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求教案包括小中高大學語文任意階段的一節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設計,教學過程
這是我最近在幫別人寫教案,在網上找到的,與你分享一哈哈~~~
《我與地壇》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 殘疾後 在地壇的啟示下對生命產生 新理解、新感悟的歷程。
2、理解母愛的深沉偉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綿密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難點】
1、 篩選信息,理解把握課文涉及的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的內容。
2、 評價作者在文中表達的對生死和生活的態度。
3、體會作者筆下地壇寧靜肅穆、生機盎然的美。
【教學設想】
這是一片課內自讀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速讀把握文章概要,通過細讀與反復吟誦重要語段體味語言的深沉綿密和領會思想的深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播放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命運》)同學們,請告訴老師你聽到的樂曲是什麼,它的作者是誰?(學生回答,貝多芬)對,就是那個雙耳失聰、雙目失明卻依然不向命運低頭的貝多芬。他曾經說過:「我要緊緊扼住命運的咽喉,它休想叫我屈服。」這是多麼堅強的意志力啊!現實生活中還有許多象他一樣向不幸命運抗爭的人。今天我們就走近作家史鐵生,一起體會他用十五年時間參悟的生命價值《我與地壇》。
二、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作家,中國作協會員。生於北京,文化大革命初期他響應號召到陝西務農。21歲時,因積勞成疾導致下肢癱瘓。住進醫院的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但他身殘志不殘,返回北京後潛心寫作,在與命運的搏鬥中,憑著頑強的毅力,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文字作品。 代表作有《我與地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插隊的故事》 《夏日的玫瑰》《合歡樹》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並有英法日文譯本在國外出版。
21歲正是狂妄的年紀,忽然殘廢了雙腿,對他的打擊多麼深啊。世界在瞬間崩塌,如何重新找到生活的目標,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氣?史鐵生用了十五年的時間長久地思索,他潛心讀書,致力寫作,終於成長為一個具有哲學家思想的作家,但這中間的過程卻是多麼地痛苦而又復雜。史鐵生的作品,包括他的小說、散文均貫穿了一點,那就是「對生命的解讀」本篇正是他這方面的代表作。
三、整體感知
(一)析題
我與地壇,抒情散文,借地壇抒寫自己的痛苦、復雜、深沉的感情。
(二)提問:
1。幾個部分?總體上看,各部分作者所寫的對象及特點是什麼?
2.這樣寫有何作用?
答:(一)地壇 對象 (二)母親
∣ ∣ ∣
荒蕪但並不衰敗 特點 堅忍、毫不張揚
∣ ∣ ∣
生命感悟 作用 生存啟發
四、精讀分析
1.閱讀課文第一節與第五節第一句話,說一說作者與地壇的遭遇有何相似之處?
答:我…… 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 荒蕪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
我兩條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
地壇被人遺棄同病相憐作者被社會遺棄
2.第一部分有幾處關於地壇的景物描寫?有什麼特點?
答:雕欄玉砌不復在 蒼松翠 柏樹幽
四壁朱顏改 野草荒藤樂悠悠
殘陽 正紅
廢園 沉靜
蜂飛 蟻動 瓢蟲升空 金蟬脫殼
露珠滾動 滿園草木競相榮
∣ ∣
古舊 荒蕪 特點 生生不息
∣
荒蕪但並不衰敗
3.它們引發作者怎樣的思考?
答:引發了作者的三個思考即(1)我該不該去死?
(2)我為什麼要出生?
(3)我應該怎樣活?
4、針對第一個問題地壇給了我什麼啟迪?(找出關鍵句)
答:「一個人,出生了,這就是一個不再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弱小的生命,甚至連生命都算不上的「露水」仍然勇敢頑強的活著,給了我生命的感悟:熱愛生活、珍愛生命。園中的小昆蟲和構成昆蟲生長背景的草木,它們全很卑微,可是它們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則生存著,它們不在意自己棲息地的」荒蕪」,反而是由於它們的存在,到使這里不再衰敗,這些原來不能引人注意的現象讓作者發現了原先不曾想過的樸素道理:即生不由自己決定,死也不該由自己決定,人活著就應順從自然。所以我雖然雙腿殘疾,也要順應自然 不應去死。
5、作者在地壇「想了好幾年」,終於找到了答案,解答了生與死的問題。地壇幫他解決了為什麼生的問題。接下來最關鍵的問題是怎樣活下去?——為了什麼活下去?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活下去?怎樣面對冷酷、殘忍、不公平的命運?從課文的景物描寫中體會地壇對作者的影響。
答:(1)、「四百多年裡,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記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盪。」「那時,太陽循著亘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
地壇在等待「我」來臨的四百多年裡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滅了身上的浮華與光芒,讓生命 顯露出 本真的模樣,以便讓「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園的時候, 讓「我」看見那亘古不變的夕陽,讓我在滿園沉靜中 看到時間、認識自己。
(2)、「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著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著一隻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長弄出的響動,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地壇向我展示了一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世界,讓我意識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主體都有它自身的價值,都有屬於它的歡樂、悲傷及情趣,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無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樂促使「我」認識到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屬於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悅。當然,人也不例外。
(3)、「譬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譬如在園中最為落寞的時間,—群雨燕便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蒼涼;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腳印,總讓人猜想他們是誰,曾在哪兒做過些什麼、然後又都到哪兒去了;譬如那些蒼黑的古柏,你憂郁的時候它們鎮靜地站在那兒,你欣喜的時候它們依然鎮靜地站在那兒,它們沒日沒夜地站在那兒從你沒有出生一直站到這個世界上又沒了你的時候;譬如暴雨驟臨園中,激起一陣陣灼烈而清純的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讓人想起無數個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風忽至,再有——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然安卧,滿園中播散著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地壇在不斷地變化中顯現出永恆的一面,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恆。盡管十五年來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地壇不斷地被不懂其價值的人雕琢、破壞,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個細微處滲透出來,直達人內心的深處。無論的賦予萬物生機的太陽,還是一群高歌的雨燕;無論是孩子的腳印,還是默默佇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風忽至時落葉的歌舞與氣息都深深地打動 「我」;最博大與最纖細,最沉靜與最輕盈,最古老與最年輕,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屬於自己的身影; 地壇上不斷上演著季節的 離去與來臨;所有這一切都鑒證了生命本身的律動的真實。那麼,我應該怎樣活著?
6、分析六個譬如「譬如落日。。。。。。譬如雨燕。。。。。。譬如雪地腳印。。。。。。譬如古柏。。。。。。
譬如草木和泥土的氣味。。。。。。譬如秋風」以上六句是說古園形體被肆意雕琢,有些東西卻不能改變,請聯系作者經歷、遭遇說說文句的含義是什麼?
答:六個「譬如」,從夕陽的燦爛、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腳印、蒼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氣味、秋風里落葉的味道,可以感受到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人生應該有所作為的信念。告訴我們古園形體被肆意雕琢,有些東西卻不能改變,就如作者雖然身體殘疾,但志不能殘,應該堅強地活著
五、結合事例談談你對生命的苦難的看法。
事例1:美國總統林肯21歲時經商失敗,22歲參選洲議員失敗,24歲時經商又失敗,26歲喪妻,他傷心的幾乎崩潰,到49歲時,他先後經歷了10次競選失敗,但他並不氣餒,到52歲時,終於當選了美國總統。(戰勝困難)
事例2;世界著名的走鋼絲人卡爾華倫達曾說:「走鋼絲才是我真正的人生,其它的都只是等待,他每次都以這種態度來走鋼絲,每次都非常成功。但是,1978年他在波多黎各表演時,從75英尺的鋼絲上掉了下來死了,令人十分不可思議。後來也是走鋼絲的華倫達太太說出了原因。在表演的前三個月,卡爾華倫達開始懷疑自己「這次可能會掉下去。」他把精力用在避免掉下來上,而不是用在走鋼絲上。 躲避苦難
事例3:桑蘭被譽為中國的「跳馬王」。但在1998年7月21日的美國紐約第四次友好運動會的體育賽場中,只是一次賽前訓練,17歲的桑蘭由於一個沒有做完的手翻轉體動作,桑蘭結束了她的體操生涯。她的傷勢非常嚴重:第5-7頸椎呈開放性粉碎性骨折,百分之七十五錯位,中樞神經嚴重損傷,雙手和胸以下失去知覺。但她從醒來之後,就沒有流過一滴眼淚,從她重新面對公眾的目光那一刻起,她的面容就永遠浮現著燦爛的微笑。現在她是清華大學附中的學生。她正站起來,新的人生畫卷正在展開。 笑對苦難
事例4:美國加州的一位模特在1983年出了車禍,摔斷了被她視為最大本錢的兩條腿,她並沒有絕望,而是充滿信心地來關心周圍的事情。當她以輪椅代步時,她發現自己使用的輪椅很不方便,就找了兩位從事工程技術的朋友改良其功能,將它變為很好用的輪椅,並推銷給殘疾者使用,不到兩年,她的公司已經成為加州業績最好的公司之一。 利用苦難
事例5: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腹地,有一片純沙漠地帶。所謂的純沙漠,就是年降雨量不足一百毫米,又沒有水灌溉的地方。然而,就在這無雨無水,乾旱,鹽鹼,人稱「死亡之海」的沙漠里,卻有著一種古老樹種----胡楊樹。無論是站著的胡楊還是身軀彎曲或者撲倒在地的胡楊,在它的腳下,均不見有一棵小草在生長。乾裂得張著大口的地面上,弧形的裂紋,一環套一環,直接蒼天。胡楊樹,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面對不幸,面對坎坷,它們竭盡全力抗爭,顯示出生命超乎異常的偉大。 抗爭苦難
-----《准備十八歲》袁麗娟
六、教師小結本課的思想內容:
1.關心殘疾人
2.珍愛生命
3.奇跡多是在惡運中出現的。
七、布置作業
1、抄寫文中景物描寫部分和作者對生死看法部分。要求字跡工整、書寫規范,晚自習下課前上交。
2、預習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關於母親心理活動的語句。
⑵作者對母親的態度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3、板書設計:
雕欄玉砌不復在 蒼松翠 柏樹幽
四壁朱顏改 野草荒藤樂悠悠
殘陽 正紅
廢園 沉靜
蜂飛 蟻動 瓢蟲升空 金蟬脫殼
露珠滾動 滿園草木競相榮
∣ ∣
古舊 荒蕪 特點 生生不息
∣
荒蕪但並不衰敗(身殘志堅,堅強地活著)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史鐵生在觀察與反省個人的遭遇後,漸漸看清了生命個體中必然的真相: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當他在獲得頓悟之後,就逐漸地將眼光投射到他身邊的人上。此時,他發現其實母親所承受的苦難是自己的雙倍;他發現母親的愛原來一直像空氣一樣彌漫在他的周圍,供給他呼吸,而他卻毫無知覺。
二、體味母親的「苦」
1、文中幾次出現「現在我才想到」、「許多年以後我才漸漸聽出」之類的話,表現的是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母親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徹心肺的悔恨與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2、第二段以「知道」構成的排比表現的是什麼?與後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對比,體會其中的意味。
(母親的善解人意,母親對兒子的疼愛、理解、體諒、寬容。對比以及後面的內容則表現母親在苦難面前的沉重、無助和默默支撐的忍耐)
3、請大家找出並輕讀母親的心理活動 。(檢查預習)
「她知道我心裡的苦悶,知道不該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裡結果會更糟,但她又擔心我一個人在那荒僻的園子里整天都想些什麼。」
「母親知道有些事不宜問,便猶猶豫豫地想問而終於不敢問,因為她自己心裡也沒有答案。她料想我不會願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從未這樣要求過,她知道得給我一點獨處的時間,得有這樣一段過程。她只是不知道這過程得要多久,和這過程的盡頭究竟是什麼。」
「……,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園子里出了什麼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
「她有一個長到二十歲上忽然截癱了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代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終於能找到。——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2、為什麼作者要說「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她理解兒子,知道在這種時候應該讓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裡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 兒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驚擾兒子。但是 出於一個母親對孩子本能的、刻骨銘心的愛,她又無法不為兒子的生命擔憂,她幾乎是整日整夜處在痛苦、驚恐當中。只要兒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寧坐卧難安;當兒子回家後,她想問兒子內心的想法到底怎樣,有什麼打算,卻又害怕增加兒子的壓力而終於不敢問。同時,她還希望兒子能夠找到一條實現個人價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內心一直被這種矛盾反復糾纏而痛苦萬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親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還要承受不能將這種痛苦現於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隨時准備接受兒子自殺的噩耗,還要想兒子今後的人生道路該怎樣走。因此,作者說「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三、體會「我」的懂得與後悔。
1、早先的時候,我對母親的愛是什麼態度?找出文中相應的語句。
⑴「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 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兒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來不及為母親想,甚至來不及體會到母親的痛苦。 此處用「她的兒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稱替換了第一人稱,採用了一種遠觀的態度,表現了對自己的否定。
⑵「曾有過好多回,我在這園子里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覺,只要見我還好好地在這園子里,她就悄悄轉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見過幾回她四處張望的情景,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經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見她緩緩離去的背影。我單是無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沒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樹叢中,樹叢很密,我看見她沒有找到我;她一個人在園子里走,走過我的身旁,走過我經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經找了多久還要找多久,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決意不喊她——但這絕不是小時候的捉迷藏,這也許是出於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
母親很為我擔心,但她又不想驚擾兒子,所以她在兒子面前從來不表現出自己的擔憂。當她在家遲遲等不到兒子,就來園子里找。找不到兒子時,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兒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內心想讓兒子回家的沖動,悄悄地離開。而「我」,出於倔強、羞澀等復雜的原因,躲著母親,拒絕與母親的交流。母親懂得兒子的心理,兒子卻不能體諒、回應母親的心,等到自己能 懂得母親的時候,卻已經來不及了。(輕聲齊讀劃線部分)
2、我從事寫作與母親有什麼關系?
「回想自己最初寫小說的動機,雖不似這位朋友的那般單純,但如他一樣的願望(指想讓母親驕傲)我也有,且一經細想,發現這願望也在全部動機中佔了很大比重。」
「 在我的頭一篇小說發表的時候,在我的小說第一次獲獎的那些日子裡,我真是多麼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
為了讓母親驕傲,想讓母親能夠分享自己的快樂,是母親能因我而感到幸福。這是「我」感受到了母親生命的沉重與痛苦,希望能夠給她帶來一點亮色作為微薄的回報。而母親則是希望我能夠找到一條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無論是寫作或者干別的什麼,都應該踏實而不張揚,以堅忍的意志面對艱難的命運。
3、文中記錄了母親離去後,我搖著輪椅在園中度過的一天,作者為什麼要這么寫?
「 搖著輪椅在園中慢慢走,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我只想著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在老柏樹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頹牆邊停下,又是處處蟲鳴的午後,又是烏兒歸巢的傍晚,我心裡只默念著一句話: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獃獃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後再漸漸浮起月光,心裡才有點明白,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
從清晨到白晝,從午後到傍晚,從日沒到月升, 「我」走遍了這院子的每一個角落 ,一切都像往常一樣,但是母親卻已經離開了「我」,一切都不曾改變,但母親卻永遠不會再來找「我」了。「我」的內心充滿了失落與惆悵,正如當初母親尋找「我」時的焦灼與茫然。到此時「我」已經真正懂得母親 那份真摯、深沉、毫不張揚的愛對「我」來說有多麼重要。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四、輕讀這部分的最後一段,仔細品味最後一句話的深情。
「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這句 形象地表現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進步中都凝聚著母親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裡,都走不出母親的心。母親的關愛像一顆會發芽的種子,不知不覺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後 潛滋暗長。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靈才突然發現,母親的愛原來已經長成了一棵蒼翠的松柏,一直為「我」遮風擋雨。「我」在此時的頓悟與這一部分的首段「現在我才想到,當年我總是獨自跑到地壇去,曾經給母親出了一個怎樣的難題。」遙相呼應,完成了作者對母愛的詮釋。
五、作業
1、閱讀《課外讀本》中《我與地壇》的其餘部分,並且抄寫第三部分。
2、讀完《我與地壇》全文後試回答:經常來地壇的都有哪些人,他們為什麼來地壇?
3、發展性作業:比較地壇與母親的異同點,並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找出「地--母」的根源。
【板書】 理解兒子 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
母親 擔憂卻不敢表現 希望讓母親驕傲(不自覺) 兒子
再也熬不住了 懂得母親,已經來不及了
1、 讀「有一回……」一段,體會其中的意味。
(以我的「設想」,描摹母親在痛苦、擔憂、驚恐、不安,默默承擔著苦難。我的設想與我的自責,表現了對母愛的深切理解!此段中,作者讀懂了母愛,而讀者,也讀懂了作者)
2、 讀「在我的頭一篇小說……」兩段,思考:兒子終於走出了一條路,母親且走了,作者的內心受到怎樣的觸動?是怎樣一種心情?
(歉意、沉鬱、哀怨,還有對母親痛徹心肺的思念)
3、 讀「曾有過好幾回……」體會作者在平而淡的敘述中,包含的濃而深的情感。體會結尾出的句號的意味。(為什麼不用感嘆號?――痛悔、內疚,但是一切真的來不及了,這種傷感是沒有什麼可以補救的了,徹底的痛苦,徹底的傷感!)
4、 默讀後一段,思考:母親給了我怎樣的生存啟示?
(母親的愛、母親的意志、母親的命運、母親的苦難,讓我明白了生存的意義,生存的價值,也讓我在逆境中更堅強)
7、最後一段敘述,似與前面不相承,其實是隨情感的起伏而安排,讀來不僅沒有雜亂之感,反而給人一種盪氣回腸的美。
(四)擴展:讀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
秋天的懷念
史鐵生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
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
周的牆壁。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
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
我推著你去走走。」她總是這么說。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後,她侍弄
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
活著有什麼勁!」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
好好兒活,好好兒活……」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後
來妹妹告訴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
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裡,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母親進來了,
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
的神色。「什麼時候?」「你要是願意,就明天?」她說。我的回答已經讓她喜出
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說。她高興得一會坐下,一會站起:「那就趕緊
准備准備。」「唉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麼好准備的!」她也笑了,坐在我
身邊,絮絮叨叨地說著:「看完菊花,咱們就去『仿膳』,你小時候最愛吃那兒
的豌豆黃兒。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著,一
腳踩扁一個……」她忽然不說了。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
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
鄰居們把她抬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
樣。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
鄰居的小夥子背著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著,像她那一生艱難的
生活。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
未成年的女兒……」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
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
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❷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教案教學設計 課堂
《虞美人》李煜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
【學習目標】:
1、 掌握有關詞的知識點以及李煜的有關文學常識。
2、 了解李煜借江水表達愁情的手法。
3、 背誦全詞。
【學習重點】:了解李煜借江水表達愁情的手法。
【學習難點】:感受李煜的愁情之源。
【預習案】:
1.知識鏈接——文學常識
(1)、詞興於,盛於,是一種和樂可唱、句式長短不齊的詩體。又稱為、、等。
(2)、「詞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每首都有一個曲詞名稱,叫「」。可以分上下兩段,叫「片」或「闋」。
(3)、詞按字數分為、、。字數在58字以內的是,
在59至90字的是,在91字以上的是。
(4)、宋詞有和。豪放派氣勢豪放,意境雄渾,充滿豪情壯志,如和。婉約派語言清麗含蓄,感情婉轉纏綿,情調或輕松活潑,或婉約細膩,如 、。
(5)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於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傑作、、《烏夜啼》等詞。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
2、背景資料
李煜的詞大體以南唐滅亡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詞以描寫宮廷逸樂生活為主,風情綺麗,清靡婉轉。後期詞則多追憶往事,傷懷故國,風格沉鬱蒼涼。語言自然精練,境界開闊,詞風疏朗,與晚唐以來的香艷詞風頗見異趣。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豐富了詞的藝術手段,在詞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在預習的過程中你遇到了哪些疑難問題,請記錄下來。
【探究案】:
課堂合作探究與展示
1、「春花秋月」本來是美好的事物,李煜為什麼希望它們結束呢?
2、為什麼詞中兩次提到「月」這個意象?聯系我們讀過的詩歌,「月亮」這個意象有什麼特殊涵義嗎?
【學習目標】
1.通過反復誦讀把握本詞所表達的情感。
2.掌握本詞的表現手法。
【學習重點】
通過反復誦讀把握作者的情感。
【知識鏈接】
周邦彥,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婉約派詞人,妙解音律,善於作詞。有「詞家之冠」、「詞中老杜」之稱。一生在仕途上不得意,幾度奔波於地方州縣,因此羈旅愁思是他創作的主要題材,在其它作品中詞人一再以「京華倦客」自稱,可見他早已淡薄功名而魂系故鄉。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1.解釋下列字詞
溽暑 侵曉窺檐語 清圓
2.翻譯下列句子
葉上初陽干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3.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上片的景中出現了哪些主要意象?這些主要意象構成了哪些畫面?
下片抒發了怎樣的情感?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
二、合作探究
「五月漁郎相憶否?」抒發情感的方式有何特別之處?你能舉出我們學過的類似詩句嗎?
課堂教學設計
備課人 授課時間
課題 《虞美人》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誦讀並背誦詩歌
2. 賞析重點詞句,把握藝術技巧。
過程與方法 以課堂為陣地,提升學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拓 展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詞作的藝術魅力及其藝術價值。
重難點 把握重點詞句的內涵,把握藝術技巧。
教學設計
一、《虞美人》歌曲導入(1分鍾)
二、走近作者李煜。(3分鍾)
1.學生朗讀寫作背景(配樂)
公元974年冬天,宋軍的鐵騎踏破了美麗的南唐國都金陵。李煜肉袒負荊,出城跪降。隨後在宋兵的一片辱罵聲中,一路嗚咽,被驅北上。最後被囚禁在汴京。
在他過完41歲生日的七夕之夜,面對一輪皎潔的明月,遠眺他那永遠無法再見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涼的眼淚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無法遏止這三年囚徒生涯所積累的愁結,吟唱了一曲最為絕望的詩歌《虞美人》。喝完宋太宗賜來的毒酒,倒地而亡.
2.教師簡介作者生平與成就。
三、展示學習目標,播放朗誦視頻(2分鍾)
四、學生自由練習朗誦,展示朗誦成果,師生點評。(4分鍾)
五、鑒賞探究(25分鍾)
(一)詞作整體把握
(二)分組討論探究
1.「春花秋月」本來是美好的事物,李煜為什麼希望它們結束呢?
在對生命已經絕望之時,「春花秋月」是對他的一種諷刺,讓他覺得厭煩,希望這一切都結束。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著這屈辱生活的延續,何時是頭啊?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體指什麼?(即作者懷念的是什麼)
不僅指以前的富貴生活——錦衣玉食、後宮佳麗、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榮等,
更是對歡樂、自由的嚮往,對尊嚴的期盼,對生存安全感的需要。
3.「只是朱顏改」,改變的僅僅是「朱顏」嗎?
4.「問君能有幾多愁」,作者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嘆、亡國之恨、離家之痛、思家之苦
5.這首詞運用了哪些手法?10、11
情景交融 虛實結合 比喻 誇張
借代 設問 對比
(三)名句賞析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本句把無形的愁思賦在有形的流水上,江水奔騰流淌,一瀉千里,如愁思的多;江水晝夜不停,長流不息,無窮無盡,如愁思的綿長。大膽抒發了亡國之恨。
例舉形象表現愁的詩句。
規律總結。
(四)藝術賞析
三次發問: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問君能有幾多愁?
六、課堂檢測?高考鏈接(4分鍾)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賞析這兩句如何表現抽象的愁?(6分)
七、課堂總結、教師寄語。(5分鍾)
八、作業:擴寫「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1分鍾)
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切入點:現代歌曲引入詞作
學生活動:朗讀
切入點:寫作背景
學生活動:朗讀、點評
學生活動:
分組討論、展示討論成果,教師點評
1---1、2
2---3、4
3---5、6
4---7、8、9
5---10、11
切入點:昔日擁有什麼?
引導:改變的與失去的是否相同?
切入點:與前兩道題的關系。
生活動:例舉詩句。
切入點:考點?答題思路。得分點。
❸ 顧城《遠與近》教學設計
一、文本解讀
你,
一會看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遠和近》是一首表現特定心理和審美情趣而有些朦朧的詩,表達含蓄、精煉,而內容深刻。
第一節,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雲。是寫「你」左顧右盼的行為。第二節是寫「我」的獨特感覺。「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從表層形式上看,這種感覺是反常的。因為你、我同處地上,你既然能看到我,說明我在你的視線里,雙方距離並不遙遠。而「雲」處天際,它與人的距離遙不可及。詩人透過表層形象著意揭示了一種心理距離的遠和近。人與人,雖然近在咫尺,但心理卻存在各種隔膜與不可逾越的鴻溝,因而覺著「很遠」。而人與雲、人與大自然卻能溝通感情,因而覺得「很近」——親近、融洽。詩人運用象徵手法,表現了心理距離與物理距離的不和諧,表達了對人與人之間良好關系的追求與嚮往。
《遠與近》只有一個畫面;兩個層次:看、想(覺得);三個意象:你、我、雲。短短的二十七個字,闡述了一種美妙的、常存於我們生活中但經常被我們忽略的哲理。
乍看顧城的《遠和近》,有一種特「小兒科」的感覺,甚或覺得荒唐。然而,披文入境,好生玩味,方悟出一種幼稚里的成熟、膚淺下的深刻。
本詩在形式上用半格律體,語言簡潔朴實,但在內容上卻流露出深沉的感傷情緒。
總之,小詩《遠和近》給人一種童話般的美感,深刻地提示了表面悖謬而實際合理的現象。讀罷,「餘音繞梁」,令人回味不已。
二、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
熟讀成誦。
感知詩中「我」、「你」、「雲」的形象。
明確詩詞的基本特點,學會閱讀分析詩詞的方法,著重提高多元解讀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深深思索詩人通過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多元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激趣
同學們,你們聽說過愛因斯坦嗎?他最著名的科學理論是什麼?相對論。關於相對論他有一個很幽默、通俗的解釋。
(出示幻燈片1)
如果在漂亮的姑娘身旁坐一個小時,你覺得只坐了一分鍾;相反,如果坐在熱火爐上,一分鍾就像一個小時。——愛因斯坦關於「相對論」的幽默說法
可見在時間的長與短上,人的感覺起著重要的作用。時間是如此,其實空間也是這樣。大家還記得嗎?我們初中學過唐代詩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裡面有兩句膾炙人口的名句,你們背背。
(出示幻燈片2)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為什麼遠隔天涯卻像是近鄰一樣呢?因為空間的距離並不能阻隔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溝通、交流,所以即使遠隔十萬八千里,也覺得近在咫尺。
可是著名戲劇家曹禺(yú)先生卻在他的作品《雷雨》的扉頁上寫了意思完全不一樣的話——「比鄰若天涯」。他為什麼這么說呢?讓我們一起回憶《雷雨》。
(出示幻燈片3)
比鄰若天涯——曹禺在《雷雨》扉頁上寫的一句話
(指著劇照)大家看,這是誰?周朴園。這個呢?魯大海。他們是什麼關系?父子,應該很親近。他們之間的空間距離呢?面對面,很近。但實際上你們感覺怎樣?像仇敵,關系很疏遠,難道這不正是「比鄰若天涯」嗎?
可見不論是時間的長與短,還是空間的遠與近,都因人的感受各有不同。今天讓我們走進朦朧詩人顧城的內心世界,看他是如何探求人和人之間關系的。(出示課題)
設計意圖:本導入通過名句、對比的方式,分別展示了愛因斯坦關於「相對論」的時間長短的通俗例子,表現空間距離遠、心理距離近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圖畫,以及表現空間距離近、心理距離遠的《雷雨》劇照,輔以情境、啟迪思維、激發興趣、互動交流。
2、朗誦背誦。
朗誦指導:
你,
一會看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yuǎn)
你看雲時很近。(jìn)
你一會看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設計意圖:從直感上說,這是一首表達「你」與「我」之間特殊感情的詩,兩人的關系具有特定性。
首先從建行的特徵看,全詩僅6行,其中「你」字單佔一行,顯然有突出、強調的意思。另外我們知道,在朗讀(默讀)詩歌時,單佔一行的字會引起較長時間的停頓,這種停頓本身也是一種突出、強調:既突出「你」在全詩中的位置,也突出「你」在「我」心目中的地位。
其次,全詩6行中,有4行是兩兩對應的,只在個別地方換字。這使得「你」和「我覺得」兩行無形中形成呼應。這種呼應,既是由建行特徵引發的讀者對詩行排列的視覺感應,也是一種心理暗示:暗示「我」的一切感覺(「覺得」)是以「你」為中心的。如果覺得上述解讀比較勉強的話,我們試著重新排列一下詩行:
你一會看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很明顯,重新排列詩行後,詩的表義功能沒有變化,但「表情」功能則弱化了許多。
因為:(1)取消單獨占行後,無論從視覺上還是心理上,「你」和「我覺得」的呼應關系都不復存在。(2)由於單獨占行而在讀者那裡引起的對「你」,包括對「我覺得」的突出、強調作用也消失了;朗讀或默讀時的停頓時間自然也縮短了許多。
2、圖形表達
用一個幾何圖形表現你、我、雲三者的關系。
設計意圖:意象幾何學。探討一個恰當的圖形表示三者之間的關系,把語文教學與幾何圖形聯系起來,讓學生理清了詩中的人物關系,為理解文本打下基礎。
3、帽子過渡
設計意圖:插入顧城的帽子,說據說是用半截牛仔褲做的,帽子是自己的家,老呆在家裡很安全,生氣時可以當煙囪,有人樂意往裡放錢也並不太壞——既奇妙,又有趣,自然地引出給詩文造頂帽子(題目)的環節。
4、給詩造「帽」(題目)
假如這詩是你寫的,你想用什麼做題目?
最後出示顧城《遠與近》的題目。
設計意圖:自造——合作——闡述。擬題只是一個憑借,目的在於以此引導學生自主理解感受詩文,多元解讀詩的主旨,並通過交流分享語文學習經驗。
因為「任何學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種形式交給任何年齡的任何人。」
——《教育過程》(美)布魯納
「詩歌闡釋的豐富性,詩歌的詩意是無窮的」
5、想像填詞
「我覺得你看我時( )( )很遠/ 你看雲時( )( )很近」中添兩個詞,使所表達再明晰點,把詩的空白填出來。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用這種方式推敲品析字詞的微妙作用。
五、總結歸納
正如泰戈爾所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生與死的距離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愛你。」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便是相愛者空間上的距離。雖然遠在天涯海角,但卻像是就在身旁一樣。 「無緣對面不相逢」,這是無緣之人空間上的距離,雖在眼前,卻「生生世世不相識」;你和雲雖然「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卻期待「天上人間會相見」。
縱然千山阻,萬水隔,光陰流轉千載,也消滅不了這心靈撞擊的火花,心靈與心靈在生活中激起的共鳴!遠之為遠,近之為近,在乎一心。這心,在你,在我,也在他!
附:名句鏈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雲/,偶而投影到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驚喜,/轉瞬間消失了蹤影」。——徐志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徐志摩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 不是 /生與死的距離 /而是 /我站在你面前 /你不知道我愛你。」 -------泰戈爾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兩情若是久常時,又其在朝朝暮暮?
心有靈犀一點通。
無緣對面不相逢。
同床異夢。
眾里尋她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盡管天空把大地新娘抱在懷里,天空總是無窮遙遠---泰戈爾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❹ 如何戰勝挫折活動課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分析:培養學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撐握戰勝挫折的方法。教學目標: 使學生懂得只有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人生目標和高尚的志趣、開創進取的精神,才能培養耐挫的品質。教會學生一定戰勝挫折的方法,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過程與方法: 發動學生搜集資料並進行分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聯系學生的實際,互相交流抗挫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培養不畏挫折的可貴心理,教會學生戰勝挫折的方法,解決他們在實際中遇到的困難。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是戰勝挫折的方法,因為前面已講清了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遇到的挫折,挫折具有兩重性,應將消極作用轉化為積極作用。因此掌握一定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一條途徑。 教學難點是探索創新。探索創新與挫折之間的關系在前面沒有涉及,因此講起來學生會感覺接受困難。教師要講清在探索、創新的道路上會遇到困難和失敗,需要人們正確面對,努力克服。通過講解,使學生懂得發明創造並非是名人、偉人才能幹,任何人都能做到。教法建議:。1、運用典型事例感染學生,也可讓學生尋找身邊的例子2、學生談自身遇到挫折後自己如何解決的?3、探索創新時可利用實物、學生體驗、看錄像,激發學生求知慾望。4、聽歌曲《水手》並欣賞名人名言,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戰勝挫折離不開信心、理想、勇氣。教學設計實例(投影):試看大風雪,獨立有青松。又看耐春寒,籬邊長忍冬。千錘百煉後,才見思想紅。--------陳毅(問題)這首詩說明了什麼?當挫折來臨時,我們是被壓倒還是象詩中的青松一樣,經受挫折的考驗,去戰勝挫折。我們應該如何培養承受挫折的心理品呢?三、培養承受挫折,開拓進取的品質(投影):同學們看兩位偉人的事跡。1、 清代作家蒲松齡落第後,並沒有被落第造成的挫折擊垮,下決心干一番事業,他寫下了一副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他這樣寫了,也這樣做了。終於完成了傳世名著《聊齋志異》。2、 我國數學家陳景潤,在十年動亂期間被送進「專政隊」 ,被當作「白專典型」遭受批判,受盡謾罵、嘲諷和打擊。在這樣惡劣的環境里,他以頑強的毅力專心研究歌德巴赫猜想,終於提出了震動國內外數學界的所謂「陳氏定理」,為摘下「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歌德巴赫猜想,做出了突出貢獻。 同學們思考兩位人物在生活中遇到了什麼挫折?他們是怎樣克服的?只有樹立遠大理想和正確人生目標,才能激發火一般的熱情,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沖破重重阻力和障礙,為實現自己的志向而奮斗。1、培養承受挫折:(1)、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2)、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如果一個人沒有樹立正確的理想和目標會怎樣呢?就會目光短淺,得過且過,不求上進,一遇到挫折就被壓倒。除此之外,我們還應確立高尚的志趣。只要有了志趣,我們才會「樂此不疲」,古往今來有許多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是因為興趣、愛好,推動他們事業的成功。 這方面我們同學能舉例說明嗎?如愛迪生、王羲之、曹雪芹、我們著名的跳水運動員田亮。(3)、發展高尚志趣 要能承受挫折,我們還要樹立開拓進取的品質。(4)、激發探索創新的熱情。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世界上最美的是奧秘。」投影:小競賽:請你回答,下列發明的發明者是誰:蒸汽機------瓦特 B.火車------史蒂芬遜 C.電燈------愛迪生 D.電話------貝爾 E.汽車------亨利·福特 F.雷達------R·W·瓦特 G.柴油機------迪塞爾 H.地動儀------張衡(小活動):教師用加一加、減一減、變一變等方法,展示生活中的物品------帶橡皮的鉛筆、折疊傘、月票、帶圓珠筆的教鞭。如有條件的學校可播放《中小學生發明大賽》(投影):「如果你拒絕了失敗,實際你就拒絕了成功。」(學生活動):談自己遇到挫折如何解決的?3、掌握戰勝挫折的方法:(1)、冷靜對待:(2)、自我疏導:(3)、請求幫助:(4)、積累經驗:(小結):我們應該以積極的態度對待挫折,更好的掌握戰勝挫折的具體方法,把自己培養、鍛煉成積極迎戰挫折、戰勝挫折的強者。(歌曲《水手》)、名人名言賞析(投影):逆境是到達真理的一條道路。------------拜倫奇跡多是在厄運中出現的------------------培根只有痛苦會留下教訓------------------富蘭克林艱難困苦是磨練人格之最高學校------梁啟超避免失敗的最好方法,就是下決心獲得成功------拿破崙1.教學設計學科名稱
2.所在班級情況,學生特點分析
3.教學內容分析
4.教學目標
5.教學難點分析
6.教學課時
7.教學過程
8.課堂練習
9.作業安排
10. 附錄(教學資料及資源)11. 自我問答
❺ 如何改進教學設計,提高教學實效性
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就是按照有效學習的目標,從學生的發展出發,從有利於學生的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學生知識的掌握上考慮,對課堂教學進行科學安排。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用課程標准取代教學大綱,實際上就隱含著教師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開發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師在教材處理時,必須沖破教材的束縛,根據學生情況和教學實際,開放教學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課堂討論、角色表演等教學活動要堅持形式為內容服務,真正起到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知識,達到培養能力的目的。
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之後,學生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理念。有效教學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策略,所謂「策略」,就是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採用的一系列具體的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最終目標是以提高教師教學有效性為基礎,達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目的,最終讓學生和教師共同提高和發展。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是符合規律性。教學活動是培養人的活動,只有尊重人的發展規律和教學規律,教學才能真正有效率、效益和效果。那麼,要如何改進教學設計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注重目標的全面性,提高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傳統的教學把目標定位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上,視學生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向學生灌輸知識。現代教學則把學生看成是能動的主體,在教學目標的定位上趨向於全面性——既重視現代生活、工作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也重視學生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既培養其全面素質,又努力發展其個性。
二、明確教學目標,提高教學內容的有效性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活動中有定向的作用。新的課程標准要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方面目標的有機結合。教學目標在關注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還要關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知識和成功的體驗,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學生學習的需要。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發展的需要。依據教學目標,確立重點、優化選擇。現代教學理論和實踐都證明:有效的教學必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而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首先要求是准確和明確;其次,教學目標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層次性。在強調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同時,不能忽視知識教學,這樣才能保證教學的正確方向,使教學有了現實的可操作性和評價性,才能切實保證知識教學的有效性,也才更有利於教學效率的提高。
三、激發學習動機,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有效性
學習積極性的形成與學習動機的激發有著內在的聯系。學習動機的激發是形成學習的積極性的內在因素,它是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的狀態變為活動的狀態的過程。在新課導入、情境創設、遷移過渡、操作實驗安排、練習設計、活動組織中都應精心准備,周密布置,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立足於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背景,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增強學生學習的樂趣和信心,使創設的情境達到內容鮮活化、過程活動化、解題探索化、交流互動化、思維多樣化、體驗有效化,從多個層面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要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教學過程,做到人人參與,多向交流,教學共振。給學生一個展示的機會,讓學生在展示的成就感中認識、規范、評價和發展自我。
四、活用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方法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低效常常是由於教師的不適當引導而造成的。優化教學方法要求教必須致力於「導」服務於「學」。因為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這一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和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都是相互影響、相互體現的。因此,要根據特定的教學目標的實現來選擇特定的教學方法。要根據學生學習的特點,致力於把外在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內在的學習需求,把啟發思想貫穿於教學方法選用的整個過程,不能脫離學生原有基礎,堅持教學方法選用的求實思想,充分反映學生主體性的要求。同時,教學方法的選擇,還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必須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教師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學起來就有興趣,易於接受,就會使課堂教學效率更快提高。
五、形成概括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自主建構的有效性
學習的遷移,具體地說是知識學習的具體化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的是學生原有的才能准確地辨別出新舊知識間本質上的差異或相似程度;也只有概括的知識結構,才具有穩定的、清晰的概念。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應堅持做到給學生一個自己的空間、一個選擇的機會。掌握知識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認知結構的建構過程,教師要讓學生有充分的選擇權,讓他把相關材料進行重新組織或轉換,使他得以超越現象,發現規律和聯系,使信息不至於流失,從而獲得新的領悟。
六、精練教學語言,提高課堂教學語言的有效性
教師要精心組織教學語言,增強語言表達的科學性、針對性、准確性和感染力,做到清晰精練、重點突出、邏輯性強。
七、精心設計問題,提高問題設計的有效性
要圍繞教學重點,設計富有啟發性、探究性的課堂提問,通過有效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推進教學目標的實現。
八、通過全面評價,提高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適度、多元地評價學生。評價既要注重過程又要注重結果。評價語言要真誠、實事求是、因勢利導、恰到好處,真正起到評價的激勵和引導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