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笛子循環換氣法具體怎麼吹要通俗一點的。
1、用小來腹的力量控制呼自吸,吸氣用鼻,呼氣用口。鼻子吸氣時兩肋鼓起,小腹往裡收縮,使氣息向上運行,也就是用小腹的壓力把氣息送到口腔內;然後根據需要量把兩腮里的氣息逐漸往外排出,隨著吐氣,小腹肌肉也逐漸放鬆。
2、呼吸時,全身與呼吸無關的部分都要放鬆。氣息要控制好,根據需要使用氣量,一般說,吸氣要多要快;吐氣要少要慢。
3、要保持呼氣與吸氣的連貫性,不要等第一口氣完全呼完後才開始吸第二口氣,而應該在第一口氣未完全呼盡之前就開始吸第二口氣,這樣才能連貫不斷地進行下去。
(1)笛子循環換氣教學視頻擴展閱讀:
吹笛子的要領如下:
1、嘴唇自然閉合,雙手捧著笛子兩端,左手握笛頭,右手握笛尾,將吹孔置於下嘴唇下沿,對准吹孔吹氣。
2、當氣息沖出時,只讓出小空隙使氣息通過,並使成為一束氣柱往吹孔下方斜著吹去。其原理就如同吹響 筆套一樣。
3、為使氣息沖出時不將兩唇沖開,而致氣息散掉,兩頰肌肉必須用勁,保持氣息的出口很小。
4、吹出來的聲音要求純凈,避免夾雜氣聲。
5、要對著鏡子常練,體會如何對准氣孔,使發音位置正確,不偏不倚,使氣息全部化為笛音。
B. 竹笛的循環換氣怎麼練
笛子的循環換氣技術是趙松庭先生在幾十年前,借鑒嗩吶的循環換氣法,首先在他的笛曲《早晨》中運用的。此後,這個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推廣與應用。關於它的練習方法,在趙先生的《笛藝春秋》一書中有詳細的介紹。
我在教學生時,除了讓學生吹「水泡」外,還讓學生練「水箭」。
具體的是這樣:先學會吹「水泡」。當學生能用細吸管在水杯里,循環地邊吸氣邊「吹」出水泡時,說明學生已經領悟循環換氣的原理了。但此時,學生的嘴勁還不足,還不能夠僅用口腔中的「壓縮空氣」去激發笛子發出合格的聲音來。此時,就要加強嘴勁的訓練,而練「水箭」是學生們很感興趣的。
讓學生們含口乾凈的水,然後要他們通過口腔,風門的擠壓,使口裡的水形成一條細細長長的「水箭」。比一比,誰的水箭射的遠,誰的水箭持續時間長。
在能射水箭後,我又提出要求:在射水箭的同時,鼻子要能輕巧快速地」搶氣「。即射出去和吸進來要同步。在熟練掌握後,我再讓學生在笛子上練。
即便能很熟練地掌握吹「水泡」,射「水箭」後,要在笛子上運用循環換氣還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和體會的,但此時,學生已明白原理與要領,剩下的事就是化時間去練了。先在中音或高音練,低音較難。吸氣要控制好,動作要輕巧,快捷。吸入的氣要與口腔的氣銜接好,不要鼓腮。在一個單音上練成後,可在音階的上下行中練習,此時,要找准循環換氣的音節。也就是說,哪裡方便就在哪裡換氣。這時,手指在運動,口鼻在循環換氣,一心兩用,要慢慢協調一致。最後,在旋律中也能自如地進行循環換氣,那就大功告成了。
以上是我另外的一個回答,既然基本原理你已經掌握了,那就不再多說。你的問題是口腔里的氣不足讓笛子發出聲音,為什麼呢?原因有二:第一可能是你口型變化了,第二口勁還不夠。
第二種原因可能性大些,口勁不足,口腔擠出來的氣不足吹響笛子,氣流速度還不夠。可以先試試在中音笛的中音區練習(E調或者D調都可以,但最好不要用梆笛),梆笛對口勁要求更高,練習方法是,先吹吹梆笛,練練口勁,再在中音笛上練習循環換氣技巧,剛開始可以鼓腮找找感覺,熟練以後再嘗試不鼓腮。
C. 學笛子循環換氣,需多久學會
笛子的循環換氣技術是趙松庭先生在幾十年前,借鑒嗩吶的循環換氣法,首先在他的笛曲《早晨》中運用的。此後,這個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推廣與應用。關於它的練習方法,在趙先生的《笛藝春秋》一書中有詳細的介紹。
我在教學生時,除了讓學生吹「水泡」外,還讓學生練「水箭」。
具體的是這樣:先學會吹「水泡」。當學生能用細吸管在水杯里,循環地邊吸氣邊「吹」出水泡時,說明學生已經領悟循環換氣的原理了。但此時,學生的嘴勁還不足,還不能夠僅用口腔中的「壓縮空氣」去激發笛子發出合格的聲音來。此時,就要加強嘴勁的訓練,而練「水箭」是學生們很感興趣的。
讓學生們含口乾凈的水,然後要他們通過口腔,風門的擠壓,使口裡的水形成一條細細長長的「水箭」。比一比,誰的水箭射的遠,誰的水箭持續時間長。
在能射水箭後,我又提出要求:在射水箭的同時,鼻子要能輕巧快速地」搶氣「。即射出去和吸進來要同步。在熟練掌握後,我再讓學生在笛子上練。
即便能很熟練地掌握吹「水泡」,射「水箭」後,要在笛子上運用循環換氣還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和體會的,但此時,學生已明白原理與要領,剩下的事就是化時間去練了。先在中音或高音練,低音較難。吸氣要控制好,動作要輕巧,快捷。吸入的氣要與口腔的氣銜接好,不要鼓腮。在一個單音上練成後,可在音階的上下行中練習,此時,要找准循環換氣的音節。也就是說,哪裡方便就在哪裡換氣。這時,手指在運動,口鼻在循環換氣,一心兩用,要慢慢協調一致。最後,在旋律中也能自如地進行循環換氣,那就大功告成了。
D. 笛子循環換氣法的循環換氣法種類和練習方法
循環換氣法有兩種:第一種為長音循環換氣(旋律循環換氣實為長音循環換氣法在演奏中的應用);第二種為雙吐循環換氣。下面分別介紹: 此種循環換氣是所有循環換氣的基礎和前提,不掌握這種換氣法,其它兩種循環換氣就無法學會。
循環換氣法比較難學,在初練時,除刻苦學練之外,還要細心尋找規律和突破點,循環換氣究竟難在何處?
表面上看好像是換氣二字,其實是難在換氣時「循環」上。而使氣息循環不斷的突破點又是在「呼」與「吸」上。呼、吸二項對比,主要又難在呼氣同時的吸上。也可以反過來講,它難在吸氣同時的呼上。再進一步分析,與吸氣的同時的呼氣,氣又是從何而來?是來自胸、腹還是口腔?當然是口腔(下頜部),所以在吸氣時的同時,下顎蓄氣的呼出是循環換氣法的最關健之處。
長音循環換氣在練習時,首先將舌頭(舌根)往內(後)收縮,使喉腔形成發「歐」音時的形態。當你發出這個音後,下顎必然會向外(下)擴張,喉腔也隨之擴大,口腔內的空間圓而大。在呼吸的運用上,和「鼓腮換氣法」差不多,每當你即將吹完一口氣時(約留三分之一左右),就將舌頭(舌根)往後收,把氣存入喉腔(下顎)處,要盡量增大氣在喉腔的儲存量,然後用鼻迅速吸氣(吸氣時小腹往裡收,把氣往上提)。記住,在與鼻吸氣的同時,下顎往上收縮(舌頭自然向前伸去),使儲存的氣根據樂曲的需要用顎收縮的不同壓力將氣壓出,吹響笛子,保持笛音的不斷。當第二口氣吸進之後,應迅速接上去,這樣反復循環就可使笛音不斷。
開始練習時,可先用曲笛練吹低八度「1」、「2」、「3」三個音(即平吹),待掌握到一定程度後,再練其它的音,或換梆笛、中音笛進行練習。
練習可分以下三步:
第一步:先練習儲氣和呼氣。先用下顎儲存氣的呼出,把笛子吹響。方法是:
1、舌根往內(後)收縮,形成發「歐」字音的形態,把氣儲滿下顎部。
2、下顎往上收縮(舌頭自然向前伸)把儲存的氣排壓呼出,此時最重要之點就是保持住吹笛時的口形,風門不能變化,不能抖動。否則,笛子就無法吹響。音吹得越長、越響越好。
第二步:在第一步完成的基礎上,加用鼻子吸氣。這里要注意:
1、吸氣要快,先一口氣一口氣的分解練習,不要急於去連續進行。
2、一定要在呼(吹)氣的同時用鼻吸氣(即口呼鼻吸同時進行),這一步比較困難,但只要第一步打好了基礎,也是容易掌握的。
第三步循環不斷地連續練習,練習這一步時的關鍵在於從鼻子吸進氣之後又要轉送到肺部,然後呼出去。這時,鼻子和嘴需要一個連接轉換過程。變在這個轉換之中,往往易有一個斷續的痕跡,這是初學者普遍遇到的難題。要解決這個難題,在日常練習時一定要注意:
1、全身不要過於緊張,特別是口腔、鼻腔要有意識地放鬆弛一些。
2、加強小腹(丹田)的控制,以減輕口腔的控制力和緊張感。
3、初練時,每到口吹鼻吸兩動作轉換這際,可將氣息縮小,使音弱下來,慢慢地去完成轉換過程。
4、在兩動作(吸與呼)轉換過程中,頭部和上體盡量不要幌動,應保持平穩。
只要注意到這幾方面,細心摸索練習,就可以很快突破這一關的。
平日最好在笛子上練習,但在沒有笛子的情況下,也可以進行練習。方法是:
1、把某一隻手(左右都可以)抬起,手心對著風門(嘴)練習換氣,依靠手心的感覺,來測量你我氣是否集中,有無中斷。
2、用循環換氣方法來練習吹燈(蠟燭)要使燈火擺動,但不能使它熄滅,來測量你的運氣是否連貫、均勻。
3、民間藝人過去練習嗩吶的鼓腮換氣法時,常用一節空心小棒,插入水中練吹,使水泡不停斷地翻滾來練習吹、吸兩動作的連續轉換。這一方法雖不太適用於笛子,(因為在吹笛子時,要時常改變用氣的力度、角度和口形),但用來練習呼吸動作也還是可取的。
在練習過程中,可逐步將嘴與目的物(燈或手)的距離由近漸遠地拉開,以測量你的氣量是否增加。
在練習和運用這一技巧時,總括起來應注意以下幾點:
1、吸氣的動作要迅速。
2、第二口氣接上去時,一定要連貫均勻,不可時多時少,時緩時急。
3、在吹奏時,光可稍下俯一些,不可直硬挺仰。這樣可使喉腔有力地擴大,以增加口腔和喉腔的控制力。
4、在換氣的過程中,小腹要始終保持控制狀態,不可松軟,以免失去控制。
5、身體要平穩,不可上下前後倒斜抖動。
6、為使笛音柔細動聽,而且便於換氣,遇到長音時,可加用本位或下位虛顫音(即指震音)相助 。
笛子運用循環換氣的代表曲目有《鷓鴣飛》(趙松庭作曲,記住不是陸春齡老師的那個版本,陸老屬於南派笛風,不用循環換氣的)、《三五七》(趙松庭改編)、《幽蘭逢春》(趙松庭、曹星創作)。 雙吐循環換氣,一說為是四十多年前的1966年,由當時的內蒙古藝術學校學生馬世新開始練習,1971年在其笛子獨奏曲中使用的技法。近十幾年來一些演奏家發展運用的,它難於長音特環換氣。但又不及長音與旋律循環換氣使用廣泛。
在吹奏單吐、三吐時,由於可以採用搶氣的方法,使吹奏不間斷地進行,而在吹奏雙吐時,是不能搶氣的。過去往往都是利用半拍或四分之一拍的空隙時間來換氣,這就使連續的十六分音符的雙吐不得不中途停斷。雙吐循環換氣的發展就解決了這一難題。
雙吐循環換氣有兩種吹奏方法,吹奏者可以選練其一,或兩者全學。現分述如下:
第一種是前音換氣法。所謂前音換氣法,就是在「吐庫」的第一個吐字的位置上換氣。在換氣時那個吐字發音,應變成「普」字發音。「普」音是利用下頜的蓄存氣,壓沖而出,使雙唇碰開之音。在此普字沖發的同時,鼻子吸氣並很快轉換,接上正常的吹奏,使笛音不停不斷。
第二種是後音換氣法。所謂後音換氣法,就是在「吐庫」的「庫」字音的位置上來換氣。其方法同第一種一樣,只不過庫字音要變成由下頜壓沖而出的「虎」字音形。
它們的練習方法如下:
(1)循環換氣的基本方法,同前面所介紹的相同,這里不再述。
(2)用下頜(喉腔)處的儲存氣先吹響笛音,它於吹奏長音換氣不同之處是,氣流從下顎處壓時要短、猛而有力,氣速要快,使之能有力地沖響一個吐奏音。口形發音的「普」或「虎」要首先進行單吹練習,能把音吹響,吹結實。這里要注意「普」「虎」兩音不是從丹田沖出的氣,而是胸腹都處在有控制的止氣狀氣,只由下顎的蓄氣沖壓而得。
(3)當「普」或「虎」能把笛音吹出吐奏音的效果時,接著就練習舌頭的連貫動作,把「普」或「虎」與「庫」連結起來練習。前音換氣是,當舌頭隨著下顎壓出的氣流伸向前發出吐音,立即利用舌的慣性力,從根部急發出「庫」字音。這樣就把「普」與「庫」連起來形成雙吐。而後音換氣則是當「吐」字音發出之後,用下顎所存之氣,迅速沖壓出「虎」音的同時搶吸,並准確無誤地再接發「吐庫」演奏下去。
(4)特別注意的是,在練習過程中,每發「普」或「虎」音的同時,一定要用鼻急速而靈巧地搶吸一口氣。雙吐循環換氣的難練之處,也就難在這里。它比長音循環換氣時,要求吸氣與呼氣(下顎壓出的氣)動作更快而敏捷。
(5)由慢練開始,找到正確方法後,漸次加速為宜。
(6)先從第三、四兩孔的中音區練起,逐漸擴大音區。
(7)以上練習達到要求時,即可進行同音的雙吐換氣練習。
笛子運用雙吐循環換氣的代表曲目有《綠洲》、《無窮動》等。
E. 笛子的循環呼吸要怎麼練
笛子抄最重要的確實是換氣方襲法,如果用法不當也會造成身體的不適。既然樓主提到循環換氣,那就說明樓主已經吹笛子到一定的境界了,因為循環換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循環換氣通俗的來說就是用嘴呼氣的同時用鼻子吸氣,可以先用一個吸管對著水,另一頭含在嘴裡吹氣,使氣泡不斷即可,但這個其實很容易,相信對樓主應該易如反掌,但實戰在笛子上就不這么簡單了,更需要唇、舌的力量,還有用喉嚨頂出的時間差。這就需要練習了。呼吸的時候,最好使用腹胸呼吸法,這樣會減少呼多吸少對初學者身體造成的不適。而還有一點,練習的時候注意樂曲的停頓(跟上節奏)和肺葉、喉嚨的協調。呵呵,在此祝樓主笛藝高升!!
F. 怎樣練習吹笛子「循環換氣」的方法
此方法反復訓練一段時間後,我感覺學生的循環換氣技術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您若感興趣,也不妨一試。 讓新生吹響竹笛的幾點小方... 相關:◇ 學笛子 >>詳細◇ 告訴大家一個簡單選笛子的 >>詳細◇ 告訴大家一個簡單選笛子的 >>詳細◇ 四、中音部音階練習 >>詳細 循環換氣這一演奏技巧最早被廣泛用於嗩吶的演奏中。五十年代竹笛大師趙松庭先生首次將這一技巧移植到他的作品《早怒》中。從此掀開了竹笛演奏新的一頁。如《鷓鴣飛》、《三五七》、《西湖春曉》等樂曲均採用了這一演奏技巧。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發現僅按常規的方法教學生這一技巧,他們感覺理論太抽象,不夠具體化,不容易理解。即便有些學生自認為已掌握了「循環換氣」技巧,其實做出來的質量並不高。 於是我想到了一種既簡便又通俗具體的訓練小方法。 一、准備材料:普通塑料吸管一根、小瓷碗一隻; 二、將小碗中盛大半碗水,將吸管放進嘴裡,另一頭放入水中; 三、始終保持吹笛時的口形(這很關鍵,直接影響到訓練效果); 四、向吸管中吹氣,千萬別鼓腮,結合「擠氣同時吸氣」的理論讓小碗中源源不斷地產生小氣泡; 五、眼睛觀察小氣泡,不能讓它間斷。 此方法反復訓練一段時間後,我感覺學生的「循環換氣」技術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您若感興趣,也不妨一試。 讓新生吹響竹笛的幾點小方法 記得剛教學生的時候,大凡有新生學竹笛,我總不免會為上第一堂課發愁。因為要讓一個從未接觸過竹笛的新生將笛子吹響實在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 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都不完全一樣,所謂天分好一些的稍加指導,結合書本上的一些方法可能馬上就能將笛子吹響。而更多的學生則是你怎麼示範怎麼指導就是不能很快悟出決竅來,總不能讓笛子發出聲音。上這樣的課很是著急。尤其是十幾個人的小班課,那更是急出一身汗來。 為了能讓學生通俗易懂地吹響笛子,我通過這幾年不斷摸索,嘗試著逐步找到了一個能讓學生循序漸進吹響笛子的小方法。可能不太成熟,僅供各位老師參考指正。 以上小班課為例: 第一步:將學生(不拿笛子)分成兩排站好(姿勢採用演奏站立式); 第二步:讓學生抬起左手,掌心向下,手背向上,將手放置胸前位置,嘴與手背間距及手背與胸口間距以一支鋼筆長度相當; 第三步:頭要端正,眼睛平視前方; 第四步:讓學生向手背上吹氣,一直要有長長的氣體吹在手背上的感覺,反復多次,口形要求自然,不要做任何多餘的動作; 第五步:左手執笛頭,右手執笛後,將吹孔放在下唇線合適位置; 第六步:找前面吹手背的感覺,試吹笛子。 通過試驗,學生對這種方法比較容易掌握,並很快找到感覺,將笛子吹響。
G. 竹笛循環換氣怎麼練
我認為對於循環換氣這一技巧,無論是在長笛上還是在竹笛上,方法其實都是一樣的。
最關鍵之處,竹笛中的樂曲循環換氣用的比較多,不練不行,不練就意味著有些樂曲不能吹奏,所以吹奏竹笛的人相對吹奏長笛的人而言,會循環換氣技巧的比較多一些。長笛樂曲好像大多都不需要用循環換氣(少數樂曲除外)。
對於循環換氣,我覺得首先第一步要「會」,然後再談如何用「好」它。
我們練習循環換氣時不能總老想著一步到位的去練,這樣是比較困難的。合理設計好練習的步驟非常重要。
我通常教笛子學生的第一步是要練習推壓口腔中的氣流吹中音G(或者笛頭)。所謂的推壓就是把口腔里儲存的氣流靠閉籠口腔的壓力+整個舌頭往外推動的助力,把氣流擠壓出去沖撞進吹孔里。如果能夠單靠口腔推壓出去的氣流吹響一秒鍾左右,那麼第一步就算完成了。
第二步,我會教學生把口腔推壓氣流的動作跟鼻子吸氣同時進行,注意:這兩個「吹」與「吸」動作一定要同時進行,等第二步練好之後,我會教學生進入第三步練習。
第三步就是氣流(口腔)與氣流(肺部)的對接。所謂的循環換氣,並不是氣流不會斷開,而是在氣流與氣流銜接之處把斷層的縫隙控制在最小,我在大學讀書時專門研究過循環換氣很長一段時間,用肺活量測試器來測試循環換氣,結果只要出現換氣的地方,儀器的數據會自然斷開停表。所以在氣流與氣流銜接的地方如何把動作協調過來是最關鍵的,決定這對接縫隙的大小。那麼如何在第二個步驟後,把肺部的氣流與口腔里剩餘的氣流「銜接」起來?對於「銜接」起來有困難的學生,或者口腔動作不協調的學生,我會讓他在完成第二個步驟後,用「吐」音來作為「銜接」的動作,「吐」完之後氣流仍然持續吹奏。這樣比較形象化,容易理解。假如是理解能力極差的學生,我會讓他在做第二個步驟時心裡念「嗚」/「hong」紅也可以,接第三個步驟時念「吐」。第二個步驟與第三個步驟連起來就是「嗚吐...嗚吐……」/「紅吐...hong吐……」。也就是推壓吹的時候念「嗚/紅hong」。「銜接」時心裡念「吐」。如果把動作銜接熟練後,在把「吐」去掉,進去樂曲上的循環換氣練習。
對於循環換氣,很多人覺得很難。假如我們按照步驟形象化的一步步去練習,我想,就沒有想像當中那麼難了。
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