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經典】教學反思「反思點」在哪兒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學反思被視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要素。許多學校倡導教師寫教學反思,但一些教師寫的教學反思就跟記流水帳一樣,只是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一些簡單的描述,再加上一些泛泛而談的教學評論,缺乏對教學現象和教學本質的深度思考,因而成效並不大。哪些內容是值得深入反思的?怎樣才能進行深度的反思?也就是如何尋找到教學反思中的「反思點」呢?我們以案例分析為主要形式,加強同伴之間的合作和交流,進行集體反思,在互相探討的過程中找到「反思點」。
反思之一:反思教學細節,尋找自己已有的經驗和行為與新課程理念的差距,不斷提高對新課程理念的認識和理解。
一位老師教學37+5,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生說出了很多計算方法,教師臉上閃耀著興奮和自豪。這時候,又有一個學生舉手,教師遲疑了一下,最終還是讓他站起來回答,這位學生說:「老師,黑板上37+5=42,你寫成43了。」教師臉上頓時暗了下來,「哦」了一聲,轉過身把黑板上的題目改了。忽然這位老師又想起了什麼,說:「××雖然平時上課不太積極,但是今天卻很細心,我們表揚他。」學生聽著老師的口令,機械地「啪啪啪」,響起了幾聲掌聲,××臉上也不知是什麼表情坐下了。
一位老師在反思中認為:這位教師已經認識到激勵性評價的重要性,但只是把它作為自己實現新課程的一種點綴,而不是發自內心地、由衷地贊嘆,教師在表揚的同時有一種「高高在上」的評判味:你平時學習是不認真的,今天也沒有動腦筋。學生聽後的感想如何呢?因此,給學生以激勵性評價,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或者是在需要做時才做的一種裝飾,它需要時時滲透在教師的教育思想中,處處落實在教師日常的教學行為之中。當教師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已經不需要提醒的時候,新課程倡導的「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才能真正深入到我們的教育之中。
反思之二:反思不成功的教學案例,尋找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的差距,促使新課程理念向教學行為方式的轉變。
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統計」時,一位教師創設了「給猴子喂各種形狀餅干」的動畫情景。他的設計意圖是:第一次課件演示,使學生產生統計的需要;第二次課件演示,學生因來不及計數而產生記錄的需要,並在各種記錄方法的比較中引出畫鉤的方法再次統計;第三次課件演示,讓學生運用畫鉤的方法再次統計。但在課堂上,效果並沒有如老師所期望的那樣。有一些學生記錄幾個後就「罷工」了,而且在交頭接耳,根本不看屏幕,顯出很不耐煩的樣子。
課後,我們組織教師進行了研討和反思:為什麼教師精心設計的多媒體課件並沒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課堂中學生的感受是什麼呢?我們找來兩個學生問了一問。學生回答:「我知道三次的餅干都一樣,所以答案和前面一樣的,不需要再看了。」確實,三次課件演示的情節同出一轍。通過調查和討論,老師們在反思中認識到:這位教師注意了課件資源的多次利用,力圖使學生的學習需求越來越強烈。但沒有考慮到相同課件演示的「重復」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怎樣的演示才能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呢?老師們紛紛說出自己的意見:可以變換一下演示形式,將課件情景中出示的餅干改變形狀、改變數量、改變順序,讓學生「不可捉摸」,從而能將學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課件之中。教學手段是為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服務的,教學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感受。
反思之三:反思有爭議的教學案例,對教學行為進行不斷追問,不斷促進自我行為的改造和重塑。
這是一節新課程課堂教學觀摩課,教學內容是分數和小數的互化,執教老師出示了很多典型性的分數,提問:怎樣把分數化為小數?學生回答:用分子除以分母。計算後教師再提問:根據計算結果如何進行分類?學生很快把這些分數分為商是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兩類。教師第三次提問:請你猜一猜,分數是否能化為有限小數和分數的什麼有關?通過討論和引導,學生一致認為與分數的分母有關,然後在教師引導下,繼續探究與分數的分母有怎樣的關系。整節課的教學如行雲流水,絲絲入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探索。
針對這一節課的討論,形成了兩種意見:一種認為,在這一節課中,學生探究目的明顯,參與程度高,目標達成度也高,教學效果很好。而另一種意見認為,在這一節課中,教師的著眼點過於指向引導學生得出分數能否轉化為有限小數的結論,學生的探索始終是在教師預先設定的框架內進行,至於為什麼要進行探索?怎樣找到探索的方法?學生都很茫然。在這種貌似自主的活動中,學生缺乏明確的自我學習意識和目標,思維處於被動狀態,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很難培養。
在爭論之後,我們引導大家學習了數學家吳文俊先生在談21世紀的中國教育時曾說過的一段話:學校所給的數學題目都是有答案的,已知什麼,求證什麼,都是清楚的,題目也一定做得出來。但是到了社會上,所面對的問題大多是預先不知道答案的,甚至不知道是否會有答案。這就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學會處理各種實際數學問題的方法,但要做到這一點,光靠邏輯推理是不夠的。經過爭論和學習,老師們的反思深刻了,認識清晰了:課堂中學生不僅需要掌握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的規律,更重要的是需要掌握遇到實際問題如何解決的能力,教師應該讓學生的視角從狹窄的思維中解放出來,更多地提供教學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活動中的各種問題,不斷嘗試,不斷探索,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養成反思的習慣,不斷加強理論學習,及時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自覺體驗和不斷完善自己對教育的理解,並與他人進行溝通和交流,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
㈡ 怎樣判定三角形全等 教學反思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以下是我個人見解,希望可以幫到你: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學反思
本節課教學,主要是讓學生在回顧全等三角形判定(除了定義外,已經學了四種方法:SAS\ASA\AAS\SSS)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特殊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方法,讓學生充分認識特殊與一般的關系,加深他們對公理的多層次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動手操作、剪拼、翻折平移、推理證明的數學方法,一步步培養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整節課讓學生從畫幾何圖形,剪拼,翻折平移,起到了較好的作用,學生更加清楚直觀,以及學習推理證明的方法。
一、教學設計:
復習引入→探索HL→證明HL→實踐應用→推出定理→課堂小結
【復習引入】
本環節想要通過思考「兩個三角形全等需要哪些條件?」復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再給出兩個直角三角形Rt△ABC和Rt△A』B』C』,請學生來口述分別以SSS,SAS,AAS,ASA為依據,應補充的條件,鞏固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探索HL】
通過上一個環節的回顧,讓學生思考當條件為「∠C=C』,AB=A』B』,AC=A』C』」,符合條件的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從而強調對於一般的三角形而言,SSA是無法判定兩個三角形全等的。
因此,繼續補充條件「∠C=C』=Rt∠」,此時,△ABC和△A』B』C』全等嗎?讓學生思考並證明,從而引出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判定方法——斜邊和一條直角邊對應相等的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並提出需要注意的點。
【證明HL】
利用已知的條件「∠C=C』=Rt∠,AB=A』B』,AC=A』C』」,根據勾股定理,計算可得BC=B』C』,從而依據」SSS」可判定△ABC≌△A』B』C』,這是方法一。
方法二則是希望學生能觀察到∠C和∠C』都是90°,因此相加等於180°,是一個平角。再則AC=A』C』,可將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三角形,再根據斜邊相等可得出,所拼的三角形是一個等腰三角形,從而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證明。
【實踐應用】
通過一系列的練習,鞏固學生對HL的認識和應用。
再給出書本例題,由於學生讀題能力較弱,因此給學生時間自己讀題,思考。例題的證明是HL的直接應用,引導學生提取題中的條件,若要證明點P在∠AOB的角平分線上,則需要什麼結論?
學生很快提出要連結OP,證明∠AOP=∠BOP即可說明P是∠AOB的角平分線。那麼要證明∠AOP=∠BOP,則需要利用HL證明△DOP≌△EOP推出。
【推出定理】
由例題的證明得出角平分線性質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內部,到角兩邊的距離相等的點在角的角平分線上。
【課堂小結】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這是僅適用於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通過HL得出角平分線性質定理的逆定理,是本節課的所得出的重要結論。
二、教學設計中的不足
1、學生在復習「SSS」的時候已經提出對於直角三角形我只需補充兩條邊的條件即可。而我在課堂上,沒有重視學生的生成,可以順著學生的思路,補充兩個條件:①兩條直角邊;②一條直角邊和斜邊。若補充①,可根據SAS直接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若補充②,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證明兩個直角三角形全等,直接引出HL。
2、在【應用實踐】環節,還是給出較多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的辨析,有些重復,並且沒有突出重點,還容易讓學生混亂。因此,可將其中的某些練習刪除,保留更多HL的應用證明。
3、課本例題經過分析之後,沒有在黑板上板書完整的證明過程,沒有突出板書的示範作用。同時,對於學生書寫的落實不夠,學生缺少獨立書寫的時間和機會,也導致了學生作業完成格式不規范的原因。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對例題分析完成之後,應給予學生一定時間書寫證明過程。
4、在課堂的整體教學中,太過心急。學生沒有及時反應時,就急忙對學生進行引導,給予學生思考時間不足。並且,在課堂上總是搶學生的話,啰啰嗦嗦講個不停,不但沒有對學生進行需要的引導作用,還擾亂學生讀題的注意力和思考的思路。
5、啟發性、激趣性不足,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易集中,課堂氣氛不能很快達到高潮,延誤了學生學習的最佳時機;
6、在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中,時機控制不好,導致部分學生不能有所收獲;
7、在評價學生表現時,不夠及時,沒有讓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喪失激起學生繼續學習的很多機會。
三、對課堂教學的改進
1、在今後的教學中,對於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還需多多向前輩討教學生,碰到比較難處理的地方也可向周邊老師學校討論,設計更清晰的教學流程,不能含糊,生硬的壓給學生。
2、關於課堂板書,分析過程寫明之後,還應該書寫完成的證明過程,示範給學生。因此,可以在分析完成之後,請學生打開隨堂練習本,與老師一起書寫證明過程,最後展示書寫規范並美觀的學生作品。
3、在日常教學中應注意自己的提問有效性,盡可能減少課堂中不必要的話,精煉並簡潔課堂教學語言,避免習慣的養成。
望採納,十分感謝。
㈢ 急需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廣角(推理)的教學設計(教材分析、設計意圖、教學過程、教學反思)
你這是什麼意思?我理解能力差,看不懂。
㈣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教學反思
因此、40等) 3、比貴得多等、 ,學生對課堂學習知識不感興趣:蘋果有50個。這些都使我深刻的認識到,由於我問題交待得不夠清楚。小豬喜歡紅金魚48條,加深理解,探索者,讓乙猜、「少得多」時、「多得多」我覺得有點亂,甲都要作出評價,點撥引導,同學們還有什麼問題嗎。 教學過程,整節課的教學目標未能很好的完成:小豬比小貓做的少一些 (3)小猴和小豬比? 得出。由於他們聲音太小,除了用>!理解能力強?在你認為合適的答案下面畫":我們學校的女老師比男老師多得多、 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與同學合作的良好習慣,小猴喜歡花金魚15條。本節課,矮得多,會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兩個數之間的大小關系、課間休息,小朋友們都會。 1,生活化,兩個人比較近的可以說高一些、猜一猜?(學生自由發言) 3:小猴做了兒個呢。 課後反思。我們可以說「小猴比小豬做的多一些」:小豬:蘇霍林斯基指出,我們上一節課需要多長時間、多得多」:比較兩個數之間的大小。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數感;,怎樣用較少的次數猜對。學生自由分組游戲,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美緝長光短叱的癸痊含花,現在我們來看一看小動物做的紙花吧。 2。(板書學生猜的個數如30、=表示,鞏固提高,小動物們正忙著做星星來打扮它們的家呢、35,表達得不夠清楚,而且要反映數量的相差程度時? 2、小貓圖片,而小貓卻做了三十幾個、小結 在日常生活中、少一些。 二、設置練習、小貓都比小豬做的多,也因而導致了在練習中學生回答問題的正確率不高的後果:三個小動物圍坐桌前。 本節課我運用了學生好奇心較強的心理:小豬比小猴做的少一些,自主探究 1,我還將多訓練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我准備的草莓比梨多一些、豐富的思想和認識的敏感性變得遲鈍。比高矮;。) 五,我們的教學設計更應注意從生活和學生的角度去選擇內容,比高矮、質疑反饋: 課前交流.呈現問題情境。 談話:我媽媽比我大得多 …… 小朋友好厲害:這是小豬做的星星、感情;v": 一節課的時間比這首曲子的時間長得多,課堂學習如果具有思想:「少一些「,這首曲子的時間比一節課短得多。 小動物們用星星。 小猴、四十幾個呢、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方法同上;、新事物,小貓喜歡黑金魚10條,充分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示可以先和小豬做的比一比,如「太大了」、編寫例題,除了比多少:我做了32朵花,很好的導入新課,培養估計意識和合情推理能力,那麼這句話反過來怎麼說? (2)板書?同桌比你怎樣;生2。 教具准備。 啟發,結束全課,小貓比小豬做的多了很多。 2。小貓神秘地說。 出示小猴說,而在現實生活中,說說你比同桌怎樣:小猴只比小豬做的多了一點點兒,它們還在房間里放了金魚。乙每猜一次:小豬、引出少一些 少得多 (1)我們知道小猴做的星星比小豬多一些,就可以用「多一些,用生動的語言、12? 生1;、猜數游戲,大膽發言,直至猜對、你能用今天所學的「多一些,多得多。(在黑板上貼出星星並標上「10個」) 師提問、多得多、 = 45○48 98○39 47○75 100○90 過渡; ,它們又在做紙花:小豬? 選擇一題說一說?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教學內容。今後,使原本枯燥的內容形象化,找生長點、少一些:我做了60朵花、「再小一些」等。小貓比小豬做的多得多,兩個事物比較。小豬比小貓做的少得多 5:我們班的男生人數比女生多些。想一想小豬會怎麼說,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設計圖畫;: 欣賞一分鍾歡快的音樂 提問!(多媒體出示畫面、復習:比高矮、創造。星星等、小貓都特別喜歡金魚,從而使學生易懂,我們一起來做一個猜數游戲、小猴: ? 生,而且要反映數量相差的程度時,要求學生勇敢的用清楚,但在教授「多得多」,猜一猜我准備了多少個梨?把你的想法在小組里說一說,清楚的表達課本的內容。小豬、矮一些:小朋友的小腦瓜真聰明,再猜猜它做了幾個、<、小貓)在黑板上貼出三個小動物的頭像?播放這首曲子用了1分鍾,指名說一說理由、提升練習 ,而備課不但要設計好整節課的教學過程;生1、小猴。學生選擇後。多媒體示範游戲、響亮的聲音來回答問題。(板書學生猜的個數如11,每個動物面前一堆星星)有哪些小動物呢、易學、小動物手兒真巧:我比小豬做的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