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五年級下冊科學教案嗎(科教版)
五年級下冊科學課時安排表
單元 課題 周次 課時 備注
第一單元 沉和浮 1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1 1
2 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2 1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2 1
4 造一艘小船 3 1
5浮力 3 1
6 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 4 1
7 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4 1
8 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 5 1
第二單元 熱 1熱起來了 5 1
2給冷水加熱 6 1
3 液體的熱脹冷縮 6 1
4 空氣的熱脹冷縮 7 1
5金屬熱脹冷縮嗎 7 1
6 熱是怎樣傳遞的 8 1
7 傳熱比賽 8 1
8 設計製作一個保溫杯 9 1 「五一」假
第三單元 時間的測量 1 時間在流逝 10 1
2 太陽鍾 10 1
3 用水測量時間 11 1
4 我的水鍾 11 1
5 機械擺鍾 12 1
6 擺的研究 12 1
7 做一個鍾擺 13 1
8 製作一個一分鍾計時器 13 1
第四單元 地球的運動 1 晝夜交替現象 14 1
2 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 14 1
3 證明地球在自轉 15 1
4 誰先迎來黎明 15 1
5 北極星「不動」的秘密 16 1
6 地球在公轉嗎 16 1
7 為什麼一年有四季 17 1
8 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17 1
第一單元 沉和浮
1、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斷物體沉浮有一定的標准。
2、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質量和體積,沉浮狀態不改變。
過程與方法:
1、對物體沉浮做出預測,並用實驗驗證,做好記錄。
2、學會用切分和疊加物體的方法研究沉浮變化。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用實驗驗證猜想,能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概念。
【教學重點】
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質量和體積,沉浮狀態不改變。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概念。
【教學准備】
教師演示實驗:水槽1個,大小相近的磚塊、木塊和塑料塊各一。
小組實驗一:水槽1個,物體7種(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實驗記錄表(教材第2面)。
小組實驗二:水槽,蘿卜,橡皮(與實驗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針10枚,木塊3塊,實驗記錄表(教材第3面)。
【教材處理】
教材第2面兩個地方出現「泡沫塑料塊」,在仔細研讀教材和教師用書的基礎上,我認為應把演示實驗中的「泡沫塑料塊」改為「塑料塊」,把學生實驗中的「泡沫塑料塊」改為「泡沫塊」。
【教學過程】
一、觀察物體的沉浮:
1、談話: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哪些物體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體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預設:在自由發表的前提下,及時抓住學生的錯誤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發認知沖突,激發探究沉浮的興趣。)
2、把磚塊和木塊分別輕輕放入水裡,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沉浮情況。
操作過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磚塊,輕輕從水面放入水中,觀察它的下沉過程,板書:沉。再出示木塊,同樣輕輕從水面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情況,板書:浮。
(活動要點:規定放物體的操作要求,確定判斷沉浮的標准。)
3、把塑料塊輕輕放入水裡,觀察它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操作過程:先猜測塑料塊的沉浮。再根據操作要求輕輕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情況,板書:浮。
(說明:若選擇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塊,可能會出現塑料塊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體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說明是浮的。限於學生的認知能力,暫時迴避「懸浮」概念。)
二、觀察更多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師從小袋子取出7種物體,分別是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
2、以小石塊為例,討論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預測」、「理由」的填寫,並建議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頭符號來表示。
3、學生獨立完成其他物體的「預測」、「理由」這2行表格的填寫。
4、小組領實驗器材,分工合作,進行實驗觀察,完成實驗記錄表。
5、組織交流:
把我們的預測與實驗結果相比較,預測正確的有哪些,預測不正確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預測理由,想一想物體的沉浮可能與什麼因素有關呢?(隨機羅列各因素,如體積大小、輕重、形狀、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備後面活動中進行探究。)
(說明:本活動按「教師出示材料樣本—學生預測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組實驗觀察」的順序進行,因為觀察前的預測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環節,更是調動學生思維的必然條件。而且選擇的7種物體是一組有結構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斷沉浮的,也有難以直接判斷沉浮的,比如胡蘿卜、蠟燭頭等,這樣的設計都體現了用材料有效調控教學的目的。)
6、還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對白,試試其他身邊的小物體的沉浮,對影響沉浮的因素作進一步的思考。
三、觀察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1、小組整理實驗材料,留下水槽、蘿卜、橡皮,裝好另外幾種物體放置一邊,教師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說明:排除無關材料的干擾,用新材料新活動再次激發學生探究興趣,並對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說明,為避免劃破桌面,建議墊一塊小木板或硬紙板),引導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沉嗎?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還會沉嗎?推測把它切得更小會怎樣。
蘿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蘿卜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浮嗎?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還會浮嗎?推測把它們切得更小會怎樣。
2、學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記錄表「預測」、「理由」這兩列。
3、小組領小刀,實驗操作,記錄實驗結果並思考其中的原因。
(說明:橡皮和蘿卜不能無限度的切小,因為一旦切分的過小,會出現浮在水面上的情況,這是水的表面張力的原因,這樣的情況不利於教學,會改變活動探究的方向,建議迴避。)
4、組織交流,在這個活動中我們改變了什麼因素?(體積大小),物體的沉浮情況有沒有發生改變?通過以上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麼結論?(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體積變小,在水中的沉浮狀態是不會發生改變的。)(補充:這里也可以用質量來概括,即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質量減輕,在水中的沉浮狀態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5、收回小刀、蘿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針和木塊,引導思考:
一枚回形針在水中是沉的,把兩枚回形針穿在一起,還是沉的嗎?把更多的回形針穿在一起,放入水裡,是沉還是浮?
一塊木塊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膠帶把兩塊木塊粘在一起,放入水裡,還是浮的嗎?如果把三塊、四塊甚至更多的木塊粘在一起,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針10枚,木塊3塊,學生實驗。
7、組織交流,概括: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體積變大,在水中的沉浮狀態也不會發生改變的。
8、小結:把剛才切分和疊加這兩個實驗聯系在一起,我們得到了什麼結論?學生記錄中教材第4面的實驗報告單上。(由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們的體積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板書設計:
1、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磚塊 沉
木塊 浮
塑料塊 浮
猜測與沉浮相關因素:體積大小、輕重、形狀、材料、是否空心等
由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們的體積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會發生改變的。
材料收集:
用小袋子把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裝好,並補充大小輕重相近的蘿卜、橡皮各一,以便下節課各組實驗使用。
教學後記:
『貳』 五年級下冊科學探索馬鈴薯的沉浮原因實驗過程。
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不同液體對物體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體積的水重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水輕的物體,在水中上浮。
3、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在液體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液體輕的物體,在液體中上浮。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簡單的推測、驗證活動獲得數據,並轉化為證據,培養邏輯思維能力。
2、整理所學的知識,進行概括總結,形成科學概念。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物體的沉浮現象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
【教學重點】
上浮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運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釋物體在水中的沉浮。
【教學准備】
每組一個鉤碼、一個馬鈴薯、一個彈簧秤、一杯清水、濃鹽水、糖水、酒精、量筒、天平。
【教學過程】
一、測量鉤碼在不同液體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討論:馬鈴薯在有的液體中下沉,在有的液體中上浮,是不是馬鈴薯在不同液體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2、討論:怎樣用實驗驗證自己的推測。
3、用鉤碼代替馬鈴薯進行研究。按照第6課學過的方法,分別測量鉤碼在清水、濃鹽水、糖水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後把數據進行比較,驗證原來的推測。
『叄』 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受涼公嗎
開始時,馬鈴薯漂浮在水面上,所以F浮=G,則ρ液gV排=ρ物物.
猜想1認為可能是鹽水的密度變大造成馬鈴薯下沉,如果是鹽水密度增大,則馬鈴薯受到的浮力會增大,馬鈴薯就會上浮而不是下沉.
由表格中數據可知,馬鈴薯放在鹽水中過幾天後,質量會減小,所以猜想2是錯誤的.
因為馬鈴薯放入鹽水中過幾天後,都下沉了,所以F浮<G,則ρ液gV排<ρ物gV物,
因為下沉時,V排=V物,所以ρ液<ρ物,那麼我們也可以根據液體密度和物體密度的大小關系來判斷物體的浮沉情況.
由放入鹽水前的質量和體積,我們可算出放入前馬鈴薯的密度是ρ=
45.8g
40cm3
=1.145g/cm3,計算序號B和C的密度也同樣是1.145g/cm3;
由放入鹽水後的質量和體積,我們可算出此時馬鈴薯的密度是ρ′=
40.2g
35cm3
=1.14919g/cm3,計算序號B和C的密度也同樣是1.14919g/cm3.
從表格中數據和計算結果來看,馬鈴薯放入鹽水中幾天後,馬鈴薯的質量和體積都減小了,但馬鈴薯的密度卻是變大的,當馬鈴薯的密度大於鹽水的密度時,馬鈴薯就會在鹽水中下沉.
故答案為:鹽水密度增大,馬鈴薯會上浮而不會下沉,與現象不符;小麗;由表中數據分析馬鈴薯的密度增大,大於鹽水的密度,導致馬鈴薯下沉.