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優質課教案
一、導入
1944年,在納粹的一個集中營中,關押著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和她的媽媽,有一天,他的媽媽被殺害了,小女孩哭泣著問,我的媽媽到什麼地方去了,人們含著眼淚告訴她,你的媽媽去尋找你的爸爸去了,不久就會回來,小女孩真的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她甚至唱起了媽媽曾經教給他的許多兒歌,還不時的爬上窗戶張望,盼望他的媽媽快點回來。一天,小女孩和許多猶太人被押上了刑場,他們將被活活埋掉,當一個納粹士兵要將小女孩推入深坑的時候,小女孩睜著她那漂亮的眼睛說:「叔叔,請你把我埋的淺一點好嗎?要不,等我媽媽來找我的時候,就找不到我了。」這是發生在納粹集中營中的一個故事,這樣的悲劇在40年代納粹奧斯維辛集中營中每天都在發生,在上演。那是一段沒有人性,沒有良知的歷史。今天我們將在美國記者羅森塔爾新聞名作《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的帶領下,走進這段人類歷史上最黑暗,最血腥的歷史,今天我們學習《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二、展示目標
這節課我們主要把握文章所蘊含的情感和深遠內涵,品讀文章的語言和精彩的細節。
三、進入文本
1、文章我們已經預習了,那麼在奧斯維辛發生了那麼多悲劇,而作者為什麼還說「沒有什麼」新聞呢?
明確:新聞講求事件要新鮮、報道要及時,在課文第五段作者說:「奧斯維辛的慘狀被人們講過了很多次」,不再是什麼新聞
引導:
⑴新聞的特點是什麼?明確:事件要新鮮、報道要及時
⑵奧斯維辛的悲劇是不是當前多發生的?明確:不是
⑶從文中能不能找到依據
2.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理解新聞寫作
【教學准備】
1、利用課前預習,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收集整理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
2、設計三個問題,以迅速了解學情:①讀完課文,你了解了什麼?有何感受?②你還有什麼疑難問題?③你希望老師重點講些什麼?
【教學重點】
根據所了解的學情,確定以下教學重點:
1、為什麼「沒有什麼新聞」卻成了大新聞?
2、這篇新聞有何獨特之處?為何成為新聞史上的名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這堂課之前,老師問了你們幾個問題。其一,讀完《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你了解了什麼,有何感受?其二,對這樣一篇新聞,你還有什麼困惑和疑問?其三,你希望老師在課堂上重點講什麼。
讀完這篇課文,同學們有一定的收獲和感受,也提出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歸納起來,無外乎這兩個問題:其一, 「沒有什麼新聞」為什麼卻成了新聞?其二,這篇新聞為何成為新聞史上的名篇?
我們今天的課堂,將就這兩個問題展開探討。
二、概述內容
參考:作者先寫布熱金卡一派祥和安寧的景象,進而交待相關的歷史背景,接著寫遊人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參觀毒氣室、焚屍爐、女牢房、女囚絕育實驗室、長廊上的照片、窒息室等場所的情景以及參觀者的真實感受,最後作者再次強調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三、梳理探究
1、這篇新聞有沒有體現一般新聞的普遍特性?
參考:真實性,真實的景象、真實的感受;客觀性,客觀的事實存在;時效性,14年後重遊所寫,似乎沒有什麼時效性;異常性,與奧斯維辛不相匹配的景象(①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還有兒童在追逐游戲;②一切都可怕地顛倒了;③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雛菊花正在怒放)。
2、最突出的新聞特性是什麼?
參考:突出了新聞的異常性。
3、如果說這樣的充滿生機的安詳寧靜的景象是異常的,那麼在奧斯維辛,怎樣的景象是正常的?你怎樣理解「沒有什麼新聞」?既然「沒有什麼新聞」了,為什麼還要報道?這說明「沒有什麼新聞」具有新聞價值,具有怎樣的新聞價值呢?
參考:奧斯維辛是納粹德國建立的集中營,是一所令人不寒而慄的殺人工廠。它總共存在4年零9個月,即1730天,在這段時間,共有400萬人死在那裡,平均一天死去2312人,這就是當年人們聽慣了的每天發生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里的駭人聽聞的新聞!
而今天的奧斯維辛——曾經的殺人工廠,已經不再殺人。就常理而言,這里確實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可美國記者羅森塔爾則意識到,曾經的殺人工廠已經不再殺人,這對愛好和平的人來說,是他們經歷了多少磨難付出了多大犧牲才換來的最激動人心的好消息,這難道不值得報道不值得與讀者分享嗎?殺人工廠不再殺人,甚至呈現出一派祥和安寧生機勃勃的景象,這就是最大的新聞!
4、報道這篇新聞,僅僅是因為「殺人工廠不再殺人了」這個讓人欣喜的消息嗎?這個消息應該不是作者去參觀的時候才發生的吧,作者報道這一則新聞還有什麼原因呢?
參考:曾經的殺人工廠不再殺人了,這里生機勃勃安詳寧靜,這固然是讓人欣喜的;但是否也意味著,這個曾經是「殺人工廠」的集中營已經關閉14年了,「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追逐嬉戲」的兒童們知道當年發生在這里的恐怖悲劇嗎?而遠在大門之外處於世界各個角落享受著和平與安寧的人們還會記得這里曾經展示出的人性的醜陋嗎?,所以作者才在第六段說:「今天,在奧斯維辛,並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於一種不安的心情:在訪問這里之後,如果不說些什麼或寫些什麼就離開,那就對不起在這里遇難的人們。」
所以,作者想藉助這篇新聞報道,警醒人們,不要忘記那段黑暗的歷史,他意在喚醒人們關於災難的回憶。
5、要怎樣才能更好地警醒人們呢?
參考:最大限度地突破「零度創作」原則,真實再現參觀者的主觀感受;注重描繪細節,盡可能地再現歷史,以喚醒人們的災難記憶。
6、有哪些細節讓你覺得具有震撼效果?
⑴剛步入奧斯維辛,作者便看到這里陽光「明媚溫暖」,綠樹「婆娑起舞」,孩子們高興地「追逐嬉戲」,這是多麼美好的生機盎然的和平景象,然而作者卻毫不隱諱地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場噩夢」!讀者由驚詫到困惑到警醒:風光固然美好,卻與奧斯維辛的歷史不相協調。奧斯維辛曾經是一個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這里應該「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作者無一句正面控訴,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內心的情感,這情感是那樣的錯綜復雜,字字句句敲打著讀者的心,讓讀者感到一種莫名的壓抑。
⑵作者隨著參觀者的腳步,把讀者帶進了集中營,從毒氣室、焚屍爐、女監房、試驗室、紀念牆一直寫到絞刑室。作者重點描寫參觀者們行動、神態,傳達他們內心的感受,以此感染讀者,引起讀者的共鳴。
①參觀者一開始是「默默地邁著步子」,他們清楚這里每一個地方都很恐怖,但是不知道會碰到什麼可怕的景象,所以總是先「很快地望上一眼」,當想像中的場景和眼前的事物聯系在一起的時候,他們由於震驚「步履不由得慢了下來」。這些細節所傳達出的內心感受是如此的沉重,不斷地敲擊著讀者們的心。
②看到成堆的頭發和嬰兒的鞋子,「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看到關押女犯人的盒子,有的參觀者竟然「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而到了執行絞刑的地下室,參觀者都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3.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教案 作業布置
一、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學習內容分析
(一)教材分析:本課文選自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該單元系新聞和報告文學單元。《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打破了客觀報道的傳統,與同類題材的新聞選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講述自己以及周圍參觀者的所見所感,字里行間灌注著自己的情感。
(二)學情分析:初中已學過新聞作品,平常也經常接觸新聞,對它並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閱讀和欣賞能力。高一的學生情感比較豐富,調動他們的情感體驗,融入悲情題材作品的難度不是很大。並且他們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二、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新聞報導的一般特徵和結構方式。
2、理解新聞寫作中將情感蘊含於敘事之中的寫法。
3、掌握正面敘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
4、品味作品中的細節描寫。
5、發現作品中極具新聞價值的「反差」,挖掘本則新聞的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教師講析,了解新聞的創作背景。
2、通過教師引導歸納,學習本則新聞的寫作手法。
3、通過小組探究,理解新聞平實語句中蘊含的豐富內涵。
4、通過教師歸納總結,明確本則新聞的社會意義。
(三)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目標:
1、領會作者在平靜的敘述中所蘊含著的對納粹的強烈憤怒。
2、記住歷史慘痛的教訓,珍惜和平,尊重人性的情感。
4.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優秀教學設計
二、展示目標
這節課我們主要把握文章所蘊含的情感和深遠內涵,品內讀文章的語言和精彩的細節容。
三、進入文本
1、文章我們已經預習了,那麼在奧斯維辛發生了那麼多悲劇,而作者為什麼還說「沒有什麼」新聞呢?
明確:新聞講求事件要新鮮、報道要及時,在課文第五段作者說:「奧斯維辛的慘狀被人們講過了很多次」,不再是什麼新聞
引導:
⑴新聞的特點是什麼?明確:事件要新鮮、報道要及時
⑵奧斯維辛的悲劇是不是當前多發生的?明確:不是
⑶從文中能不能找到依據? 明確:第五段
2、那麼作者為什麼還要寫這篇新聞?從文中找到關鍵句子。
5.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公開課教案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播放一小段來自電影《辛德勒的名版單》中關於納粹權焚屍的剪輯,為學生理解作者沉浸在文字中的悲痛與沉重營造情境)
教師開場白:「世界上很難找到這樣一個地方,一個民族的命運、許多民族的命運都和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大家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嗎?同學們對這個地方有所了解嗎? (讓學生說說他們所知道的奧斯維辛集中營)
6.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優秀教案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這篇課文,這是一篇新聞作品,曾獲得普利策新聞獎。從情版感到表達都堪稱一篇權佳作。教案如下:
1、教學目標:
理解新聞寫作中記者的感情蘊含其中的寫法。通過學習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學重點:
羅森塔爾通過參觀者的行動、神態來傳達他們的內心的感受,表達自己的鮮明感情;品味新聞中富有意蘊的句子的含義。
3、教學難點:
通過參觀者的語言、動作和神態洞察他們的內心感受,理解參觀者的感受,同時體會戰爭中人類面對的災難。
4、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談話法。
5、教學過程:
通讀全文,找出本篇新聞作品的標題、導語、背景、主體、結尾,並說說每部分都寫了什麼。明確按照空間順序:毒氣室——焚屍爐——女牢房——不育試驗室——紀念牆——絞刑室。引導學生劃出參觀者在參觀不同地點時的動作和表情。
6、師生共同總結:
明確:一批批的參觀者在奧斯維辛都會看到同樣的東西,得到同樣的感受,那樣震驚,那樣窒息,那樣憤怒。羅森塔爾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作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定,傳達出每一個良知者的共同心聲。
7.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了解本文與一般新聞相比獨特的敘述角度。
(2)能夠抓住看似平靜的敘述語言體會作者的強烈感情和本文的寫作意圖。
2.過程與方法
(1)使學生課前通過圖書館或電腦等搜集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圖片等資料,並准備小組交流發言。
(2)揣摩關鍵語句,小組合作學習,探討交流。
3.情感態度價值觀:了解德國納粹分子的殘酷統治,培養學生熱愛和平的情感。
【重點難點】
1.鑒於學生在初中已學過新聞作品,具有一定的閱讀和欣賞能力,具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所以重點在於引導學生正確解讀文本,通過學生自己的思考,體會本篇新聞的價值所在。
2.難點:體會新聞中所灌注的作者的個人感情。
【教學策略】
1.課前自主查找有關奧斯維辛集中營背景材料,以輔助閱讀。
2.播放獲多項奧斯卡大獎的影片《辛德勒名單》中的片段,迅速將學生引入影片所創設的情境,激起了學生對納粹分子所犯下的滔天罪行的憤恨,以加深學生對作者感情的體會。
3.點撥法、情境創設法、小組討論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新聞,題目是《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大家知道奧斯威辛是什麼地方嗎?
(一學生依據課前查閱資料概述。)
有一部曾獲得多項奧斯卡獎的電影叫《辛得勒的名單》,真實地再現了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恐怖罪行,我們共同看其中一段。
(用多媒體播放視頻同時教師解說:成批的戰俘和無辜的百姓每天從世界各地運送到這里。失去勞動力和沒有勞動力的人一下軍用火車後,立即被送到集中營里的毒氣室成批地殺害。德國兵從屋頂倒下紫藍色的毒葯,倒完後立即把氣孔封上。不一會兒,裡面的人身上發青,血跡斑斑,直到痛苦地死去。二三十分鍾後,抽氣機把毒氣抽掉,大門打開了。屍體被運往焚屍爐燒焚。)
電影是以直觀的形式反映奧斯維辛集中營最惡的,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新聞《奧》則是通過記述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訪問奧斯威辛的主觀感受來解釋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最惡的,今天就讓我們隨著美國著名記者羅森塔爾一起走進奧斯威辛紀念館,通過訪問死難者生前倍受折磨的場所,喚起人們對災難的記憶。
二、問題設置
1.課前已經布置了同學搜集本篇課文相關資料並在課下交流,下面就分別請小組代表,根據羅森塔爾參觀順序,到講台前面來向全班出示最讓你們小組震撼的一張圖片,並闡述理由。
2.請一名同學做解說員,找出與幻燈片相對應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落。
3.對於閱讀中的疑問,同學們也可以提出來,我們共同探討。
三、深入探討
教師總結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寫在黑板上,並把問題拋給學生,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1.納粹的集中營令人恐怖,作者為什麼在開頭偏偏要描述布熱津卡「太陽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楊樹長勢喜人,在門前不遠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嬉笑、打鬧」這樣祥和的景象?作者又為什麼說這種景象「最令人毛骨驚然」?
學生討論後明確:
作者用的是反語。因為景象固然美好,卻與布熱金卡的歷史不相配。布熱金卡曾經是一個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這里應該「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一踏進集中營,作者卻吃驚地看到兩種不相配的東西疊合在一起,因此感到「可怕」。正是這種反差極大的景物描寫,卻強烈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字字句句敲打著讀者的心,讓讀者感到一種莫名的壓抑。
2.本文是一篇新聞,而標題卻說「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是否矛盾?
學生討論後明確:
標題吸引人。一方面,奧斯維辛太出名,人們已經了解了很多東西,的確沒有新聞可以報道了;另一方面,每個參觀者都看到同樣的東西,也都有同樣的感受,那就是震驚,甚至窒息。看到遺留的東西,就有這樣的感覺,如果看到真實的場景,又會有怎樣的感覺呢?這樣,雖然話語貌似平靜,卻表現出對納粹罪惡的深刻揭露。
「沒有什麼新聞」,其實是講,這里的臭名昭著的納粹行徑,早已世人皆知,言外之意是這里從來沒有什麼值得張揚的好事;但是,「沒有什麼新聞」,「我」還是要寫,要繼續對納粹的歷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以讓世人永遠不忘!
3.學生可能會認為本文不是一篇新聞,因為與常見的新聞不同?
學生討論後明確:
是新聞。此文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新聞報道的不同之處就在於記者在文章中的參與程度不同。記者對於所報道的事件有三種參與情況: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身份出現,只是純客觀記敘,不摻雜記者自己的情感和判斷,只是用事實本身說話;另一種是記者作為旁觀者出現,但在敘述事實的同時表達自己的看法或者滲透自己的感情;還有一種記者作為事件的參與者,文章直接描寫他的所見所感。我們平時讀報紙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種或第二種情況,主要還是一種純客觀敘述為主的寫法;而本文不同,把自己參觀集中營的感受當成了主要內容來寫,是一種純主觀性的報道,作者無一句正面控訴,卻強烈的表達出自己的憤懣,字字句句敲打著讀者的心,更能感染讀者。
4.作者報道奧斯維辛集中營,為什麼用更多的筆墨寫參觀者的表現?這樣寫什麼好處?
寫參觀者的表現是側面描寫,它對寫奧斯威辛的狀況有襯托作用。毫無疑問,奧斯威辛集中營,在許多經歷了那段歷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詞了。無需具體介紹集中營中那些粘滿無辜者鮮血的刑具怎樣令人望而戰栗,單是參觀者所不由自主地顯現出的表情、舉止以及驚嘆,就足以使讀者的精神震撼了!
好處是:為讀者勾勒出一個個場景,一幅幅畫面,使新聞具有準確的客觀性和清晰的可視性,令人回味無窮。
四、疑難探究
1.文章關於奧斯維辛集中營內部的記敘描寫中,大都是毒氣室、焚屍爐、裝人的盒子等殘酷、醜陋、令人窒息的事物,可為什麼文章的結尾卻寫到了「一排照片中間有一張美麗姑娘的照片特別引人注目。」
學生討論後明確:
我們看到照片中的人物是一個二十多歲、可愛而美麗的姑娘。對於其他受害者,作者幾乎沒有任何正面描寫,只有這位姑娘被惜墨如金的新聞記者用了整整一個段落來加以描述,「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用細致入微的筆觸講述了一個關於年輕、美麗、生命力和夢想的故事,這些全都是人類社會中最美好事物的代表,將這些美好因子集於一身的姑娘卻被納粹一手毀滅了,它對人們心靈所造成的巨大沖擊力將是極具震撼效果的。就如同在《紀念劉和珍君》中,魯迅在眾多死難烈士中選取了生前「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的劉和珍作為主要人物;在《小狗包弟》中,巴金選取了聰明、可愛、對人忠誠的小狗作為控訴文革、懺悔自責的主要載體和對象……照片上的姑娘、劉和珍、小狗等等都是人世間一切美好的象徵和代表,他們的被毀滅、受折磨才能產生動人心魄的「憐憫與恐懼的效果」,而這正是美學理論中悲劇的最典型涵義。也只有這樣的悲劇,才能提醒人們:這樣慘無人道、滅絕人寰的事情再也不能在人類的歷史中重演了!
2.「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
學生討論後明確:
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屍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這樣的景象的確讓人難忘。也許是諷刺,任納粹刑罰多麼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也許是控訴,生命的綻放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生命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
3.作者為什麼說「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
學生討論後明確: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向上帝祈禱主要包含兩方面的含義:祈求上帝保佑和向上帝懺悔以求得寬恕。顯然,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德軍一手遮天,他們迫害猶太人和戰俘的殘忍和滅絕人寰已經到了瘋狂的地步,甚至連上帝也無法保護那些祈求保佑的無辜受害的人們免遭塗炭;另一方面,如果德軍企圖為自己的罪行向上帝懺悔的話,因為他們罄竹難書的滔天罪惡,對無辜而寶貴生命的肆意踐踏,使得上帝也不會寬恕、原諒他們的,因此在奧斯維辛,無論是祈求保護還是企盼得到寬恕都是沒有用的,這里沒有可以祈禱的地方。而這也正是本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一個體現。
五、課堂小結
學生談收獲和感受:著重引導學生從內容情感和寫法兩方面談談自己學了這則新聞的收獲,進一步把握課文,並訓練學生概括總結的能力。
教師教學總結:《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突破新聞純客觀報道的原則,著眼於感人的細節,以冷峻的視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它召喚起人們關於災難的記憶、關於生命的思考、關於人性的自省。它讓我們牢記歷史教訓,珍愛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六、作業
「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當時,她在想什麼呢?現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牆上,又在想什麼呢?」這不僅是作者的疑問,也是給讀者提出的問題。請你寫一段文字,描述一下她的內心活動。
8.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學設計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播放一小段來自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中關於納粹焚屍的剪輯,為學生理解作者沉浸在文字中的悲痛與沉重營造情境)
教師開場白:「世界上很難找到這樣一個地方,一個民族的命運、許多民族的命運都和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大家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嗎?同學們對這個地方有所了解嗎? (讓學生說說他們所知道的奧斯維辛集中營)
(投影一組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資料圖片,如「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大門」、「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密布的電網」、「巨大的焚屍爐」、「囚房」、 「一批猶太人在毒氣室里在等待死亡」、「集中營里堆積如山的屍骨」、「集中營里的萬人坑」、「集中營中的孩子們」 、「奧斯維辛集中營檔案室中部分死者的照片」等等)教師解說:奧斯維辛集中營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營中最大的一座包括中國人在內的28個民族的400萬人死於集中營,其中猶太人最多,達250萬它又被稱為「死亡工廠」德國法西斯在集中營內設立了用活人進行「醫學試驗」的專門「病房」和實驗室,還建有4個大規模殺人的毒氣「浴室」及儲屍窖和焚屍爐1944年,這里每天要焚燒約6000具屍體殘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屍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剝下紋身人的皮膚做燈罩,並剪下女人的長發編織成地毯……今天就讓我們隨著美國著名記者羅森塔爾一起走進這讓人觸目驚心的奧斯維辛紀念館吧(投影出示課題:《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二、 整體感知
在沉靜、嚴肅的氣氛中,讓學生帶有沉重的感情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思考:①本新聞的主要事件是什麼?
②從作者的語言中感受殘酷與震撼:文章哪些描述是讓人觸目驚心的?在奧斯維辛曾經發生過怎樣讓人慘不忍睹的事實?讓你最受震撼的是什麼?
2、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元討論、交流、發言
3、教師引導、點評、歸納,明確:
①本新聞的主要事件是:參觀者沿毒氣室——焚屍室——女監房——試驗室——紀念牆——絞刑室參觀作為一名新聞記者,羅森塔爾的眼光敏銳地追尋著參觀者的行動與神態,通過他們的一系列行動神態來反映慘絕人寰的歷史事實以及他們內心的感受如:「驚懼萬分」、「張大嘴巴」、「不由自主停下腳步」、「渾身發抖」、「用懇求的目光」等描寫,開啟了想像所帶來的一份無盡的恐怖
②讓人觸目驚心的奧斯維辛:「 十四年前,最後一批囚徒被剝光衣服,在軍犬和武裝土兵的押送下走進毒氣室」、「這里進行集體屠殺」、「用人體做各種試驗」、「波蘭人說,共有400萬人死在那裡」、「牢房、毒氣室、地下室和鞭刑柱」、「玻璃窗內成堆的頭發和嬰兒的鞋子」、「關押被判處絞刑的死囚的牢房」、「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這些三層的長條盒子,6英尺寬,3英尺高,在這樣大一塊地方,每夜要塞進去五到十人睡覺」、「在婦女身上搞不育試驗的地方」、「數以千計的照片,是囚徒們的照片他們都死了——這些面對著照相機鏡頭的男人和婦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著他們」——以上的描述足以說明奧斯維辛集中營充斥著殺戮,慘無人道,是名副其實的「死亡工廠」
讓人最受震撼的是:無論納粹多麼冷血殘暴,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原來生命是如此的脆弱,又是如此的頑強!
三、 精讀品析
教師:高爾基曾說「細節是隱藏在字里行間的魔術」剛才同學們通過朗讀課文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下面讓我們再來細讀課文,品析細節,把握本文的精神核心
1、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合作、探究、討論:
①文章開頭寫到陽光明媚、綠樹成蔭,孩子們高興地嬉戲,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卻說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個噩夢」,為什麼?
②整篇文章是否都是壓抑沉重的,在這種灰暗色調之中,有沒有一些亮色讓我們看到一絲光明?
2、教師點撥、肯定、補充、歸納,明確:
①「最可怕」等詞,作者用反語,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熱金卡因為曾經是人間地獄,只有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才能與之相稱作者表達出自己內心無比的憤懣
②品讀細節 品味精彩之一:「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身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毒氣室和焚屍爐 → 納粹滅絕生命的地方
雛菊花 → 生命不息 頑強抗爭
怒放 → 諷刺納粹永遠無法阻礙生命之花的綻放
品讀細節 品味精彩之二:「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間,有一張特別引人注目,發人深思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
溫和的微笑 → 對生死的超脫,生命的堅韌
為夢想而微笑 → 絕境之中不泯滅內心對美好希望的嚮往
美好而又隱秘的 → 深藏內心的一份信念和信仰
3、指導學生有感情的反復朗讀這兩個片段,感受生命的堅韌、頑強、美好
四、 感悟提升
讓學生再速讀課文,理解「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的深刻內涵
(一)、組織學生合作、交流,討論如下問題:
1、為什麼要多次說「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2、既如此,為什麼還要寫下這樣的新聞呢?
3、1958年這篇最先刊登在《紐約時報》上的文章,在美國新聞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一時各媒體爭相轉載並於年末獲得了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普利策獎為什麼作者在文中反復聲明的「沒有什麼可供報道的新聞」能最終獲此殊榮,並被譽為「美國新聞寫作中不朽的名篇」?
討論明確:
1、一批批的參觀者在奧斯維辛都會看到同樣的東西,得到同樣的感受,那樣震驚,那樣窒息,那樣憤怒
2、「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於一種不安的心情,」出於一種使用命感,對死難者的悼念,對納粹的憤恨
3、羅森塔爾突破了「客觀報道」「零度寫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在奧斯維辛訪問時的感受當作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寫,傳達出每一個良知者的共同心聲
(二)、教師小結:十四年的歲月長河,流走了數不完的鮮花和果實,流走了想不完的夢幻和希望,但流不走的是人們對法西斯暴鮮血淋淋的記憶,流不走的是作為目擊者和見證人的奧斯維辛對未來的昭示這里不該再有什麼新聞了,新聞也不過是過眼煙雲,能讓歷史昭示未來,這難道不是新聞的價值所在嗎!
五、拓展遷移
(播放《蘇菲的抉擇》中蘇菲與女兒生離死別的片段)
讓學生閱讀下面的選文 ,並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選一個角度寫一則閱讀感受,不少於300字(課外完成)
①二戰時期,在一座納粹集中營里,關押著很多猶太人,他們大多是婦女和兒童他們遭受著納粹無情的折磨和殺害,人數在不斷減少
②有一個天真活潑的小女孩,和她的母親一起被關押在集中營里一天,她的母親和另一些婦女被納粹士兵帶走了,從此,再也沒有回到她的身邊人們知道,她們肯定是被殺害了因為每天都有人被殺害,死亡的陰影籠罩著每一個人,人們誰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活到第二天但當小女孩問大人們她的媽媽哪裡去了,為什麼這么久了還不回來時,大人們沉默著流淚了,後來實在不能不回答時,就對小女孩說,你的媽媽去尋找你的爸爸了,不久就會回來了小女孩相信了,她不再哭泣和詢問,而是唱起媽媽教給她的許多兒歌,一首接一首地唱著,像輕風一樣在陰沉的集中營中吹拂她還不時爬上囚室的小窗,向外張望著,希望看到媽媽從遠處走來
③小女孩沒有等到媽媽回來,就在一天清晨,納粹士兵用刺刀驅趕著,將她和數萬名猶太人逼上了刑場刑場上早就挖好了很大的深坑,她們將一起被活活埋葬在這里人們沉默著,死亡是如此真實地逼近著每一個生命面對死亡,人們在恐懼中發不出任何聲音
④人們一個接一個地被納粹士兵殘酷地推下深坑當一個納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將她推進深坑中去的時候,小女孩睜大漂亮的眼睛對納粹士兵說:「劊子手叔叔,請你把我埋得淺一點好嗎?要不,等我媽媽來找我的時候,就找不到了」納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裡,刑場上頓時響起一片抽泣聲,接著是一陣憤怒的呼喊……
⑤人們最後誰也沒能逃出納粹的魔掌,但小女孩純真無邪的話語卻撞痛了人們的心,讓人們在死亡之前找回了人性的尊嚴和力量
⑥暴力真的能摧毀一切?不,在天真無邪的愛和人性面前,暴力讓暴力者看到了自己的丑惡和渺小劊子手們在這顆愛的童心面前顫抖著,因為他們也看到了自己的結局
六、板書設計: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毒氣室、焚屍室、女監房、試驗室、紀念牆、絞刑室……
無論納粹多麼冷血殘暴,
終歸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
孩子們追逐游戲、雛菊花怒放 、溫和的微笑……
一、導入
昨天我們觀看了電影,相信大家對於奧斯維新集中營的印象是怎樣的?請用幾個詞語來形容
[明確]:可怕、慘絕人寰、恐怖…
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這篇文章,看看這里的奧斯維辛集中營是怎樣的
二、分析課文
1.參觀者參觀的順序是怎樣的?
[明確]:毒氣室—焚屍爐—女監房—試驗室—紀念牆—絞刑架
2.作者沒有描寫集中營是怎樣殘害「犯人」的,而是一再描寫了參觀者表情的變化請找出這些句子,並指出這樣寫有什麼用意?
[明確]:「開頭,他們表情茫然」
「他們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渾身發抖」
「一個參觀者驚懼萬分,張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來」
……
人們表情的變化,從側面證明了集中營的恐怖,是任何心志健全的人所無法想像的,納粹法西斯的暴行慘絕人寰,滅絕人性,令人發指
三、細節分析
除了參觀者的表情描寫外,還有一些環境細節的描寫是十分耐人尋味的,下面我們就對這樣一些環境的描寫進行賞析
1.「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
[明確]: 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作者為什麼覺得可怕?
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這一切與布熱金卡的歷史太不相配了,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個「不該」灰暗的天空,沉悶的色調才與它最相配而現今,兩種不相配的東西結合在了一塊,所以作者感到「可怕」在這里無一句控斥卻強烈表達了作者的憤懣,同時在開頭給讀者造成了情感上的震撼和心裡上莫名的壓抑
2.「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些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是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明確]: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和焚屍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擺在一起,表達了作者對納粹的諷刺:納粹的殘暴終究阻止不了聲明的進程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的控訴:聲明的氈房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情,對聲明的戕害是最惡劣的罪行
3.」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碧眼她在溫和的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
[明確]:這是一個令人震撼的細節描寫,在集中營長廊里那數以千計的已遇難的囚徒們的照片中,竟有這樣一張充滿青春與夢想的照片,而這美好的生命已化為灰燼,這不正是對法西斯的控訴嗎?
四、合作探究
1.二戰後關於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聞報道很多,而羅森塔爾的報道說:「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卻獲得了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成為了新聞史上的名作,這是為什麼?它和我們過去讀的新聞有什麼不同?
[明確]:一般的新聞很客觀,相當冷靜,而這篇文章突破了新聞「零度寫作」的原則,著眼細節,以冷峻的視角,把自己和其他參觀者的感受當作文章的主要內容來寫,字里行間里灌注著個人的情感
2.本篇新聞獲得了普利策新聞大獎,獲獎就要有頒獎詞,下面就請同學繼任合作,嘗試為這篇文章設計頒獎詞,要求從作品本身的價值以及它的社會價值兩個角度來設計
[明確]《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突破了新聞「零度寫作」原則,著眼於細節,以冷峻的視角,深沉地描述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在恐怖與快樂、戰爭與和平、歷史與現實的反差中,它召喚起人民關於災難的記憶,關於生命的思考,關於人性的自省它的發表充分地表現了一個新聞記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為新聞史不朽的名篇
五、結語
奧斯維辛是一個尺度,關於時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無法棄置的尺度,及時作家所寫的題材毫不涉及戰爭和殺戮,時至今日,也都與奧斯維辛有關在這里,奧斯維辛已成為現實的一部分,雖然屬於過去,卻向未來敞開
師:課前大家讀過這篇文章嗎?
生(部分):有
師:閱讀課文前大家聽說過奧斯維辛嗎?
生:集中營、二戰、猶太人、屠殺……
師:關於二戰的題材,有許多優秀的影視作品,如《辛德勒名單》、《鋼琴家》、《美麗人生》、《灰色地帶》等都讓人流淚,因為它們都在拷問所有生者的靈魂
下面,我們用《辛德勒的名單》帶著大家走進奧斯維辛
(播放電影片段《辛德勒的名單》,播放器故障,沒打開)
師:《辛德勒的名單》這部影片相當經典整個作品均是黑白的色調每天,一列又一列火車從被納粹佔領的歐洲國家開進這個大門那巨大的煙囪終日不停地向外面排放煙霧,也就意味著又有許多人被殺害在毒氣室和焚屍爐中一位黨衛軍的頭目弗里希上尉對一批又一批新來的囚犯說過這樣的話:「我警告你們,你們不是到一個療養院來,你們是到一個德國的集中營來,你們除了從煙囪里出去外,就沒有別的路走出這兒」
這是銀幕再現的歷史那麼今天來到奧斯維辛的人會什麼感受呢?
請同學們認認真真地閱讀《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用一個詞來形容羅森塔爾筆下的奧斯維辛給你帶來的的感覺並且從文中找到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解說這個詞
(學生讀課文)
師:不少同學已經看完了課文請你思考一下,你會要用哪個詞來概括,這個詞可以是文章中的,也可以是文章之外但一定要用文中一個具體的例子解說
先請一位同學來,這位女生,准備用一個什麼詞?
生一:我覺得現在的奧斯維辛和以前的不一樣以前的奧斯維辛是「恐怖」,現在的是「安靜」「安靜」的例子在第1頁第一段,「恐怖」的例子在第1頁第五段
師:旁邊一位,你會選一個什麼詞?
生二:「諷刺」這個詞貫穿在全文,表現在很多方面,這里曾經是人間地獄,猶太人死亡的牢籠,而現在這里卻是孩童嬉戲的地方,陽光燦爛對待歷史,人們是來旅遊觀光書中有一句話寫得好:
最後一段說這里沒有新鮮可供報道的新聞,這也是一個諷刺來到這里看到的都是恐懼,有什麼可報道的?
師:請坐很有自己的想法但我發現你和同伴找到的例子是相同的,都是環境描寫,但感受不同我剛才的問題是文中具體的例子還有什麼具體的例子?可用什麼詞語來概括?
生三:我覺得是「噩夢」出現在第二段,每場夢都會有夢醒的時刻,奧斯維辛在夢中是一個黑暗的無底洞
師:很有趣大家的例子都集中在一點,環境描寫上除了環境描寫之外呢?
生:掙扎例子在倒數第二段,「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絕望中的掙扎——而微笑」前面描述奧斯維辛的可怕,最後卻點出在可怕的環境下有一個溫和的微笑
師:所以你認為絕望中不乏希望,是嗎?
她讀出的是這是人物描寫,一個溫和的微笑其實文中可以讀出許許多多具體細致的描寫,環境,人物,看看還有沒有
生:還有語言描寫倒數第二段:「……夠了」
師:我舉一個例子好嗎?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參觀者」……對參觀者的神情和動作的描寫,是不是可以傳遞出某種特別的感觸?
為什麼提這個問題呢?就是要提醒同學們注意文中最主要的手法:細節描寫在閱讀作品時,常常會有一些細節打動你
所謂細節,就是對人物、環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徵的具體描摹,或對事件發展過程中某一細微事實的形象描寫高爾基稱細節是「隱藏在字里行間的魔術」
人們讀作品,常常會有一些細節打動著你,特別是那些思想光芒徹照肺腑的細節,那些藝術芳醇醉迷魂靈的細節,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故事情節淡忘了,甚至書名都忘卻了,可那些精彩的細節描寫仍然鮮明燦爛地鑲嵌在記憶中
文學作品中的細節猶如電影的特寫鏡頭它是用准確的語言把某一現象、某一局部加以特別突出、強調,從而將那一表象分外強烈地感訴於讀者的想像力,在心中喚起具體而豐滿的藝術形象從而增強作品的真實感和藝術感染力
影片《辛》:夜裡,德軍找來大夫,持醫用診聽器來勘察樓層夾縫中是否有人藏匿……診聽器本來是給人以生的希望,在這里,卻帶來死亡的信息——生的荒謬!
師:請看一張圖片(出示圖片——集中營的大門上有三個詞,組合起來就是:「勞動使人自由」)看了這一細節你會有什麼感覺?
生:諷刺
師:這個細節里傳遞出一個信息、思想,就是哪個災難歲月中,一個莫大的生命謊言接下來我想請同學們討論,在剛才找出的細節中能不能思考它們所引發出來的思想
(同學思考討論)
師:(提示)討論應該是交頭接耳的,而不是埋頭苦想哦
(同學開始自由討論)
師:我看到你們剛才討論得很熱鬧,現在請你們把自己對某一細節的思考說出來
生:還在思考
師:那就把思考的問題提出來
生:文章中「參觀著慶幸他沒有打開門進去,否則他會羞紅了臉」,為什麼?
師:「為什麼會羞紅了臉」,哪個同學來回答?如果你無法回答,就把你的某一細節思考說出來
生:第2頁的第二自然段
師:能否告訴我「慘狀」是什麼?
生:生命的消亡
師:後面的兩位女生——
生:第2頁第三段最後一句,「在德國人 怒放」這句比較諷刺,反襯猶太人被屠殺
師:這個細節有沒有同學有不同意見?
生:首先我想提醒大家,這篇文章是二戰後寫的,不存在諷刺,而是一種憧憬「雛菊花」是什麼?「雛」是年輕的新的生命
師:在這里我聽到了兩種聲音因為他們所關注的細節不同,感悟也不同我發現同學們關注到文中兩種非常鮮明的細節特徵:黑暗的,讓我們讀到了生命的消亡;與之相對的是光明,讀到了雛菊,微笑也就是我們在讀到生命的消亡的同時,也讀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希望
師:剛才說的都是生命,有沒有不談生命的我們來關注一個細節第2頁的第五段,(多媒體顯示圖片——一個長條盒子)
師:剛才有人提到「羞紅了臉」,大家看到這幅圖片有什麼感想?
生:「反省」二戰後經濟發展,人的觀念改變,現在人過著奢侈的生活,忘記了過去,看到戰爭年代人們生活的地方,會想到曾經的貧窮
師:它讓你想得到是「貧窮」?
生:不,是「丑惡」,它限制了人身自由
師:很好,這就是災難歲月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生命的消亡,更是尊嚴的絕望為什麼會「羞紅了臉」?因為尊嚴受到沖撞
可見,文中細節描寫的作用是:見微知著不僅是展示二戰背景下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場景,更希望通過展示引發人們對生命,對人性的思考
師:有一句話說,中國的人性自覺是從文革以後開始的,西方人性的自覺是從奧斯維辛之後開始的
師:對於細節我們應該做更深入的思考如果思考僅僅是生命的消亡,人性的喪失,讀出的除了沉重還是沉重文章中的菊花和微笑,讓我們還是看到希望的寒冷中尋找溫暖,絕望中尋找希望,這才是文章審美所在
師:我又想到一個問題,這是外國作品,有不同的譯本它有另一個譯名——《布熱金卡:陽光明媚,鳥語花香》
師:課文為什麼不選擇後一種呢?比較一下兩者的不同提醒一下,第二種譯名覺得很熟吧?對,答案就在文本中細心地讀1、2、3自然段這三段中是否反復出現一個詞?
生:「可怕」
師:剛才你的感受是「平和」,你再站在作者的角度斟酌一下,這里的「陽光明媚」為何會覺得「可怕」?
生:相沖突的,歷史是殘酷的,我也不太理解,「一切都可怕得顛倒了」,我不理解
師:這位同學,你理解嗎?
生:歷史在遠離,現今人們對歷史的反思,拋開噩夢,把這里作為一種旅遊資源,在這里嬉戲從作者的用詞可看出,作者不僅是為了對比,我一開始認為是「諷刺」,也是一種反思吧!
師:這里作者「怕」什麼?
生:怕悲劇重演
師:為何有此擔憂?
生:一切恢復平靜後,面對陽光明媚,作者不希望歷史重現
師:他怕人們對曾經過的歷史……
生:遺忘!
師:很好可以體現一個話題——「忘記與銘記」也就是為何以「奧斯維新沒有什麼新聞」為題的原因,過去的一切可能被遺忘了亡國先忘史,怕的就是這個
師:正如文章中「記者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提醒人們銘記,有一種「不安的心情」——怕
(多媒體出示一段話)
(文學)惟有保持與人類苦難記憶的聯系,它才是道德的、人性的、人生的;惟有這樣,它才可能返回人類的心靈,獲得為其他精神創造所沒有的溫暖和力量
盡管遺忘的誘惑是巨大的,但我們絕不能屈服,牢記是我們的道義和責任
——施羅德
師:從中我們也讀到了記者的責任,那就是牢記歷史
師:我自己在閱讀時有一個失誤,沒有發現這是一篇新聞稿有同學注意到這一點嗎?
生:有,開頭的「波蘭布熱金卡電」
師:如果我把電訊的開頭拿掉,你還會覺得它是新聞稿嗎?它與過去閱讀的一般的新聞稿有何區別?
生:修飾詞太多
師:能否舉個例子,什麼是修飾詞?
生:形容詞,像我們做的閱讀理解
師:我能不能幫你補充以下,你是不是覺得過去閱讀的新聞很客觀?修飾詞呢?
生:可怕,恐怖,都是表示內心的詞語
師:我幫你說:一般的新聞很客觀,相當冷靜,而這篇文章帶有情感,突破了新聞稿「零度寫作」的原則,讓我們感受到記者的情緒,讀到了記者的使命感還有嗎?
生:細節這篇文章具體、細致入微的描寫很多
師:我們閱讀一篇新聞,除了要關注形式上的創造,我們是不是應該更關注到新聞的價值所在,本文的價值在哪兒?
師:我選擇了普利策的一段話(多媒體顯示):
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並及時發出警報
——普利策
師:這是一篇相當出色的新聞稿,一被評為普利策新聞大獎我們能不能嘗試著給這篇文章寫一段頒獎詞?
先欣賞普利策的頒獎詞——
在去年「卡特里娜」颶風期間,《時代花絮報》和《太陽先驅報》堅持對災情展開深入詳細的報道獲得第90屆普利策份量最重的公共服務獎:
勇敢、全面地報道了卡特里娜颶風,給受災讀者提供了一條重要的生命線
對卡特里娜颶風災難進行史詩般、多層次的報道,使得報紙在服務一個水淹城市中發揮了非凡作用
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
莫里斯&8226;梅特林克,比利時著名的象徵主義戲劇家,一部六幕十二場的童話劇作《青鳥》對世界文學發生了深刻的影響該劇表達了對探索人類真理的努力,強調幸福就在人們身旁,只有慷慨地把幸福給予別人的人才能得到幸福191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因為他作品的風格具有深遠的創造性和獨特性,與傳統的文學形式迥然不同他才華中蘊含著的理想主義特徵已經上升到一個神秘的精神境界,它撥動了我們心靈深處纖細的心弦
師:《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這一作品本身的價值在哪?社會價值又在哪,能不能從這兩個角度思考,幾人合作試寫一段頒獎詞?
(同學們試寫頒獎詞——多媒體顯示上述新聞或作品的頒獎詞:)
對卡特里娜颶風災難進行史詩般、多層次的報道,使得報紙在服務一個水淹城市中發揮了非凡作用勇敢、全面地報道了卡特里娜颶風,給受災讀者提供了一條重要的生命線
因為他作品的風格具有深遠的創造性和獨特性,與傳統的文學形式迥然不同他才華中蘊含著的理想主義特徵已經上升到一個神秘的精神境界,它撥動了我們心靈深處纖細的心弦
(同學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頒獎詞的寫作一人執筆,准備交流)
學生分小組交流頒獎詞:
小組一:因為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有著非凡的創造性,他作為記者所具有的正義感、使命感讓他的新聞報道突破零度報道的界限正式他的正義感與使命感重新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人性與良知
師:提一個小小的意見,頒獎詞重復出現了「正義感」和「使命感」語言不夠簡潔有請下一位——
小組二:因為他的報道突破了零度寫作的束縛,不同於傳統的新聞報道,細節地描寫了奧斯維辛帶給我們的反思,喚醒了人們對歷史的銘記,對人性尊嚴的關注,對生命的希望
小組三:通過環境及參觀者的細節描寫,再現了當年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恐怖氛圍,更重要的是,它從一個民族責任感的高度給人的心聲帶來極大震撼,其中體現出的希望,是人類歷史上不可缺乏的主旋律
師:寫得好,相當完整,既概括了作品的創作手法,又突出了對人性的關注
師:再看一個小組,寫的特別有創意——
小組四:一篇不同以往形式的新聞報道,一篇發人深省的轟鳴,一篇有關二戰集中營的新聞報道沒有什麼新聞的背後是一則驚天動地的新聞
師:我也展示一下我的頒獎詞——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突破新聞「零度寫作」原則,著眼細節,以冷峻的視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在恐怖與快樂、戰爭與和平、歷史與現實的反差中,它召喚起人們關於災難的記憶、關於生命的思考、關於人性的自省它的發表充分地表現了一個新聞記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為新聞史不朽的名篇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希望大家記住,《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這一新聞史上不朽的名篇,更記住「奧斯維辛」!
師:好,下面是課堂結語——
奧斯威辛是一個尺度:關於時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無法棄置的尺度;即使作家所寫的題材毫不涉及戰爭和殺戮,時至今日,也都與奧斯威辛有關在這里,奧斯威辛已成為現實的一部分,雖然屬於過去,卻向未來敞開
9.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獲獎教案
它跳出復了傳統新聞「客觀報制道」、「零度寫作」的窠臼,大膽地在反映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著力表現作為一名有使命感的記者的在場的主觀印象,激情洋溢地抒發了對法西斯暴行的深惡痛疾,對自由、解放、新生的無比珍惜之情。好像在當時是第一篇用主觀情感寫的稿子,之前的人都是客觀的去敘述事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