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經驗+反思=成長」,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和再學習活動,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反思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我。
一、啟蒙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教育心理學指出:構成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對學習產生的直接興趣。初三化學是學習化學的啟蒙階段,如何在這個階段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提高教學質量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中,我們能掌握教學規律,因材施教,從開發非智力因素入手,運用直觀、形象、生動的媒體創造情景,認真組織好每堂課的教學,從現實生活中選取一些典型、生動、有趣的事例補充教材,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讓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樂趣和享受,能主動地、積極地學習。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還深深地體會到,學生在學習中最大的興趣、最持久的興趣在於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否有吸引力。以求學生對所學問題是否弄懂、學會,只有老師的教學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又能弄明白,他們對學習才有興趣,課堂的教學才能得到順利進行,老師的主導作用才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才能調動,才能收到較好的實際效果。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很注意每一節課的引入,從復習舊課導入新課,使學生有一個溫故而知新的感覺,使新舊知識銜接好,讓新知識能自然過度,為學生接受新知識作了鋪墊。同時,在教學中,我們堅持面向差生,緊靠課本講課。講課時,力求學生聽懂聽明白,對大部分學生堅持不講難題、偏題,重在基礎知識。教法上採用小步子,步步到位的做法,讓學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每次測驗我們都控制試題的難易程度,盡量讓學生感受到跳一跳就能感受到梨子味道的感覺,充分讓學生感到學好化學並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努力,一定能學好科學。
二、充分發揮科學實驗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獲得知識和實驗技能,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科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我們與學生的接觸中,我們往往發現初三學生對科學實驗非常感興趣,只要課堂上一做實驗,興趣驟升,如何利用學生這種心理,引導他們去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實驗在教學中的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科學實驗的優越性,認真組織好實驗教學。在演示實驗中,我們除按基本操作要求進行示範操作外,還引導有目的的觀察實驗現象,並能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和思考,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探究物質的本質及其化學變化的規律。我們還結合教材內容,對實驗進行增補,增強實驗的效果,加強實驗內容的實用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對實驗的興趣,進而發揮學生的主觀性,增強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藉助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綜合歸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做好期末復習工作,爭創中考好成績。
期末復習工作的好壞,是直接影響會考的成績,所以期末復習工作,我們能做到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每個階段,我們要復習什麼內容,都做到心中有數,復習的練習題、測試題都嚴格篩選。對不同層次的題目進行輔導和練習,對學有餘力的學生,增大課外作業的容量,加大難度,適應會考題;對接受能力較差學生,做到耐心細致、百問不厭,常利用中午課外時間給他們輔導,為提高會考的合格率,我們不斷耕耘。同時,對於學生作業我們基本上做到全收全改,做好每次測評工作。從反饋回來的情況,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做好輔導和改進的調控工作,為全面提高中考成績而不斷地進取。。
初中科學教學案例反思
橋頭鎮中學 麻洪香
教學內容: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材分析:
對摩擦現象,學生們有豐富的感性認識。本節課使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一步,認識摩擦力的存在和對物體運動的作用;認識決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認識摩擦力的利與弊,以及增大和減小磨擦的方法。新課程標准中的對摩擦的表述是「通過常見事例或實驗,了解摩擦。」可見,新課程標准和教材給我們的實際教學留下了很大的創造空間,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本節教學的重點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整個過程,通過猜想學習科學猜想,通過「設計實驗」學習控制變數法,學習設計實驗表格,通過分析數據學習「分析論證」……..學習交流、合作、評估。要讓學生在經歷探究的過程中,感悟科學探究方法,要把科學探究當做科學內容來學習。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激發學生從身邊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學規律的興趣。
教學案例:
依據「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理念,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提出有關摩擦力的問題,簡單介紹摩擦力的概念之後,提出「摩擦力的大小與什麼因素有關」這個問題,然後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根據探究實驗的程序幫助學生完成整個探究過程,在這個探究過程中,教師強調指出: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摩擦力等於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在這個實驗過程中,通過彈簧測力計拉動木塊,在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當學生找出結論之後,教師再提出:請同學們開動腦筋,利用自己學過的知識,能不能設計出一種更好、更合理、更准確的測量方法。
師:「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們探究出來了,根據自己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誰能指出咱們實驗過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在拉動木塊在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不能保證木塊完全做勻速直線運動。
生:有時在木塊運動的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在變。
生:木塊在運動時,有時會被絆住,導致讀數不準確。
………..
師:那哪一些同學能利用咱們前面學過的知識來改進這些地方呢?下面分組討論,看哪一組能設計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確的測量方法?
學生分組討論。
生:根據相對運動的原理,咱們可以把彈簧測力計和木塊固定,拉動木板,觀察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師:大家討論一下這種方案行嗎?如果這種方案好,好在哪裡?
學生討論。
生:這種方案比咱們做實驗用的方法好。優點在如果拉動木板,木塊就不會動,彈簧測力計的示數也比較穩定。
生:用這種方法讀出的結果更接近真實值。
生:而且這種方法還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與木板拉動的速度無關。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再一次完整地體會探究實驗的整個過程,體驗探究實驗中的快樂和成就感,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對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最重要的是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把摩擦力與前面學過的相對運動有機的結合起來,找出了更合理、更好的實驗方案,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同時,通過小組每個成員的通力合作,讓學生認識到團結協作精神在學習中的重要性,為創建和諧校園奠定基礎。通過探究實驗,充分挖掘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通過爭論「摩擦好不好」,使學生了解生活、生產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途徑,養成用所學知識聯系生活、生產問題的習慣,加強了物理與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聯系,從而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物理教學理念。
享受藝術教學
近期拜讀了郭聲鍵老師的兩本教育著作——《藝術教育論》和《享受教學》。之前讀書的時候往往會在書面的摺痕內頁有關作者的介紹,但是郭老師的書沒有關於他的簡介,於是好奇地搜索了一番,網路上提到「作為我國第一位專攻學校音樂教育、藝術教育理論的教育學博士,郭聲健近年來一直致力於音樂教育、藝術教育以及學校美育的基礎理論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相關研究成果。」確實,可以在他的書中讀出他對藝術教育資深的研究,他對藝術教學嚴謹的態度,更讀出了他對藝術學生有愛的諄諄教導。
《藝術教育論》總共四章內容:第一章《中小學藝術教育應該是審美教育》,概括一下就是我們現在的藝術教育目的確立為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素質,而不是讓藝術教育成為德育與智育的附庸;第二章《中小學藝術教育應加強藝術欣賞》,這個觀點有在14年後的新版《藝術教育論》中郭老師做了重新的思考與註解;第三章《中小學藝術教學應該是藝術化的教學》,音樂教學也要遵循教學原則(藝術融合原則、藝術參與原則、藝術愉悅原則),突出藝術的特點;第四章《中小學藝術教師應該是藝術教育家》,這章給藝術師范院校提出藍圖,但更是對現階段音樂教師有了新的認識與挑戰。
因為我是一位在職的音樂教師,從事藝術教學,我會在閱讀的時候不斷對照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位合格的音樂教師?我這樣子教學生是不是符合藝術審美標准?感覺些許抽象,但又實在。最近我在上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小調集萃》,第一課時我教學生用江蘇方言唱第一段的歌詞,雖然有點拗口,但是他們饒有興致,學生開玩笑說老師是江蘇人嗎,還說我唱得好有味道。第二課時我又展露了幾句湖南民歌《一根竹竿容易彎》、湖北民歌《龍船調》等,學生佩服得五體投地,下課了還追著我問老師你到底是哪個地方來的,怎麼什麼話都會?我竊竊自喜,不枉費我幾十遍甚至上百遍的聆聽與模仿啊!輪到了在(3)班上課,我還是盡情地介紹、模仿唱著,可是等我唱完了《一根竹竿容易彎》,有個學生說「老師,我同桌是湖南的,他說你唱得都不準」。不是吧?我可是跟著教材提供的范唱一字一音超級A版模仿啊,怎麼不準了呢?我平復了下心裡的小漣漪,說:「哦是嗎?老師確實沒到過湖南,只聽了錄音。那哪些地方唱不準呢?能不能請我們湖南的同學幫我糾正呢?」這時,全班掌聲歡迎了這位同學,他像一位小先生一樣總結了湖南話都有點上揚的音調,然後一字一句地教我們念歌詞。最後,我們根據現學的方言唱起來了湖南民歌,和教材范唱一比較,這味道還真是濃厚了許多。
舉上面的例子是因為在第四章提到「稱職的藝術教師從不把自己確立為唯一正確的標准,不故弄玄虛或急於向學生施展自己的藝術才華,不急於要求學生仿效自己」,「在藝術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面對的是同一件屬於師生共享的藝術品」,「藝術教師的基本職能是作為一種資源而不是信息的傳輸者」。音樂是時間的藝術,有著多樣性並且極具特色,課堂上的音樂教育要根據音樂藝術的表現特徵,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的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增進音樂素養。
《藝術教育論》第一版出版於1999年,2012版的加了一個章節——《加強藝術欣賞並非藝術教學要以欣賞為主》,說明經過10多年,藝術教育無論在理念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有了很大的變化。這章節是對前面第二章的一個思考與補充,由於歷史和現實原因,最早的中小學音樂教育偏重知識技能教學,2001年《課標》出來後又是一邊倒,過於重視音樂聆聽與欣賞忽略了音樂雙基,所以到了2011年《新課標》在課程總目標提出要注重「雙基+四個基本能力,即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權衡了音樂教學的總方向,也讓現階段的音樂教師對發展「音樂素養」有了理解和舉措。「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與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及不同文化認識有機結合。」
但是無論怎樣,學校音樂教育的核心還是審美,審美一詞很泛,《義務教育新課標》在解讀以審美為核心這一基本理念時說:「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郭老師也對課標這一解讀做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說「審美不是某一種具體的音樂實踐活動」,也許可以理解為一個長期的、漸進性的過程。
那就再舉個例子,因為懷孕學校安排我接初三的音樂課,這樣初三下個學期我請產假時可以機動點。但聽原來的音樂教師講,初三某班有幾個男上音樂孩特別蠻橫,不注重音樂課的課堂紀律。我懷著忐忑的心情開啟我的初三音樂課教學,但是一個學期過去了,我也沒有發現那幾個調皮的男孩是誰。我沒有採取任何特殊措施,我只是履行我的教學職責,很認真的對待每一節課。我享受著我的教學,其實學生也在享受著學習,他們會在享受音樂課堂是時候忘記說話、忘記搗亂。我沒有在凸顯自己的好,我只是和郭聲鍵老師一樣,注重自己在學生面前的第一印象,「沒有第二次機會給學生留下第一印象」,這是郭老師另外一本書《享受教學》中的一個例子,我也想效仿他,享受教學實踐的點滴溫暖,享受教學交流的能量傳遞,享受教學研究的理性沉思,享受教學理想的感召激勵。
最後還是用《藝術教育論》里的幾句話結語。「人需要藝術、人人都是藝術家;人需要藝術,培養人的教育也需要藝術;藝術是掌握美的世界的方式」。作為音樂老師,怎樣擔起傳承藝術的責任呢?我們的媒介是課堂,我們在上課時要把握好關注點,運用好教學方法,銜接好教學內容,構建以審美為核心,以培養和發展學生音樂素養為目標導向的課堂教學。注重審美體驗,發展音樂素養,用藝術的心思教育藝術,瘋狂地享受教學吧!
B. 什麼叫做教學設計與反思
教學設計是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與終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優化專地安排,形成教屬學方案的過程。它是一門運用系統方法科學解決教學問題的學問,它以教學效果最優化為目的,以解決教學問題為宗旨。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現在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
C. 反思教學設計是怎樣的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有時會發覺實際教學效果與教師預期的效果有很大差異,課後認真想想,原因在於進行教學設計時忽視了對教學實踐的反思,也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教師應積極反思教學設計與教學實踐是否適合,不斷思考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並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
例如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沖量」的學習,既抽象又難學,如何將這些抽象的內容轉化為學生通俗易懂的知識,這對物理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做精心准備,精心設計實驗,通過實驗來突破難點,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邊動手邊動腦,通過學生的交流討論,將抽象的沖量內容轉化為具體的、有形的東西。這樣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驗探究找出答案,既掌握了知識,同時又提高了實驗操作能力。事實證明,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很感興趣,而且能將抽象內容轉化為直觀、形象的東西,比一味灌輸的效果要好得多。
D. 教學設計與反思寫作要求: 原創,急急急
教學設計
E. 一份參與式教學設計的反思報告
七年級《代數式》教學反思
《代數式》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學期第三章第二節的內容,本節課的教學是一節研究課,上課一開始我就直奔主題,揭示出代數式和代數式值的意義,並要求學生回顧4+3(x-1),x+x+(x-1),a+b,ab,2(m+n), ……等這些式子的實際背景和求4+3(x-1)中當x=200時的火柴棒的根數,學生有了這些基礎後,對列代數式和求值就不會感到陌生了,進而引出例1這樣"正規"的列代數式和求值的題型,並且給出了實際背景;緊接著,對代數式「10x+5y」還可以表示什麼?作了全面而廣泛的探究,學生從生產資料、生活用品、幾何物體;靜止的、運動的;等等,很多方面引出代數式「10x+5y」在實際背景或幾何背景下所表示的意義.讓學生通過聯想、類比、歸納等數學方法拓展了思維.
通過例2,引出與學生生活中較熟悉的動物――蟋蟀有關的數學問題:蟋蟀1分所叫的次數與該地當時的溫度的關系,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活動中,學會了如何假設字母列代數式的方法,拓展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課堂氣氛.
在課堂練習中,給出了不同層次的問題,分層次對學生提出要求,不同層次的學生問題解答的都很好.
下面我回顧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點做的比較成功:
第一,根據課程標准把握教材.新的課程標准要求,淡化概念,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如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引入代數式的概念,顯得自然流暢,學生學的輕松,在學習例1和後面的「想一想」時,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分析和討論,幫助學生在不斷地糾錯、歸納、創新中學習新知識,使學生的大腦始終處於興奮之中,收到了預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第二,引出代數式「10x+5y」在實際背景或幾何背景下所表示的意義.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現實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進一步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第三,整個教學過程中,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引導者,不論在例1和後面「想一想」,還是在例2 中,學生活動始終是佔主體地位.
第四,在課堂練習中分層次安排提問內容,使同學們具有成就感,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
F. 教學設計反思作文大全600
從一定程度上講,教學反思就是在課堂教學後的「自我揭短」,這對一般人來講是痛苦的行為。因此,缺乏毅力者即使反思技能再強,反思也難以順利進行。因此教學反思呼喚那些具有批評與自我批評、勇於進取精神的勇士。
(一)記教學日記
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或教學結束之後,對自己教學得失可以進行總結反思,這種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從教學參與者看,可以反思教師的教學行為得失。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學方法的反思,如針對不同類型的知識(概念、原理等)是否採用了相應的方法,以及教學方法與教學目標的適合性,可以反思學生的學習行為得失,反思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從教學進行的步驟看,可以反思教學的導入,教學各環節的銜接;從教學內容看,可以反思教學目標設置的合適性,教材內容重點、難點的處理,單元教學內容在學科體系中的位置等。(二)說課
說課是對備課的口頭說明,但它不同於備課,說課講備課的過程及其理由,而備課主要是指教學的內容和方法。
說課教學反思方面具體體現在:教師在備完課乃至講完課之後,對自己處理教材內容的方式與理由做出說明,講出這些過程,就是講出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而這種策略的說明,也正是教師對自己處理教材方式方法的反思。事實上,說課總是講給同行聽的,同行聽後要提出建議與評比,這是一個很好且有效的教學反思途徑。並能形成反思群體,共同提高。
(三)聽課與評課
聽課決不是簡單地評價別人之優劣,不是關注講課者將要講什麼,而是思考自己如何處理好同樣的內容,然後將講課者處理問題的方式與自己的預想處理方式相對照,以發現其中的出入。教師講課時並不總是能注意到自己教學上的得失,但若課後觀看自己的教學錄像,特別是與同行、專家教師一起,邊看邊評,則更能看出自己在教學中的長短。
(四)徵求學生意見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的見解,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以後豐富教學的材料養分。所以潛心於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教師,往往會向學生征詢對自己教學的反饋意見,層次好、中、差的學生會有他們不同的看法,學生的某些想法也許教師沒想到。通過對他們意見的征詢,結合自己的思考,教師可以對自己的教學進行適當的調整和改進。這是教師對其教學進行反思的一個重要的渠道。
(五)評價學生學習的效果
規范化的教學應在單元教學結束時,通過多種方式對自己的教學效果進行檢查。檢查的目的在於了解學生學習的效果,從而提出自己改進的建議,不論檢查什麼內容,都包含著對自己教學的反思。這種反思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學生完成教學目標的情況,學生學習中的得失表現,造成得失的原因,大部分學生在內容掌握上存在的一致性傾向,自己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措施。
(六)總結和提煉教學經驗,寫「再教設計」
一個教師在自己漫長的教學生涯中,誰沒有教得得心應手的時候?誰沒有發現「新大陸」的時候?誰沒有精雕細刻的得意之作?誰沒有激情澎湃的創新靈感?但是這些別人無法領略的「得意之作」、「成功之法」,不及時的總結和積累,得不到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終歸會「事過境遷」而「煙消雲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勤於積累,善於思考,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教學反思是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種行動研究法,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效益,而且將發展教師與發展學生相統一。同時,為以後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提供了基本的科研方法。
G. 如何做教學設計與反思
1、所謂教學反復思,是制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一直以來是教師提高個人業務水平的一種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視之。現在很多教師會從自己的教育實踐中來反觀自己的得失,通過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來提高教學反思的質量。
2、按教學的進程,教師的教學反思可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個階段。
教學前的反思:是指憑藉以往的教學經驗,對新的教學活動進行批判性的分析,並作為調整性的預測,這種反思具有前瞻性。
教學中的反思:是指對發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及時發現、自動反思、迅速調控。這種反思表現為教學中的一種機智,具有敏感性。
教學後的反思:是在某一教學活動告一段落(如上完一節課,或上完一個單元的課等等)後,在一定的理念指導下,去發現和研究過程中的問題,或者對有效的經驗進行理性的總結和提升。這種反思具有批判性。
教師的教學反思在內容上包括教學觀念、教學行為、教學效果三個方面。
3、逆向思維、求異思維、批判思維
補充問題:在課堂教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