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滬粵版九年級物理《 11.1怎樣才叫做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機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計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單位。能用功的公式進行有關計算。
過程與方法
(3)經歷觀察和解釋生活、生產中的有關實例過程,了解功和能的含義,學習從物理現象中歸納簡單物理規律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4)通過觀察生產、生活中的做功實例,認識到物理知識與自然現象、生產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樂於探索自然現象和物理規律的品格。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經歷建立機械功概念的過程,學會用公式對功進行簡單計算是本節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理解功的概念,會用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判斷力對物體是否做功是本節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講授法 討論法
教學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一上課便以投影圖片和教材圖13-1及相關文字說明引入課題,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心生疑問:為什麼「大汗淋漓」卻沒有做功?從而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講授新課
通過「活動1」讓學生找出兩次做功的共同點;並通過「活動2」讓學生運用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判斷力是否做功。
根據兩幅圖片,然後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兩幅圖片的共同點:
1、有力;
2、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距離。
於是教師提出早先人們早就意識到「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移動距離的乘積」是一個有意義的物理量,後來人們便把它引入到物理學中,這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的機械功,於是得出「功」的定義。並板書:
11.1怎樣才叫「做功」
一、功的意義:
1、當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使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了一段距離,此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物理學中就說此力對物體做了功。
在得出功的定義的基礎上,再用多媒體展示A組課件,A組通過(運動員舉杠鈴和汽車牽引力使汽車運動一段距離)。讓學生判斷力是否對物體做了功,加深對功的定義的理解。並歸納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同時板書:
Ⅱ 探究恆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關系
學生分析<br> <br> <br> <br> <br> <br> <br>這是共同必修2的第一次實驗探究課,通過「必修1」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實驗探究的一些科學研究方法,經歷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研究過程,學習了自由落體運動等相關知識,但時間相隔較久,所以教師一方面要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讓學生積極思考討論,另一方面還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注意在學習過程中適時對學生引導和點撥,讓學生保持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樂趣。<br> <br> <br> <br> <br> <br> <br> 教材分析<br> <br> <br>⒈地位和作用:動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模塊中的重要知識環節。通過實驗探究恆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關系,是對動能定理的初步研究,是學習整章內容的重要的前期准備,這部分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從一個新的角度思考問題,即開始培養學生從功和能相互聯系的角度定量分析解決力學問題。第一次將運動、力、功以及能量聯系在一起,為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打下基礎。本節內容豐富,有很強的物理實驗學科特性。<br> <br> <br> <br> <br> <br> <br> <br>2.教學目標:<br> <br>(1)實驗探究恆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關系,領會科學<br> <br> <br> 探究的過程和探究的主要方法,初步認識動能定理。<br> <br>(2)培養學生用物理規律去分析解釋實際生活中的現象<br> <br> <br> 問題的習慣,讓學生感受探究過程中避繁就簡的方法<br> <br> <br> 選擇。<br> <br>(3)在探究過程中大膽發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並與他人<br> <br> <br> <br>相互交流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實事求是、嚴<br> <br> <br> <br>謹 認真的科學態度。<br> <br> <br> <br> <br> <br> <br> <br> <br> 3.教學重點 難點:<br> <br>重點:實驗探究恆力做功與物體動能變化的<br> <br> <br> <br>關系——動能定理。<br> <br> <br>難點:探究實驗方案的設計和實驗數據的獲<br> <br> <br> 得及處理。<br> <br> <br> <br> <br> <br> <br> 教學設計<br> <br> <br> ①、在草地上滾動的足球最終慢慢停了下來<br> <br>問:足球在這一運動過程中,它哪些物理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br> <br>學生可能會提到v、s、a……等,教師在這里只需提取速度變化,從<br> <br>而引出動能的變化。<br> <br>問:足球的動能Ek =1 ∕2mv2為什麼會變小?<br> <br>讓學生具體分析足球的受力情況(摩擦力),以及力對足球的做功情況(判斷正負功)。<br> <br> <br>引入:引導學生分析兩個常見生活現象<br> <br> <br>?<br> <br> <br> <br> <br> <br> <br> <br>②、把一粉筆頭或身邊的小物體拿到一定高度後靜止釋放,忽略空氣阻力,粉筆頭將做什麼運動?<br> <br> (自由落體運動)<br> <br> 在這一運動過程中,它的速度、動能將怎樣變化?為什麼?<br> <br>讓學生具體分析物體在運動過程中的受力情況,<br> <br>以及力對物體的做功情況,並判斷是正功還是負<br> <br>功?<br> <br> <br> <br> <br> <br> <br> <br> 總結導入新課:<br> <br> 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知道, 功與能量之間存在一種轉化關系,但是力做 功與物體動能改變大小之間有什麼關系呢 ?大於,等於,或者是小於?這節課從最簡單的情況入手:恆力做功(限定兩個條件:1、物體受恆定外力作用,2、物體做直線運動。)設計實驗來探究恆力做功與物體動能改變大小的定量關系。<br> <br> <br> <br> <br> <br> <br> 新課<br> <br> <br>(一) 提出問題<br> <br> 要探究恆力做功與物體動能改變的關系,需要測量哪些物理<br> <br>量?怎樣根據探究內容來設計適當可行的實驗方案?(用什麼<br> <br>方法、器材、實驗裝置等)<br> <br> (二)討論、設計實驗方案<br> <br>(老師給一定的指導,點撥,大家一起討論設計)<br> <br>可能討論出的可行方案:<br> <br>方案一:研究做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重力做功和物體動能變化的關系(這個方案學生容易想到,也比較簡單 )<br> <br> <br> <br> <br> <br> <br>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時怎樣獲得瞬時速度的?<br> <br> <br> <br> <br> <br> <br> 方案二:教材上介紹的方案<br> <br> 怎樣確保小車在運動<br> <br>過程中受恆定的外力作用?<br> <br> <br> <br> 如何平衡摩擦力 ?<br> <br> <br> <br>通過討論設計實驗方案,產生可能需要的實驗器材:小車、打點計時器/電火花計時器、刻度尺、天平/測力計、紙帶、細繩、木板、砝碼盤、砝碼、定滑輪、鐵架台、夾子等。<br> <br> <br> <br> <br> <br> <br> (三)學生分組實驗,記錄並分析數據<br> <br> <br>3 <br> <br> 2<br> <br> <br>1 <br> <br> ΔEk/J<br> <br> <br> F.S/N.m<br> <br> <br> V1/ms-1<br> <br> <br> V2/ms-1<br> <br> <br> S/m<br> <br> <br>F/N<br> <br> <br> <br> 物理量<br> <br>組數<br> <br> <br>參考表格:<br> <br> <br> <br> <br> <br> <br> (四)由實驗數據得出結論<br> <br> <br> <br> <br>(五)評估:<br> <br>對學生實驗中好的方面和不妥有待改進的地方,進行評估。<br> <br>(先讓學生自己評估,教師再總結)<br> <br>① 在實驗過程中,你們有遇到實驗前沒有預見到的困難嗎?你們是如何解決的呢?<br> <br> ②在實驗過程中,你們認為主要誤差是什麼?是如何減少誤差的?<br> <br>③如何改進,可以使你們的實驗更完美一些呢?<br> <br> <br>(六)交流與討論:<br> <br>了解其他組的實驗情況,哪些地方是值得你學習的,你可以給他們提出改進意見嗎?<br> <br> <br> <br>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恆力所做的功等於物體動能變化的大小 。<br> <br> <br> <br> <br> <br> <br> 課後作業及思考:<br> <br>(1)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導出實驗<br> <br> <br> 結論。<br> <br>(2)通過以上探究過程你在哪些方面有了收獲?哪些方面遇到困難需要提高?回顧實驗過程,認真思考,完成實驗報告<br> <br>(3)若物體不是受恆力做功,也不是做直線運動,以上探究出的結論還成立嗎?<br> <br>(4)今天實驗得出的結論可以推廣嗎?怎樣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