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標題 四大基礎理論對教學設計的影響
對各學科教案的設計,都有一個基本要求。每一個教師在達到了基本要求之後,要寫出學科特色和個人的教學風格來。
①教案中必須有:
教學內容(教學課題)、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板書設計(及演示文稿.ppt)、主要教學方法、教學工具、各階段時間分配、教學過程(五個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各階段設計意圖、課後評價與反思等內容。
同一個教學內容,在同一時期,不同的教師設計的教案形式可以不同。
同一個教學內容,在不同時期,同一個教師設計的教案也會不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設計方法和風格,只求基本部分相同,不求完全相同。
教師的備課和講課,要依據《綱要》和《課標》、依據教材,但是不能唯《綱要》和《課標》、教材,要根據該地區的情況、學校的條件、學生接受能力和水平,二次開發教材。要發揮出自我,要體現出自身的價值來,讓聽課的專家、領導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找到有悟性的您」。
②青年教師教案要詳細,但是不能超過A4紙5頁。有經驗的中老年教師教案要簡潔(簡潔不簡單),但是不能少於A4紙2頁。教案要保留書面和電子兩種形式,以備後期利用和檢查。杜絕無教案上課,後補教案和不規范教案。
教案的後期利用是指將舊教案復制過來。首先是改換日期時間等基本信息。然後,根據信息技術發展的情況、所授班級的情況、教學環境的變化,個人信息技術的教育教學觀念的改變,個人教育教學水平和能力的提高等,將教案中的舊的東西剔除掉,加進新的教育教學觀點、概念和方法,加進新的信息技術的知識和技能,加進更切合本班學生實際的例子……。最終,將舊教案改變為適合教育教學的新教案。
③在課堂實施的過程中,也要根據實際的課堂教學情況的變化而變化,能夠靈活多變地、輕松自如地駕馭課堂,不拘於教案。
④設計教案目的是在上課時,給自己看的。不是給學生或是其他什麼人看的。
但是,對於同行教師進行教學交流、討論研究的教案;對於教學領導檢查教學要看的教案,對於教學設計大賽和評比的教案,對於選入《教學設計案例》的教案,一定要注意區別對待。
對於同一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同用途的教案,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寫成多種形式。既不要求個個都做成經典教案,亦不必投入太多的無謂勞動。教案可繁可簡、可粗可細,但是都要認真地對待,最起碼也要符合教案設計的基本要求。
『貳』 創造性思維理論為廣大教師提出了哪些教學設計方法
一、教學設計的基本概念
教學設計是指為了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運用系統觀點專和方法,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屬律,對教學活動進行系統規劃的過程。
(一)設計過程具體包括:
1. 分析學習需求;
2. 確定教學目標;
3. 設計解決方法;
4. 就解決方法進行實施、反饋、調整方案,再行實施直至達到預期教學目標。
(二)設計要素具體包含:
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策略、教學媒體、教學評價等基本要素。
(三)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是:
現代教學理論、學習理論、信息傳播學、教育技術學和系統科學方法。
(四)教學設計與寫教案的關系:
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五)提倡教學設計的主要目的:
1. 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
2. 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技能;
3. 促進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的深化。
二、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
一個好的教學設計方案必須體現現代教學觀;
教學觀通常是指教育工作者對一些重大的教育現象、問題或事件的比較穩定的看法,它集中反映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價值取向。
當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學觀念的變革為先導的,故此,轉變教學觀念已成為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必須面臨的首要問題。
『叄』 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有哪些理論
(1)系統理論
系統理論是作為一種科學的方法論對教學設計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任何系統都包括五個要素:人、物、過程、外部限制因素和可用資源,這五個要素間有三種聯系形式:①過程的時間順序;②各因素間數據或信息流程;③從一個系統中輸入或輸出的原材料(人或物)。
(2)傳播理論
信息傳播是由信息源、信息內容、信息渠道與信息接受者為主要成分的系統。進行信息傳播,必須對信息進行編碼,考慮信息的結構與順序是否符合信息接受者的思維與心理順序。信息不能「超載」,過於密集的信息直接影響傳遞效果,增加負擔。而且不同信息的注意獲得特性不同。有些材料宜於以視覺方式呈現,有些則宜於用聽覺方式呈現。還可以運用多種暗示技巧來增強這種注意獲得特性,更重要的是考慮信息接受者的特性(年齡、性別、偏好等),激發其內在學習動機等。
(3)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理論與教學設計。概括地說,行為主義觀點在教學設計中最基本應用是把可觀察行為作為教學基礎,提出用可觀察行為動詞界定各類教學目標(包括價值觀與態度教學)並依此進行教學傳遞與評價。
認知理論與教學設計。認知理論探討學習者內部的認知活動,其中主要是信息加工學習理論和認知建構學習理論。信息加工學習理論把人類的學習過程看成是由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轉換過程,例如,加涅的信息加工的學習與記憶的8個階段的學習模型。認知建構學習理論是在皮亞傑和維果茨基的學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認知建構學習理論對教學設計指導意義是:建構過程要引導學生發現原有知識結構與新知識之間的不協調性,然後主動去改變它。學習的認知建構發生在具體的情景中,在具體的情景中,能夠使學生感受到知識的意義。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與教學設計。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教學設計的意義大都是在觀念上,如何發揮人的潛能問題等。
(4)教學理論的概念模式
教學理論的概念模式是教學設計的基礎理論,教學的概念模式分為三類:時間中心模式、學習者中心模式與任務中心模式。
時間中心模式的代表性是卡羅爾模式,用理解教學的能力、能力傾向、教學的質量決定所需時間,用毅力與學習機會決定學生實用時間,與學習程度一起組成一個公式:任務中心模式關注於如何促進學習的過程,例如,布魯納模式與加涅模式。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與儲存取決於知識的結構方式,提倡編制學科中心的結構化教材,通過學生自我的探究來把握、理解學科結構。加涅模式源於他對認知學習的信息加工觀點。他把學習結果(學習領域)分為動作技能、言語信息、智力技能、認知策略與態度五類,形成系統的教學任務分析觀和九個事件的教學過程等。
學習者中心模式把有效教學建立在對學習者個體差異的分析上。它的目的不在於要求每個學生接受所有學科規定的內容,而在於強調每個學習者都能得到個體的充分自由發展。依據一般都是採用皮亞傑對兒童認知發展的研究理論。
『肆』 教學設計中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什麼意思
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建立於教學目標分析、教學內容分析、學習者特徵分析等基礎之上,決定了教學過程、教學資源選擇與使用形式等。它不僅貫穿了整個教學設計環節,而且是體現教育思想、教學理念的主要形式,不同的教育理念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實施不同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因此它是整個教學設計中的核心環節。
在選擇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時,教師要重點考慮以下問題:
第一,教學目標。在選擇教學模式時,必須考慮教學目標的具體要求。當知識掌握是教學的核心目標時,可以更多採用以教師活動為主的教學模式,突出系統講授和系統訓練。如果教學的核心目標是實際能力或方法的培養,那就要在教學中更多採用以學生活動為主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索。如果教學的核心目標是讓學生形成某種態度或價值觀,那就要更多採用突出社會互動、情感體驗的教學模式。當然,一門課、一個單元的教學往往同時會涉及多個目標,所以,要在教學中適當對不同模式加以組合。
第二,學習過程的復雜性。一定的教學目的、教學任務必須通過激發學生的某種學習過程才能實現,所以,教師要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考慮將讓學生進行何種學習活動,其過程是怎樣的。從認知的角度來看,學習活動的認知復雜性是不同的
(1)低復雜性的認知活動包含的思維模式比較簡單,是一種絕對的、非白即黑式的思維模式,其中會盡量減少矛盾沖突。
(2)中等復雜性的認知活動需要學生對幾個方面進行綜合思考,避免絕對化,不盲目相信權威。
(3)高復雜性的認知活動則體現了更多的辯證思維,需要靈活地、多角度地看問題,需要深刻地進行思考,且具有更高程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所要進行的學習活動具有較高的認知復雜性,就需要選擇採用結構較鬆散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及教學程序的控制性較低,允許學生進行更主動的、更開放的探索性活動的教學模式,如發現學習的模式、基於問題式學習的模式、非指導性教學等。相反,如果所要進行的學習活動主要依賴於較低復雜性的認知活動,那就可以選擇結構更嚴格的教學模式,即教師、教學程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做詳細嚴格的規定,比如程序教學等。
第三,學生的特點。教學模式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低年齡階段的學生在認知活動上更多依賴於動作和具體形象,依賴於直觀經驗,所以應採用突出學生活動的教學模式,如發現學習。而高年齡階段的學生則可以更好地進行抽象概括,可以藉助於語言符號獲得更多的間接性經驗,所以,有意義接受學習的模式在這一年齡段上更為有效。另外,在選擇教學模式時,也要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而且應該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
第四,各種教學模式對教學資源、教學環境等客觀條件的要求。
『伍』 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
1、學習需要分析,確定教學目標,
2、學習內容分析,確定教學資源
3、學習者分析,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4、設計教學策略,設計課堂環節
5、選擇教學媒體或資源
6、教學情況分析
7、教學反思。
『陸』 教學設計是理論和實踐之間的橋梁最注重什麼
《教學設計》是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盛群力的代表性著作。它是一部系統闡述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的教師教育教材。全書依據「適配內外條件,指導分類教學,深層理解意義」的編寫原則,注重介紹當代國際先進的教學設計理論、方法和程序,注重探討學與教的過程,以幫助讀者提高教學設計能力,適應課程與教學改革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主要內容包括:教學設計概說、學習結果分類、教學任務分析、學與教的過程、分類教學指導、教學評價等。盛教授在書中提到的很多觀點和概念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他認為,教學設計不僅要基於學科的知識內容和邏輯,更應從本質上,由學習任務的類型(認知、情感和心理動作)來進行設計。不同的教學任務和內容,不僅有學科知識上的要求,更需要不同智力成分的參與。不同人所擅長的智力成分不同,只有適當平衡的智力發展才是成功的學習。作者沒有像有些教學設計著作那樣將評價的重點放在教學產品是否可靠有效的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等各種評價程序上,而是將重點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把握教學效果的各種具體途徑與做法上。這也是該書值得一看的因素之一。
二、分述
作者在書中提到,其中涉及到了三種學習觀、學習的過程(信息加工)、三維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步驟)、如何系統備課、學與教的關系等等,可以說非常的詳細。而盛教授也深入的介紹了國際上對於這些教學設計的一些先進理念,這里我就不詳細介紹了。盛教授對於教學設計的理解,讓我非常的佩服,可以說我們國家大部分教師在人雲亦雲的狀態下,很少有人自己的去研究教學設計。讀了之後,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有關教學設計的許多概念與內涵,明白了許多在日常教學設計和教學課堂中經常採用的一些教學手段的深層理論依據。以前在課堂上知道:「這么做很有效!」卻不明白:「為什麼這么做才有效?」正所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經過盛教授的書解,我如同撥雲見日一般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不僅解決了:「為什麼這么做才有效?」的問題,還知道了:「應該怎樣做才更好?」
三、讀後心得體會
通過教學理論的學習和自己的教學實踐相結合,不斷地反思、總結發覺《教學設計》的不少作用。1、有利於教學工作的科學化,促進青年教師的快速成長。現在的課堂只靠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教材的課堂現象已不多見,而是更加關注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關注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這給有著豐富經驗的教師也帶來了新挑戰,不論是老教師還是年青教師都需要教育觀念的更新、提高教學技能,通過教學設計則可以實現新理論、新方法的有效運用。由此可見,學習和運用教學設計的原理與技術,可促使教學工作的科學化,也為師資隊伍的培養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2、有利於科學思維習慣和能力的培養,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利用教學設計優化學習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善於發現教學中的問題,並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問題,謀求解決的方案,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在設計、試行過程反思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科學思維得以有效的培養,發現、解決教學問題的能力也會逐步提高。此外,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技術和思維方式具有很強的遷移性,可用於其他相似的問題情境和實際問題。因此,教學設計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和必要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老師從中領會到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科學態度,他將從中學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原理和方法。3、有利於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化,促進教育技術的發展。教學設計是一門將教育技術理論和思想方法運用於教學實踐中的新學問,它有利於現代教育技術應用的不斷深化,同時也使教育技術理論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得到升華與完善,從而促進教育技術的深入發展。
其中最感興趣的則是作者在書中介紹當代著名教學設計理論家梅里爾新近極力倡導的教學模式——「五星教學模式」。 五星教學模式的核心主張是:在「聚焦解決問題」的教學宗旨下,教學應該由不斷重復的四階段循環圈——「激活原有知識」、「展示論證新知」、「嘗試應用練習」和「融會貫通掌握」等構成,共有15個要素。當然,實施這一模式還應輔以「指引方向」、「動機激發」、「協同合作」和「多向互動」四個教學環境因素的配合。五星教學模式的實質是:具體的教學任務(教事實、概念、程序或原理等)應被置於循序漸進的實際問題解決情境中來完成,即先向學習者呈現問題,然後針對各項具體任務展開教學,接著再展示如何將學到的具體知識運用到解決問題或完成整體任務中去。只有達到了這樣的要求,才是符合學習過程(由「結構——指導——輔導——反思」構成的循環圈)和學習者心理發展要求的優質高效的教學。五星教學模式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優勢,是因為它將一組知識技能的掌握置於完整的任務中,既見整體,又精局部,將系統化設計的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自己反復地體會五星教學模式的真正價值,在教學實踐中勇於嘗試,不怕失誤,用心反思與總結。曾在語文課中數次試教,自己都覺得似乎無所適從了,但就是在這樣看似彷徨和徘徊的過程中,慢慢體會到了五星教學模式所可能蘊含的真諦。正是這樣的磨合,使得我能夠較快地發現五星教學模式應用的尺度,力求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實效。
說到這,也想談一點我在讀這本書是對於寫作方式的看法。《教學設計》用最近幾年最為流行的教學理念轟炸了讀者的眼球。集理論之大成,略為泛泛,因跨學科和年級時空過多,只能是作一種認識上的灌輸假動作。我並沒有批評盛群力教授,以上純是個人觀點,可能不成熟,但是至少我反思過了,呵呵,所以還是值得高興的。
四、結束語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做學習型的教師才能超越自我,永遠充滿激情和富有詩意。教學設計溝通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梁,讓自己的每一堂數學課都留下一行美麗的足印。
『柒』 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包括哪些內容
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包括:
1、一般系統理論。系統論提供用相同原理構建不同學科概念體系的方法,其意義在於首先它為制定計劃和解決問題提供了系統工具,其次是一般教學系統理論為教學設計提供了一種系統方法。
2、傳播理論。運用傳播理論分析教學活動,可以比較直觀地看到教學信息傳播過程的復雜性。
第一,從教學信息的傳播者(教師)和教學信息的接受者(學生)來看,至少有四個方面的因素會影響教學信息傳播的效果。一是信息傳播的技能,二是態度和情意,三是知識和認知水平,四是社會以及文化背景。
第二,從訊息本身來看也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到傳播的效果。
第三,從信息傳播的渠道來看,不同的傳播媒體也會產生不同的傳播效果。在教學設計中,要盡可能地運用多種渠道和方式展示知識,有效地調動學生運用多種器官接受信息,以取得更加滿意的教學效果。
3、學習理論。教學設計就是通過選擇適當的技術、工具、方法來幫助學習者獲得知識和能力的掛牌變化,教學設計者所關心的是如何發展學習者未來的能力與與傾向。
有兩在學習理論體系對教學設計的過程和決策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它們就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和認知學習理論。
概括地說,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把學習看作刺激與反映之間聯結的建立或習慣的形成,而認知學派學習理論則認為學習是一種組織作用,是學習者對情境的認知、頓悟和理解,是學習者知覺的再構造或認知結構的變化。
二者雖然對學習產生的情境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它們都為教學設計的實踐提供了相應的理論基礎。
4、教學理論。教學理論是教學設計者最直接的理論來源。教學理論以教學的普遍規律為其主要的研究對象,其研究范圍包括了教學任務(目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這都為教學設計提供最基礎、最核心的理論源泉。
教學設計特徵。
第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第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第三,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第四,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習者獲得知識、技能的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捌』 教案設計技巧是什麼
教學設計需要掌握的要點:
A、教學設計內容與方法
一、主題教案調研(文末要註明教案出處)
1、所調研教案反映出的課堂教學設計特點,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的教學處理策略、教學活動過程(導入、講授新課、練習反饋、小結等環節)的處理、教學媒體、形成性練習的設計特點及其相互關系
2、比較相同主題但不同設計方法的教案,分析其各自的優劣
3、從學科教學法角度考慮如何進行某學科或某類內容的課堂教學設計
4、綜合以上調研分析,提出你所設計教學方案的初步設想。
二、運用教學設計系列表格設計一個單元的教學方案
運用教材《教學過程設計》中提供的《課程教學設計表格》、《課堂教學設計表格》系列表格進行針對一個教學單元的課程教學設計及課堂教學設計。(或者採用最新版本的《教學設計系列表格》)
三、根據教案設計,製作配套的課堂演示軟體或相關軟體
根據教案設計,製作配套的課堂演示軟體或相關軟體,同時也便於通過課件直觀評價你的課堂教學設計效果。課件的示範和評價方法如下:
1、在教案設計實踐中自覺體會、反思教學設計理論和方法:
2、在你的教案設計中,系統方法如何體現?
3、在你的教案設計中,教學內容處理是否恰當?如何檢驗?
4、在你的教案設計中,運用了哪些學習理論、教學理論?
5、在你的教案設計中,學習者分析是否充分?並如何影響教學內容、教學策略處理?
6、在你的教案設計中,如何設計課堂形成性評價?在你的教案設計中,是否用到學習需求分析?
B、備課的方法與形式
但在新課程條件下,隨著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的要求,備課不再是教材內容的簡單的詮釋、教學過程的簡單的安排、教學方法的簡單的展示,它的性質、功能、方法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要求教師從新課程理念出發,在落實學生主體學習地位上下功夫,在落實每一個學生自主學習上下功夫,在落實學生合作學習上下功夫,在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下功夫,在防止學生的學習活動流於形式、切實提高課堂效益上下功夫。因此教師備課已升華為教師教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那麼如何備課呢?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一、准確定位學生學習目標,保底目標和開放目標並重
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是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的重要任務之一。傳統備課中的目標確定是一種知識的預設。新課堂的特徵具有開放性,要求達成學生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目標設計上要做到「三個並重」。即保底目標和開放目標並重,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並重,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並重。保底目標、顯性目標、短期目標可理解為本課和本單元知識、能力點要求,從這個角度說,傳統的知識點、能力點要求仍然是教師備課中必須重視的。開放目標、隱性目標、長期目標可以理解。一是:過程和方法的考慮,必須重視設計每個學生自主思索的平台,必須讓每個學生都能用語文的方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二是:可理解為看不見的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要求,主要表現為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勤於思考、善於探索、長於合作、追求真理的學習心理和學習品質。備課中應考慮兩項內容:一是:本課的保底目標、短期目標或顯性目標。這里主要考慮的是知識點和能力點的"保底"問題,許多教師怕新課程的"放",擔心的是失去音樂的"命根",足見"保底"的重要性。一節課的學習,保底目標、短期目標或顯性目標如何定位,怎樣實現這個目標,教師應該根據單元學習目標、自讀提示、課後練習及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來決定。一般來說教學方面落實教材安排的思考練習內容就可以了,因為那是經過專家研究的一種精心編排,自然具有很強的科學性,不必要去展開,去拔高。應該首先確定本課元素積累、知識積累和情感的方法准確是考慮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積極主動參與合作、積極主動參與交流等開放性、隱蔽性、長期性目標,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二、改變課堂結構,化教師講授為學生學習活動
新課程理念認為,課程是經驗,課程是人類已有經驗和教師、學生個人生活經驗的結合,因而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學生間的交流、互動的過程。在這里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在這種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識,求得新的發展。所以,備課的第一要務是安排學習活動。設計學習活動的方法有三。一是常規法,二是挖掘教材或練習內涵,靈活設計活動,盡可能地尋找學生活動的載體。第三,咬文嚼字,多向思維,給足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充分安排學生質疑的活動環節,鼓勵學生積極大膽思考問題,促進新知識的生成。教師要想多說也不行,只能做導演。
三、做好組織和引導工作,落實合作和網狀學習
要保證學習活動不流於形式,保證課堂學習交流的效率,教師的組織和引導工作非常重要。一要合理分工,以實現合作,尤其是學習內容較豐富的學習活動。
四、課前預案與課中記錄、調適及課後反思相結合
傳統的備課是施教前的精心設計,一旦物化為教案,就一勞永逸,反復使用。按新課程標准來看,完整的備課應該是教學前的預案加教學中的記錄、調適加教學後的反思。預案設計宜粗不宜細,只需設計話題、設計活動板塊、設計主問題,只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提供平台。備課的精華在教學中的記錄、調適,教學中,有時候學生的行為並沒有按教師的設計意圖來進行,教師要觀察、傾聽,了解學生的原始理解,發現富有創意的閃光點,從而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問題、教學流程,完成第二次備課。此時,不能讓活人圍繞死的教案轉,要在調整中獲得新的發展,在超越預定目標中獲得創新。所以備課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預案。預案調適的原則,不是老師牽著學生走,而是學生思維推著老師走,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發展。老師既不能扼制學生的看法,又不能擱置學生的問題,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探究下去,時時刻刻都體現"心中有人"的教學理念。教學後的反思,是對課堂教學過程及結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諸如如何解決學生主動學習、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個學生活動的機會、如何擴大交流、如何對待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如何擴大教師間學科間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課堂秩序等較宏觀的問題,也可反思教學設計的得失、課堂上突發事情的處理機智、某個學生會心一笑的緣由、知識儲備不足而引起的尷尬等等微觀問題。這種反思,可以指導以後的教學行為,可以使教學經驗升華為理論,促進教師自身的成長,因而是非常可貴的。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
教師備課主要是備教材、備學生、備方法、備自己、備能力培養等,達到挖掘教材要「深」,教學方法要「活」,講課要「精」,傳授知識要「准」,教學效果要「高」的目的。備好教材的第一步是掌握各科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熟悉中學各科教材的目的和任務。這是教學的根本依據。其次就是剖析教材,掌握教材的編排體系,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抓住教材的知識結構,確定培養學生能力的方案。深刻地剖析、妥善地處理每堂課教學內容是教師備課的重要基本功,是運用「少、精、活」教學原則,發展學生智能的關鍵所在。為此,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弄清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所需要的知識基礎是什麼?它又是什麼知識的基礎?第二,知識結構分幾個層次?哪些是重點、難點和關鍵?怎樣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和關鍵?第三,本節教材教給學生哪些基礎知識?培養什麼能力?怎樣培養?多方面進行認真思考、反復研磨。只有這樣才能較准確地掌握文章的重點和難點,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教師要准確地分析教材重點,要在精讀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刻、全面剖析。掌握知識的系統性和科學性,搞清楚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才能較准確地分析教材的重點。教師要正確地分析教材的難點。所謂難點是指學生不容易理解或掌握有困難的部分,教師要設法解決這些難點,掃清學生在學習中的障礙,才能使其掌握完整的知識體系。教師除了正確地分析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外,還應該確定教材的關鍵點。所謂教材的關鍵點是指教材中對於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識能起作用的部分內容。解決了關鍵點就能一通百通,事半功倍。備好學生的指導思想是面向全體學生。講一節課要使各種水平的學生都學有所獲,備課要注意上、中、下三類學生。以中等學生為主要對象,設法在教學中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不要一刀切,要因材施教,使上等學生學得多一點,好一點,對後進學生要循循善誘,加強個別輔導。這就需要在課前周密設計,細致安排。做到既統一要求,又區別對待,這樣才能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備好方法就是依據課堂教學固有的規律,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若不選擇好的方法,就必然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正如南宋時期朱熹所說:「事必有法,然後可成。師舍是則無以教,弟子舍是則無以學。」所以備好方法是個不容忽視的大問題。選擇教學方法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原則:根據具體教學目的和任務選擇方法;根據學科特點和教學內容選擇方法;根據教學設備情況選擇不同的方法,同時還要注意靈活性、啟發性。目前普遍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談話法、讀書指導法、討論法、練習法、實驗與實習法以及自學法和發現法等等。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已經成為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注意指導學生自學,逐漸培養學生由學會轉變為會學,掌握探索科學知識的一把金鑰匙,這是比什麼都更有用的知識和能力。備好能力的培養,這是當前教學改革的新動向。每一節課除了傳授知識外,同時也要培養學生某些方面的能力,教師在備課時培養什麼能力要心中有數,培養能力的措施要明確。只有如此,課堂上才能得心應手,只有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培養創造性開拓人才才有希望。「備好自己」也是備課中不可忽視的一環。教學效果的好壞,因素很多,但教師的情緒、態度卻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教師應對教育有一顆赤誠的心,有光榮感和責任心,對學生要滿腔熱情。在教學行為舉止方面落落大方,感情充沛,語言清晰。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要改變的是備課的模式化,只備「課」不備「人」,只備「形」不備「神」,只備結果,不備過程,教師的備課充其量只是教師的「備忘錄」。因此,必須改變傳統備課中的大而全,為新課程理念中的備課少而精。當前,按照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我們必須沖破傳統的備課形式,要以嶄新的教學設計代替傳統的教案。樹立正確的備課指導思想,樹立「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展」的價值取向和以課改新理念為出發點的備課觀。這就要求我們把關注點移向學生學習的方法與過程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特別是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身上。讓更多的學生捲入到活躍的學習活動中。教學設計要具有時代性和挑戰性。教學設計要新穎、獨特,具有個性化特點。
一節課的教學思想,它起著指導和統帥教學的作用,有什麼樣的教學思想和觀念,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教學效果。一、教師為什麼要認真備課。備課,是學校教學工作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師的一項艱辛的勞動,還是教師對課堂教學再創造的一項細致工程。所謂「幾番心血一堂課」,就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點。課備得好壞,不但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益,而且還影響著教學計劃的實施和教育方針的落實,它關系著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全面素質的提高,因此說備課既是衡量教師基本功和專業水平的一個標志,又是衡量教師責任感的一把尺子。那麼,在教師備課中目前存在著哪些重教學、減輕備課弊端呢?我覺得教師對備課傾注的心血不多,思維含量較低,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第一,機械摘抄。教師對備課的意義認識不足,對課本、教參缺乏鑽研,存在「以參代研」、照抄教參或現成教案,以應付差事。即使借鑒特級教師教案,也有生搬硬套,削足適履之嫌。
第二,結構僵化。教案里「千課一式」程式化現象比較普遍,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和環節展示的全程,僅僅是教材內容、教參說明的機械翻版和重現,許多教師還始終抱著蘇聯凱洛夫的五大環節不放,不敢越雷地一步,致使課堂教學過於刻板,缺乏多變,缺少生機。
第三,教法呆板。我們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學中不存在方法上的「百寶箱」。下去聽課,我們看到教學中以不變應萬變的教學方法不少,簡單套用某種教學模式的做法屢見不鮮,實踐中對某節課的教法缺少優選與創新。
第四,課型單一。老師們似乎對新授課、練習課、復習課的課型自身特點缺乏深究,在備課上缺少反映他們各自的「個性」,老師的教案中很少能看到練習課、復習的全過程。更很少見到「典型錯例分析課」、「思維專項訓練課」,像這些實用的課型很少看到,即使是偶爾看到也不過是非常粗糙的框架,或上課而不寫教案。
第五,備用不一致。從聽課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講備不統一,寫在備課筆記上的教案,上課時用不上,另用幾張紙寫一份,這就能看出這樣的老師自己就否定自己備的教案。暴露出一個問題:備是一套,上課時是另一套。我們說備課是為了講,如果講課用不上,備課還有什麼意義。
第六,過於簡略。只是教材內容的大小綱目或習題標號,看不出目的要求、方法步驟,這實質是備得不深入,不具體。拿這樣的教案上課,其教學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第七,是反映在領導方面的。從教師的備課筆記上看到學校領導有檢查,通用的評語有兩種,一種是寫個「閱」字標上日期,另一種是寫個「查」字標上日期。這樣檢查教師的備課筆記,我覺得好像只看錶面,不看實質或實際教學效果,誰的教案寫得字跡端正、書面干凈、詳細些誰就受到表揚(但有一大部分是抄現成的教案)。當然了,寫詳、干凈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但這不是唯一的標准。我覺得要看教案的質量,首先要看教案中的啟發性。領導在檢查教案中,對於那些設計問題富有啟發性,重點內容讓學生參與認知過程所採用的好方法、先進手段及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多少等,卻忽略了應給予的評價,哪怕在教師的教案上,給予那麼簡單的一兩句評語,也是體現了個性,這就教師來說也是個鼓勵,要麼,你說好,好在哪裡,看不出來。
對於上面這些現象,糾其原因來自於四方面的缺乏:
一是缺乏對教育發展形勢及備課實際意義的認識,起碼對素質教育的內核理解不深,把握不準,思想觀念比較陳舊,行動跟不上教育發展的形勢。因此,我們要以21世紀需要的人才來培養今天的小學生,要不斷地研究、改革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樹立超前意識,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質量觀。
二是缺乏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教學。我們都知道提高民族素質是我們辦學的宗旨,更新觀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所以我們要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和新的教育思想,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積極探索最佳育人途徑,教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面向現實,樹立科研意識和鑽研創新精神,搞好備課這個關鍵。
三是缺乏從嚴求實的要求和進取意識。作為教學領導要鼓勵教師跟上時代的步伐,引導教師積極探討教育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要不斷研究教師教學上的問題,探討科學管理方法。促進教師向科研型、學者型教師發展。
四是缺乏對事業執著追求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能不能備好課我看是態度問題和思想認識問題,我看這個問題首先要解決,不是嗎?課備得質量不高,就會造成課堂教學效率低下,釀成知識貧乏、技能僵化、實踐淡化、思維老化的不良效果。長此以往,容易產生課內損失、課外厭教厭學的惡性循環。這一點我們必須認識到。那麼,怎樣防止和克服這些不良現象?我覺得有效對策就是提高備課的思維含量,充分發揮教師在備課中的創造性思維,抓好備課的基礎環節。
教學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寫一份優秀教案是設計者教育思想、智慧、動機、經驗、個性和教學藝術性的綜合體現。我認為教師在寫教案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
所謂符合科學性,就是教師要認真貫徹課標精神,按教材內在規律,結合學 生實際來確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設計教學過程,避免出現知識性錯誤。那種遠離課標,脫離教材完整性、系統性,隨心所欲另搞一套的寫教案的做法是絕對不允許的。一個好教案首先要依標合本,具有科學性。
2、創新性
教材是死的,不能隨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課怎麼上全憑教師的智慧和才幹.盡管備課時要去學習大量的參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聽取名家的指點,吸取同行經驗,但課總還要自己親自去上,這就決定了教案要自己來寫。教師備課也應該經歷一個相似的過程。從課本內容變成胸中有案,再落到紙上,形成書面教案,繼而到課堂實際講授,關鍵在於教師要能"學百家,樹一宗"。在自己鑽研教材的基礎上,廣泛地涉獵多種教學參考資料,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而不要照搬照抄,要汲取精華,取去糟粕,對別人的經驗要經過一番思考——消化,吸收,獨立思考,然後結合個人教學體會,巧妙構思,精心安排,從而寫出自己的教案。
3、差異性
由於每位教師的知識,經驗,特長,個性是千差萬別的。而教學工作又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因此寫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要發揮每一個老師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所以老師的教案要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因材施教。
4、藝術性
所謂教案的藝術性就是構思巧妙,能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能學到知識,而且得到藝術的欣賞和快樂的體驗。教案要成為一篇獨具特色"課堂教學散文"或者是課本劇。所以,開頭,經過,結尾,要層層遞進,扣人心弦,達到立體教學效果。教師的說,談,問,講等課堂語言要字斟句酌,該說的一個字不少說,不該說的一個字也不能說,要做到恰當的安排。
5、可操作性
教師在寫教案時,一定從實際出發,要充分考慮從實際需要出發,要考慮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該簡就簡,該繁就繁,要簡繁得當。
6、考慮變化性
由於我們教學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思維能力的學生,又由於每個人的思維能力不同,對問題的理解程度不同,常常會提出不同的問題和看法,教師又不可能事先都估計到。在這種情況下,教學進程常常有可能離開教案所預想的情況,因此教師不能死扣教案,把學生的思維的積極性壓下去。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改變原先的教學計劃和方法,滿腔熱忱地啟發學生的思維,針對疑點積極引導。為達到此目的,教師在備課時,應充分估計學生在學習時可能提出的問題,確定好重點,難點,疑點,和關鍵。學生能在什麼地方出現問題,大都會出現什麼問題,怎樣引導,要考慮幾種教學方案。出現打亂教案現象,也不要緊張。要因勢利導, 耐心細致地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因為事實上,一個單元或一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在教學的一定過程中逐步完成的,一旦出現偏離教學目標或教學計劃的現象也不要緊張,這可以在整個教學進度中去調整。
寫教案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十項: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或稱教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八.作業處理(說明如何布置書面或口頭作業)
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書寫過程中,教學過程是關鍵,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
2.怎樣進行,復習那些內容?
3.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
(二)講授新課
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2.怎樣提出問題,如何逐步啟發、誘導?
3.教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詳細步驟安排,需用時間。
(三)鞏固練習
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樣進行,誰上黑板板演?
3.需要多少時間?
(四)歸納小結
1.怎樣進行,是教師還是學生歸納?
2.需用多少時間?
(五)作業安排
1.布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
2.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