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高中化學反思教學中存在的 問題 都有哪些
1. 研究教材,確定教學目標,探索教學方法
課前反思很重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前反思主要反思過去的得和失。我們總感覺新教材內容不多,卻有說不完的話題,如人教版《化學.1》「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一節的第一部分:「物質的量的單位――摩爾」,教材內容雖然簡化了「阿伏加德羅常數」的概念,沒有出現物質的量與微粒數、物質的量與物質質量的計算例題與練習,但在「學與問」中出現了相關的問題(計算),並且我認為學生也很有必要掌握這部分知識,也就是說教學中有必要下功夫讓學生掌握它。教材中有關「氣體摩爾體積」的內容是在「科學視野」中出現的,學生需要掌握嗎?我們打開江蘇教育出版社的《化學.1》,在第二單元的「物質的聚集狀態」一節中有講解,並介紹了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那麼這部分知識我們能不讓學生掌握嗎?因此「我們研究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必須將它放在整個課程教學的體系中,來合理制定這一節課知識點的落實與拓展計劃,綜合擬定教學、教育和學生發展的任務(目標)」。我們必須查閱相關教材(各種版本),綜合擬定一個單元、一節課的教學任務,落實一節課的教學內容。
2. 注重學生反饋,控制教學進程,優化師生行為
課堂教學中的反思看起來有點為時過「早」,其實是我們調控教學過程的最佳時機。課前備課了、准備了,課前想好了你要問學生的問題,但學生卻「一問三不知」,這說明你的設計不符合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你就得改,就得變。我們可以反思是否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是否把自己當成學生在處理問題。我在教學中實踐「創設情境-啟發引導-自我實踐-討論深化-歸納總結」的情境導學式教學模式,旨在為學生創設一個個問題情境,讓學生沿著一級級的情境台階去養成「問題意思」,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1)營造學習氛圍。
魏書生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絕活」,就是「商量、商量、再商量」,什麼都商量,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到留作業、批改作業、出題考試,全都商量著進行。這是他長期以來形成的民主習慣,也是他在教育教學中刻意追求的境界。在課堂上教師要善於營造問題情景,關注學生的動向,重視學生的反饋,引導學生探求知識,而不是一味地講授知識,不顧學生的情趣。讓教學過程活躍起來,要讓學生動起來。
(2)優化教和學過程。
《新課程標准》提倡教學過程成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要通過培養學生的問題思維,進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就賦予我們課堂教學全新的使命。據科學測算,現代學校只能使學生獲取一生所需知識的15%左右,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觀念和能力。「教」是為了「不教」,自主學習需要教師進行激勵和指導,教師組織教學的水平,直接影響學生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師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的時間內盡量讓學生體驗自主學習的愉快;讓學生在吸收知識時像前人創造知識時那樣思考(發現或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逐步學習、領會和應用知識,鼓勵學生在觀點、見解、方法上有所創新;讓學生變換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開辟新的途徑,尋找新的突破口去解決問題;讓學生多討論、多嘗試;讓學生在嘗試中產生激情的沖動。
(3)發展自學能力。
自學能力的養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並且在教學中學生不合作、不理會,啟而不發是常有之事。學生是可持續發展的人,教學的著力點應放在實現學習主體各方面素質的主動、生動、全面、和諧、充分地發展上,要奠定學生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基礎。創新力的開發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教師更應採用多樣活潑的方式,藉助多種媒介激發學生的想像力,並對標新立異的想法給予分析性指導和支持,以養成學生全面進取、不斷創新的習慣。有時教師可有意識地提供假信息,從反面刺激學生的選擇和判斷能力,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論證的根據,在反復磨煉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 總結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得和失,為以後的教學服務
課後反思,總感覺是亡羊補牢,其實不然,我們不但要反思我們教學過程中過失和不當的地方,還要反思成功的地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得到了哪些啟發,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是否適合學生,師生配合是否默契,學生學得是否輕松愉快……我們都要加以回顧和總結,為以後的教育教學服務。
4. 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1)有利於激發學生化學學習興趣。形象思維可以直接利用感官接受具體形象信息,然後在頭腦中形成表象,使抽象的語言變成具體的,直觀的,且有些趣味性的概念,讓學生去聯想,探索,產生學習的動力,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比如:《物質結構》中講述電子在核外運動遵循統計規律時。可以通過啟發和討論的形式獲得以下共識:蜜蜂在某一朵花采蜜時,沒有確定的飛翔路徑,似乎沒有規律。但長時間多次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蜜蜂在這朵花的近處遠處都可能出現,但蜜蜂總會在離花近的地方出現機會多。可以說這就是蜜蜂在對一朵花采蜜時的運動規律。然後,引出電子運動的統計規律。學生就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統計規律,由好奇到對這門學科產生興趣。
(2)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抽象概念,理論,提高教學效果。學生們運用形象思維通過直觀的類比,聯想等思維加工,使抽象難懂的概念、理論變成易學易懂的,這樣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潛能,而且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們要講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電子、質子和中子都是微觀的,如果只是用語言去描述,很難把學生的思維給打開。如果我們通過宏觀物體,如太陽與地球的相對運動的形象描述,根據其相似性來引出電子對於原子核的相對運動,由宏觀物體的運動特徵對比歸納出微觀電子的運動規律特徵。通過形象的類比,突出了事物的本質,又較好的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潛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❷ 某化學課堂圍繞「酸鹼中和反應」,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在老師引導下開展探究活動.以下是教學片段,請你
【演示實驗】
將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無色酚酞和NaOH混合溶液的小燒杯中.當看到溶液由紅色變無色時,證明它們確實發生了化學反應.
故填:溶液由紅色變無色.
【假設猜想】
有一種猜想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猜想是猜想四,理由是H2SO4溶液和NaOH溶液反應,不能共存.
故填:猜想四;H2SO4溶液和NaOH溶液反應,不能共存.
【實驗探究】
(1)丙組同學取燒杯中的溶液少量於試管中,滴加幾滴CuSO4溶液,無明顯變化,溶液中一定沒有氫氧化鈉,因為如果含有氫氧化鈉,則氫氧化鈉和硫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藍色沉澱.
故填:氫氧化鈉.
【評價反思】
(1)實驗操作中的錯誤是pH試紙浸入溶液中,因為這樣會污染試劑.
故填:pH試紙浸入溶液中.
(2)實驗方案中也有一個是錯誤的,錯誤的原因是BaC12與Na2SO4反應也會生成白色沉澱,不能證明一定有H2SO4存在.
故填:BaC12與Na2SO4反應也會生成白色沉澱,不能證明一定有H2SO4存在.
【反思與拓展】
(1)在分析化學反應後所得物質成分時,除考慮生成物外還需考慮反應物的量.
故填:反應物的量.
(2)因為氧化銅不能和硫酸鈉反應,能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
顯酸性的稀硫酸能使石蕊試液變紅色,因此利用氧化銅、紫色石蕊溶液可以檢驗溶液中是否含有稀硫酸.
故填:bc.
(3)燒杯中的溶液未經處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腐蝕下水道.
故填:腐蝕下水道.
❸ 實踐活動教學反思怎麼寫
綜合實踐活動是基於學生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注重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體現經驗和生活對學生發展價值的實踐性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教學反思
。綜合實踐課的特點是綜合性、實踐性、活動性、自主性。綜合活動實踐課不是老師教給學生知識,而是從動手實踐中增長知識。
本學期,我不斷學習理論知識,得到很多啟發。
一、真正實現小組合作、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我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合作夥伴組成合作小組,並讓他們在小組內選擇最想研究的子課題,在小組成員分配工作時,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自己在小組里承擔的任務,給學生個性的發展創造了空間,這樣做,使每個小組成員之間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覺,團隊精神大大增強,為活動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活動中讓學生自己甑別,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給學生較多的選擇餘地,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做到有所感受,有所發現,
教學反思
《綜合實踐活動教學反思》(http://www.unjs.com)。並引導他們在完成份內工作的前提下也去幫助別人、協助別人開展調查研究,使學生在活動中不再是坐享其成,盡可能使每個學生都獲得參加綜合實踐活動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的經驗。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也逐步學會評價,學會求同,學會補充,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可謂「收獲盡在過程中。」
二、注重探究式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用多種方式搜集資料的能力。
在讓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我的出發點是讓學生走進生活、切實地進行調查研究,培養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孩子們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通過自己的思考、求助、與別人的討論等把問題解決,這樣的探究對孩子的發展是十分有利的,這一次實踐活動孩子們確實在實踐能力上有所突破。
我欣喜的看到,孩子們在研究中變得膽子大了,勇氣足了,善於思考了,學會了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
三、改變評價方式,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綜合實踐活動,讓我明白了活動要以學生為主,不一味的惦記著「給」學生什麼,而關注能為學生「做」什麼,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綜合實踐活動的本質特性就是生成性。隨著活動的不斷開展,學生的認識與體驗也不斷地加深,在評價時並不要求學生調查成果有多具體,而是以學生調查的熱情高低、合作的是否默契、參與人數的多寡為評價依據。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基礎;不斷嘗試,全面提高自己的「指導」藝術;不斷反思,在反思中成長、成熟起來。
❹ 結合化學學科教學實踐,說明教育反思應當從何處入手如何反思
j"反思教學"就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它是一種用來提高自身的業務,改進教學實踐的學習方式,不斷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深入反思,積極探索與解決教育實踐中的一系列問題。進一步充實自己,優化教學,並使自己逐漸成長為一名稱職的人類靈魂工程師。簡單地說,教學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學。教中學,學中教。因此,如何寫好教學反思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與大家探討:
(1)、寫成功之處
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達到光輝頂點。
(2)、寫不足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今後再教學上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
(3)、寫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
(4)、寫學生創新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在閃爍,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特的見解,這樣不僅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而且對學生也是一種贊賞和激勵。同時,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補充今後教學的豐富材料養分。
(5)、寫"再教設計"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總而言之,寫課後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時寫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寫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獲。以上是筆者對教學反思的撰寫一些看法,可能還有很多錯誤,希望老師們在教學實踐中批評指正。筆者也將根據自己的教學反思認知和研究深入進行修正。
課後反思的「七要」
新課標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包括課後)反思。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的得失與成敗,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回顧、分析和審視,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才能不斷豐富自我素養,提升自我發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學藝術,以期實現教師的自我價值。
一要反思教學行為是否達到教學目標
新課標要求我們在制定每節課(或活動)的教學目標時,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即「三個維度」----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現代教學要求擺脫唯知主義的框框,進入認知與情意和諧統一的軌道。因為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來講,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適用性更廣,持久性更長。許多知識都隨著時間的推移容易遺忘,更何況當今知識更新的速度極快,只要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就可以通過許多渠道獲取知識。所以,情感、態度、價值觀必須有機地融入到課程教學內容中去,並有意識地貫穿於教學過程中,使其成為課程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
二要反思教學活動是否「溝通」和「合作」
葉瀾教授曾提出:「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於交往,教育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教學活動作為教育活動的一部分,「沒有溝通就不可能有教學」,失去了溝通的教學是失敗的教學。教學,是集約化、高密度和多元結構的溝通活動,成功的教學過程,應該形成多種多樣的、多層面、多維度的溝通情境和溝通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不再是「人?物」關系,而是「我?你」關系;教師不再是特權式人物,而是與學生平起平坐的一員;教學便是師與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在成功的教學過程中,師生應形成了一個「學習共同體」,他們都作為平等的一員在參與學習過程,進行心靈的溝通與精神的交融。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是只有教學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假教學」。
三要反思是否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歷來被作為課程之本。而在新的課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為教與學的一種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學活動的綱領性權威文本,而是以一種參考提示的性質出現,給學生展示多樣的學習和豐富多彩的學習參考資料;同時,教師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設者。因為本次課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實驗性質,不是定論,不是新教條,不是不允許質疑的結論,還有待在實踐中進一步檢驗、發展和完善。因此,我們在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時,可以在「課後反思」中作為專題內容加以記錄,既積累經驗又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設性的意見,使教師、教材和學生成為課程中和諧的統一體。
四要反思教學過程是否存在著「內傷」
要反思自己是否在刻意追求所謂的「好課」標准:教學環節中的「龍頭」、「鳳尾」、「銅腰」個個精雕細琢,教學手段中的「電媒」、「聲媒」、「光媒」一個不能少;學生討論熱熱鬧鬧,回答問題對答如流。這種「好課」似乎無懈可擊,但有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小組合作學習有沒有流於形式?討論是否富有成效?「滿堂電」是否有越俎代庖之嫌?有沒有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的變化?學生的創造性何在?對這些「內傷」必須認真回顧、仔細梳理、深刻反思、無情剖析,並對症下葯,才能找出改進策略。
五要反思教學過程中是否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教學過程中,學生常常會於不經意間產生出「奇思妙想」、生發出創新火花,教師不僅應在課堂上及時將這些細微之處流露出來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組整合,並借機引發學生開展討論,給課堂帶來一份精彩,給學生帶來幾分自信。更應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提煉,既為教研積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教學的寶貴資料,以資研究和共享。
六要反思教學過程是否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
學生的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須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長秉賦優點,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類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讓性格各異的學生爭奇斗艷,各領風騷,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與機會。換言之,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讓基礎好的學生「吃得飽」、跑得快,讓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動,讓學困生「吃得了」、不掉隊。因此,無論是情境的創設還是內容的呈現,無論是問題的設置,還是釋疑解惑,均應「為了一切學生」,多層次、多維度、多渠道地開展教育活動。因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盡可能地創設條件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
七要反思教學過程是否存在「偽探究」
有的探究性學習只表現在問題的探究上,只要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幾個學生立即圍成一團分組討論,也不管小組成員的組合是否合理,問題的價值是否有討論的必要;待幾分鍾後,教師一聲擊掌,學生的討論戛然而止;再由小組中的「老面孔」??優等生發言。至於其他學生,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討論時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是否真正學會了應該學會的方法、技能、知識?就不得而知。這種「神散形未散」的「偽探究」掩蓋了個性之間的差異,甚至會剝奪部分學生的獨立思考、質疑、發言的權利。那麼到底解決了多少「疑難病症」?又有多少學生真正參與、體驗了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呢?
反思教育教學實踐
1.反思的含義
何謂「反思」?概而言之,反思,即教師以自己的實踐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動、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它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的反思能力決定著他們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和在工作中開展研究的能力。有關研究證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師傾向於主動地和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因此,「反思」被廣泛地看作教師職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G.J.Posner)十分簡潔地提出了教師成長的規律:「經驗+反思=成長」,並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教師如果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其發展將大受限制。
反思教育教學實踐不僅要求教師從教育教學技術上思考、質疑或評價自己教育教學的有效性,而且還要求教師運用反思的結果矯正其不良的教育教學行為,並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加以運用。美國教育家布魯巴赫(J.W.Brubacher)等人認為反思性教育教學實踐可分為三類:一是「對實踐的反思」;二是「實踐中反思」;三是「為實踐反思」。「對實踐的反思」是指反思發生在教育教學實踐之後,「實踐中反思」指的是反思發生在實踐的過程中,而「為實踐反思」則是前兩種反思的預期結果,即「實踐後反思」與「實踐中反思」的目的,最終是要形成超前性反思的良好習慣。
2.反思的步驟
概括國內外有關的一些研究成果,我們可以提出一個教師反思的框架:
(1)發現問題。教師關注教育教學中的特定問題,並從學校環境、課程、學生、教師本身等方面收集有關的資料。收集資料的方法包括自述與回憶、他人的參與性觀察、角色扮演、軼事記錄、各種檢查表、問卷、訪談等,也可以藉助於錄音、錄象檔案資料等等。教研組、平行班老師要創設輕松、信任、合作的氣氛,在合作中幫助教師發現問題所在。
(2)分析問題。教師分析所收集到的資料,特別是關於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信息。教師以批判的眼光審視自己的思想、行為,包括自己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情感和技術方法等,以形成對問題的表徵,明確問題的根源所在。這里,教師可以利用自我提問來幫助對問題的理解,也可以通過合作的方式(相互觀察和分析)來進行。
(3)確立假設。明確問題以後,教師開始在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或通過請教專家、同事,或通過閱讀專業書籍、網上搜索文獻資料等途徑)搜尋與當前問題相似或相關的信息,以建立解決問題的假設性方案。這種尋找信息的活動是自我定向式的,它所產生的研究結果有助於教師形成新的、有創造性的解決辦法。
(4)驗證假設。考慮了每種行動的效果後,教師就開始實施解決問題的方案。在檢驗的過程中,教師會遇到新的問題、新的經驗,當這種行動過程再次被觀察和分析時,就開始了新一輪的反思循環。
3.反思的方式
教師應當如何對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反思呢?國內外的有關研究表明,以下幾種反思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鑒:
(1)課後備課。課後,教師根據教學中所獲得的反饋信息進一步修改和完善教案,明確課堂教學改進的方向和措施,同時使有益的經驗及時得到提煉和升華,不斷增強教學效果。
(2)寫反思日記。教師在一天的教育教學工作結束後,寫下自己的經驗,並與教研組成員共同分析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缺點。另外,教師也可在上課和作業批改後主動徵求、了解學生的意見,並詳細記錄教育教學的背景、效果、上課的具體感受、存在的問題以及通過反思後得出的解決辦法等。寫反思日記為有針對性地制定教育教學的改進計劃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對新教師而言,有許多方式可以幫助他們學習自我反省,例如錄下自己的一部分課堂教學內容,看完錄制的授課情況後寫下自己的看法,指出優點及可改進之處,並提出改進計劃。指導教師應當在相應的訓練過程中培養新教師的反省和探究的習慣。
(3)課堂觀摩。學科組(包括校內和校際)教師之間相互觀摩彼此的課堂教學,詳細描述他們所觀察到的情景,並就有關問題進行討論分析,最終形成一個最佳解決方案。參加研討的教師把研討的方案帶回各自的課堂或學校,應用於實際的教育教學情景中。
(4)專家會診。請專業研究人員、教研室領導定期、追蹤式聽課,不斷發現課堂教學觀念、設計和操作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並通過共同討論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5)行動研究。為弄清學校中所遇到的問題的實質,探索用以改進教育教學實踐的行動方案,教師和校外專業研究者合作進行調查和研究。它不同於專業研究人員所進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則的「科學研究」或旨在樹立教育理想的「哲學研究」,而是直接著眼於教育教學活動的改進。行動研究不僅在改善教育教學實踐方面有著重要作用,而且有助於在整個學校教師集體中形成一種調查和反思研究的良好氛圍。
總之,通過反思,促使教師主動地將與教育教學行為有關的因素納入到自己教育教學活動的設計中來,慎重審視自己教育教學活動所依據的思想,並積極尋找新思維、新策略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教師將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自覺而有效的反思者,從而不斷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
❺ 教學實踐活動總結與反思
在我的教學工作中,作為一名教師,我總認為要做個有心人,讓數學版真正成為學生願學權、樂學的學科,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實踐的空間和時間,才能調動大多數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大面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
❻ 實踐活動的總結與反思怎麼寫
總結實踐過後對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優點和缺點,對於缺點,怎樣研究克服難點,以及於優點的正常接軌。
❼ 第三節怎樣學習和研究化學教學反思
第三節怎樣學習和研究化學
學習目標:
1.通過教師講解和實驗活動,了解研究和學習化學的基本方法;
2.認識化學實驗在學習和研究化學上的重要性;
3.了解學習化學需要進行科學探究
4.指導學習化學需要藉助化學符號(或者化學用語),初步認識化學符號在化學學習上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化學學習需要進行化學實驗
化學實驗的觀察,可以用自己的感官或者藉助於儀器來觀察物質及其變化的條件、現象和結果,應該注意對實驗前、中、後的觀察。
化學的觀察
變化前變化中變化後
(1)有哪些物質參加了反應
(2)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等
(1)反應條件(如加熱、點燃、高溫、催化劑等)
(2)伴隨現象(發光、放熱、變色、生成氣體或沉澱等)
(1)有哪些物質生成
(2)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等
❽ 請以高中化學新知識教學某片斷為載體,談談你是如何促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
高中化學教學很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實驗,但,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能夠用實驗教學來展示,這就需要注入新的教學元素。為了提高高中化學教學課堂效率,應把信息技術與化學學科教學科學整合,把豐富的化學教學資源和教學要素有機地集合起來,運用系統方法,在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技術學等教育理論和學習理論的指導下,協調教學系統中教師、學生、教育內容和教學媒體等教學諸元素的作用聯系和相互之間的影響,使整個教學系統保持協調一致,維持整體的過程和結果,產生聚集效應。對於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認識與理解多數教師仍是停留在公開課、賽講課、教研等活動中。要想讓所有教師在教學中都能正確認識、理解和使用,確實還需要大量的工作要做。因此信息技術的應用要具前瞻性,尤其是理念更要適度超前。課堂教學仍然是信息技術應用的主戰場,應該盡可能讓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真正發揮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已經進入了信息技術廣泛運用的時代.目前,我國已經進入了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改革年代.素質教育的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要求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是信息技術課程和其他學科雙贏的一種教學模式.本文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地位的體現,以及課程整合的方式方法作了思考與探索.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整合教學方式方法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為了適應這個發展趨勢,我國已經確定在中小學中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課程整合」對於一名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是經常要面對的最實際的問題,在教學工作中經常要和同行一起討論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其他的課程中,信息技術給其他課程帶來什麼?回答是肯定的,思路的拓寬,知識面的拓寬,教學方法的改變等等.那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是什麼?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重點是什麼?在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整合,信息技術扮演怎樣的角色?怎樣才能使信息技術的學習更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弄清這些問題對於我們教師的實際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和主要任務
信息技術拓寬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圍,極大地豐富了信息資源,為個性化、自主及互動式的學習提供了實施的舞台,使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得以進行,使終生教育、學習化社會的構想得以實現.信息技術不只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而是服務於他們學科教學的得心應手的教學媒體,是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效率、更好地進行素質教育的工具;對於學生來說,信息技術則是學習知識和提高技能的認知工具. 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措施,是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必修課程.信息技術課程的目標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
二、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學重點
我是這樣認為的信息技術這門課的前身是計算機教學,從計算機到信息技術的改變我覺得是一個突破和飛躍.從單機到聯機到網路的貫通必然對改變了信息技術課程目標的變化和發展,即從「計算機文化論」到「計算機工具論」,再到現在提出的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正是人類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認識的不斷提高.對於我們21世紀的學生來說,基本的「信息素養」應包括:
1.信息獲取的能力.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要求,主動地、有目的地去發現信息,並能通過各種媒體,如互聯網、書籍、報紙、電視等,或者自己親自調查、參觀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夠將豐富的獲取到的信息進行篩選鑒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斷它的可信度,然後對認為真實有用的信息進行分類.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將不同渠道獲取的同一類信息進行綜合,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重新整理組織、存儲,並能夠簡潔明了地傳遞給他人.
4.信息創新的能力.在信息加工的時候,通過歸納、綜合、抽象、聯想的思維活動,找出相關性、規律性的線索,或者能從表面現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得出創新的信息.
5.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術或其他手段,分析、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實際問題.
6.協作意識和信息的交流能力.能夠通過互聯網等平台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圍,面向世界,開闊視野,並能利用信息技術加強與他人的聯系、協作.
三、課程整合的方式方法
課程整合應該分幾步走.
第一步,信息技術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的對象.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開設,主要學習信息技術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
然而,信息技術課程並不僅僅是簡單地為了學習信息技術本身而學習,還要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因此,同樣要按照課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整合到實際任務中進行學習.比如:Microsoft Word文字處理的學習就可以以完成一份班級小報的形式進行教學.Microsoft access資料庫管理系統的學習就可以以完成通訊錄的形式進行教學等等,因為大家都知道生活中的知識要比課本中的知識豐富和精彩的多,學生們喜歡貼近生活,其效果可以說事半功倍.
第二步,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完全為其他學科的教學服務.
目前,在中小學信息課的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好學生以為上信息課是在耽擱他們的學習時間,差點的學生以為信息課是休息課,是玩的課.所以就很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別談自主性學習.針對這一現象我在高中信息課的教學中是這樣做的,首先,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決定用什麼形式來呈現什麼教學內容,並以課件或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比如現在的學生要求更寬更廣的知識面,但從課本上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語文方面從作者的生平,寫作歷史的背景,文章的意境等多能用多媒體的形式去表現其效果不言而喻.數學方面通過直觀的線、面、圖形的運動會加深學生對幾何的理解,拓寬他們對解題的思路,枯燥的數學就活了起來.其他的課程就不用再說了……
我就以我上的一節信息課為例,淺淡一下我在整合方面的一些體會.
我講的這節課是利用搜索引擎在網上查找信息.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網路的基本知識,對Internet有了感性的認識,能對相關信息快速搜索,並能製作簡單網頁的基礎上學習的.考慮到大部分同學都會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將這節課的重點放到了如何將找到的信息運用到日常的學習中,目的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將網路信息技術作為輔助學習的工具,從這一方面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信息技術課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確立了「任務驅動」的教學原則.這個原則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將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與完成任務相結合.
針對學生平時的各科進度,有目的的選擇一些趣味性強、與各學科知識相關的內容,設置幾個任務,由學生自主學習,最終目的是利用信息技術,完成任務,擴充自己的資源庫.具體做法是如下.
1.設置任務:利用所學知識,搜索相關信息,擴充到自己的資源庫中.語文:關於錢鍾書先生和楊絳先生;物理:關於聲納的定位;化學:金屬對身體健康的作用;歷史:對陳獨秀的評價;地理:對黃河污染的研究.
2.完成方法: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有一兩名水平較高的同學,每個成員選擇一科,合理的運用所學知識,在網路上檢索信息,下載下來,最後由小組成員們一起將信息匯總,擴充到資源庫中,每小組在解決問題時,可以相互討論,相互研究,使學生積極協作,運用集體的力量來完成任務.
3.各組互相交換成果,互相點評.
4.老師總結點評:同學們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內容很新穎、豐富,極大的擴充了大家的
知識容量,豐富了學習網站的內容,由於時間的關系,很多同學還有大量的內容沒有添加到自己的網站,同學們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再找一些更多的相關內容,擴充到自己的資源庫中.
在組織的這節信息技術課程學習過程中,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加以指導,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導學生開展專題研究性學習上,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將信息技術與學科學習整合起來.在活動中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自主發現和自主探索能力.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較大的體現,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驅使他們自主的去學習.象這樣讓學生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在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過程中掌握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將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積極應用到實踐中.
第三步,研究型課程,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工具.學生作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獲取信息、交流信息,並最終以電腦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務.
研究型課程中的整合任務,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內容,而是課後延伸,甚至是社會現實性課題,如環境保護、旅遊類問題等.課題的設置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年齡特點,採用循序漸進的原則.一般小學低年級以生活實踐性的活動為主,小學高年級以社會綜合課題學習為主,初中以學科性綜合實踐活動為主,高中以綜合性學科的學習為主.
研究型課程超越了傳統的單一學科學習的框架,它按照學生認知水平的不同,將社會生活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主題活動的形式來完成課程目標.學生通過主體性、探索性、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過程,將多個學科的知識、學問性知識和體驗性知識、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統一地發展.
從研究型課程的特點看,更加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的過程性.在整個研究的過程,從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實施,到最後任務的完成都由學生自主完成,而教師僅對學生選題、收集和分析資料的方法等進行一般性指導.
這一步的教學就更加的開放與靈活更會激發學生求知表現的慾望,我覺得現在的學生缺的就是這一點,可以說能改變整個傳統的教育方法,是學生和教師夢寐以求的境界.
總之,信息技術作為認知工具的課程整合無疑將是信息時代中佔主導地位的課程學習方式,必將成為21世紀學校教育教學的主要方法.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教學,對於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❾ 結合理論學習,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還存在哪些不足
教師是學校發展之本,是學校持續發展的關鍵。做案例,反思教學,給學校、教師展示了發展的前景。教師進行教育探索,不是一定要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立項的課題,重要的是我們的教師要有新的視野,有敏銳的目光和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教學中有許多被人熟視無睹的問題,只要我們願意做,能克服浮躁,擺脫急功近利的誘迫。那麼,成功必然會青睞勤奮和有靈性的人。如:語文實踐活動課的探索,內容豐富,形式新穎。數學開放題的研究,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享受成功的體驗,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生活實踐課」融思想、語言、知識、能力、情趣多種功能於一體,進行有效的嘗試,使教師養成自我反思的習慣,形成和建立起反思型的師資隊伍,讓每一個教師在反思中成長。
一、什麼是教學反思
什麼是反思?人們容易將「反思」等同於「反省」,在這個意義上,反思就是對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對自己體驗過的東西的理解或描述。反思是一種思維的形式,是個體在頭腦中對問題進行反復、嚴肅、執著的沉思,進一步理解為「對於任何信念或假設,按其所依據的基礎和進一步推導出的結論對其進行的主動地、持久的周密的思考」。是一種問題解決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一種高級的認知活動,反省解決的是現實問題,它允許在問題獲得解決之前,存在懷疑和困惑。反思是認識真理的比較高級的方式,是以思維活動的結果為思維對象,以思維活動的過程為反思的對象。個體進行反思,共有三種態度是非常重要的:一是開放的頭腦,二是責任感,三是專心致志。正是這三種態度確保和推動了人們的反思行為。在以杜威反省思維理論基礎上,培養反思型教師和提倡反思型教學的運動在世界各國的教育界蓬勃發展。
反思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教學實踐中的反思,二是學習過程中的反思。教學中的診斷與反思是針對某一課或某一階段的教學進行診斷,實際上教學診斷與反思如同醫生看病,開處方根據病情對症下葯是一個道理,教師的教學應是一不斷調節和校正的過程。通過反思,每一次調節與校正都對以後的教育教學產生影響,教師在一堂課或一個階段的課上完之後,對自己上過課的情況進行回顧與評價,仔細分析自己上課的得失成敗,分析自己的教學是否適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在哪些方面有待改進,再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使之達到最佳效果。二是學習過程中的反思,它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通過學習教育教學文獻,運用所學到的理論,對自己過去的某些固有觀念、想法及教學行為進行重新審視,找出差距,尋出原因,拿出對策,再把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寫出來,以利今後的教學。另一方面要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聽同行或專家的課,借他山之石來攻己之玉,別人的教學機智、藝術常體現於令人嘆服的教學細節處理技巧中,課後將自己聽課中最重要的收獲、看法梳理出來,從而尋找到適合自己的經驗知識。
教學反思或稱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為產生影響。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如果一個教師只滿足於經驗的獲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反思,那麼他的舊有理念及不適當的行為就很難改變,其結果他的教學將可能長期維持在原來的水平而止步不前。可見,教學反思對教師職業成長的影響作用是巨大的。一個人或許工作20年,如果沒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經驗的20次重復。
總之,教學反思就是回顧教學——分析得失——查出原因——尋求對策——以利後行的過程。
二、教學反思的意義
1、反思是教師積極探究心態的表現,它可以使教師重新找回失去的自我,不唯書、不唯上,不唯專家,相信自己才是處理自己問題的專家。
2、在日常工作中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教學行為,沒有深思的教育理念,在反思的過程中,能在理論的水平上有深層的認識,使教師隱藏在自己心中的教育思想得以激活。
3、反思是連接教師自身經驗與教學行為的橋梁,有些教師工作幾十年,沒什麼長進,不在於他沒經驗,重要的是他不擅於反思,不擅於總結經驗。
有兩個美國科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在兩個玻璃瓶里各裝進5隻蒼蠅和5隻蜜蜂。然後將玻璃瓶的底部對著有亮光的一方,而將開口朝向暗的一方,過了幾個小時之後,科學家發現,5隻蒼蠅全都在玻璃瓶後端找到了出路,爬了出來,而那5隻蜜蜂則全部撞死了。蜜蜂為什麼找不到出口?觀察發現它們一味地朝光源飛,被撞後不長教訓。而蒼蠅為什麼找到了出口呢?它們在被撞後知道回頭,知道另外想辦法,甚至不惜向後看。(據2002年11月22日《光明日報》蜜蜂為什麼找不到出口一文)
雖然教師不注重反思不至於象蜜蜂那樣有生命危險,但不擅於反思則窒息他的創造,阻礙了教師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反思的途徑
1、從學生的角度來反思自己的教學。
學生時時刻刻用眼睛和心靈觀察和思考著教師,從學生的行為、思想狀態、學習成績及學生對老師的期待都會反映我們的教學狀況。如一次我在上初三(1)班政治課的過程中發現,原來上課一直認真講,積極回答問題的個別同學精神狀態大不如以前,課堂紀律也有些鬆散,上完課後我經過反復思考總結,原來由於某一些知識點在課前准備不充分,使得學生不太容易理解,另外本節課由於理論性強,教學方法不靈活,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造成這種狀況。
2、從教師的角度來反思自己的教學。
從教師的角度來對我們自己的教學觀念、行為,設計理念進行深刻審視,要抓關鍵事件,從而捕捉住發展自己的機會。例如從本人前一階段的反思可以看出:本人基本功扎實,基礎知識厚實,善於學習,責任心強,但執教以來教學還處於模仿階段,教學的關注點是學生的考試能力及考試成績,教學觀念還比較陳舊落後,沒有什麼創新(除公開課外),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尋找原因:思想懶惰,接觸范圍狹窄(只限於本校教師),教育文獻讀的太少,與同行或專家交流不夠。及時尋求對策制定個人發展計劃;更新教育教學觀念,用理論武裝自己;拓寬與充實學科知識;注重改革與創新教學方式;加強對外交流,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實施新課程的能力,盡快適應課程改革需要。
3、通過邀請同行或專家聽評自己的課來反思教學。
邀請同行或專家觀察自己的教學與他們交流和對話及自己的潛心琢磨,可以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學實踐。會使自己的教育觀念得到部分或全部的重建。
4、通過閱讀教育文獻來反思自己的教學。
學習教育教學文獻,可以幫助我們接受新的信息、觀點,把別人的成功經驗和案例與自己的做法進行對比,看看自己的教育觀念、行為是否符合現代教育理念,差距在哪裡,找出原因及時調整。
四、反思強調的問題
1、要自覺自願即自主,要充分認識到反思的重要,不能為了反思,應付差事,要認識到反思是適應新課程的需要,促進自我發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如果不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進行思考,不對自己的教學經驗進行總結,上完課不去重新審視、分析,這樣的教師很難提高自己。
2、要緊扣教育教學實際或案例。
脫離實際的空談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思可以針對教學中的某一閃光點或某一失誤總結出實實在在的體會和認識。切勿貪大求多,總之要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寫反思。
五、教學反思的特徵
首先表現為自覺性。如果你想在三尺講台上開啟一片蔚藍的天空,那麼你會覺得不斷地教學反思不僅是個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種高尚的精神活動,是精神產品的再生產,你會發現生命就像每天升起的太陽一樣是新的。
其次表現為超越性。反思是一種手段。反思後則奮進。存在問題就整改,發現問題則深思,找到經驗就升華。如此說來,教學反思的真諦就在於教師要敢於懷疑自己,敢於和善於突破、超越自我,不斷地向高層次邁進。
第三個特徵為個性化。教學反思是教師自身自覺地把自己的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進行反觀自照,屬於「個人奮斗」。你可能在燈光下靜夜思,回顧和展望。你可能倚著窗口,遙望星空,夜不能寐。正因為教學反思具有別人不可替代的個性化特徵,你就有可能形成個性化的教學模式。
教學反思,從其定義來看有三個基本特徵:
(一)立足教學實際,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它可以提出假說,並通過實踐檢驗假說,直至解決問題。其一,它有兩種形式,既可以是個人經驗反思,也可以是群體性(教研組)教學反思;其二,它有實踐檢驗過程,其反思既是內隱的思維活動,又是外界的實踐行為,以確保結果得到檢驗,並使反思性教學越來越具有合理性。
(二)兩個「學會」加速師生共同發展。「學會教學」既要求教師把教學過程作為「學習教學」過程,向自己的經歷學習,逐步成為學者型教師。學會教學是反思教學的直接目的,「學會學習」是終極目的,要求教師從學生學會學習的角度去思考,最終實現兩個「學會」的統一。
(三)在探索中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反思性教學的教師不僅是完成教學任務而且追求更好地完成,不僅要知道自己的教學效果,而且要對效果及其有關原因進行「為什麼」的思考,無止境地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
六、教學反思的類型及特點
從時間角度分,教學反思可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三種。
新課程標准強調了建立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尤其強調教師對自己教學的分析與反思。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藉助行動研究,不斷地對自己教學行為的思考與研究,對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地進行回顧,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追求教學過程的合理性,從而使自己成為專家型教師的過程。然而新課程又強調教師是課程實施的參與者、建設者和開發者。要做這樣的角色,最需要的就是不斷地總結,不斷地反思,不斷地改進,不斷地創造,而教學反思正是使教師總結、反思、改進、創造的有效方法。
1、課前反思,具有前瞻性。
教學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並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學預測和分析能力。在以往的教學經驗中,教師大多關注教學後的反思,忽視或不重視教學前的反思。教學前反思的主要根據是經驗,有利於對教學過程的合理設計,教學前反思這一環節,要求各位教師在對前一階段教學工作中的信息收集、分析和總結的基礎上,運用已有教學經驗,並借鑒他人教學中的長處,以局外人的身份,對自己的教學准備、設計過程和結果進行分析,通過充分醞釀,反復比較、選擇,形成教學設計和准備的最優化,達到最佳的教學准備狀態。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說過:「如果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學還原成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會說,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知道什麼。」這說明了了解學生已有認知水平,有的放矢地組織教學尤其重要。而且新課程標准同樣非常關注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上去探求新知。因此,教師在教學前必須充分地了解關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對自己的教案及設計思路進行反思。這不僅僅是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審視,再次查漏補缺,吸收和內化,更是教師關注學生,體現教學「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教學實踐表明,經過課前反思後的教學設計的調整,能夠預設到學生在學習中所碰到的困難,教學內容和方法更適合學生,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2、課中反思,具有監控性。
課中反思,即及時、自動地在行動過程中反思。這種反思具有監控性,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並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調控和應變能力。教學中反思的主要根據是學生的反饋信息,有利於教師及時、自動地調節自己的教學過程,在這一環節,老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監控能力,面對課堂復雜的、動態的情況,能夠敏銳地洞察,迅速地作出判斷,發現問題,及時調節、修正,創造性地解決問題。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動態的過程,尤其是進入新課程後,教學中所出現的情況越來越有挑戰性、常常出人意外。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能及時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善於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調整教學策略,順應學生發展的需要,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意見,及時了解學生的困惑;其次,課堂教學是在動態中生成,在動態中發展的。教師要善於抓住契機,形成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學習活動。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課中反思表現為教師自我檢查、自我校正、自我強化,而這一過程又是通過「問題――嘗試――反思――新問題――調整――反思」得以展開和實現的,貫穿始終的是教師的「反思」。
3、課後反思,具有批判性。
課後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並有助於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教學後反思其實是對某一教學活動或某一階段教學活動結束後,進行反思總結。在這一環節,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結束後,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反思,對教學的整體結果進行歸因和評價,及時地通過自述回憶、模擬、角色扮演等形式廣泛吸取有關經驗,收集自己教學活動中的信息,深入細致地探討教學中的長處和不足,總結自己的教學實踐。通過不斷反復地實踐、反思、總結、概括,逐步提高教學水平。教學後反思的主要根據是在教學過程中獲取的新信息,有利於教學經驗理性化。課前精心備課、撰寫教案,固然重要。教然後知困,知不足。因此,課後趁記憶猶新,回顧,分析、反思,寫下自己執教的切身體會或疏漏失誤,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或困惑,是十分重要的。經常性地課後反思是教師責任心的具體表現,是教師課堂教學自我反饋的一種好形式,更重要的是它還有利於進一步提高備課質量,促進教學內容更全面、教學設計更合理;有利於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及時發現問題,查漏補缺;有利於教師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
❿ 對於化學學習的反思和建議怎麼寫
學習目標的設計是教學設計的關鍵。對作業設計、教學基本思路的形成、學習主題設計、學習活動設計起到指引作用。作者通過反思自身在學習目標設計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對策.以期提高自身的學習目標設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