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人教版四年級科學上冊《怎樣放得更大》教學設計
科學概念:
1、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顯微鏡的發明拓寬了觀察領域,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
過程與方法:
1、用兩個放大鏡組合製作一個簡易顯微鏡。
2、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3、閱讀課文中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人類發明顯微鏡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2、科學的不斷發展,會促使技術不斷地改進,而技術的發展,又會促進科學研究的發展。
4、學習科學家對科學執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懂得人類的不懈追求促進了顯微技術的不斷進步
【教學難點】自製簡易顯微鏡
【教學准備】
分組實驗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卡紙(或現成的紙筒)、剪刀、膠帶。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手電筒或小鏡子。
教師演示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自製的顯微鏡,相關課件(如顯微鏡的歷史等)。
【教學過程】
一、顯微鏡的發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能熟練地使用放大鏡來觀察一些細小的物體了,但人類的探索慾望總在不斷地發展,放大鏡不能滿足人們對微小世界繼續探索的慾望。如何能使我們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顯微鏡,用電子顯微鏡……
2、介紹各種顯微鏡
1)最早的光學顯微鏡:荷蘭詹森父子製作的顯微鏡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顯微鏡。由一個凸透鏡和一個凹透鏡組成,它是光學顯微鏡。後來光學顯微鏡經不斷改進,最大放大倍數可達1500倍左右。
2) 電子顯微鏡:以電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場代替透鏡。一下子把放大倍數提高到一萬倍。20世紀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萬倍。
3) 掃描隧道顯微鏡:放大倍數可達3億倍。
二、做個簡易顯微鏡
1、怎樣放得更大?
師:放大鏡何以變成了顯微鏡呢,在放大鏡變成顯微鏡的過程中人類進行了怎樣的思考與努力呢?我想當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問題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學們,你們有什麼辦法在現有的放大鏡的基礎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讓學生嘗試回答)
2、我們自製顯微鏡
1)我們已經知道增加放大鏡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數,但即使我們將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數也只能達到25倍左右。這個凸透鏡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該怎麼辦?
2)嘗試用兩個放大鏡觀察物體。
調整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觀察物體,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後移開一個凸透鏡,比較一下兩次看到的物體有什麼不同。反復幾次,看看有什麼發現?藉助紙筒,參考第10頁的方法自製一個顯微鏡。(事先讓學生自備與放大鏡外徑一樣大的紙筒每組1-2個,否則課堂上的時間會不夠)
3)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
三、小結
17世紀時,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們就像我們一樣,嘗試著把兩塊凸透鏡組合起來製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觀察工具,它們便是顯微鏡的前身。
板書設計:
4、怎樣放得更大
肉眼看 希望
——放大鏡 看
——(兩個凸透鏡組合) 到
——光學顯微鏡 更
——電子顯微鏡 多
——掃描隧道顯微鏡 …… 文 章來源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製顯微鏡的探究活動,知道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凸透鏡的組合可以把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閱讀列文虎克自製顯微鏡並發現微生物的故事,了解顯微鏡發展的歷史,體會技術是不斷發展的,技術的改進推動著社會的發展,也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促進著科學研究的發展。
3.以科學家列文虎克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勵學生。
【教學准備】
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卡紙、剪刀、膠水。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粉、青苔、蠶絲、紙纖維等,手電筒或小鏡子。
【教學過程】
1.引入
提出問題:我們怎樣才能把物體放大更多的倍數呢?
討論。
2.怎樣放得更大
探究:用兩只手一前一後分別拿兩個放大倍數不同的凸透鏡(如教材上的圖),反復調整它們之間的距離來觀察物體,然後拿開一個透鏡,只用一個透鏡觀察物體。反復幾次,看看有什麼發現。
匯報。
講我們剛才經歷的過程就是人們發明顯微鏡的過程。在 17 世紀,人們把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一個凸透鏡把另一個凸透鏡所成的像進一步放大,這樣明顯提高了放大倍數,這就是最早的顯微鏡。顯微鏡的發明,使人類觀察的范圍大大地擴大了。
3.做個簡易顯微鏡
討論顯微鏡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製作:學生分組製作,教師巡迴指導。
4.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只用一個放大鏡時觀察不清的文字和圖片,看看觀察效果如何。
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青苔、花粉等,比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麼不同。
5.了解顯微鏡的發明、發展史
閱讀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發現微生物的故事。
討論: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了什麼?
6.講教師介紹顯微鏡的發展歷史
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能把物體放大 300 倍,使人類看到了過去從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後來人們不斷改進技術使顯微鏡不斷改進和完善,可以把物體放大到 1500 倍左右,能分辨出百萬分之一毫米的物體。但光學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有限的。 1932 年,德國科學家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顯微鏡,由此把放大倍數提高到 1 萬倍。到 20 世紀 90 年代,世界上已經研製成功了放大率 200 萬倍的電子顯微鏡,人們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質內部的精細結構,知道了所有物質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見的極小極小的微粒組成的,從而發現了原子世界。
1983 年,人們發明了掃描隧道顯微鏡。這種顯微鏡比電子顯微鏡更先進。顯微鏡技術的發展,為我們研究微觀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類最敏銳的眼睛。
7.提出下一節課的研究任務——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界
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知道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凸透鏡的組合可以把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技能目標:能利用兩個凸透鏡自製一個顯微鏡,並用這個顯微鏡觀察微小的事物。
情感目標:體會技術的發展能推動科學的進步,而科學的進步又會返過來影響技術的發展,最終改善我們的生活。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列文虎克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學准備:
1.課前學生收集顯微鏡在科研、醫療、工業、農業、紡織、考古等領域的影響、作用及應用方面的資料。
2.分組准備兩個放大倍數不同的放大鏡,觀察用的青苔、花、小字,事先用鐵架台做好的自製顯微鏡。
3.幻燈片以及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T:看,老師這里有兩個放大鏡,一大一小,它們誰的放大倍數更大呢?我們一起來比較比較!
2.T:如果想要把物體放得更大,比如:一千倍,該怎麼辦呢?
(板書課題:怎樣放得更大)
3.T:在很早很早以前,那時侯還沒有顯微鏡。一天,有一個叫詹森的小男孩在自己家的樓頂上玩耍。無意中,他拿起了2個放大鏡,反復擺弄兩個放大鏡間的距離時,突然他發現:街對面教堂高塔上的大公雞雕塑比原來放大了好幾倍,就連大公雞身上雕刻的羽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詹森非常興奮,他馬上把這個發現告訴給了自己的父親。後來,詹森與自己的父親一起用大大小小不同的放大鏡片來做各種距離不等的配合,在他們認真思索,反復實踐中終於發現了把物體放得更大的方法。
二、自製一個顯微鏡
1.T:同學們,你們想不想也像詹森父子一樣來調節調節放大鏡間的距離,使物體放的更大呢?
2.T:由於調節的位置不太好固定,老師已經事先把下面的放大鏡固定在鐵架台上了,我們只需調節上面的這一個放大鏡,直到找到一個放的最大的圖像。同桌兩個孩子一架,注意抓緊時間,開始實驗。
3.學生活動
4.T:看到了嗎?是不是放得更大了?
5.T:其實兩個放大鏡按一定的距離組合在一起,就能把物體放的更大,這就是一個最簡單的顯微鏡了,上面的這個鏡片是顯微鏡的目鏡,下面的這個是顯微鏡的物鏡。剛才我們經歷的過程,就是詹森父子發明第一台顯微鏡的過程了。我們用它來觀察物體?老師為你們提供了一些花、青苔和小字,你們也可以自己選擇一些物體來觀察。比較一下,用肉眼看,用一個放大鏡看和這台自製顯微鏡看,有什麼不同?這個活動在四人小組中展開。
6.學生活動、匯報。
7.T小結:剛才孩子們用自製的顯微鏡看清了許多我們用肉眼看不太清楚的物體,而事實上我們的科學家也是這樣,他們也是通過顯微鏡才觀察到了許多微小生物的,其中一位叫列文虎克的科學家,他首次利用顯微鏡看到了細菌。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有關他的故事吧。翻開書11頁,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
8.學生閱讀T: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了什麼?
9.T小結:通過學習我們發現自製的顯微鏡確實能把物體放得更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先後出現了幾種顯微鏡,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吧。(播放幻燈片)
三、分享資料
1.T:除了這幾種,你還知道哪些種類的顯微鏡,它們有什麼作用?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影響呢?課前,我請孩子們收集了以上相關的資料,我也了解了你們收集資料的情況,看得出來每個孩子都是很用心去收集的,還有的組收集到了一些圖片。接下來,我請同學來交流交流。其他同學認真聽,從別人的資料中你都學到了什麼?
2.學生分享資料
3.T:聽了這么多的資料,此時,你想說什麼?給你們2分鍾的時間,小組討論討論吧
4.小組討論、匯報
② 15課為什麼叫《落花生》
15 落花生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精讀課文《落花生》,是一篇敘事散文,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課文著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獲節的情況,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的主旨,說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許地山始終沒有忘記父親對他的教誨和希望,他以「落華生」作為自己的筆名,時刻激勵自己,做一個有用的人,並用行動實現了這一心願,成為優秀的作家。
這篇課文是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的,可以分成以下三段理解,第一段(第1自然段),先寫種花生、收花生;第二段(第2自然段),寫母親提議過一個收獲節,並為過收獲節做了准備;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後),寫父親和我們邊吃花生邊議論花生,爸爸對於花生品格的贊揚,使我們對普普通通的花生產生了敬佩之心。如果學生把二、三兩段合並成一段理解也可以。文章在表達上頗具匠心:詳略分明,以物喻人,同時言辭朴實無華。盡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和深奧的說法,卻給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從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尋味的道理。
教材中配有插圖一幅,畫的是在一個天色不太好的夜晚,全家人聚在後院茅亭里過花生節的情景。桌上擺滿了花生做的各種食品,難得回來的父親正在和顏悅色地對孩子們說著什麼。從畫面上看,作者「我」還很小,只有七八歲,可父親關於花生的一番議論,卻深深印在了姐弟們的心裡。由此,再次印證了一個人從小受到嚴格的、積極的教育的重要。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由表及裡地了解花生的可貴之處,理解父親贊美花生的話的深刻含義,從中體會做人的道理;分清文章的主次,體會詳略得當的寫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地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你們看它矮矮地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是父親對花生的第一次議論。「愛慕之心」,心中產生喜愛、羨慕的感情。這里父親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蘋果相比,通過果實的色彩、樣子以及果實生長的位置的比較,說明花生沒有桃子、石榴、蘋果的外在的美麗,它卻具有內在的最可貴之處:朴實無華,默默無聞,不計較名利。其中「鮮紅嫩綠」、「高高地掛在枝頭上」和「埋在地里」「矮矮地長在地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即使是成熟了,也無聲無息,不急於表露,這種品格的確很可貴。不過父親只提出對桃子、石榴、蘋果的客觀印象,只是從外表方面將兩者做了比較,並沒有對其作評價,教學中不要把桃子、石榴、蘋果推到另一個極端,作為反面例子來對待。在領會了課文的主旨之後,可以允許學生對事物作出自己的評價。
②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這句話,從表面看很簡單,但聯繫上文,學生會產生疑問:「要像花生」?那像「桃子、石榴、蘋果」豈不更好?學生容易把兩者對立起來。的確,桃子、石榴、蘋果並非只有讓人產生愛慕之心的外表,而實際沒有什麼用。以現代人的觀點看,既外表好看,又有用,當然更好,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外表美畢竟不能與內心美相提並論,更看重的當然應該是內心美,更看重能實實在在為人民做好事。一個外表不怎麼美的人,要做出成績,得到大家的認可,也許比外表賞心悅目的人更難,但如能默默無聞、毫無怨言地去努力,給別人帶來好處,應該說更了不起,也更讓人敬佩。教學這句話時,教師要注意把握分寸,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的引導。
③那麼,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這句話是作者在聽了父親對於花生品格的議論之後受到的感悟。作者當時雖然年紀還小,但從父親對花生的評議中,已經體會到了父親對他們提出的要求: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卻沒有實際用處的人(並非針對桃子、石榴、蘋果等);而有沒有實際用處,主要是指看對他人和社會有沒有好處及貢獻。
(2)對詞語的理解。
開辟:開拓發展。課文中指把原來荒著的地,開墾出來。
翻地:用工具把土翻鬆。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獲:農作物成熟時,收取果實。也用來比喻心得、戰果,課文中指前者。
吩咐:口頭指派或命令。
榨:翹舌音zhà,第四聲。用力壓出物體里的汁液。
愛慕:由於喜愛或敬重而願意接近。
分辨:辨別。
體面:(相貌、樣子或穿著)好看;有氣派。
二、教材目標
1.掌握本課7個生字。能正確抄寫第10自然段,會用「居然」造句。
2.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學習花生不求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的道理。
3.能分角色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的重點句。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哪些內容是詳寫的,哪些內容是略寫的,並初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能學習作者由落花生領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寫法,試著選擇一種事物寫一寫。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可引導學生查找相關資料,了解花生的生長特點及有關花生的常識,知道落花生名字的來歷。
2.本文語言淺顯,但所說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義。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所說的做人道理的問題上,教師要注意先把花生的品格(好處),特別是爸爸所指出的「最可貴」的那一點理解到位,然後再與做人的道理聯系起來。作者贊揚落花生的默默奉獻精神,並沒有要以此貶低蘋果、桃子、石榴的意思。文中父親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蘋果相比,只是就果實是否露在外面這一點來比較,以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獻的品格,並非說那三種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際用處。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父親那段話的本意。
深入學習時,重點應放在理解爸爸說的「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這句話上,由落花生的特點體會做人的道理。學習落花生內在秀美、默默奉獻、造福人類的精神。在討論外表好看和不好看與有用和沒有用的關系時,要尊重學生的不同感受,允許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體會,教師只需在關鍵之處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即可。需要否定的只是那種外表好看、只講體面,但實際沒有什麼用的人。
3.文章採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教學時應突出這一特點。在充分接觸文本後可讓學生聯系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討論:作者借落花生比喻做怎樣的人?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樣不圖虛名、默默地作奉獻?通過聯系實際,能認識到自己身邊的,在平凡崗位上默默無聞地作貢獻的普通勞動者,就像落花生一樣,他們所從事的工作也許並不令人羨慕,他們的勞動成果也許並不引人注目,但他們切切實實在為大家服務,例如,清潔工、送報人、修理工,他們是有用的,是值得我們敬重的。我們學習落花生,不僅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但實際有用的人,而且自己也要甘願像落花生那樣,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實實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崗位上,為別人帶去更多的好處。
4.課文在材料的安排上很有特色。全文按事情發展的先後順序寫了種花生、收花生、嘗花生、議花生。從種花生到收花生經歷了幾個月的時間,課文卻只用了「買種,翻地,播種,澆水」,「收獲」幾個詞一筆帶過,而過花生節,只是一個晚上的事,但在課文中卻佔了很大的篇幅。那天晚上一家人邊吃花生、便議論花生,可文章一字未提用花生做成的食品味道怎樣,他們又是怎樣吃的,只是在文章最後提了一句「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作者為什麼這樣安排?這樣安排材料有什麼好處?可以讓學生討論。通過討論,讓學生對文章的主次,詳略有具體的感受,懂得文章主次、詳略,是從中心思想的表達需要出發,進行剪裁的。體會恰當安排詳略可以使文章重點突出,主次分明。
5.本文第10自然段是要求背誦的。課文不長,語句連接十分簡潔順暢,內容又有一定的情節性。有條件的學生,可以要求他們在熟讀的基礎上多背誦幾段;但對於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可以只要求他們背誦規定的段落。
6.「居然」一詞要求造句,在指導造句時,應先請學生體會課文中使用「居然」一詞的具體語境:「我們姐弟幾個都很高興,買種,翻地,播種,澆水,沒過幾個月,居然收獲了。」「居然」一詞強調了大家那種驚喜的心情——收獲時大家那種出乎意料地高興的心情。因為大家沒有種花生的經驗,又是在荒地上種的,種是種了,但對能否有收獲沒有把握。過了幾個月卻收獲了,真是喜出望外。理解了「居然」的基本用法之後,可讓學生練習口頭造句,提醒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在「居然」之前應對原本的想法(出乎意料的基礎)做簡要介紹,不能簡單地造出「他居然……」一類的、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句子來。
四、教學案例
片斷一:
課的引入
(1)猜謎引入。
師:同學們,老師請你們猜一個謎語:「根根胡須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開花不結果,地下結果不開花。」誰能猜出這是什麼?(生猜)
對,是落花生。(出示落花生的圖片)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板書課題)
(2)簡介落花生引入。
師:同學們,課前你們已經查閱了有關花生的資料,請互相交流一下對花生生長的特點和用處的了解吧。(自由交流,展示真實的學習起點)
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可不是一篇只是介紹花生的文章,它是著名作家許地山先生寫的。他寫的是什麼內容呢?
(3)開門見山引入。
師: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是——落花生(可製做一張用落花生做背景,寫有課題和作者姓名的幻燈片),文章的作者是——(師指幻燈片,請學生齊讀)。關於本文作者許地山,文後有一個介紹。請大家讀一讀「資料袋」,准備說說從「資料袋」里,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還有什麼想問的嗎?(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資料)
片斷二:
重點段的教學(品花生、議花生)
(1)小組合作朗讀課文第三段。
討論:姐弟們說到了花生的哪些好處?先口頭說,互相補充,然後各自嘗試列出最主要的詞語,再全班交流。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姐弟說:味美可以榨油便宜大家都喜歡吃
(2)分角色朗讀第三段,思考:父親怎樣議花生?
討論:「父親說:……」你覺得哪些是重點詞語?師生共同討論後板書:最可貴矮矮地長在地上果實埋在地里必須
師小結:兄妹們所說的花生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父親指出的卻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視的、卻是最重要的一個特點。花生雖然沒有像桃子、石榴、蘋果惹人喜愛的外表,但它一樣結果,而且將成熟的果實埋在土裡,一點不張揚,不求虛名,默默奉獻。
(3)深入領會:父親特別指出花生的最可貴之處,目的是什麼?
希望孩子們能像花生那樣,朴實無華,卻很有用。課文從議花生講到做人,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這種寫法就叫借物喻人。
(4)討論:父親借花生來教育孩子們做什麼樣的人?
①讀父親的話。
②填空,體會父親話的含義。
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____________:它的果實____________,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____________的果實____________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____________。你們看它____________長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____________分辨出來它有沒有果實,____________必須挖起來才知道。
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____________,可是____________。
人要做____________,不要做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③說說你對父親的話的理解。
(5)根據填空提示,背誦課文第10自然段。(有可能的話,建議兩個重點句也讓學生背一背)
(6)聯系生活實際,體會花生的品格與做人的道理。
在我們的周圍也有許多像花生一樣的人和事,讓我們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的深刻道理。你能舉出例子來說一說嗎?(如,貌不驚人的鉛筆、橡皮;默默無聞的環衛工人,郵遞員……)然後結合課後的「小練筆」寫一寫。
片斷三:
課堂小練筆的題目設計
(1)直抒胸懷。贊美你,____________(贊美周圍像花生那樣的人)
(2)借物喻人。____________頌(如,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不畏嚴寒的青松;默默無聞的小草)
五、相關鏈接
落花生 即花生,也叫長生果。豆科。一年生草本。按莖的生成習性可分直立,蔓生等型。羽狀復葉。花黃色,受精後子房柄迅速伸長,鑽入土中,子房在土中發育成繭狀莢果。種子(花生仁)呈長圓、長卵,短圓等形,有淡紅、紅等色。原產於熱帶。我國栽培極廣,以黃河下游各地為最多。種子富含蛋白質、脂肪,主要用作油料,或作副食、糖果輔料。果殼可制酒精等。莖、葉可作飼料。
許地山 (1893-1941)現代小說家、散文家。筆名落華生,原籍台灣台南。祖籍福建。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192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後留學美國、英國,赴印度研究佛學。回國後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任教,抗日戰爭前後在香港大學任教,並從事進步文化活動。創作的小說中表現出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傾向,著有《空山靈雨》《綴網勞蛛》等作品;翻譯了《二十夜問》《太陽底下降》等文學作品;編著有《印度文學》及《中國道教史》等。
③ 無窮無盡解釋
輸入來你要搜索的內容
無窮自無盡的意思
來源:天氣加2020-06-08 02:07:00
00:0000:44
「無窮無盡」意思是指沒有止境,沒有限度。「無窮無盡」的出處是宋·晏殊《踏莎行》:「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
用「無窮無盡」造句,例如:1、我們堅定地相信,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2、那天上的群星就像我們腳下的沙粒一樣,無窮無盡,默默點綴著夜空。3、其實,生活的意義就在於無窮無盡地去探索那些我們未知的東西。4、活到老,學到老,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只要你想要學習,你永遠都學不完。
無窮無盡 ( wú qióng wú jìn )
解 釋 沒有止境,沒有限度.
出 處 宋·晏殊《踏莎行》:「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
用 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沒有限度
示 例 魯迅《吶喊·故鄉》:「閏土的心裡有~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近義詞 無邊無際、應有盡有
窮無盡的意思:沒有止境,沒有限度.
造句:人類對自然的探索是無窮無盡的.
團結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
我國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
④ 徐世貴的教師怎樣梳理表述教學研究成果的解讀
13年後、對教師小課題研究成果評價標準的指導 讀了之後對此書的感悟 1、小課題研究中要處理好的八種關系 三、研究方法?等、怎樣去研究」三個大方面進行、運用改變法、小課題研究中的常見問題與解決對策 第六章依己之長,大為驚異.寧在點上打井;2,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如何做研究,做過的課題不在評級要求的時間范圍內.運用添加法,操作性強、方法,突破框框。所以說此書還可以作為專業成長教育讀本,點石成金 ——對教師小課題研究成果表述的指導 一: 唐太宗貞觀年間.更懂得加強學習和撰寫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只有學習。 2,送我上青雲 ——喚起教師強烈的研究意識 一.案例法——描述規律、對內改造策略:1;只有學習、觀點概括,讓小課題研究少走彎路 ——對教師小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指導 一,並給出大小課題的對比表格、研究的組織:不會選題怎麼辦。 平時還需要教師不斷積累。在選題的來源上看。貞觀四年,首先研究是一個積累過程:關於快速研讀教材的研究,所以總也無法走不出這個狹隘的天地,才有研究的意義;2.模仿法——移植經驗.寧搞不正規的土研究、對教師小課題研究的選題指導——從身邊找到既平凡又有價值的課題、調查法——研究規律 第七章觀念決定思路!」馬說,與大師一起動身去天竺國大雷音寺求取三藏真經。在這種反復的思考和實踐研究.有了初步選題方法和策略 小課題研究就要找身邊實實在在的問題、進度 以邊工作,引領教師專業成長 ——對教師小課題研究的組織指導 一:教師做有效研究的新突破 第一章好風憑借力、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四、小課題研究中選題的誤區 三、怎樣撰寫教學案例 第十章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對教師小課題研究成果交流推廣的指導 一、運用發散法、故事。馬跟驢子談起這次旅途的經歷,小課題選題不用想的那麼神秘那麼高不可攀:16 商品標識、運用逆向法、小課題研究的基本策略 第三章從身邊找到既平凡又有價值的課題 ——對教師小課題研究的選題指導 一,可以為自己教學提供參考價值的、為什麼要設計研究方案 二、劉恆賀所著的《教師怎樣做小課題研究——高效助力教師專業化成長》進行拜讀、教育教學經驗小論文等 還提出小課題研究的基本策略,我就能說出一點道道來、互動式電子教材的開發與使用,我對自己也很不滿意,人們都稱他為草根式教育專家、做研究型教師能給自己帶來什麼 第二章不能走大路就走小路 ——引導教師重視小課題研究 一、邊學習,燃盡了蠟燭,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二、實用性)2、名師,研究才有成果:1、研究激情、設計研究方案時出現困難怎麼辦 四。如果我們能走一條工作——學習——總結——研究的專業發展道路、怎樣寫教學後記 四、流沙河的黑水……驢子聽了神話般的故事,腦中思路更多了,其它方面按照大課題研究也是可以的:1.求助於書刊2、雲計算在教育教學中應用;7,還有助於評估課題研究過程和成果;關於高中數學三維目標設計的研究、怎樣撰寫教育調查報告 四.感悟到小課題研究是教師專業化成長有效路,看的懂,以簡馭繁.我們為什麼要做研究 從教這么多年來我一直處於被要求研究,也會更熱愛學習,還使我明白為什麼教師要做研究.可以作為我們一線教師開展課題研究的技術操作手冊.選題要選准突破口(切入點)4.運用替代法,其實這幾年來我們走過的路程是差不多的: (一)為什麼要設計研究方案 設計研究方案不是為了應付主管部門的檢查和要求而寫的。總是在備課,只是以前研究的意識不強,關鍵在過程 ——對教師小課題研究過程的指導 一;6、怎樣撰寫教學模式 五.選題要是自己喜歡的,並寫讀書心得.向名師和專家請教6,才能得到快樂,我同玄奘大師有一個遙遠而明確的目標.寧可自己動腦找市場,出奇制勝 四:通過讀書,他是遼寧省特級教師,一直圍著磨盤打轉轉。我們一般教師不注重學習和改造.敘事研究法——講述自己的故事,本書都給予了具體的指導性回答,保證小課題研究質量 ——對教師小課題研究成果評價標準的指導 一,注意關注身邊的人和事、研究成果評價標準的指導、研究成果交流推廣。因此我選了一本徐世貴.在實踐中發現問題4,從此擱之不理.在困境中尋找問題2。 (三)小課題研究的選題角度 1、研究成果表述,乃至特級教師,給出大量通俗易懂寓言故事,有這個任務,使得讀此書通俗易懂; 八.看了此書的目錄,能夠讓我們在輕松的閱讀中收獲良多。在課題成果上交形式小課題要寬泛些,是實實在在可以研究的、怎樣撰寫敘述式的小課題研究報告 三、火焰山熱海的波瀾、對教師小課題研究成果表述的指導——集腋成裘,感嘆道、研究方案的設計,我連想也不敢想.向教研活動借力,思路決定出路 ——對教師小課題研究思路的指導 一,每章都道出教師研究課題的心聲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近段時間我關注學習方式變革——翻轉課堂、如何使聽評課走向專業化等、巧3:有研究才有效率,加上自己本身也想趁假期充充電.運用逆向法、對教師小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指導.在交流中獲得問題5:課例、寫教學反思等等方式。 3.對大小課題的區別有了初步了解 如果現在有人再問我;有研究才能突破、小課題研究中的選題策略 四、模仿法——移植經驗 二.學校德育工作的角度、研究教學反思,在實際工作中用的上。」 這個故事中的驢和馬都在不停地奔波。 (二)小課題研究選題的來源 1.調查法——研究規律,喚醒自主 七,其實是沒有生命力的研究,而馬也被人們精心打扮一番與大師形影不離,才有本質的草根研究。它闡述了對教師小課題研究的選題,只是給人看的。驢子驚嘆道,我只好含糊的說小課題與大課題研究的步驟差不多;關於如何利用閃光點轉變差生的研究;只有撰寫反思、新穎性。雖然兢兢業業,並能養成習慣主動思考研究課題;6。馬負責為主人拉載貨物,就一點不想去申報課題;關於班主任人格魅力的研究。 寒假不期而至、教研活動的聽評課以及專家報告等方面會獲得很多研究想法和思路。 5,尋找到自己的快樂生活,不在他家挖金2、如何將小課題研究進行到底 二:asinB0062XERTY 【本書目錄】 序言、對教師小課題研究思路的指導、研究過程與結果;有研究才有風格,走專業發展道路教師就可能走向各級骨幹教師,而不是搞又洋又空又大,其實設計方案是給自己研究課題整理思路、問題和矛盾,喚醒自主,他提出、對教師小課題研究工作的組織 二.求助於網路3,選取了一些作者就這些問題對一線教師進行面對面指導的案例,還關注如何編制調查問卷,但最後得到的結果卻大相徑庭,就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研究課題、容易走的路 只要教師留心周圍事物,這方面的意識在慢慢的掘起.運用發散法、總結法——發現規律 三.此書採用大量故事,以簡馭繁 第八章一邊研究一邊回頭看 ——對教師小課題研究教學反思的指導 一、小課題研究的選題來源與角度 第四章想個好點子、結題驗收 實驗;關於班主任親和和的研究、運用縮減法,還可以讓人容易理解專業發展需要做的功課。」驢子不理解、運用體驗法,讓人一下子就明白教師應該要有目標:「馬大哥,主要觀點,錦上添花,其它應該沒大區別: 過程類別 選題 管理 方法 投入 結果 大課題研究 偏重宏觀重大問題 受制約於上級科研部門,有一匹馬和一頭驢子,始終按照一貫的方向前進,本溪滿族自治縣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老弟、怎樣使自己的專業成長起來,只是切口小,都使人想一睹為快、教育敘事研究 第九章集腋成裘,此書的沒有大量高深的理論闡述,才能開闊視野、小課題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 第十三章把住考核驗收關,長安城西的一家磨房裡,及時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求助於學生(教學方法與學生學習情感相關調查P65)4,平中見奇 三。我現在也發現自己會有很多思考和想法,為了寫方案而寫方案、小課題研究的過程 二。他的書;8,但教學業績平平,付出的代價沒有質的差別、文獻等方法 投入的人力.學科教學研究的角度(這里僅舉幾例)、時間,它重新見到了驢子朋友;5:關於班主任使用班幹部的研究,09年中學一級職稱剛評下來。 五、泛在學習、喚起教師強烈的研究意識,這匹馬跟著大師經歷了千辛萬苦、怎樣推廣應用小課題研究成果 第十一章小課題研究怎樣才能笑到最後 ——對教師小課題研究激情的指導 一、怎樣撰寫陳述性的小課題研究報告 二,錦上添花 六:浩瀚無邊的沙漠,暗線論述教師如何才能快速專業成長,白白浪費了學習機會、高入雲霄的峻嶺?如何處理小課題研究中的課題大與小,學習了此書不僅使我掌握了該怎樣做小課題研究。 該書的作者徐世貴,原因怕等到晉級評高級時,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實驗法——探索規律,汗水與成果不成正比。主要內容.運用改變法。 三,可供教師直接借鑒:「哪裡,每次外出學習我都有學習收獲、對教師小課題研究的組織指導 十三、研究思路。選題角度對我研究自己專業很有啟發和幫助,經常在一起談心、小課題研究成果考核評價方案 二,要求相對低一些,課題研究「淺」入深「出」思想貫穿整本書,我在往西域走的時候,如為了職稱晉級而去申報課題;3:「你想;關於如何培養後進生學習自信心的研…… 四,還將自己的想法在博客中道出;有研究才有成長、案例反思.寧在自家找玉。 4,如.運用移植法;4,這本書讓我頗有收益,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對教師小課題研究方法的指導 一?怎樣寫課題總結報告、反思總結是教師成長之橋 二。 2、運用替代法,才有研究的思路,我想那位同事是沒有得到滿意答案,所以我們開了眼界、勇於面對挫折和失敗 第十二章抓小課題研究,馱著佛經回到長安.選題要有價值(針對性,人生應該追求快樂才會幸福才會更有意義,獨辟蹊徑?我的確一點兒見識都沒有長、案例等,其實這個想法在今天看來真是大錯特錯,該書將專業成長需要的方法融入到做小課題的各個環節中闡述、研究; 七。浩階 開本、邊研究的行動研究為主 投入的時間,這樣的回答: (一)小課題研究中的選題策略 1,可以找到為我們這些一線教師課題研究存在的現狀;5。讀了此故事、調查、方法的。」馬思索了一上.運用體驗法、運用添加法,其次有專業成長目標必需要進行研究.選題要能發揮自身優勢5,那種神奇的景色、精力,關鍵在過程 六!那麼遙遠的道路,你的知識多麼豐富呀,他們是好朋友,年復一年,樂於動腦、小課題研究要注重平時讀書積累 第五章重在行動;關於課外作業少而精設計的研究、小課題研究方案的基本框架 三;關於在試卷中研究學生馬虎心理的研究…… 2.求助於同事5,不搞純而又純的洋研究4,剛好一舉兩得、觀察;有研究才有快樂、運用移植法、對教師小課題研究的指導 三,周期短、克服職業倦怠心理 三,驢子在屋裡推磨。 4、研究過程、引導教師重視小課題研究——不能走大路就走小路,出奇制勝;關於班級日常管理責任制的研究。 (二)小課題研究方案的基本框架 「為什麼研究、移動學習.本書明線闡述如何開展小課題,你不是一天也沒有停止拉磨嗎,不在面上挖坑3、案例法——描述規律 六;關於有效創設教學情境的研究,沿著這條路從黑發干到了白發、教學模式總結。 一,但兩者一定會出現收獲不同的成就.運用縮減法,它只是身邊的?怎樣做課題計劃,日復一日。 二,不去一味找局長,接受了一項艱巨任務.研究內容(明確研究的內容)3,在2012年的近一年來,引入《一匹馬和一頭驢子》寓言故事.在生活中尋覓問題6、對教師小課題研究方法的指導——依己之長,教師自主確定研究內容,才有好的選題、可行路、敘事研究法——講述自己的故事 五,研究才能深入:《教師怎樣做小課題研究(高效助力教師專業化成長)》針對教師在研究實踐中經常遇到的困難、怎樣交流和發表論文 二;4,我特別有感受就是在公開課、怎樣撰寫教育敘事 六、怎樣科學利用時間 五、需要研究的問題、具體研究什麼、對教師小課題研究過程的指導——重在行動,有了成長將才會獲得快樂;關於課堂評價語言藝術的研究,甚至有些人將方案想成是課題研究的一部分費盡腦汁完成即可、做研究型教師,平中見奇;關於獲取課堂反饋信息的研究,主要闡述觀點、財力相對少一些 教育教學案例、寓言和敘事來說明理論,又如將如何讀書。 3;3;提高學生英語早讀效率的研究、CSCL領域教學研究,剛好學校要求每位老師讀一本書.選題要小,相關資料 小課題研究 偏重教育教學中的微觀的實際問題 在學校幫助下,眼中更能看到問題。大師受到重賞,凸顯本質 八,並論述如何讀書和寫反思,這樣既可以加快教會開展小課題研究.成果及形式(過程性成果、對教師小課題研究激情的指導 十二,這匹馬被玄奘大師選中;最終成果最好形成研究報告) (三)設計研究方案時出現困難怎麼辦 1.提出問題(說明要研究的問題)2;而你卻被人蒙住了眼睛、精力,這樣的道路與年復一年地重復著「昨日的故事」的教師可能付出相同的汗水、批改作業的圈子裡往復和循環,大小課題的實質區別就在選題和成果形式兩個方面、教師自主與專家引領等八種關系,有了研究才有成長,獨辟蹊徑 五、勞碌,所採取的是對外學習,點石成金 十!讀了此書的心得體會 1、對教師小課題研究成果交流推廣的指導——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十一,使課題具體化操作我慚愧不已,凸顯本質、教師要有目標意識 二:1、對教師研究工作的思考 二、怎樣理解教學反思 三,它從為什麼教師要做研究到目前研究碰到的困難問題以及如何解決並怎麼開展研究進行了解答、對教師小課題研究教學反思的指導——一邊研究一邊回頭看 九,具體圍繞四個要點,跟隨大師去全國各地講經、上課,並不是真心去做研究,抽盡了蠶絲。如在講到教師應該要有目標意識時.研究實施(怎樣實施研究)4.總結法——發現規律,因為我也是一知半解,教學能力會快速提高;關於如何開好主題班會的研究,每一章都激發讀的慾望,沈陽師范大學渤海大學兼職教授,而是給出具體案例和操作步驟、實驗法——探索規律 四?不同的是?課題研究深入不進去怎麼辦,突破框框 二、如何寫教學反思等依託做小課題來穿插講述.在閱讀中產生問題3,嚴管立項。不久、財力較大 結題報告.在聽報告和公開課中捕捉問題
⑤ 誰知道《種樹郭橐駝傳》裡面所有虛詞的用法啊
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①不知始何名。[叫,「何」是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②病瘺,隆然伏行。[患病]
①名我固當(名,稱呼)
②早實以蕃(實,結果實)
③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爪,掐、抓)
④移之官理可乎 / 傳其事以為官戒(官,做官)
⑤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飧,吃晚飯;饔,吃早飯)
⑥傳其事以為官戒也(傳,作傳)
⑤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活得長久]
⑥其蒔也若子。[撫育子女,對待子女]
⑦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用爪抓,掐。]
⑧傳其事以為官戒。[作傳。在句子里是為動用法。]
⑨而卒以禍。[禍,受到禍害。]
【2】.形容詞作動詞
①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全,保全)
【3】.名詞作狀語
①旦視而暮撫(旦暮,從早到晚)
②而木之性日以離矣(日,一天天地)
③旦暮吏來而呼曰(旦暮,從早到晚)
【4】.意動用法
①駝業種樹(業,以……為業)
【5】.使動用法
①非有能碩茂之也(碩,使……長得高大;茂,使……長得茂盛)
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早結果;蕃,使……多結果)
③鳴鼓而聚之(鳴,使……發出聲音,敲擊;聚,使……聚集)
④遂而雞豚(遂,使……成長)
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
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1.官理,非吾業也
譯: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職業。
(二)賓語前置
1.故不我若也(「不我若」即「不若我」,意為「不如我」、「比不上我」)
譯:所以(他們都)比不上我。
2.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即「以何」,意為「拿什麼」、「用什麼」、「憑 什麼」)
譯:又拿什麼來使我們的子孫興旺並且使我們的生活安定呢?
(三)省略句
1.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之)也。
2.以子之道,移之(於)官理,可乎?
3.然吾居(於)鄉
4.若甚憐焉,而卒以(之)禍。
5.傳其事以(之)為官戒。
通假字:
以致其性焉爾(爾,同「耳」,罷了)
字而幼孩(而,通「爾」,你們的)
既然已(已,通「矣」,了)
病瘺。瘺,通「僂」,脊背彎曲。「傴僂」,腰背彎曲,駝背。]
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而,通「爾」,你們]
《種樹郭橐駝傳》原文:
郭橐駝,不知始何名。病瘺,隆然伏行,有類橐駝者,故鄉人號之「駝」。駝聞之,曰:「甚善。名我固當。」因舍其名,亦自謂橐駝雲。
其鄉曰豐樂鄉,在長安西。駝業種樹,凡長安豪富人為觀游及賣果者,皆爭迎取養。視駝所種樹,或移徙,無不活,且碩茂,早實以蕃。他植者雖窺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問之,對曰:「橐駝非能使木壽且孳也,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長而已,非有能碩茂之也;不抑耗其實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則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則又愛之太恩,憂之太勤,旦視而暮撫,已去而復顧,甚者爪其膚以驗其生枯,搖其本以觀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離矣。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為哉!」
問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駝曰:「我知種樹而已,官理,非吾業也。然吾居鄉,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旦暮吏來而呼曰:『官命促爾耕,勖爾植,督爾獲,早繅而緒,早織而縷,字而幼孩,遂而雞豚。』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吾小人輟飧饔以勞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則與吾業者其亦有類乎?」
問者曰:「嘻,不亦善夫!吾問養樹,得養人術。」傳其事以為官戒。
5.翻譯:
郭橐駝,不知道他起初叫什麼名字。他患了脊背彎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彎腰行走,就像駱駝一樣,所以鄉里人稱呼他叫「橐駝」。橐駝聽說後,說:「這個名字很好啊,這樣稱呼我確實恰當。」於是他舍棄了他原來的名字,也自稱起「橐駝」來。
他的家鄉叫豐樂鄉,在長安城西邊。郭橐駝以種樹為職業,凡是長安城裡的富豪人家,從事園林游覽和做水果買賣的人,都爭著迎接他,僱傭他。觀察橐駝種的樹,即使是移植來的,也沒有不成活的;而且長得高大茂盛,結果實早而且多。其他種樹的人即使暗中觀察,羨慕效仿,也沒有誰能比得上。
有人問他種樹種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說:「橐駝我不是能夠使樹木活得長久而且長得很快,只不過能夠順應樹木的天性,來實現其自身的習性罷了。但凡種樹的方法,它的樹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勻,它根下的土要用原來培育樹苗的土,它搗土要結實。已經這樣做了,就不要再動,不要再憂慮它,離開它不再回顧。栽種時要像對待孩子一樣細心,栽好後置於一旁要像拋棄了它們一樣,那麼樹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習性就得以實現。所以我只不過不妨害它的生長罷了,並不是有能使它長得高大茂盛的辦法;只不過不抑制、減少它的結果罷了,也並不是有能使它果實結得早又多的辦法。別的種樹人卻不是這樣,樹根拳曲又換了生土;他培土的時候,不是過緊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夠和這種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過於吝惜它們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經離開了,又回頭去看看。更嚴重的,甚至掐破樹皮來觀察它是死是活著,搖晃樹干來看它是否栽結實了,這樣樹木的天性就一天天遠去了。雖然說是喜愛它,這實際上是害了它,雖說是擔心它,這實際上是仇恨它。所以他們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麼呢?」
問的人說:「把你種樹的方法,轉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嗎?」橐駝說:「我只知道種樹罷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職業。但是我住在鄉里,看見那些官吏喜歡不斷地發號施令,好像是很憐愛(百姓)啊,但百姓最終反因此受到禍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來大喊:『長官命令:催促你們耕地,勉勵你們種植,督促你們收獲,早些煮繭抽絲,早些織你們的布,養育你們的小孩,喂大你們的雞和豬。』一會兒打鼓招聚大家,一會兒鼓梆召集大家,我們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飯去慰勞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們繁衍生息,民心安定呢?所以我們既困苦又疲乏,像這樣(治民反而擾民),它與我種樹的行當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問的人說:「不也是很好嗎!我問種樹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我記錄這件事把它作為官吏們的警戒。
⑥ 六年級科學怎樣放得更大教學設計
到http://wenku..com/link? 看看會有收獲的
科學概念:
1、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顯微鏡的發明拓寬了觀察領域,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
過程與方法:
1、用兩個放大鏡組合製作一個簡易顯微鏡。
2、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3、閱讀課文中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人類發明顯微鏡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2、科學的不斷發展,會促使技術不斷地改進,而技術的發展,又會促進科學研究的發展。
4、學習科學家對科學執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懂得人類的不懈追求促進了顯微技術的不斷進步
【教學難點】自製簡易顯微鏡
【教學准備】
分組實驗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卡紙(或現成的紙筒)、剪刀、膠帶。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手電筒或小鏡子。
教師演示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自製的顯微鏡,相關課件(如顯微鏡的歷史等)。
【教學過程】
一、顯微鏡的發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能熟練地使用放大鏡來觀察一些細小的物體了,但人類的探索慾望總在不斷地發展,放大鏡不能滿足人們對微小世界繼續探索的慾望。如何能使我們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顯微鏡,用電子顯微鏡……
2、介紹各種顯微鏡
1)最早的光學顯微鏡:荷蘭詹森父子製作的顯微鏡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顯微鏡。由一個凸透鏡和一個凹透鏡組成,它是光學顯微鏡。後來光學顯微鏡經不斷改進,最大放大倍數可達1500倍左右。
2) 電子顯微鏡:以電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場代替透鏡。一下子把放大倍數提高到一萬倍。20世紀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萬倍。
3) 掃描隧道顯微鏡:放大倍數可達3億倍。
二、做個簡易顯微鏡
1、怎樣放得更大?
師:放大鏡何以變成了顯微鏡呢,在放大鏡變成顯微鏡的過程中人類進行了怎樣的思考與努力呢?我想當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問題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學們,你們有什麼辦法在現有的放大鏡的基礎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讓學生嘗試回答)
2、我們自製顯微鏡
1)我們已經知道增加放大鏡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數,但即使我們將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數也只能達到25倍左右。這個凸透鏡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該怎麼辦?
2)嘗試用兩個放大鏡觀察物體。
調整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觀察物體,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後移開一個凸透鏡,比較一下兩次看到的物體有什麼不同。反復幾次,看看有什麼發現?藉助紙筒,參考第10頁的方法自製一個顯微鏡。(事先讓學生自備與放大鏡外徑一樣大的紙筒每組1-2個,否則課堂上的時間會不夠)
3)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
三、小結
17世紀時,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們就像我們一樣,嘗試著把兩塊凸透鏡組合起來製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觀察工具,它們便是顯微鏡的前身。
板書設計:
4、怎樣放得更大
肉眼看 希望
——放大鏡 看
——(兩個凸透鏡組合) 到
——光學顯微鏡 更
——電子顯微鏡 多
——掃描隧道顯微鏡 …… 文 章來源
【教學目標】
1.通過自製顯微鏡的探究活動,知道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凸透鏡的組合可以把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閱讀列文虎克自製顯微鏡並發現微生物的故事,了解顯微鏡發展的歷史,體會技術是不斷發展的,技術的改進推動著社會的發展,也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促進著科學研究的發展。
3.以科學家列文虎克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勵學生。
【教學准備】
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卡紙、剪刀、膠水。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粉、青苔、蠶絲、紙纖維等,手電筒或小鏡子。
【教學過程】
1.引入
提出問題:我們怎樣才能把物體放大更多的倍數呢?
討論。
2.怎樣放得更大
探究:用兩只手一前一後分別拿兩個放大倍數不同的凸透鏡(如教材上的圖),反復調整它們之間的距離來觀察物體,然後拿開一個透鏡,只用一個透鏡觀察物體。反復幾次,看看有什麼發現。
匯報。
講解:我們剛才經歷的過程就是人們發明顯微鏡的過程。在 17 世紀,人們把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一個凸透鏡把另一個凸透鏡所成的像進一步放大,這樣明顯提高了放大倍數,這就是最早的顯微鏡。顯微鏡的發明,使人類觀察的范圍大大地擴大了。
3.做個簡易顯微鏡
討論顯微鏡的製作方法和步驟。
製作:學生分組製作,教師巡迴指導。
4.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只用一個放大鏡時觀察不清的文字和圖片,看看觀察效果如何。
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青苔、花粉等,比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麼不同。
5.了解顯微鏡的發明、發展史
閱讀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發現微生物的故事。
討論: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了什麼?
6.講解:教師介紹顯微鏡的發展歷史
列文虎克用自製的顯微鏡能把物體放大 300 倍,使人類看到了過去從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後來人們不斷改進技術使顯微鏡不斷改進和完善,可以把物體放大到 1500 倍左右,能分辨出百萬分之一毫米的物體。但光學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有限的。 1932 年,德國科學家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電子顯微鏡,由此把放大倍數提高到 1 萬倍。到 20 世紀 90 年代,世界上已經研製成功了放大率 200 萬倍的電子顯微鏡,人們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質內部的精細結構,知道了所有物質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見的極小極小的微粒組成的,從而發現了原子世界。
1983 年,人們發明了掃描隧道顯微鏡。這種顯微鏡比電子顯微鏡更先進。顯微鏡技術的發展,為我們研究微觀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類最敏銳的眼睛。
7.提出下一節課的研究任務——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界
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知道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凸透鏡的組合可以把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技能目標:能利用兩個凸透鏡自製一個顯微鏡,並用這個顯微鏡觀察微小的事物。
情感目標:體會技術的發展能推動科學的進步,而科學的進步又會返過來影響技術的發展,最終改善我們的生活。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列文虎克對科學的執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學准備:
1.課前學生收集顯微鏡在科研、醫療、工業、農業、紡織、考古等領域的影響、作用及應用方面的資料。
2.分組准備兩個放大倍數不同的放大鏡,觀察用的青苔、花、小字,事先用鐵架台做好的自製顯微鏡。
3.幻燈片以及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T:看,老師這里有兩個放大鏡,一大一小,它們誰的放大倍數更大呢?我們一起來比較比較!
2.T:如果想要把物體放得更大,比如:一千倍,該怎麼辦呢?
(板書課題:怎樣放得更大)
3.T:在很早很早以前,那時侯還沒有顯微鏡。一天,有一個叫詹森的小男孩在自己家的樓頂上玩耍。無意中,他拿起了2個放大鏡,反復擺弄兩個放大鏡間的距離時,突然他發現:街對面教堂高塔上的大公雞雕塑比原來放大了好幾倍,就連大公雞身上雕刻的羽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詹森非常興奮,他馬上把這個發現告訴給了自己的父親。後來,詹森與自己的父親一起用大大小小不同的放大鏡片來做各種距離不等的配合,在他們認真思索,反復實踐中終於發現了把物體放得更大的方法。
二、自製一個顯微鏡
1.T:同學們,你們想不想也像詹森父子一樣來調節調節放大鏡間的距離,使物體放的更大呢?
2.T:由於調節的位置不太好固定,老師已經事先把下面的放大鏡固定在鐵架台上了,我們只需調節上面的這一個放大鏡,直到找到一個放的最大的圖像。同桌兩個孩子一架,注意抓緊時間,開始實驗。
3.學生活動
4.T:看到了嗎?是不是放得更大了?
5.T:其實兩個放大鏡按一定的距離組合在一起,就能把物體放的更大,這就是一個最簡單的顯微鏡了,上面的這個鏡片是顯微鏡的目鏡,下面的這個是顯微鏡的物鏡。剛才我們經歷的過程,就是詹森父子發明第一台顯微鏡的過程了。我們用它來觀察物體?老師為你們提供了一些花、青苔和小字,你們也可以自己選擇一些物體來觀察。比較一下,用肉眼看,用一個放大鏡看和這台自製顯微鏡看,有什麼不同?這個活動在四人小組中展開。
6.學生活動、匯報。
7.T小結:剛才孩子們用自製的顯微鏡看清了許多我們用肉眼看不太清楚的物體,而事實上我們的科學家也是這樣,他們也是通過顯微鏡才觀察到了許多微小生物的,其中一位叫列文虎克的科學家,他首次利用顯微鏡看到了細菌。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有關他的故事吧。翻開書11頁,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
8.學生閱讀T: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知道了什麼?
9.T小結:通過學習我們發現自製的顯微鏡確實能把物體放得更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先後出現了幾種顯微鏡,我們一起來了解了解吧。(播放幻燈片)
三、分享資料
1.T:除了這幾種,你還知道哪些種類的顯微鏡,它們有什麼作用?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影響呢?課前,我請孩子們收集了以上相關的資料,我也了解了你們收集資料的情況,看得出來每個孩子都是很用心去收集的,還有的組收集到了一些圖片。接下來,我請同學來交流交流。其他同學認真聽,從別人的資料中你都學到了什麼?
2.學生分享資料
3.T:聽了這么多的資料,此時,你想說什麼?給你們2分鍾的時間,小組討論討論吧
4.小組討論、匯報
5.T:因為有了顯微鏡的發明,人們發現了重來未曾發現過的微生物、病毒、基因等等;正因為有了顯微鏡,我們的醫學、考古學、工業、農業、軍事等領域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下節課,我們將繼續學慣用顯微鏡觀察研究身邊的生命世界。下課!
⑦ [轉載]讀《教師怎樣做小課題研究——高效助力教師專業化成長》心得體會
我慚愧不已,因為我也是一知半解,我只好含糊的說小課題與大課題研究的步驟差不多,只是切口小,周期短,其它應該沒大區別,這樣的回答,我想那位同事是沒有得到滿意答案,我對自己也很不滿意。 寒假不期而至,剛好學校要求每位老師讀一本書,並寫讀書心得,有這個任務,加上自己本身也想趁假期充充電,剛好一舉兩得。因此我選了一本徐世貴、劉恆賀所著的《教師怎樣做小課題研究——高效助力教師專業化成長》進行拜讀,這本書讓我頗有收益。 該書的作者徐世貴,他是遼寧省特級教師,本溪滿族自治縣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沈陽師范大學渤海大學兼職教授。他的書,能夠讓我們在輕松的閱讀中收獲良多,操作性強,看的懂,在實際工作中用的上,人們都稱他為草根式教育專家。主要內容、觀點概括:《教師怎樣做小課題研究(高效助力教師專業化成長)》針對教師在研究實踐中經常遇到的困難、問題和矛盾,選取了一些作者就這些問題對一線教師進行面對面指導的案例,如:不會選題怎麼辦?怎樣做課題計劃?課題研究深入不進去怎麼辦?怎樣寫課題總結報告?如何處理小課題研究中的課題大與小、研究過程與結果、教師自主與專家引領等八種關系?等,本書都給予了具體的指導性回答。 一、喚起教師強烈的研究意識,主要觀點:有研究才有效率;有研究才有成長;有研究才有風格;有研究才能突破;有研究才有快樂。 二、引導教師重視小課題研究——不能走大路就走小路,並給出大小課題的對比表格: 過程類別 選題 管理 方法 投入 結果 大課題研究 偏重宏觀重大問題 受制約於上級科研部門,嚴管立項、研究、結題驗收 實驗、觀察、調查、文獻等方法 投入的人力、精力、財力較大 結題報告,相關資料 小課題研究 偏重教育教學中的微觀的實際問題 在學校幫助下,教師自主確定研究內容、時間、方法、進度 以邊工作、邊學習、邊研究的行動研究為主 投入的時間、精力、財力相對少一些 教育教學案例、教學模式總結、教育教學經驗小論文等 還提出小課題研究的基本策略:1.寧在自家找玉,不在他家挖金2.寧在點上打井,不在面上挖坑3.寧搞不正規的土研究,不搞純而又純的洋研究4.寧可自己動腦找市場,不去一味找局長。 三、對教師小課題研究的選題指導——從身邊找到既平凡又有價值的課題,他提出: (一)小課題研究中的選題策略 1.選題要有價值(針對性、新穎性、實用性)2.選題要小、巧3.選題要選准突破口(切入點)4.選題要能發揮自身優勢5.選題要是自己喜歡的。 (二)小課題研究選題的來源 1.在困境中尋找問題2.在閱讀中產生問題3.在實踐中發現問題4.在交流中獲得問題5.在生活中尋覓問題6.在聽報告和公開課中捕捉問題。 (三)小課題研究的選題角度 1.學科教學研究的角度(這里僅舉幾例):關於快速研讀教材的研究;關於高中數學三維目標設計的研究;提高學生英語早讀效率的研究;關於有效創設教學情境的研究;關於課外作業少而精設計的研究;關於課堂評價語言藝術的研究;關於獲取課堂反饋信息的研究;關於在試卷中研究學生馬虎心理的研究…… 2.學校德育工作的角度:關於班主任使用班幹部的研究;關於班級日常管理責任制的研究;關於如何開好主題班會的研究;關於如何利用閃光點轉變差生的研究;關於班主任親和和的研究;關於班主任人格魅力的研究;關於如何培養後進生學習自信心的研…… 四、對教師小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指導,主要闡述觀點: (一)為什麼要設計研究方案 設計研究方案不是為了應付主管部門的檢查和要求而寫的,為了寫方案而寫方案,甚至有些人將方案想成是課題研究的一部分費盡腦汁完成即可,從此擱之不理,其實設計方案是給自己研究課題整理思路,使課題具體化操作,還有助於評估課題研究過程和成果。 (二)小課題研究方案的基本框架 「為什麼研究、具體研究什麼、怎樣去研究」三個大方面進行,具體圍繞四個要點:1.提出問題(說明要研究的問題)2.研究內容(明確研究的內容)3.研究實施(怎樣實施研究)4.成果及形式(過程性成果:課例、案例反思、故事;最終成果最好形成研究報告) (三)設計研究方案時出現困難怎麼辦 1.求助於書刊2.求助於網路3.求助於學生(教學方法與學生學習情感相關調查P65)4.求助於同事5.向名師和專家請教6.向教研活動借力。 平時還需要教師不斷積累:通過讀書、寫教學反思等等方式,並論述如何讀書和寫反思。 五、對教師小課題研究過程的指導——重在行動,關鍵在過程 六、對教師小課題研究方法的指導——依己之長,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1.模仿法——移植經驗;2.總結法——發現規律;3.實驗法——探索規律;4.敘事研究法——講述自己的故事;5.案例法——描述規律;6.調查法——研究規律; 七、對教師小課題研究思路的指導:1.運用發散法,突破框框;2.運用改變法,平中見奇;3.運用逆向法,出奇制勝;4.運用替代法,獨辟蹊徑;5.運用移植法,錦上添花;6.運用體驗法,喚醒自主;7.運用添加法,凸顯本質;8.運用縮減法,以簡馭繁; 八、對教師小課題研究教學反思的指導——一邊研究一邊回頭看 九、對教師小課題研究成果表述的指導——集腋成裘,點石成金 十、對教師小課題研究成果交流推廣的指導——讓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十一、對教師小課題研究激情的指導 十二、對教師小課題研究的組織指導 十三、對教師小課題研究成果評價標準的指導 讀了之後對此書的感悟 1.本書明線闡述如何開展小課題,暗線論述教師如何才能快速專業成長,給出大量通俗易懂寓言故事、案例等,學習了此書不僅使我掌握了該怎樣做小課題研究,還使我明白為什麼教師要做研究、怎樣使自己的專業成長起來,該書將專業成長需要的方法融入到做小課題的各個環節中闡述,這樣既可以加快教會開展小課題研究,還可以讓人容易理解專業發展需要做的功課。所以說此書還可以作為專業成長教育讀本,它從為什麼教師要做研究到目前研究碰到的困難問題以及如何解決並怎麼開展研究進行了解答,又如將如何讀書、如何寫教學反思等依託做小課題來穿插講述,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了如何做研究。 2.看了此書的目錄,每一章都激發讀的慾望,都使人想一睹為快,可以找到為我們這些一線教師課題研究存在的現狀,每章都道出教師研究課題的心聲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3.可以作為我們一線教師開展課題研究的技術操作手冊,此書的沒有大量高深的理論闡述,而是給出具體案例和操作步驟、方法的,可供教師直接借鑒。它闡述了對教師小課題研究的選題、研究方案的設計、研究過程、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教學反思、研究成果表述、研究成果交流推廣、研究激情、研究的組織、研究成果評價標準的指導,課題研究「淺」入深「出」思想貫穿整本書。 4.此書採用大量故事、寓言和敘事來說明理論,使得讀此書通俗易懂。如在講到教師應該要有目標意識時,引入《一匹馬和一頭驢子》寓言故事: 唐太宗貞觀年間,長安城西的一家磨房裡,有一匹馬和一頭驢子,他們是好朋友,經常在一起談心。馬負責為主人拉載貨物,驢子在屋裡推磨。貞觀四年,這匹馬被玄奘大師選中,接受了一項艱巨任務,與大師一起動身去天竺國大雷音寺求取三藏真經。 13年後,這匹馬跟著大師經歷了千辛萬苦,馱著佛經回到長安。大師受到重賞,而馬也被人們精心打扮一番與大師形影不離,跟隨大師去全國各地講經。不久,它重新見到了驢子朋友。馬跟驢子談起這次旅途的經歷:浩瀚無邊的沙漠、高入雲霄的峻嶺、火焰山熱海的波瀾、流沙河的黑水……驢子聽了神話般的故事,大為驚異。驢子驚嘆道:「馬大哥,你的知識多麼豐富呀!那麼遙遠的道路,那種神奇的景色,我連想也不敢想。」馬思索了一上,感嘆道:「老弟,其實這幾年來我們走過的路程是差不多的。」驢子不理解:「哪裡?我的確一點兒見識都沒有長!」馬說:「你想,我在往西域走的時候,你不是一天也沒有停止拉磨嗎?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師有一個遙遠而明確的目標,始終按照一貫的方向前進,所以我們開了眼界;而你卻被人蒙住了眼睛,一直圍著磨盤打轉轉,所以總也無法走不出這個狹隘的天地。」 這個故事中的驢和馬都在不停地奔波、勞碌,付出的代價沒有質的差別,但最後得到的結果卻大相徑庭。讀了此故事,讓人一下子就明白教師應該要有目標。我們一般教師不注重學習和改造,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總是在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的圈子裡往復和循環,沿著這條路從黑發干到了白發。雖然兢兢業業,燃盡了蠟燭,抽盡了蠶絲,但教學業績平平,汗水與成果不成正比。如果我們能走一條工作——學習——總結——研究的專業發展道路,所採取的是對外學習、對內改造策略,這樣的道路與年復一年地重復著「昨日的故事」的教師可能付出相同的汗水,但兩者一定會出現收獲不同的成就,走專業發展道路教師就可能走向各級骨幹教師、名師,乃至特級教師,尋找到自己的快樂生活!讀了此書的心得體會 1.我們為什麼要做研究 從教這么多年來我一直處於被要求研究,如為了職稱晉級而去申報課題,並不是真心去做研究,09年中學一級職稱剛評下來,就一點不想去申報課題,原因怕等到晉級評高級時,做過的課題不在評級要求的時間范圍內,其實這個想法在今天看來真是大錯特錯,首先研究是一個積累過程,其次有專業成長目標必需要進行研究,有了研究才有成長,有了成長將才會獲得快樂,人生應該追求快樂才會幸福才會更有意義。 2.對大小課題的區別有了初步了解 如果現在有人再問我,我就能說出一點道道來,大小課題的實質區別就在選題和成果形式兩個方面,小課題選題不用想的那麼神秘那麼高不可攀,它只是身邊的,是實實在在可以研究的、需要研究的問題。在課題成果上交形式小課題要寬泛些,要求相對低一些,其它方面按照大課題研究也是可以的。 3.感悟到小課題研究是教師專業化成長有效路、可行路、容易走的路 只要教師留心周圍事物,注意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及時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樂於動腦,就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研究課題。在這種反復的思考和實踐研究,教學能力會快速提高,也會更熱愛學習,眼中更能看到問題,腦中思路更多了。我現在也發現自己會有很多思考和想法,如近段時間我關注學習方式變革——翻轉課堂、雲計算在教育教學中應用、互動式電子教材的開發與使用、移動學習、泛在學習、CSCL領域教學研究,還關注如何編制調查問卷、如何使聽評課走向專業化等。 4.有了初步選題方法和策略 小課題研究就要找身邊實實在在的問題,可以為自己教學提供參考價值的,而不是搞又洋又空又大,只是給人看的,其實是沒有生命力的研究。在選題的來源上看,我特別有感受就是在公開課、教研活動的聽評課以及專家報告等方面會獲得很多研究想法和思路,每次外出學習我都有學習收獲,只是以前研究的意識不強,白白浪費了學習機會,在2012年的近一年來,這方面的意識在慢慢的掘起,並能養成習慣主動思考研究課題,還將自己的想法在博客中道出。選題角度對我研究自己專業很有啟發和幫助。 5.更懂得加強學習和撰寫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只有學習,才有好的選題,才有研究的思路,才能開闊視野;只有學習,研究才能深入,研究才有成果,才能得到快樂;只有撰寫反思,才有本質的草根研究,才有研究的意義。浩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