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認識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認識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1-02-27 18:13:53

Ⅰ 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區別的教學反思

1.教師要寫自己認為有重要意義的教學經歷或教學故事,即要有選擇性,內典型性,不要事無容巨細都羅列進去,要圍繞中心問題進行選擇。並不是說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要善於捕捉教學過程中的「亮點」。
2.應根據以往的經歷撰寫案例,盡量保持案例中資料的真實性,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到案例的主體即學生那是去詢問、調查他們的真實感受。
3.教學案例與其它的教學作品有區別性。
與教學論文相比,教學案例在文體和表達方式上以記錄為目的,以記敘為主,兼有議論和說明;在思維方式上,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通過對生動的教學「故事」的描述,通過對具體的學生、老師心理感受的描述,反思、總結教學的利弊得失。

Ⅱ 什麼是面積教學反思

《什麼是面積》教學反思
《什麼是面積》這一課,關鍵是要讓學生在教學中感受面積的含義,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我從學生身邊最熟悉的物體入手,首先通過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動認識生活中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的面積大小,讓學生獲得初步的面積概念。然後讓學生用不同方法比較一個正方形與一個長方形圖形的面積,通過比較,既使學生進一步豐富對面積概念的理解,又使學生體會到計量面積最基本的方法,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今天感覺比較成功的地方:
1、能聯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切實地理解面積的意義。
如利用數學書封面揭示面積的概念:「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然後讓學生舉例說說物體的面的面積,比較課桌和黑板面積的大小等,這樣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使學生有了感性認識。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符合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點。
然後由觀察物體的表面面逐步過渡到比較封閉圖形的大小,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為學生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做了鋪墊。
2、重視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這一環節是整節課教學的難點,這里放手讓學生充分自由發揮,學生在課堂上有的將兩個圖形重疊後,對剩餘部分進行比較;有的用用硬幣擺一擺、數一數;有的用透明方格紙比較面積的大小、有的用學具袋裡的長方形紙條來拼擺,學生創造出了多種多樣的比較方法。這種資源共享不僅僅是簡單地解決了知識上的問題,更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的快樂,同時享受到積極思考後獲得成功的喜悅。
3、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參與面廣。
這節課一直以學生為主體,所有結論的得出都是學生自己動手、自己動腦、自己總結得出來的。
課後聽了老師們對我這節課的點評,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覺得這節課在以下幾方面做得不足:
1、在前面講解物體的表面時,選擇的實物有局限性。在高年級學生將會學習如何求物體的表面積。這節課如出示一些像桔子、茶杯等物體,讓學生摸它們的表面,並想一想如果給它們穿上衣服,誰的衣服布料多?那麼對於學生理解物體的表面會更透徹。
2、小組合作之後讓學生匯報自己組的辦法這個環節比較倉促。當匯報的學生站在自己座位上講解時,有些同學並沒有理解。

Ⅲ 三年級數學下冊 什麼是面積教學反思 北師大版

一、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能有自選的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2、體會並認識面積單位(厘米2、分米2、米2、千米2、公頃),會進行簡單的面積換算。
3、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二、教材分析
第四單元「面積」,第一課要初步建立面積的概念。首先結合四對形狀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體或圖形,直觀說明面積的含義。接著讓學生從附頁中剪 下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比一比它們的面積大小。解決這個問題的挑戰性在於單純依靠觀察難以判斷,要鼓勵學生嘗試尋找其他的比較手段和途徑。教材中提供了三種辦法:剪一剪,拼一拼;用硬幣擺一擺,再數一數;先畫格子,再數一數。不僅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其中擺硬幣或畫格子的辦法所蘊含的思想,還為後來學習面積的度量埋下了伏筆。
第二課,是讓學生量一量數學書封面的面積有多大。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經歷用畫方格數方格的方法測量封面,以及交流各自測量結果的過程,並在對彼此不同的測量結果的質疑與反思中,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在這個基礎上,認識1厘米2的面積單位,並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身邊哪些東西的面積大約是1厘米2,使1厘米2這個面積單位變得直觀、具體,看得見,摸得著。學生有了對1厘米2這個面積單位體驗後,讓他們再估一估數學封面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平方厘米,並用格子紙量一量,檢驗估測得准不準。這樣的活動對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與估測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後續教材引導學生認識1分米2與1米2等面積單位的活動,也要經歷與認識1厘米2大體相同的認知過程,特別要體會學習1分米2與1米2這兩個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以及獲得它們所示面積大小的具體體驗。因為不同大小的面積單位是根據具體情境或場合加以選擇使用的。
第三課「擺一擺」是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探索活動從估測3個長方形的面積開始,培養估測意識;然後用1厘米2的小正方形放在3 個長方形上擺一擺,看需要擺幾行幾列,能夠分別把這些長方形鋪滿 ,從而獲得每一個長方形的長、寬和面積 的關系數據;把這些數據記錄在表格中,進行觀察、比較,發現長方形面積與乘法的聯系,從而建立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這個實驗、探索的過程是學生體驗合情推理、建立數學模型的抽象思維的過程。有了建立長方形面積公式的經驗,經過類比推理,學生就能夠得出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第四課「鋪地面」,學習面積單位的換算關系(進率)。教材創設了「鋪地面」的問題情境,探索1分米2與1厘米2的換算關系。先讓學生估計1分米2=100厘米2的換算關系。學生經歷這個過程之後,就可能類似地推出1米=100分米2、1米=10000厘米2等結論。在掌握厘米2、分米2和米2之間的單位換算關系之後,再認識米2、公頃和千米2之間的換算關系,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記憶這些常用的面積單位及其換算關系。例如,1米2=10000厘米2、1公頃=10000米2,這兩個換算關系有相同的進率;1分米2=100厘米2、1米2=100分米2、1千米2=100公頃,這三個換算關系也相同的進率--利用這種形式上的聯系,也許有助於保持對它們的記憶。
三、重點難點
1、理解面積的含義,感受1厘米2、1分米2、1米2、1公頃、1千米2的實際大小。
2、會用合適的面積單位表示面積的大小。
3、會正確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4、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5、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6、會應用長、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四、教學建議
1、要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教學重點
2、要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測量、操作等實踐活動中發展空間觀念。
3、要重視估測活動的過程,鼓勵估測方法的多樣化。
4、要重視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Ⅳ 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下冊《什麼是面積》教學設計、反思

學習目標:1、讓學生結合具體實例和畫圖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2、讓學生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4、使學生在活動中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並發展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學習重點:結合具體實例和畫圖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學習難點:1、理解圖形面積的含義。2、能夠正確的判斷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教學准備:學具盒、各種實物、課件等。教學過程:一、欣賞禮物,認識面積的含義。1、認識物體表面。 (1)出示林林總總的「六一」節日禮物,問:這是老師為大家准備的節日禮物,漂亮嗎?出示其中一個小房子,問:誰能把這件禮物介紹給大家?(2)指名介紹後,說明:其實,不管是房子的上面、正面還是側面,我們都叫它房子的表面。房子的表面相同嗎?哪些地方不同?(3)演示並說明:生活中很多物體有表面,這是手的表面,這是臉的表面,這是桌子的表面……問:你們還能找出哪些物體的表面?用手摸一摸!又問:這些表面有什麼不同?(4)說明:同學們剛才摸的這些面,都是物體的表面。 (板書:物體的表面)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這個表面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 大小)(5)(出示幾組物體表面)問:誰的表面面積大?誰的表面面積小?2、認識封閉圖形。(1)描一描:學生自選一樣物體,把它的一個表面描在白紙上。(2)比一比:展示學生描出的圖形,問:是這樣的圖形嗎?你描的是物體的哪個面?再出示學生描出的不封閉圖形,問:是這樣的圖形嗎?為什麼不是?最後說明:我們把沒有缺口的圖形稱為封閉圖形。(板書:封閉圖形)(3)說一說:問:這些封閉圖形有什麼不同?說明:封閉圖形也有大小,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這個封閉圖形的面積。3、認識面積的含義。(1)小結: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完成板書)(2)說明: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與面積有關的數學問題。(課件展示生活圖片,領略「面積」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二、卡片排隊,比較面積的大小。1、出示三張大小相差很大的卡片,比較大小。學生游戲:選出面積最大的一張舉起來!選出面積最小的一張舉起來!問:你們是怎樣知道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的?2、出示兩張大小相差不大的圖形,比較大小。問:猜一猜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學生猜測後,想辦法用學具袋裡的學具驗證猜測結果。全班交流,展示驗證方法。(可能出現的方法有:剪拼法、數格法等)3、引導學生欣賞、反思和評價。問: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可以採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你比較喜歡哪種方法?說明:方法多種多樣,各有不同,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選用不同的方法。三、練習沙龍,體驗面積的運用。創設數學樂園情境。1、完成41頁第2題。學生先估測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再實際數一數。交流時,問:誰的面積大?你是怎樣知道的?2、完成41頁第3題。學生獨立完成後,問:誰來說說算面積大小的方法?(指第二個圖形)數格子時,不滿1格怎麼辦?3、完成40頁的「畫一畫」。課件出示教師設計的小船圖案,問:這個圖形像什麼?它的面積是多少?再讓學生按要求畫2個面積相等的不同圖案。交流學生作品後,問:觀察這些作品,你有什麼發現?使學生明確:不同的圖形,面積可能相等;面積相等,圖形卻可能不一樣。 四、全課小結,拓展面積的學習。問:這節課我們又認識了一個新朋友——面積,大家有什麼收獲?還想知道面積的什麼知識?小結:這節課同學們知道了什麼是面積,學會了比較面積的大小,生活中還有很多與面積有關的奧秘,大家可以在課後到生活中繼續尋找面積的有關信息,下節課繼續交流。 教學反思:「面積」的概念是學生學習幾何形體的基礎,因此要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這一概念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我創設了各種活動情境,充實學生的實踐活動,把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落到實處。面積的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為了使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我從生活入手,讓學生找生活中物體的面,用手去摸物體的面,說一說你有什麼感受,在把不同物體的面進行大小比較,通過物體面的大小比較揭示物體表面的面積。再通過對封閉圖形的大小感知,使學生理解封閉圖形的面積。這樣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面積的含義,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本課教學過程中我還為學生創設了從事數學學習活動和交流的空間。例如:在教學平面圖形面積大小比較時,我先讓學生猜測,然後獨立思考想出比較的方法,最後小組合作分組探討出更多的比較方法,學生通過實踐、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學生用剪拼、數方格、擺學具的方法等,這樣學生全面、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不同的發展,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讓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加深了學生對面積含義的理解,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與合作意識。 教師在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還應把激發調動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慾望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還應充分發揮課堂評判語的激勵功能。教師通過對學生學習的激勵性評價,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激發繼續學習的動機,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尤其對後進學生產生鞭策作用。評價的可持續性更是應該加強的。這節課,我也注重了對學生的評價:在學生猜測完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大小之後,我的評價:剛才同學們說的都是我們的猜測,大膽的猜測已經朝著正確答案邁出了一步了,離正確答案更進一步的話就應該去驗證你的猜測。但在評價語言上我自己感覺還是不夠完善的,以後的課堂上我會在這一方面下功夫。

Ⅳ 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下冊《什麼是面積》教學設計,反思

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下冊《什麼是面積》教學設計、反思
學習目標:
1、讓學生結合具體實例和畫圖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讓學生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4、使學生在活動中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並發展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學習重點:
結合具體實例和畫圖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學習難點:
1、理解圖形面積的含義。
2、能夠正確的判斷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教學准備:
學具盒、各種實物、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欣賞禮物,認識面積的含義。
1、認識物體表面。
(1)出示林林總總的「六一」節日禮物,問:這是老師為大家准備的節日禮物,漂亮嗎?出示其中一個小房子,問:誰能把這件禮物介紹給大家?
(2)指名介紹後,說明:其實,不管是房子的上面、正面還是側面,我們都叫它房子的表面。房子的表面相同嗎?哪些地方不同?
(3)演示並說明:生活中很多物體有表面,這是手的表面,這是臉的表面,這是桌子的表面……問:你們還能找出哪些物體的表面?用手摸一摸!又問:這些表面有什麼不同?
(4)說明:同學們剛才摸的這些面,都是物體的表面。 (板書:物體的表面)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這個表面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 大小)
(5)(出示幾組物體表面)問:誰的表面面積大?誰的表面面積小?
2、認識封閉圖形。
(1)描一描:
學生自選一樣物體,把它的一個表面描在白紙上。
(2)比一比:
展示學生描出的圖形,問:是這樣的圖形嗎?你描的是物體的哪個面?再出示學生描出的不封閉圖形,問:是這樣的圖形嗎?為什麼不是?最後說明:我們把沒有缺口的圖形稱為封閉圖形。(板書:封閉圖形)
(3)說一說:
問:這些封閉圖形有什麼不同?說明:封閉圖形也有大小,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這個封閉圖形的面積。
3、認識面積的含義。
(1)小結: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完成板書)
(2)說明: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遇到與面積有關的數學問題。(課件展示生活圖片,領略「面積」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卡片排隊,比較面積的大小。
1、出示三張大小相差很大的卡片,比較大小。
學生游戲:選出面積最大的一張舉起來!選出面積最小的一張舉起來!問:你們是怎樣知道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的?
2、出示兩張大小相差不大的圖形,比較大小。
問:猜一猜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學生猜測後,想辦法用學具袋裡的學具驗證猜測結果。
全班交流,展示驗證方法。(可能出現的方法有:剪拼法、數格法等)
3、 引導學生欣賞、反思和評價。
問: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可以採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你比較喜歡哪種方法?
說明:方法多種多樣,各有不同,我們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選用不同的方法。
三、練習沙龍,體驗面積的運用。
創設數學樂園情境。
1、完成41頁第2題。學生先估測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再實際數一數。交流時,問:誰的面積大?你是怎樣知道的?
2、完成41頁第3題。學生獨立完成後,問:誰來說說算面積大小的方法?(指第二個圖形)數格子時,不滿1格怎麼辦?
3、完成40頁的「畫一畫」。課件出示教師設計的小船圖案,問:這個圖形像什麼?它的面積是多少?再讓學生按要求畫2個面積相等的不同圖案。交流學生作品後,問:觀察這些作品,你有什麼發現?使學生明確:不同的圖形,面積可能相等;面積相等,圖形卻可能不一樣。
四、全課小結,拓展面積的學習。
問:這節課我們又認識了一個新朋友——面積,大家有什麼收獲?還想知道面積的什麼知識?
小結:這節課同學們知道了什麼是面積,學會了比較面積的大小,生活中還有很多與面積有關的奧秘,大家可以在課後到生活中繼續尋找面積的有關信息,下節課繼續交流。
教學反思:
「面積」的概念是學生學習幾何形體的基礎,因此要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感悟和理解這一概念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我創設了各種活動情境,充實學生的實踐活動,把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落到實處。面積的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為了使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我從生活入手,讓學生找生活中物體的面,用手去摸物體的面,說一說你有什麼感受,在把不同物體的面進行大小比較,通過物體面的大小比較揭示物體表面的面積。再通過對封閉圖形的大小感知,使學生理解封閉圖形的面積。這樣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面積的含義,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本課教學過程中我還為學生創設了從事數學學習活動和交流的空間。例如:在教學平面圖形面積大小比較時,我先讓學生猜測,然後獨立思考想出比較的方法,最後小組合作分組探討出更多的比較方法,學生通過實踐、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學生用剪拼、數方格、擺學具的方法等,這樣學生全面、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不同的發展,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讓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加深了學生對面積含義的理解,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與合作意識。
教師在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能力的同時,還應把激發調動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和慾望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還應充分發揮課堂評判語的激勵功能。教師通過對學生學習的激勵性評價,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激發繼續學習的動機,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尤其對後進學生產生鞭策作用。評價的可持續性更是應該加強的。這節課,我也注重了對學生的評價:在學生猜測完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大小之後,我的評價:剛才同學們說的都是我們的猜測,大膽的猜測已經朝著正確答案邁出了一步了,離正確答案更進一步的話就應該去驗證你的猜測。但在評價語言上我自己感覺還是不夠完善的,以後的課堂上我會在這一方面下功夫。

Ⅵ 如何評三年級數學《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

又一次走進數學課堂,聆聽了本校劉老師執教的三年級《面積和面積單位》這一課時的學習。為本節課劉老師做了大量的准備,終因突然停電而使所有的課件准備都成擺設與徒勞。記得五年前有一次參加鎮小的一次大規模課堂教學觀摩展示活動,興沖沖走進一個當時比較出挑的名優女教師的課堂,觀摩她的二年級數學課。大概開始了十來分鍾,她在使用課件的時候突然電腦出了故障,於是她就停了下來,請來了學校管電教的,管教學的副校長琢磨了好一陣子,最後連校長也親自趕來救援。花了近二十來分鍾,終於又可以繼續了。這半節課時間里,她就把數學課改成了學生的即興才藝表演,幸虧她所帶的那個班級是學校唯一的實驗班,學生唱歌什麼的都還拿得出手。然後接下去的課是可想而知,當然最終也沒進行評課,不過我想擠擠挨挨聽課的老師心裡頭都有嘀咕。當聽完課,我實在感受不到這一課件對本內容的學習能起多大的效果。頂多隻是花了心血准備最終沒用上是個遺憾罷了。
劉老師也是位年輕的老師,此意外卻絲毫沒有影響他的課堂,課依然那麼流暢。他利用學生手頭的小學具,依然讓學生學得那麼投入而有興致。只是我們聽課老師看不到他的課件里還藏著什麼覺得遺憾罷了。
縱觀整堂課,劉老師不停地引導學生合作、探究、交流,發現問題,並從中形成概念。第一環節通過摸與看,懂得物體的面有大有小,並得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然後通過認識封閉圖形的大小,讓學生自己得出什麼叫面積,板書整理出定義。第二環節仍然小組合作,想辦法比較三張彩紙的面積大小。在第一次交流後引導學生第二次藉助學具來進一步比較大小,並對方法有取有舍,怎樣比較才是最確切的。第三環節認識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這些面積單位時,有扶到放,不僅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感受到具體的大概大小,還能正確定義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厘米,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邊長是1平方米。最後及時回顧與小結。
生動地設計總能吸引學生來興趣昂然地投入學習探究,不用擔心學生無事可做,不用擔心學生利用探究時間講空話聊天。他們就是學習的主人,他們就是知識的主人,講數學聯系生活,將抽象的概念轉變成有形的東西。這都是教師理念的與時俱進帶來的課堂氛圍的良好轉變,是值得肯定的。另外以一個數學門外漢的角度看這堂課,亦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1.如何更好地利用知識的遷移,減少舊知識的負遷移?學生在實際解決問題時,很容易把面積與周長相混淆,把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相混淆。而且從課堂上已經不難發現,學生認為周長與面積存在一定的關系,周長長的面積就大。在交流時,也有學生老把面積說成周長。所以,我覺得在認識面積後再讓學生摸一摸物體或封閉圖形的面積和周長,加以區分概念。
2.面積單位是個新概念,建立時是否可更深刻些?作業時,學生把單位都填寫成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只要當時教師在板書後再把面積單位強調一下,就不會出現這錯誤。另外找1平方厘米的物體時,只能說是「約1平方厘米」,畢竟都不是標準的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
由線條的認識到平面的認識,在成人眼裡看似簡單,但對於學生而已可以說是質的跨越。要讓每位孩子都有清楚的認識,是否還有更多值得推敲的成分。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最近我有幸在茅箭區實驗學校執教了《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收獲了不少。興奮過後, 反思《面積和面積單位》整個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課中的成功與不足如下:
一、成功之處:
1、這節課是學生從線過渡到面,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因此我從學生感興趣的場景引入,並在教學中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數學書的封面、文具盒蓋面、課桌面等出發,引導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感知「物體的表面」隨處可見,初步建立面的表象,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面積這一概念。在面積單位的教學中,為了給學生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我讓學生找找自己身邊哪些物體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平方米可以站幾位小朋友等?使學生不僅在腦海里建立了面積單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鞏固了面積的概念。
2 從面積的概念到面積單位,教學設計是順著學生的思維很自然的展開教學的。例如:比較不出來哪個的面積大時就要來測量,一步一步是引出來的,學生接受起來很容易。教師是順著學生的思維,隨著學生的想法把新的內容加進去的,和學生的思維同步。
3、「面積」含義的理解,「面積單位」的認識,都應通過學生觀察、操作、測量,在具體感知的基礎上實現。我圍繞學生的學習目標,組織學生:摸一摸物體的表面,比比物體的面積,找一找1平方厘米,量一量圖形面積,驗證1平方米可以站幾人等。通過這些操作活動,不僅強化了學生對面積、面積單位的感知,而且讓學生學會了選擇身邊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們的操作技能。教具、課件發揮了作用,較適合。
二、不足之處
1、對重難點的把握不太清楚,有詳無略。
2、如何在開放的課堂中進行良好的組織與調控是我面臨的一大考驗。課堂中小組活動欠缺組織和章法,沒有達到小組討論、操作的真正目的。
3、教學機智需要加強,在評價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評價語言單調,缺乏數學思想、方法等實質性評價。學生小組討論後教師在處理上缺少分寸,教師的評價必須要有一定的應變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平日里多積累。小組討論後教師對好的方法要加以評價或介紹,對學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時要有選擇的按照順序進行。
在今後的課堂上,老師應該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自主活動的空間,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悅!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反思
在《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的教學中,關於對「面積單位」表象的建立,我不是以講解示範為主,也沒有提供現成的面積單位直接讓學生進行感知,而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操作的權利交給了學生,讓他們親自畫一畫、剪一剪、看一看,使學生親身經歷了面積單位的形成過程,較好的實現了對面積單位的正確感知和建立。可以說,學生經過這種「親身體驗」,理解更到位,在大腦中建立起了准確、鮮明的空間表象,掌握的程度也比直接藉助現成的面積單位進行感知要牢固的多。同時,在這個基礎上,我還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列舉了哪些物體的表面大約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進一步讓學生在熟知的、現實的情境中增強對面積單位的正確感知。這樣,不僅縮短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而且還訓練了學生養成了從數學的角度去審視和思考周圍事物的習慣,學會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發現和構建所學數學知識的「原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產生想學的願望。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我的這一課的教學就正好體現了這一點。在本節課中,教師始終站在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度上,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真正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可以說,這節課我真正把數學教學設置成了一種活動,把原來靜態的學習內容以「動態生成」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為學生搭建了自主探究與交流合作的平台。
在本節課中,除了上面開展的「畫一畫」、「剪一剪」等活動之外,我還組織學生在每認識一個面積單位之後,都要利用所學的面積單位親自去量一量、測一測,有測量卡片的面積的活動,有測量課本封面面積的活動,有測量黑板面積的活動。正是這些活動,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提升,認知產生了飛躍,從而為後面引出較大的面積單位掃除了障礙。

閱讀全文

與認識面積單位教學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