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物理課堂總結怎麼寫
學期質量目標達成情況:
在教學理念指導下進行了深入地實踐了一學期,而且與學生磨合了一學期的情況下,我對教學的理解和對學生要進行的素質培養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特別是在教學方面提高了業務水平。我上課不斷地摸索適合不同班級的教學模式,主要以常態化多媒體教學,多媒體的應用改變了物理被稱為「枯燥而理論性又強」的課堂,盡量實現生動活潑的教學。
期末考試中四個教學班的及格率為48、45%,平均分為59、90分,優秀率為13、4%。對於期初制定的40%,50分,15%的教學計劃,還是基本達到了目標,在下學期中,還要加強中等生及後進生的輔導工作,盡量實現較好目標。
二、個人教學情況:
1、認真備好課。本著根據新課標,把握課程標準的情況下,充分利用各教學參考用書和優秀的教案,突出各章節的重點、難點,寫出較為完整而詳細的教案。體現新課程的要求和訓練學生的素質要求。
2、充分利用課堂45分鍾,上好每一節課。每節上課前,我都把知識要求、重點告訴學生,讓學生帶著目的看書,在對課本知識了解的基礎上,精講重點,突破難點,並力求語言的生動性。
3、鞏固復習強化教學成果。由於課本內容多,課堂講課難以把握知識內容,而且知識的遺忘性較大,而相應的有關練習缺乏,為了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深一步的理解、鞏固,我們高一物理集備組查找資料,實施學校的精神:小測、練習、周練,並回收檢查、批改、督促學生認真完成,然後詳細講解,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優輔差,增強素質能力。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利用晚修或課余時間,為學生釋疑解難,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同時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成績較好的強化部分練習,增加知識廣度和深度,而對成績較差的學生,進行鼓勵、指導,提高他們的自信心。
三、第二課堂活動:
在正常教學過程中,按時參加物理組的備課活動,我還主動組織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如研究性學習(生活中的電磁輻射),培優(周六早上組織較好學生進行培優)。除此之外,我還積極其他老師學習教學方法,一學期總共聽了十六七節的課。在年級組織的物理競賽中,所教學班級獲得1個一等獎,兩個二等獎。
四、個人專業發展:
在教學的課余,我經常與同事交流教學心得,經常聽同校教師的教學課,提高自己的素質;有時參加校外的公開課,吸收不同教學模式學校的教學理念方式與教學特點,增強我們自身的教學能力。通過實踐研究,我們已經認識到探究教學不應去追求一種統一的模式,而是在為學生創設能夠充分認識科學的本質、擺脫束縛、解放思想、敢於質疑、勇於創新的學習環境,從而使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我覺得教師要出色地完成探究性學習組織者的任務,就得學會使用任務驅動的方法,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不斷地產生問題,努力完成任務,通過解決問題來學習知識、養成能力、發展科學素養。
在學校開展的教學公開周中,主動承擔了公開課教學,並獲得了一致好評;在晉江市名教師審核中獲得通過。還積極在泉州師院的論文匯編中投稿,並通過匯編;成功通過晉江市組織的教育技術水平考試。
總之在新課改的沖擊下,我個人的教學能力不斷得到錘煉,自身的素質能力得到很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出現很多的新問題,需要我不斷的去解決和更新自己的觀念,當然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有時也很困惑,不過在教研組裡面我們大家可以一起探討解決問題。
㈡ 請教一下物理學習方法
我是這么認為的,首先,要培養興趣,這樣才會願意學呀,才不會厭學.然後多作實驗,加深對知識版的理解.不懂就要問權老師,學會不恥下問,它可不像語文那麼好學,語文只要死記硬背就行了,可物理不是.它需要多動腦筋,勤思考,要勇於鑽研才行.而且不能就三分鍾熱血.要持之以恆,而且要多做題才行.好了,我的經驗大概就這么多了,希望會對你有幫助. ,我認為呢,就是應該多做一些習題,加深鞏固自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畢竟萬變不離課本,基礎知識也很重要啊!至於課外習題,我想,應該買一些難度大一些的習題冊,如果太基礎,挺浪費時間的(還有金錢*_*呵呵).然後仔細看一下答案的點撥,注意理解.不知道.我覺得"點中典"不錯,裡面的題難度還合適.
㈢ 怎樣讓運動的物體停下來教學反思
怎樣讓運動的物體停下來教學反思
在准備《讓運動的物體停下來》一課時,我力求讓學生體驗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觀察與實驗、得出結論、表達與交流。提出進一步要研究的問題。整堂課主要設計了3個活動:
1、尋找讓運動的物體停下來的方法。
2、感知和尋找摩擦力。
3、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應用。前兩個活動是重點。
教學過程:
一、激發學生興趣
導入部分,先讓同學們觀看感興趣的幽默短片,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短片引出問題,如何讓運動的物體停下來。並通過短片主人公的要求,過渡到第一個實驗,尋找讓運動的物體停下來的方法,並記錄在記錄卡上。
二、自主探索,感知新知
本環節通過兩個實驗活動來感知什麼上阻力,什麼事摩擦力。
(1)通過短片主人公提出的要求,用小球來實驗,找到能讓運動的物體停下來的方法。在本環節的處理上,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大膽假設、制定計劃、實驗與觀察。在學生匯報時,選擇一個小組派代表來匯報。有不足的再找其他同學補充。
(2)由主人公觀察實驗過程,積極思考提出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小球會自然而然的停下」引出第二個實驗,感受摩擦力的存在。並通過觀看短片來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課下搜查知識,發展自主學習能力。
結尾部分我是採取拓展形式,讓學生課下搜查有關摩擦力的信息,找到我們生活中還有那些利用或減小摩擦力的例子。
不足:
本課的處理過程中,能夠整體把握教材,但在第二個活動之前,引語設計不夠巧妙,沒能讓孩子自己發現摩擦力,說出摩擦力。在這種情況下,沒能及時調整更好的引導方法。而是從正面給出了摩擦力的定義。之後由於前面浪費時間較多,刪掉了同學們親身感受摩擦力的小活動,沒能讓學生更深刻的感受摩擦力。
在以後的教學,充分考慮課上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做好調整。提高自身素質,鍛煉課堂調控能力。
㈣ 運動與摩擦力情境導入案例有幾種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接觸面發生摩擦,會產生摩擦力。
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既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又與物體的輕重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物體越重,摩擦力越大。
過程與方法
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測、設計實驗檢驗摩擦力與接觸面和重量的關系。
做摩擦力大小的對比實驗。
情感、態度、價值觀
形成認真實驗、根據數據得出結論的科學精神。
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設計對比實驗研究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重量的關系。
難點:掌握對比實驗的關鍵與要注意的問題。
三、教學准備
學生:裝有筆等的文具袋、測力計、毛巾。
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物體重量關系實驗記錄表。
教師:自製玩具小人;大米、玻璃杯、一支筷子;
自製演示實驗材料兩組:接觸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組合裝置一套;上下用木塊,兩側各用海綿連接圍成的矩形框子、條形木板、大理石塊等組合裝置一套。
多媒體教學課件等。(學生有的教師也有一份)
四、教學過程
(一)感知摩擦力
1.老師給同學們表演一個有趣的小實驗,這個小人在這根繩子上可以隨便移動,而且特別聽老師的話,老師叫它停它就會停在哪裡,想知道這裡面的秘密嗎?老師再給大家做一個小實驗:筷子提米。為什麼筷子能把大米提起來呢?
同學們都有這樣一個生活經驗:鞋子穿久了,鞋底的花紋會有什麼變化?為什麼呢?如果穿著花紋磨平的舊鞋子走在結冰的地面上容易怎樣?怎樣做才能不滑倒呢?
2.體驗:把手放在桌面上,輕輕往前推;第二次用力壓著桌面往前推,比較兩次手的感覺有什麼不同?為什麼費力呢?
3.演示並講解:把手放在桌面上,加大壓力往前推,我會覺得手好像受到了一種阻力,阻礙手向前運動,這就是桌面對手的摩擦力。
把矩形框子放在條形木板上,用測力計輕輕向右邊拉,矩形框就變形為平行四邊形,上面的木塊傾向右邊,而下面的木塊還在原來的位置並沒有滑動。這就說明有一種阻力在阻礙下面的木塊向右滑動,這就是木板對它向左的摩擦力。向右拉動讓它在木板上勻速滑動起來,這個矩形框就受到木板對它向左的摩擦力,它是阻礙矩形框向右運動的。摩擦力的方向與矩形框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
摩擦現象在我們身邊到處都有。拿起一個物體,它沒有掉下來,就是受到了我手對它向上的摩擦力。(搓搓雙手)運動與摩擦總是相隨相伴、密不可分的。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運動與摩擦力》。(板書課題)
4.課件出示摩擦力概念: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上運動時,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會產生一種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這種阻力就叫做摩擦力。
實物演示:讓這兩塊木塊這樣相對滑動,在兩塊木塊間就有摩擦力產生,這個摩擦力是阻礙兩塊木塊發生相對滑動的。上面的短木塊向右滑動,就會受到下面的長木塊對它向左的摩擦力;下面的長木塊向左滑動,就會受到上面的短木塊對它向右的摩擦力。
(二)實驗探究摩擦力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
1.演示並講解: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間接測量的……
(盡量讓文具袋不快不慢按一樣的速度前進)
播放測量摩擦力大小的錄像:用測力計拉著文具袋在水平桌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當文具袋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所受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文具袋水平方向受到的拉力和桌面對文具袋的摩擦力也是一對平衡力。摩擦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拉力就等於摩擦力的大小。
2.演示:在同一斜面上放上同一塊木塊(一面光滑,另一面粗糙),第一次實驗木塊下滑而第二次實驗卻沒有下滑。為什麼呢?
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什麼因素有關?
在矩形框下面的木塊上加上一個重物後勻速直線拉動它,比較和沒加重物拉動時的變形有什麼不同?
猜想: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什麼因素有關?
3.看看老師為你們准備了哪些實驗材料?怎樣用它們來驗證我們的猜想呢?這里有兩個因素影響摩擦力的大小,我們可以採用對比實驗分別來研究。怎樣設計實驗證明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系呢?
4.出示: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關系實驗記錄表。小組輕聲討論實驗方法,並把相同條件、不同條件分別填在表中。
學生演示並匯報實驗方法,提出注意事項,學生分小組實驗。
匯報實驗結果: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在不同的滑板上拖動相同重物時,接觸面光滑,摩擦力小;接觸面粗糙,摩擦力大。
5.剛才我們只拉著一個空文具袋,這個摩擦力已經記錄下來了,現在再裝上文具,看看摩擦力有什麼變化?
出示:摩擦力大小與物體重量關系實驗記錄表。(學習方法同上)
6.播放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因素的動畫。
我們已經知道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因素了。摩擦力的大小還可能和什麼因素有關呢?
演示:用手指輕輕一推透明膠圈,移動距離很小,換種運動方式變滑動為滾動,移動距離增大。
(三)拓展應用
1.利用摩擦力可以幫助我們做很多事。在生活中有時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時需要減小摩擦力。出示自行車剎車裝置、拔河、滑雪、拉琴等12幅圖片,你能從這些事例中說出人們是在減小摩擦,還是利用摩擦嗎?
生活中還有哪些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例子呢?
作業:觀察生活中人們是怎樣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並記錄下來,寫一篇觀察報告。
2.總結:摩擦力,讓人歡喜讓人憂!我們要增大有益摩擦,減小有害摩擦。摩擦力對物體的運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時對我們非常有幫助,有時又會給我們造成困難和危險。我們可以針對摩擦力的特性採取有效的辦法消除它所帶來的危害。
揭示聽話玩具小人謎底。
五、教學反思
依據課程標准基本理念和具體要求,在了解了學生實際和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我對教學內容進行了適當的擴展和延伸,對活動所需材料進行了大膽的改進,使教學內容更接近學生生活實際,更利於學生的思維、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教師的一項教具創作總會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和關注,他們會去模仿,還可能去創作、發展。使用這些材料既經濟實惠又能開啟學生的創造智慧,讓他們覺得科學探究就在我們身邊,會促進他們更留心身邊的生活材料,引發觀察和思考,從中學會發現。用生活材料做科學探究活動,其價值遠遠超出從活動中獲得的知識,重要的是可以促進學生綜合的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這節課我花了很多的時間投入到備課活動中。包括課件的製作、教學的設計、精心准備的有結構性的材料等。本課力求突出以學生為本,以活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設置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環境,並提供充分的指導和精心選擇有結構的材料,關注探究技能的訓練,讓學生全面有效地體驗科學探究過程。
從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出發,利用和摩擦力有關的兩個不同的小實驗導入給枯燥的內容創設新穎有趣的情境,能很快激發起學生探究知識的慾望和產生疑問。我用了兩種方法製作了兩個聽話的小人。第一種是把一根鐵絲的兩端各擰一個孔,中間再擰一個孔,使得這三個小孔不在一條直線上,再用一根粗棉線穿上,把它放在長度合適的瓶底和瓶蓋都打有小孔的塑料瓶里。第二種只是把穿上粗棉線的吸管放進瓶底和瓶蓋都打有小孔的塑料瓶里,再塞進一紙團,讓吸管始終保持彎曲狀態,把多餘的吸管剪去。這樣就做好了聽話的瓶子。原理是:瓶子裡面不是直孔,是彎曲孔,繩子一松摩擦力減小,繩子上的瓶子從彎孔過去;一拉緊摩擦力增大,瓶子就過不去了。
本課最大的亮點就是我在演示實驗材料的製作上花了太多的心思。通過兩組演示材料的組合實驗,我把抽象的摩擦力的概念轉變為更直觀形象的不僅可以用手感覺而且可以用眼看得到的摩擦力,為學生的實驗提供了最直接的經驗。這是一個很好的創意。起到了啟迪學生思維,使課堂學習變得生動有趣,激發和維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達到了提高學生自主設計對比實驗的成功率。從而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精神,讓他們在課堂學習的全過程中始終保持飽滿的探究熱情。演示實驗材料具體做法是:(1)接觸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裝置組合一套。用寬6.5 cm,厚1 cm,底長48 cm條形木板與高21 cm的條形木塊用鉸鏈連接固定與一塊長47 cm的條形木板組成斜面;另一塊短木塊(一面粗糙另一面光滑)長23 cm。(2)上下用木塊(一塊粗糙另一塊光滑),兩側各用海綿連接圍成的矩形框子、條形木板、大理石塊等組合一套。矩形框長26 cm,寬5 cm,高13 cm。把它放在長47 cm的條形木板上(一面粗糙另一面光滑)。
布魯納曾經指出,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研究的東西有著內在的興趣,學生一旦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就會產生愉悅的情緒,從而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適時引入圖、文、聲、像並茂的多媒體課件,簡短生動的模擬現象明顯、清晰的實驗過程,幫助學生觀察,從而彌補學生實驗的不足。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達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有機結合。做到用最有效的資源獲得最大的效益。郁波老師說「新的學習科學正在改變傳統的對學科的看法」。聯系「真實」問題進行學習。讓學生在嘗試解決這些「真實」問題的活動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學生在設計實驗過程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利用相同的材料設計出不同的實驗裝置,表現出一定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利用課件再現生活中大量的事例圖片來豐富教學內容,為學生的表達與交流提供廣闊的平台,讓他們進一步認識摩擦力在實際應用中的意義,同時讓他們體會到我們的研究發現只有服務於生活才能真正體現研究成果的價值。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學以致用的成功和喜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教學效率。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正確把握教材的設計理念,靈活處理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教學預案,構建結構性材料,最大限度地開發多媒體功能,引領學生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真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相信學生一定會深切體會到學習科學的無窮樂趣,也會越來越喜歡我們的科學課!那麼在教師指導下的科學探究活動也將會開展得更健康、更有效。
㈤ 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
·小學科學:《運動與摩擦力》教學設計及反思
小學科學:《運動與摩擦力》版教學設計及反思
乾潭一權小
周群
一、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接觸面發生摩擦,會產生摩擦力;
2.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表面光滑,摩擦力小;表面粗糙,摩擦力大;
...·小學科學:《摩擦力》教學設計
教科版:科學
五年級上冊
運動與摩擦力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接觸面發生摩擦,會產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摩擦力的大小和物體的重量有關。
過程與方法:測量摩擦力的大小
㈥ 高一生涯教育總結,反思和感悟800字作文
時光飛逝,斗轉星移。轉眼成為高一一班一員已經快一年了。回首這一年的點點滴滴,朝朝暮暮,心中頓生了許多感觸。這半年中經歷的每一天,都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記,因為這些印記見證我這樣一個新生的成長。在過去半年的內,通過不斷地學習,我收獲了很多.時間就是這么無情頭也不回的向前走著,而我們卻在為了不被它丟下死命的追趕著。是的,誰都不想被時間丟下.而我們也隨著時間的流逝一點一點的成長.而美好的純真隨著風雨的磨滅化成了成熟.或許這正是成長的代價.回想自己還是考生的那段日子,顯得是那麼的遙遠。我在憧憬中懂得了來之不易的珍惜;在思索中了解了醞釀已久的真理;在收獲後才知道努力的甜美。突然覺得自己似乎明白了許多事情,但是仔細琢磨後又不盡然……原來過去所見所識都是那麼的偏見而又膚淺,以前的天真似乎在一瞬間幻化成無知和可笑,我想誰又不是這樣的呢?或許在以後也回嘲笑現在的渺小……我們不得不笑著回首我們所走過的路.:
出勤情況:請了一次病假.拉下一天的課希望下學期爭取做到全勤本學期沒有遲到的情況。
在日常生活上:以前我是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孩子,而通過7天軍訓生活和這半年老師和同學們的幫助,使我養成了獨立性,不再嬌生慣養,現在我已經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了。
在學習上:我深知學習的重要性。面對二十一世紀這個知識的時代,面對知識就是力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我認為離開了知識將是一個一無是處的廢人。以資本為最重要生產力的"資本家"的時代將要過去,以知識為特徵的"知本家"的時代即將到來。而中學時代是學習現代科學知識的黃金時代,中國的本科教育又是世界一流的,我應該抓住這個有利的時機,用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知識是無價的。首先,合理安排時間,調整好作息時間,分配好學習、工作、娛樂的時間。時間是搞好學習的前提與基礎,效率和方法更為重要。其次,要保質保量的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老師布置的作業一般是她多年教學經驗的總結,具有很高的價值,應認真完成。認真對待考試,考前認真復習。另外,積極閱讀有關書籍和資料,擴大自己的知識面;經常提出問題,與同學討論,向老師請教;搞好師生關系,師生相處得融洽和睦;抓住點滴時間學習一些其它專業領域的知識,知識總是有用的。在這學期的期中考試中,盡管取得一些成績,但離心中的目標還很遠,仍需繼續努力,抓緊自己的學習。知識無止境,探索無止境,人的發展亦無止境,我還有很多的知識需要學習。
在紀律方面,基本可以做到:尊重教師,同學之間可以真誠相待;能遵守學校各項紀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會公德;不遲到、不早退、不曠課;上學穿校服;舉止文明;有良好的衛生習慣,不亂扔廢棄物。
以上是我對高一下學期期末一些方面的個人總結,我將結合這個小結回顧過去,確定未來的發展目標,我對未來充滿信心。自然,這需要老師們的精心培養和同學們的真誠幫助
㈦ 100分 求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課題報告
論摩擦力的產生及速度對動摩擦因數變化的影響
一般情況下,兩個物體的表面越光滑,它們之間的動摩擦因數μ越小,而光滑程度再提高,μ值又會增大,這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當兩種材料接觸並有相對運動時,產生的阻力,即摩擦力是由兩種力構成的:一種是宏觀的彈力;一種是微觀的分子間作用力。摩擦力只是二者共同作用的表象。當兩個物體趨於光滑(注1)彈力會減小,但分子力會增大。但一般情況下,分子間作用力由於距離的關系可忽略不計。而當光滑程度達到一個極限後兩物體間組成粒子的作用力遍布可以忽略。但是分子間的作用力也視不同粒子而大小不同。這就是為什麼光滑程度相同時,材料的選擇同樣影響摩擦力的大小。而靜止時,分子間作用力會大一些,所以要使物體運動所施的力要稍大於最大靜摩擦力。
二: 讓我們建立這樣一個模型:在忽略分子間作用力的情況下,當某個物體以速度v向右運動。那麼,我們可以直觀的表示為此物體跨越一個又一個斜劈,其豎直方向也會有一定的起落。當物體處於兩個斜劈中間時可以假定他們是脫離的,當然,通常情況下接觸面大量無規則的「斜劈」以及微小形變的影響使得這一假定不會成立。但是如果我們把速度的因素加進去呢?比如一個物體以光速運動呢?那麼這個脫離的動作即可視為同時發生,則其運動方向的垂直方向的μ值可視為0。
基於以上模型,在考慮到角度因素,我猜想得出:實際中每個運動的物體,在它運動的每一時刻,與接觸面平行的各個方向,動摩擦因數皆各不相同。只有與其速度方向相同或相反的方向上其μ值與標准值相同。其大小受運動速度v,選定方向與速度的水平垂直方向的夾角α影響。有公式:
μ=(1-v*cosα/c)u (c為光速,u為標准摩擦因數)
注1:這里所說的「光滑」於物理學中的「表面光滑」不是同一個描述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