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教學反思
《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教學反思
教材中的第一部分看起來似乎比較凌亂,實際上其中的一些問題的設計是要解開一個重要的實驗思想——控制變數。為什麼按輕重順序排列的七種物體,卻不能看出他們在水中沉浮的規律?表面上的按質量排序和其他一些隱含的變數,需要學生認真思考才能分辨清楚。所以這一環節一定要引導學生細細思考。學生的理解有很多,回答也多種多樣。有的說「因為他們是不同的物體」,有的說「他們的形狀不同」,有的說「他們雖然重量排序了,可是大小沒排序」,還有的說「這些東西的質地不同」,也有的乾脆說「不知道」……。
在這個問題的思考上,很少有孩子和以前接觸較多的對比實驗聯系起來。雖然對對比實驗的操作已經比較熟練,可是當他們面對這個有兩個變數同時影響結果的實驗時,他們還是顯得無所適從。因此,這部分的重點是要讓學生想到「可能是物體的輕重和體積大小都在影響物體的沉浮。」
把這個問題搞清楚了,接下來的兩組實驗就順理成章了。一組是「體積相同,質量不同」,一組是「重量相同,體積不同」。我沒找到和教材上一樣的五個大小相同質量不同的球,這是本節課較遺憾的地方。從這個實驗中學生很容易知道「體積相同的物體,重的物體容易沉;體積相同的物體,輕的物體容易浮。」
另外一組實驗的材料更加難找。我想盡辦法弄了兩個質量差不多的物體,可是只有兩個也不能很好地說明問題,於是就乾脆不用了。我舉了一個例子「一兩鐵和一兩棉花,哪個更重?」這個小兒科的問題,一下子被戳穿了,還引來他們鄙夷的目光:原來老師就是那麼兩下子啊!我又接著問:「一兩鐵和一兩泡沫,哪個更重?」因為說把棉花放在水裡,會有更加麻煩的事情出來,於是就改了個不吸水的泡沫。
「當然是一樣重了!」他們還是很清醒地看到了問題的關鍵。
「一兩鐵和一兩泡沫,哪個大,哪個小?「
毫不猶豫的回答:「鐵小,泡沫大。」
「那麼,一兩鐵和一兩泡沫放在水裡,哪個沉,哪個浮呢?」
「哈哈,當然是鐵沉下去,泡沫浮起來了啦!」又是嫌簡單了!
「那你們說,質量相同的物體,是大的容易沉呢,還是小的容易沉呢?」
話說到這里了,他們也明白了:「小的容易沉。」
這下,我期望的答案也出來了:質量相同的物體,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質量相同的物體,體積大的物體容易浮。
在最後一部分的實驗中,因為我們以前曾經給學生們講解過潛水艇的工作原理,所以在這一環節上,孩子們很容易理解。但是對實驗過程的觀察,我還是要求他們要細致認真。因為要瓶子沉下去,很簡單,要浮上來也很容易,可是要讓瓶子懸浮在水裡,是需要操作時注意的,也需要認真的觀察的。
在課堂的總結中,我問他們:「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他們紛紛說著,補充著:「跟物體的重量和體積大小都有關。」「重量相同,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體積相同,重的容易沉,輕的容易浮。」
雖然不節課仍然存在許多不足之處,但我想孩子們能自己總結並補充上物體質量、物體體積與物體在水中沉浮的關系,應當算是本節課的最大收獲了。
㈡ 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教學反思
鉤碼在水中會下沉,它受到水的浮力。
根據阿基米德定律 F浮=ρ水gV排,鉤碼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因為鉤碼的密度大於水的密度,受到水的浮力小於重力,所以,鉤碼在水中會下沉。
㈢ 為什麼蘋果放在鹽水裡會浮起來
【課程名稱】三年級科學課:把固體放到水裡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觀察和研究物體在水中沉浮的現象,組織學生通過實驗驗證各種物體沉浮的假設,探討物體在水中沉浮與哪些因素有關。
2、組織學生經歷"問題--假設--驗證--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
3、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鼓勵學生能從實驗現象和已有經驗的沖突中不斷發現問題,並進行大膽猜測,以及想辦法驗證自己的猜測,得出結論。
【教學設計片段】
〔談話導入〕
師:把這些材料放進水裡會有什麼現象發生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把固體放進水裡",研究物體沉浮的秘密。
〔猜測實驗結果〕
師:老師這里有很多種材料,(出示事先准備的材料),如果把它們分別放進水裡,哪些物體會沉,哪些物體會浮呢?猜一猜。分組討論後把猜想的結果填寫在實驗記錄單上。
〔實驗探究活動〕
師:剛才我們的猜想對不對?下面讓我們把這些材料依次放進水裡做做實驗,注意把實驗結果及時記錄下來。
學生分組實驗,填寫記錄單。
〔實驗反饋〕
師:剛才同學們都做完了實驗,實驗結果如何?和你們開始的猜想結果吻合嗎?
學生分組匯報實驗結果。老師把出現爭議的材料名稱板書在黑板上。雞蛋放進水裡的結果出現了爭論。
〔談話總結,引出新的問題〕
師: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了把固體放進水裡,有的會沉,有的會浮。除了沉浮現象,固體放進水裡還會發生什麼現象呢?同學們可以回家後自己找材料做做實驗,下節課我們一起來了解溶解的秘密。
【教學實錄片段】
〔學生實驗探究與反饋活動〕
師:同學們,如果把這些固體放進水會怎樣?猜一猜?
生:進行猜測活動。
師:請組長把同學們的猜測結果記錄在實驗表格(一)中。
師:請做好猜測記錄的小組進行匯報。
生:匯報實驗猜想。
師:根據學生的匯報情況進行板書。
師:同學們,如果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怎麼辦?
生:做實驗。
師:請同學們討論一下,我們應該怎樣做這個實驗?
生:討論實驗方法。
師:誰來匯報實驗方法?
生:把固體輕輕地放進水裡。
師:全部?一下子放完?
生:是一樣一樣,輕輕地放入。
生:固體放進水裡後要讓它停留一會兒再觀察。
生:水盆要放在平整的地方。
生:同時每做一個實驗就做好實驗記錄。
師:請同學們根據實驗方法開始進行實驗。
生:分小組進行實驗。
生:將固體一樣一樣輕輕放入水中。
師:請同學們匯報實驗結果,結合你的猜想說一說。
師:根據匯報進行板書。
師:對剛才的實驗匯報,你有什麼問題嗎?
生:我們組的蘋果放進水裡是沉下去的,而不是浮起來的。
生:我們組的雞蛋放進水裡是沉下去的,不是浮起來的。
師:剛才同學們注意觀察,發現了問題。
師:我們再來演示一下,看看蘋果放進水裡,是沉?是浮?
師演示放蘋果進水裡。蘋果浮起來了。
師:誰能說一說,這是為什麼?
生:蘋果的品種不一樣。
師:有可能。
生:我們准備的水少,蘋果沉了;老師准備的水多,蘋果是浮起來的。
師:這位同學觀察的真仔細,大家都應該向他學習。
師:下面我們再來演示,把雞蛋放進水裡。
師:分別放第四組和第五組的雞蛋進水裡。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第四小組的雞蛋放進水裡沉下去了。
生:第五小組的雞蛋放進水裡浮起來了。
師:同學們,你們觀察的真仔細。同樣的材料為什麼會出現不一樣的結果呢?
生:沉下去是因為它的重量輕一些。
師:有道理。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發現沉下去的那個雞蛋個頭兒還小一些。
生:我知道雞蛋放在鹽水裡會浮起來。
師:你了解得真多。鹽水增加了水的比重,雞蛋就浮起來了。
(學生此時的看法讓我有些措手不及。我們做實驗用的水都是清水,不存在水的比重問題。我又仔細觀察了一下剛才的兩個雞蛋的確像學生所說的,雞蛋大的浮在水面,小的反而沉在水裡。物體的沉浮和物體的輕重是有關的。現在出現了相反的結果,會是什麼原因呢?倉促間,我考慮到了雞蛋的比重與排水量,但是不是這樣還不是完全確定。)
師:讓雞蛋浮下去可能與水的比重有關,還可能與排水量有關。(接著轉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學生對我的說法覺得不能理解,但考慮到時間與教學進度的問題,我沒有在這個問題上多做解釋。自己也沒有很准確的答案,就大略提到了比重和排水量的原因。很快讓學生轉入了下一環節的實驗--固體在水中的溶解現象。)
【教學反思】
1、 科學探究活動是不是僅僅滿足於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
本節課按照的預定計劃完成了學習任務,但是卻留下了一個未盡的探究--雞蛋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浮在水面上?當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出現疑惑時不應由老師包辦代替,簡單告訴學生答案了事,應該秉持科學探究的精神讓學生通過進一步的實驗探究活動找到真正的答案。
科學課上的學習應以探究為核心,科學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方式,也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學生的頭腦不是一張白紙,而是畫滿了各種雜亂無張的符號,教師的作用就是去幫助學生整理、補充和修改這幅畫。當然,這種修改不是硬性的,強制學生修改,而是要讓學生通過科學探究,在不知不覺中,不露痕跡地改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她更為合理,更為科學。
2、 如何讓學生進行有效的科學實驗探究呢?
實驗中,出現了蘋果和雞蛋在水中的兩種不同現象。通過在實驗中的演示和實際操作,同學們經過認真細致的觀察,知道蘋果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不單單與蘋果的重量有關,還與取水量的多少有關。雞蛋在水中的沉浮現象,則與水的比重和排水量有關。這些活動是學生通過親身探究獲得的,知識是學生自己主動建構起來的,是學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真正屬於自己的。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積極運用多種方法去進行教學,讓學生認識和描述所觀察到的現象,鞏固掌握所學的知識。在學習好知識的同時,聯系生活實際,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生活服務,感受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和願望。
我認為首先要讓學生明確科學探究的目的,其次是要明確實驗的方法,最後要知道這樣做的原因。這樣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就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指導,而且這種指導應該是自然的,無痕的。
3、怎樣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在科學課教學中,學生往往會提出許多課本中或與他人不同的觀點和做法,這也許就是創新的火花,這時教師決不能漠視,也不能武斷地下結論,更不可因為干擾了教師原有的教學思路而去制止學生的發問。而應該給予鼓勵,積極耐心地加以引導,讓他們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引導他們去通過實驗和觀察,驗證他們的觀點和做法是否成立。
課後,在與一位老師的交流中,她幫我解開了課堂上的未解之謎--雞蛋在水裡不沉下去是因為那是一個壞雞蛋。她還告訴我很多老人在做腌鹹蛋的時候,判斷雞蛋好壞的方法就是把雞蛋放進水裡看它是沉還是浮。這個答案是我沒想到也不知道的,這是生活中蘊涵的科學知識。由此我想到今天在課堂上對這個問題的處理,如果把它作為一個需要探究的問題布置學生課外去繼續實驗,去探究尋找答案,不是更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嗎?
㈣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反思
在五(1)班上五年級第一單元第一課《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時,我依次出示了小石塊、小泡沫塑料板、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胡蘿卜、橡皮,讓學生預測這些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因為學生對小石塊、小泡沫塑料板、帶蓋的空瓶有相關的生活經驗,所以很容易地做出了預測,但對回形針、蠟燭、胡蘿卜、橡皮四種物體,學生比較有爭議,實驗之前我每說一種物體的名稱讓學生判斷它在水中的沉浮情況,持不同意見的同學便很自覺地分為兩派:「沉」、「浮」 、「沉」、「浮」之聲不絕於耳,各不相讓,此起彼伏,還頗有節奏,氣氛非常熱烈。為此,我特別規定:「最多隻能說三遍闡明自己的觀點,因為『事實勝於雄辯』「,然後我依次將這幾種物體放入水裡,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實驗現象。」 當同學們聚精會神、目不轉睛地盯著我手中的回形針,期待回形針能如他們所願「沉」或「浮」,以證明自己的判斷有多准確時,我把回形針輕輕放入水面,回形針穩穩地浮在水面上,「耶」!認為回形針能浮的同學早就按捺不住興奮和激動了,這回可是「眼見為實」了!關於回形針的實驗,我課前做了幾遍包括上節課在五(2)做的都是沉的,但是沒想到這次做的竟然成了浮的!沒辦法,科學就要講究實事求是嘛,我知道這是由於水的表面張力的緣故,想到這兒,我笑了笑,拿出回形針:「同學們,剛才我們看到了回形針確實浮在了水面上,現在我再做一次,同學們注意看。」這次,我沒有平著放,而是稍微有點傾斜,輕輕地把回形針放入水中,回形針沉了下去。「耶」,原來就認為回形針「沉」的同學這次總算揚眉吐氣了,也興奮不已。「同學們,為什麼會有這兩種現象呢?」雖然課前未預設這個環節,可是我感覺也不能對此置之不理。有同學開始發表自己的見解,其中張鍾躍同學談到是因為水的表面張力,於是我順勢補充解釋:我們洗衣服有時水沖到乾衣服上,但衣服並沒有馬上濕,也是由於水的表面張力;有時杯子里的水滿了,甚至呈弧形凸起於杯口,但水仍然沒溢出來,都是由於水的表面張力。在講解的基礎上,我又請了幾位同學分別到前面,自己將回形針放入水中,結果都是沉的,證實了剛才浮在水面上的現象確實屬於偶然的現象,一般情況下,回形針在水中確實是沉的。 雖然是一個小插曲,但也給我提了個醒,以後再做這個實驗時,應該斜著放,而不是平著放,要避免這種偶然的現象干擾影響我們的教學,盡管通過分析研究,同學們也相應地擴展了一些知識。 課後我再次進行了反思,由於學生對磚塊、木塊的沉浮經驗十分豐富, 讓學生觀察它們在水中沉浮的目的除了讓學生明確判斷物體沉浮的標准,同時也規定了操作的方法應該是:把物體輕輕從水面放人水裡 ,而不是把物體扔進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 雖然我給學生是這樣說的,但我並沒有深入地理解後面這句話,所以才出現了上面所說的本不應發生的現象。看來,課前的備課還是應該再深入細致地鑽研教材、教參,充分地預設各種教學中可能出現的情況,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 另外,課前我們到學校餐廳要來10個胡蘿卜2個白蘿卜進行了在水中沉浮的實驗,發現只有3個胡蘿卜是浮的(而且大部分浸入水中),其餘7個胡蘿卜和2個白蘿卜在水中都是沉的,而課本上的原話是:「蘿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蘿卜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浮嗎?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還會浮嗎?」這就意味著我們只能找在水中能浮的蘿卜作為實驗材料(課上我是用那3個在水中能浮的胡蘿卜做的實驗)。作為激發學生認知矛盾的材料,我感覺教材中應選用學生不容易判斷,但實驗起來現象比較明顯的,比如蘋果等,否則不容易達到理想的效果
㈤ 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教學反思
因此,一開始,我就在黑板上簡單地畫兩幅圖,分別是漂浮的木塊與沉到水底的鐵球,直接引出本節課探究的主題。原本以為這個問題會引發全班的激烈爭論。但當我提出後,大部分同學都認為既然沉下去了就不會受到浮力,只有個別同學在底下小聲嘀咕,但是立場不夠堅定。為了增強這部分學生的自信,引起全班的討論和反思。我強調了一下: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老師希望你們能夠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一來,不少同學就開始發表不同意見了,並以生活中的不少現象來驗證自己的觀點。例如:人在水中搬東西比在陸地上時要輕,打水時桶在水裡時要比提出水面輕很多。這些生活中的感受,頓時動搖了很多同學,不少同學提出要用科學的實驗來說明問題。於是,我順勢以打水的桶為例引導學生分析如何設計實驗來驗證下沉的物體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經過這么一點撥,一些反應快的同學馬上就有所反應,通過比較用砝碼模擬吊桶分別在空氣中和水中的重力大小,從而驗證出下沉的物體在水中同樣會受到水的浮力。 通過上述的實驗方法解答了同學的疑惑,而且還引出了浸入水的體積和浮力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關系。於是,順勢進入這節課的第二個活動:探究下沉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與浸入水的體積之間的關系。其實實驗本身不難,操作的難度也不大。可因為在實驗之前沒有將實驗操作要求和實驗表格的內容說清楚,導致他們在做實驗的時候還處於朦朧狀態,不知所措。這是我上這節課出現的最大錯誤。 再者,科學與其他學科的知識有著必然的聯系。就如我上的這一課中,需要用到體積這一概念,可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還沒有學過體積的知識,這一點我在上課之前沒注意到,因此影響到了學生的新課學習。所以我認為教師應該多聽聽其他學科老師的課,將各學科之間知識相互滲透,這樣就能更好的進行教學。
㈥ 幼兒園科學到底有多重教學活動反思
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發現物體的沉浮現象,並對沉浮現象有興趣。 2.嘗試運用藉助輔助材料的方法,變化物體的沉浮現象。 3.嘗試用簡單的圖畫記錄觀察和探索的結果。 4.體會發現沉浮現象與探索沉浮逆向變化的樂趣。 材料准備 1.水盆、操作盤、分類盒、記錄表、筆。 2.小泡沫板、不同材質的小球(木珠、玻璃球、塑料球、鐵珠、乒乓球)、吸管、雪花片、瓶子、盒子、紙、木塊、小木條、石子、海綿、樹葉、羽毛、回形針,小鐵夾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東西。 指導要點 1.運用玩一玩的方法讓幼兒發現物體的沉浮現象,對沉浮現象有興趣,並能用自己的方法記錄物體的沉與浮。 2.通過分一分,讓幼兒對沉、浮的物體進行分類,並嘗試比較沉的物體與浮的物體之間輕重的不同。 3.鼓勵試一試,嘗試採用物體本身的特點藉助輔助材料,讓沉下去的物體浮起來,讓浮著的沉下去,或是「站」在水中,並能用簡單的圖畫記錄探索的結果 實施步驟 1.提供收集的不同材質的材料,如小泡沫板、不同材質的小球(木珠、玻璃球、塑料球、鐵珠、乒乓球)、吸管等等,讓幼兒把讓他們放在水中玩一玩,看一看,說說自己的發現。 2.提供記錄表讓幼兒用簡單的圖畫(如箭頭向上表示浮,向下表示沉)記錄不同物體的沉浮現象,並用邊連貫的語言交流記錄的結果。 3.按沉、浮現象的不同把材料歸類分成兩大類,並結合已有的經驗進行簡單的比較,了解一般情況下輕的東西會浮著,重的東西會沉下去。 4.鼓勵幼兒採用物體本身的特點(瓶子可裝水)或藉助輔助材料,探索讓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讓浮著的東西沉下去,或讓其「站」在水中。這時可增加一些材料,如橡皮泥,雙面膠等可幫助物體增加重量,也可讓沉浮物體粘在一起,或使材料的沉、浮現象發生變化。在幼兒操作成功讓浮的物體沉下去,讓沉的物體浮上來時,引導幼兒加重浮的物體一邊的重量,嘗試讓物體「站」在水中。 5.提供記錄表用圖畫的方式記錄探索的過程與結果,並進行交流與驗證。 6.在幼兒成功讓一件物體變化沉浮現象後,引導幼兒挑戰用不同的方法使這個物體繼續變化沉浮現象,或挑戰不同的材料變化沉浮現象,比比誰的方法多,誰讓更多的物體變化了沉浮現象。
㈦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學反思
一、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學生通過觀察同體積的幾種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沉、浮,初步了解物體的沉、浮條件。
2、過程與方法:知道科學觀察要確定統一的標准;親歷一個典型的「觀察——發現——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經歷一個對原有認知自我否定、修正的思維活動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激發學生研究觀察物體在水中沉浮現象的興趣;意識到科學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好處。
二、教學重點、難點
探究物體在水中沉、浮的真正原因。
三、課前准備
教師:透明塑料水槽,大中小木塊各一個、大中小鐵螺母各一個、大中小橡皮泥各一塊,同體積的水、鋸末、鐵粉、母料、沙子各一個,天平,課件。
學生:大中小木塊各一個、大中小鐵螺母各一個、大中小橡皮泥各一塊,塑料紅桶(最好是透明塑料水槽),相同的帶蓋的透明塑料管(每組四個),四個管內分別裝滿同體積的水、鋸末、鐵粉、母料(一種塑料顆粒)。 (每兩人一組)
四、教學過程
(一) 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物質的種類有關
1、引入:同學們都有這樣一個生活經驗:將一個石頭放入水中,石頭會怎樣?將一個木塊放入水中,木塊會怎樣?為什麼石頭在水中下沉而木塊在水中上浮呢?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什麼有關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條件。
(板書: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2、為了探究這個問題,老師為你們准備了大小不同的木塊、鐵螺母和橡皮泥,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呢?同學們先別動手聽老師說。先把一組大小不同的鐵螺母輕輕地放入水中,再把一組大小不同的木塊放入水底,最後把一組大小不同的橡皮泥放入水中,仔細觀察,各有什麼現象?同時思考:物體在水中的上浮和物體的大小有關嗎?物體在水中的下沉和物體的大小有關嗎?
3、學生實驗後匯報結果。物體在水中的上浮、下沉都和大小沒有關系。
4、追問:物體在水中的上浮和大小沒有關系,那與物體的輕重有關嗎?物體在水中的下沉和大小沒有關系,那與物體的輕重有關嗎?既然物體在水中的上浮、下沉和大小、輕重都沒有關系,那到底和什麼有關呢?
(設計意圖:問題是思維的起點,選擇有結構的實驗材料,從實驗現象引發問題入手,初步得出結論:物體在水中的上浮、下沉和大小、輕重都沒有關系,而和物質的種類有關。)
(二) 推測、驗證、比較同體積物體的輕、重,了解物體的沉、浮條件
1、請同學們大膽猜想:鐵在水中下沉而木塊在水中上浮,可能是什麼原因?在什麼條件下說鐵比木塊重或者鐵比水重呢?
2、為了進一步探究這個問題,老師為你們准備了同體積的四種不同物質的水、鋸末、鐵粉、母料來研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條件。同體積的水、鋸末、鐵粉和母料的輕重一樣嗎?我們探究的是物體在水中的沉、浮,這是一個對比實驗,應該選哪種物體做一個比較的標准?
3、邊演示邊說:天平可以准確測量這四種物體的輕重。老師把天平調得兩邊剛好平衡,正中的指針停在刻度的中央。比較結果:鋸末比水輕,母料等於水的重量,鐵粉比水重。猜猜把水放入水中會怎樣?演示後說:懸浮就是靜止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另外三種物質的實驗交給你們來完成。思考: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什麼有關呢?
4、實驗後匯報結果,老師隨機板書。
講解:要知道一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就比較同體積的物體和水的重量,當物體比同體積的水重,下沉;當物體比同體積的水輕,上浮;當物體等於同體積水的重量,物體就懸浮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
5、猜猜同體積的沙子和水誰重,放入水中會怎樣呢?老師請學生上來驗證:同體積的沙子比水重,下沉。
6、請一個同學說說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什麼有關?出示課件。
(設計意圖: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現,學生頭腦中有許多零碎的知識經驗,可以根據這些積累來嘗試解釋一些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理有據、合乎邏輯的猜測,有利於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富有創意的一組結構材料,更激起了學生揭開答案的熱情,促進了學生由前概念水平向科學概念水平的發展。三年級學生對於對比實驗還很陌生,需要思維和方法上的點撥、指導,「多扶少放」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明確對比實驗的要求,增強實驗的科學性。只有讓學生親歷動手的過程,才會有如此真切的發現。這就是「淡化知識灌輸、注重教學過程」,通過過程來獲得知識的收獲。另外,及時對學生的語言進行歸納、提煉並板書,使本節課的知識更加清晰明了。 「科學概念」是小學科學課的目標之一,是發展學生能力的基礎和憑借,在課的結尾處讓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梳理科學知識,為日後更好地開展科學探究提供了「儲備」。)
(三) 拓展應用
1、同學們在電視里見過潛水艇嗎?潛水艇是怎樣實現沉、浮的呢?播放潛水艇沉、浮的錄像。
2、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利用物體沉、浮的例子呢?今後學到一些知識後就想想有什麼用處,這樣才能使我們變得更聰明。
3、不能利用其它物體怎樣讓這塊橡皮泥浮起來?
(設計意圖:在適當的時候拓展知識,開闊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分析思維能力的發展,有效地引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體驗到科學就在我們身邊,同時有意識地將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
五 板書設計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六 教學反思
科學的價值在於服務社會,而教師的價值在於服務學生。我執教本節課時,在深入領會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了改變和創新,為學生提供了精心選擇典型的、有結構的觀察研究材料,調動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使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的體驗。三年級的學生在科學領域中才剛剛起步,必須在教師的點撥、引領下進行有序的科學探究活動,教學時力求在每一個環節體現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使教學效益最大化。
好的情境引入不只是一個教學的開始,可以說是教學成功的一半。用一個學生司空見慣但不引人注意的生活上的小問題引入能夠調動學生的思維細胞,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接著展示三組大小不同的鐵螺母、木塊和橡皮泥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揮學生認知的主體作用。實驗前做一下簡單的演示,提供一點幫助,對老師來說只是舉手之勞,但對學生的認知、操作提高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同時提出實驗中的思考:物體在水中的上浮和物體的大小有關嗎?物體在水中的下沉和物體的大小有關嗎?使學生的探究目的明確。在充分動手活動後,讓學生交流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和問題,發現了物體在水中的上浮、下沉都和大小、輕重沒有關系,而和物質的種類有關。
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現。為什麼鐵在水中下沉而木塊在水中上浮呢?從而引出比較物體的輕、重要取「相同體積」,接著又展示一組同體積的四種不同物質的水、鋸末、鐵粉、母料,使「相同體積」概念的理解水到渠成。教師精當的「講」和有效的「導」能為學生清除理解上的難點,掃除掌握中的盲點,最後創造出經典。明確對比實驗的要求後,才可以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究。教會學生科學的探究過程,使其掌握一定的科學方法,相當於讓學生有了一個「點石成金的手指頭」,這是他終身受用並可持續發展的本錢。在探究物體在水中的沉、浮條件的實驗中,學生的探究熱情高漲,探究的效率事半功倍,相信學生會牢牢記住這個結論。用教材進行創造,精心准備富有創意的一組結構性的材料,使教材錦上添花,這樣我們的科學課才會精彩紛呈。
在拓展應用環節,播放潛水艇沉、浮的錄像,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欣賞中增長了見識,有效調動了學生匯報交流的慾望。聯系生活實際,使學習成果擴大和升華,加深了學生對沉、浮條件的理解,體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
本節課較好的實現了教學目標,學生的表現令人滿意。當然課堂中也有不足之處,比如教師提問不當,會使學生思維受阻,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在科學課中尤為重要。如何高效、扎實地上好每節課還需要自己不斷地去研討、思索。只要我們潛心地去鑽研教材,有創意地進行教學,用心地去關注學生,我想學生就會在這一個又一個研究活動中,循序漸進地不斷發展下去,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定會越來越濃。
㈧ 幼兒園大班科學鹽得來歷的教學反思
幼兒園大班科學鹽得來歷的教學反思 大班科學活動《神奇的鹽》老師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從幼兒常見、熟悉的現象沉浮入手,引導幼兒主動地參與學習,親歷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使每一個幼兒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一、材料選擇合理有效 科學活動中的材料投放與幼兒的興趣有著相互的密切作用。材料投放得好、投放得巧,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和探索慾望,滿足幼兒興趣的材料能促進幼兒的思考。此活動我們嘗試了多種材料,如小番茄、山芋、萵苣這些材料在鹽水中很容易浮起來,對鹽越多浮力越大,很難讓孩子感知,而土豆塊雖實驗現象也是比較明顯的,但由於是切開的很容易吸收鹽份,浮起來的土豆塊吸收鹽後又會沉下去,這裡面的知識很多,對孩子來說不易理解,反而會讓孩子混餚。最後我們選擇了葡萄,葡萄的色、形對幼兒更具誘惑力,更重要的是實驗操作結果明顯。能幫助幼兒發現實驗現象,了解科學知識。其次提供水的多少、勺子的大小都不能隨意,這樣才能體現科學活動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因此材料的准備不容忽視,幼兒的興趣主要來自於材料,幼兒的發展更依賴於對材料的操作。材料的投放是一門藝術,如果能巧妙的投放安全、適量和能激發幼兒探索的材料,那麼科學活動一定會讓幼兒感到更精彩。 二、活動過程自主開放 老師創設了寬松的環境氛圍,積極為幼兒提供貼近幼兒生活的操作材料,多途徑的引發幼兒投入到活動中與材料積極互動,體驗發現的樂趣,激發探究的慾望。首先讓幼兒知道葡萄在水中是沉的,然後讓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說說讓葡萄浮起來的方法,讓幼兒大膽想像之後,老師又故弄玄虛的施以魔法讓葡萄在另一隻杯子中浮起來,將幼兒的注意力拉到杯中的水上,這不僅為下一環節埋下伏筆,而且大大激發了孩子探索的慾望。接著進行了兩次實驗,讓幼兒在自己的探索、嘗試中發現現象,然後再揭示其隱含的科學知識。一次次的實驗讓孩子獲得了一次次的驚喜,他們在活動中充分感受到了探索的樂趣,這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科學探究精神。不僅提高了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激發了幼兒對科學知識探究的慾望。 活動中幼兒思維活躍,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兩次實驗都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的,孩子們自主組合、合作默契。對於重點和難點的把握,老師運用了一些啟發性、開放式和遞進式的提問。所有的實驗結果及其隱含的科學知識都是和幼兒一起歸納得出的。在活動中孩子們學會了主動探索、獨立思考,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初步的科學探究精神。 三、經驗遷移激發興趣 幼兒主動探索獲取相應的科學經驗後,將話題延伸到自然界的現象中(死海之謎),讓幼兒了解更多與此活動相關的科學知識,拓寬幼兒的知識面,滿足幼兒對知識的渴求。活動結束時,教師又將幼兒的探究活動引向深入。一是材料的遷移(葡萄—土豆),其次是大、小土豆塊在同一鹽水中的不同現象進一步激發幼兒探究興趣,使活動終而不止。整個活動讓幼兒親歷探究過程,培養孩子們在科學活動中的愛好、情感和態度,重在激發幼兒的發現興趣和探究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