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識記辯證否定觀的內涵。理解辯證否定是自我否定。辯證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的關系。分析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深刻理解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會用辯證否定的觀點看問題,初步形成用辯證否定觀分析和認識事物的能力。使學生初步形成批判性思維,初步具有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逐步培養和形成自己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堅信創新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要求,創新意識的哲學基礎是唯物辯證法的否定觀和唯物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辯證否定觀 難點: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教具准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設計思路
本課是哲學生活第十課《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第一框,設計本課時,思考將哲學原理、方法論生活化,讓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去理解原理,理解方法論,盡量避免將哲學內容僅僅停留到理論層面,同時,也要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哲學知識能對自己今後的學習生活有啟示作用。
因此,在選材時,我盡量選擇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材料,最後敲定三則主要材料,一是果凍的變遷史,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通過分析果凍的變遷,理解什麼是哲學中的辯證否定觀,二是從「發展就是硬道理」到「科學發展觀」,學生在高一時已學過,有一定的基礎,通過分析鄧小平和胡錦濤關於發展的觀點,讓學生明白什麼是革命批判精神。三是視頻材料《鷹之重生》,通過視頻對學生的情感進行教育,達到思想上的升華,讓學生清楚,哲學對人的指導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喜之郎CICI果凍的前世今生。
2008年底,國內多家媒體相繼報道我國發生多起老人、小孩因食用果凍不當而導致呼吸道完全堵塞致窒息死亡的事件,引起了廣大消費者尤其是家長的關注。各果凍廠商銷量急劇下滑,紛紛減產,部分企業甚至因此事件破產倒閉。為應對這一不利局面,以喜之郎為首的一批果凍廠商根據市場需求,開發出一款新型的果凍類產品——CICI果凍系列。將傳統的固態果凍轉換為稠狀液態。產品投放市場後,因其可愛的外型、便於攜帶、安全衛生的特點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特別是青年家長的青睞,企業從此扭虧為盈,重新佔領了市場。
設問:(1)請從經濟生活的角度分析,喜之郎果凍成功的原因?
(2)請從唯物論的角度分析喜之郎果凍的成功的原因?
(3)請從辯證法的角度分析喜之郎果凍成功的原因?
教師歸納:其實材料中除了涉及到今天所講到的哲學原理,還包括今天要講到了另一個原理——辯證的否定觀和創新意識
【新課教學】
一、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的要求
今天,我們主要學習三個方面的知識,一辯證的否定觀,二、創新精神,三革命的批判精神。首先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一個內容——辯證的否定觀
一、辯證否定觀(板書)
1.辯證否定觀的基本含義。
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是事物內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
教師提醒:同學們在理解本概念時,應該特別注意哲學上講的否定是事物自身作用的結果,與外力無關,特別要區分與日常生活中的否定的區別
提問分析:我踩死蟲子、風摧折莊稼是不是哲學上的否定?
得出結論:哲學上的否定必須是事物內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
(過渡)作為哲學上辯證否定還應該滿足兩個基本特徵
2.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板書)
例證分析:從固態果凍到液態果凍的過程變化
得出結論: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
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這是辯證的否定的第一個特點。
(過渡)思考:固態果凍和液態果凍是不是什麼關系也沒有了
得出結論:兩者之間還存在的千絲萬縷的聯系
3.辯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板書)
辯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新事物產生於舊事物.它總是吸取、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這是辯證的否定的第二個特點。
(過渡,出示幻燈片)提問:喜之郎CICI果凍是否完全否定了傳統果凍?
(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可見辯證的還否定並不是簡單的肯定一切,也不是簡單的否定一切。所以說:
4.辯證否定的實質——揚棄(板書)
那麼,如果我們一定要簡單的肯定一切,否定一切,會得出什麼結果呢
出示幻燈片:
肯定一切——事物將沒有發展,或者發展受到阻礙
否定一切——事物將失去聯系,無法實現發展
這就是形而上學的否定觀,它的特徵為:在絕對不相容的對立中思維
教師總結:這就是我們所講的第一個內容,辯證的否定觀,作為一個哲學原理,它的方法論是什麼?
二、樹立創新意識(板書)
辯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教師講解:
上具體指的是權威,是專家,不唯上告誡我們不能迷信權威,縱觀人類的歷史,如果我們人類迷信權威,世界將無法發展。
例:如果沒有愛因斯坦對牛頓「時空觀」的懷疑,就不會提出著名的「相對論」;如果沒有毛澤東對城市暴動的懷疑,就不會指出「農村包圍城市」這條正確的革命路線;如果沒有鄧小平對蘇聯計劃經濟體制的情系,就不會有我們今天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
書本是傳播知識的載體,但任何書本都需要不斷的完善和發展,所以要做到不唯書,
提醒:「唯」強調的是唯一性,也就是說,不要把權威、書本當作唯一,但並不代表要完全否定,我們既要尊重書本知識,尊重權威。又要立足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
(過渡)其實在我們中國社會發展史中,就有過類似的案例: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提出了「發展就是硬道理」的觀點。而如今胡錦濤同志又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兩者相比,誰是正確的呢?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總結,兩者都沒有正確和錯誤之分,之所以會有區別,就在於任何事物在它剛剛產生的一段時間內,對它賴以產生的歷史條件來說,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它的存在是必要的、合理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條件的變化,肯定的事物都會失去自己存在的必要性,失去自己存在的權力,失去自己存在的合理性,新的富有生命力的東西就會起來代替正在衰亡的東西。所以,辯證的否定觀還要求我們:
三、發揚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板書)
綜上所述,我們可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辯證的否定觀不僅要求我們樹立創新意識,同時也要求我們發揚革命的批判精神,那麼這兩個方法之間又有什麼具體的聯系呢?
四.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與創新意識的關系。
出示幻燈片:
A、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於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敢於破除落後觀念——破
B、注重研究新情況,善於提出新問題,敢於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立
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主要學習了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的要求,那麼我們就來總結以下,到底哲學中有哪些原理可以用來分析今天講到的創新呢
出示幻燈片
(1)辯證的否定 (2)認識的無限性和反復性 (3)發展的觀點
課堂探究活動
播放視頻《鷹之重生》,思考:
1、重生後的鷹還是不是原來的鷹?他們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2、重生後的鷹與原來的鷹相比是不是一種辯證的否定,其動力是什麼?
3、觀看完視頻後,對你的學習生活將會有什麼樣的啟示
結束語
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能夠像雄鷹一樣,不滿足於現狀,要敢於不斷的自我否定自己,自已發展自己,像雄鷹一樣翱翔在藍天上。謝謝大家!
板書設計
一、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
是發展的環節
樹立創新意識
辯證的否定觀 是聯系的環節 緊密聯系
(事物自身的否定) 發揚革命批判精神
實質——揚棄
Ⅱ 大班語言《被誤解怎麼辦》的教案
這個事情再平常不過了!找機會解釋清楚就可以了!一、思想要開朗,不要處心積慮,耿耿於懷,不要興師問罪,更不要把對方想得很壞。
二、要把握好理智,千萬不要尋釁報復,胸懷坦盪容易被人理解;胸懷狹窄則難以被人理解。
三、要有氣度,有對聯雲「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諸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
四、要有真誠的態度,如果「誤」在自身,誠懇向對方致歉;「誤」在對方,不要「得理不讓人」;「誤」在第三者,排除干擾。
五、要加強修養,抱著謙虛、友好、熱情的交友態度,避免誤會的產生。
六、要講究方法,如果對方心直口快,你可以「單刀直入」,向他說明;如果對方性格內向,就要多花一點心思,以免再生誤會。★★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
在現實的生活中,人與人相處的時候,誤會常常會給別人帶來痛苦,造成傷害,所以我們不能隨便誤解別人,一定要了解情況後再下結論。生活是美好的,偶爾也有不愉快的小插曲.不過,事情總要想要有解決的辦法。只要我們肯想肯做,也能化解我們生活中所有的不快,讓誤會少一些,快樂多一些。 被人誤會了怎麼辦? 一是思想要有風度,不要處心積慮,耿耿於懷,不要興師問罪,更不要把對方想得很壞; 二是把握要有尺度,千萬不要尋釁報復,胸懷坦盪容易被人理解,胸懷狹窄則難以被人理解; 三是心理要有氣度,有對聯雲「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諸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 四是真誠要有態度,如果「誤」在自身,誠懇向對方致歉;「誤」在對方,不要「得理不讓人」;「誤」在第三者,排除干擾。抱著謙虛、友好、熱情的交友態度,避免誤會的產生; 五是方法要有適度,如果對方心直口快,你可以「單刀直入」,向他說明;如果對方性格內向,就要多花一點心思,以免再生誤會。誤會少了,那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像陽光般充滿了希望,生活就充滿著快樂。
被人誤解怎麼辦???被人誤解是一件令人苦惱的事情。被人誤解,可能會遭遇冷淡;可能要忍受白眼;可能被人背後議論;謠言、苛責可能會一傳十、十傳百,漫天飛舞;人與人之間,心靈之間築起高牆,不好開展工作,也不能順利學習。
??誤解有多種:同事、同學之間會有誤解;親人、朋友之間會有誤解;上司與下級之間會有誤解;甚至素不相識的人之間也會有誤解。誤解現象比較普遍,它是理解的反面,但誤解該解。
??「冤家宜解不宜結」——被人誤解怎麼辦呢?
??偉大的革命導師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親密無間的戰友,他們之間也曾發生過誤解。那一次,恩格斯的夫人去世了,他十分悲痛,就給好朋友馬克思去信告知了此事。當時,馬克思正忙於理論研究,沒有引起注意,在回信時沒有提及這件事。處於痛失愛妻傷心深谷的恩格斯,渴望得到摯友的安慰和理解,馬克思的忽視重重地傷害了他的心。他生氣了,有一段時間都不再給馬克思去信。馬克思覺得十分納悶,便寫信詢問老朋友。恩格斯說明了情況,馬克思才意識到自己的失誤,連忙寫信道歉。於是誤解消除了,兩人和好如初,繼續為革命事業共同攜手奮斗。
??這就啟示我們:誤解是可以消除的,要看我們怎樣做。
??被人誤解,初期的心情總是很苦悶、很焦急的,此時,最需要的是冷靜。冷靜地想一想誤解你的人的態度的變化、平常為人,要帶著公正的態度去思考,不要輕易否定別人;更重要的是冷靜地思考你為什麼會被人誤解,誤解的起因、經過等,找到了根源,才好對症下葯,取得溝通。不要陷在「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清」,「跳到黃河也洗不清」的深淵,要知道自拔,要知道振作。
??「旁觀者清。」往往局內人想問題,看事情難免片面模糊。被人誤解時,你可以找你的知心朋友,理解你的朋友談談,聽聽他們的意見、看法,冷靜分析並合理採納朋友的建議。
??解除誤解的方式有多種。首先,要有寬闊的胸懷,懂得體諒、包容他人的輕慢和苛責,寬容是自信的表現;其次,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方法:例如,你是被友人誤解了,你可以找他(或她)坦誠地談談,解除隔閡,或者寫一張字條,進行解釋;如果你是被親人誤解了,則多給他們以關心和愛護;如果你是被眾人誤解了,眾口難辯,那麼請用你的實際行動證明自己,並持之以恆,誤會自然消除,大家依然會理解信任你。……
??有時候,被人誤解,要變壓力為動力。但丁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告訴我們,將過多的精力投注到解釋和消除誤解,會消耗精力,增加麻煩,浪費時間,只要你確信自己是正確的,按照你所想的堅定地去做,別在乎他人異樣的目光。因為「真理有時候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時間長了,你會得到理解和證明。
??在爭取被人理解的同時,請記得努力理解別人。理解是心靈之間的橋梁。 做好事被人誤解怎麼辦?謝顧問:我是一名入伍剛滿一年的戰士,在生活中遇到的煩惱,莫過於做了好事不被人理解,而被人誤解,甚至說是有什麼"企圖"。在做了好事而不被別人理解時,我是否就從此下定決心不再做好事?因為反正"好心沒好報"。倘若不這樣,我究竟採取什麼樣的態度?謝顧問,你能幫助我嗎? 某部讀者 看罷你的來信,我想起了報紙上登的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天傍晚,某倉庫戰士小徐在返回營區的路上,意外發現地上躺著一位頭破血流、不省人事的老漢。於是,小徐攔了輛計程車,把受傷老漢送往當地某醫院,並用自己的錢替老漢向醫院交了押金。可誰知,老漢從昏迷中醒來後,一口咬定是小徐騎車把他撞傷的。後來,經過交警隊同志的調查取證,才消除了老漢的誤解,洗掉了小徐身上的"罪名"。在現實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事並不鮮見。客觀地說,人活一輩子,天天與人打交道,被人誤解和誤解人的事情,實在是難以完全避免的,也是正常不過的事情。既然誤解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就要用正確的態度來對待它。首先,應當有一種開闊的胸懷,博大的氣度,寬宏的雅量,能容得下別人對自己的誤解。在社會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應當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愛護。作為人民軍隊中的一員,為社會為人民做好事,套用一句常說的話,"這是我們應該做的"。明乎此,做好事就會感到理直氣壯,也就不會計較別人怎麼看怎麼說。我們不可能在做好事前先論證一下會不會被人誤解,也不必遇到誤解和麻煩就心灰意冷,自暴自棄,認為好事做不得啦。即使像雷鋒這樣的共產主義戰士,其成長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入伍後先人後己,助人為樂,處處做好事,有人就說他"傻",想"出風頭"。但雷鋒襟懷坦白,不以為意,面對別人的誤解和嘲諷,他回答說:我就是要做革命的"傻子"!看來,當我們遇到誤解時,沒必要那麼認真,那麼在意。再者,不管別人怎麼說,這好事還得做、雷鋒還得當,認準的路就要走到底。誤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因此失去進取的信心和向上的毅力。人生在世,大凡想做點事情、有點作為,總難免遇到這樣那樣的干擾,包括誤解。從一定意義上說,成功者與常人的區別,就在於能否排除干擾,始終如一地把認準的路走到底。誤解和非議,對一個有抱負的人來說,是一種動力,能激勵他勇於進取,把好事做得更好。學雷鋒標兵孫茂芳,開始做好事時也曾被人誤解過,有的人反映他"動機不純",一位幹部還為此專門找他談話。但孫茂芳堅信:動機純不純,事久見人心,既然立志走雷鋒成長之路,就不能經不起困難和挫折的考驗。他一如既往地學雷鋒做好事,終於贏得了戰友和群眾的理解、愛戴。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持之以恆學雷鋒的力量源泉。只要行得端、走得正,就應問心無愧地堅持下去。不管遇到什麼麻煩,助人為樂的好事都要堅持做到底。青年戰士有了這種默默奉獻的精神和執著如一、無怨無悔的態度,就能贏得成熟美好的人生。其實,誤解終歸是誤解,誤解只是暫時的,不可能永遠誤解下去,時間老人考驗著一切,也公正對待著一切。古人有言:"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應當相信,只要有一顆誠心,真心實意地待人待事,一切誤解早晚會消除,"好心"是會有"好報"的。如前面提到的那位老漢,當了解真相後羞愧難當,更加感激子弟兵。事實上,某些人對別人做好事產生這樣那樣的誤解,也並非都是惡意,如果你待之以誠,主動與之交朋友,把話說到了,思想溝通了,誤解也會逐步消除。當然,我們也要反求諸己,想一想別人為什麼會誤解自己,自己哪些方面做得欠妥而引起了別人的誤解。今年,是毛澤東同志"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發表40周年。雷鋒精神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優秀品質的集中體現,他那種立場堅定、無私奉獻、先人後己、助人為樂的精神,不但永遠不會過時,而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崇尚。只要我們人人都像雷鋒那樣多做好事,社會大家庭就會處處充滿愛的陽光。
Ⅲ 歷史唯物主義教案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它是馬克思主義的本源、靈魂和根本理論基礎。 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主義改造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用辯證法改造以前的唯物主義,並辯證唯物地概括了當代的自然科學成就和總結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經驗,創立了最完備的徹底唯物主義的新型哲學——唯物辯證法(即辯證唯物主義),它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 一、基本概念: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爭性,內因,外因,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發展的不平衡性,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兩點論,重點論,矛盾分析方法,對立統一規律 二、重點難點輔導: 1、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注意:第一,這是比較綜合的問題,既要談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在事物發展中的作用,又要講內外因問題,如果出題只問其中一部分,那麼回答所問的那部分即可。 第二,對於事物發展的動力問題,考生容易記住矛盾的對立統一。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對立統一,但往往忽視二者的辨證統一、相互結合構成事物的矛盾運動、推動事物的運動這關鍵的一層含義。 2、矛盾問題的精髓: 要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具體表現。 3、事物發展的內因和外因: 第一,事物發展的內因與外因的辨證關系原理及其現實意義在以往考試末以大題形式出現過,應予以重視。 第二,內外因辨證關系中不要以為內因決定外因;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並不等於內因決定外因。 世界的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 一、基本概念: 聯系,發展,運動,靜止,規律,現象,本質,原因,結果,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現實性,唯物辯證法,形而上學 二、重點難點分析 1、兩種發展觀的對立(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對立): 注意:形而上學理解的同一,是一種絕對相同,是抽象的同一,是排斥差別的同一。現實中不存在這種同一。形而上學與唯物辨證論對立的焦點就是,是否承認事物的內在矛盾性,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而唯物辯證法認為同一是包括差別、對立的同一。 2、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核心: 注意:這條規律是揭示事物發展源泉和動力的規律。矛盾既對立又統一,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的相互結合,由此推斷事物的轉化和發展。 3、規律及其屬性 注意:第一,把握規律與認識、規律與真理的區別。規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內在的本質必然聯系,具有客觀性。真理則是對規律的認識,屬意識領域。 第二,承認社會歷史發展有規律,不等於承認歷史事件可以重復出現。社會歷史規律的重復性是指同類歷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質的東西一再發生作用,並不是歷史事件的重復發生。歷史事件是歷史活動中主客體、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它總是個別的、具體的,它是不可重復的,這一點與自然發展的規律有所區別。 4、透過現象揭示本質是認識規律的途徑 注意:第一,要掌握這一對范疇要注意本質與規律、必然性的聯系。 第二,現象不論是真象、還是假象,都是客觀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假象不等於錯覺。錯覺是人們的一種錯誤的認識,屬於主觀領域的問題,而假象是客觀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但假象容易引起錯覺。 第三,在表述現象范疇時,注意用語的准確性。現象不是對事物聯系的反映,現象總是要表現本質,而不能表述為反映本質。 否定之否定規律 一、基本概念: 肯定,否定,新生事物,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規律 二、重點難點復習: 1、兩種否定觀的對立 注意:辨證的否定特別強調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否定不是與舊事物一刀兩斷,是揚棄。 2、否定之否定規律及其特點 注意:掌握這條規律要正確理解以下幾點: 第一,明確否定之否定的含義。 第二,發展的上升性、前進性,這是事物發展的總的趨勢。事物的發展不是簡單的循環。 第三,事物發展呈現周期性,特別要注意出發點的確定,事物發展的周期性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並不是人為加在客觀事物上的。 第四,重復性,但不是簡單的重復,不是簡單的循環。
Ⅳ 10.1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教學案
第十課 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第一框《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
一、教材分析
作為世界觀,辯證法昭示我們,世界是一個永不停息地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世界;作為一種思維方法,辯證法要求我們以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對待周圍的世界。把握唯物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辯證否定觀的基本內涵,有助於我們自覺樹立創新意識,有助於我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二、教學目標1、知識目標:識記辯證否定觀的內涵,辯證法的本質;理解辨證否定是自我否定,辨證的否定觀與書本知識和權威思想的關系,辨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的關系
2、能力目標:學會用辨證否定的觀點看問題,初步形成用辨證否定觀分析和認識事物的能力;通過學習辨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使學生初步形成批判性思維,初步具有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逐步培養和形成自己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堅信創新是唯物辨證法的根本要求,創新意識的哲學基礎是唯物辨證法的否定觀和唯物辨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辯證否定觀
[教學難點]: 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四、學情分析
高中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思維有差距。哲學是抽象的知識體系,尤其是哲學術語、今本概念、原理、方法論學生理解不透,容易混餚。哲學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學生的社會生活並不豐富,只是單一的學習生活,對於從生活中總結出來的抽象的哲學術語不清楚,所以講解時需要詳細。講解、記憶,待學生有一定的哲學知識基礎後,需要教師指導下,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感變化並藉助哲學思維,才能有直觀的認識。總之,哲學不是靠幾個哲學術語、幾個哲學原理就能培養學生的哲學思維的。更重要的靠他自己的社會生活。生活是最好的老師。
五、教學方法
1.課前瀏覽討論法:本課的知識結構、唯物辯證法的要求。
2.學案導學:見後面的學案。
3.新授課教學基本環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情境導入、展示目標→合作探究、精講點撥→反思總結、當堂檢測→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六、課前准備
1.學生的學習准備:預習「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初步把握辯證否定觀的原理和方法。
2.教師的教學准備:多媒體課件製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後延伸拓展學案。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布置:分若干組,教室內教學。
七、課時安排: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並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教師首先提問: (1)我把蟲子踩死,就是否定了蟲子;大風催折了莊稼,就是風否定了莊稼? (辯證否定觀)
(2)什麼是辯證否定觀呢?
教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辯證否定觀。我們來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強調重難點。然後展示探究的第一個問題,已經布置學生們課前預習了這部分,檢查學生預習情況並讓學生把預習過程中的疑惑說出來。
設計意圖:步步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明確學習目標。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探究一:把否定理解為外力作用的結果,是一種什麼否定觀?
教師:大家提出的這些問題很好,看得出課前認真預習了。那麼我們今天主要來解決這些問題。多媒體展示教學目的。重點講解辯證否定觀原理,強調辯證否定觀與學生平常所理解的不同,辯證否定觀,學生第一次接觸,所以著重講解,
多媒體展示探究思考題。
探究二:把否定理解為拋棄一切是一種什麼否定觀?(形而上學否定觀)我們應當怎樣理解否定?
讓學生閱讀教材第75頁名言及虛框內的內容。
教師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最後師生總結。(課堂實錄)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給了學生一個感性認識,通過閱讀,提高了學生分析能力,拓展了學生哲學知識,提高了學習對哲學的興趣。
探究三:為什麼我國某燒傷治療小組能夠突破傳統療法,提高燒傷治癒率?這說明了什麼哲學道理?我們從中可以得到什麼啟示?(辯證否定觀,根據辯證否定觀的實質揚棄的道理)
簡單介紹哲學家別林斯基。
設計意圖:本部分知識很簡單,引導學生結合前面所學知識來掌握。教師可以用教材專家點評加以總結。
探究四:有沒有永恆不變的自然和社會狀態?有沒有永恆的不再被豐富、發展的認識和真理?為什麼?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人類社會還會向前發展嗎?
學生閱讀教材第76頁虛框內容思考。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讓學生明確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的哲學原理,提高生物學的哲學素養,通過學習,具備基本的哲學觀點。
教師在學生閱讀教材第77頁第1、2段的內容的基礎上,教師精講點撥。
探究五:懷疑和批判精神在人們的認識和創新中具有什麼作用?我們常說
不破不立。「破」和「立」是一種什麼關系。閱讀教材第78頁相關鏈
接內容。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教師組織學生反思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並進行當堂檢測。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路並對所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反饋糾正。(課堂實錄)
(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我們已經學習了辯證否定觀的有關知識?知道了它的原理及其方法論(要求)。在下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這節課後大家可以先預習這一部分,著重分析創新的社會作用,教材從幾個角度分析的?並完成本節的課後練習及課後延伸拓展作業。
設計意圖:布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並對本節課鞏固提高。教師課後及時批閱本節的延伸拓展訓練。
九、板書設計
一、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
(一)辯證否定觀與創新意識
1.什麼是辯證否定觀?
2.辯證否定觀的特點
(1)自我否定(2)發展的環節(3)聯系的環節
3.辯證否定觀的實質
4.辯證否定觀的要求
(二)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
1、哲學依據(1)(2)(3)
2、基本內涵(1)(2)(3)
3、與創新意識的相互關系
(1)創新是對既有理論、實踐的突破,要創新就要有批判和發展。
(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要求我們:密切關注┉;注重研
究┉。
Ⅳ 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教學案
一、設計思想
遵循新課程標准,貫徹新課程理念,堅持以生活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支撐,構建課程模塊。 遵循學生認識規律,主張從現有知識經驗出發,自主獲取新知識的過程與方法;用來自生活中的案例來呈現問題,提供問題發生的情境和分析問題的思路;營造和諧、民主、合作的教學氣氛,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的和諧發展。
二、教材分析
唯物辯證法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辯證法作為世界觀,將一個生生不息的永恆運動變化的世界展現在我們面前;辯證法作為方法論,則要求我們用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對待周圍的世界。在此意義上,本課是第三單元的落腳點。把樹立創新意識作為第三單元的最後一課,對唯物辯證法部分具有總結的性質。
三、學情分析
根據高二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徵,努力把基本觀點、原理融入生活題材之中,圍繞學生關注的社會生活問題組織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全面落實課程目標,並為具備一定的學科素養打下扎實的基礎。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 :
(1)辯證否定的含義
(2)形而上學否定觀
(3)肯定一切
(4)否定一切
(5)「揚棄」的含義
(6)創新意識
◇理解
(1)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2)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
(3)辯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
(4)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
(5)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分析
(1)運用辯證否定觀,分析說明怎樣對待民族傳統文化
(2)運用辯證否定觀,分析說明怎樣對待外來文化
(3)運用辯證否定觀,分析說明社會主義改革
(4)運用辯證否定原理,分析說明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火系
(5)結合現實例子說明創新的重要性
2、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理解兩種不同的否定觀,提高分析比較能力
(2)通過學習,培養辯證思維能力
(3)通過分析事例,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初步樹立辯證的思維觀念、反對形而上學的思維觀念
(2)初步樹立公民要為創新作努力的觀念,為民族進步而創新
(3)懂得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不斷促進新事物的成長壯大
五、重點難點
重點:辯證否定觀
難點: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1、在教學方法上,多採用創設情景、啟發式談話、分組討論方法,讓學生多發言,多思考,多探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合作精神。
2、 充分運用錄像、投影等現代教學手段組織教學,開拓學生思維,激發情感體驗,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
3、教學時數:一課時
七、課前准備
1、學生的學習准備:辯證法前一階段知識的熟悉。
2、教師的教學准備:熟悉教材,教學設計,製作課件,收集資料。
3、教學用具的設計和准備:多媒體課件,音像資料。
八、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導入語:各位同學大家好,雖然第一次來紹興一中上課,心中總有一份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我也生活在這座城市,我同大家一樣都是紹興人。說到紹興,一定要提到一個人物,那就是魯迅先生,他是我們紹興的一張名片。而魯迅故里也是我們這座城市的標竿。同學們可曾經常去魯迅故里走走看看啊?!前幾天我去看了看,發現變化還不小。
2、圖片展示:咸亨新天地。
3、過渡語:魯迅故里留在許多紹興人心中的是石板路,老台門,河埠頭以及白牆灰瓦,經典的江南水鄉場景。新式樓房,現代化的商鋪以及國際外的品牌總讓人有種異樣的感覺。於是激興想到了幾句,在此與各位同學分享。
4、朗誦詩歌,引入課題。
追尋兒時的記憶
倘徉在小時候玩過的地方,
那是魯迅先生的故鄉。
日漸遠去的記憶,
只留下斑斑點點。
失落,傍徨
寫下一臉的惆悵。
百草園,三味書屋,
回想曾經的歲月,
依稀看見先生的臉龐。
茴香豆,臭豆腐,
躊躇在咸亨新天地
我要追尋那兒時的夢想。
為什麼會有失落和惆悵?又為什麼依稀可見舊時模樣?讓我們帶著對魯迅故里發展問題的關注來展開今天的學習。第十課第一框《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
二、新課:
(一)辯證否定觀:
1、視頻介紹。設問:①就事物性質而言,如何界定「老咸亨酒店」和「咸亨新天地」?
② 「老咸亨酒店」到「咸亨新天地」的轉變是怎麼實現的 ?
2、知識點分析:
1)「老咸亨酒店」和「咸亨新天地」是舊事物與新事物的區別
2)「老咸亨酒店」到「咸亨新天地」是通過辯證否定來實現的。(板書)
3)例舉:花兒被折是一種辯證否定嗎?外力的,徹底否定,發展的中斷。
花兒長成果實是一種辯證否定嗎?是的,因為是一種發展,並且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
4)教師歸納:辯證否定四個點:自身的否定,發展的環節,聯系的環節,實質是揚棄。(板書)。
過渡語:從「老咸亨酒店」和「咸亨新天地」,公眾對此是否認可呢?
3、公眾觀點:觀點一:黃酒與星巴克的完美結合——記咸亨新天地
*新浪網友稱,咸亨酒店不應該被當作神靈供奉起來,在保留濃厚紹興味道的同時,讓酒店實現更好的經濟和文化價值。
*咸亨酒店提升檔次,也是為了紹興旅遊發展的大環境考慮。
*這里將實現紹興黃酒與星巴克的香味交匯融合,傳統與現代、時尚與古雅互相碰撞,猶如「上海新天地」的微縮版。
觀點二:認為《孔乙已的確已經死了》,說這是披著文化的馬甲,行商業之道,因為在利益的天平上,文化和商業誰輕誰重,幾乎是一個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的問題。
組織討論,並發言:你的觀點是什麼?為什麼?
歸納:反對:從平民化,商業化,破壞文化的繼承等角度。支持:時代、經濟、城市發展需要。文化的發展。現代人們的消費需求等角度。
結論:反對全盤肯定,全盤否定的觀點。先要肯定,咸亨新天發順應發展趨勢,從時代實際需求出發進行改造,又要指出在改造中沒有很好地繼承文化的精髓,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由此對咸亨新天地改革的評價要堅持辯證否定,一分為二的觀點,反對形而上學否定觀。
4、過渡語:有人支持,有人反對,如果你是負責人,你會有什麼態度?
材料:對於來自各方的批評和指責,咸亨新天地負責人坦言承擔著巨大的壓力。不過他表示,這些批評至少都表達了對咸亨酒店的關心和關注,他都將會把它們看作是一種監督、鞭策和提醒。當然,作為魯迅故里的旅遊配套工程,咸亨酒店的改擴建勢在必行。
上述觀點體現了決策者怎要的膽略?
結論:一味守著老本本不是出路,發展才是出路。體現了決策者創新意識,敢闖敢試的自信心,以及立志改革的堅定信念與魄力。因此我們要樹立創新意識,也要樹立革命的批判精神。
知識點:辯證否定觀點要求我們樹立創新意識。
(二)辯證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
1、材料設問:① 「咸亨新天地」是否具有永恆的生命力?為什麼?
②由此我們該如何看待現存事物?
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
1)理論依據:世界永遠處在不停地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
解釋:任何事物都有是某一階段性的事物。老咸亨酒店在1981年建造時是新事物,有存在的理由,面對不斷發展的時代,就沒有存在的理由,所以要進行履行。同樣新天地在今天在存在的理由,以後就不具有存在的理由,就會被更新的事物所代替。
2)內涵: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地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革命的批判的。
列舉:人的生命體是暫時的。資本主義制度是暫時的。一種理論也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如馬克思主義也不是永恆的。我們應該結合實際,不斷豐富、完善、發展它。由此不能盲目崇拜,而用革命的批判的精神對待。
3、魯迅二期改造中如何做到了革命的批判的精神呢?
材料:魯迅故里二期就是要跳出一期的形態,慢慢過渡到更符合當今現代人需求的文化經營模式,它是穿著鄉土外衣的現代城市建築與歷史文化的有機結合。
窄窄的石板路,流淌的檐頭水是一種文化,同樣新概念的茶餐廳也是一種文化。咸亨新天地就是這樣一個在建築風格上延續原來的文脈,在內容上有機地與現代時尚接軌的「駁介面」。
一味地復古,文化沒有出路,不拘泥於片書紙言,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才是文化的出路,特別是對於商業文化,更需要有勇氣去創新。
魯迅故里二期改造過程中,如何做到了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下劃線提示)
4、歸納小結: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論要求:(1)關注實際,突破成規陳說,破除落後觀念;不唯書,不唯上。
2)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求,研究新情況,提出新問題,尋找新思路, 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
三、小結:
這節課從辯證否定觀和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兩方面要求我們樹立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在前面的內容里也有不同體現,如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辯證法發展觀都要求我們重視創新。它在各個領域的影響也是深刻而廣泛的,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沒有創新人類不會發展,民族不會發展,個人不會發展。希望同學們能認識創新的重要性,勇於創新,用創新之筆來描繪人生的美好藍圖。
四、作業
九、課後作業設計:[回歸生活,指導實踐]
魯迅故里的改造是一項長期、持續的工程。作為紹興城市的未來建設者,魯迅故里的發展有你們的責任。
面對魯迅故里下一階段的改造,結合今天所學的知識, 全班同學群策群力,寫一份可行性報告,交給相關部門,為構建和諧紹興出謀劃策。
十、教學反思
1、 以豐富、感性的教學情境為輔墊,以理性思考為核心,以指導實踐為根本,改變了理論知識教條掌握的常理,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2、 關於批判性思維,這是一個不確定的概念,具有模糊性,也是本框難點。在上下目過渡與難點分析上存在一定問題需要改進。
3、 課堂調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Ⅵ 什麼是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內確定合適的教學方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更大幅度地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加涅曾在(教學設計原理)(1988年)中界定為:「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systematic)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系統本身是對資源和程序作出有利於學習的安排。任何組織機構,如果其目的旨在開發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學系統中。」
教學設計的特徵:
第一,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第二,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
第三,教學設計是以系統方法為指導。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
Ⅶ 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教案
《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說課稿
我說課的課題是《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今天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法與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六方面對本框教學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一) 說本框題的地位與作用
《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與哲學》第3單元第10課第1框的內容。本節課的內容,是在上一課學習了矛盾的觀點之後展開的,主要講辯證否定與創新意識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否定之否定規律的深刻內涵。通過學習,要求學生以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對待周圍的世界。本框是對前三課內容的一個總結與升華。學好本框內容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意識以及下一框的學習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 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准和課改精神,結合高二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識記:辯證否定觀的內涵;形而上學否定觀的基本特點。
理解:辯證否定是自我否定;辯證的否定觀與書本知識、權威思想的關系;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的關系。 (學會運用辯證否定觀分析現實問題)
運用:分析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深刻理解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分析為什麼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同創新意識息息相關。
2、能力目標:
學會用辯證否定的觀點看問題,初步形成用辯證否定觀分析和認識事物的能力。辯證的否定觀並不是否定一切,拋棄一切,扔掉書本(相反,學習書本知識是中學生目前首先應當做好的事情),蔑視權威,而是既克服又保留,既要尊重書本知識,尊重權威,又要敢於懷疑,大膽質疑,敢於提出自己的新見解。
通過學習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使學生初步形成批判性思維,初步具有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逐步培養和形成自己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能力。
培養學生破除落後的思想意識,積極參加創新實踐,勇於突破陳規舊俗,注重研究新情況,敢於提出新問題,大膽尋找新思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堅信創新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要求,創新意識的哲學基礎是唯物辯證法的否定觀和唯物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三)說教學重、難點
依據課程標准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樹立創新意識
創新作為辯證法的一種思維方法,要求我們以批判的思維來對待世界。樹立創新意識,有助於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2、難點: 辯證否定觀、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難點在於辯證否定觀以及對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理解,對哲學辯證否定概念以及延伸出來的理論在理解上需要學生擁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並且正確理解以上知識點對下一階段的學習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為本框的難點。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二、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和堅持學生為本的理念,本節課我採用"情境探究法",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說,第一步,激趣,創設情境;第二步,設疑,提出問題;第三步,探究,小組討論;第四步,師生互動,建構知識。
採用情境探究法,首先,既遵循教材的生活邏輯,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啟迪學生的思維,思考和分析生活中文化對人的影響;其次,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於知識的生成,情感的體驗,知識體系的構建。
(二) 說學法指導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創造學生自主參與,合作交流的機會,充分利用學生已獲得的生活體驗,通過相關現象的再現,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分析現象背後的哲學理論依據,幫助學生樹立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從而增強教學效果,讓學生在自己思維的活躍中領會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三)說教學手段:
我校的教學條件較好,我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展示富有感染力的各種現象和場景,營造一個形象生動的課堂氣氛。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三、說教學過程(重點說)
教學過程堅持"情境探究法",分為"導入新課——推進新課——走進生活"三個層次,環環相扣,逐步推進,幫助學生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下面我重點簡述一下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1、 課題引入: 我設計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討論司馬光急中生智,砸缸救人,落水的孩子輕松得救,這說明了什麼問題?通過學生討論、教師總結得出:司馬光是打破常規,讓水脫離人。創新是司馬光辦事取得成功的關鍵,這說明我們應樹立創新意識。
2、 講授新課:(35分鍾)
創設情境:根據「鷹的重生」,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自然進行新課的學習。
創設情境推進新課
1、有人認為,否定就是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排據或毀滅,是藉助外力作用實現事物的變化。如果我把蟲子踩死,就是否定了蟲子;大風摧折了莊稼,就是風否定了莊稼。
立足於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通過對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否定觀的比較,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辯證否定觀,對一切事物採取科學的分析態度和方法。
2、「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按照教科書的說法,實驗的結果是伽利略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 「越重的物體下落越快」的教條。
伽利略為什麼能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教條,人們憑什麼相信他?
引導學生分析得出:我們要尊重書本知識,尊重權威,但又不能迷信書本和權威,要樹立創新意識。
3、引導學生閱讀教材76頁下方材料。
引導學生分析得出:世界永遠處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任何東西都不是絕對的、永恆的,而是遲早要被否定的,應具有辯證的革命批判精神。
回歸情境走進生活
作為青年學生,我們應該怎樣培養懷疑和批判精神?
引導學生分析得出方法論。遵循生活-理論-生活的課改理念,學以致用。整個過程將伴隨著多媒體影像資料和生生對話討論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附:板書設計(從略)
3、課堂反饋,知識遷移。
最後對本科課進行小結,鞏固重點難點,將本課的哲學知識遷移到與生活相關的例子,實現對知識的升華以及學生的再次創新;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重點和難點,為下一框學習做好准備。
4、板書設計 我採用直觀板書的方法,對本課的知識網路在多媒體上進行展示。盡可能的簡潔,清晰。使學生對知識框架一目瞭然,幫助學生構建本課的知識結構。
5、布置作業 導學案當堂檢測,檢驗學生對本課重點的掌握以及對難點的理解。並及時反饋。對學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難的知識點,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予以疏導。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因為我本人水平有限,設計上仍有很多不足之處,我會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也感謝各位老師的批評指正,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Ⅷ 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教案 博客
《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 教案
一、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識記:辯證否定觀、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其方法論;理解:形而上學否定觀的基本特點,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的關系。
(二)能力目標:學會運用辯證否定觀分析現實問題;通過學習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使學生初步形成批判性思維,初步具有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中逐步培養和形成自己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能力。 (三)價值觀目標:培養敢於質疑,勇於創新的精神。 二、重點、難點
重點:辯證否定觀及方法論要求 難點: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三、教學方法
案例分析法、討論法、講授法 四、教學過程 復習回顧: 1、真理的特點 2、文化創新的途徑 導入新課:
通過復習回顧文化創新的途徑,引導學生分析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突出在文化創新時對傳統文化的「揚棄」。 講授新課:
探究一:老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它可以奇跡般地活到70歲。
然而,當一隻老鷹活到40歲左右,它的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效地抓住獵物;它的喙變得又長又彎,幾乎張不開嘴;它的翅膀變得又濃又厚,使得飛翔十分吃力。這時,鷹只能作出抉擇:要麼等死,要麼更新重生。
於是鷹必須很努力地飛到山頂,在那裡精心地築巢。不斷地用喙擊打著岩石,原來的喙被痛苦地打掉。它等待新的喙重新長出。成熟之後,它用新長出的喙將原來的指甲,一根一根地拔掉。等到新指甲長出後再把老化的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5個月後新的羽毛長出來了。這個過程是150天的歷練,那是怎樣的150天!之後,老鷹可以重新獲得30年的新生,再次翱翔在天空。 思考討論:
1、重生後的鷹還是不是原來的鷹?他們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2、重生後的鷹與原來的鷹相比是不是一種辯證的否定,其動力是什麼?
3、在探究的基礎上回答問題:
(1)辯證否定觀的含義、特點和實質是什麼?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辨證否定觀原理
探究二:亞里士多德在西方被稱為「最博學的人」,也被奉為物理學的絕對權威,他認為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速度要快些的觀點,統治了西方將近兩千年。1590年伽利略作了著名的比薩斜塔自由落體實驗,證明物體下落的速度與物體的重量無關,進而動搖了亞里士多德長期在物理學中的統治地位,引起了極大的震動。
結合辨證否定觀,說明如何對待書本知識和權威觀點?
學生討論,教師引用「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追求真理比佔有真理更重要---愛因斯坦」
說明辯證否定觀對我們樹立創新意識有什麼要求(辨證否定觀的方法論要求)。
探究三:試比較辨證否定觀和形而上學否定觀
學生結合資料和對辨證否定觀的理解討論比較,教師從否定的動力、肯定與否定的關系、否定與聯系和發展的關系角度引導學生分析比較。
探究四:學生思考、交流手機的發展歷程,思考: 1、手機每一次的變革是否合理?為什麼? 2、現有的手機款式和功能具有永恆的生命力嗎? 3、新款手機如何產生?
學生討論,代表展示,教師重點圍繞辯證法的本質,從「破」和「立」兩方面分析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論要求。 課堂練習:《模塊測評》P64—66: 板書設計:
辨證的否定觀 形而上學否定觀
含義:事物自身的否定 外力作用的結果 特徵:聯系、發展的環節 消滅、中斷 辨證的否定 實質:揚棄 肯定或否定一切 方法論:(1)(2) 創新 依據
原理內容: 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方法論:
革命批判精神與創新意識的關系: 課後思考:分析創新的哲學依據。
Ⅸ 詳細教案
一、整體把握
這首詩取材於我國古代有關牛郎織女的傳說。它借豐富新奇的聯想和想像,描繪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達了詩人擺脫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嚮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郭沫若早期的詩作,常常借用神話傳說,加以再創造,從而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理想。作品中大膽的想像、奇特的構思,正體現了詩人浪漫主義的創作特色。《天上的街市》也具有上述特徵,具體表現如下:
(一)選取神話傳說為題材。
這首詩取材於我國古代有關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但在具體運用的時候,詩人按照自己的意願和理想,作了大膽的改造,揚棄了有情人被生生拆散、難以團圓的悲劇內容,換上了牛郎織女生活自由、幸福的新內容。在詩人的想像中,牛郎織女解放了,他們在淺淺的天河中,騎著牛兒自由自在地來往。他們的生活是那麼幸福:「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閑游。/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這里,專制的王母娘娘不復存在,自由的生活展現在他們面前。一對恩愛夫妻,於耕織之餘,手提燈籠,悠閑地在美麗的街市上閑逛,多麼自由!多麼舒暢!這樣的改造,表達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二)運用聯想和想像。
詩的開頭,詩人看到「遠遠的街燈」,星星點點,時隱時現,多麼像天上的明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燈」與「明星」聯系起來,並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這種聯想具體表現出來,既描繪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對光明未來的追求和對黑暗現實的不滿。這種帶有濃厚幻想色彩的「聯想」,吸引著讀者的視線從人間轉到天上,為下面具體描繪「天上的街市」作好鋪墊。
後3節中,作者運用想像,描繪天街的陳設和牛郎織女的生活,以及他們現在的活動。詩人憑想像構想出的「仙境」與客觀存在的「天河」「流星」融合在一起,顯得那麼具體、真切:美麗的街市,街市上的珍奇物品,騎牛閑游的牛郎織女,牛郎織女提著的燈籠。在詩人的筆下,神話傳說與實際景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似幻似真,引發了讀者無限的遐思,追隨著作者的想像一起去遨遊仙境,從而感受到詩人追求理想的美好情懷。
二、問題研究
(一)本詩是怎樣逐步展開想像的?詩人想像的目的是什麼?
提示:逐步展開想像的過程是:
街燈
明星
} → 天上的街市 → 天市上陳列的物品
→ 牛郎織女的自由
(二)詩的後3節中連用了四個「定然」和一個「定」字說明了什麼?
提示:「定然」「定」都表示斷定的語氣。所描繪的事物明明都是出自於想像的,作者卻以斬釘截鐵的語氣加以肯定,這表明了作者堅信這樣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了信心,使我們讀後也同樣受到鼓舞和感染。
(三)作者由人間的街市、街燈想到天上的街市、明星以及其他種種美好的事物,這種想像是否過於誇張?詩人為什麼這樣寫?
提示:詩人由人間的街市、街燈很自然地聯想到天上的街市。在晴朗的夜空里,那天河確實清淺如一灣溪水,全然不是能凶蠻地把牛郎織女阻隔在兩邊的模樣,於是,作者就此冒出奇想——牛郎織女在天街上閑游——也就顯得合情合理了。應該說,詩人一系列的聯想和想像,是以現實情景和現實生活作基礎的,折射出作者在特定時刻的情感與思想。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天上的明星距離詩人固然遙不可及,人間街燈對於作者來說也是遠景,從視覺上來看,街燈與明星連在一起,沒有明顯界限,這也是作者由此及彼產生聯想的基礎。
靜夜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靜夜》一詩在寫法和風格上和《天上的街市》很相似,因此,在重點學完《天上的街市》一文後,可以指導學生用相同的方法來學習此詩。
詩的標題是《靜夜》,詩中用了大部分筆墨描繪靜謐的夜景。詩的第1小節描繪了一幅極平常的畫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雲團團,星光點點,這些景緻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見到的,透過詩,讀者彷彿看到詩人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一人踱到屋外,隨意地看那淡淡的月光、月光下朦朧的林影,抬頭看那雲團中漏出來 的疏星。如果順延著這條平淡無奇的寫景的思路寫下去,充其量也只是一首寫景的好詩罷了,但第2節一開頭,詩人劈頭問道:「天河何處?」這一問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拓寬和提升,把讀者的視野與心胸帶到那廣袤的宇宙之中去了。作者似乎想引領讀者的思緒去「精騖八極」、「神遊萬仞」,似乎想讓讀者的眼光透過茫茫的黑夜,看到星夜的無窮深處,但緊接著的一句「遠遠的海霧模糊」又把讀者剛剛放開的心神收攏回來,模糊的海霧能阻擋住人的視線,卻不能阻擋那脫韁野馬似的想像。此時,放飛的心欲罷不能,已想到了很遠很遠——「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這一句是極好的證明,證明詩人的想像的確已穿過了那茫茫的海霧,想像著有一位「鮫人」立在岸邊,對著月亮無聲地流下串串珍珠淚……「鮫人」是喜極而泣,還是傷心落淚?抑或是無窮的思念?這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回味。這就是詩,這就是郭沫若的詩!這就是想像,這就是郭沫若的想像!如果沒有後一節的想像,前文的景是呆板的沒有生氣、沒有活力的景,有了後一節的想像,才使得司空見慣的景變得空靈、美麗。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前後兩小節詩雖有寫實與想像的區別,卻共同寫出一個「靜」字,全詩的氛圍是諧調統一的。
二、問題研究
(一)詩的結構
《靜夜》詩的結構和《天上的街市》有極相似之處:都是在前面寫景的基礎上,轉而進入想像的世界,收尾出人意料,讓人產生無盡的回味和神往!因此,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去發現兩首詩在這方面的異同。
(二)寫景——想像的基礎
讀完這兩首詩就會發現,詩人的想像都是以前面的寫景作為基礎的,可以設想:如果只寫景不想像,就不會有畫龍點睛之妙;如果沒有寫景就直接地想像,就會顯得突兀,不自然,似乎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二者相互融合,才能成為一個藝術整體,給人以藝術的美感。而且,這也符合人的認識過程,只有對所見所聞有所觸動,才能有所感想並進一步產生廣泛深入的聯想和想像,因此寫作中總是要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來激活自己的想像,才能寫出非凡的、美妙的文章。
(三)「怕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
引導學生結合全文和注釋來理解,如有必要,可解釋《博物志》的記載:「南海水有鮫人,永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能泣珠。」
練習說明
一 朗讀並背誦這兩首詩。用自己的話描述兩首詩里的想像世界。
詩歌短小,上口,有韻律美,應該背下。「用自己的話描述這兩首詩里的想像世界」,實際是一種改寫、改述,目的是重現或再造詩中的景象與事物,加深感受,培養聯想、想像能力。應該允許學生作合理的補充和發揮。
答案不求一律,敘述最好有自己的理解和個性特點。《靜夜》一詩,還可讓學生就「鮫人」作合理的推想。
二 仿照示例,發揮你的想像和聯想,續寫下邊的句子。(任選兩題)
例: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
1.牽牛花開放了,……
2.籠中的小鸚鵡,……
3.月光照在地上,……
4.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
發揮聯想、想像續寫句子,目的是引導學生作聯想、想像的訓練。由此及彼的聯想訓練,應注意一定要有相似點,想像聯想的事物是比喻中的喻體,所以要求學生最好不作同類事物的聯想,還要要求所聯想的事物應該是美的。
答案不求唯一,可鼓勵學生圍繞一個聯想點作多種相似聯想。
三 觀察夜空里的牛郎、織女星,查找有關它們的天文知識,寫一篇短文。
要激發學生的興趣、熱情,自覺主動地去查找材料。寫成短文後,可在全班交流。
教學建議
一、介紹詩人和時代背景是必要的,但是,內容要精當,要有所側重,主要介紹詩人1921年寫這兩首詩時的經歷和思想情緒,順帶介紹一下《星空》的總體特色,幫助學生理解這兩首詩的思想感情。還可組織學生課外朗誦詩集《星空》中的有關詩篇。
二、適當介紹聯想和想像兩個不同的概念。所謂聯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由當前的事物回憶起有關的另一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到另一件事物,都是聯想。客觀事物總是相互聯系的,具有各種不同聯系的事物反映在頭腦中,形成各種不同的聯想:在空間或時間上相接近的事物形成接近聯想;有相似特點的事物形成類似聯想;有對立關系的事物形成對比聯想;有因果關系的事物形成因果聯想,等等。所謂想像,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這些新形象是已積累的知覺經過加工改造而形成的。人雖能想像出從未感知過的或實際上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但是想像的內容總是來源於客觀現實。當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要向學生作這樣抽象的解釋,而是要結合詩中具體形象來使學生明白詩中的聯想和想像是怎麼回事,了解詩歌中聯想和想像運用的重要性。
三、在熟讀美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詩歌進行復述、擴寫、改寫等再加工創造,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像能力,積累創造思維的體驗。
四、這兩首詩意境優美,節奏舒緩,有著古典詩歌的韻味和意趣,適合朗讀。要加強朗讀的指導,分清節奏,念准重音,讀出感情。放錄音,作示範,反復朗讀,最好當堂背誦。朗讀總的原則是要把握這兩首詩美好、恬靜、自在、清新而略帶一絲憂郁的感情基調;朗讀時節奏不宜強,聲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輕松、柔和、舒緩。下面對這兩首詩的節奏和重音進行了劃分,可供朗讀時參考:
天上的街市
遠遠的/街燈/明了,
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現了,
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
我想那/縹緲的/空中,
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你看,/那淺淺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寬廣。
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
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
我想/他們/此刻,
定然/在/天街/閑游。
不信,/請看/那朵流星,
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靜夜
月光/淡淡,
籠罩著/村外的/松林。
白雲/團團,
漏出了/幾點/疏星。
天河/何處?
遠遠的/海霧/模糊。
怕會有/鮫人/在岸,
對月/流珠?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原名郭開貞,乳名文豹,號尚武,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四川樂山人。幼年受家塾教育,閱讀了大量古典文學作品。小學和中學時代,通讀《莊子》《楚辭》《史記》等書,並閱讀了梁啟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論、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和林紓的翻譯小說,受到民主主義思想的啟蒙和影響。1914年赴日留學,先後接觸了泰戈爾、歌德、海涅、席勒、莎士比亞、雪萊、惠特曼及北歐、法國、俄國進步作家的作品,哲學上受到泛神論的影響。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積極投身於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1919—1920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詩集《女神》的創作,成為中國新詩的奠基人。1921年回國,與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發起成立「創造社」,從事新文學活動。1924年起,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並倡導「革命文學」。1926年初南下廣州,出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北伐戰爭中,先後擔任北伐革命軍政治部秘書長、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等職。1927年3月寫了討蔣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揭露其反革命陰謀。同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加入中國共產黨。由於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於1928年流亡日本,致力於中國古代歷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兩周金文辭大系》《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金文叢考》等,成為中國運用唯物史觀研究史學的開拓者之一。抗日戰爭爆發後,隻身回國,從事抗日救亡運動,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等職。皖南事變前後,寫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六部歷史劇,很好地發揮了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作用。1944年3月,為紀念明末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三百周年,寫了長文《甲申三百年祭》,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受到毛澤東同志的贊揚。解放戰爭時期,勇敢地站在民主斗爭的前列,領導了文化界同國民黨統治者的斗爭。1949年後,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一生主要文學著作有:詩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復》《蜩螗集》《戰聲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後》《創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戲劇《三個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漸離》《蔡文姬》《武則天》等;另有《沫若詩詞選》及翻譯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選自《中國小網路全書·文學與藝術》,團結出版社1995年版)
二、關於詩集《女神》和《星空》的比較(孫黨伯)
1.總之,《星空》中雖然有對黑暗現實的憤恨,對未來開拓者近代勞工的期望,依然閃爍著反抗的創造的火花;但就大多數詩篇來說,失望感傷的情緒卻占據著主導地位。渴望祖國新生的理想,變成了憂國憂民的悲嘆;追求自由和光明的熱情,變成了對縹緲的星空的探索;反抗現實的精神,變成了逃避現實獨善其身的高蹈;消極的否定代替了積極的破壞和創造;悲觀的色彩勝過了樂觀的色彩,力的詩歌變為舊的詩歌了。在《女神》里,詩人歌頌「一切革命的匪徒」,如今卻贊美遁世的伯夷叔齊。這一切,都是五四運動後的低潮在詩人身上的投影,從中可以窺見詩人心靈的歷程;而《星空》所表現出的失望、彷徨和苦悶也是當時的一種較為普遍的情緒。
2.從藝術形式看,《星空》的大部分詩篇都有比較完整的結構,和諧的韻調,鮮明的形象,而且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恰如詩人所說,技巧確實要比《女神》的有些詩「高明一些」。
(摘自《郭沫若評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
三、清朗雋美的夜歌——讀《天上的街市》(林林)
在《女神》時代那一陣強烈、亢奮的情感噴發之後,郭沫若進入了更明慧的生命沉思。這時,他對過去曾以涌溢的熱情歌唱過的夜施展了更美妙的藝術誘惑。
在當時的中國,郭沫若是宇宙意識最強烈的作者。不同於當時的一些青年作者困惑於人生究竟的奧秘,常常陷進自造的煩悶、焦慮和悲緒。郭沫若在生命沉思中調動起豐富的審美想像力,他找到了自己的心靈對應物——夜空。
在郭沫若看來,無限的宇宙涵映在有限的個體生命之中:「我想詩人的心境譬如一灣清澄的海水,沒有風的時候,便靜止著好像一張明鏡,宇宙萬物的印象都涵映著在裡面;一有風的時候,便要波翻浪湧起來,宇宙萬匯的印象都活動著在裡面。」(《三葉集》)當有限的個體生命與無限的宇宙生命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精神聯系,郭沫若以新的靈感方式改變了自己視覺感應中的宇宙秩序。他已經大大偏離了古代作家的視覺常規。他不僅用眼睛眺望夜空,而且以自己的心靈感受夜空。夜空引誘著他的幽思遐想,使他以審美化的態度與無限的宇宙進行更直接的交流。在郭沫若的生命節奏中,既有「鼓舞調」,也有「沉靜調」(《論節奏》)。他的《星空》詩,便是「鼓舞調」的夜空的巡禮。在他筆下,夜空是那樣奇麗可驚,那樣盪人心肺。他歌唱道:「美哉!美哉!/永恆不易的天球/竟有如許變換!/美哉!美哉!/我醉後一枕黑酣,/天機卻永恆在轉!」而《天上的街市》這首詩,則是一首「沉靜調」的清朗雋美的夜歌。就在寫作《天上的街市》的半個月之前,郭沫若在致郁達夫的一封信里表示自己向慕「平和潔凈」的詩的世界,呈現在《天上的街市》里的,正是一幅「平和潔凈」的想像世界的圖畫。
地上有星一樣的燈,天上有燈一樣的星,詩人通過兩個互換本體與喻體的比喻,將天與地連成一體。「街燈」與「明星」的共同特點是「無數」和明亮,無數明亮的燈與星成為美好事物的象徵。
詩的第2段至第4段描繪了詩人想像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在這十二行詩句中,詩人用了四個「定然」和一個「定」字,其肯定的語氣會使讀者追隨著詩人的想像,模糊著現實世界與幻想世界的界限。「天上的街市」既然陳列著「世上沒有的珍奇」,那裡一定是比現實世界美好得多的地方。不是么?詩人彷彿看到了傳說中的牛郎織女正在那裡享受著自由而幸福的生活。
本來,傳說故事中的牛郎織女到天上以後是不幸福的,他們被阻隔在天河兩岸,一年只得一度相會,但在《天上的街市》一詩中,天河變得「淺淺的」,不甚寬廣,它不再妨礙情侶們自由往來。因而牛郎織女可以雙雙遊逛天街,詩人甚至看到了他們手裡提著的燈籠。這虛幻的景象在作者筆下竟顯示出生動的真實感,作者所描繪的美麗幸福的天街向讀者提供著人間情趣。
「天上的街市」是詩人在以心靈的眼睛眺望夜空時所看到的。在詩人郭沫若的心靈視野中,天上的世界對應著地上的世界。當地上的世界給他留下「眼兒淚流」「心中作嘔」的印象:「游閑的屍,/淫囂的肉」,「滿目都是骷髏,/滿街都是靈柩」(《女神·上海印象》)。他借「天上的街市」抒寫了自己對光明的嚮往。
(選自《郭沫若詩詞鑒賞》,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四、劃開暗夜的理想之光(楊宗國)
20年代初期,五四運動的洪波已經消退,大革命的時代尚未到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依舊被帝國主義列強和他們豢養的各派軍閥窒息著。詩人在苦悶中彷徨。他不滿現實,熱烈地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在燦爛星空的誘發下,寫下了這首浪漫氣息濃郁的《天上的街市》。
天上是引人欣羨的。詩人用「美麗的街市」「世上沒有的珍奇」,暗示了那裡的美好、富足。淡淡的點染,已經使詩人為之不平的人世黯然失色。讀者諳熟的人間街市,處處都烙下統治者丑惡的印記。一面是荒淫,一面是赤貧;既有寄生的傲慢闊佬和妖艷女人,趾高氣揚的外國巡捕,又有躑躅的乞丐和拉客的娼妓……人間街市是剝削階級罪惡的溫床,穢行的櫥窗。詩人理想中的天上街市,如炫目的光束,劃開了現實的濃重夜色。
更令人神往的,是太空中牛郎織女幸福美滿的生活。3、4詩節,引讀者去想像兩幅使人心醉的圖畫。一幅是牛郎織女騎著牛兒過淺淺天河自由來往的「騎牛圖」;一幅是他們提著燈籠在天街的「閑游圖」。前一幅圖畫或者有天河濺起的清冽水花,但整個氛圍靜謐安寧;後一幅圖畫則多少有些熙熙攘攘了。兩幅圖畫,都傳出自由自在、無憂無慮的情調,透露了詩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這里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對神話人物的選擇。牛郎是神話傳說中惟一的勞動人民變作的神,詩人把他置於理想生活的中心地位,體現了關心勞動人民命運的進步思想。二是對神話的改造。傳說中牛郎織女在天上的生活並不美妙,天界統治者王母娘娘用玉簪劃下的銀河將他倆分隔開,每年只有一次在七夕的鵲橋上相會。詩人按照理想的邏輯,把不可逾越的天河變為「淺淺的」「不甚寬廣」,把造成不幸的障礙化作美好生活的陪襯,為古老神話賦予新意,給詩中幻境著上一層更加迷人的色彩。
「詩人轉動著眼睛,眼睛裡帶著精妙的瘋狂,從天上看到地下,地下看到天上。他的想像為從來沒人知道的東西構成形體,他筆下又描出它們的狀貌,使虛無杳渺的東西有了確切的寄寓和名目。」(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第五幕一場)在我國傳統詩歌中,想像豐富、精騖八極、心游萬仞之作並不鮮見;借幻想的光明以指斥現實的黑暗已成一切積極浪漫主義詩人的共同筆法。但是,那些作品和本詩有著質的不同。屈原的《離騷》,糅合了神話傳說、歷史人物和種種自然現象,境界飄渺迷離,場面宏偉壯麗,達於想像的極境,有力地表現了詩人堅持理想和斗爭不懈的峻潔人格。但詩人不啻神遊中每感失望,篇末望見故鄉、回到現實時更抒發了令他哽咽的悲憤:「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李白夢游天姥山,以仙人出遊景象為高潮,傾注暢朗飽滿的詩情於斑斕壯麗的詩境。但瞬息之間,即被無情的現實掃盪一空:「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無可奈何地慨然長嘆。蘇軾神往「天上宮闕」「瓊樓玉宇」,「欲乘風歸去」,又憂慮「高處不勝寒」,只好在地上「起舞弄清影」,以求「何似在人間」的自慰。凡此種種都程度不同地給人以鼓舞或陶冶,但他們又都受時代限制,看不見實現各自理想的可能,因而給想像投下陰影。五四時代崛起的大詩人郭沫若,已經看見十月革命放射的人類希望之光,深信:「最終的勝利總在吾曹!至高的理想只在農勞!」(郭沫若《巨炮之教訓》)他筆下的幻景分明已帶有革命浪漫主義的全新色彩,真切、新美、了無陰翳,更能有力地鞭撻現實,引人向上。正如聞一多評價《女神》時所說:「若講新詩,郭沫若君的詩才配稱新呢,不獨藝術上他的作品與舊詩詞相去最遠,最要緊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時代的精神——20世紀時代的精神。」(聞一多《女神之時代精神》)
本詩的巨大藝術魅力,除上述立新意、辟新境外,還在於結構精巧渾成、匠心卓異。街燈與星星都遠遠地在夜色中放明,視覺感受極相近似,詩人由此落筆,把地上、天上融成一片,進而放縱想像於星空,十分自然;第2節用輕巧的筆觸略加點染,幻想出天上世界美妙而朦朧的背景;第3節推出人物,想像更為具體、真切;第4節寫到流星,這一飛馳蒼穹的光點,使全詩境界頓顯活躍。詩人像是採用了我國繪畫中層層皴染的傳統技法,使畫面越來越清晰,幻景越來越動人。結尾一句「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給讀者一幅歷歷可見的牛郎織女游樂圖。詩收束了,但星際人物出遊的景象還在繼續,顯得余韻悠然。
語言平易、親切。「好像」「我想」「你看」……如同對最親近的朋友娓娓而談,在不知不覺中牽動著讀者的視線和思緒,使之和詩人一起去仰首星空,觀賞奇景,馳騁想像。
至於章法的精美,詩句的勻稱,音律的和諧悠揚,讀來更不難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