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麥琪的禮物》教學設計
盛康一中 董開基
教學目標:
1 領會小說構思之巧妙,學習運用懸念、巧合組織情節的方法。
2 學習利用感受、分析、對比、推論等手段去鑒賞小說的方法。
3 品味、學習文中的細節描寫。
4 領會文章幽默風趣的語言特色。
5 學習主人公善良、純潔的美好心靈和關愛他人的優良品德。
教學重難點:
1 小說精巧的結構,出乎意料的結局。
2 理解作者對小人物身上人性美的歌頌。
3 如何利用感受、分析、對比、推論等手段去鑒賞小說是難點。
【解 說】小說故事性強,又常有曲折的情節、巧妙的構思,學生愛讀、愛學,但常失之於膚淺。本課教學擬在第三冊學習小說單元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教法設計:
1 討論交流法:在討論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交流中形成共識,共同提高。
2 設疑解疑法:設疑以求思維水平的提高,解疑以達課文內容的理解。
3 比較閱讀法:在比較中完成對知識的遷移和延伸。
學法設計:
1 學習運用「審視題目--抓住主線--設疑解疑--理解文章內容」 的方法。
2 運用再造想像,進行創造性解讀;運用比較閱讀,積累閱讀經驗,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把握文章內容,領會巧妙構思,認識小說主題。
教學程序:
一 導語設計:
文字的殿堂美不勝收,小說的園地更是百花爭艷,中外卓有成就的小說作家不勝枚舉。上一篇課文,我們結識了法國的莫泊桑,今天,讓我們一起來領略美國作家歐--亨利的筆下風采。
二 解題:
1 歐--亨利介紹:學生看註解,教師補充介紹:歐--亨利,美國著名短篇小說家。他一生的經歷非常豐富。幼年喪母,15歲即走向社會,先後做過葯房學徒、牧羊工、會計和銀行出納員等。後來他被人控告,涉嫌盜用公款,為了避免受審,他背井離鄉到處流浪。後因妻子病重,冒險回家而被捕入獄。貧困的歲月、流浪的生活、監獄的禁閉,以及和各種各樣人物的接觸,大大豐富了他的創作題材。於是,他在獄中開始寫短篇小說。
他小說的主要風格:1「含淚的笑 」 2 「歐--亨利手法」——出人意料的結局。3 善用誇張和比喻,小說語言幽默風趣,詼諧俏皮。
2 釋題:學生看注釋,理解「麥琪」的含義。
【解 說】由文章作者導入,自然引出下面的作家介紹。歐 亨利的成功史本身就是一部好教材,學生又是第一次接觸到這位作家,故應作點補充介紹。簡說其風格,有利於指導學生對課文的解讀。
三 研習課文:
1 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
小說篇幅較長,約4000字,宜訓練速讀,以每分鍾500字計,要求學生力爭8分鍾讀完。
A 掃清字詞障礙:
掌握下列詞語:抽噎 饋贈 掂斤撥兩 相形見絀
B 整體感知:1 用簡潔的語言說說這篇小說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2 主要人物是誰?
3 粗略談談本文表達的主題是什麼?
【解 說】以上是對小說的整體感知。按照整體閱讀的原則,說大意,明主題,同時也訓練學生迅速攝取要點的能力,概括分析能力 ,口頭表達能力。
參考:小說的主要人物是德拉和傑姆夫婦,故事並不復雜,講的是聖誕節快到了,夫婦二人想互相贈禮物,但家境拮據,無奈之下,只能賣掉自己心愛的東西換回對方心愛的東西。結果妻子賣掉了美麗的長發,給丈夫買了白金錶鏈;而丈夫卻賣掉了祖傳了金錶,給妻子買來了她嚮往已久的發梳。珍貴的禮物變成無用的東西,其實,他們得到比任何實物都寶貴的東西——真愛。
2 具體研析,突出重點:
教師導學:
本文題為「琪的禮物」,大家又讀過了小說,你能圍繞「禮物」來提出問題嗎?可以是文章內容方面,也可以是寫作手法方面的,比一比,看誰的問題提得有力度,有深度。
學生交流後整理,教師補充,梳理:
可能提出來的問題有:
1 是誰要購買贈送禮物?會買什麼樣的禮物?
2 既然家境貧寒,為什麼還要購買禮物?
3 雙方是怎樣實現為對方購買禮物願望的?
4 作者為什麼在文章快結束時才交待故事的結局?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5 德拉賣掉金發買來金錶鏈,傑姆賣掉金錶買來發梳,珍貴的禮物都成了無用的東西,真是「無巧不成書」,這樣的巧合可信嗎?
6 作者在文末圍繞禮物這樣議論到:「在所有饋贈禮物的人當中,他們倆是最聰明的。在一切接受禮物的人當中,像他們這樣聰明的人也是最聰明的」,有什麼含義?
【解 說】以上設計著眼尋找一個恰當的切入點。這個點「尋」好了,「尋」對了,就可一線以串珠,拎起全文。饋贈聖誕禮物是本文的中心線,圍繞這個點便可生發出一連串的問題,較為深入地理解全文。構思之巧妙,文章的主題已寓於這些問題之中了。
問題盡量要由學生提出 ,提出問題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深入研習文章的過程 ,培養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的過程。能夠提出問題,便已成功了一半。學生如果提得不夠深入和全面,教師應啟發之,誘導之。教師的作用還表現然對問題的梳理上,這樣才能有效地調控課堂進程,指導學生學習。
研討、解答上述問題。
四 課堂小結:
通過以上問題的研討,我們不能不佩服歐 亨利是個編故事的能手。他能將一個「沒有曲折,不足為奇」的故事講得引人入勝,靠的是精巧的構思,結局出人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五 作業:練習二、三。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品析細節描寫,認識人物形象,領會語言特色
教學過程: 一 導語設計:
上節課,我們領略了歐 亨利獨具匠心的精巧構思。大家是否有這樣一種感覺:讀過一篇小說,故事情節我們很容易記住,但如果讓我們來寫,肯定會大打折扣,原因何在?就需要學習語言和表達技巧。
二 尋讀,賞析細節描寫,進一步認識人物形象。
1 教師導學:
精彩的小說,一定不乏精彩的細節描寫。細節,展現人物形象,細節,能夠打動讀者。本文有哪些這樣的筆墨呢?
請大家細讀課文,找出相關細節,並品評其表達作用。
1 德拉夫婦拮據家境的描寫。
2 德拉買發梳前內心活動的細節
3 傑姆見到剪掉金發後的德拉的細節
2 學生細讀,品味,交流,教師點撥。
示例:
1拮據家境:
A 「一塊八角七分錢」的三次反復出現
B 朗讀3——5段:「房租」「信箱」「電鈴」「名片」等的描寫。
品析:這些描寫,表現了德拉一家生活拮據,讀來令人心酸,營造了一種憂郁,凄涼的氣氛。也為後文夫婦二人無奈賣掉金發與金錶埋下伏筆。
2 德拉買發梳前的內心活動:
方法:分析行動、神態描寫背後的心理(8——10段)
站在鏡前,兩眼「晶瑩透亮」——為自己賣頭發的辦法而高興。
「20秒內」她的臉「失色」了——金發畢竟是自己心愛的,舍之能不心痛?
「解開」「披散」——「神經質」地梳起——一連串的動作,表現內心極度痛苦
眼睛不留著「晶瑩的淚光」,「飄然」走出——作出決擇後的輕松
品析:心理描寫細膩而富有層次,將德拉賣掉金發前的復雜心理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我們分明看到了一個為了心愛的人而舍棄自己心愛之物的女性的善良與美麗。
3 傑姆見德拉的細節:
方法:朗讀25——26段,31—32段
運用再造想像,想像傑姆此時的心理。
三,品讀:領會語言特色:
教師點撥:本文充分運用誇張,比喻等修辭,營造一種戲劇性的氛圍,語言俏皮,幽默風趣。
學生找到相關句子,品析交流。
【解 說】這兩個環節的設計,是指導學生深入到文章內部,品評表達技巧和語言特色,即引導學生認識德拉夫婦真摯崇高的愛,又進行語言訓練,以「感乎內而形乎外」。
四 課堂訓練:
1 討論:你認為文中德拉,傑姆的做法可取嗎?說說理由。
2 比較閱讀:
《我的叔叔於勒》和《琪的禮物》表現的都是小人物的生活,你認為菲利夫婦和德拉夫婦對生活的態度有何不同?給你以怎樣的啟示?
【解 說】這兩個訓練設計,即是回到整體,使學生對小說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又進行創造性的解讀,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同時,日常生活中,我們自覺不自覺地要求孩子成名,成英雄,成為「大人物」,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是平凡的小人物,但只要我們有一顆善良、純潔的心,生活中也會不缺乏溫馨;只要有尊嚴、有價值的活著,生活中也不乏斑斕的色彩。通過第二個訓練,希望給學生一點有益的人生啟示。
五 作業:
本文主要以德拉為主線來全敘述故事,試從傑姆角度改寫這個故事,注意學習歐 亨利的風格。
⑵ <我的叔叔於勒>的辯論資料.! 急.. !謝謝大家了
就以當時旳社會背景寫, 因為於勒已經沒有錢了.所以菲利普一家肯定會躲開,
⑶ 麥琪的禮物、故鄉、論求知、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兩章
一、知識點撥與學法引導
(一)整體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論,從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這一角度出發,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的比較,闡述了「人和」對戰爭勝利的決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論斷,闡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層層推理的方法進行論證,開篇即提出論點,接著設例進行論證,再據此闡發引申,層層深入,最後得出斷語,邏輯性很強。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文章由歷史上六個著名人物從卑微到顯貴的事例,歸納出自己的觀點:人要擔負重任,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必須先在思想、生活和行為等方面都經受一番艱苦甚至痛苦的磨煉。其次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過磨煉的益處,說明人處困境能激發鬥志,國無憂患易遭滅亡的道理,進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二)學法引導
1、加強朗讀訓練,就本文而言,不僅要學生讀准字音,斷對句子,還應對文中的排比句進行反復誦讀,以體會排比句在議論文中的作用。
2、正確辨析課文中疑難字、詞、句的意義,加深對通假字、古今異義現象的認識,學習對知識進行分類整理。
3、找文章關鍵句(中心句),提高整體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兩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觀點。
4、 兩篇短文在寫作方法上有許多共同點,可採用比較閱讀法閱讀。
(三)審美鑒賞
居安思危的警戒美
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本是戰國時期討論戰爭勝負問題時提出的觀點,而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因而也適用於政治。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運作中是否合乎道義仍然是處理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關系的准則。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強弱都應在平等的原則下參與國際事務,一切違背該法則的行為必將以失敗告終。 「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也常被用來勉勵人們要居安思危,增強民族憂患意識。這一條條古訓無不閃爍著世世代代中國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奮進的美的光芒。
(四)重點難點突破
1、兩文分別闡明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你對作者的觀點有什麼看法?
[析]設計此題,首先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其次,就作者在兩篇短文中表明的觀點,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談談自己的看法,既強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綜合知識的能力。
[參考答案]:
《孟子·公孫丑》 主要闡明了孟子認為統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張。 《孟子·告子》主要闡明了孟子的人才要在困難環境中磨煉造就的人才觀。看法(略)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作者從作戰入手,設舉了兩個戰例,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把決定戰爭勝負的主客觀因素歸結為哪幾個?作者認為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析]本題主要是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餓了解,概括提煉要點信息的能力。
[參考答案] 作者把決定戰爭勝負的主客觀因素歸結為「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方面。三者中,作者認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條件,但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人和」,即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章,開頭一節共列舉了哪些人的事例?這些事例共同說明了什麼道理?它們對論證本文的論點起什麼作用?
[析]設計此題,既有利於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了解,也便於深入理解本章作者在選材、構思上的特點。
[參考答案] 第一節列舉了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等六個人的事例。這些人都是由卑微而顯貴,經歷過艱苦環境磨練的傑出歷史人物,意在說明人要成大器,擔負治國重任,必須經受磨煉的道理。這六個人的典型事例,為本文要論證的論點提供了典型的事實論據。
4、比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兩則短論,在論證方面的異同。
[析]此題意在通過比較,理清兩則短文的邏輯層次,進一步加深對兩篇短論在寫法放的特點的理解。
[參考答案]:
(1)相同點:兩篇短論都運用了類比論證的方法。第一則以戰爭中的事例作為例證,強調「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後類推出治國的道理;第二則從個人事例說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這個觀點後,轉到統治者治國上,指出決定國家存亡的因素和個人能否成就大事業的因素相仿,最後推出論點。
(2)不同點:兩則短文提出論點的方式不盡相同。第一則短文的論點在文章中間部分點明,然後對論點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和闡述;第二則短文在文章結尾處揭示出論點,不再對論點進行解說。
在論證結構上,第一則採用了總起——分承——最後總結的結構方式,第二則採用的是先分後總的結構方式。
二、自學階梯評估
達標訓練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選自 ,中心論點是 。闡述了孟子 的政治主張。《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 ,中心論點是 。闡述了孟子 的人才觀。
2、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米粟( ) 親戚畔( )之 傅說( ) 法家拂( )士
3、用「/」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4、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困於心,衡於慮 B.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入則無法家拂士
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今不同意思:
池非不深也。古義: 今義:
6、請摘錄一個逆境磨煉人才的典型事例。
能力提高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習題。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1、對下面語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傅說舉於版築之間 舉:被舉用,被選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於慮,而後作 作:發作
D.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國外。
2、比較下列各組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
A. 國恆亡 B.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河曲智叟亡以應 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C.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D. 國恆亡
安能辨我是雄雌 則有去國懷鄉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1)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4、下面對所選文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作者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長才幹,必須先經受艱苦磨煉。
B.本文在論述造就人才問題時,強調了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兩個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闡述的思路上,先從國家再說到個人,這樣使文章論述層次顯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論點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5、「逆境能成才」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闡述的觀點,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麼「順境也能成才嗎?」這是許多學生可能產生的一個疑問。對此,請聯系歷史或現實生活中的事例作簡要分析。
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文言選段,完成習題。
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zǐ指責)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因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
(選自錢大昕《潛研堂文集》)
1.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然試易地以外,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
2.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作者的觀點。
3.請梳理作者的論證思路,填寫下面方框。
4.你怎樣看待「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的行為?
三、資料下載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的弟子,是孔子之後的儒家大師,也是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說:強調「民貴君輕」、省刑薄賦,對人民作一定的讓步。其目的雖在維護和鞏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但在當時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他提出「性善」論,肯定人性生來是善的,但也重視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主張社會分工,卻由此導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論點。他的哲學體系屬於主觀唯心主義,過分強調人的主觀精神作用,斷言「萬物皆備於我」,對後來宋代儒學影響很深。
孟子為了實現他的政治主張,曾游說齊、魏、滕、宋等國。當時各國諸侯正以攻伐爭霸為賢,視孟子的「行仁政」學說為,脫離實際,因而不予採納。孟子退而講學著述,其言行的記載,保存在《孟子》一書中。
《孟子》現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兩個或三個字作為篇名。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和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成為儒家學者初學必讀的書籍。
《孟子》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著。其文氣勢磅礴,感情洋溢,邏輯嚴密,又長於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後世散文的發展影響很大。
http://ke..com/view/909068.htm
http://www.5156e.com/html2/1137.html
孟子二章(《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教案
孟子二章(《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教學目標:
1.學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疏通文意,了解並掌握名詞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
2.正確理解並認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並從中得到應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艱苦中造就,從而以樂觀的態度對待初三的生活
教材分析:
重點:目標1
難點:目標2
教具: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提問(2)
指名背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導入新課(2)
1)提問學生孟子的政治主張,後引導回顧《孟子》的主要內容,引出孟子的「個人修養」的主張,從而進入課文情境
2)教師指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文是反映孟子個人修養、對人生態度的代表作。本文選自《孟子 告子下》
三、檢查預習:(1)
指名概述本文所講的大致意思(中下生)
四、講析課文
1.范讀課文,正音(2)
畎畝(quan) 傅說(yue) 膠鬲(ge) 拂士(bi):同「弼」 空乏(kong)
2.學生活動:指名依據書下注釋,試譯第1段,重點講清「發」「舉」等動詞的意義(問題一)(2)
發:起,被起用。舉:被舉用,選拔。
3.師生共同校正釋疑,教師講解(1)
明確:「發」與「舉」意義不盡相同。「發」與「舉」既表現了人物由低微向顯貴轉換的過程,又暗示了人物的身份,「舜」為君,是聖人,他的成功,固然與「堯」的賞識有關,但主要的還是他自身的才幹與努力的結果,故曰「發」;傅說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賢人、平民,他們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還取決於明主的知遇,故曰「舉」
4.討論第1段(6)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舉了幾個人物?(獨立思考後提問)(問題二)
參考答案:六位。即「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
2)這六位人物有什麼共同的特點?試具體比較分析(獨立思考後提問)(問題三)
參考答案:這六個人出身都卑微。(種田、築牆、販賣魚鹽、犯人、隱居者、奴隸),他們都是經過艱苦的磨練,顯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幹,後來都被統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業
3)作者列舉這六個人有什麼作用?(這一問題有點難度,學生獨立思考,略作交流,教師可作點撥)(問題四)
參考答案:為下文「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這一著名論斷作鋪墊
5.討論第2段
1)講析重點詞語及句子(主要是名詞和形容詞作動詞用)(1)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示代詞:這
「苦、勞、餓、空乏」:原來都是形容詞,課文中均用為動詞。
「拂」:(fu)違背、受阻撓「亂」:動詞,擾(讀時在「行拂亂」後稍作停頓
「所以」:介詞,課文中的「所以」可譯為「之所以...是原因」
「曾」:與「增」通假
2)學生活動:指名試譯第2段,師生訂正(問題五)(3)
3)教師講解:第2段與第1段的關系:第1段列舉六個特殊的事例,推斷歸納出第2段帶有普遍性的結論;又通過後面的結論,論證前面所舉六個人之所以在事業上能獲得成功的原因:艱險的環境,給人以困苦、飢餓、人貧困、疲乏、憂慮,然而,也正由於經受了這些磨難,堅定、振奮了人們的意志,使人們在迎戰困難、謀求生存的過程中不斷增長了才幹。(可聯系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例,闡述「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無好男」的道理)(2)
6.討論第3段
本節難度較大,可由教師逐句串講
1)重點弄清下列詞語及句子:(2)
「恆」:常常。「過」:過錯。這里用作動詞「犯錯誤」
「然後」:這樣以後。「然」代詞,「這樣」指有過失
「衡」:與「橫」通假,梗塞、不順利
「征」:觀察到,檢驗
「入則無法家拂(fu)士」:在國內如果沒有善於法的世臣和善於輔佐的賢士的規勸諷諫。「拂」:匡正過失
2)小組討論:這一段主要闡述了作者的什麼觀點?(5)
3)抽樣提問其他學生補充教師評價(2)
參考答案:論述了人常常處在困境,才能不斷奮發;國家常常沒有憂患,則往往會遭至滅亡。即精神上的潰滅必然會導致物質上的滅亡。在論證方法上則運用正反論證,一反一正,為推斷出中心論點打下基礎
7.討論第4段
1)學生依據注釋試譯,指名翻譯後教師評價
2)教師講解:最後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論點:常處憂患,多受磨難,可以促使人奮發圖強,從而得「生」,耽於安樂,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敗、墮落,從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國家的興盛衰敗亦是如此
五、指導背誦課文
1.採用教師扼要板書,學生尋規律背誦的方法逐段解決
第一段:以六個人物為線索
第二段:以「故、苦、勞、餓、空乏、拂、亂、所以」為線索
第三段:以「改、作、喻、入、出」為線索
2.學生邊看書邊試著尋找規律默讀
3.學生試背
4.全班齊背
六、布置作業
A.熟練背誦全文
B.默寫全文
⑷ 語文微格教學教案麥琪的禮物
讀後感
《麥琪的禮物》是歐·亨利寫的一篇有趣的文章。它主要講述了聖誕節的前一天,住在公寓里的貧窮的德拉想給丈夫吉姆一個驚喜,可是她只有一元八角七,她知道這點錢根本不夠買什麼好的禮物,於是她把引以自豪的褐色瀑布似的秀發剪下來,賣了,換來了20美元。找遍了各家商店,德拉花去21美元,終於買到一條樸素的白金錶鏈,這可以配上吉姆的那塊金錶。而吉姆也想給妻子一個驚喜,他同樣賣掉了引以自豪的金錶,買了德拉羨慕渴望已久的全套漂亮的梳子作聖誕禮物。
從這篇文章里,雖然表面上看他們極不明智地為了對方而犧牲了他們家各自最寶貴的東西,但我深深地感到,他們彼此深愛著對方。他們能犧牲自己最貴重的物品,為的是給對方買來最好的禮物。可是雙方賣掉了自己貴重的物品,那麼對方的禮物已經不適合自己了,而他們做這些事的時候,都是為了對方著想,根本沒有考慮自己。正是因為他們互相愛著,而且是深深地愛著對方,才會有這樣有趣的結局。
讀完這篇文章,我懂得了我們要去關愛別人,這樣別人才會愛我們,正是有了愛,人與人之間才會相互理解,人與人之間才有溫情。人與動物之間也是因為有了愛,動物才會信任人類,不傷害人類,與人類和平相處。愛的力量真的是很偉大的,有一首歌裡面就唱到了: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在2004年印度洋海嘯發生的時候,就有全世界各國的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幫助受難的災民重建家園,使失散的親人團聚,從這件事中,我感受到了各國人民之間的純潔友誼。我相信:只要我們心中充滿愛,我們的世界會有更加美好的明天!歐亨利,是一個創造幽默的人,也是真正能讀懂生活的人。
背景資料
歐·亨利(原名是威廉·西德尼·波特)的小說妙趣橫生,別具一格,其技藝技巧被譽為「歐·亨利手法」而風靡世界文壇。《麥琪的禮物》是歐·亨利的代表作,究其創作動因,通常都認為是為了反映美國下層人民生活的艱難,揭示美國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作家歐·亨利在緬懷其愛妻——阿索爾·艾斯帝斯。在歐·亨利的作品中,無不流露出這一跡象。
艾斯帝斯酷愛文學創作,寬厚善良,溫文爾雅,樂觀開朗,並且能歌善舞。1887年的一個晚上,波特先下手為強,以與強搶民女差不多的方式與艾斯帝斯結了婚,婚後二人感情不錯,但由於貧困的折磨,艾斯帝斯變得體弱多病。女兒出生後,她又重病了一個多月,差點喪命。面對困境,波特無法生活下去,只好把妻女寄養在岳父家。無奈禍不單行,1896年,波特所在銀行短缺了一筆現金,波特因是出納而被懷疑,為了避免受審,波特隻身離家,流浪到美洲的宏都拉斯。1897年,浪跡他鄉的波特得到妻子病重的消息後,便不顧一切趕回家來看望妻子,可是妻子已經與他永別了。
在清貧如洗的家境中,妻子陪自己度過了難以忘懷的甜蜜生活,而當她病危時,自己卻不在她身邊。這一切不能不使歐·亨利愧疚萬分。正是這種愧疚促使歐·亨利有了《麥琪的禮物》緬懷愛妻這一創作動機。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麥琪的禮物》中找到一些印跡。文中作者對德拉的描寫用了大量的筆墨,而對傑姆卻惜墨如金。從某種意義上說,傑姆的愛情是主動的,外露的,所以應該詳寫,而德拉的愛情是被動的,含蓄的,所以應該略寫,但作家卻恰恰相反。這是為什麼?是什麼東西使作家這樣寫呢?我認為這便是作家創作的最內在動因——把緬懷愛妻的感情隱晦地投射到和自己妻子一樣善良、純情、聰慧的主人公德拉身上,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寄託,或者說解脫自己內疚的負罪感。
這種懷念的情懷在歐·亨利的諸多作品中還可以看到,如《愛的犧牲》《美中不足》等作品
所反映的青年男女感情真摯、愛情堅貞,實際上就是波特愛情生活的真實寫照,尤其是對愛妻艾斯帝斯對愛情的理想的執著追求,更是刻畫得淋漓盡致,只是沒有《麥琪的禮物》這一佳作含蓄、深刻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