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設計意圖咋寫
首先要學習一些相關的設計的知識,然後再用自己的想法去充實它,就可以寫出最完美的。
㈡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教學設計及設計意圖
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公開課教學設計
一、教學導入
1、教師談話:在三年級科學學習過程,我們用到了多種方法研究、認識物體,你們還記得有哪些研究方法嗎? 學生回答:看、聽、摸、聞、嘗、畫﹍﹍
教師:同學們說的很對,但是科學研究中一般不提倡用嘗的方法。對於不知道的物體要用「扇聞」的方法。下面我們就用這些方法繼續來研究、學習新的知識。
2、教師課件出示問題:(1)這是什麼物體發出的聲音?(2)這些聲音你都喜歡嗎?為什麼? 教師點擊,學生傾聽。
教師再次出示問題:關於聲音,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學生提出關於聲音的問題,教師選擇合適的進行板書:
同學們提出的問題真多,這節課我們就選擇「聲音是怎樣產生的」這個問題來探究一下吧! 二、學習新課
(一)猜測聲音產生的原因並作出假設。
1、(1)提問: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呢?誰來大膽的猜一猜究竟聲音是怎麼產生的,你為什麼會這么認為?
(板書:摩擦、撞擊、彈撥、敲打、樂器發聲、語言說話??) (2)談話:以上都是同學們的看法,是一種猜測。其實,猜測也是一
種重要的學習方法。要知道,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發現都原於猜測。要想知道聲音究竟是不是因為摩擦、撞擊、彈撥、敲打、樂器發聲、語言說話等原因產生的,就要通過我們今天的觀察與實驗才能知道。
(二)探究活動
1、認識實驗材料並分組實驗,探究發聲物體發聲時的共同點。
談話:請同學們看看你的實驗桌,老師為大家准備了一些實驗物品。仔細看看都有些什麼?(教師出示,學生一起說出名字來。) 教師:你能想辦法讓它們發出聲音嗎?
教師:在實驗之前,老師有幾句話送給你們,下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 教師:讀完了嗎?下面開始分組實驗。 2、學生分組實驗,教師進行指導。
3、匯報交流:
教師:物體受到力的作用不一定會產生聲音,也就是說力不是聲音產生的原因。
教師談話:要知道物體為什麼發聲,我們就要觀察物體在不發聲和發聲的時候有什麼區別。先看看自己手裡的橡皮筋和鋼尺,它們在不發聲的時候是怎樣的。
學生交流:靜止不動。
教師談話:那現在再看一看橡皮筋和鋼尺發聲的時候又是怎樣的? 學生實驗:輕輕撥動橡皮筋和鋼尺使它們產生聲音,觀察它們的變化。
學生完成實驗後進行交流---來回動、上下動、往返運動??
教師小結:看來,同學們都認為聲音是由物體的運動產生的,那麼現在看一看老師手中的鋼尺和橡皮筋運動了嗎?(教師手拿鋼尺和橡皮筋來回晃動)
教師:對這個實驗你又有什麼看法呢? 學生交流:
教師小結;運動使物體產生聲音也不是科學的解釋。下面再來看一看老師的實驗:
教師敲鼓,注意在實驗前要在鼓面上面放一些沙子或者是紙屑。 教師提問:你們看到了什麼現象呢?(學生回答:鼓面上下動。)
教師談話:同學們都觀察的很仔細,那麼我們把這樣的來回上下往返的運動稱為振動。
教師課件出示振動的定義:一個物體(如直尺、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不斷重復地往返運動,這種運動稱為運動。
教師談話:先在請同學們再來總結一下聲音產生的原因。 學生總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教師小結:通過上面的實驗我們可以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並且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還學習了一種新的研究問題的方法---放大實驗現象。即當我們用眼睛觀察不到物體在振動的時候,我們可以藉助其他的物體來證明這個發聲的物體在振動。
(二)發聲物體都在振動嗎?
1、教師: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了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發聲的物體真的都在振動嗎? 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
2、教師談話: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音叉,下面請同學們利用老師給你們准備的音叉完成下面的實驗。 實驗方法:
(1)用輕而短促的力敲擊音叉和用較大的力敲擊音叉,然後用一個手指輕輕的接近振動著的音叉,有什麼感覺? (2)、將音叉敲響後接觸水面,觀察水面的變化。
學生分組實驗,實驗完成後交流反饋。
手指有麻的感覺,水面上產生了波紋,波紋是由音叉的振動而產生的。 繼續進行驗證:
演示實驗一:液體發聲------倒水實驗
用杯子向水槽中倒水,會發現水槽中有水濺起來,同時可以聽到聲音。這個實驗說明了液體發聲時也在振動。 演示實驗二:氣體發聲----氣球放氣實驗
給氣球吹氣,使氣球充滿氣,當鬆手時,給氣球放氣時,會聽到「噗噗」的聲音。通過這個實驗證明:氣球發聲時也在振動。 (三)鞏固提高,拓展延伸
1、教師提問:如果振動停止,聲音也會停止嗎? 怎樣讓正在發出聲
音的鑼立刻停止發聲,
學生實驗:敲擊鑼,鑼會發出較長的聲音,然後用手捂住鑼面,聽一聽聲音的變化。
學生演示實驗:觀察用手捂住鑼面後,鑼面停止振動,鑼聲也隨之消失。
教師小結:通過上面的實驗進一步讓我們知道了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如果振動停止,聲音也就消失了。 2、找尋人體發聲部位
(1)教師談話:我們每個人都會發出聲音,我們又是怎樣發出聲音的呢?
學生猜測交流:
(集體說話:我愛科學。邊說邊用手摸一摸自己身體哪個部位在振動。)
(2)談話:對,在我們的喉嚨處有個發聲器官叫聲帶,當聲帶振動時,我們就可以發出聲音了。所以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護自己的聲帶。
結束:我們能發出聲音,我們又能聽到聲音。我們又是怎樣聽到聲音的呢?讓我們下節課我們繼續來探究吧! 這節課上到這兒,下課!
㈢ 教案設計意圖怎麼寫
教案設計意圖按照以下四點進行設計:
第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專為教學屬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第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第三,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第四,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㈣ 幼師教案中的環節意圖是什麼意思
無論是試講還是說課,考試的時候都會給我們一個題目,即課題。當然我們首要目的就是對課題進行分析。如果沒有明確要求屬於哪一個領域的活動,則可以根據考生自身特點和幼兒的年齡階段來設計,但是要突出某一個領域作為重點。例如《有趣的影子》,既可以設計成科學活動,也可以設計成關於踩影子的體育活動,也可以設計美術繪畫活動。如果規定了某一個活動和年齡班,則須按要求撰寫。例如,中班歌唱活動《保護小羊》。
二、抓住矛盾
設計意圖就是闡明「我為什麼設計這個活動」。如果一名考生在考試的時候思考「我為什麼設計這個活動」時,答案很可能就是為了考試,很難想出設計的真正意圖。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抓住矛盾,而矛盾從何而來?
所謂矛盾一定是雙方面的,成對的,在設計意圖中要解決「幼兒」與「活動」之間的矛盾,換一種說法就是,我為了解決「幼兒」與「活動」之間的矛盾而設計。為什麼會有矛盾呢?一方面是因為幼兒的心理和生理的發展尚未成熟,發展水平低;另一方面是活動本身有其教育意義,標准高。高低之間有差異,幼兒的身心發展不能滿足生活或學習上的某種需求,作為老師我們理應建構一種網狀的支架去讓幼兒往更高處攀爬。這是我們設計活動的真正意圖。
三、解決矛盾
正因為有了解決這對矛盾的存在,所以要從幼兒的身心發展的水平去闡述,從幼兒在生活中的實際狀況去闡述,從活動性質和對幼兒的價值去闡述……正因為幼兒身心發展水平低,活動本身賦予的特俗意義幼兒自己無法「讀懂」,所以「我」設計這個活動,目的在於讓幼兒達到某種水平。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我們設計活動不能一意孤行,要有理論依據,不要忽略了文件和綱領,《綱要》和《指南》對我們起著導向作用,我們在執行教學的過程中要符合《綱要》或《指南》的精神。
㈤ 教案包括設計意圖么
:教案設計意圖按照以下四點進行設計: 第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