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視頻設計 > 甲午中日戰爭教學反思

甲午中日戰爭教學反思

發布時間:2021-03-04 14:42:11

『壹』 甲午中日戰爭教案

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緒二十回年,日本明答治二十七年)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到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按中國干支紀年,時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Sino-Japanese War) 。這場戰爭以中國失敗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它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結果: 日本獲勝,簽訂《馬關條約》 ————參戰方兵力: 清軍630,000人日軍240,616人————傷亡情況: 清軍31,500人陣亡日軍13,306人死亡

『貳』 甲午中日戰爭後感

感想,就是,
中國落後就要挨打,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迅速發展,成為亞洲工業第一大國,而中國專還過著落後屬的男耕女織的生活,緊閉國門,不與外界貿易和練習,引進先進的文化與科技.與日本有學習精神相差很遠,
所以才導致,日本發動對中國的甲午戰爭,
中國應該吸取教訓,大力改革,和發展,學習外國的先進文化與科技,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多與外國貿易與聯系,

『叄』 甲午中日戰爭讀後感

[甲午中日戰爭讀後感]甲午中日戰爭讀後感故壘蕭條大樹凋,高衙依舊俯寒,甲午中日戰爭讀後感。英名左鄧同千古,白骨沉沙恨未消·」這是《中 甲午戰爭》中的一篇詩文,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英勇抗擊 寇的我北洋 師將士們的錚錚鐵骨。
書中是這樣記載的: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八月17中午,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率艦隊在黃海大東溝海面遭遇 本艦隊來犯,12點50分,雙方艦隊接火,拉開了甲午戰爭的序幕。此戰我以10艘艦對敵艦12艘。戰斗異常慘烈,定遠和其 艦鎮遠艦在陷入敵艦的重圍之中,仍然堅持戰斗,定遠艦右翼總兵劉步蟾和鎮遠艦左翼總兵林泰曾,互相合作,力挽危局,愈戰愈勇。3點半時,定遠艦所發出的30厘米半 徑巨彈,命中松島。 本旗艦被擊中起火,完全喪失了指揮和作戰能力。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臨危不懼,對大副陳金揆說:「倭艦專恃吉 ,苟沉是船,則我軍可以集事。」決定除掉敵艦主力吉 艦,於是,陳金揆果斷開足馬力,直沖吉 艦,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將士全部殉難。鄧世昌墜海後,其隨從劉忠持救生圈往救,但鄧世昌以「闔船俱沒,義不獨生,仍復自沉。」這天正是鄧世昌45歲生 ,他與200餘名官兵壯烈殉 。鄧世昌「大將怒沉舟」的悲壯故事,給後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為中華民族歷史譜寫了一曲壯烈的悲歌!經過4小時40分的酷戰,我方5艦沉沒,800餘 傷亡; 方六艦受重創六艦受傷,傷亡300餘 。
讀到這里,我的心異常焦慮,有如此英勇的戰士,我們為啥還會慘敗哪?我們再看看當是的清政府吧。
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後挪用海軍經費3000萬兩白銀,在清漪園的廢墟興建起頤和園。致使北洋 師沒有更新裝備,彈 不足。開戰後清政府最高軍事統師李鴻章,又執行避戰保船的方針。這樣,北洋艦隊深 威海港內,坐待 寇來攻。後來, 軍從寬松 登陸,佔領威海,致使劉公島 為一個孤島。在外援斷絕,內部叛 的 況下,丁汝昌仍連續擊退倭寇8次進攻,最後,知大勢已去,遂自殺殉 。在當時政府腐-敗、 民羸弱、士 不振的形勢下,丁汝昌一 是無法挽回敗局的,「壯志未酬 先卒,常使英雄淚潢襟」。
中 近百 前的歷史悲劇,雖已 為過去,但它幾乎是一部中 近代史的縮影,一個可悲可泣的歷史教訓,當引起後 的無限深思!
看今朝,美 富強,他想打誰就打誰,沒有 敢惹,朝鮮戰爭,阿富汗戰爭,南斯拉夫戰爭,伊拉克戰爭等等,都是打著給 家帶來和平的謊言發動的。多少百姓無家可歸,多少妻兒老小慘遭塗炭,有誰給他們做主,有誰給他們撐腰,沒有,因為他們沒有一個強大的祖 ,這就是強權,沒有理可講的。
滄海橫流,驚濤岸,似乎還在默默地 唱著一支早已消逝的悲歌……中 甲午戰爭記錄著清王朝的腐朽無能和中 民不可侮的民族 節!如今,在這個弱 強食的世界裡,我們要牢牢記住,落後就要挨打,要想不被欺負,就要有一個強有力的 家領導集團,帶領 民搞好建設,增加教育和科技投入,提高綜合 力,加強 防,把 家建設的無比強大, 下一心富 強民,這樣才能使我們立於不敗之地,才能使我們昂首立於世界之林,才能讓我們的子孫後代有幸福安康的 子過,這也就是我們要生存,要和平的唯一出路。【擴展閱讀篇】
所謂「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後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後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後感。
第三、選准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
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於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編輯本段如何寫讀後感
格式
一、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題目可以用《讀後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讀後感《甲午中日戰爭讀後感》。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八、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
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禁止寫成流水賬!
編輯本段要寫關於學習的讀後感應該讀什麼有感
(1)引——圍繞感點 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5)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五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一、先要重視感
感要多 讀要少,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二、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四、敘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復述原文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初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後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完某一展覽後寫\"觀後感\",觀後感的寫法與讀後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後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五、寫景、物的讀後感應該怎樣寫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
(5)簡要地說明原文有關內容,重寫有感,不要重點介紹,偏離主題。

『肆』 甲午中日戰爭教學後的課後反思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寫反思,第一為什麼打,第二為什麼打輸了,第三打輸之後對清朝極其日後政策態度的影響,第四作為今人,我們應該反思如何避免戰爭?在戰爭發生時如何取得勝利?

『伍』 甲午中日戰爭的史實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教訓與啟示

落後就要挨打,腐敗必定亡國,改革勝於一切,認清形勢和現實,不能故步自封,做專好長遠規劃,不能因為屬個人的享受,個人的,集團的利益而有損整個國家的利益,為了貪圖個人享受,挪用軍費是天下大忌,緊跟時代發展和潮流,更新武器裝備,不打無把握之仗,戰前充分評估,敵我優劣,另外該出擊時就果斷出擊,不畏戰,不避戰。

『陸』 甲午中日戰爭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反思

一.落後就要挨打 二.缺乏亮劍精神也要挨打(一些水師管帶一觸就逃,陸上守軍一專觸即潰). 三.忍讓換不來和平屬. 四.想為自己腰桿硬而留著力量不用會敗的更慘(李宏彰) 五.把抵擋親略的希望寄託於外國所謂的調停,是沙筆行為

『柒』 甲午戰爭的反思1500字

現代史學一般以鴉片戰爭為近代史的開端,國人一般亦多熟悉鴉片戰爭和以鴉片戰爭為恥。其實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對中國未來發展影響最大者莫過於中日甲午戰爭。

鴉片戰爭前,中國清朝經過30餘年的洋務運動(改革),對內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建立起了強大的北洋海軍和一大批近代化工業,對外打敗了號稱強大的法蘭西帝國,平定了由沙俄支持的西北邊患,一時號稱「同光中興」,令中外刮目相看、不敢小覷,清朝統治者自己也沾沾自喜。應該說洋務運動作為一場改革是成功的,初步達到了其富國強兵的目的。但好景不長,1894-1895中日甲午一戰,便徹底摧毀了清朝廷和國人的強國夢。原因在什麼地方?不是清軍的裝備不夠先進,不是將不用心、士不用命,不是清朝的綜合國力不強。根本原因在於其政治上的腐朽。甲午戰爭的失敗,從表面看是軍事上的失利,其根源在於政治上的腐敗。十九世紀六十到九十年代的洋務運動,從本質上看是一場在不觸動清朝封建政治制度基礎上的改革,其核心思想是中體西用、洋為中用,其結果雖然從西方買來了一些裝備,引進了一些先進技術,建了一批近代工業,清朝一時貌似強大。但由於封建政治制度的阻撓,其改革的成果其實很有限,是一種治表不治本的改革,一但遭遇驚濤駭浪,這條看似龐大的巨艦便四處漏水、不攻自破。相反,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起步沒有中國早,但由於是根本制度上的革命,日本一步從遠不如中國成熟的封建社會跨入了近代資本主義社會,完成了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過渡,日本的進步便不可逆轉,歷史上一向向中國學習並為國人所瞧不起的小日本,一夜之間成了東方強國,就連早在十八世紀初就開始改革的帝俄,後來也在日俄戰爭中在小日本的鐵拳下被迫俯首稱臣。可見改革之於革命的區別,修修補補之於大刀闊斧的區別。

國人皆曰,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卻不知這種文明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中國古代文明從根本上看是一種封建文明,其所以會出現這種文明,是由於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先於歐美上千年完成了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中國的封建革命在人類歷史上是最早和最徹底的,所以才贏得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穩定和繁榮,中國的整個封建歷史都走在歐美各國的前列,中國的政經文諸如均田制、租庸調制和科舉制、太學制度等等無不引領當時世界的風騷,亞洲尤其東亞諸國更仰中國鼻息以存,這是祖先為中華民族創造的驕傲。但曾幾何時,這種文明卻被野蠻所代替,這種先進卻被落後所代替,這種主動卻被被動所代替,天朝大國、萬國來朝卻被東亞病夫、任人宰割所代替。無它,不是我們落後了,而是人家先進了,不是我們倒退了,而是人家進步了。物極必反,月盈必虧,當我們還沉浸在中華古老文明的盛世中時,歐美早已進入了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甚至一向與我亦步亦趨的日本也後來居上,直到被連綿不斷的槍炮聲驚醒。西方近現代社會優於我,其最根本的原因也在於制度上的先進。我國的封建制度雖然成熟,但其本質上仍然是專制政體,就在她最鼎盛和繁榮的時候如盛唐時期,也常常潛藏著深刻的危機,我國封建社會之所以盛盛衰衰、始終沒有走出黃炎培所說的周期律,在於封建制度本身不可調和的矛盾。不打破這個瓶頸,中華民族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日。近現代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不是沒有奮斗過,歷史不是沒有給過我們機會,諸如洋務運動、諸如戊戍變法、諸如辛亥革命、諸如抗戰勝利等等,但由於種種原因,這種機遇都被喪失了,國人醒而復睡,睡而復醒,反反復復,不能窮盡。在這里應該說明的是,毛澤東是偉大的,不是偉大在他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而是偉大在他曾經對解決中華民族根本問題的政治發展方向做過有益的探索,如文革中的「四大」,雖然這種探索是艱難的、有局限的、甚至是失敗的,但他仍不失為站在中國傳統社會最高峰的人,毛的悲哀在於缺乏現代民主思想的歷史局限性。

綜上所述,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改革不徹底,中國近現代落後的根本原因在於政經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落後。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當今的改革與洋務運動有無可比性呢?歷史常常有驚人的相似,但願中華民族不要再經歷一次甲午戰爭。

『捌』 甲午中日戰爭的史實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教訓與啟示

一、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缺乏預見,准備不足,是戰爭失敗的認識原因 從鴉片戰爭版開始,帝國主義對中國權的侵略從來沒有停止過,但1884年中法戰爭後,由於列強之間忙於爭斗,相對平靜了大約10年,中國政治家的神經鬆弛了一些,在人們對西方列強的「友善」感到慶幸的時候,東邊的一個鄰國正在虎視眈眈。 二、一味依靠外國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是戰爭失敗的外部原因 朝鮮戰場的失利,雖然造成了一定的被動,但還沒有影響全局。這時候,清政府如果能認清形勢,堅定地投入反侵略戰爭,並採取正確的戰略,一定能夠挫敗敵人的進攻。可惜中國最高統治者中掌實權的慈禧太後、奕等都是主和派,李鴻章也堅決主張「羈糜為上,力保和局」。從戰爭開始到失敗投降,他們一直致力於爭取英俄德法美等國家的調停,以達到求和目的。 三、信奉「武器決定論」是戰爭失敗的思想原因 近代戰爭中,武器裝備的作用遠比古代更為重要。在晚清的政治家、軍事家中,李鴻章特別重視武器裝備。由於他的大力倡導和運籌,推動了洋務運動,組建起北洋海軍和新式陸軍,有利於提升軍事實力。但因為李鴻章把武器作用極端化、絕對化,由「武器決定論」導致悲觀情緒和失敗主義。

『玖』 學了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了有什麼收獲

鴉片戰爭前,中國清朝經過30餘年的洋務運動(改革),對內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建立起了強大的北洋海軍和一大批近代化工業,對外打敗了號稱強大的法蘭西帝國,平定了由沙俄支持的西北邊患,一時號稱「同光中興」,令中外刮目相看、不敢小覷,清朝統治者自己也沾沾自喜。應該說洋務運動作為一場改革是成功的,初步達到了其富國強兵的目的。但好景不長,1894-1895中日甲午一戰,便徹底摧毀了清朝廷和國人的強國夢。原因在什麼地方?不是清軍的裝備不夠先進,不是將不用心、士不用命,不是清朝的綜合國力不強。根本原因在於其政治上的腐朽。甲午戰爭的失敗,從表面看是軍事上的失利,其根源在於政治上的腐敗。十九世紀六十到九十年代的洋務運動,從本質上看是一場在不觸動清朝封建政治制度基礎上的改革,其核心思想是中體西用、洋為中用,其結果雖然從西方買來了一些裝備,引進了一些先進技術,建了一批近代工業,清朝一時貌似強大。但由於封建政治制度的阻撓,其改革的成果其實很有限,是一種治表不治本的改革,一但遭遇驚濤駭浪,這條看似龐大的巨艦便四處漏水、不攻自破。相反,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起步沒有中國早,但由於是根本制度上的革命,日本一步從遠不如中國成熟的封建社會跨入了近代資本主義社會,完成了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的過渡,日本的進步便不可逆轉,歷史上一向向中國學習並為國人所瞧不起的小日本,一夜之間成了東方強國,就連早在十八世紀初就開始改革的帝俄,後來也在日俄戰爭中在小日本的鐵拳下被迫俯首稱臣。可見改革之於革命的區別,修修補補之於大刀闊斧的區別。

國人皆曰,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卻不知這種文明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中國古代文明從根本上看是一種封建文明,其所以會出現這種文明,是由於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先於歐美上千年完成了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過渡,中國的封建革命在人類歷史上是最早和最徹底的,所以才贏得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穩定和繁榮,中國的整個封建歷史都走在歐美各國的前列,中國的政經文諸如均田制、租庸調制和科舉制、太學制度等等無不引領當時世界的風騷,亞洲尤其東亞諸國更仰中國鼻息以存,這是祖先為中華民族創造的驕傲。但曾幾何時,這種文明卻被野蠻所代替,這種先進卻被落後所代替,這種主動卻被被動所代替,天朝大國、萬國來朝卻被東亞病夫、任人宰割所代替。無它,不是我們落後了,而是人家先進了,不是我們倒退了,而是人家進步了。物極必反,月盈必虧,當我們還沉浸在中華古老文明的盛世中時,歐美早已進入了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甚至一向與我亦步亦趨的日本也後來居上,直到被連綿不斷的槍炮聲驚醒。西方近現代社會優於我,其最根本的原因也在於制度上的先進。我國的封建制度雖然成熟,但其本質上仍然是專制政體,就在她最鼎盛和繁榮的時候如盛唐時期,也常常潛藏著深刻的危機,我國封建社會之所以盛盛衰衰、始終沒有走出黃炎培所說的周期律,在於封建制度本身不可調和的矛盾。不打破這個瓶頸,中華民族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日。近現代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不是沒有奮斗過,歷史不是沒有給過我們機會,諸如洋務運動、諸如戊戍變法、諸如辛亥革命、諸如抗戰勝利等等,但由於種種原因,這種機遇都被喪失了,國人醒而復睡,睡而復醒,反反復復,不能窮盡。在這里應該說明的是,毛澤東是偉大的,不是偉大在他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而是偉大在他曾經對解決中華民族根本問題的政治發展方向做過有益的探索,如文革中的「四大」,雖然這種探索是艱難的、有局限的、甚至是失敗的,但他仍不失為站在中國傳統社會最高峰的人,毛的悲哀在於缺乏現代民主思想的歷史局限性。

綜上所述,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改革不徹底,中國近現代落後的根本原因在於政經制度尤其是政治制度落後。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我們當今的改革與洋務運動有無可比性呢?歷史常常有驚人的相似,但願中華民族不要再經歷一次甲午戰爭。

『拾』 甲午中日戰爭的教訓

一下個人觀點,海軍沒事別都窩在家裡,也不要只有一個母港,容易被一窩端了,要打仗早下決心,別等。等准備好了,就已經挨完打了。

閱讀全文

與甲午中日戰爭教學反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