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孫權勸學》預習學案
《孫權勸學》教學設計課題:《孫權勸學》
學科:語文
教者:初一語文組
教材分析:《孫權勸學》這篇文章短小精悍,內容簡單易懂,是培養學生簡易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好文章,主要寫了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並與之「結友」的佳話。
學情分析:本文人物形象生動飽滿,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中去,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教學過程中葯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形象地感知人物。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關鍵字詞及重要的文學常識,積累成語,翻譯課文。
2.理解文章內容,背誦課文,理解文章主旨。
3.引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逐步深入品味人物語言,分析人物性格。
過程與方法:導學——研學——固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明白後天學習的重大作用,勉勵學生重視讀書,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及運用文言文翻譯方法翻譯課文。
教學難點:通過品評人物語言分析人物性格。
教學方法:目標導學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B. 孫公權為什麼要勸學,怎麼勸學的,結果如何
《孫權勸學》教學設計
一、 教材分析及設計意圖
《孫權勸學》是人教社2009年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自讀課,選自宋代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講的是三國時期東吳呂蒙在孫權勸說下認真讀書,才略長進的故事。文章短小精悍,對話描寫生動,既可承擔、落實本單元寫人的教學重點任務,又是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的好文本,具有極強的教育意義。
本設計以朗讀(不同形式)為主線,以練習(不同形式)為副線,意在通過引導,學生能夠疏通文意,積累一些基礎的文言詞句,體會傳神的語言,感知生動的人物形象,習得文言文基本的學習方法,從而達到「教師為了不教」的目的。
二、學情學法分析
教學此課前,學生初中階段已學過八篇文言文,初步掌握了藉助工具書與課文注釋疏通淺顯文言文文意的能力,本課的主題與學習有關,易於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聯系實際選准切入點,引導學生朗讀課文,疏通文意,在讀中質疑文題,圈點勾畫,運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法,通過體會人物對話時的神態、心理,進而感知文本思想內容,提升學生的感悟與理解能力。
三、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資治通鑒》的文學常識;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及「吳下阿蒙」、「刮目相待」兩個成語。
2.在朗讀的基礎上,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正確翻譯課文;理解文意,品味人物對話,評說人物特點。
3.領悟開卷有益的道理。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並積累文中涉及的文言詞語及兩個成語,把握文意;
2.難點:品味人物對話並據此評說人物形象的特點。
五、教學課時
一課時
六、教學方法與准備
1.方法:自讀法、質疑文題法、討論法等。
2.准備:課件,學生搜集的相關學習資料等。
七、教學步驟
一)創設懸念,導入新課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時代,英雄輩出的時代,關羽就是群雄中的一位大英雄,但他最終敗在東吳的一位將軍之手,可想而知這位將軍定有非凡之處,他也是咱們安徽人,他是誰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與他有關的一篇文章。(板書文題:孫權勸學)
二)范讀課文,正音斷句
1.師范讀,生聽讀,注意正音斷句。
2.生試讀,生評議,師隨機糾正。
3.指名讀無標點課文,要讀音準確,斷句正確。(投影無標點課文)
三)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1.交流學習資料,明確課文背景。(投影作者作品及文中人物,呼應導語)
2.藉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譯課文,圈點勾畫疑問之處,小組討論解決或師生全班共同解決。(投影文言文翻譯的方法及示例)
四)演讀課文,感知內容
1.發問文題。孫權勸學的對象是誰?為什麼要勸學?怎麼勸學的?結果如何?
小組合作討論,明確答案,理清課文思路。(板書:孫權勸學----呂蒙就學----魯肅贊學)
2.分角色演讀課文,模仿並感受人物對話中的語氣、神態、心理,完成課後練習二,評說人物形象特點。(板書:對話 善勸 肯學 敬才)
五)賽讀課文,探究質疑
1.師生賽讀,嘗試背誦。
2.從文中找出能夠表現呂蒙就學前後鮮明對比的兩個成語,並以此說一段話。(板書:吳下阿蒙 刮目相待 對比)
3與《傷仲永》比較閱讀,找出異同點。
小組合作探究,明確答案。(板書 同:與學習有關;異:《傷仲永》----少年不學,泯然眾人 先敘後議 《孫權勸學》----成年肯學,刮目相待 對話描寫)
4.本文主要人物是誰?用哪一個成語能概括本文的思想主題?
小組合作探究,明確答案,完成課後練習一。(板書:開卷有益)
六)齊讀課文,梳理總結
1.以練習題的形式梳理與鞏固本課的知識點。(投影練習題)
2.請學生對照板書,回顧本課教學內容,齊讀課文。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業(選做)
1.課下搜集與學習有關的名言、故事,第二天交流。
2.根據課文內容,補寫一段「就學」時的情況。
3. 以《方仲永巧遇呂蒙》為題,寫一篇想像作文。
4. 學完本課,你肯定有所感悟,聯系生活,寫一篇讀後感。
C. 《孫權勸學》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勸的
《孫權勸學》
是從三個方面來勸的:
一、指出學的必要性;
二、指出學的的方法和目的;
三、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
D. 孫權勸學 的教案和翻譯
孫權勸學
司馬光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條。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國家大事,不能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多推辭。孫權說:」我哪裡要你攻讀經書成為博士呢!只不過應當刎覽一些書籍,了解過去的歷史。你說事多,比我如何?我經常讀書,自以為大有補益。」呂蒙從此開始讀書。
等到適逢魯肅到尋陽,跟呂蒙議論事情,大吃了一驚說:「你現在的才略,不是過去的吳下阿蒙啊!」呂蒙說:「士人離別三天,就應當去掉老眼光來看待,你怎麼發現情況這么近呢?」魯肅於是拜見了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成朋友才告別。
教學目標:
1.體會人物語言的情味。
2.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4.理解本文開卷有益的主旨。
教學重點:
(1)學習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學習運用「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語。
(3)理解文章的內容和主旨。
教學難點:
體會物語言的情味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比較閱讀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准備:
學生課前閱讀課文,查字典,看注釋試翻譯課文。
第 一 課 時
教學環節設計及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開卷有益」這個成語是說讀書對人們大有益處。本文講了一個有關讀書的故事。三國時,孫權手下的名將呂蒙大字不識幾個。孫權勸他,你現在當權,不可以不讀書。呂蒙聽了孫權的勸告,開始學習,後來果然大有長進。
二、預習反饋:
教師補充: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資治通鑒》,題目是編者加的。《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來政治家,史學家。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老師范讀或聽錄音)
2、請學生翻譯。(一人譯一句)
3、課文注釋補充。
謂……曰:對……說。掌事:掌管國家大事。
但:只不過。多務:事情多。孰若:與……相比如何。遂:於是
4、指導學生再次朗讀課文,注意人物對話的語氣。(完成目標1)
(1)「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語重心長,諄諄告誡。)
(2)「鄧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反問句,強調並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經典,當專享經學傳授的學官,而是有別的目的。)
(3)「卿言多務,孰若孤?」(反問句,否定呂蒙辭以多條的理由。要重讀強調。)
(4)「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感嘆句,要選出驚訝不解的語氣。)
(5)「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反問句,指責中帶有自豪的語氣。)
5、提問:孫權如何以現身說法,勸呂蒙學習?
討論並歸納:「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
6.提問:呂蒙讀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通過誰的所見所語來寫?
討論並歸納:「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通過魯肅所見所語來寫。
7.提問:為什麼「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討論並歸納:因為情況是在不斷變化,人也在不斷變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四、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翻譯課文
第 二 課 時
教學環節設計及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 復習檢查:
1、請學生試背誦全文。
2、翻譯下列句子:
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卿當塗掌事
二、課文研討:
1、復述課文
2、情節表演(分男女兩組,每組三給人,分扮演三個角色)
3、提問:請解釋「吳下阿蒙」並造句。
討論並歸納:「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意思是說人沒有學問的意思。現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轉變方面,凡學識大進,或地位從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窮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語。
(例句)你還不知道嗎?小黃已貴為經理,可不再是吳下阿蒙了。
4、提問:請解釋「刮目相待」並造句。
討論並歸納:「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例句)聽了少管所的"現身說法"報告後,小明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你對他可要刮目相待。
5、提問:方仲永天資聰明,而呂蒙後天就學終成大器,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三、教師小結 :
本文通過孫權勸告呂蒙讀書,呂蒙讀書後大有長進的故事,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課文以對話為主,用不多幾句話,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四、布置作業
A.課後練習一、二、三。
B、背誦全文。
C、寫寫這篇文章給你的啟示。
板書設計:
孫 權 勸 學
孫權勸學:辭~就(懇切、關心)
呂蒙就學
魯肅嘆學:非復吳下阿蒙(驚異、贊嘆)
呂蒙味學: 何見事之晚(自得、自豪)
教學反思:
E. 誰能給我15課--《孫權勸學》的學案
呂蒙(178—219年),字子明,汝南富坡(今安徽阜南東南)人,三國時期吳國著名軍事家。受孫權之勸,多讀史書、兵書,學識英博。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呂蒙少時,南渡長江,依附姐夫鄧當。時鄧當為孫策的部將,數次征伐山越。呂蒙年僅十五、六歲,也私自隨鄧當作戰。後為鄧當發現,大驚,厲聲喝叱也無法阻止。作戰歸來,鄧當將此事告呂母。呂母生氣,欲責罰呂蒙,呂蒙說:「貧賤難可居,脫誤有功,富貴可致。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三國志·吳書·呂蒙傳》)?呂母聞後,「哀而舍之」(《三國志·吳書·呂蒙傳》)。 時鄧當手下有一個官員,見呂蒙年幼,很輕視他,說:「彼堅子何能為?此欲以肉喂虎耳」(《三國志·吳書·呂蒙傳》)。後來,又當面恥笑羞辱呂蒙。呂蒙大怒,舉刀而殺之,逃到同鄉鄭長家中。後通過校尉袁雄出來自首,袁雄為呂蒙從中說情,並將他推薦給孫策。孫策見呂蒙確有過人之處,便把他安排在身邊作事。幾年後,鄧當去世。張昭推薦呂蒙接替鄧當職務,任別部司馬。
孫權(公元182-252),字仲謀。吳大帝,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後。曾任長沙太守,封破虜將軍。兄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 孫權生於光和五年(公元182年),卒於太元二年(公元252年)。 孫堅次子,幼年跟隨長兄孫策平定江東,孫權15歲被舉為孝廉、秀才,任陽羨(今宜興)長,代行奉義校尉。演義中200年孫策早逝,臨死前對孫權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 208年,孫權起兵西進,收復甘寧,圍剿滅了黃祖。 同年,曹操南下,劉備大敗,曹操佔了荊襄後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東吳內部分為主戰和主和兩派,主戰以魯肅為首,主和以張昭為首。張昭在當時是很有說服力的,但孫權卻有意一戰。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的種種弊端,說明戰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為主帥,出兵三江口,與曹操決戰。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赤壁戰後,孫權為聯合劉備,將其妹孫仁嫁給劉備。後又從魯肅之計,將荊州借給劉備。後劉備取川成功,孫權讓劉備歸還荊州,劉備不從。魯肅單刀會後討回了三郡。後孫權出戰合淝,被張遼擊敗。217年,魏吳大戰於濡須口,雙方均不能獲勝。濡須口之戰後,孫權與曹操和睦,並簽定了魏吳秘密同盟,共伐關羽。
公元219年,關羽攻打樊城,孫權任命呂蒙取下荊州。呂蒙用「白衣渡江」之計取下荊州,又在麥城生擒了關羽,孫權將關羽殺害,並將頭顱送給曹操。220年,曹丕代漢。孫權宣稱東吳是魏國的附屬國,向魏稱臣,曹丕授予孫權九賜。221年,劉備稱帝,然後立即起兵攻打東吳,名曰為關羽報仇,實為爭奪荊州。孫權果斷任命38歲的年輕將領陸遜為大都督,迎戰劉備。陸遜在彝陵用「火燒連營」之計大破劉備。223年,劉備病逝,諸葛亮為了北伐,派鄧芝過江講和。孫權與蜀漢和睦,共伐曹魏。224年曹丕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讓徐盛火攻破敵。226年,曹丕病逝。孫權親自率軍攻打江夏,卻因太守文聘的堅守而敗。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於武昌(今湖北鄂城),東吳政權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公元234年,孫權響應了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御駕親征合淝,卻敗於揚州都督滿寵。稱帝後孫權曾派將軍衛溫等率大規模人出海,加強對夷州(今台灣)的聯系。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了江南土地的開發。但同時,稱帝後的的孫權日益驕奢獨斷且賦役繁重,刑罰殘酷,人民經常起義反抗。在立太子方面,孫權也犯了很大的錯誤。太子孫登英年早逝後,孫權先是廢了第二任太子孫和,又賜死魯王孫霸,最後立幼子孫亮為太子,這為日後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252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yé)!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注釋
卿:「卿」本義是饗(xiǎng)食。大家知道,簋(guǐ)這種青銅器是貴族專用的,能圍在簋邊上吃飯的,那也得至少是個貴族。後來「卿」就漸漸變成「陪著國君吃飯的人」。
能陪國君吃飯,在古代那可是一項很特殊很尊崇的待遇。就是現在,能陪國家領導人吃飯,那也是一件值得顯擺的事兒!
注釋
博士:博士的稱謂,在我國古代有幾種涵義。作為官名,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徐慎《五經異義》:「戰國時,齊置博士之官。」據《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記載:「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如秦博士伏生學問高深,尤精《尚書》。到了漢文帝時,年逾九十,尚能口授《尚書》二十八篇。西漢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賈誼,十八歲能誦《詩》、《書》,二十歲博通諸子百家之言,被文帝召為博士。漢朝大儒董仲舒,從小勤奮讀書,有「三年不窺(花)園」的美說,由於學識淵博,被景帝舉為博士。
博士的選用,西漢和東漢以前採取征拜和薦舉的辦法,而且有一定的標准,正像《漢書·成帝記》中所說的那樣,博士須是「明於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的人。到了東漢,任博士還須經過考試,只有精通《易》、《書》、《孝經》、《論語》的人,方能被薦為博士。
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種情況,從事某種職業的人也有稱為博士。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凡店內賣下酒廚子,謂之茶飯量酒博士。」這種情況,多見於江浙一帶。
詞語解釋
1,權:指孫權,字仲謀。
2,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你。
3,當塗掌事:當塗,當道。塗,通「途」。掌事,掌管政事。
4,辭:推辭。
5,務:事務。
6,孤:古時諸侯王的自稱。
7,治經:研究儒家經典。經:指《易》《書》《春秋》《禮》等書。
8,博士:古代研究經學的最高官位職稱。
9,邪(Yé):通「耶」,語氣詞
10,涉獵:粗略地閱讀。
11,見往事:了解歷史。見,了解。往事,指歷史。
12,乃:於是,就。
13,及:到了…的時候。
14,過:到。
15,尋陽:縣名,現在湖北黃梅西南。
16,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乾和謀略。
17,非復:不再是。
18,更:重新。
19,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20,大兄:長兄,這里是對同輩年長者的尊稱。
21,見事:認清事物。
22,但:只,僅。
23,孰若:哪個像。
24,謂:對……說。
25,就:從事。
26,遂:於是,就
27,士別三日:有抱負的人離別幾日。三,代詞,指一些日子。
28,何:為什麼。
29, 即 :重新
30.初:原來,本來。
31,呂蒙:三國時吳國名將。
譯文
起初,吳王孫權對大將呂蒙說道:「你現在身當要職掌握重權,不可不進一步去學習!」呂蒙以軍營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鑽研經史典籍而成為學問淵博的學者嗎?只是應當廣泛地學習知識而不必去深鑽精通。你說要處理許多事務,哪一個比得上我處理的事務呢?我常常讀書,自己感到獲得了很大的收益。」呂蒙於是開始學習。 等到東吳名將魯肅路過尋陽,與呂蒙研討論說天下大事,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後非常驚奇地說:「你如今的才幹謀略,已不再是過去的東吳呂蒙可相比的了!」呂蒙說:「對於有志氣的人,分別了數日後,就應當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為什麼看到事物的變化這么晚呢!」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好友,然後告別而去。
賞析
本文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於情趣。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孫權勸學,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贊嘆,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贊嘆的巧妙接應。「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並且,他還很愛才。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系,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F. 孫權勸學的幾個問題。謝謝!
教學依據 《孫權勸學》是從北宋司馬光主持編撰的《資治通鑒》中節選的,司馬光 (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學家,字君實,陝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寶元進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封建統治的借鑒。治平三年(1066)撰成戰國迄秦的八卷上進。英宗命設局續修。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鑒》。至元豐七年(1084)成書。他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都親自動筆。《資治通鑒》對於後世之人以史為鑒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這篇小故事對於我們也頗多借鑒價值。 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並與之「結友」的佳話。可分兩層:先寫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後寫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 本文記事簡練。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斷,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緊接著就寫出結果,而不寫出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如何長進的。寫事情的結果,也不是直接寫呂蒙如何學而有成,而是通過魯肅與呂蒙的對話生動地表現出來。寫孫權勸學,著重以孫權的勸說之言,來表現他的善勸,而略去呂蒙的對話,僅以「蒙辭以軍中多務」一句寫呂蒙的反應,並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寫呂蒙接受了勸說;寫魯肅「與蒙論議」,著重以二人富有風趣的一問一答,來表現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而略去二人「論議」的內容,並僅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一句作結。 如何用好這篇教材?我以為要從多方面來考慮。從教材編寫者的角度來說,教材編寫者將它編入人物(且均為「不平凡的人物」)單元,很顯然是希望學生能從人物身上吸取到個人成長的養料,因此我們不能單純的將它當作一般的文言文來對待,而應緊密圍繞人物來作文章。從閱讀的本質來說,閱讀是讀者與文本的對話,讀者要從文字作品中提取信息加工信息,與作者建立一種人與人的精神聯系,與文本中的人物對話,實施精神上的交流,從中促進自己的成長或發展。那麼,這則小故事及其中的人物給學生的感悟、啟發,將有力的促進學生的成長或發展。這同時也是新課程標准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對閱讀教學的要求,如果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那麼,就很難說有對新課標新教材的深入研究。當然,新課標所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也應該在教學過程中一並加以重視。如對文言知識的積累,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提高,對文章中的人物進行分析的能力的提高;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老師注重對學習方法的指導等。總之,力爭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上整體推進。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讀懂全文,注重對文言字詞的積累與運用。2.體察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培養對人物的分析能力。3.從人物身上吸取到個人成長的養料,鼓勵學生多角度從文中得到啟示。[教學方式]用「多維互動」、「生命對話」的教學理念及行為組織、參與並指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教學過程]一、入境發問教師口述勸學的故事,創設情境,學生針對勸學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疑問。如下: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古代有一個人,去勸另一個人讀書,偏偏他要去勸的這個人是一個依靠無數次的浴血拚殺而獲得提升的武將,而且是一個極不喜歡讀書一提起讀書就頭痛的武將,面對這樣一個勸學的故事,你有什麼疑問嗎?這里發問的主體是學生,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問,誘發學生學習興趣,要真誠的面對學生的發問,機智的處理學生的問題,將學生的問題整合為有序、有機的「資源」,實在地納入整節課的學習中。二、文意釋難(第一次合作)1.自主讀課文。2.分工解讀文意。全文有兩個對話的場面,左邊的同學合力譯讀第一個場面,右邊的同學合力譯讀第二個場面。要注意:一讀懂文章寫的內容,二你是怎麼讀懂的你用了什麼方法?三你還有什麼問題?有疑問的可以問老師。學生小組合作譯讀,教師巡迴參與。相機點拔學生,指導學生運用已學的文言知識來解決這里的問題。3.交流共享。交流共享的目的是讓全班學生讀懂內容。三、賞文解「疑」(第二次合作)1.齊讀課文。2.明確已解及未解的「疑問」。課前學生提出的疑問中哪些是通過譯讀已經解決了的,答案是什麼?哪些是通過譯讀還沒有解決的,答案又是什麼?3.小組討論未解決的疑問。4.全班交流解決。此部分內容要求教師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准確的判斷力,要能迅速針對學生的發言作出反應,引導學生集中大家的智慧將所提的疑問予以解決。同時,鼓勵學生依託文本發表自己的見解。相機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收獲。當然,教師可以作一些事前的設想,如考慮到學生最難解決的問題可能是:孫權和呂蒙在勸與被勸的過程中是怎樣想的?四、體驗對話(第三次合作)。有一部分體校的學生,他們刻苦訓練,一心想著在全國運動會、亞運會、奧運會上拿冠軍,可提起學習語數外等文化課來,就沒興趣,請你們來勸一勸他,讓他也學起來。第2-4人為一小組,共同研究出一份自己認為最好的答案。教學實錄師: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古代有一個人,去勸另一個人讀書,偏偏他要去勸的這個人是一個依靠無數次的浴血拚殺而獲得提升的武將,而且是一個極不喜歡讀書一提起讀書就頭痛的武將,你們說這件事有難度嗎? 生(齊):有。師:別人能聽他勸嗎?生(齊):不一定。(也有答「不能」或「能」的。)師:是啊,這件事難度確實很大,別人很可能不聽他勸。叫我們去做這樣一件事,可能不太有人願意,不過還真有一個人願意做這件難度很大的事呢,面對這種情況,你有什麼疑問嗎?生:誰勸誰?他怎麼會有這種想法的?他為什麼要勸這個武將?生:他是怎麼勸的?生:他後來成功了嗎?生:被勸的人他說了些什麼?生:被勸的人是怎麼想的?(專家點評:故意的「懸念引而不發」,讓學生關注文中的不尋常之處,在學生平靜的心湖中投入了兩顆石頭,求知的慾望被激發起來,於是「問題」就發現了,產生了,提出了。)師:大家說得真好。我們來整理一下大家所提的疑問:(1)誰勸誰?他為什麼要勸?(2)他是怎麼勸的?勸的過程中你說了什麼他說了什麼?又是怎樣想的?(3)勸的結果如何?這些疑問的答案究竟是什麼呢?讓我們帶著疑問來讀一讀這個真實的故事吧。(發放課文材料,板書:孫權勸學)孫權你們知道嗎?(生答「知道」)是哪個時代的?(生答「三國時代的)大家從哪裡知道是三國時代的?生:歷史書。生:《三國演義》。師:《三國演義》是不是歷史?(生有的答「是的」,有的答「不是的,是一篇小說。」)剛才有同學說這不是歷史,是一篇小說。確實如此,三國演義是小說,裡面有虛構的情節,不是完全真實的歷史,我們今天所學習的《孫權勸學》可不是虛構的故事,它節選自司馬光所主持編撰的史書《資治通鑒》,是知道司馬光吧,就是小時候特別聰明的用砸缸來救落進缸里的小朋友的司馬光。好。下面,請同學們帶著以上提的幾個問題來讀一讀這個故事。請大家在下面自由的朗讀課文。(專家點評:巧妙的運用學生的知識來實現遷移,並充分注意知識的正確性,不知不覺中地使學生的知識更豐富,更准確。)學生大聲自由讀課文。教師巡迴。師:讀完了?能齊聲讀一遍嗎?這一遍我們只要求把字認准確,把句子讀完整,尤其不要把詞讀斷了。學生大聲齊讀課文。師:讀得真好,大家只讀了一遍就能讀得這樣准確,流利,真是不錯。不過有一個字的讀音要注意(板書:邪ye)這里課文下面注音了,讀作ye(音「爺」),而不是邪惡的邪。把這個字的拼音注到文中這個字的上面,我們把含有這個字的這句話再讀一遍。生齊讀「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師:好。要探究我們剛才提出的問題,對於一篇文言文來說,僅僅靠我們一個人有時候是不夠的,讓我們進行第一次合作探究。我們採用組內合作與全班交流的辦法吧。全文有兩個對話的場面,左邊的同學合力譯讀第一個場面,右邊的同學合力譯讀第二個場面。要注意:一讀懂文章寫的內容,二你是怎麼讀懂的你用了什麼方法?三你還有什麼問題?有字詞疑問的可以問老師。學生小組合作譯讀,教師巡迴參與。下面摘錄巡迴參與時的部分點拔。生:老師,「結友而別」是什麼意思?師:「別」是什麼意思,知道嗎?生:分別,告別。師:那「友」是什麼意思?生:朋友師:哦,「結」呢?生:結交師:那麼就譯成「結交朋友,然後分別」。好象不是很通順?怎麼辦?生:結交成朋友,然後分別。師:對,有時候我們直接翻譯的時候講得不太通順,這就可以加上一些詞來使它更通順。注意這種方法。請你把這句話及翻譯幫老師寫到黑板上,讓其他不會這一句的同學也能看到,好嗎?生很興奮地上前去寫。生:老師,「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是什麼意思?師:一個字一個字的看,「孤」是什麼意思?生:我。師:「豈」呢?生:不知道。師:「豈有此理」你們知道這個詞的意思嗎?生:我知道,是難道有這樣的道理嗎?師:對,那「豈有此理」的「豈」是什麼意思?生:是「難道」的意思。師:那你們把這個「難道」帶到句子「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去試一試,看能不能講通?生:我難道想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博士嗎?師:對,在翻譯時可以運用我們已有的知識。比如這里我們就學過這個詞的意思,就可以用這個詞來試一試,這是一種翻譯的方法,同時也是一種學習的方法。請你幫老師把這個字及「豈有此理」的翻譯寫到黑板上,讓其他不會這一句的同學也能看到,好嗎?生也很興奮地上前去寫。生:老師,「但當涉獵」的「但」是什麼意思?師:這個詞你沒學過?那你們有沒有人記得小學時學的詩句「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那裡有一個「但」是什麼意思?生:是「只」的意思。師:對,「但」在古代常常作「只」講。你們在這里把它代進去試試看。生:只應當粗略的閱讀。師:好像講得不是很通。生:只要粗略的閱讀。師:對,在翻譯時可以運用我們已有的知識。比如這里我們在古詩里就學過這個字的意思,就可以用這個意思來試一試,這是一種翻譯的方法,同時也是一種學習的方法。請你幫老師把這個字及意思還有這句詩寫到黑板上,讓其他不會這一句的同學也能看到,好嗎?生也很興奮地上前去寫。其間學生還問到了「耳」、「遂」等,由於學生首次接觸到,在從老師處得到答案後都把它寫到了黑板上。生:老師,讀了文章後我覺得孫權勸學沒有難度。師:哦?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看法?生:因為孫權是呂蒙的長官,長官的話呂蒙不敢不聽,所以孫權勸學是沒胡難度的。師:嗯,你很喜歡開動腦筋,(面對周圍的幾個同學)你們認同他的意見嗎?(學生有的點頭,有的搖頭)這樣,等會兒老師把你的問題拿到全班徵求意見,好不好?(專家點評:文言字詞的學習是文言文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把這一點交給學生,教師相機點拔,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同時,教師的點拔還注意了讓學生能聯系已有的知識進行遷移,並給學生點出此學習方法,這是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這二維並重的很好的詮釋。)師:剛才大家在小組內合作,很多同學有疑問時主動問同學,問老師,這樣一種主動學習的勁頭真好,看看大家自信的表情,相信所有疑問都已經得到了解決,那麼現在我們進行全班交流,同學們展示自己的成果,進行大范圍的合作,讓我們來一個接龍翻譯。按照座位順序每人翻譯一小句。生接龍翻譯,完成得很好。師:剛才我們通過共同的努力,翻譯了全文,翻譯得很准確,讓我們帶著這樣一種翻譯成功的自信心再次齊讀一遍這篇文章吧。生放聲齊讀課文。師:讀得很好。這篇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我們通過共同的合作已經基本弄清楚了,回過頭來看一看大家在上課之初自己提出的疑問,你們已經弄清楚了哪幾個問題?還有什麼問題還沒有弄清楚呢?生:我弄清楚了是孫權勸呂蒙學習,知道了他勸的目的是什麼,還知道了怎麼勸的,勸的結果怎樣。師:那你能不能具體說說?為什麼要勸?怎樣勸?勸的結果怎樣?生:孫權希望呂蒙能讀點書,從中提高自己的謀略,變得既有勇又有謀,成為一名有勇有謀的武將,才能把軍隊指揮得更好。勸的話就是文中的句子,我就不念了。勸的結果是呂蒙開始學習了。師:學得怎麼樣?生:學得很好。師:你怎麼知道他學得很好的?生無語,皺眉思考。師:你從什麼事中可以看出他學得好?生:文中說他和魯肅談話,魯肅說他「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說他不是以前那個有勇無謀的呂蒙了,還和他結交成朋友,這就可以看出他變得有謀略了,說明他學得好。師:你讀書真細心!是啊,「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以前的那個有勇無謀的呂蒙文中把他稱為「吳下阿蒙」,這個詞成為了一個成語,有人知道它形容什麼嗎?生:形容學識淺薄的人。師:對,後來這個學識淺薄的人卻成為很有謀略的人,文中還有一個成語來形容這種轉變,你們知道是什麼成語嗎?生齊: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師:對,現在這個詞有了一點小變化,變成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你們看,漢語的詞彙很有意思,「刮目相看」字面意思是把眼睛刮一刮,颳得更清楚了再看,這樣看得更清楚,啊,那是一個人才啊,可不能小看喲!它表示用新眼光看人。這個詞多形象啊。其實我們漢語裡面還有類似這樣的詞,你們有沒有人知道?生:洗耳恭聽。師:哇,你的反應真快!把耳朵洗一洗來恭敬的聽。這樣的詞真是形象生動啊。好,回到我們的課文中來,通過勸與學,一個「吳下阿蒙」卻能讓人「士別三日」「刮目相看」了,從這個故事中你受到了怎樣的啟發呢?生:我覺得「開卷有益」,我們應該多看書。要多看一些更廣范圍的書,不要一味的只看一兩個小范圍的書,古今中外各方面的書籍我們都要看,接觸的多,你的知識面就廣,將來不管你從事什麼行業都會有用。師:看來你對開卷有益很有體會,相信你多讀書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獲!還有同學想談談嗎?生:我們必須虛心地聽取別人對自己的建議,如果呂蒙他沒有接受孫權對自己的建議的話,那他就不可能變成後來的很有謀略的呂蒙,別人建議我們的時候,我們也要吸收進來,這樣才不斷的完善自己。師:你從虛心聽取別人的建議的角度來談,老師覺得你的思維真是很開闊,你給了老師一個驚喜,謝謝你精彩的發言!確實,一件事確實可以從多個方面來給我們以啟發。好,讓我們再次回頭看一看,上課初我們所提的一些問題在我們翻譯完全文的時候已經基本上解決了,還有沒有什麼問題沒有解決?生:勸的過程中怎麼想的,這個問題沒有解決。師:對,勸的過程中雙方怎麼想的還沒有解決,因為我們剛才開始提到一個人他要勸一個武將,而且是一個不喜歡讀書的武將,勸他去讀書,這件事我們公認為是有難度的,但是,把這篇文章看完之後,有的同學就問了,這件事有什麼難度呀?孫權不就是呂蒙的長官嗎?用現在的話說,那是領導,是頂頭上司,領導、上司要你讀書,你敢不讀?也就說,勸起來沒難度。是這樣的嗎?勸得容易嗎?下面我們就圍繞這兩個問題來展開第二次合作,探討這兩個我們還沒有解決的問題:第一,孫權勸學究竟有沒有難度?是難還是易?第二,勸的過程中雙方都說了什麼話,我們是知道的,但是在說的過程中他們是怎麼想的,文中並沒有寫,那麼讓我們來推測,來猜測,從而加深對人物的理解。下面仍然是以四人為一個小組展開討論。(專家點評:關於本課的已解決及未解決的疑問及已解決的問題的答案,均由學生說出,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於是,學生的積極性被更大的調動起來了。教師拋開了大家都認為的「開卷有益」這一話題,而讓學生各抒己見,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畢竟,「開卷有益」學生是能較容易的把握的。這樣就把學生的時間充分用在了學生不懂之處。同時,教師在其中相機加以引導,在學生不能解決時作一些方向性的提示,這樣更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在其中穿插對成語的把握,做到了不露痕跡,而形象生動的講解更讓學生輕松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討論,教師巡迴。師:剛才我們提出兩個問題來討論,老師在下面走動的過程中發現大家對這兩個問題很有興趣,我相信大家的討論及現在的交流也一定會很精彩,下面我們來交流。你們覺得孫權勸學有難度嗎?生有的說有,有的說沒有。師:看來這個問題還有爭議,那麼就讓我們在全班范圍內進行合作,各抒己見,有難度,難度在哪裡?沒有難度,又是為什麼?生:我覺得有難度,因為這個孫權說了,「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也就是相當於讓他學了,而呂蒙卻說軍中多務,也就是說,在古代的時候將軍應該很聽大王的話的,因為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命令,而這時候孫權讓他學,他卻找理由推辭,這說明他極不願意學,所以說有難度。師:說沒有難度的一方的意見呢?生:我認為難度是不大的,因為當時孫權說不可不學,那個呂蒙他不是很堅決的說不學,他還是借理由來後人推辭的,說明他不想反駁大王的話,不想直接的把他的話擋回去,師:你說假如他直接的把他的話擋回去他會怎樣說?生:我堅決不學。師:這樣說行不行?生齊:不行。師:那麼你們說一說呂蒙他說這句話的時候他心裡想些什麼呢?生:他可能這樣想:我是一個武將,讀這么多說有什麼用?師:這樣想就是說我不學。那就說成了我不學了,那為什麼還辭以軍中多務啊?生:因為孫權是個長官吧,他不想反駁大王的話。是為了表示對孫權的尊敬,不至於讓孫權被弄得很沒面子。生:還有一點是孫權說不可不學,語氣比較重,師:語氣比較重,不可不學,這是個雙重否定句,它表示的是必須學,如果我們直接說,你必須學,你一定要學,你們覺得這個語氣重不重?哪一個重?生:必須學的語氣要重一些。師:是啊,明明表達的是一定要學,卻說不可不學,可見孫權還是採用了一種略微委婉的語氣來說的,為什麼要說得委婉一點呢?我們能不能猜測一下他的心理?如果我們真正猜透了雙方的心理,那麼孫權勸學究竟是難是易就一清二楚了。下面我們還是先來猜測孫權此時的心理。(專家點評:將兩個有聯系的問題放到一起,找到兩者的聯系,引導學生重點突破其中的一個來帶動另一個的解決,教師的教學機智讓學生集中時間與精力來突破難點。)生:呂蒙是一個武將,武將的性格一般會很剛烈,要想讓他做一件他不想做的事就很難,所以孫權用比較委婉的語氣來說,不可不學。也是希望他能夠接受。我想這就是孫權的想法。師:看來你很自信,大家同意他的意見嗎?生齊:同意。師:好,看來孫權深知呂蒙的為人,所以孫權用比較委婉的語氣來說。剛才同學們也已經說了,呂蒙因為要照顧孫權的面子,所以用了推辭的方法來回絕。他的心理我們已經說了,那麼,此時孫權又是怎麼想的呢?請大家接著推測。生:孫權很生氣。這個人怎麼這么不買我的帳!師:哦,他生氣了?!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因為從後面孫權說的話中我們一點也不能看出他生氣了,他還是心平氣和地在和呂蒙講道理,想說服他,可見孫權並沒有生氣。師:是啊,在一般人的心中,呂蒙這樣肯定會使長官生氣,但孫權並沒有生氣。你剛才的理由說得很好。那他究竟是怎麼想的呢?生:他可能在想,這個呂蒙啊,脾氣還真是有點硬,看來不能給他下命令,要用道理說服他。生:我補充一點,他還可能在想,看來他是誤解了要呂蒙讀書的目的,這一點一定要跟他講清楚。師:嗯,你根據哪推測的?生:他後面不是說了嗎?不是想他成為博士,而是粗略的了解就行了。師:你很細心,也很會思考啊。還有同學補充嗎?生:我再補充一點。他還可能在想,對呂蒙還是要心平氣和,尤其要放下君王的架子。師:哦?你為什麼作這樣的推測?能對大家說說你的依據嗎?生:我也是聽了剛才同學的發言受到的啟發,大家看後面他說的話不是一點君王的架子都沒有嗎?「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這里他拿自己和呂蒙作了比較,既講了道理,又讓人覺得很親切。師:是啊,孫權他為呂蒙想得真是周到啊。生:老師,我還想補充一點。師:好。請你說吧!生:我覺得孫權還想為呂蒙留有餘地,他不是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嗎?就是說讓他去試一試,沒有收獲的話還可以選擇不讀。他既然說了這樣的話,那就表明他很可能在說之前就想好了,要讓呂蒙自己去試一試,呂蒙自己試過後就會嘗到讀書的甜頭,就會喜歡上讀書了,因為只有試過後才會知道有沒有好處,到時候就不用人來勸他,他也會讀書了。師:哎呀,你真可以稱得上是孫權的知音了,居然考慮得這么深入!你的發言給了我們又一個驚喜。孫權勸學時想得真多啊,通過這幾個同學的發言,不知大家現在覺得孫權勸學容不容易?。生齊:不容易!(專家點評:教師在引導學生討論的過程中,反復強調學生推測的依據,這樣就引導學生關注了文本,而沒有陷入憑空的亂想亂猜,同時學生所說的依據又給另外的學生以啟發,實質上是由這些學生教給了其他學生思考的方法,從而也啟發了他們去積極主動的思考。再加讓教師及時的賞識,課堂的氣氛就變得更活躍,學生的發言更積極主動,發言也更具精彩。教師引導學生對人物心理進行深入的思考,這樣對人物有了深刻的理解後,另一個問題——孫權勸學有無難度 ——在此基礎上就迎刃而解了。)師:是啊,孫權勸學確實不易,聽了他的這一番話,呂蒙接受了他的勸告,開始讀書了,在開始讀書之前他是怎樣想的呢?生:孫權對我呂蒙真好啊,我一定要好好學習來報答他。生:孫權說得也有道理,我還是試一試吧。生:我認為上面兩種想法都有可能。因為文中並沒有寫到他是怎樣想的,從他的行動中我們也看不出來,只知道他開始學了。所以我認為上面兩種想法都可能是有的。師:呀,謝謝你,你都幫大家總結了。是啊,都有可能,總之,是開始學習了,孫權勸學是成功了。現在回過來看看,我們大家提出的疑問都解決了吧。生齊:都解決了。師:勸一個人真是難呀,從孫權身上,你們領悟到了勸人要注意些什麼嗎?請你幫同學們作一個總結性的發言。生:勸人首先要態度好,要善於從被勸者的角度考慮;勸人還要講道理,要用具體的例子說服他,要用事實說話,最好是通過被勸者自己的體會得到答案。師:說得真好。大家都從孫權身上明白了勸人的要義,那我們就來試一試,也來勸勸人,怎麼樣?請聽:有一部分體校的學生,他們刻苦訓練,一心想著在全國運動會、亞運會、奧運會上拿冠軍,可提起學習語數外等文化課來,就沒興趣,請你們來勸一勸他,讓他也學起來。這道題讓我們進行第三次合作,以2-4人為一個小組,展開討論,共同拿出一份小組內成員最滿意的答案來。學生討論,教師巡迴。討論進行過程中下課鈴響。師:時間真的是有限啊,大家意猶未盡,也還沒能一試身手,來勸一勸同學。不過不要緊,就讓我們把探究的時間延伸到課外吧!課外大家把未完成的探究完成,2-4人共交一份你們探究的結果來。讓我們來比一比,誰運用得更好,誰勸得更能打動人。大家還可以從今天這節課中得到啟發,一篇文章可以從多角度給我們以啟發,我們在今後的閱讀中也要善於從多個角度來思考,力爭有更多的收獲。附:板書設計 多角度感悟孫權 啟示: 勸的態度,講道理……呂蒙 吳下阿蒙→刮目相看 啟示:開卷有益 要虛心聽取聽別人的意見 該文章轉自[語文123資源網]: http://www.yuwen123.com/Article/200703/25926.html
G. 孫權勸學的譯文還有教案
孫權勸學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本文是根據先前的史書改寫的。因先前的史書已有較詳細的記載,而又無新的史料可以補充,所以本文是根據從略的原則對先前史書的有關記載進行改寫的。與《三國志·吳志·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的文字相比,本文僅區區129字,雖極簡略但剪裁精當,不僅保留了原文的精華,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寫之作。
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嘆服並與之「結友」的佳話。可分兩層:先寫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後寫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
本文記事簡練。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斷,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緊接著就寫出結果,而不寫出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如何長進的。寫事情的結果,也不是直接寫呂蒙如何學而有成,而是通過魯肅與呂蒙的對話生動地表現出來。寫孫權勸學,著重以孫權的勸說之言,來表現他的善勸,而略去呂蒙的對話,僅以「蒙辭以軍中多務」一句寫呂蒙的反應,並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寫呂蒙接受了勸說;寫魯肅「與蒙論議」,著重以二人富有風趣的一問一答,來表現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而略去二人「論議」的內容,並僅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一句作結。
二、問題研究
1.本文是怎樣以對話表現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於情味。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
孫權勸學,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贊嘆,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贊嘆的巧妙接應。「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系,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2.魯肅為什麼與呂蒙「結友」?
文章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結尾。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願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情投意合。這最後的一筆,是魯肅「與蒙論議」的余韻,進一步從側面表現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
練習說明
一、仔細閱讀課文,想想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麼啟示。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並從中受到啟發。
二、朗讀課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所表示的語氣。
設題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課文中的幾個語氣詞所表示的語氣。文言文中的語氣詞有重要的表情達意作用,並且數量多,用法靈活,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要注意隨時積累。文言語氣詞的用法,要通過朗讀來體會。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邪: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嗎」。
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語氣,可譯為「罷了」。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
教學建議
一、根據本文以對話為主的特點,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體會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和心理,最好能當堂背熟課文。魯肅、呂蒙的對話是本文的重點和難點,可抓住關鍵詞語「吳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二人對話的內容,並體會這段話的情味。
二、教學本文,可以採用一些靈活的方式,如讓學生討論本文對自己有什麼啟示,分角色朗讀,進行快速背誦競賽,復述課文,改編原文並口頭表述,等等。
三、可將本文與《傷仲永》一文作比較閱讀。前者寫呂蒙「當塗掌事」之後,經孫權勸說「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了驚人的長進;後者寫出方仲永幼年聰慧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泯然眾人」。兩文的內容都有與學習有關,卻一正一反,一是年長好學,學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學,毫無所成,從不同的方面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此外兩文的寫法也不同:前者以對話為主,言簡意豐;後者敘議結合,借事說理。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陝州夏縣(現在屬山西省)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寶元進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封建統治的借鑒。治平三年(1066)撰成戰國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設局續修。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鑒》。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對,與王安石在帝前爭論,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被命為樞密副使,堅辭不就,於熙寧三年(1070)出知永興軍(現在陝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陽,以書局自隨,繼續編撰《通鑒》,至元豐七年(1084)成書。他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都親自動筆。元豐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後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數月間盡廢新法,罷黜新黨。為相八個月病死,追封溫國公。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等。
二、《資治通鑒》簡介
《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撰。294卷,又考異、目錄各30卷。編年體通史。司馬光初成戰國至秦二世八卷,名為《通志》,進於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設書局繼續編撰,至神宗元豐七年(1084)完成,歷時19年。神宗以其「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鑒》。全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傳狀、文集、譜錄等222種。幫助編撰者有劉■、劉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長,分段負責,先排比材料為「叢目」,再編成「長編」,然後由司馬光總其成,刪訂定稿。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略於經濟、文化。全書貫1362年史事,有「考異」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錄」以備查閱之用,為歷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較系統而完備的資料。注釋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資治通鑒音注》。清初嚴衍著《資治通鑒補正》,為《通鑒》拾遺補缺,刊正錯誤,也做了一些工作。
三、關於呂蒙
呂蒙(178—219),三國汝南富陂(現在安徽省阜南縣東南)人,字子明。少依孫策部將鄧當,當死,代領其部屬。從孫權攻戰各地,任橫野中郎將。後隨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於赤壁。初不習文,後聽從孫權勸告,多讀史書、兵書,魯肅稱其「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魯肅卒,代領其軍,襲破蜀將關羽,佔領荊州。不久病死。
孫權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及蒙曰:「……子明少時,孤謂不辭劇(劇,艱難、困苦)易,果敢有膽而已;及身長大,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
(摘自《三國志·吳志·呂蒙傳》)
四、《三國志·吳志·呂蒙傳》及裴松之注引《江表傳》的有關文字
《三國志·吳志·呂蒙傳》:「魯肅代周瑜,當之陸口,過蒙屯下。肅意尚輕蒙,或說肅曰:『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顧之。』遂往詣蒙。酒酣,蒙問肅曰:『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肅造次應曰:『臨時施宜。』蒙曰:『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虎熊也,計安可不豫定?』因為肅劃五策。肅於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於此也。』遂拜蒙母,結友而別。初,權謂蒙及蔣欽曰:『卿今並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曰:『在軍中常苦多務,恐不容復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史(魏晉南北朝以《史記》《漢書》《東觀漢記》為三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學必得之,寧當不為乎?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及三史。孔子言:「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自謂老而好學,卿何獨不自勉勗邪』蒙始就學,篤志不倦,其所覽見,舊儒不勝。後魯肅上代周瑜,過蒙言議,常欲受屈。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論,何一稱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難為繼,且與關羽為鄰。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今與為對,當有單復(單復,猶奇正,古代戰術之一),以卿(卿,當為「鄉」。從盧弼說)待之。』密為肅陳三策。肅敬受之,秘而不宣。權常嘆曰:『人長而進益,如呂蒙、蔣欽,蓋不可及也。富貴榮顯,更能折節好學,耽悅書傳,輕財尚義,所行可跡,並作國士,不亦休乎?』
五、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了,不可不學習!」呂蒙以軍中事務多來推辭。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鑽研經書當博士嗎!只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以往的事情罷了。你說事務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以為大有益處。」呂蒙於是開始學習。到了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論議,十分驚奇地說:「以你現在的才幹、謀略來看,你不再是原來那個吳下阿蒙了!」呂蒙說:「士別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長兄知道這件事太晚了啊!」魯肅於是叩拜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就分別了。
參考資料:http://www.pep.com.cn/czjsys2/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