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及反思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及反思

發布時間:2021-02-27 19:02:35

⑴ 求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5全部課文的教案

閱讀鑒賞
第一單元
1.*沁園春·長沙..........................................毛澤東3
2.詩兩首
雨巷................................................戴望舒 6
再別康橋.............................................徐志摩 8
3.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10
第二單元
4.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16
5.荊軻刺秦王........................................《戰國策》 18
6.鴻門宴............................................司馬遷 22
第三單元
7.記念劉和珍君..........................................魯迅 27
8.小狗包弟..............................................巴金 32
9.*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梁實秋 36
第四單元
10.短新聞兩篇
別了,「不列顛尼亞」............................周婷 楊興 39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羅森塔爾 41
11.包身工...............................................夏衍 44
12.*飛向太空的航程............................賈永曹智 白瑞雪 52
表達交流
心音共鳴 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
園丁贊歌 記敘要選好角度
人性光輝 寫人要凸顯個性
黃河九曲 寫事要有點波瀾
朗誦
梳理探究
優美的漢字
奇妙的對聯
新詞新語與流行文化
名著導讀
《論語》
《大衛·科波菲爾》

必修二
閱讀鑒賞
第一單元
1.荷塘月色.........................................朱自清
2.故都的秋.........................................郁達夫
3.*囚綠記.........................................陸蠡
第二單元
4.《詩經》兩首

採薇
5.離騷.............................................屈原
6.孔雀東南飛 並序
7.*詩三首
涉江采芙蓉........................《古詩十九首》
短歌行..........................................曹操
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
第三單元
8.蘭亭集序..........................................王羲之
9.赤壁賦............................................蘇軾
10.*游褒禪山記....................................王安石
第四單元
11.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蔡元培
12.我有一個夢想....................................馬丁·路德·金
13.*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恩格斯
表達交流
親近自然 寫景要抓住特徵
直面挫折 學習描寫
美的發現 學習抒情
想像世界 學習虛構
演講
梳理探究
成語:中華文化的微縮景觀
修辭無處不在
姓氏源流與文化尋根
名著導讀
《家》
《巴黎聖母院》

必修3
閱讀鑒賞
第一單元
1.林黛玉進賈府........................................曹雪芹
2.祝福................................................魯 迅
3. *老人與海 ..........................................海明威
第二單元
4.蜀道難.............................................李白
5.杜甫詩三首
秋興八首(其一)
詠懷古跡(其三)

登高
6.琵琶行 並序..........................................白居易
7.*李商隱詩兩首
錦瑟
馬嵬(其二)
第三單元
8.寡人之於國也.......................................《孟子》
9.勸學 .............................................《荀子》
10.*過秦論............................................賈 誼
11.*師說..............................................韓 愈
第四單元
12.動物游戲之謎 ......................................周立明
13.宇宙的邊疆 .......................................卡爾·薩根
14. *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加來道雄
表達交流
多思善想 學習選取立論的角度
學會寬容 學習選擇和使用論據
善待生命 學習論證
愛的奉獻 學習議論中的記敘
討論
梳理探究
交際中的語言運用
文學作品的個性化解讀
語文學習的自我評價
名著導讀
《紅樓夢》
《高老頭》

必修4
閱讀鑒賞
第一單元
1.竇娥冤...............................................關漢卿
2.雷雨.................................................曹禺
3. *哈姆萊特 ...........................................莎士比亞
第二單元
4.柳永詞兩首
望海潮(東南形勝)
雨霖鈴(寒蟬凄切)
5.蘇軾詞兩首
念奴嬌·赤壁懷古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6.辛棄疾詞兩首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7.*李清照詞兩首
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聲聲慢(尋尋覓覓)
第三單元
8.拿來主義.................................................魯迅
9.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弗羅姆
10.*短文三篇
熱愛生命..................................................蒙田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帕斯卡爾
信條......................................................富爾格姆
第四單元
11.廉頗藺相如列傳 .........................................司馬遷
12.蘇武傳 .................................................班固
13.張衡傳 .................................................范曄
表達交流
解讀時間 學習橫向展開議論
發現幸福 學習縱向展開議論
確立自信 學習反駁
善於思辨 學習辯證分析
辯論
梳理探究
邏輯和語文學習
走近文學大師
影視文化
名著導讀
莎士比亞戲劇
《談美》

附錄
中華文化精神

必修5
閱讀鑒賞
第一單元
1.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施耐庵
2.裝在套子里的人.......................................契訶夫
3.*邊城 ...............................................沈從文
第二單元
4.歸去來兮辭並序...................................陶淵明
5.滕王閣序.............................................王勃
6. *逍遙游 ..........................................莊周
7.*陳情表 ..........................................李密

第三單元
8.咬文嚼字...........................................朱光潛
9.說「木葉」.......................................林庚
10.*談中國詩.........................................錢鍾書
第四單元
11.中國建築的特徵 ...................................梁思成
12.作為生物的社會 ...................................劉易斯·托馬斯
13.*宇宙的未來.......................................史蒂芬·霍金
表達交流
緣事析理 學習寫得深刻
謳歌親情 學習寫得充實
錘煉思想 學習寫得有文采
注重創新 學習寫得新穎
訪談
梳理探究
文言詞語和句式
古代文化常識
有趣的語言翻譯
名著導讀
《三國演義》
《堂吉訶德》
迅雷下載:
下載地址1:http://down.rme.com/rme_UploadFile/2010077/%D0%C2%BF%CE%B1%EA%B8%DF%D6%D0%D3%EF%CE%C4%C8%CB%BD%CC%B0%E6%A3%A8%B1%D8%D0%DE1-5%A3%A9%BD%CC%B0%B8%BA%CF%BC%AF.rar
下載地址2:http://www.xkb1.com/upimg/xkb1/sanxianbajiao/20071018/新課標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1-5)教案合集.rar
下載地址3:http://dx2.qiannao.com/servlet/FileDownload?vid=1&vid2=0&filename=//gzlzw/gzlzw/2010730160018.rar

⑵ 有誰能給我找《再別康橋》的最佳教案

優秀教案:《再別康橋》
教材分析
康橋:即「劍橋」(Cambridge),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是徐志摩曾經學習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1920年秋,徐志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後,8月中旬回國。1923年3月在《時事新報》上發表了第一首記憶康橋的詩——《康橋在會吧》,但藝術上鬆散冗長,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訪問倫敦,1926年1月寫下了為人熟知的現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徐志摩筆下的康橋具有生命、靈性,帶有詩人柔和飄逸的風度,與詩人的感情融為一體。而詩人的情懷也不是直白的顯露,它是熱烈而有分寸;淡淡起頭,又淡淡結尾,卻包含了許多復雜情緒,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回味。《再別康橋》既繼承了古典詩歌的傳統,又在別離詩中,注入了現代人對自己生長的母校深情厚愛,並超越了一般離別眷戀人情感嘆,更具有了現代知識分子崇尚自我的個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談談的象徵意蘊。語言清新,富於音樂美。這首詩的語言有著突出的淺白流暢的特點,但又深得錘煉功夫,不露雕琢痕跡。詩中各個比喻,新鮮准確,形象生動,宛如流水一樣自然淌出,毫無當時新詩歐化的傾向。
教學重點 : 體會詩境之美。
教學難點: 意境的營造。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感悟徐志摩詩歌華麗輕巧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2、情感價值觀目標: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3、過程與方法目標:領會詩歌的韻律美;體會詩歌的重章疊句。
學生分析
在前幾課里,介紹並運用了詩歌的意象和象徵這一鑒賞詩歌的入門方法,這課接著運用這種方法,來共同研究、探討現代詩歌史中的明珠——《再別康橋》,體會其意境之美。學生對詩的興趣很濃,但鑒賞的方法卻不會,所以講授該詩加以訓練。
設計理念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資產階級紳士詩人,徐志摩可以說是新詩的詩魂,人稱「詩哲」、「詩聖」並不過分,茅盾說他既是中國的布爾喬亞的「開山詩人」又是「末代詩人」,他以後的繼起者未見有能與之並駕齊驅的。他的新詩可堪千古絕唱,他的行為與品格也同樣受到同人、朋友、學生的贊賞與愛戴,他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雖為文壇風流佳話,亦留有諸多遺憾,但他那天真無邪,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情懷,追求人生真諦的精神是驚天地、泣鬼神的。作為新月社的靈魂人物,他的詩歌創作的成就當奉為本世紀文學之圭臬,但他的散文風格也是獨有的。於是採用:誦讀入境,欣賞詩意;聯想比較,鑒賞評價的教學方式。
教學流程
(一)、誦讀欣賞,整體感知
1.誦讀欣賞,范讀正音:
青荇(xìng) 長篙(gāo) 漫溯(sù) 笙(shēng)簫
2.《再別康橋》在你的心裡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
朗讀課文,並結合《我所知道的康橋》(《語文讀本》P118)和剛才介紹的相關資料,發揮自己的想像,口頭作文:《徐志摩在康橋》。
提示:《再別康橋》是20世紀中國最出色的一首別離詩,猶如一首輕柔優美的小夜曲,詩人的自由天性、瀟灑飄逸的風格與康橋寧靜優美的自然風景融會成了別具一格詩境之美。
範例:徐志摩曾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中說:「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世界上最秀麗的一條水。」彎彎曲曲的清澈見底的河水,河水裡飄著長長的青草,兩岸四季長青的綠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橋的兩端的棵棵垂柳,矗立於岸邊的宏偉的教堂,庄嚴秀麗的各學院的建築群……徐志摩非常喜歡這個地方,為這優雅、秀麗、寧靜、和諧的大自然所陶醉。清晨,或傍晚,他常常在織錦一般的草地上讀書,有時俯身觀看康河裡的流水,有時仰頭眺望天上的行雲,有時撐一隻長篙在康河裡劃船,有時則在夕陽西下的晚景里,騎上一輛自行車,獨自去追趕天邊闊大的太陽……康河以她獨有的靈性滋潤著徐志摩,徐志摩在回憶康橋時曾說:「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康橋創造了一個充滿性靈的詩人。
(二)、 分析鑒賞,體會意境
第1節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這一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短短的四句詩映照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夕陽晚照的黃昏,做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做別姿態。詩人曾說:「那四五月間最漸緩最艷麗的黃昏,那才真是寸寸黃金。在康河邊上過一個黃昏是一服靈魂的補劑啊!」詩的開頭有意連用的三個「輕輕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彷彿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盪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雲彩。」輕輕的來,輕輕的走,又輕輕的告別,即使那揮手的招呼,也沒有一點點喧嘩,來打破康河的寧靜之美,給人一種寧靜和諧的意境。這也正是康河給詩人最美麗的印象。第2節至第6節,通過詩人在康河裡泛舟尋夢,集中描寫了康河的美麗與寧靜,抒發了自己對康河的依戀和柔情。
第二~四節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心頭盪漾。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澱 彩虹似的夢。」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像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後,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盪漾」,並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更是詩人無拘無束的生命追求與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徵。
「招搖」:常含貶義,常與「過市」連用;另有「逍遙」一義。用「逍遙」寫水草,顯現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這種「自在逍遙」的安閑,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又更顯生動、形象。
「油油的」「招搖」:「油油」是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涌,水質清澈,那些像塗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閑。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據此,我們就可以理解作者後面所說的這句詩深刻的含義和詩人強烈的情感體驗。
《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意境,全是為情驅使。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初到倫敦,康橋平靜、閑適的環境景物特徵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他發現「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這在徐志摩《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後,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為清晰、鮮明——「我那時有的是閑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閑、自在,正是詩人心嚮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在這首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雲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金柳」:柳樹是中國傳統詩詞中離別的象徵。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斯,雨雪霏霏。」《詩經·小雅》
第五~六節 「尋夢, 撐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爛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第5、6節,詩人接著夢的出現,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抒寫夢的追尋與離別的靜默。借用「沉澱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隻長篙」,「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我 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三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橋的美景挑逗起詩人想在康河裡「尋夢」「放歌」的強烈沖動,但在青草更青處,詩人想「在星輝斑斕里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因為康河太美麗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裡的清泉、彩虹揉成的夢……寧靜而和諧。詩人彷彿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了一起。而此時此刻的靜默與無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別離歌,是對康橋最美的告別。「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人用欲放即斂的方法,採用警句或新穎漂亮的比喻或朴實無華的直接抒情,突現了全詩贊頌的「寧靜美」,並由景的寧靜轉為情的寧靜,使詩人至深至愛的別離情懷,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為充分的表現,濃縮成了古詩中獨特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給人一種瀟灑與深沉相結合的美。
第七節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詩歌的結尾,為了強化「再別」的感情色彩,詩人又回到了開頭的告別。與第一節詩相比,其他的詩句都沒有任何的改動,只是更換了最後的一句,但這種復踏已不是簡單的民歌體的復踏,它傳達出了更深的情感意義——「不帶走一片雲彩」是詩人在經歷了康河的漫溯後產生的靈性,使其對康橋的愛和眷戀化成的一個灑脫的意象,一個極富動態感的姿態,給全詩平添了幾分詩意,增強了幾分飄逸與瀟灑,並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詩人獨特的個性美。全詩也由此完成了一個美麗的圓形抒情結構。
(三)、 整合小結,體味情感
中國詩詞中寫離別的詩作不勝枚舉,下面我們就隨便舉幾個例子,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大家看看《再別康橋》有什麼特別新穎之處?
例 1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駱賓王《於易水送人一絕》)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明確:離別的對象特別。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是「西天的雲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例 2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柳宗元《別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色輕輕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故關衰草遍,離別正堪悲。路出寒雲外,人歸暮雪時。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掩泣空相向,風塵何所期。(《送李端》盧綸)
明確:營造的氣氛輕松。「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但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 成分。
例3 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麼樣的情景呢?結合你們自己的經驗,設身處地地為徐志摩設想一下。
明確:意象的選擇新穎。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藉以寄情的物象是「雲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些物象給我們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
(四)、藝術總結,領會韻律美
從思想內容上來說,這首詩只表達了一種微波輕煙似的情緒,社會投影很模糊,表現不出五四時代的時代精神。但從詩歌藝術的角度來講,這首詩卻地位崇高,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1)意境悠婉怡人。徐志摩筆下的康橋具有生命、靈性,帶有詩人柔和飄逸的風度,與詩人的感情融為一體。而詩人的情懷也不是直白的顯露,它是熱烈而有分寸;淡淡起頭,又淡淡結尾,卻包含了許多復雜情緒,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回味。《再別康橋》既繼承了古典詩歌的傳統,又在別離詩中,注入了現代人對自己生長的母校深情厚愛,並超越了一般離別眷戀人情感嘆,更具有了現代知識分子崇尚自我的個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談談的象徵意蘊。
(2)詩人很懂得主觀情緒和客觀景物的和諧融合,很好的處理了情與景的關系。全詩淡化了離別詩對離別之情的宣洩,著重於對康橋美麗的自然景色的描繪,並將自己的愛和眷戀與對自然景色米的歌詠熔於一爐,景中含情,融情於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詩人的離別之情,表現得更深、更美、更為渾厚和瀟灑,朴實自然,如一個圓潤發亮的的珍珠,給你的不是零星的閃光和魅力,而是一種人與自然、情與美的和諧統一的完整。
(3)形式結構,四句一行,錯落有致,回環呼應。
(4)語言清新,富於音樂美。這首詩的語言有著突出的淺白流暢的特點,但又深得錘煉功夫,不露雕琢痕跡。詩中各個比喻,新鮮准確,形象生動,宛如流水一樣自然淌出,毫無當時新詩歐化的傾向。同時,作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聞一多關於新詩的「三美」主張(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而在詩的音樂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獨創性。除了節奏整齊,押韻和諧之外,他又強調音節的波動性,注意完整的音樂旋律。《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盪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音節抑揚合度,聲調回環反復,全詩構成一闋完整的樂曲,帶來了音樂美與造型美統一的品格。
(五)、遷移應用 (課外活動)
1.音樂朗誦
2.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比較賞析:
沙 揚 娜 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課後回顧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我校「主體性」教育思想的指導下,設計了本課,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啟發式」基本上能夠達到預想的效果。學生對詩歌有了新的認識,對徐詩的內容有了一個更高的認識,在今後的教學中每節課都要運用。

⑶ 現代詩歌課堂教學,怎樣才能厚實起來

【摘要】本文以一個具體的教學實例為突破口,分析了課堂教學中的長處及其問題,並對現代詩歌教學作了較深入的歸納總結,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建議。
【關鍵詞】現代詩歌 閱讀教學 朗讀 解構文本
現代詩歌教學,一直是中學語文教學的軟肋。中學語文老師每每遇到講授現代詩歌,要麼輕描淡寫蜻蜓點水式的一筆帶過,要麼乾脆棄之讓學生課外自學。究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為老師們總覺得現代詩歌語言淺顯,抒情率直,主題鮮明,學生讀得明白,老師沒什麼好講的。即使講也就是讀讀記記,課堂顯得蒼白無力。所以,很多講優質課、研討示範課的語文老師都不願踏這個雷池。誠然,教好現代詩歌確實有一定的困難,但筆者認為只要選好側重點,找准切入點,看似淺顯易懂的現代詩歌,教師就能在課堂教授中使之逐漸厚實起來。
下面以練海紅老師的課為例,淺析一下如何把握好現代詩歌教學中的「三點」:悟讀」、「解構」、「入情」.一、悟讀。所謂「悟讀」,就是對詩歌進行有感悟有感情的朗讀
練老師這節課在朗讀的教學上看來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在上課之前播放有配樂朗讀,這雖不是師生的課堂朗讀,但這個教師精心設計的細節,有助於營造氛圍,激起情趣。在介紹完作者寫作背景後,再安排學生齊讀,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感性認識,從整體上了解課文的抒情基調。在老師引導學生對學生自己齊讀課文做出自我評價後,教師再范讀課文,引導學生比較自己和老師的朗讀效果有什麼不同,讓學生在比較中對老師的范讀表示由衷的贊賞,從而調動學生朗讀課文的慾望,激起學生朗讀興趣。
應該說,到此,練老師的朗讀教學開始收到效果。假如練老師能夠抓住教學機遇進一步深入下去,繼續引導,「為什麼老師的朗讀比你們的要好」、「老師的朗讀注意了什麼」、「你們的朗讀在哪些地方還要下些功夫」、「你們應該怎樣讀出文章的感情」、「朗讀要體現詩歌什麼樣的感情」,……如此,由朗讀到有感情的朗讀,進而進入角色的悟讀,把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作者情感的體悟和學生主觀感受,通過朗讀融合起來,從而實現詩歌教學「由讀入,再由讀出,淺入深出」的教學策略。
葉聖陶先生說「語文本是一門讀的學科」。語文教學,無論是文言文,還是現代文,無論是小說、散文,還是詩歌、戲曲,都應該有學生的悟讀、教師的范讀與領讀。筆者非常贊同「誦讀課文比製作課件難多了」的觀點,因為誦讀需要的不僅是技巧,更重要的是執教者內在的修養。難怪有人說,語文課就本質來說就是「讀書課」,詩歌教學更是如此。
二、解構。所謂「解構」,就是解釋詩歌的意象(意境),進入詩歌的隱喻視界,再創詩歌的新的境界
從練老師這節課的重點來看,著重是在對《再別康橋》意象的解讀。在引導學生解讀本文意象之前,練老師安排了師生共同回顧幾首傳統的送別詩,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贈汪倫》、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傳統的「離別詩」在表現手法、在意象的選取上的一些共同之處,從而引導學生比較《再別康橋》意象選取上的不同之處。
這個教學環節的安排很好,好就好在新舊知識的結合,符合「將新知識的教學建立在已有的經驗基礎上」的教學理念,好就好在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擴大了課堂教學的知識容量,彰顯了教師較為扎實的教學功底和語文教學視野。在經過這樣一個環節的鋪墊之後,練老師課堂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對《再別康橋》意象的解讀上,教學設計也很精緻。比如先找出「意象」:雲彩、柳、青荇、泉、星輝、夏蟲。第二步找出修飾語「西天」、「金」、「油油」、「清」、「斑斕」、「沉默」,並引導學生分別說出這些詞語所體現的作者的情感態度。第三步更深入的引導學生說出對這些意象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如「春戀、惜愛」、「清新、飄逸」、「無限的歡喜和眷戀」、「永久的思念」、「神往、陶醉」、「沉醉、感情高揚」、「回到現實、惆悵低落」等。這樣的教學安排使課堂教學顯得很有層次感,也有利於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的培養,較好地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基本規律(從字詞入手)和學生閱讀的認識規律(從感悟認識到審美體驗)。劉勰《文心雕龍》有曰「積字成句,積句成章」。這些說明,對文章的解讀應該從字、句開始,如果脫離了字和句,情感體驗、人文素養就只能飄浮在空中,無處著落了。辨詞析句,是語文教師的看家本領,離開了辨詞析句,又何以走進文本的語言深處呢?新課程非常強調「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怎樣做到這一點?所謂「工具性」就是語文的基本知識的教學,「人文性」的體現應該從語文的基本知識的教學入手,比如字、詞、句,比如表現方法(方式)和技巧,比如朗讀訓練等等。
假如把對意象的解讀和師生的悟讀割裂開,就能使教學前後環節的銜接不夠自然流暢;但是,如能通過創設情境,讓師生在朗讀中品味詩歌的隱喻性意象,建構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那麼就可使前一個教學環節自然過度而來,同時又關注並引導了學生「在解讀詩歌隱喻的過程中,憑借詩歌語言進入彼類事物與此類事物建構的隱喻空間,調整自我的認知和情感,從而為語文的個性化學習奠定基礎」,使學生能夠從讀中「感」,從讀中「悟」,更深刻地理解詩歌的內涵。
三、入情。所謂「入情」,就是准確把握詩人的情感,在詩歌創作背景材料的引導下,獲得詩歌審美的享受
從練老師的這節課來看,她在對詩歌意境(意象)的「解」上功夫有餘而在對詩歌意境(意象)的「構」上用力還不足。即對詩歌所塑造的意境所運用的意象在有了一定的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背景材料,融入學生自己的理解,進行審美的再創造;總感到練老師在引導學生對

⑷ 雨 說(鄭愁予)教案

雨 說(鄭愁予)

教者:張其海

教學目的:

1、學會細致觀察景物,抓住事物特徵的描寫方法。

2、學習在景物描寫中抒發感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1、注意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選擇好語氣和語調,有感情地朗讀這一首詩。

2、細致地觀察景物,抓住特徵進行描寫。

教學難點:

理解意象,把握本詩的主題,感受作者飽含的真情。

教學設想:

1、安排兩課時。

2、方法:誦讀感悟法、聯想想像法、評析欣賞法、探究學習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大家還記得唐代詩人王維的「渭城朝雨泡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美妙意境嗎?在中華詩歌的寶庫里,還有許多燦若星河、異彩紛呈的現代詩,她們吸收了幾千年詩詞深邃的神韻,借鑒了外國詩藝自由的腳步,感受著新時代清新的氣息,裝點了中國乃至世界詩壇的盛裝。今天,就讓我們和著喜悅、輕快的節拍,去聆聽「雨說」,去感受現代詩歌的魅力。

二、檢查學生預習情況:

1、讀准下列加點字的音:

圃( ) 錮( ) 滯( ) 喑啞( ) 嚷( )

蓑( ) 笠( ) 膏( ) 聳( ) 繞( )

襁褓( )

2、解釋下列詞語:

(1)禁錮:束縛,強力限制。

(2)寒淺:初春時淡淡的余寒。

(3)留滯:停滯,不流通。

(4)喑啞:嗓子干澀發不出聲音或發音低而不清楚。

(5)喧嚷:(好些人)大聲地叫或說。

(6)蓑衣:用草或棕製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7)潤如油膏:細膩光滑的像油,像脂肪塗抹的一樣。

(8)安息:安靜地休息,多指人睡或長眠。

(9)祝福:原指祈求上帝賜福,後來指祝人平安和幸福。

3、朗讀課文。

***朗讀指導:

語調:如第一節應讀得急切,表達出對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節應讀得輕柔、溫和,以示「雨」之關愛;第五節可讀得歡快一些,傳達喜悅之情;第八節應讀出高昂之氣,把全詩感情推向高潮;第九節讀出欣慰之情,顯示全詩的主旨。

停頓:如「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場」「當/田圃/冷凍了一冬/禁錮著種子」

重音:如「我呼喚每一個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要記著,你們嘴裡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加點的詞要重讀。

三、作者簡介: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於山東省。台灣當代詩人。1949年自費印刷了第一本詩集《草鞋與筏子》。1954年考入中興大學法商學院,並在《現代詩》季刊發表大量詩體,成為「現代派」的中堅。1968年赴美留學。出版的詩集有《夢土上》、《衣缽》、《窗外的女奴》、《鄭愁於詩集》、《刺綉的歌謠》等。在台灣詩壇鄭愁予被稱為「中國的中國詩人」。在「中國也很有些外國詩人,用生疏惡劣的中國文字寫他們的現代感覺」時,鄭愁予始終堅持用良好的中國文字寫作,形象准確,聲籟華美,而且是現代的。他的詩表現技巧和手法是十足的現代的,可在詩的感情深處,則是深厚的中國傳統人文精神。他把中國傳統人文精神與西方現代派的表現技巧相結合,把西方技巧化入中國傳統的意識中,使內容和形式結合得渾然一體。作為現代派的一員,鄭愁予 以其對中國傳統精神和藝術品味的繼承,迥然有別於西化的「現代」。

四、講授新課:

1、朗讀唐代詩人杜甫膾炙人口的名詩《春夜喜雨》,回憶一下這首詩中杜甫抒發的感情。(這首詩是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時寫的。詩中描寫春夜降雨,滋潤萬物的美景,抒發了詩人喜悅之情。)

2、朗讀課文,想想這首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雨說》中詩人從雨中獲得一種生動活潑的靈氣,借春雨的述說抒發了詩人由衷的期望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們無憂無慮、幸福成長。由此贊美中國傳統的「一切為了下一代」的人文精神。

3、副標題起什麼作用?這一首詩的副標「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對我們理解這首詩的題旨有什麼幫助?

--副標題:新聞報道中多行標題的一部分,又稱輔題或子題。寫在正題的後邊,用以補充或說明正題,對中心進行提示。散文和詩歌中的副標題一般以是提示詩、文寫作緣由為多。如《有的人》其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其實這首詩就是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的創作的,目的也就是以鮮明的愛憎,贊頌魯迅先生自願「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情願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的偉大精神。

《雨說》這首詩的副標題「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它提示了讀者,詩人寫作本首詩歌的出發點是為中國的廣大兒童們。詩人想借「春雨」告訴中國的兒童們,中國人傳統的人文思想是「一切為了孩子」「一切為了下一代」,兒童們應該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體會長者的愛撫,在無憂無慮中幸福成長。

4、朗讀課文,找一找詩中「雨」說了什麼話?這些話集中表達了一個什麼意思?

--「雨」說她來了;她是溫柔親切的愛的使者;她,靜悄悄地走來,孩子們不要拒絕她的來到;她,來自遙遠的地方;她曾在幸運的笑中長大。「雨」說她來了,就不再回去,當孩子們學會了自由地笑,她快樂地安息。這些話表達了中國的長者們為了讓兒童們能夠無憂無慮、健康幸福的長大,他們願意做出一切的努力、付出一切的代價。

五、小結:

近來我們學了不少的詩,都是新詩。所謂「新詩」世稱現代詩。指中國「五四」運動以後產生的新體詩歌,它們在形式上打破了舊體詩詞格律的限制,採用了比較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語的白話,更直接反映了社會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它與社會發展的潮流相適應,逐漸成為詩歌的主流。學習詩歌很重要的是要朗讀,在理解詩意後,更應當運用朗讀的一些要領和技巧反復詠唱,朗讀成誦。詩的語言有別於其他文體,大量的名詩,其語言更是經過詩人千錘百煉方給於確定,記憶於心,對於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大有幫助。因此期望同學們注意朗讀成誦。

六、作業

1、朗誦全詩。

2、討論完成練習二、三。

第二課時

一、請同學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二、繼續分析詩歌:

1、這首詩布局謀篇,層次井然,請給詩分段並歸納段意。

--根據這首詩雨的行蹤,可以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雨前。寫春雨來前大地蕭條,也因大地蕭條,雨才來探訪大地。

第二部分:(第2、3、4、5節)雨中。寫春雨來臨,大地更新,春雨的來 臨為大地帶來了歡樂。

第三部分:(第6、7、8節)雨教。寫春雨告知兒童自己曾在笑中長大,教兒童要勇敢面對生活、幸福成長。

第四部分:(第9節)雨息。寫春雨向兒童們表達自己的最大心願是看到兒童們自由地笑,幸福成長。

2.按朗讀要求讀一讀詩,想一想這首詩詩人用了什麼修辭手法?這樣寫好在哪裡?

--這首詩詩人運用了擬人化修辭手法,整首詩擬人。把春雨當作人來描寫,賦予春雨人的動作與思維。把詩人抽象地希望兒童們幸福成長的願望,用具體的形象表現出來。

如詩的開頭寫大地蕭條,用擬人化寫景物,雖沒有明白地說,沒有雨,造成了荒涼。但「小溪漸漸暗啞歌不成調了」讓人明白沒有雨,沒有水的後果是嚴重的。抽象的思想通過了具體形象的詩歌語言,擬人的方法得到實現。

又如第5節的詩完全是照應了第1節「田圃」、「牧場」「魚塘」「小溪」雨前、雨後不同的景象,讓我們形象地感到了雨前的愁、雨後的喜。可見擬人化的修辭手法讓這首詩更加形象,更加生動,更容易讓人接受詩人的忠告:「只有旗子笑,春天的聲音就有了/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而詩最後「當你們自由地笑了,我就快樂地安息」不是作者由衷的願望嗎?創造一切可能,讓兒童們幸福地無憂無慮的成長。

3、讀一讀第7、8兩節,這其中的「笑」你是怎樣理解的?談談自己的看法。

--這兩節詩,雖是「春雨教兒童二樣事」,但內容只有一樣,即「教你們勇敢地笑」。不同的是:

第7節詩人通過景物描寫,通過物對雨的態度,看到「笑」的作用。「柳條兒」被雨打自然是要矮一些的,這擬人逼真,風雨中的柳樹長得更瀟灑;而一石獅,石獅流的不是淚,那分明是雨水呀,風雨中石獅也多了一種樂趣;雨中的飛燕,傾斜那靈巧的軀林,穿梭其中,那是一種喜慶、勇敢的身姿,可見詩人透過雨,教給兒童們的是勇敢地面對生活的挑戰,只有這樣,樂對人生,才能幸福成長。

而第8節中「只要旗子笑,春天的聲音就有了/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這里的「笑」仍然是教兒童們要勇敢地面對人生。兒童是大地的主人,兒童是未來。只要我們的廣大兒童勇敢面對生活,樂對人生,我們的國家,民族就有希望。這是詩人殷切的希望。

4、想一想,這首詩與艾青《黎明的通知》在擬人化手法運用上有什麼異同。

--這首詩主要運用了擬人化手法。這一點和艾青的《黎明的通知》類似。艾青的《黎明的通知》全詩以「黎明」為說話者,而鄭愁予的《雨說》,全詩以春雨為說話者。不同的是艾詩主要是「黎明」讓詩人轉告人們它的通知,而鄭詩則用「雨」直接與兒童對話,表情達意罷了。

5、說一說,這首詩除了擬人手法外,作者還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增強詩歌的感染力?

--除了擬人外,作者還用了比喻、排比、反復的修辭手法。

比喻:如:「我的愛心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

排比:如。「柳條兒見了我笑彎了腰啊|石獅子見了我笑出了淚啊|小燕子見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反復:如:「雨說:我來了……」「雨說:…,」

三、作業:

廣泛閱讀現代、當代詩詞,以拓寬自己的視野。

⑸ 詩歌《我是一條小河》馮至與《再別康橋》在關於「河」的意象和詩的形式上有何異同

我是一條小河是愛情詩,再別康橋是作者重返母校的感慨

⑹ 高中語文《致橡樹》教案

《致像樹》教案

一、 教學目標
1、 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2、 了解朦朧詩的特點
3、 掌握《致像樹》的象徵手法
二、 教學重點
1、 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2、 掌握《致像樹》的象徵手法
三、 教學課時:二課時
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語
在前面幾節課里,我們學習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等優秀的詩篇,領略到了偉人的萬丈豪情和徐志摩傷感的悠悠別情,今天我們再來領略一下另外一種人生最美麗的感情——愛情。今天呢,我們請到了一位嘉賓與我們共同討論這種神秘感情,她就是中國非常優秀的女詩人——舒婷,看看今天我們會從這位不平凡的女性口裡聽到什麼樣的愛情宣言呢?
二、作者介紹
舒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6月6日出生,福建人,當代女詩人。1971年開始發表詩歌。現在為中國作協福建分會理事。主要作品有《桅船》詩集(中國作協第一屆1979—1982全國優秀新詩二等獎),她的《祖國,我親愛的祖國》獲1979—1980年全國青年優秀詩歌獎。舒婷的詩,構思新穎,富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語言精美,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她是中國當代朦朧派詩歌的代表人物。
三、引出朦朧詩介紹:
朦朧詩產生於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內容含蓄雋永,形式虛實相生,它往往藉助象徵、比喻等手法,創造一種朦朧的藝術形象或意境,從而誘發人們的好奇心和想像力,使人獲得特殊的審美享受。代表詩人有舒婷、北島、顧城等。
《致橡樹》,是舒婷的一首優美、深沉的抒情詩,可以說是朦朧詩的代表之作。它所表達的愛,不僅是純真的、炙熱的、而且是高尚的,偉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撥動著人們的心弦。
四、詩歌欣賞
1、 在學習詩歌之前,請同學們先討論一下「愛情是什麼?」
前人的愛情語錄:
前蘇聯·伊薩可夫斯基:愛情——不是一顆心去敲打另一顆心,而是兩顆心共同撞擊的火花;
前蘇聯·尤·留里科夫:愛情不僅能給人帶來光明,而且也帶來黑暗,不僅使人們感到振奮,也使人們感到壓抑;
英國·莎士比亞:愛是一種甜蜜的痛苦。真誠的愛情永遠不是一條平坦的道路;
法·安德烈·莫洛亞:偉大的愛情能使最平庸的人變得敏銳、勇於獻身、充滿信心;
法·莫里哀:愛情是偉大的導師,教我們重新做人;
前蘇聯·留里科夫:幸福的愛情能使一天等於一年,而使一年等於長生不老。愛情能使人變成神,使人長生不老。
那麼,愛情究竟是什麼呢?讓我們先來聽聽舒婷是怎麼說的。
2、 全班朗讀全文,初步體會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愛情觀。
同學討論交流,達成共識,師生共同明確:
否定了一方攀附、單方痴戀、一味奉獻三種世俗的愛情觀。三個字「絕不學」表明了作者鮮明的態度。指出愛情必須是一種獨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對方存在又珍視自身價值的關系。
3、 縱觀全詩,可發現舒婷的這首《致像樹》分為上下兩節,請同學們劃分出上下兩層。
明確:一層:開頭至「不,這些都還不夠」
二層:「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結尾
劃分原因:一層:是詩人宣告一篇戰斗書,宣告自己不願成為男性附庸。
從感情上看,一層是升調。詩人以六個比喻句直接列出六個否定,激昂強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瀉千里,不可阻擋,彷彿吐盡千年來積壓在女性心中憤恨不平的塊壘。是反抗,是掙脫,是戰斗,詩人以一個勇敢的鬥士的面貌出現。這部分的旋律是昂揚,激奮,向上的。
二層:詩人對自己的愛情觀確立,這一層是詩人感情抒發平緩的,詩人以女性溫情,真摯細膩,纏綿悱惻地抒發了自己內心夢想,象小溪流水,如一木棉在清風中搖曳。
4、請男生朗讀詩歌第一層,要求其他同學在聽朗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在詩歌的第一層中,所要否定的愛情觀。
歸納明確:作者否定了三種傳統的愛情觀: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炫耀自己),為了追求高貴的地位,不顧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嚴於不顧,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愛情?這是一種「極力攀附」的愛情。
其次,痴情的鳥兒,為綠陰重復單調歌曲的鳥兒。
因為這種鳥兒是單方痴戀,只知為對方歌唱,卻忘了用自己的歌喉為自己歌唱。她意識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不知道在愛對方的同時「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樹的陰影之中,卻不願飛出橡樹的庇護,不願飛向屬於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這是一種「只知依附」的愛情。
第三,泉源、險峰、日光和春雨。
這些事物在其他文學作品中大多屬被贊美的對象,詩人在這里雖然不象前兩種全盤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認同。因為它們為了橡樹的蓬勃生長,無怨無悔地奉獻、結予,卻忘了給自己一個獨立的世界、創造自身價值的機會,這種自我犧牲精神固然可嘉,卻也難免令人遺憾。所以,這是一種「一味奉獻」的愛情。
小結:以上三種都是傳統的「世俗的愛情」,都是以犧牲一方為前提的。傳統的愛情觀顯示愛的雙方的結合,並不是人的感情和價值的平等的結合,往往是權勢和財勢的結合;結合的雙方也往往是主導和從屬、統治和被統治的關系,失去了愛的本質。作者是持否定、批駁的態度的。在作者看來,愛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單方的痴戀,即使由衷的奉獻,也是不夠的。
那麼,作者嚮往的愛情觀是什麼樣的呢?
5、請女生朗讀詩歌第二層,要求其他同學在聽朗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在詩歌的第二層中,所嚮往和提倡的愛情觀。
師生就「愛的雙方應保持怎樣的關系,具有怎樣的形象和內涵」 共同討論,尋求並達成共識: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里。」
——雙方必須平等獨立;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聽懂我們的言語。」
——雙方必須相互默契,心有靈犀,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為知己。
雙方的形象和內涵: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
像刀、像劍,
也像戟;」
象徵男性——偉岸挺拔,剛強不屈,鋒芒銳利,具有陽剛氣概;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象徵女性——健康活潑,美麗動人,深沉博大,堅韌不屈,具有柔韌氣質。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雙方必須禍福與共,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彷彿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雙方在獨立平等的前提下,又相知相依,榮辱與共。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不僅愛你偉岸挺拔的身軀,愛你的容貌、氣質、才華成就;更愛你今生堅定的信念,執著的追求。
這就是作者嚮往的愛情觀,這就是偉大的愛情,這就是堅貞的愛情。
小結:
舒婷的《致橡樹》不像常見的愛情詩那樣直抒胸臆,用火熱的詩句表達對愛的焦灼和渴望,或對意中人的熱烈追求與贊美,或抒發失意的愛情帶給自己的悲苦與煎熬。它跳出一般愛情的窠臼,擺脫情網中人的意亂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觀照愛情,對愛情的本質進行了一番理性的考問與判斷。詩中理想愛情中的男女雙方應是互愛著的,女性熱烈的愛應該得到男性積極的響應;它即不該是女性的一廂情願,如鳥兒之對橡樹;也不該是女性對男性單向、忘我的愛的奉獻,而男性只是心安理得、無動於衷地享有,如山泉、險峰、日光、春雨之對橡樹。理想愛情中的男女,應該如並肩而立的橡樹和木棉,用根的緊握,葉的相觸,風中的互相致意傳遞、回報彼此的愛,以此共同強健愛的紐帶,使雙方能夠在漫長的歲月中,終身相依,共度人生,這才是偉大的愛情,建立在這樣的基石上的愛情才是鮮活、圓滿的,這種本真的愛情,才是值得追求的。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不被世俗所羈絆,表達了一個成熟的知識女性對理想愛情的憧憬,喊出了女性對獨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嚮往和追求。
第二課時
導語:
上一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舒婷的《致橡樹》,在將這首詩分為兩節的基礎上進行了分析,今天我們將在前一節課的基礎上繼續來理解這首詩。
(續上一課時)
6、由我們剛才對詩歌的討論可以看出詩人的這種愛情觀具有極強的現代人文性,這些觀點在我們現在看來可能一點都不新鮮,但是我們聯系一下作者寫作的時代背景就會發現其實並不這么簡單,詩人是發國人之未發,寫國人之未寫。
這首詩寫於1977年3月27日,發表於1979年《詩刊》第4期。20多年前的中國,十年浩劫剛剛結束,人們思想上的樊籬還沒有徹底清除。文革十年,人性遭到蔑視,人的尊嚴遭到肆無忌憚的踐踏。愛情,這一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現象,在十年動亂中更是遭到貶低甚至扼殺。當時不少詩文中所描寫的男女主人公,除了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之外,再沒有其它的「慾望」,「愛情」這一「資產階級的感情」更是與革命者的身份格格不入。但是即使是在令人窒息的年月,詩人也毫不畏懼地把她的觸角伸向人性的各個領域,對人的思想和感情作了細致的觀察和體驗。在打破了思維上的清規戒律之後,詩人勇敢地表現了對血肉豐滿、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作者在自己的詩中大膽地描寫了對愛情的渴望,以及愛情生活中的各種體驗和情狀。這首詩集中表現了作者理想中純潔熱烈而以高尚的愛情。這是作者的愛情宣言,這是一個經歷了血與火洗禮的中國當代女性對愛情的不懈追求。這首詩抒寫的不是個人狹小感情圈子的纏綿悱惻和朝花夕月,它的新穎獨特,為新時期詩歌中的愛情描寫吹進了一股清風。
中國漫漫的歷史長河,展現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劇。她們中的一部分意識到了社會強加給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們也試圖反抗,改變這不公正命運帶給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慘的結局告終。她們中的另一部分不僅喪失了做個「人」的權利,只能像一種依附品從屬於男性社會,而且她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無疑加濃了她們自身的悲劇色彩。
女詩人作為新時代覺醒了的女性,她為此感到難過、沉重,因而發出沉重的嘆息。由此可知,作者認為女性,尤其是覺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應該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這也正是女性的內在美成熟之美的體現。
同時本詩還可以理解為女性的獨立宣言;如果將詩中的「愛」由男女之愛推而廣之理解為人與人之間的愛,本詩還可以理解為每個人都應該是單獨的個體,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獨立的,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幫助、相互協作、相互依存,應該建立良好的和諧的人際關系。詩人在詩中呼籲了女性的自我完善,使人們認識到了幾千年來男尊女卑思想意識的危害性,從而弘揚了一種民主的意識。
7、學習本詩的特點
在藝術表現上,詩歌採用了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便於坦誠、開朗地直抒詩人的心靈世界:同時,以整體象徵的手法構造意象(全詩以橡樹、木棉的整體形象對應地象徵愛情雙方的獨立人格和真摯愛情),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發、詩化,因而這首富於理性氣質的詩卻使人感覺不到任何說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豐美動人的形象所征服。
詩歌之所以採用整體象徵,也由於詩人的構思意圖不一定把作品題旨局限於愛情的視野。從橡樹與木棉的意象構成中同樣可以合理地引申出對人與人之間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時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獨立這種道德理想。
(1)象徵手法和比喻的修辭方法。
《致橡樹》熱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詩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獨立的姿態深情相對的橡樹和木棉,可以說是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徵形象。同時在詩中,詩人還設立了一系列的象徵意象來表達她的愛情觀,比如:凌霄花、痴情的鳥兒、泉源、險峰、日光、春雨等,這些都象徵了世俗的愛情觀。
縱觀這首詩,可以看出詩人主要運用了象徵的表現手法,另外還運用了比喻、排比、對偶、反復、對比等修辭手法。那麼運用象徵和比喻能起到什麼作用?
象徵是通過某一具體事物(即象徵物)來表現與之有某種聯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徵義),從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達的意思更為含蓄、深刻。
運用象徵和比喻能使所要表達的內容更加形象生動,含蓄雋永(板書),意味生長。這些象徵物和喻體在詩歌中又稱為意象。所謂「意象」即「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相融合的產物。」「象」是指客觀存在的物象(包括景象、事象),「意」是指詩人的感知。「意」是「象」的觸發,「象」是「意」的載體,二者水乳交融,互為依託。
本文運用的比喻有很多,也就是說本文的意象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層次的,疊加式的。(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鳥兒、泉源、險峰、日光、春雨,銅枝鐵干,刀劍戟,紅碩的花朵,沉重的嘆息,英勇的火炬,寒潮、風雷、霹靂,霧靄、流嵐、虹霓)
問題一:象徵女性陰柔之美的物象很多,如柳絲,蒲葦,水,比方有一首歌里這樣唱道:「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從傳統意象來看,好像水更能表現出女人的陰柔之美,作者為什麼單單用木棉來象徵女性?
同學們討論後歸納明確:水雖然能表現出女人的柔美,但是水繞山走,給人的感覺總有點依賴之感,缺乏獨立性;而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橡樹站在一起,平等獨立,又不失女性的溫柔之美。
問題二:理解詩中「土地」的意象。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請同學們討論,「土地」在這里代表了什麼?
歸納明確:「土地」是偉大的愛情的真正堅貞之處。詩人用「土地」來寄寓自己的情感,這里我們可以對土地有無限豐富的想像理解。它是不定的意象,絕不僅僅只是祖國和事業,當把它與外在身軀相比,我們可見到土地是內在的品質是「根」是心靈靈魂能夠相握的地方。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才是偉大的愛情,愛你,不僅愛你偉岸挺拔的身軀,愛你的容貌、氣質、才華成就;更愛你今生堅定的信念,執著的追求和你靈魂深處動人的美麗。
可見,「土地」可以理解為一切內在精神領域的東西,可以有對祖國、故鄉、母親、事業的愛,更有對其人生追求的愛。由此,我們就理解了詩人所追求的理想的愛情觀,在這些意象特徵美的解讀中,我們也完整地解讀了這首詩歌的情感內涵及主題。
(2)語言特點
對偶:詩歌語言形式的核心。
本詩繼承中國古典詩歌的優秀傳統,大量運用整齊勻稱的語言對應形式,1—3,4—6,7,8,9,10有嚴謹,有寬泛。
《致橡樹》的語言生動形象,蘊涵了詩人豐富的情感。例如第一詩節句式由長變短,語氣由平緩變得急促,詩人的情感體驗越來越強烈。女詩人對幾千年來男女不平等現象冷靜思考,希望在愛情上能夠獨立、平等,這種情感被壓抑了幾千年,現在似火山爆發,噴薄而出,其情感激昂澎湃,如大江之水,一瀉千里,不可阻擋,似錢塘之潮,一浪高過一浪,推向高潮,這是發自內心的宣告,也是反思後的吶喊,所以詩人最後喊出:不,這些都還不夠!
8、初步認識朦朧詩
舒婷作為「朦朧詩」派的主將之一,她的詩風細膩而沉靜,哀婉而堅強。現在我們再來欣賞幾首朦朧詩,體會其特點。
「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投影片)
同學討論,師生共同明確:
這首隻有兩行的小詩,1980年在《星星》第3期發表後震動了整個詩壇,不管是對朦朧詩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態度的人,對這首詩卻是一致的欽贊。作者用意象、隱喻,在濃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現了一雙不同尋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覺醒的象徵),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從烏雲的縫隙中射出的一束白光。我們可以體會到,在那個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謬現實中扭曲著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潛能所爆發出頑強求索的精神。
「小巷
小巷/又彎又長
我用一把鑰匙/敲著厚厚的牆」(投影片)
同學討論,師生共同明確:
詩人選擇了三個簡單的意象,構成了一個象徵意味很強的流動畫面。「我」拿著鑰匙在尋找自己的房間,也即尋找自己在社會中應有的位置。然而「小巷」是「又彎又長」的,「牆」是「厚厚的」,要尋找,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也可能要走很長的路;然而「我」是堅定的,「我」在頑強地敲著,過走過敲。而「我」又並非是一個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也包括中年、老年,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不是都在終生尋找嗎!
「遠和近
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
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投影片)
同學討論,師生共同明確:
這是一種錯覺。詩人在瞬間產生的錯覺中悟出一種深意:人與自然(雲象徵自然)是和諧的,人與人是隔膜的。作者渴望一種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
五、 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舒婷的《致橡樹》,理解了她的愛情觀,並且也明白了,愛,並不是狹隘的愛對方偉岸的身軀,容貌和才華,還要愛他的理想,他的追求,愛生活,愛祖國,這才是真正的愛情。同時我們也初步了解了以舒婷為代表的朦朧詩的一些特點,有助於以後同學們對詩歌的閱讀欣賞。
六、 布置作業
1、 背誦全詩。
2、 完成一篇讀後感《讀〈致橡樹〉》,字數不限。

\

⑺ 《財產留給誰》教學設計

課 型:新授課
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情感激勵法、設疑討論法。
學法指導:利用典型案例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分析,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由澳門賭王何鴻燊財產爭奪戰導入。不管是生還是死,名人總是備受關注的,而他們的財產留給誰,則是考驗親情的一把標尺。
師: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生是人生的起點,死是人生的歸宿。財富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也只能像《再別康橋》中寫的那樣「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既然生前的財產不能帶走,那把這些財產留給誰呢?
(教師展示圖片並板書課題:財產留給誰)
【課堂情境 活動設計】
結合課標要求,強調中考考點:法律保護公民的合法財產。
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有關內容。引導學生從整體上了解本課內容和知識框架。
(活動一)認識繼承權 <自主學習>
師:要弄清楚遺產繼承的問題,首先要搞清楚幾個概念。什麼是繼承人?什麼是遺產?什麼是被繼承人?(學生閱讀教材第76—77頁,找出概念並勾畫在書上。)
引出繼承權的含義:繼承人依法繼承被繼承人的遺產的權利。
(學生勾畫並理解繼承權含義,半分鍾速記。)
師:明白了這幾個關於繼承問題的概念後,讓我們「以案說法」。關注侯耀文遺產糾紛案的有關情況。
(活動二)案件分析 <運用知識 實戰演練>
(播放幻燈片)《不幸降臨》, 2007年6月23日,侯耀文去世,2011年3月23日,侯耀文骨灰下葬。(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主動探究。)
師:這件事情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讓我們一起走進案情,共同分析。
問題:是否所有侯耀文的財產都可以繼承?
(幻燈片展示)屬於侯耀文的財物有:一、父親侯寶林的遺產(至今未分割);二、工資、演出等所得收入;三、玫瑰園別墅(按揭還貸中)、銀行存款、貴重物品(名表、玉石、字畫)等。
(學生分組討論、質疑交流並發言。)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並指出:共有財產不能作為遺產繼承;補充:繼承遺產的同時繼承債務。
強調:共有財產、來源不明的財產、非法所得(如侵佔、偷搶、貪污受賄等不合法)的財產不能成為遺產。
師:通過討論,我們明確了公民死後留下的合法的財產作為遺產必須具備的三個條件。那麼本案中,誰又是繼承人呢?
(學生閱讀教材第77頁,闡明自己的觀點,弄清問題。)
(活動三)認識繼承人 <理清思緒>
(幻燈片展示)侯氏關系簡圖(略)
《爭議四起》為遺產分配不少人各執己見。甲說妞妞還是個小孩,沒有繼承權。乙說侯瓚、妞妞早已離開侯家,而侯耀華忙前忙後張羅,盡到了做兄長的責任,遺產應該全部分給他。
問題:你贊同他們的觀點嗎?請說出你的理由。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並指出:未成年人的繼承權受法律保護。
(活動四)認識法定繼承 <了解繼承法>
(幻燈片展示)《律師解惑》帶著疑問,侯瓚咨詢了律師。律師告訴她,侯瓚和妞妞可以繼承遺產,而侯耀華雖然也是繼承人,但不繼承遺產。
提出問題:請你說說律師的法律依據是什麼?(教師強調繼承人范圍的確立依據:婚姻關系、血緣關系和扶養關系。 注意強調:扶養和撫養的不同。副板書:扶養)
明確法定繼承的有關細節要求:繼承人的范圍確立的依據、繼承的順序等。
進一步設問:明確了繼承人後,如何進行分配?分配的方式和原則是什麼?
學生閱讀教材第78頁「相關鏈接」,教師答疑解惑,歸納概括並補充內容。(在交流分辨中弄清問題。學生在課本標記補充4個分配原則:平均原則、協商原則、照顧原則、權利義務一致性原則。)
師進而歸納總結法定繼承的含義。
(活動五)認識遺囑繼承
(播放幻燈片)《案情改編一》正當他們准備按照法定繼承程序開始分割遺產時,律師來了,拿出侯耀文生前的一份公證過的遺囑。遺囑中寫到:妞妞是我的精神寄託,在我死後將所有財產(除黃石玉、玫瑰園以外)都留給她所有;黃石玉留給哥哥侯耀華。
問題:1、什麼是遺囑繼承?2、此時該如何繼承?如何分割財產?
填表比較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的區別與聯系。(學生依據課本第79頁回答。完成填表比較題。)
(活動六)認識遺贈
(播放幻燈片)《案情改編二》接著,律師拿著遺囑又念道:「陳一嘉是我的女友,她對我悉心照顧,我自願在死後將玫瑰園別墅贈送給她。」
問題:陳一嘉是法定繼承人嗎?這屬於遺囑繼承嗎?
引出遺贈的概念。強調:受遺贈人獲得遺贈的遺產受法律保護。遺贈不屬於遺囑繼承。
師歸納總結第二部分:繼承權的實現方式(圖示)
明確:遺囑繼承優於法定繼承。
學生舉例說明: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陳游標等。
師歸納總結:他們在追求物質財富的同時,能夠關注精神價值、慈善救濟,踐行陽光財富觀。用成功反哺社會,追求心靈的快樂和富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財富觀。
強調重視物質財富的同時,應關注精神財富。
(活動七)解決繼承權糾紛途徑
(播放幻燈片)展示案例:2009年6月23日,侯瓚將侯耀華、牛成志、郭曉小等人告上法庭,要求返還和賠償相應遺產。
你贊同侯瓚的做法嗎?為什麼?
有沒有其它解決糾紛的好方法?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並回答。)
教師歸納:解決糾紛的方式:非訴訟(協商解決)、訴訟。學會依法維權。
<案例分析 提升能力>
2010年8月20日,侯耀文遺產案終於以和解告終。侯耀華與侯瓚雙方達成一致,握手言和。這正體現了注重情誼、互諒互讓的精神。體現了協商處理的原則。這個案件告訴我們:親情是最難以割捨的,是親情和理性平息了這場風波。2011年3月23日,侯耀文的骨灰終於入土為安。
(學生閱讀教材第79頁,感受注重情誼、互諒互讓的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道德。)
問題:當你們自己的合法繼承權被侵犯時怎麼辦?
教師歸納:增強維權意識,依法維權。強調: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講了有關遺產繼承相關知識,希望同學們能夠把它運用於實際生活解決具體的問題,真正做到學法、懂法、用法、護法。講法律同時的還要講道德、注重情義。
【結束語】
曾國藩曾說過:「子孫有用,留錢干什麼?子孫無用給錢做什麼?」自己是命運的創造者。面對先輩留給我們的財產,我們要正確對待,我們更要為自己、為社會創造更多、更豐富、更有價值的財產,來證明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作業布置:

⑻ 《我們去看海》教學設計

《我們去看海》是詩人寫的兒童詩,適合於朗誦。全詩以「我們去看海」的呼喚貫穿始終,情緒飽滿激昂。去看海,既有對海的嚮往與追求,又是對生命的期望與啟迪。海給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海匯百川,胸懷寬大;海蘊藏著財富,是取之不盡的寶庫;海躍動著鮮活的生命,海永遠不會停止呼吸……閱讀這首詩,要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仔細體會詩歌表達的熱愛大海的思想感情,感悟大海給我們的啟迪。

《致老鼠》是一首有趣的童詩。小詩人用一顆童心,寫出了和一般人眼中不同的老鼠:雖然老鼠要做壞事,但還是喜歡它們。小詩人希望它們改正缺點,愛清潔,愛勞動,光明正大地做事。如果改正了缺點,還可以和貓做朋友。小詩人把老鼠當成了自己的朋友,對有缺點的朋友沒有歧視。讓老鼠和貓交朋友,更是孩子美好的願望。閱讀這首詩,學生一定能感受到童詩的想像力和創造性。

《爸爸的鼾聲》是一首溫情的童詩。小詩人敏銳地捕捉到「爸爸的鼾聲」,作為寫詩的題材,因為他覺得爸爸的鼾聲十分有趣。小詩人善於運用形象的比喻,他覺得爸爸的鼾聲「就像是山上的小火車」;爸爸的鼾聲停了,他又覺得好像火車到了站。全詩童趣盎然,充滿父子親情。閱讀這首詩,要讓學生體會到「鼾聲」也能做詩,生活中詩的題材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善於發現和聯想,到處都有詩的素材。可以引導學生想一想,還有哪些地方也有詩。

《給詩加「腰」》說的是蘇小妹出題,在「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之中各加一字,說出詩眼。蘇東坡說了前句「搖」,後句為「映」,就是「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小妹不屑,認為太平淡;黃山谷加為「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仍搖頭。後她吟出「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東坡玩味之後,不禁叫絕。「扶」字恰到好處地描繪出輕風徐來,柳枝拂然的柔態,與「輕」「細」十分和諧。「扶」字又把風擬人化了。月色淡淡,月下的梅花朦朦朧朧,「失」字勾畫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詩是語言之藝術。詩特別注重遣詞用字,凝練而鮮明生動。蘇小妹加的是「詩腰」,因為它在詩句的中間,其實是「詩眼」,因為它僅用一字,卻能出神入化。閱讀這篇文章,主要是激發學生搜集詩歌故事的興趣,此外也要引導學生感受詩歌故事的有趣,學會欣賞詩歌。

《詩中的「秋」》是台灣作家桂文亞回憶自己兒童時代讀古詩的樂趣,側重讓學生學習讀懂古詩和欣賞古詩的方法。讀詩貴在感受意境,作者回憶自己小時候在秋天讀詩,

風吹竹葉,螢火蟲在紗窗外飛舞,著實富有詩意。作者慢慢領悟到:聯系生活來讀古詩,就容易讀懂;讀詩時在頭腦里描繪一幅幅畫面,就能進入詩的意境;把不同的詩比較著讀,可以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如果了解詩人的身世際遇,我們就不難與詩人的心相通。這篇文章以作者讀詩的切身感受為內容,娓娓道來。她所舉的都是關於「秋」的古詩,詩中流淌著涓涓清泉,詩中洋溢著淡淡的思念,作者體會到了蘊涵在「秋」詩中的濃濃的親情、友情和思鄉之情。這篇文章教會我們怎樣讀詩。

五、相關鏈接

(一)詩歌的起源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於古代人們的勞動號子和民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開始詩和歌不分,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爾吉、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二)詩歌的特點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像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像、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三)詩歌的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注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托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睢》《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這三種表現手法,一直流傳下來,常常綜合運用,互相補充,對歷代詩歌創作都有很大的影響。

詩歌的表現手法是很多的,而且歷代以來不斷地發展創造,運用也靈活多變,誇張、復沓、重迭、跳躍等等,難以盡述。但是各種方法都離不開想像,豐富的想像既是詩歌的一大特點,也是詩歌最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還有一種重要的表現手法是象徵。象徵,簡單說就是「以象徵義」,但在現代詩歌中,象徵則又表現為心靈的直接意象,這是應予注意的。用現代的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種:

1.比擬。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說:比擬就是「或喻於聲,或方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這些在我們前面列舉的詩詞中,便有許多例證。比擬中還有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擬人化」:以物擬人,或以人擬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裡盪漾。把「雲彩」「金柳」都當作人來看待。以人擬物的,如,洛夫的《因為風的緣故》:……我的心意/則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燭光/稍有曖昧之處/勢所難免/因為風的緣故/……以整生的愛/點燃一盞燈/我是火/隨時可能熄滅/因為風的緣故。把「我的心」比擬為燭光,把我比作燈火。當然,歸根結底,實質還是「擬人」。

2.誇張。就是把所要描繪的事物放大,好像電影里的「大寫」「特寫」鏡頭,以引起讀者的重視和聯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其中說到「深千尺」「三千尺」,雖然並非事實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卻生動地顯示了事物的特徵,表達了詩人

的激情,讀者不但能夠接受,而且能信服,很驚喜。然而這種誇張,必須是藝術的、美的,不能過於荒誕,或太實、太俗。如,有一首描寫棉花豐收的詩:「一朵棉花打個包/壓得卡車頭兒翹/頭兒翹,三尺高/好像一門高射炮。」讀後卻反而使人覺得不真實,產生不出美的感覺。

3.借代。就是藉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與比擬有相似之處,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比擬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卻是一方具體,一方較為抽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梁,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以引發讀者的聯想。這也就是艾青所說的「給思想以翅膀,給感情以衣裳,給聲音以彩色,使流逝變幻者凝形。」

塑造詩歌形象,不僅可以運用視角所攝取的素材去描繪畫面,還可以運用聽覺、觸覺等感官所獲得的素材,從多方面去體現形象,做到有聲有色,生動新穎。唐代詩人賈島騎在毛驢上吟出「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但又覺得用「僧敲月下門」亦可。究竟是「推」還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狀,不料毛驢擋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韓愈,當侍衛將賈島帶到他的馬前,賈據實相告,韓沉吟良久,說還是用敲字較好。因為「敲」有聲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記敲門聲,便使得那種情景「活」起來,也更顯得環境的寂靜了。前述《楓橋夜泊》的「烏啼」「鍾聲」,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現代的如黃河浪的《晨曲》:「還有那尊礁石/在固執地傾聽/風聲雨聲濤聲之外/隱隱約約的/黎明/靈泉寺的晨鍾/恰似鼓山湧泉的/悠遠回

應/淡淡淡淡的敲落/幾顆疏星/而漲紅花冠的/雄勁的雞鳴/彷彿越海而來/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湧。這首詩也寫得很好。所以我們如果掌握了用聲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將為詩歌創作開拓一個更加廣闊的領域。

無論是比擬、誇張或借代,都有賴於詩人對客觀事物進行敏銳的觀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膽的想像,甚至幻想。可以這樣說,無論是浪漫派也好,寫實派也好,沒有想像(幻想),便不成其為詩人。比如,以豪放稱著的李白,固然想像豐富,詩風雄奇,而以寫實稱著的杜甫,也寫出了諸如「安得廣廈千萬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月夜》)等等浮想連翩的佳作。

(四)中國古代詩歌的分類

1.詩按音律分,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類。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

(1)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①楚辭體: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後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②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後變成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採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魏晉和唐代及其以後詩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成為樂府和擬樂府。如《敕勒歌》《木蘭詩》《短歌行》(曹操)。一般來說,樂府詩的標題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體:是樂府詩的一種變體。漢、魏以後的樂府詩,題名為「歌」「行」的頗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節、格律一般都比較自由,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以後遂有「歌行」體。到了唐代,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已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雖辭為樂府,已不限於聲律,故稱新樂府。此類詩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發展。如,杜甫的《悲陳陶》《哀江頭》《兵車行》《麗人行》,白居易的許多作品,其形式採用樂府歌行體,大多三言、七言錯雜運用。

(2)近體詩:與古體詩相對的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是唐代形成的一種格律體詩,分為兩種,其字數、句數、平仄、用韻等都有嚴格規定。

①一種稱「絕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簡稱五絕,七言的簡稱七絕。

②一種稱「律詩」,每首八句,五言的簡稱五律,七言的簡稱七律,超過八句的稱為排律(或長律)。

律詩格律極嚴,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韻有定位(押韻位置固定),字有定聲(詩中各字的平仄聲調固定),聯有定對(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例如,

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的律詩,每首四聯八句,每句字數必須相同,可四韻或五韻,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詩定格基礎上加以鋪排延續到十句以上,則稱排律,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也有隔句相對的,稱為「扇對」。再如,絕句僅為四句兩聯,又稱絕詩、截句、斷句,平仄、押韻、對偶都有一定要求。

(3)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後闕、下闕、下片。

(4)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於金,興盛於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內容來分類:可分為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史詩)、詠物詩、悼亡詩、行旅詩和閨怨詩。

(1)懷古詩。

一般是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詠史懷古詩往往將史實與現實扭結到一起,或感慨個人遭遇,或抨擊社會現實。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感慨個人遭遇,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年過半百,功業無成。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滿,抨擊社會現實。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之感。

(2)詠物詩。

詠物詩的特點:內容上以某一物為描寫對象,抓住其某些特徵著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徵、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

(3)山水田園詩。

南朝謝靈運開山水詩先河,東晉陶淵明開田園詩先河,發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園詩派,代表人物是王維、孟浩然。山水田園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詩境雋永優美,風格恬靜淡雅,語言清麗洗練。

(4)戰爭詩。

從先秦就有了以邊塞、戰爭為題材的詩,發展到唐代,由於戰爭仍頻,統治者重武輕文,士人邀功邊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舉進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種積極用世、昂揚奮進的時代氣氛,於是奇情壯麗的邊塞詩便大大發展起來了,形成一個新的詩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適、岑參、王昌齡。

(5)行旅詩和閨怨詩。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長期流離漂泊,或久戍邊關,總會引起濃濃的思鄉懷人之情,所以這類詩文就特別多,它們或寫羈旅之思,或寫思念親友,或寫徵人思鄉,或寫閨中懷人。寫作上或觸景傷情,或感時生情,或托物傳情,或因夢寄情,或妙喻傳情。

鑒賞這類詩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確定情感類別;抓住意象,構建圖景;抓住關鍵詞語,體味藝術特點。

(6)送別詩。

古代由於交通不便,通訊極不發達,親人朋友之間往往一別數載難以相見,故古人特別看重離別。離別之際,人們往往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吟詩話別,因此離情別緒就成為古代文人一個永恆的主題。因各人的情況不同,故送別詩所寫的具體內容及思想傾嚮往往有別。有的直接抒寫離別之情,有的藉以一吐胸中積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寫離愁別恨,有的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五)現代詩歌的分類

詩歌的分類也有多種方法,根據不同的原則和標准可以劃分為不同的種類。基本的有以下幾種:

1.敘事詩和抒情詩。這是按照作品內容的表達方式劃分的。

(1)敘事詩:詩中有比較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詩人滿懷激情的歌唱方式來表現。史詩、故事詩、詩體小說等都屬於這一類。史詩如古希臘荷馬的《伊里亞特》和《奧德賽》;故事詩如我國詩人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詩體小說如英國詩人拜倫的《唐璜》,俄國詩人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

(2)抒情詩:主要通過直接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反映社會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如,

情歌、頌歌、哀歌、輓歌、牧歌和諷刺詩。這類作品很多,不一一列舉。

當然,敘事和抒情也不是絕然分割的。敘事詩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過它的抒情要求要與敘事緊密結合。抒情詩也常有對某些生活片斷的敘述,但不能鋪展,應服從抒情的需要。

2.格律詩、自由詩和散文詩。這是按照作品語言的音韻格律和結構形式分類的。

(1)格律詩: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規則寫成的詩歌。它對詩的行數、詩句的字數(或音節)、聲調音韻、詞語對仗、句式排列等有嚴格規定,如,我國古代詩歌中的「律詩」「絕句」和「詞」「曲」,歐洲的「十四行詩」。

(2)自由詩:是近代歐美新發展起來的一種詩體。它不受格律限制,無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內在的節奏,押大致相近的韻或不押韻,字數、行數、句式、音調都比較自由,語言比較通俗。美國詩人惠特曼(1819—1892)是歐美自由詩的創始人,《草葉集》是他的主要詩集。我國「五四」以來也流行這種詩體。

(3)散文詩:是兼有散文和詩的特點的一種文學體裁。作品中有詩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節奏感和音樂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樣不分行,不押韻,如,魯迅的《野草》。

(六)白樸《天凈沙·秋》賞析

一提到「秋」,人們的第一反應便是那首家喻戶曉、膾炙人口的《天凈沙·秋思》(馬致遠作)。殊不知,元曲當中寫到關於「秋」的作品甚多,最為傳神的當屬白樸的《天凈沙·秋》。如果說,馬致遠被稱為「秋思之祖」的話,那麼,白樸應義不容辭地被推為「秋意之聖」。本曲首二句白樸用如椽之筆,在不著一個謂詞的情況下,巧妙地並列六組名詞來描摹了一幅地面與天空的和諧畫面:日頭平西,落霞滿天,小村披拂著斜暉;炊煙裊裊幾如凝止,老樹枝椏不動紋絲,烏鴉樹羽輟立枝頭。

第二句,則是在前兩句描摹的大范圍中的一角特景。在這一片寧靜的秋景當中,突然掠過一隻大雁,飛下地面。這一動態的驟然出現,打破了靜景的觀感,使人心為之一動。「一點」說明「飛鴻」的距離之遠,「影下」更顯速度之快!

第三句是最能傳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視角上的遠近結合,遠處是秋山和秋水,並且具有特徵的色彩——青與綠;近處是秋天的植物:草、葉和花,白、紅、黃更是和諧烘托,五彩紛呈,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秋之畫卷」,渲染了秋景,傳達了濃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個「秋」字而處處見「秋意」,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

綜觀全曲,其結構新穎別致,即「鋪排靜景——中介飛鴻動景——鋪排靜景」,規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動靜結合,變化而不單調;再次,如果說此曲前兩句秋景不免顯得清寂、清冷,那麼到了第三句,則意境轉換,更顯清疏、清和了。這些足見作者的高超的煉意本領和構思技巧。

(七)艾青《太陽的話》賞析

這是一首讀起來讓人感到溫暖、明媚和亮堂的抒情詩,詩歌的題目是《太陽的話》,其實是借太陽之口,表達了熱愛光明、追求新生活的心聲。

全詩共4節。

第一節一開始,作者就用富有激情的呼喚,表達出太陽渴望走進小屋的急切心情。「你們」指人類、人們。「我」指「太陽」。因為人們居住的房屋門窗緊閉,終日看不到陽光,所以太陽才急切地呼喚:「打開你們的窗子吧/打開你們的板門吧。」祈使句「讓我進去,讓我進去」的反復出現,表達了太陽急於走進小屋的心情。

第二節,作者用四個句式相同的排比句,寫出太陽所給予人們的美好的事物。「花束」「香氣」「亮光」「溫暖」「露水」,這些都是人們生存必不可少的。「露水」可以滋潤萬物,「花束」和「香氣」能使人神清氣爽,「亮光」能讓人感受到光明,「溫暖」可以使人驅除寒冷。

第三節,再次運用祈使句,表達了太陽盼望人們醒來,看到光明,看到美好事物的急切心情。

第四節,在第三節的基礎上,語義進一步深化。太陽不僅要喚醒人們沉睡的雙眼,還要打開人們關閉的心靈,召喚人們敞開心扉迎接光明的到來。「讓我把花束,把香氣,把亮光/溫暖和露水撒滿你們心的空間」是說太陽通過不斷地給予人們花束、香氣、亮光、溫暖和露水,讓人們在每天的生活中,從身體到內心,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從而喚起人們追求光明,熱愛生活,煥發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八)古詩應用題

根據提供的實際情況,運用學過的詩句填空。

1.在期末寫評語時,老師會祝你來年:(「更上一層樓。」)

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學習上,請你用學過的詩句勸他:(「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3.當我們浪費糧食時,老爺爺經常用唐代李紳的詩句來教育我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4.有時候,有些人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宋朝詩人蘇軾在《題西林壁》中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說明的就是這個樸素的道理。

5.當我們要報答母親的深恩時,我們會很自然地吟誦起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6.當我們在外地過節時,常引用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來表達對家人的懷念。

7.現在人們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來表達對遠別好友的深情厚誼。

8.來到瀑布腳下,仰望瀑布傾瀉而下,潑灑飛流,我不禁想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詩句。

9.昨晚有一道數學題,我絞盡腦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復疑無路」)時,爸爸走過來,經他一點撥,我豁然開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10.爺爺七十大壽,大家祝爺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爺爺卻嘆道:(「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趕緊把爺爺的話打住:「(『霜葉紅於二月花』)。爺爺,您的身子骨比年輕人還壯實呢。」爺爺高興地笑了。

閱讀全文

與再別康橋教學設計及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