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歐陽修《秋聲賦》的原文和譯文
1、原文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
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
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
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2、譯文
歐陽先生(歐陽修自稱)夜裡正在讀書,(忽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忽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說:「奇怪啊!」這聲音初聽時像淅淅瀝瀝的雨聲,其中還夾雜著蕭蕭颯颯的風吹樹木聲,然後忽然變得洶涌澎湃起來,像是江河夜間波濤突起、風雨驟然而至。
風雨驟然而至。碰到物體上,發出鏗鏘之聲,金甲鐵衣都發出聲響;又像襲擊敵人的軍隊,又銜枚奔走,聽不到任何號令聲,只聽見有人馬行進的聲音。(於是)我對童子說:「這是什麼聲音?你出去看看。」
童子回答說:「月色皎皎、星光燦爛,月色皎皎、星光燦爛、浩瀚銀河、高懸中天,四下里沒有人的聲音,那聲音是從樹林間傳來的。」我嘆道:「唉,可悲啊!這就是秋聲呀,它為何而來呢(它怎麼突然就來了呢)?
大概是那秋天的樣子:它的色調暗淡,煙飛雲收;它的形貌清新明凈、天空高遠、日色明亮;它的氣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川流寂靜、山林空曠。所以它發出的聲音時,凄凄切切,呼號發生迅猛,綠草濃密豐美,爭相繁茂,樹木青翠茂盛而使人快樂。
拂過草地,草就要變色;掠過森林,樹就要落葉。它能折斷枝葉、凋落花草,使樹木凋零的原因,便是一種構成天地萬物的混然之氣(秋氣)的餘威。秋天,是刑官執法的季節,它在季節上說屬於陰;碰到物體上發出鏗鏘之聲,在五行上屬於金。
這就是常說的天地之嚴凝之氣,它常常以肅殺為意志。自然對於萬物,是要它們在春天生長,在秋天結實。所以,秋天在音樂的五聲中又屬商聲。商聲是西方之聲,夷則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傷』的意思,萬物衰老了,都會悲傷。
夷,是殺戮的意思,草木過了繁盛期就應該衰亡。」「唉!草木是無情之物,尚有衰敗零落之時。人為動物,在萬物中又最有靈性,無窮無盡的憂慮煎熬他的心緒,無數瑣碎煩惱的事來勞累他的身體。只要內心被外物觸動,就一定會動搖他的精神。
更何況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憂慮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自然會使他紅潤的面色變得蒼老枯槁,烏黑的頭發(壯年)變得鬢發花白(年老)。(既然這樣,)為什麼卻要以並非金石的肌體,去像草木那樣爭一時的榮盛呢?
(人)應當仔細考慮究竟是誰給自己帶來了這么多殘害,又何必去怨恨這秋聲呢?」書童沒有應答,低頭沉沉睡去。只聽得四壁蟲鳴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嘆息。
3、朝代
北宋
1、創作背景
此賦寫於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時作者五十三歲。作者晚年雖仕途已入順境,身居高位,但長期的政治斗爭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復雜,逐漸淡於名利。他回首往事,屢次遭貶內心隱痛難消。
面對朝廷內外的污濁、黑暗,眼見國家日益衰弱,改革又無望,不免產生郁悶心情。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郁結,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於懷,讓作者此時處於不知如何作為的苦悶時期。所以他對秋天的季節感受特別敏感,《秋聲賦》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創作的。
2、賞析
全文以「秋聲」為引子,抒發草木被風摧折的悲涼,延及更容易被憂愁困思所侵襲的人,感嘆「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對人生不易的體悟。全文立意新穎,語言清麗,章法多變,熔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為一爐,顯示出文賦自由揮灑的韻致。
3、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
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歐陽修自幼喜愛韓、柳古文,後來寫作古文也以韓、柳為學習典範,但他並不盲目崇古,他所取法的是韓、柳古文從字順的一面,對韓、柳古文已露端倪的奇險深奧傾向則棄而不取。
同時,歐陽修對駢體文的藝術成就並不一概否定,對楊億等人「雄文博學,筆力有餘」也頗為贊賞。這樣,歐陽修在理論上既糾正了柳開、石介的偏頗,又矯正了韓、柳古文的某些缺點,從而為北宋的詩文革新建立了正確的指導思想,也為宋代古文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歐陽修早年為了應試,對駢儷之文下過很深的功夫,同時也認真研讀韓文,為日後的古文寫作打好了基礎。他在洛陽結識尹洙後,便有意識地向尹學習簡潔謹嚴的古文手法,並以古文為主要的文體進行寫作,但也注意形式的多樣化。
歐陽修對待寫作的態度極為嚴肅,往往反復修改才定稿。深厚的學養和辛勤的實踐使他的散文創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歐陽修的散文內容充實,形式多樣。無論是議論,還是敘事,都是有為而作,有感而發。他的議論文有些直接關繫到當時的政治斗爭,例如早年所作的《與高司諫書》,揭露、批評高若訥在政治上見風使舵的卑劣行為,是非分明,義正辭嚴,充滿著政治激情。
又如慶歷年間所作的《朋黨論》,針對保守勢力誣蔑范仲淹等人結為朋黨的言論,旗幟鮮明地提出「小人無朋,唯君子則有之」的論點,有力地駁斥了政敵的謬論,顯示了革新者的凜然正氣和過人膽識。
經學方面,歐陽修研究《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說,有獨到見解;金石學為開辟之功,編輯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銘文碑刻上千,並撰寫成《集古錄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簡稱《集古錄》,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學著作。
史學方面,歐陽修史學成就較高,除了參加修定《新唐書》250卷外,又自撰《五代史記》(《新五代史》),總結五代的歷史經驗,意在引為鑒戒。歐陽修書法亦著稱於世,其書法受顏真卿影響較深。朱熹說:「歐陽公作字如其為人,外若優游,中實剛勁」。
農學方面,歐陽修曾遍訪民間,將洛陽牡丹的栽培歷史、種植技術、品種、花期以及賞花習俗等作了詳盡的考察和總結,撰寫了《洛陽牡丹記》一書,包括《花品序》、《花釋名》、《風俗記》三篇。書中列舉牡丹品種24種,是歷史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
❷ 唐朝劉禹錫的《秋聲賦》原文與譯文
唐·劉禹錫《秋聲賦》
相國中山公賦《秋聲》,以屬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絕,然皆得時行道之餘興,猶動光陰之嘆,況伊鬱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憤。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百蟲迎莫兮,萬葉吟秋。欲辭林而蕭颯,潛命侶以啁啾。送將歸兮臨水,非吾土兮登樓。晚枝多露蟬之思,夕草起寒螿之愁。至若松竹含韻,梧楸聖脫。驚綺疏之曉吹,墮碧砌之涼月。念塞外之徵行,顧閨中之騷屑。夜蛩鳴兮機杼促,朔雁叫兮音書絕。遠杵續兮何冷冷,虛窗靜兮空切切。如吟如嘯,非竹非絲。合自然之宮徵,動終歲之別離。廢井苔合,荒園露滋。草蒼蒼兮人寂寂,樹槭槭兮蟲咿咿。則有安石風流,巨源多可。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猶復感陰蟲之鳴軒,嘆涼葉之初墮。異宋玉之悲傷,覺潘郎之么麽。嗟乎!驥伏櫪而已老,鷹在韝而有情。聆朔風而心動,盼天籟而神驚。力將痑兮足受紲,猶奮迅於秋聲。
譯文:
歐陽先生我夜裡正在讀書,(忽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心裡不禁悚然一聽,驚道:「奇怪啊!」這聲音初聽時像淅淅瀝瀝的雨聲夾雜著蕭蕭颯颯的風聲,忽然變得洶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間波濤突起,風雨驟然而至,碰到物體上發出鏗鏘之聲,好像金屬相互撞擊。再(仔細)聽,又像奔赴戰場的軍隊正銜枚疾進,聽不到到任何號令聲,只有人馬行進的聲音。於是對童子說:「這是什麼聲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說:「月色皎皎,星光燦爛,浩瀚銀河,高懸中天。四下里沒有人聲,那聲音是從樹林間傳來的。」
我恍然大悟,嘆道:「唉,可悲啊!這就是秋聲呀,它為什麼而來呢(它怎麼突然就來了呢)?秋天的情景是:它的色調凄凄慘淡,煙靄飄散,雲氣密集;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遠,日色晶明;它的氣候清冷蕭瑟,悲風凜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蒼涼,川流寂靜,山林空曠。所以它發出的聲音時而凄凄切切,時而呼嘯激昂。秋風未起時,綠草彼此爭盛,豐美繁茂;樹木蔥蘢青翠,令人心曠神怡。然而一旦秋風吹過,拂過草地,草就要變色,掠過森林,樹就要落葉。它用來摧敗花草使樹木凋零的,便是一種肅殺之氣的餘烈。秋天是刑官執法的季節,它在時令上屬陰;秋天又象徵著用兵,它在五行中屬金。這就是常說的天地之義氣,它常常以肅殺為意志。自然對於萬物,是要它們在春天生長,在秋天結實。所以秋天在音樂的五聲中又屬商聲,商聲是西方之聲,夷則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傷』的意思,萬物衰老了,都會悲傷。夷,是殺戮的意思,凡萬物過了繁盛期,都會走向衰敗。
「唉,草木是無情之物,尚有衰敗零落之時。人為動物,在萬物中又最有靈性。無窮無盡的憂慮煎熬他的心緒,無數瑣碎煩惱的事來勞累他的身體;費心勞神,必然會損耗精力。更何況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憂慮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自然會使他鮮紅滋潤的膚色變得蒼老枯槁,烏黑光亮的須發變得花白斑駁。(人非金石)為什麼卻要以並非金石的肌體去像草木那樣爭一時的榮盛呢?應當仔細考慮究竟是誰給自己帶來了這么多磨難,又何必去怨恨這秋聲呢?」
書童沒有應答,低頭沉沉睡去,只聽得四壁蟲鳴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嘆息。
❸ 歐陽修的 秋聲賦 屬於哪種賦體主要用到哪些修辭手法
更應該提到的,抄應是《秋聲賦》在文體上的貢獻。注重駢偶鋪排以及聲律的賦到了宋代以後,由於內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矯揉造作,已經走向沒落。歐陽修深明其中之弊,當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後,回過頭來又為「賦』』體打開了一條新的出路,即賦的散文化,使賦的形式活潑起來,既部分保留了駢賦、律賦的鋪陳排比、駢詞儷句及設為問答的形式特徵,又呈現出活潑流動的散體傾向,且增加了賦體的抒情意味。這些特點也使《秋聲賦》在散文發展史上佔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所以是散體賦
且大量地使用比喻、對比、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
❹ 閱讀教學設計如何從文本中提取主幹問題略談
□舟山二中 王舟勇
閱讀教學,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常令我們的年輕教師無所適從。其實,只要把握好教學設計中的核心環節,閱讀教學就會有思路,有質量,有底氣。
舉個例子。《鴻門宴》裡面的人物繁多,事件錯綜復雜。教學這樣篇目,一時間真的會讓人無從下手。我聽過一些教師教這一篇目的公開課,總覺得他們在閱讀教學設計時缺少了什麼。同時,也正是這個「什麼」的缺失,導致了這樣的結果:教的人思路不甚清晰,聽者的思維總是被教者牽制著走。那麼,《鴻門宴》這一課教學設計的「什麼」是什麼呢?我覺得應該是對劉項斗爭起到關鍵作用的東西。如果能夠拎出這個「什麼」,就能解決設計的核心問題。
有人從劉項兩人的性格入手進行教學設計,這樣做本也無可厚非。但從文本內容的側重來看,性格問題似乎並不是作者想要突出的。文本交代了眾多人物的言行,作者像是要揭示雙方陣營的某種反差。如果細細比較劉項各自部下的表現,那麼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項羽集團,真正能夠給予項羽幫助的人,少之又少。因為,季父項伯為了一己之私,連夜通風報信,被劉邦糖衣炮彈擊中,而後成為劉邦集團的有力外援;都尉陳平於劉邦逃脫之際出去召喚劉邦,眼見著張良眾人密謀逃跑,卻不積極採取行動,任由劉邦「置車騎而去」;而亞父范增,作為項羽集團的核心成員,是一個真正能為項羽未來考慮的人,可惜有點師心自用,與項羽的溝通不夠,同時,作為一個謀士,盤算也很不周密,在一個小小的宴會場所,竟未能挑選一個武藝超群的刺客去結果劉邦,而令良機痛失,遂成千古恨事!而劉邦集團則不同,為劉邦出死力者甚眾。謀士張良「為韓王送沛公」,大難臨頭卻心懷忠義,談吐間胸襟坦白,行事時縝密周到,可謂殫精竭慮義薄雲天;參乘樊噲有勇有謀,闖帳護主,外在看似粗俗魯莽,內里卻是如發心細,正是他,硬生生把劉邦救離虎穴。在這場斗爭中,劉邦就是因為身邊有這樣的一些追隨者,才化險為夷,最終掌握了斗爭的主動權。所以,從這點上看,正是雙方陣營的人心向背決定了鴻門宴的結果。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們完全可以設計出類似「項羽的手下支持項羽打劉邦么?」「劉邦的手下面對重重殺機團結一致么?」這樣的主幹問題,讓教學的內容始終圍繞著這個「什麼」展開,既把教學的內容積極整合起來,又能夠讓學生深入到文本的內里,最後水到渠成地獲得文本真正要告訴他們的思想層面上的一些東西。而通過《鴻門宴》的學習,學生們就可以從中獲得「得人心者得天下」「能否用對人決定事業的成敗」「人心齊泰山移」等良好的教益。
有教師提倡「一節課就講清一個問題」,這個提法是相當有道理的。事實上,一節閱讀教學課的設計,如果能夠抓住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主幹問題,考慮讓學生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進行探究,那麼,閱讀教學設計中的核心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不過,這個主幹問題的設計,卻是大有講究的。
一要緊扣文本,領悟其中意旨。我們應該了解,主幹問題的設計是依託作品主旨進行的,如果文本解讀得到位,設計的主幹問題就能夠提挈文本內容,引領學生開展有益而深入的文本探究。反之,則不然。蘇教版《語文必修二》里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作品,可是許多教師覺得難教。的確,文化背景的差異性、歷史事件的久遠性、作者表達習慣的獨特性等因素制約著文本的解讀工作。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生成的問題,就更應該作為文本解讀的著力處。只要細讀文本,就會形成「標題為何用省略號?」「一個中學生為何為何走上戰場?」「為何炮聲和陣亡將士紀念碑在主人公的心目中會如此優美?」「既然回到了母校為何不敢馬上確認?」「為何反復描寫學校的藝術布置」「認出了比爾格勒卻為何不喊名字只喃喃地說『牛奶』?」等問題,通過這些問題可以發現一個關鍵點,那就是主人公內在的思想變化。參戰前狂熱,受傷後「震撼」,這中間到底是什麼在促使其轉變呢?那就是作品要告訴世人的真相:軍國主義思想對青少年的毒害。這個作品理解到這一層,才算解讀到位,也只有理解到這一層,主幹問題的設計才有了依託。可以形成這樣的主幹問題:是什麼促使主人公在參戰前和受傷後對於戰爭的感受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個主幹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概括主人公參戰前和受傷後兩段經歷,深入去探討主人公思想變化的根源。如果我們的年輕教師們明白了這個點,就能形成這樣的閱讀教學設計思路:教師深入文本生成問題——找准解讀著力點——領悟文本的主旨——設計主幹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多方面的探究。
二要根據體裁,依循一般思路。前些日子有一個高中語文年輕教師閱讀教學設計大賽,設計的文本是歐陽修的《秋聲賦》。從設計的教案來看,絕大部分年輕教師,還沒有具備根據文本主旨迅速地從文本中提取主幹問題的能力。事實上,這些年輕的語文教師們已經比較到位地理解了《秋聲賦》的主旨——「人事憂勞甚於秋之肅殺」。可是,在主幹問題的設計上,卻顯得不夠周密有點避重就輕顧此失彼了。分析其中原因,主要在於體裁意識的缺乏。因為,同一類體裁的文章,有其相同的體裁特徵和行文思路。就散文而言,「形散而神不散」是其主要特徵,「引入」——「鋪陳」——「升華」是其一般行文思路。《秋聲賦》圍繞主旨,逐層表達作者對於「秋聲之悲」的獨特見解。第一層引出秋聲之悲;第二層多方鋪展,揭示「秋聲之悲,悲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最後表達對人生的深刻認識:「秋聲之悲,更悲在原本可以擁有一秋的人生,卻因為人事憂勞而不得完全擁有」。若能根據體裁依循一般思路,對文本進行如上解讀,主幹問題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它可以設計為「秋聲之悲,悲在什麼?」。我們知道,無論記敘性的,還是議論性文本,總也是有其這一類的特徵,把握這些對於閱讀教學的設計是十分有益的。
三要開渠引流,吸收眾人見解。語文閱讀教學主幹問題的設計,應該是一項開放性工作。懂得借鑒,善於吸收,方能把此項工作做得更好。就拿《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來說,年輕的教師們,大多會依循悼辭的一般寫法,來設計主幹問題。而我卻發現過與眾不同的一例,設計者把主幹問題設定為「馬克思主要貢獻中最主要的貢獻是什麼」,引導著學生去發現作者行文構思的匠心之處。這樣的設計讓閱讀教學進入一個嶄新的境界。所以,語文教師要依循更適合所教學生標准,善於辨別,比較優劣,在閱讀教學的主幹問題設計上越做越好。
事實上,閱讀教學的主幹問題設計能力,是每一個語文教師都必須具備的。如果用一篇議論文章來比喻一節課,那麼,設計一個主幹問題就好比提出了一個中心論點。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同時,也只有圍繞了這個「中心論點」,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多層面的探討,逐漸深入的挖掘,才能得以實現。這樣看來,語文教師還真得重視主幹問題的設計,不斷從閱讀教學中獲得新的認識。
❺ 歐陽修 秋聲賦從幾個方面寫的秋狀急~~~~~~~~
作者從幾個方面源來寫秋之狀?
明確:四個方面。「色」「容」「氣」「意」
一起來讀一下秋天的神採的描寫語句。想像一下畫面,體會一下作者筆下秋之狀的特點。輕煙飄飛不絕,慘淡的薄雲雖少未盡,空曠遼闊的天空,只有日光照耀,顯得凄清明朗,秋風吹起寒到刺人肌骨,更是浸人心脾,萬物彷彿生意已盡,山川也神態黯然,一片蕭條寂寞。
❻ 《秋聲賦》的原文共計有多少個字
共計493個字。
作者: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
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
原文為: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融於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廖;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
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籠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
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
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
譯文:
歐陽先生我夜裡正在讀書,(忽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心裡不禁悚然一聽,驚道:「奇怪啊!」這聲音初聽時像淅淅瀝瀝的雨聲夾雜著蕭蕭颯颯的風聲,忽然變得洶涌澎湃,像是江河夜間波濤突起,風雨驟然而至,碰到物體上發出鏗鏘之聲,好像金屬相互撞擊。再(仔細)聽,又像奔赴戰場的軍隊正銜枚疾進,聽不到到任何號令聲,只有人馬行進的聲音。
於是對童子說:「這是什麼聲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說:「月色皎皎,星光燦爛,浩瀚銀河,高懸中天。四下里沒有人聲,那聲音是從樹林間傳來的。」 我恍然大悟,嘆道:「唉,可悲啊!這就是秋聲呀,它為什麼而來呢(它怎麼突然就來了呢)?
秋天的情景是:它的色調凄凄慘淡,煙靄飄散,雲氣密集;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遠,日色晶明;它的氣候清冷蕭瑟,悲風凜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蒼涼,川流寂靜,山林空曠。所以它發出的聲音時而凄凄切切,時而呼嘯激昂。
秋風未起時,綠草彼此爭盛,豐美繁茂;樹木蔥蘢青翠,令人心曠神怡。然而一旦秋風吹過,拂過草地,草就要變色,掠過森林,樹就要落葉。它用來摧敗花草使樹木凋零的,便是一種肅殺之氣的餘烈。秋天是刑官執法的季節,它在時令上屬陰;秋天又象徵著用兵,它在五行中屬金。這就是常說的天地之義氣,它常常以肅殺為意志。
自然對於萬物,是要它們在春天生長,在秋天結實。所以秋天在音樂的五聲中又屬商聲,商聲是西方之聲,夷則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傷』的意思,萬物衰老了,都會悲傷。夷,是殺戮的意思,凡萬物過了繁盛期,都會走向衰敗。
「唉,草木是無情之物,尚有衰敗零落之時。人為動物,在萬物中又最有靈性。無窮無盡的憂慮煎熬他的心緒,無數瑣碎煩惱的事來勞累他的身體;費心勞神,必然會損耗精力。更何況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憂慮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自然會使他鮮紅滋潤的膚色變得蒼老枯槁,烏黑光亮的須發變得花白斑駁。
(人非金石)為什麼卻要以並非金石的肌體去像草木那樣爭一時的榮盛呢?應當仔細考慮究竟是誰給自己帶來了這么多磨難,又何必去怨恨這秋聲呢?」 書童沒有應答,低頭沉沉睡去,只聽得四壁蟲鳴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嘆息。
賞析:
《秋聲賦》寫秋以立意新穎著稱,從題材上講,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永恆題材,但歐陽修選擇了新的角度人手,雖然承襲了寫秋天肅殺蕭條的傳統,但卻烘托出人事憂勞更甚於秋的肅殺這一主題,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創新。
更應該提到的,應是《秋聲賦》在文體上的貢獻。注重駢偶鋪排以及聲律的賦到了宋代以後,由於內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矯揉造作,已經走向沒落。歐陽修深明其中之弊,當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後,回過頭來又為「賦』』體打開了一條新的出路,即賦的散文化,使賦的形式活潑起來,既部分保留了駢賦、律賦的鋪陳排比、駢詞儷句及設為問答的形式特徵,又呈現出活潑流動的散體傾向,且增加了賦體的抒情意味。這些特點也使《秋聲賦》在散文發展史上佔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❼ 概括《秋聲賦》的主旨
歐陽修在宋仁宗嘉佑佔四年(1059)春天辭去開封府尹的職務,專心著述。這時的歐陽修,在版政權治上早已經歷了多次貶官,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郁結,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於懷,正處於不知如何作為的苦悶時期。在《秋聲賦》中,作者以「無形」的秋聲作為描寫和議論的對象,採用賦的形式抒寫秋感,極盡渲染鋪陳之能事,實際上融人了作者對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❽ 秋聲賦中,作者是怎樣把無形的秋聲寫得具體可感的
作者用風聲,波濤,金鐵,行軍四個比喻,從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遠及近地形象地描繪了秋聲狀態.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動鮮明地寫出了作者聽覺中的秋聲的個性特點,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感.
❾ 《秋聲賦》和《赤壁賦》都是寫秋的名篇嗎
一、是。
不過,蘇軾的《赤壁賦》分《前赤壁賦》與《後赤壁賦》兩篇。這里說的是《前赤壁賦》。
《秋聲賦》和《前赤壁賦》都是以秋天為題材的。前者主寫秋聲秋氣,後者著重寫秋江秋月,但無非是一「秋」字。
秋天,對於詩人來說總是一個異乎尋常的季節:秋天、暮年、末世、窮途、殺戮、老死,冥冥之中似乎早就註定不但是巧合而且是吻合的、彼此難分。永劫的時間挾帶著它冷靜而偉大的力把一個個旺盛的活生生的生命不知不覺又像一下子就帶到了頹喪、衰落、枯凋、死亡的面前,有多少人能夠把持得住?有多少人為此而哀嘆悲鳴!有多少人在苦思冥想。是的,偉大而敏感的心靈就站在這永恆與短暫、有序與無常、生命與死亡之間,發出他們激盪人心的歌唱。中國這個詩歌的國度,古往今來就不知道產生了多少秋日的悲歌絕唱,而歐蘇兩賦無疑是其中經久不衰、美妙絕倫的兩個曲子。寫聲如在耳,繪色如在目;其色、其容、其氣、其意,無一不奪人心魄、令人黯然神傷;清風、明月、水光、山色,何處不慰人心懷,令人寵辱皆忘;把大自然描寫得如此聲色畢現,把心情意緒刻劃得幾可觸摸;文字韻律如此之美,情景理交融成一片,而又自始至終如此真實與真誠。寫秋,這樣的文字確實可謂不可多得。
二、附原文:
1、秋 聲 賦
北宋.歐陽修
歐陽子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於物也,??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雲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洌,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奮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餘烈。
「夫秋,刑官也,於時為陰;又兵象也,於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於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於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譯 文】
歐陽子夜裡正在讀書,(忽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心裡不禁悚然一聽,驚道:「奇怪!」這聲音初聽時淅淅瀝瀝,蕭蕭颯颯,忽然變得洶涌澎湃,像是夜間(大海上)波濤突起,風雨驟然而至,碰到物體上,??錚錚,好像金屬相擊。再(仔細)聽,又像奔赴戰場的軍隊正銜枚疾進,沒有聽到號令,只有人馬行進的聲音。於是對童子說:「這是什麼聲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說:「月色皎皎,星光燦爛,浩瀚銀河,高懸中天。四下里沒有人聲,那聲音是從樹林間傳來的。」
我恍然大悟,嘆道:「哦,原來這是秋天的風聲呀,真令人傷感,它怎麼突然就來了呢?秋天總是這樣:它的色調凄凄慘淡,雲氣消失,煙靄飄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遠,日色晶明;它的氣候清冷蕭瑟,悲風凜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蒼涼,川流寂靜,山林空曠。所以它發出的聲音時而凄凄切切,時而呼嘯激昂。秋風未起時,綠草如毯,豐美繁茂,樹木蔥蘢,令人心曠神怡。然而它一旦來臨,拂過草地,草就要變色,掠過森林,樹就要落葉。它用來摧敗花草使樹木凋零的,便是一種肅殺之氣的餘烈。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節,它在時令上屬陰;秋天又象徵著用兵,它在五行中屬金。這就是常說的『天地之義氣』,它常常以肅殺為意志。自然對於萬物,是要它們在春天生長,在秋天結實。所以秋天在音樂的五聲中又屬商聲,商聲是代表西方的一種聲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則』。商,也就是『傷』的意思,萬物衰老了,都會悲傷。夷,是殺戮的意思,凡萬物過了繁盛期,都會走向衰敗。
「嗚呼,草木是無情之物,尚有衰敗零落之時。人為動物,在萬物中又最有靈性。有無窮無盡的憂愁來煎熬他的心,又有無數瑣碎煩惱的事來勞累他的身體;費心勞神,必然會損耗精力。何況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憂慮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自然會使他鮮紅滋潤的膚色變得蒼老枯槁,烏黑光亮的須發變得花白斑駁。人非金石,為什麼卻要以不是金石的肌體去像草木那樣爭一時的榮盛呢?仔細想想吧,傷害自己的到底是什麼,又怎麼可以去怨恨這秋聲呢?」
童子沒有應答,低頭沉沉睡去,卻聽得四壁蟲聲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嘆息。
2、蘇軾赤壁賦分為前後兩篇。
《前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後赤壁賦》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
於是攜酒與魚,復游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三、作者簡介:
1、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
2、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1-3] 。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❿ 賦要不要押韻,有么有格律要求《秋聲賦》押韻嗎押的什麼韻求大神指教。有急用
賦是韻文,要押韻,否則不成為賦。
文賦只是不駢,不能不韻。所謂「散文」或者回說答「古文」是同時相對於「韻文」與「駢文」的,文賦之賦已經規定了它的韻文性質,文是相對於「駢賦」「徘賦」之駢儷、徘偶,說它不對仗。文賦雖然有強烈的駢散、韻散結合的傾向,但全篇不韻還是要照照鏡子的。
你的「文賦」並沒有什麼「基本對仗」,對仗不是在說字數,這個自己看。
秋聲賦:鏦鏦錚錚一段,押庚青蒸韻;童子回答,用寒刪先韻;淡斂一韻、明晶一韻、冽骨一韻(入聲)、條寥一韻;切、發、悅、脫、烈一韻(這個是入聲韻部,普通話失去);陰、金、心,押侵韻;嗟呼一段,全用庚青蒸韻;對睡一韻、唧息一韻(入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