。
5. 我的叔叔於勒教學設計誰的博客里有
教學設計示例一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理解全文內容,理解主題思想; 2.了解本文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二)整體感知 1.讀課文(教師范讀,或播放錄音)。 提出聽課時的思考題。(投影儀打出) ①於勒是怎樣一個人? ②菲利普夫婦一家為什麼盼望於勒回來? ③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於勒。這是什麼原因? ④這篇小說揭示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2.學生討論問題。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明確。 於勒是怎樣一個人? 於勒年輕時,是個浪盪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遺產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錢,因而被視為全家的「恐怖」。終於,他被送到美洲。後來,據說他在那裡做了生意賺了錢,並給菲利普夫婦去信說,打算發了財回法國來跟哥哥同住。於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於勒在美洲闊了一陣,重又潦倒,淪落成為一個窮光蛋,被法國船長帶回來,在船上擺攤靠賣牡蠣過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棄之門外。 (這個問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後的歸納能力)菲利普夫婦一家為什麼盼望於勒回來? 菲利普個是小公務員,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據,不僅「樣樣都要節省」,甚至連女兒都嫁不出去。但是,他們知道以前被視為「全家恐怖」的於勒在美洲發了財,並准備回到故鄉,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的過日子」。於是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於勒歸來,並對「這樁十拿九穩的事」「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計劃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我」的二姐也因這一「福音」訂了婚。 3.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於勒。這是什麼原因。 直接原因:於勒又淪落為窮人,而菲利普夫婦只認識錢。 根本原因:金錢至上的社會制度。 4.這篇小說揭示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作者通過描述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於勒前後截然不同的態度,藝術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的主題思想。 (三)教學過程 了解本文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討論並歸納:作者主要通過對人物的表情、動作、言談的描寫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刻畫人物性格。以菲利普為例,如作品寫他發現賣牡蠣的老水手很像於勒時,他「突然好像不安起來」,「臉色十分蒼白,兩眼也跟尋常不一樣」,這是遭到突如其來的打擊時心中充滿了恐懼的感情。當他從船長處證實老水手確是於勒時,他臉色早已煞白,兩眼呆直」,可見這打擊是何等沉重。當他回到妻子身旁時,「神色張惶」說話「結結巴巴」,最後低聲嘟噥著:「出大亂子了!」這表現出他內心的極度恐怖,彷彿大難即將臨頭,慌亂到了極點。 (四)總結、擴展 1.從菲利普夫婦對於勒態度的前後變化,可以看出他們怎樣的性格特徵? 討論並歸納:自私、貪婪、庸俗、虛榮、勢利、冷酷 2.試舉例談談,本文情節曲折,構思巧妙,有些情節既在意料之外,雙在情理之中。 參考(1)於勒在南美發了財,過了十多年,富翁於勒竟一下子變成了窮水手。確實出人意料。可又在清理中,因為資本主義社會是爾虞我詐的社會,這個能被哥哥「打發」反「賺了點錢」的於勒,在資本主義的激烈競爭中是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的。 (2)菲利普一家與於勒在一條船上相遇,也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由於於勒窮困潦倒,年老而流落異鄉,被船長帶回卻又無臉回家,只好棲身船上;二姐婚禮後全家到窮人最理想的哲爾賽島去旅遊,這就必須乘船。在船上,作者又設計了「吃牡蠣」的情節,這樣,菲利普一家就合乎情理地與賣牡蠣的於勒同在一條船上相遇了。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知識教學點 研討本課的主人公是誰? 2.能力訓練點 為小說另擬一個結局,作口頭練習。 (二)整體感知 作品中寫到了幾個各具個性的人物,究竟誰是作品的主人公?本節課可以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來加深對小說體裁特點的認識。 (三)教學過程 1.課文標題是《我的叔叔於勒》,這是一個偏正短語,它的中心詞是「叔叔於勒」,那麼小說的主人公是於勒,對嗎? 不是! 2.可於勒叔叔這個人物卻貫穿了課文的始終課怎麼不是主人公呢? 討論並歸納:判定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是不是主人公,關鍵看這一人物形象是否體現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作品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小說的故事情節雖然都是緊緊地圍繞於勒的命運展開的,但是,於勒只是小說中的線索性人物,作者設置他是為了組織材料,結構故事,推動情節發展的,並不是靠他來揭示主題。 3.什麼人物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最重要呢?是「我」么? 討論並歸納:「我」僅僅充當了作者的代言人,雖「我」從頭到尾出現,整個故事是由「我」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思而構成的,但那隻是為了使作品有一個更客觀的敘述角度。 4.那麼,文章的主人公是誰呢? 討論並歸納:作者把筆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遊哲爾塞島在海輪上巧遇於勒這一事上,集中表現菲利普夫婦對於勒態度的驟然變化上,從而刻畫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徵,揭示全文主題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 (四)總結、擴展 做想像性的口頭作文。 假設破了產,雙重新窮困潦倒的於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門上,將是怎樣一種情景。口頭敘述,適當描繪。 (可採用小組形式先說,四人左右一組,再推薦說得好的同學,在全班說。) (五)布置作業 1.將口頭作文寫成書面作文; 2.完成課後思考題四、五。 教學設計示例一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理解全文內容,理解主題思想; 2.了解本文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二)整體感知 1.讀課文(教師范讀,或播放錄音)。 提出聽課時的思考題。(投影儀打出) ①於勒是怎樣一個人? ②菲利普夫婦一家為什麼盼望於勒回來? ③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於勒。這是什麼原因? ④這篇小說揭示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2.學生討論問題。 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明確。 於勒是怎樣一個人? 於勒年輕時,是個浪盪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遺產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錢,因而被視為全家的「恐怖」。終於,他被送到美洲。後來,據說他在那裡做了生意賺了錢,並給菲利普夫婦去信說,打算發了財回法國來跟哥哥同住。於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於勒在美洲闊了一陣,重又潦倒,淪落成為一個窮光蛋,被法國船長帶回來,在船上擺攤靠賣牡蠣過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棄之門外。 (這個問題,主要考查學生閱讀後的歸納能力)菲利普夫婦一家為什麼盼望於勒回來? 菲利普個是小公務員,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據,不僅「樣樣都要節省」,甚至連女兒都嫁不出去。但是,他們知道以前被視為「全家恐怖」的於勒在美洲發了財,並准備回到故鄉,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的過日子」。於是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於勒歸來,並對「這樁十拿九穩的事」「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計劃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我」的二姐也因這一「福音」訂了婚。 3.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於勒。這是什麼原因。 直接原因:於勒又淪落為窮人,而菲利普夫婦只認識錢。 根本原因:金錢至上的社會制度。 4.這篇小說揭示了怎樣的主題思想? 作者通過描述菲利普夫婦對待親兄弟於勒前後截然不同的態度,藝術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純粹的金錢關系」的主題思想。 (三)教學過程 了解本文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討論並歸納:作者主要通過對人物的表情、動作、言談的描寫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刻畫人物性格。以菲利普為例,如作品寫他發現賣牡蠣的老水手很像於勒時,他「突然好像不安起來」,「臉色十分蒼白,兩眼也跟尋常不一樣」,這是遭到突如其來的打擊時心中充滿了恐懼的感情。當他從船長處證實老水手確是於勒時,他臉色早已煞白,兩眼呆直」,可見這打擊是何等沉重。當他回到妻子身旁時,「神色張惶」說話「結結巴巴」,最後低聲嘟噥著:「出大亂子了!」這表現出他內心的極度恐怖,彷彿大難即將臨頭,慌亂到了極點。 (四)總結、擴展 1.從菲利普夫婦對於勒態度的前後變化,可以看出他們怎樣的性格特徵? 討論並歸納:自私、貪婪、庸俗、虛榮、勢利、冷酷 2.試舉例談談,本文情節曲折,構思巧妙,有些情節既在意料之外,雙在情理之中。 參考(1)於勒在南美發了財,過了十多年,富翁於勒竟一下子變成了窮水手。確實出人意料。可又在清理中,因為資本主義社會是爾虞我詐的社會,這個能被哥哥「打發」反「賺了點錢」的於勒,在資本主義的激烈競爭中是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的。 (2)菲利普一家與於勒在一條船上相遇,也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由於於勒窮困潦倒,年老而流落異鄉,被船長帶回卻又無臉回家,只好棲身船上;二姐婚禮後全家到窮人最理想的哲爾賽島去旅遊,這就必須乘船。在船上,作者又設計了「吃牡蠣」的情節,這樣,菲利普一家就合乎情理地與賣牡蠣的於勒同在一條船上相遇了。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知識教學點 研討本課的主人公是誰? 2.能力訓練點 為小說另擬一個結局,作口頭練習。 (二)整體感知 作品中寫到了幾個各具個性的人物,究竟誰是作品的主人公?本節課可以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來加深對小說體裁特點的認識。 (三)教學過程 1.課文標題是《我的叔叔於勒》,這是一個偏正短語,它的中心詞是「叔叔於勒」,那麼小說的主人公是於勒,對嗎? 不是! 2.可於勒叔叔這個人物卻貫穿了課文的始終課怎麼不是主人公呢? 討論並歸納:判定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是不是主人公,關鍵看這一人物形象是否體現了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作品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小說的故事情節雖然都是緊緊地圍繞於勒的命運展開的,但是,於勒只是小說中的線索性人物,作者設置他是為了組織材料,結構故事,推動情節發展的,並不是靠他來揭示主題。 3.什麼人物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最重要呢?是「我」么? 討論並歸納:「我」僅僅充當了作者的代言人,雖「我」從頭到尾出現,整個故事是由「我」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思而構成的,但那隻是為了使作品有一個更客觀的敘述角度。 4.那麼,文章的主人公是誰呢? 討論並歸納:作者把筆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遊哲爾塞島在海輪上巧遇於勒這一事上,集中表現菲利普夫婦對於勒態度的驟然變化上,從而刻畫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徵,揭示全文主題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婦。 (四)總結、擴展 做想像性的口頭作文。 假設破了產,雙重新窮困潦倒的於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門上,將是怎樣一種情景。口頭敘述,適當描繪。 (可採用小組形式先說,四人左右一組,再推薦說得好的同學,在全班說。) (五)布置作業 1.將口頭作文寫成書面作文; 2.完成課後思考題四、五。 教案設計示例二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我的叔叔於勒》是初三年級的一篇講讀課文,是外國文學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從整個初中語文教材小說應完成的教學目標看,要教會學生體會通過塑造人物形象、敘述故事情節、描寫環境來表達作者的 思想感情。在本單元,本課教材應完成的教學任務主要是:通過分析人物形象,學習其中對比手法的運 用,體會作者的態度感情,認識資本主義社會里幾乎沒有人間親情、友情,只有金錢的現實。使學生更加 熱愛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 ?2.教學目標 ??(1)理解小說表現的主題思想。 ??(2)體會人物語言的個性化,進一步學習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3.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作者從多方面刻畫人物形象,以展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方法;運用對比手法成功刻畫人物 性格。 ??難點:懸念的鋪排,構思的巧妙。 二、學情分析 ??絕大部分學生對學小說興趣較大,他們很關注小說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命運,看過小說之後印象較深的就是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的命運結局。對於小說中的字、詞、句,大部分學生不會感覺有難度。這有利於調動廣大同學的積極性、主動性,有利於能力的培養、欣賞水平的提高。 三、教法分析 ??1.整體感知法 ??指導學生在閱讀小說時,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況,從整體感知小說。 ??2.比較教學法 ??與《變色龍》比較,抓住人物善變的特點,理解對比手法成功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 ??3.自主討論法 ??讓學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小說的主題。 四、學法指導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在分析人物、環境時,要抓住一個「變」字,通過變化的對比,以及與《變色龍》的比較,培養學生比較思維的能力。在分析懸念鋪排時,要扣住一個「巧」字,以達到創造思維能 力的培養。通過自主討論式的方法,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並獲得一定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而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悟文學藝術的美。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大家還記得我們在初二學過的《變色龍》嗎?請同學們回憶——小說中的「變色龍」是指誰?作者為何稱他為「變色龍」? ??「變色龍」最為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善變,在俄國有善變的「龍」,在其他國家呢?今天我們共同來 學習法國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勒》。 ??2.課文分析 ??(1)閱讀全文,抓住主要人物的變化,並以此概述故事情節,考慮課後練習二。 ??學生討論:本篇小說情節富於變化,跌宕曲折,引人入勝,關鍵是設置了懸念,構思很巧妙。請找 出小說中的懸念,作適當分析。 ??(提示:他們一家為什麼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齊地到海邊棧橋上散步?於勒是個什麼樣的人?於勒曾是他 們的災星,現在為何卻成了他們的福音?他們極其美妙的夢境是否得以實現?為什麼?) ??設題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巧妙,也引導學生由此入手逐層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 ??(2)找出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分析它們的不同點,說說它們各有什麼作用? ??設題目的:讓學生理解環境描寫是為刻畫人物形象服務,進而服務於文章的主題的。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說的主題思想。為此設計如下問題供學生討論,之後筆答,以此調動每個 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①小說刻畫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們的個性特徵怎樣?菲利普夫婦的言行是怎樣變化的?從哪些最具代 表性的語句、語段中可以看出? ??設題目的:理解人物所處的社會環境有什麼突出的特點。 ??②課題《我的叔叔於勒》可否改為《於勒》或《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婦》等等?為什麼? ??設題目的:理解「我」對於勒的感情區別於「我」的父母對於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 婦、於勒在文章中的作用。 ??③小說的主人公是誰?為什麼?他們的結局怎樣?這是由個人性格造成的,還是社會環境造成的?在那 樣的環境中怎樣才能實現發財夢? ??設題目的:以此達到對小說主題思想的理解和歸納。 ??3.發散訓練 ??(1) 假如菲利普夫婦在游輪上巧遇的是個發了大財的於勒,他們的言行會是怎樣的?請設想一下。用 150個左右的字完成。 ??(2) 請以《大千世界》為題,以反映當代人際關系為中心,寫一篇課外作文。 探究活動 於勒的兩封信在文中起了怎樣的作用? 探究啟發:弄清楚兩封信的背景,揣摩兩封信內容的真偽,分析兩封信對於菲利普夫婦及「我」家其他人的影響,分析兩封信對於情節發展的作用以及在整個故事中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