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調味品教學反思

調味品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1-02-28 21:49:04

① 中班科學調味品變魔術教案

設計思路:
中班幼兒對調色活動很感興趣,他們的興趣容易停留在操作上。因此,設計不僅要為幼兒創設自由探索的機會,還應該組織幼兒討論探索活動中遇到的各種現象,使幼兒的興趣轉移到對活動中出現的科學現象的興趣上,從而引發進一步探索的願望,讓幼兒在主動活動中認識顏色、使用顏色,同時充分感受顏色的豐富性和色彩美。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對色彩變化的美,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
2、引導幼兒通過玩色,發現兩種顏色混合後產生的新變化。
3、鼓勵幼兒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操作過程及結果。
活動准備:
眼鏡人手一副、顏料(紅、黃、藍)勺子、透明杯子、紅、黃、藍標記、課件。
活動過程:
一、激發幼兒對周圍生活中色彩的關注,引起幼兒的興趣。
1、看一看,幼兒戴上眼鏡觀察周圍的變化。
2、說一說,戴上眼鏡看東西有什麼新的發現,引導幼兒戴上有色眼鏡看同色的東西顏色不變,看不同色的東西顏色會改變。
3、玩一玩,讓幼兒自己操作,把兩幅不同色的眼鏡合在一起,試一試,有什麼發現,我們一起尋找答案。
二、情境魔術表演,激發幼兒探究的慾望。
1、今天老師和小朋友一起來當一回變色魔術師,請魔術助手介紹魔術台上魔術材料:(紅、黃、藍顏料、魔術勺子、魔術杯)請來了紅色寶寶、黃色寶寶、藍色寶寶顏料來幫忙,這三種顏色寶寶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三原色,集體說一遍,小朋友仔細看清楚了,這三種顏色寶寶非常的調皮,他們兩種顏色寶寶在一起會變成一種新的顏色,你們信不信,魔術師要開始變魔術咯!千萬不要眨眼睛喲!"我把紅色和黃色放在魔術杯子里,輕輕搖晃瓶子,變變變,請幼兒觀察,變成什麼顏色了?讓幼兒猜一猜。(橙色)
2、讓幼兒說一說還可以哪兩個好朋友在一起,(黃色和藍色、紅色和藍色)這兩個魔術留給小魔術師們來變了。
三、 幼兒動手操作嘗試,探索顏色的變化。
1、師:"你們想成為魔術師嘛?你們想不想也去變一變呢?"老師為每組准備了紅、黃、藍三種顏色,每人取兩種不同的顏料,放在杯子中輕輕搖晃,看看有什麼變化。和身邊的朋友說說自己的發現,相互間比較一下各自變出的新顏色。
2、教師講解操作時注意事項:
現在,請小朋友也來當魔術師,好不好?不過當魔術師有個小小的要求:
(1)小心不能把顏料弄在衣服或者桌子上。
(2)在玩的過程中要學會讓一讓、等一等,慢一點沒關系。
(3)在玩的過程中跟你的好朋友說一說你的發現,比較變出來的新顏色。
四、集中交流:我的發現。
幼兒向大家介紹自己在操作中的發現。剛才把兩種不一樣的顏色放在了一起,那誰來告訴大家你發現了什麼?
五、幼兒再次進行嘗試活動。
1、幼兒再次玩色,並在杯子外面貼上與顏料水相同顏色的標簽。
那你們變出的顏色水到底由哪兩種顏色變出來的呢?怎麼才能讓大家一眼看出來,等會兒請小朋友在加顏色的時候在杯子上貼上同顏色的標記,你用了哪兩種顏色 就在杯子上貼上那兩種顏色的標記。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操作,並注意引導幼兒記錄操作結果。
五、幼兒再次操作。探索三種顏色的變化。
紅、黃、藍三種顏色水混合在一起會變成什麼顏色?幼兒探索操作,三種顏色混合在一起變成了黑色。
1、小結:放視頻:小朋友真聰明,學會了變色魔術師的本領,老師把剛才你們在操作時的發現變成了一首好聽的兒歌:名字叫《色彩謠》
紅色黃色手拉手,變出橙色畫橘子,
黃色藍色手拉手,變出綠色畫葉子,
藍色紅色手拉手,變成紫色畫葡萄。
紅色、黃色、藍色手拉手變成黑色畫眼睛。
2、在老師的帶領下念兒歌。
六、結束活動:今天我們又學會了一個新本領,國慶節馬上到了,我們把變出來的顏色去打扮我們的教室。好嗎?
活動反思:
科學教育在幼兒園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對於發展幼兒的認知能力、提高他們的思維水平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一個人在幼兒期形成的對周圍世界的探究興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會使他們終生受益。這次活動來源於幼兒的日常活動,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所以對幼兒有很大的吸引力。
本活動的重點是激發幼兒對周圍生活中色彩的關注。難點是引起幼兒對科學現象探索的興趣。活動中我按照科學探索活動的四個步驟即"提出問題--進行猜想--操作實驗--得出結論"來進行。我將教學目標定在,讓孩子通過實驗感知三原色的變化,嘗試用調色的方法使顏色發生變化,激發孩子探索的興趣。
顏色,對於幼兒來說是非常喜歡的, 科學活動 《變色魔術師》,這節課下來我覺得色彩的變化的確能引起幼兒極大的興趣。這節課是讓幼兒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了解到兩種顏色混在一起變成了另一種顏色,也讓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到顏色變化帶來的快樂。一開始,讓幼兒戴上眼鏡看東西有什麼新的發現,引導幼兒戴上有色眼鏡看同色的東西顏色不變,看不同色的東西顏色會改變,再玩一玩,讓幼兒自己操作,把兩幅不同色的眼鏡合在一起,試一試,有什麼發現。這個活動我帶著目標去觀察孩子的實驗操作,重點在引導幼兒通過實驗發現顏色變化的現象,感受其中的樂趣,能夠意識到色彩美是幼兒感受美的一個重要方面。色彩是直觀的,但是,如果幼兒不能有意已去感受,就會視而不見。因此,激發幼兒對周圍生活中色彩的關注,比認識幾種具體的顏色更為重要。幼兒對周圍的色彩產生了興趣,就能主動去認識各種顏色,即時認識活動就成了幼兒自身的需要。然後,引到用顏料來變魔術。

② 中西方飲食文化教學反思

一、中西飲食的原料結構的不同

飲食的原料結構不同直接導源於農業結構。在西方,其農業結構主要是農牧有機混合型結構,種植業和養殖業平衡發展,食物既來自種植業,也來自養殖業,因此,歐洲人的食物中除了穀物蔬菜以外,肉奶蛋佔有相當大的比重。中國則自春秋戰國以後,農業結構成為種植業佔有絕對優勢的農業經濟結構,人們的食物來源主要依靠種植業,食物中穀物佔主要成分,很少的情況下才能吃到肉。中原地區在東周以後,只有七十歲的老人才能吃上肉,此外官高祿厚的人才能吃到肉,被人們冠以"肉食者"。貧民百姓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難以吃到肉的,一般收成較好,在有限的節日里也許能破例吃到肉。這一局面一直持續到封建社會瓦解。歷史上西方人飲食中肉的比重要大於中國人飲食中肉的比重。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顯得越來越明顯。到明清時期,當中國人紛紛引進高產作物如玉米、紅薯、土豆以解決糧食緊缺的矛盾時,西方人飲食中肉食的比重反而大大超過穀物類,穀物則主要用來飼喂家畜,以轉化成肉、奶、蛋等高品質的食品。時下中國人均食物消費換算成糧食大約為每年400公斤,而美國人均食物消費換算成糧食當在每年1000公斤以上。中國人人均食物消費總量中絕大部分直接由穀物計算得來的,美國人人均糧食消費總量中大部分間接由肉、奶、蛋等換算而來。
二、中西飲食的成品結構不同
由於原料結構不同,中西飲食的成品結構也相應地有著較大的差別。中國人的飲食成品結構是由飯和菜相結合的"飯菜結構",其中飯是主食;菜則是副食,包括蔬菜和肉,主要是蔬菜。西方人販飲食沒有中國人的那種"飯菜結構",他們的飲食成品是肉奶蛋佐以麵包或蔬菜,沒有嚴格的主副食之分。中國人的飯菜結構中的飯是為了提供人體所需的熱量和勞作時的體力,使人們的日常行動、勞作得以進行;菜則主要助飯下咽,即俗稱為了"下飯",因為單吃白飯不易進食,只好藉助在菜餚使用調味品來完成"吃"進食物這一行為。菜餚在中國的飲食中有重要位置,大量的調味品主要用於菜餚的調制,使菜餚可口好吃。飢餓雖然是最好的刺激食慾的調味品,但不能永遠湊效。西方則因為食物中主要成分是肉奶蛋等,這類食物天然地具有極強的香味,口感也不錯,只要煮熟就容易"吃"進肚裡,無需佐餐之菜,因此西方人無中國人飲食中那種主副食之分,即便有副食,也不是擔當為主食充當助咽的角色。
三、中西飲食的烹飪方式的不同
由於中西飲食原料構成的區別,直接導致中西烹飪方式以及烹飪意向或著眼點的不同。飲食的主體人是雜食動物,食譜較廣,既可食植物性食物,又可食動物性食物,但是食物的品質相對人來說是有優劣之分的。具體來說是動物性食物具有天然的香味,簡單地烹飪就能達到可口、好吃的目的;而植物性食品,相對動物性食品來說就顯得粗糙得多,需要精心烹制,否則就不可口,或者說難以下咽,長吃生厭。由於中西方飲食中動植物分別所佔比例有著較大的差別,因此中西方烹飪的功能或著眼點就各有著相當大的差別。中國人的飲食原料主要是來自種植業,這樣就要求烹飪技術來裝點食物,彌補食物不可口的缺陷,同時也給了烹飪技術展示其魅力的機會。中國的烹飪技術自古以來,其主要發展方向是使食物可口,使不可口的原料變得可口。在宮廷,飲食體現出色、香、味、形俱佳;在民間,烹飪的主要表現在增加花樣方面,使粗糙的食物以多種花樣出現,使人不致長吃生厭。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生命得以延續,舍此無它。以紅薯為例,可以充分地說明這一點。紅薯原產南美洲,明清時期傳入中國,由於它產量較高,並且要求土壤條件不高,因此曾大量種植,尤其是山區,取代小麥而成為主食之一。但是紅薯肯定比小麥要難吃一些,或者說比小麥擔當主食角色要遜色一些,長期食用多有不滿,但人們可以通過烹飪來改變其吃法。河南伊川等地,那裡的主食是玉米和紅薯,紅薯的作法不下二十種。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在糧食緊張之際,雜糧就主動地大顯身手,其烹飪方式也就相應的增加。而在西方,由於食物相對來說比中國要充裕,飲食中肉食的比重較大,這些食物無需特意的烹飪,就是可口的美味。因此西方人在其飲食生活中,對烹調的講究遠遠落後於對餐具的講究。在烹飪中,可以大量使用現代化設備,但是烹調技術的進步,卻是相當有限的。
由於中國飲食原料的品質十分粗陋,使得烹飪術在中國得以充分在展示其魅力,由此中國的烹飪技術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在西方,由於飲食原料的天然優勢,限制了烹飪技術的發展。因此當中西方科學技術發展出現盛衰交替時,即中國科學技術由盛轉衰,西方科學技術由不盛轉盛時,中國的烹飪技術依然處於世界領先的位置。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說:"我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後,惟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文明各國所不及"。孫中山的這一論述十分正確。近代以後,當中西文明正面交鋒以後,中國迅速處於落後的境地,吃敗仗,割地賠款便是落後的直接反映。然

③ 我愛開平腐乳教學設計活動,請問誰有教案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在課程標准中,對該節內容的描述是「運用發酵食品加工的基本方法」。該條內容標准屬於獨立操作水平,要求同學們能夠獨立完成腐乳製作的操作,並能對教材中給出的操作方法進行調整和改進,使之更加完善合理,並分析腐乳製作過程的科學原理及影響腐乳品質的條件。通過本課題的開展,可以使同學們留心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培養自己動手動腦的習慣。通過自行設計實驗,可以使同學們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體驗發現的樂趣,在實踐中體驗成功的愉快,在探索中提高自己能力。據此,本節教學目標確定為:
1.以製作腐乳為例,了解傳統發酵技術的應用,說明腐乳製作過程的科學原理。
2.說出腐乳製作的流程,知道影響發酵的因素。
3.根據實驗流程示意圖和提供的資料,設計實驗步驟,嘗試腐乳製作的過程。
4.理解實驗變數的控制,分析影響腐乳品質的條件
其中說明腐乳製作過程的科學原理,設計並完成腐乳的製作,是本節的重點;在實踐中摸索影響腐乳品質的條件是本節的難點。在進行本課題的教學時,要以實驗為依託,通過實驗使學生掌握實驗設計的一般步驟、思路、原理和影響因素的分析。
二、教學設計思路
以課題背景為切入點,通過介紹腐乳製作的歷史和腐乳較高的營養價值,引導學生對製作腐乳產生興趣,從而展開課題。
對於腐乳製作的原理這一部分的教學,教師可以利用關於腐乳製作方法的傳說,結合旁欄思考題,組織學生討論,認識微生物的發酵作用,總結腐乳製作的大致過程。其中涉及到的各種微生物,如毛霉、青黴、麴黴、酵母菌等在腐乳製作中的作用要求學生通過看課本總結出來。
了解了腐乳製作的原理後,結合課本的實驗流程示意圖和給出的三個資料,要求同學們自己設計腐乳製作的步驟,然後各實驗小組進行討論交流,找出最完善的一種製作方法,進行推廣。在學生進行設計時教師要給以適當的提示,如控制好材料的用量、防止雜菌污染、控制好發酵的條件等。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之後,同學們相互交流自己的製作成果,進行結果的分析和評價,並對課題進行延伸和相關鏈接的教學,藉以激發同學們的愛國熱情以及對對我國各族人民的風土人情的了解。
本節內容實驗操作部分共1課時,發酵部分在課下時間完成。
三、教學實施的程序

學習階段

教師的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引入課題

從課題背景入手,介紹腐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出的一種經過微生物發酵的大豆食品。千百年來,腐乳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提問:人們為什麼偏愛腐乳呢?
引導學生討論

學生進行分析、討論、交流。

通過課題背景,激發學生對勞動人民的敬意,展開課題。

腐乳製作的原理

教師可以利用關於腐乳製作方法的傳說,結合旁欄思考題,組織學生討論,認識微生物的發酵作用,總結腐乳製作的大致過程。
教師提出問題:
1.你能解釋豆腐上為什麼能長出白毛嗎?
2.為什麼普通的豆腐經過多種微生物的作用後,變成了我們愛吃的腐乳了呢?
3.用豆腐做腐乳,從微生物培養的角度來看,豆腐應該稱作什麼?要想保證毛霉的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從理論上可以分為幾種?

學生討論,總結腐乳製作的大致過程
學生回答老師的提問。

掌握腐乳製作的原理,並對腐乳製作的大致流程有所了解。

主動探索,相互交流,進行實驗設計

教師組織學生看教材中的實驗流程示意圖和三個資料,同學們結合所給的流程圖和資料,設計腐乳製作的步驟,然後各實驗小組進行討論交流,找出最完善的一種製作方法,進行推廣。
教師在學生進行設計時給以適當的提示,如控制好材料的用量、防止雜菌污染、控制好發酵的條件等。
[案例] 在腐乳製作的過程中,需要各種各樣的因素,其中包括微生物的培養過程、嚴格的消毒過程以及腐乳風味的製作和長期的腌制,其中各種獨特風味更使得腐乳這項傳統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
1.腐乳的製作過程包括哪幾步?其中每步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什麼?
2.根據你目前掌握的知識和實踐,你所了解的腐乳有多少種類型?各種類型的成因是什麼?
3.加鹽的作用是什麼?
4.如何控制好材料的用量?為什麼要這么做?

學生閱讀所給的三個資料,結合腐乳製作的流程,討論設計實驗流程。

對案例中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

學生通過閱讀和討論,設計出腐乳製作的一般流程。

這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獨立的完成實驗設計,這是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的訓練。

結果分析與評價

通過實驗設計,進行實驗來制備腐乳。通過一段時間的發酵後,你所制備的腐乳是否已經成功?
在制備腐乳的過程中,你是否通過探究掌握了食鹽的用量、發酵的溫度、發酵的時間對腐乳品質的影響?
同學們相互交流自己製作的腐乳。

同學們相互交流。

對製作的腐乳進行結果分析和評價。

相關鏈接

由於我國地域廣闊,各地風土人情不同,生活習慣不同,腐乳的製作方法也不一樣,同學們可調查當地腐乳製作的方法,並結合自己在課上製作的腐乳進行對照,提出優點和不足。

學生進行調查,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

四、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題的學習,學生自己動手製作出了自己的第一份生活調味品,這能使他們對生活中的知識充滿好奇,促使他們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去,通過學習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對於學生的某些能力的鍛煉是很有好處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多放給學生,通過學生自己閱讀、觀察、討論來設計實驗方案,尋求最佳實驗步驟,從這一點上來說,實驗是最能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的。通過腐乳製作的實驗的開展,使學生學習到了在課堂教學中所不能學到的東西,同時也是對學生能力的一個檢測。

④ 關於幼兒園大班科學實驗教案有哪些

【活動設計思路】: 《綱要》中提出,關於開展幼兒科學活動的目的就是讓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通過接觸體驗、表達感受和交流過程中知道探索的樂趣。水是我們身邊最熟悉的事物了,它無處不在甚至不可或缺,小朋友對水更是喜愛,又恰好遇上這炎炎夏日,於是用孩子最熟悉又喜歡的"水"設計了這...個活動。利用感官教學、直觀教學、實踐體驗、交流的教學方式讓孩子系統地認識了水。 【活動目標】: 1、讓幼兒認識水、了解水,知道水的重要性。 2、讓幼兒節約用水,珍惜水資源。 3、通過活動激發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探索和求知慾。 【活動准備】: 多媒體、海綿若干、水桶、透明器皿、冰塊、桌子、金屬(小鑰匙)、小花灑、木塊【活動難點】: 孩子們對雨水的形成過程的理解,對此教師除了有簡明的敘述講解以外,還會利用道具進行簡單的演示,形象地解釋雨水形成的循環過程。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1、教師組織幼兒輕松愉快地入場坐好。(音樂) 2、(播放雷電聲→雨聲)利用多媒體等道具營造夏天雷電雨時的氛圍,通過聲音刺激幼兒的聽覺感受。 3、教師提問:剛剛你們聽到了什麼聲音?會想到什麼?(引導幼兒說出打雷閃電的聲音、下雨的聲音) (二)基礎部分 1、教師提問: 你聽過的雨聲是怎樣的呢?(霹靂啪啦、滴答滴答……)你們知道,雨水是怎麼來的嗎?想知道嗎? 2、水的形成--觀察圖片(雨水形成循環圖)教師用語:請小朋友們一起安靜地、認真地觀察這幅圖,答案就在裡面。 教師提問:告訴老師,你看到了什麼? (教師給小朋友自主觀察與思考的時間,鼓勵小朋友動腦筋、積極發言)。 教師解說:雨水是這樣形成的-太陽熱烈的照射,地上的水受熱變成了水蒸氣,飄到了高空中遇到冷的空氣變成了很多小水滴,水滴聚集在一起變成我們看見的雲朵,當雲朵里的小水滴越積越多,承受不了重量,就從天空中掉落下來,這就是我們看見的雨啦!你們看,就像這樣…… (1)解說:把海綿當做雲朵,當雲朵里的水分不多時,還很輕(讓幼兒感受海綿的重量)太陽照射下的空氣中充滿水分; (2)給海綿注入水分,解說:當雲朵中的水分聚集得越來越多的時候,就會太重,於是從天上落下來,這就是雨了。小朋友,明白了嗎? (3)請個別小朋友體驗。 3、水的形態--冰 (1)教師用語:小朋友,水除了有液體、氣體的形態,還有其它形態,是什麼呢?(搖動裝有冰塊的盒子,引起小朋友的好奇心與思考,引導幼兒說出"冰") (2)請小朋友摸一摸冰塊,說出感覺。(冷冷的) (3)教師用語:水一經冷凍,就變成"冰"的狀態了。 (4)提出問題:冰又怎麼變成水的呢?(准備水的三態,讓孩子觀察與思考)4、水的作用教師引導:水這么奇妙,它有什麼用呢?(喝、清潔、游戲等等)與幼兒談話,適當利用語言和圖片引導幼兒說出:水可以……;可以用水……。讓幼兒自主思考,作出經驗談,知道水的用處很多,我們都需要水。 教師提問:小朋友,如果沒有了水會怎樣呢? 引導幼兒說出沒有水,生物都不能生存了,水非常重要。我們要珍惜水資源,不浪費水,可以怎麼做呢?(水龍頭關緊、洗菜的水可以用來澆花或者洗完衣服的水可以拖地等等) (三)結束部分 1、水的游戲操作游戲准備:准備三個透明水罐、水、海綿、乒乓球三個游戲玩法:把小朋友平均分成三組,在規定的時間內(音樂控制)讓每組幼兒輪流以接力的方式,用海綿吸水灌進透明水罐里,看哪組收集的水最多,乒乓球浮起最高為勝。(教師示範一次) 2、小結與提問水的用處可真多,水除了可以喝,可以用來清潔,還可以玩游戲呢!接下來老師要考考小朋友,請看清楚--演示:把金屬鑰匙和木頭放進裝有水的透明罐中,三種物體形成對比(浮、沉)。 提出問題,引起思考和探索:為什麼乒乓球和木塊會浮在水面上,而鑰匙卻沉下去了呢?還有什麼是能浮在水上的呢?請小朋友回家後,自己去尋找一個完整的答案,回來告訴老師。

⑤ 班組裝甲車戰術教案

活動設計背景:大班幼兒在不斷的學習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他們更願意對技能方面的活動產生興趣,並善於模仿,尤其喜歡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司機,老師,父母或者是卡通人物,而他們對做飯這件事情興趣盎然。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對做菜的興趣,並感受品嘗自己勞動成果的快樂。

2,引導幼兒感受各種調料的滋味,氣味,能准確地分辨各種調料的作用。

3,引導幼兒利用材料製作涼拌黃瓜,學慣用刀進行切,拍,壓,以及拌。

4,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和想像力,鑒別力,培養幼兒耐心細致的做事態度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幼兒准確表達品嘗後自己的味覺感受。製作的過程以及放大幼兒的自豪感。

教學難點;幼兒使用刀具的安全性。

活動准備

黃瓜,鹽,味精,雞精,醬油,醋,糖,湯匙,筷子,小盆,牙簽若干

保鮮膜,水果刀

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模仿媽媽或爸爸做菜得情景,並各自講述你最喜歡吃的菜,是什麼味道的?

二,請小朋友嘗嘗面前擺放的調料是什麼味道的,它們的名稱是什麼?

三,引導幼兒如何切保證安全,黃瓜可以切成什麼形狀,鼓勵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口味,因為是分組所以能否征詢其他小朋友的意見。

四,幼兒製作過程應該是分組進行,每組只發一把水果刀,這樣教師可以知道幼兒安全操作,其他幼兒還能認真觀察,做好准備,更能體現團隊合作精神。

五,保鮮膜多幾層,上面切黃瓜不會劃傷課桌,調味品不易多放,幼兒用筷子拌勻,用牙簽食用。

六,製作完成,還可交換品嘗,評選廚師長。

教學反思

創意貼切生活,幼兒興趣濃厚,但水果刀的運用顯得不太合適,塑料刀也許可以一試。

勞動是快樂的,但父母繁忙的工作卻是艱辛的,教師應該引導幼兒多關愛照顧自己的父母家人。

勞動成果還可以邀請其他班級的老師和小朋友品嘗,增強幼兒的自信心自豪感。

⑥ 「怎樣正確區別調味品」教學設計及反思

學情說明:七年級現有9名學生,按能力大小分成A組人,B組3人,另有2人不能參與學科學習。班級學生有一定的識字基礎,部分學生生活自理能力較好,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可以讓學生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之上進行歸納,從而讓學生自己尋找出區別的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調味品的名稱,能區別調味品的不同特點。
2.過程與方法:學會用看、聞、嘗的方法來區別調味品。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提高學生對家務勞動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態度。
教法學法:
1.創設生活情境,讓課堂源於生活,最後又回到生活。
2.調動學生的視覺、嗅覺、味覺,進行多元感官刺激。
3.小組互助合作,讓A組帶動B組生,使他們共同提高,各有發展。
4.利用多媒體,將豐富的生活融於其中。
教學准備:
電腦課件,鹽、糖、味精(雞精)、醬油、醋等調味品,涼拌菜兩盤,學生學具每組一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出示兩盤涼拌菜:嘗一嘗,說說你喜歡吃哪一盤,為什麼?
2.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吃這一盤,卻不喜歡那一盤呢?(沒有味道)
3.好吃的菜餚需要原材料,還需要調味品,如果沒有調味品,再好的廚藝做出來的菜也不會好吃。
4.揭題:怎樣正確區別調味品
評析:由兩盤不同的涼拌菜導入,讓學生很快進入到教學活動中,同時也為以後的使用調味品打下伏筆,使課堂源於生活,最後又回到生活中。
二、學習區別調味品
1.指名說說,你知道這盤好吃的菜裡面放了哪些調味品嗎?
2.在自己的調味品里找出這些來,說說你是怎麼知道的?
評析: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調動學生的感性知識,激發起學習興趣。
3.指導學生歸納區別方法:看
①課件出示不同的調味品,指導學生看名稱
②讓學生根據要求在不同的調味品中拿出要找的調味品來
(A組生先找,B組生後找)
評析:利用多媒體課件將不同的調味品進行展示,幫助學生觀察,豐富認識。
③指導觀察鹽、糖、味精的不同顆粒及顏色
④把不同的名稱放在對應的調味品前面
(A組生先放,B組生後放)
4.在你的桌上有醬油還有醋,你能告訴老師哪個是醬油,哪個是醋嗎?
說說你是怎麼知道的?

⑦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聞一聞,嘗一嘗這是什麼教學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我班幼兒在吃飯的的時候總是不喜歡吃芹菜、香菜、香菇、蒜、胡蘿卜等特 殊氣味比較大的蔬菜。當老師指正他們的時候他們總是一臉的無辜,有的甚至還 會哭起來。看到這樣的情況,身為老師真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於是,我就想到 設計一次教育活動,能夠幫助孩子愛吃特殊氣味蔬菜。能夠在生活中合理膳食, 養成不偏食的良好習慣。 活動目標 1、讓幼兒愛吃有特殊味道的蔬菜。 2、初步了解這些有特殊味道的蔬菜有什麼作用。 3、養成不挑食,不偏食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1、導入情景,充分引起幼兒的興趣和探索欲,認識這些有特殊味道的蔬菜。 2、能大膽嘗試吃這些蔬菜。 活動准備 胡蘿卜、芹菜、香菇、電磁爐、調味料、每人一個碗,一個勺子 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認識三種有特殊味道的蔬菜。 今天,我們班來了三位小客人。小朋友看看它們是誰?給他們打個招呼吧! 依次出現:胡蘿卜,芹菜,香菇。讓幼兒同它們打招呼。並引導幼兒用眼睛觀察這些蔬菜,用手摸一摸這些蔬菜,用鼻子聞一聞這些蔬菜。說一說它們是什麼樣子?有什麼味道

⑧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教案及反思(完美版)

干炒是將不掛糊的小形原料,經調味品拌腌後,放入八成熱的油鍋中迅速翻炒,炒到外面焦黃時,再加配料及調味品(大多包括帶有辣味的豆瓣醬、花椒粉、胡椒粉等)同炒幾下,待全部鹵汁被主料吸收後,即可出鍋。於炒菜餚的一般特點是干香、酥脆、略帶麻辣。材料

【原料】豬肉1000克

【輔料】白糖50克、花雕酒3湯匙、食鹽3茶匙、生抽3湯匙、老抽1/2茶匙、麥芽糖2湯匙、蜂蜜2湯匙

做法

1、豬肉洗干凈後瀝干水份;

2、將豬肉切成大約4指寬的長條,加入白糖抓勻,腌至糖全部融化為止;

3、待白糖融化後,加入花雕灑、食鹽、生抽和老抽,用手抓勻並按摩片刻;

4、把肉連同腌制的醬汁一起放入保鮮盒中,蓋好蓋子後放入冰箱冷藏一個晚上;

5、將腌好的肉攤放到烤網上,瀝去部分醬汁;

6、碗中放入蜂蜜和麥芽糖,隔水蒸至麥芽糖融化;

7、在肉的上下兩面刷上蜜汁;

8、烤箱預熱2分鍾,烤盤鋪上錫紙,將烤網置在第二層,調上下火加熱風,用220度將肉烤30分鍾;

9、將烤好的叉燒肉取出來,待放至溫熱時切成塊即可食用。

小訣竅

1、做叉燒肉最好選用梅頭肉,而用純瘦肉做出來的叉燒口感偏柴,因此不建議用純瘦肉。

2、用白糖腌制肉時,要在白糖融化的過程中將肉翻動幾次,使白糖更均衡地滲入到肉裡面。

3、烤叉燒肉的時間和溫度需根據烤箱的情況作調節。

閱讀全文

與調味品教學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