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古詩從軍行的教學反思

古詩從軍行的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1-03-03 19:48:22

❶ 《從軍行》古詩的意思

原文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譯文

青海上空的陰雲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遙望著遠方的玉門關。塞外身經百戰磨穿了盔和甲,不打敗西部的敵人誓不回還。

(1)古詩從軍行的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出現青海與玉關。

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

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

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

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

「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斗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黃沙」句盡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

因此末句並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

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並不迴避戰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

可以說,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全詩表明了將士們駐守邊關的宏偉壯志。

❷ 《從軍行》古詩的意思

譯文:來

青海上空的陰自雲遮暗了雪山,遙望著遠方的玉門關。百

塞外的將士身經百戰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樓蘭城誓不回來。

1.出自:

王昌齡《從軍行》

2.原文:

青海長雲暗雪山,度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3.賞析:

這首詩反映了戍邊將士殺敵立功、保衛國家的豪情壯志。詩的前兩句描繪邊地風光,藉以渲染戰爭氣氛。後兩句集中概括了戍邊將士長期參與的酷烈戰爭生活以及決心破敵的豪情。壯闊的塞外景色與將士宏偉的抱負融合在一起知,氣魄雄闊,風格渾豪。「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常被用來表現殺敵衛國的英雄氣概和堅強意志。中唐詩人戴叔倫寫有「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道入玉門關」雄豪詩句,同此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4.作者簡介:

王昌齡 (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內)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

5.歷史評價:

唐·岑參:少伯天才流麗,音唱疏遠。

唐·殷璠:「風骨」的代表。王維、昌齡、儲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嶽英靈也。

唐·司空圖:國初,上好文容章,雅風特盛,沈宋始興之後,傑出江寧,宏思於李杜。

❸ 從軍行的 古詩

最佳答案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注釋]
1.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多寫軍隊務旅征戰之事。王昌齡作的《從軍行》共七首,這里選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長雲:多雲,漫天皆雲。雪山:終年積雪的山,指祁連山。
3.
孤城:指玉門關,因地廣人稀,給人以孤城之感。這句詞序倒裝,意思是「遙望孤城玉門關」。
4.
穿:磨破。金甲:戰衣,是金屬製成的盔甲。
5.
破樓蘭:借指徹底消滅敵人。樓蘭:漢時對西域鄯善的稱呼,詩中泛指當時侵擾西北邊區的敵人。
--------------------------------------------------------------------------------
[今譯]
青海湖連綿不斷的大片烏雲,
遮暗了終年積雪的祁連山;
遠遠眺望只看見孤獨的城池,
那正是春風都吹不到的玉門雄關。
在黃沙莽莽的疆場上,
將士們身經百戰磨穿了鐵甲衣裳衫,
但是不徹底消滅入侵的邊賊,
他們將誓死不把家園回還!
--------------------------------------------------------------------------------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9-757),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一說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他擅長七言絕句,作品多寫邊塞、送別,氣象雄渾,情意雋永,語言精煉生動,音律鏗鏘悠揚。

❹ 古詩《從軍行》

從軍行二首

唐 李白

其一

從軍玉門道,逐虜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開明專月環。鼓聲鳴海上屬,兵氣擁雲間。願斬單於首,長驅靜鐵關。

譯文:從軍到過玉門關,逐虜上過金微山。笛聲高奏《梅花落》之曲,手中的大刀的刀環像明月一樣圓。瀚海之上戰鼓咚咚,殺氣直沖雲霄。願斬敵陣單於之首,長驅直下鐵門關,永息戰塵。

其二

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譯文:身經沙場百戰鐵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敵人重重包圍。突進營壘,射殺呼延大將,獨自率領殘兵千騎而歸。

(4)古詩從軍行的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盛唐時期,國力強盛,君主銳意進取、衛邊拓土,人們渴望在這個時代嶄露頭角、有所作為。武將把一腔熱血灑向沙場建功立業,詩人則為偉大的時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壯的豪情、譜寫了一曲曲雄渾磅礴、瑰麗壯美而又哀婉動人的詩篇。

詩作所要表現的是一位勇武過人的英雄,而所寫的戰爭從全局上看,是一場敗仗。雖戰敗卻並不令人喪氣,而是敗中見出了豪氣。「獨領殘兵千騎歸」,「獨」字幾乎有千斤之力,壓倒了敵方的千軍萬馬,給人以頂天立地之感。

❺ 從軍行古詩

《從軍行七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
第一首詩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情景版;第二首詩描寫征權戍者在軍中聽樂觀舞所引起的邊愁;第三首詩描寫古戰場的荒涼景象,寫將軍上表請求歸葬戰死將士骸骨,表現將帥對士卒的愛護之情;第四首詩表現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詩描寫奔赴前線的戍邊將士聽到前方部隊首戰告捷的消息時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軍強大的戰鬥力;第六首詩描寫將軍欲奔赴邊關殺敵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詩主要描寫山巒疊嶂、烽火遍布的邊塞景觀。全組詩意境蒼涼,慷慨激昂,充分顯示出盛唐氣象。
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❻ 《從軍行》古詩的情感

《從軍行七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專的情景;第屬二首詩描寫征戍者在軍中聽樂觀舞所引起的邊愁;第三首詩描寫古戰場的荒涼景象,寫將軍上表請求歸葬戰死將士骸骨,表現將帥對士卒的愛護之情;第四首詩表現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第五首詩描寫奔赴前線的戍邊將士聽到前方部隊首戰告捷的消息時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軍強大的戰鬥力;第六首詩描寫將軍欲奔赴邊關殺敵立功的急切心情;第七首詩主要描寫山巒疊嶂、烽火遍布的邊塞景觀。全詩意境蒼涼,慷慨激昂,充分顯示出盛唐氣象。

❼ 信息技術課怎樣通過古詩《從軍行》導入新課,並激發學生的學習及救國志向

學生看一下古代從軍的辛苦場景,大雪紛飛,生病了也得不到及時的救治,但是現在社會就不一樣了!

❽ 古詩從軍行

從軍行
唐-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回還。

青海湖連綿不答斷的大片烏雲,
遮暗了終年積雪的祁連山;
遠遠眺望只看見孤獨的城池,
那正是春風都吹不到的玉門雄關。
在黃沙莽莽的疆場上,
將士們身經百戰磨穿了鐵甲衣裳衫,
但是不徹底消滅入侵的邊賊,
他們將誓死不把家園回還!

前兩句既描繪出了邊塞防線的景色,也渲染了戰爭將至的緊張氣氛,飽含著蒼涼悲壯的情調。

閱讀全文

與古詩從軍行的教學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