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平樂村居讀後感100字
草屋的屋檐又低又小,
溪邊長滿綠綠的青草,
滿頭白發的老公公老婆婆,
用吳地的方言,
互相逗趣取樂 ,
大兒子在河的東面的豆地里除草,
二兒正忙於編織雞籠。
最令人歡喜是的頑皮淘氣的小兒,
橫卧在溪頭草叢, 剝食著剛剛摘下的蓮蓬。
思想感情
詞人描繪了一家五口在鄉村的生活情態,表現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
周六上午我有幸聽了水城名師王梅老師的一堂課《清平月·村居》。課堂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王老師親切的話語依然在縈繞在耳旁,我們一邊聽著一邊和辛棄疾一起置身於這青山綠水間,享受著遠離塵囂的安逸生活。
《清平樂?村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的形象刻畫,抒發了詞人喜愛農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開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幾筆便形象地描畫出江西上饒地區農村的特色,以景物襯托出人物生活寧靜、恬適的氛圍。畫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媼「醉里吳音相媚好」,足見其生活的安詳,精神的愉快,接著從遠到近勾畫出三個兒子的動作。詞人尤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等詞句形象地刻畫出他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神態。
課堂上王老師採用多種的教學形式,創設多彩的教學情境,創造出靈動而有生趣的課堂,僅用「讀詩句」、「明詩意」、「品詩境」、「誦詩句」的詩詞四步教學法進行固定化設計,難以使優美的畫面「活」起來,「動」起來,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難以讓學生感悟田園生活的意境,也就更難以實現本課的三維目標。王老師把歌曲帶入語文課堂讓學生聽、唱、說,形式活潑多樣,以下幾點我感受最深:
樂:課伊始,優美的歌曲把學生帶入情境,給學生創設一個恬靜的田園氛圍,使學生初感全詞。優美的歌曲再次響起,學生品讀時描述心中意象,助學生展開想像;學生誦讀全詞,讓學生心中也涌動著喜愛田園生活的審美情趣。精神在樂聲中自由徜徉,情感在樂聲中不斷升華……
說:看圖描敘小兒「卧剝蓮蓬」的動作、神態,品味「無賴」;推敲「最」字,感受到作者、翁媼對大兒、中兒勤勞的贊揚;聯系生活中父母長輩對自己的愛,理解到這是一種喜愛。「醉里吳音相媚好」抓住這點,讓學生充分展開想像:老頭兒和老伴兒在干什麼?他們會說些什麼呢?請學生根據自己所理解的詞意和課文所提供的畫面來說一說。王老師根據學生想像的過程進行難解詞語的點撥指導,如「無賴」等。通過形象直觀觀察讓學生理解。
唱:學生讀懂全詞後,可以跟著課件學唱歌曲,進一步鞏固課文內容,把古詞今唱的形式唱出對詞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育不是告訴,語文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清平樂村居》課堂中,王老師以「詩中有畫」,為線,讓學生想像詞中描繪的畫面,走進詞境,並在寧靜清麗的鄉景、和平安詳的人物場景中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圖景進行深入研究。興趣是牽引學習的最佳動力,學生興致盎然地把興趣集中在一點上,深入探究,必定成果斐然。確實,課堂中學生入情入境的朗讀,如詩般恬靜的畫,簡潔獨到的評點,都讓我們感受到,他們真正與詞人的心一起躍動,走進了詞人文字書寫的意境。
寒假裡,無意之中在網上觀看了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特級老師竇桂梅指教的《清平樂 村居》教學實錄,當時真是「心頭為之一震,耳目為之一新」,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她的整個課程讓人感覺是一種美的享受——真實、清新,毫無雕琢的痕跡。老師的語言閃爍著理性的睿智和感性的詩彩,讓人如聞動聽的樂曲,餘音繞梁,三日不絕。我陶醉了,陶醉在她引領的「醉」「媚」「卧」的品析中,陶醉在師生們的擊掌踏歌中,陶醉在她的「安居樂業——居危思安」的主題教學設計中。這是多麼樸素,多麼真實,多麼動人的語文課啊!她為什麼能上出這么好的課呢?我情不自禁地反復觀看幾遍,希望能從中獲取營養。幾經琢磨,覺得以下幾方面對我的教學有很大的指導意義。特寫下與同事們分享,以求拋磚引玉,望不吝賜教。
一、不老的激情
這堂語文課給我感受最深的是竇老師的「激情四射」。從跨進教室的那一刻起,用轉瞬即逝的課前交流一下子拉近了她和孩子們的距離,課堂上,竇老師始終面帶盈盈微笑,隨著課堂的節奏,她時而激昂,時而低沉,時而輕松,時而嚴肅,舉手投足間無不洋溢著激情和個性的風采。她就像一本鮮活的語文書,她的情感與課文的情感融為一體。課堂上的竇老師猶如一團激情燃燒的火焰,迅速點燃了學生,點燃了課堂,點燃了我。正如她自己所說的「激情不老」一樣,她就是一個對小學語文教學充滿激情的人。這種激情不是矯柔造作裝出來的,它來源於竇老師對教育事業和學生的熱愛。這種激情是竇老師課堂藝術的靈魂,也是語文教學活力的源泉。捫心自問:我們的課堂效果為什麼與她相距甚遠呢?是因為我們欠缺這種「不老的激情」呀!
二、巧妙的引入
竇老師巧妙利用詞與樂的關系,藉助對比強烈的旋律表現不同詞牌的意境。她首先播放激昂雄壯的音樂,樂聲鏗鏘激越,讓人恍若身處古戰場,讓學生讀詞牌「破陣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學生感受到豪邁雄壯、金戈鐵馬……再讓學生凝神諦聽樂曲《水調歌頭》談感受:有的感覺優美和緩,有的感覺溫婉抒情,有的甚至說出了詞牌《水調歌頭》……竇老師適時點撥:「還有哪些詞牌?」,學生此時說出詞牌「清平樂」,腦海里自然想像出小橋流水人家等田園風光,內心產生了美好的情感,對本課的教學大有裨益。由此可見,竇老師在引入課題時是匠心獨運的,於「不經意」間,讓學生意會了不同的詞牌對應不同的旋律和意境這個深奧的問題。
三、有趣的朗讀
竇老師讓學生們根據自己喜歡的節奏自由朗誦,甚至還找出一些讀得特別「怪」的同學來做示範,然後就和同學們一起「怪」,一起手舞足蹈,一起擊節而歌,讓個性化讀書與獨特感受交匯碰撞,讓課堂充滿生機,讓在場的人為之心動。她就像一個卓越的指揮家一樣帶領孩子們把整首詞演繹成了一首最動聽的交響樂。看孩子們手舞足蹈,那個喜呀,那個樂呀,那個敲呀,那個打呀,在享受學習的過程中她們都情不自禁地展示了她們前所未有的潛力,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四、精心的設計
竇老師在這節課中非常重視學生獨特的感悟,在學生通過誦讀完成對文本的理解、欣賞,進入情境後,她針對「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這一句話設計了想像對話練習:我彷彿聽到翁誇贊媼說:「老婆,你……」。然後反過來,我彷彿聽到媼聽到翁說:「老公,你……」。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說出了一段段充滿生活氣息的翁媼對白。彷彿他們就是那詞中的老夫婦了,翁媼相親相愛之情溢於言表,把自己融進了詩,成了畫,成了景,實現了心與心的碰撞,情與景的交融,真正體會到了文章所蘊涵的深意「村居」——「安居樂業」。自然而然地引領學生走進一個和睦、安詳、勤儉的「居然之家」。一個貧而不苦、勤而不累、熱愛生活的普通農家人的生活展現在大家面前。竇老師還適時用如詩的語言「溫暖的陽光下,一所低矮的茅屋,一片綠茵茵的草地,透明的溪水在草地的一邊潺潺流過,那麼恬靜,那麼柔和,如詩如夢。我想在這么個地方居住……」引學生感受詞義,啟發學生由安「居」的小家,想到國家。讓學生領悟到作者雖與「翁媼」身份不同,處境不同,但對「安居樂業」的追求卻是相同的,自然聯想到當年身處戰爭中的辛棄疾憧憬的是整個國家所有的家庭,都能「安居樂業」,企盼的是「戰爭平息」「國泰民安」。這時,相信學生和我對辛棄疾的高尚人格有了更深的認識。竇老師最後還歸納出「居危思安」,從而進一步升華了主題,把課堂引向又一個高潮。
五、魅力的語言
竇老師的語言風趣,幽默,清新、醉人,深深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她不但是一個和藹,活躍,平易近人的老師,更是自己的志同道合的學習夥伴。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竇老師僅以只言片語,或點擊要旨,或引出疑問,或啟發補充,或撥疑解難,卻能讓師生之間的對話成為心靈之歌。竇老師在課堂上收放自如語言激情澎湃。有時如長輩般循循善導,有時又猶如頑童般手舞足蹈。每一個過渡語都顯得那麼自然、精彩如詩歌般的醉人,把學生和我都帶進了一種古典藝術的享受當中,讓人在這藝術的殿堂中久久徜徉,流連忘返。
竇老師對教育事業的投入,對學生的熱愛,對所教專業的精通使她能在課堂中旁徵博引、信手拈來、揮灑自如。她的課簡直就是一門藝術。聽了她的課,我就像遨遊於一座精神的樂園。而她就是那個領路人。她讓我在漆黑的茫茫大海中突然見到了燈塔。我對竇老師的仰慕至深,她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應立刻行動起來:我必須要多讀書,多向名師學習,才能進一步提高自身素質,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畢竟自己有多深,才能引領學生走多遠呀!我必須要做一個像竇老師那樣熱愛教育、熱愛學生的人;一個孜孜不倦、不斷超越的人;一個有活力、有激情的人……
雖然我成不了名師,但我會一步一個腳印向她們邁進。雖然我現在與她們相距甚遠,但距離會慢慢地縮短。最後,我將以屈原的詩「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來自勉。總有一天自己的課堂也是清新、自然、真切、豐富的,自己也能真正成為一名學生喜愛的、稱職的語文老師的。
⑵ 細讀清平月村居這首詞,我們眼前會出現一幅優美的圖畫,分別是什麼呢
天倫之樂,田間勞作,院中織籠,溪頭嬉戲
⑶ 清平月村居這首詩的意思
《清平樂·村居》這首詩抄的意思是: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的老人是誰家的呀?
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
最令人喜愛的是小兒子,他正橫卧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注釋】
⑴清平樂(yuè):詞牌名。村居:題目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吳音:吳地的方言。作者當時住在信州(今上饒),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樂。
⑷翁媼(ǎo):老翁、老婦。
⑸鋤豆:鋤掉豆田裡的草。
⑹織:編織,指編織雞籠。
⑺亡(wú)賴:這里指小孩頑皮、淘氣。亡,通「無」。
⑻卧:趴。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辛棄疾閑居帶湖期間。由於辛棄疾始終堅持愛國抗金的政治主張,從二十一歲南歸以後,他一直遭受當權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從四十三歲起,他長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閑居達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滅,使他在隱居中更加關注農村生活,寫下了大量的閑適詞和田園詞。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⑷ 清平月 村居的意思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的老人是誰家的呀?
大兒鋤豆溪東,二兒子正忙於編織雞籠。
最令人喜愛的是無賴的小兒子,他正橫卧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原文:《清平樂·村居》
【作者】辛棄疾【朝代】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寫作背景:
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藉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以及他們的美好的農家生活描寫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表現出作者對農村和平寧靜生活的喜愛。
全詞以白描手法描述了農村的鄉土風俗,呈現出一種清新寧馨的風格。辛棄疾詞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寫農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風景畫,也有農村的風俗畫。這首《清平樂·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詞,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艷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上闋頭兩句,寫這個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有一條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邊長滿了碧綠的青草。在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兩筆,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組成的清新秀麗的環境勾畫出來了。不難看出,這兩句在全首詞中,還兼有點明環境和地點的使命。
三四兩句,描寫了一對滿頭白發的翁媼,親熱地坐在一起 ,一邊喝酒,一邊聊天的悠閑自得的畫面,這幾句盡管寫得很平淡,但是,它卻把一對白發翁媼,乘著酒意,彼此「媚好 」,親密無間,那種和諧、溫暖、愜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現出來了。
這就是無奇之中的奇妙之筆。當然,這里並不僅僅是限於這對翁媼的生活,它概括了農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樂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義。「吳音」,指吳地的地方話。作者寫這首詞時,是在江西上饒,此地,春秋時代屬於吳國。「媼」,是對老年婦女的代稱。
⑸ 《清平月 村居》怎麼背
清平樂·村居①制
辛棄疾
茅檐②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③相媚好④,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⑤溪東,中兒正織⑥雞籠。最喜小兒無賴⑦,溪頭卧剝蓮蓬。
注釋
①村居:選自《稼軒長短句》。清平樂,詞牌名。村居,這首詞的題目。
②茅檐:指茅屋。
③吳音:作者當時住在江西東部的上饒,這一帶古時是吳國的領土,所以稱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
④相媚好:互相說喜愛要好的話。
⑤鋤豆:鋤掉豆田裡的草。
⑥織:編織。
⑦無賴:這里是頑皮的意思。
古詞大意
房子是用茅草蓋的,屋矮檐低;門前有一道溪流,岸邊長滿青草,綠水青草相映,更顯得碧清可愛。不知是誰家的兩位</PGN0352.TXT/PGN>斑斑白發的老夫妻喝過幾杯酒後,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語對話,互相取悅,語調柔媚親昵。
大兒子在河東的豆田裡鋤草,二兒子正在編織雞籠子,只有我最喜歡的頑皮的小兒子在河邊爬著卧著剝蓮蓬玩。
⑹ 清平月村居,這首古詩運用了什麼的手法
詩人描繪了一家五口在鄉村的生活情態,表現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體現了作者對田園安寧、平靜生活的羨慕與嚮往。
⑺ 讀了清平月村居這首詞你有什麼感受
了解到南宋中期蘇州地區農村生活的情況,給人以平安、祥和的社會氛圍。
⑻ 學習了清平月村居哪句表現了作者喜歡樸素的鄉下生活
醉里吳音相媚好,表現了作者對戰亂的厭倦,對鄉村樸素恬靜生活的喜愛。
⑼ 清平月村居這首詩描寫了小孩發動的句子是什麼這首詩愈發了作者的什麼的思想感情
《清平樂村居》這首詞中,描寫可愛頑皮的小兒活動的句子是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抒發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及對頑皮可愛小兒的喜愛之情。
⑽ 清平月 村居表達了詩人什麼的思想感情
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上饒地區閑內居農村時容寫的,詞作描寫農村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生活,並不能說是作者對現實的粉飾。從作者一生始終關心宋朝恢復大業來看,他嚮往這樣農村生活,因而會更加激起他抗擊金兵、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愛國熱忱。就當時的情況來說,在遠離抗金前線的村莊,這種和平寧靜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並非是作者主觀想像的產物,而是現實生活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